心理学基本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本框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社会心理:社会化,印象与归因,态度,
群体心理:群体互动,集群行为和领导行为。
人际关系心理:人际沟通,人际互动
学科性质:
1、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2、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研究方法:我们如何研究社会心理学
1、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2、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相关还是因果)
3、调查研究
4、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控制变量
随机分配
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
小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科学。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世界,我们的社会直觉如何指引我们,而有时候又如何误导我们的,以及我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他人、我们自己的态度和生物性的影响。
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母体,相比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试图在研究内容上更侧重于个体,在研究方法上更侧重于实验。
相比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得较少些,而更关注人类如何看待影响彼此。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理解“焦点效应”
1、现场实验
2、焦点效应: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
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3、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4、我们可能高估了自己的社交失误或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
自己错按了警铃
自己是宴会上唯一没有为主人准备礼物的客人。
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
自我概念:我是谁
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
心,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度。
一、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因素
(一)遗传因素:生理基础
(二)社会文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中国文化的象征:“太极图”
西方文化的象征:“十字架”
一、社会化
(三)家庭: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
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1、童年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2、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3、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四)同伴群体:重视同学朋友的选择
(五)大众传媒:“电子游戏综合症”
“网络综合症”,洋卡通片的影响。
三、社会化的途径和阶段
途径: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
社会化的阶段
0-1岁:信任——不信任
1-3岁:自主——怀疑和羞怯
4-6岁:主动——内疚感
6-12岁:勤奋——自卑
12-20岁:自我同一性——同一性危机
20-24岁:亲密——孤独
25-65岁:创造感——停滞感
老年期:自我完满感——悲观失望
世界:一个自我感知的世界
我们的自我图式影响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他人和自己。世界并非一个绝对客观的世界,而是一个建立在每个人的自我感知基础上的世界。
一个对自己的容貌身材非常关注的人,回忆中的信息绝大部分与此有联系;一个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关注的人,对此类的话题必定津津乐道。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韧性。
自信是一种定义广泛的个性品质;而自我效能是针对某项具体任务和工作而言。
自我服务偏见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当得知自己成功时,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并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为“运气不佳”。
与“多数人可能都遭受低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的假设相反,研究发现多数人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展示和印象管理
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有意识地自我展示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校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达到社会赞许性效果。
营造一个既谦逊又有才华的好印象,需要一定的社会技能。
小结
1、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思想和行为;
2、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作为社会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印象。
这种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用来解释虚伪谦逊的案例,人们贬低自己,恭维未来的对手,或者当众感谢他人却把荣誉归于自己。有时人们甚至会以自挫行为来实现自我妨碍,用以为失败提供借口,从而保护自尊。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归因理论
归因(attribution):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归因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归因理论创始人:海德(内因和外因)
维纳的归因理论:两个维度:稳定性和控制点
稳定性控制的位置
内因外因
稳定能力工作难度
不稳定努力运气
归因维度之一:个人(内)还是
情境(外)
人们的归因究竟是内因还是外因,取决于内在信念。
对个人持积极信念的时候,当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往往归因于内因;而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常常归因于外因。(迟到现象等)
相反:对个人持消极信念的时候,而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常常归因于内因;当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往往归因于外因。(评价对手的成功)
信念固着
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
信念固着证明了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其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下来。
我们越是极力想证明我们的理论和解释是正确的,我们就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
信念固着
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心理构造。
纠正信念固着的唯一方法就是:解释相反的观点。
假设我持相反的观点,我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
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
积极的记忆构建的确可以美化我们的回忆
时间的流逝可以让美好的回忆留下,让不好的记忆淡化;
对人或事物的偏见主导我们如何构过去的回忆。
直觉经验
人们在判断的时候受到“代表性”认知规律的启发。
所谓“代表性”启发原则,是指人们经常会根据经验来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备了某种典型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