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三)二、阅读(68分)4.(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
它的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诗人,和李白并称“大小李”。
B.一个“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愁思之深重。
C.第三、四句把当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相逢的欢乐,又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表明作者喜欢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首句两个“期”字连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回答。
答案:【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分析。
ABC.正确;D.有误,“表明作者喜欢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错误,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理解分析。
首句两个“期”字连用,第一个“期”是妻子(或友人)来信中的问话,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话。
妻或友人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思念亲友、欲归不得的愁苦。
答案:(1)D(2)首句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思念亲友、欲归不得的愁苦。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部编人教版七年
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共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了怎样的气氛?(2分)
20.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诗中“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19.黑夜迷茫、秋雨绵绵,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2分)
20. 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巴山夜雨”一个是写实,一个是想象的温馨画面,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2分)。
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答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答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答案
【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问题】
⑴这首诗第二、四句先后两次写“巴山夜雨”,其内涵有什么不同?
⑵简析第二句诗中“涨”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⑴(2分)第一次是实写,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评分说明:实写、虚写各1分,大意正确即可。
⑵(2分)用一“涨”字既写出了巴山夜雨秋池水满这一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又流露出了远在巴山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了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一层意思均可给2分,大意正确即可。
24《夜雨寄北》阅读练习与答案
1.“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秋”字点明了季节。
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烘托了人物心情。
)2.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答: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⑴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⑶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6.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
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7.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8.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与友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雨寄北》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雨寄北》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6.请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不超过30字)37.学校校刊进行“经典诗歌”征文活动,小亮在学习《次北固山下》和《夜雨寄北》后,准备撰写一篇读后感投稿,但他不知道选择校刊的“故乡情深”栏目还是“想象空间”栏目,请你帮他选择并结合两首诗的内容阐明理由。
【答案】36.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7..[示例一]应选择“故乡情深”栏目。
《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两首诗都含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因此选择“故乡情深”栏目。
[示例二]应选择“故乡情深”栏目。
《次北固山下》是实写诗人旅途之景,没有想象;《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对未来团聚的幸福想象,有想象存在。
两首诗的共同点在于思念故乡及亲人,因此应选择“故乡情深”栏目。
【解析】36.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是对写法,用写妻子来信问自己是否归,既写出妻子对自己的挂念关怀,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殷切思念;而“未有期”的现实又让诗人产生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巴蜀的环境和孤寂凄凉的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写出了诗人当下的孤苦凄凉寂寞,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与期盼,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据此分析进行概括,注意字数不要超过30个字。
3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主旨分析。
《次北固山下》前三联写景,描绘了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
尾联抒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归雁”这一意象常常代表着归乡的信息或思乡的情怀。
2019中考语文阅读训练(7)(含解析)
2019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8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雨寄北李商隐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作用,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秋”即秋季,点明季节。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答案】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本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去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思(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答案】(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答案】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好此题,要逐字逐句解释句中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24《夜雨寄北》阅读练习与答案
1.“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秋”字点明了季节。
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烘托了人物心情。
)2.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答: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⑴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⑶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6.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
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7.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8.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与友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后练习新人教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信息提取与内容概括, 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综合概括。
具体的答题步骤如下:(1)锁定答题区域。
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
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有的可能涉及一段或几段乃至全篇。
(2)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根据试题要求,从特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
辨别时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发掘其隐含信息,淘汰无关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3)权衡信息。
根据试题的要求,将筛选之后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4)整合答案。
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
答题时,语言要准确简洁,要点要全面。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矿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婉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驱遣.(qiǎn)怅.然(chànɡ)(2)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矿”改为“旷”“婉”改为“宛”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当暴风雨将要到来的时候,人着生产方面的损失以及人事方面的,不是更要感到吗?为什么抛开了人不说,却去说一些的鸟儿?A.忧惧阻碍担心无关紧要B.忧惧阻障不安无关紧要C.担忧阻障不安无足轻重D.担忧阻碍担心无足轻重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是否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B.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是文字的集合体。
C.无从得到这种受用的原因是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造成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有答案解析)班级姓名成绩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①[唐]孟浩然移舟②泊③烟渚④,日暮客⑤愁⑥新。
野⑦旷⑧天低树⑨,江清月近人⑩。
【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②移舟:划动小船。
③泊:停船靠岸。
④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⑤客:指作者自己。
⑥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⑦野:原野。
⑧旷:空阔远大。
⑨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⑩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对第一句诗“移舟泊烟渚”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的描述,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中,“移舟”是划动小船的意思,“泊”字点出题目中的“宿”字。
所以这一句在全诗中起到点题的作用。
B.“烟渚”二字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环境,渲染了全诗的气氛。
C.作者羁旅夜泊,体现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好准备。
3.阅读全诗,再按要求作答。
(1)写出诗中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属于__________(A.静态 B.动态)描写。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题所填的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月”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作情思。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古诗词赏析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词赏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而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巴山雨夜”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请你说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绪。
B.《夜雨寄北》一诗运用了情境交融、动静结合的手法,语言浅显、朴素,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C.“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成功地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因此被誉为“秋思之祖”。
6.《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和《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反衬手法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状况,“孤村”表明了诗人与世隔绝的状态,首句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24《夜雨寄北》阅读练习与答案
24《夜雨寄北》阅读练习与答案1.“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秋”字点明了季节。
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烘托了人物心情。
)2.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答: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⑴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⑶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6.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
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7.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巴山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18分)巴山夜雨xx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
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
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
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
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
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
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
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
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
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
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
早晨出门,路面已千,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
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⑥然而妤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
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
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
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
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妤几处。
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妤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
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
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
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夭,又熬了一年。
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
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项训练比较阅读
诗歌专项训练----比较阅读一、创作意旨上的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秋海棠清·袁枚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创作旨意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平原放马①张炎②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
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
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
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王鹏运③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
遗台何处是黄金④?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
夕阳山影自萧森。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末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统治者却苟且偷安,一味粉饰太平。
②张炎,南宋词人,从小生长在都城临安,宋亡后,到处漂泊浪游。
③王鹏运,晚清诗人。
④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为燕昭王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黄金台。
2、两首词都以马为写作对象,但用意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语言风格上的比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唐]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宋]王镒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
