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ppt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f51689fab069dc5122010b.png)
二、环境的范围与分类
根据组成环境的物质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不 同,分为天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根据组成环境的物质要素的不同,分为大 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
根据组成环境的范围不同,分为区域环境、 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按照环境功能不同,分为生态环境与生活 环境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不同于环境社会关系。(意志性的社会 关系、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结果而 不是对象。)
2、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构成。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事实(行为和事件)
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 概念:参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享 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工业革命时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主要 表现为工业三废污染。
三、环境问题的新发展
1、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 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
2、水污染 3、土地、森林遭受严重破坏。 4、物种灭绝。 5、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四、人类环境观
人类环境观的概念:又称人类环境价值观, 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观点、观念的总 和,是人类的环境社会意识。
种因素的总体。它是一个相对概念。 2、生态学上的定义:环境是围绕整个生物界并构
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 它是生物的生存环境。 3、在环境学上的定义:环境是围绕人群的空间, 及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 自然因素的总称。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质环境。
环境学上的“环境”的特点:
环境立法技术
法律的内部结构:
1、法律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后果
2、法律规范的分类:命令、禁止、授权和任 意性规范。
第6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6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b9b0b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d.png)
第6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的一部重要法律法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该法规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以确保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优先。
这表明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应当放在首位。
经济发展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
这一原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二个基本原则是资源保护和循环利用。
这意味着资源的利用必须以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基础,避免浪费和过度开采。
资源是有限的,在资源消耗过程中,必须坚持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公众参与。
环境与资源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众应当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和机会。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事务应当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依法保护环境和资源。
法律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基础和保障,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行为应当符合法律的要求,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体现了法治的原则,维护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公平和秩序。
第五个基本原则是责任追究和执法监督。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责任主体必须履行其责任,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同时,执法机关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行为的监督和执法,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和实效性。
第六个基本原则是技术支撑和科学决策。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决策和措施应当基于科学的依据,充分吸收和利用技术创新的成果。
科技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技术的支持和科学的决策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水平。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ae090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f.png)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部关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文件,它旨在建立一套有效的环境和资源保护制度,保护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
一、环境保护理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首先宣示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即:“以保护人民身心健康为目标,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表明了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种政策,而是一种人类道德责任,也是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保障。
二、环境污染防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有力地规范了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源,开展清洁生产,完善环境监测,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建立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按照法定程序处理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实施适当的环境补偿等措施。
三、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也明确了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即:“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节能减排为手段,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为原则,遵循资源供给者保护原则和技术进步原则。
”这表明了资源开发利用应当结合环境保护,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前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源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还明确了资源管理的原则,即:“资源的管理应当以节约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为根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公平、科学、可行的政策为基础,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