霜冷髑髅哭,天寒甲胄闲。
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
移戌腰金印,将军度玉关。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概括说明。
三、在优劣上的比较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1)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2)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1)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2)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当时诗人在巴蜀,他思念的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4、《夜雨寄北》的结尾划线句有对《月夜》结尾划线句的传承和超越,请分析。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丁蜀学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初二语文1. 默写古诗文名句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⑤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⑥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⑦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 苔痕上阶绿(3). 燕然未勒归无计(4). 淫漫则不能励精(5). 枯藤老树昏鸦(6). 食之不能尽其材(7). 非淡泊无以明志(8). 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淫,藤。
2. 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深suì(________)②bì(________)益③chuō(________)穿【答案】(1). 邃(2). 裨(3). 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裨。
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不亦颠.乎____________②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_③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疯狂(2). 像狗一样(3). 增长(4). 难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阅读及答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阅读及答案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阅读及答案《夜雨寄北》阅读练习及答案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阅读练习及答案(1)、常识填空:、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和杜牧那么有“小李杜”之称。
(2分)(2)、解释以下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2分)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3)、用“/”画出的朗读节拍。
(2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2分)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2分)(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7)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是“【】”。
(1分)(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分)(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分)(8)(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1.点名了季节,同时衬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夜雨寄北》《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
《夜雨寄北》《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6分)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B.《秋思》开头的“见”字平淡却富有意蕴。
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
C.《夜雨寄北》中的“寄”和《秋思》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
(4分)14. 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13B14.《夜雨寄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作者的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秋思》的后两句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写出诗人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又开封”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开封验看,写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无比珍视。
诗人将对亲人的眷恋熔铸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出处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资料1 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积累与运用(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3名句名篇默写(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4文学常识及《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5“红色之旅·百年记忆”主题实践活动(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6《夜雨寄北》《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7《元史·杨景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8石钟山《望北哨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9《火星,中国使者来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10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作文题目。
初二语文第二学期阅读期末考试练习题
初二语文第二学期阅读期末考试练习题第一部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6~7题。
(4分)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的“涨”字用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
(2分)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与《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分)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两段文字,完成8~11题。
(8分)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B.假诸人而后见也才美不外见(《马说》)C.生以乡人子谒余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D.是可谓善学者矣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9.下面哪一个句子中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2分)A.撰长书以(之)为贽B.火烧(之)令(之)坚(《活板》)C.以(之)为妙绝 (《口技》)D.使(之)与台齐(《幼时记趣》)10.第一段中,作者意在向马生阐明什么道理?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什么手法使阐述更有说服力。
(2分)11.作者认为马生“是可谓善学者矣”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分条归纳。
(2分)初二语文第二学期阅读期末考试练习题第二部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2题。
(4分)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
觉行炙②人有欲炙之色,因辍③己施焉④。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篇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凉州词唐•王翰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③忆长安④。
(注)①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②阑:尽。
③意气:情意。
④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1.诗歌一、二句写出秦中地区__________,而塞外__________,将二者景物进行对比,突出了塞外天气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请结合内容分析.......,诗歌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巴山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
巴山夜雨钱歌川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
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
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
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
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
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
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
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
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
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
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
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
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⑥然而妤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
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
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
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
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
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妤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
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
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
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天,又熬了一年。
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
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
巴山夜雨阅读答案
巴山夜雨钱歌川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
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
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
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
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
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
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
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
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
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
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
早晨出门路面已千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
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⑥然而妤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
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
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
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
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妤几处。
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妤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
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
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
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夭又熬了一年。
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
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
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
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18分)
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
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
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
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
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
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
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
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
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
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
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
早晨出门,
路面已千,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
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
⑥然而妤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
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
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
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
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妤几处。
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妤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
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
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
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夭,又熬了一年。
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
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
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
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
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
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
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
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
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
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
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
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
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
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⑩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
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
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
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⑪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
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
8.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9.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
请说明这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0.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3分)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11.文章第十一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简要分析。
(5分)
8.在作者看来,雨是否有诗意,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人的经验和心境。
只有在欣赏文学或现实中悠闲不迫的时候,雨才可能是有诗意的,如初到四川,居住城里,夜雨伴读,充满诗意;当它带来现实生活的妨碍,诗意就不复存在,如居住乡下,夜雨漏屋,饱受雨淋之苦,雨之诗意顿消。
9.①从雨写到夜雨再到巴山夜雨,渐次引出下文关于巴山夜雨的经历和感受;②从看雨听雨到话雨,表现雨的诗意和情趣,与后文中巴山夜雨带来的痛苦经验形成对比。
10.①用梭子在丝中穿过的情形,生动写出了人在雨丝中穿行的情景。
②梭子在丝中轻巧穿行的比喻,贴切地表达出雨中行走的惬意。
③与前面“织女机”和以蚕丝喻雨相呼应,前后一体。
11.第一问:①根据诗中的画境,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②设身处地进入诗中的世界,去感受和认识诗所反映的生活现实。
第二问:示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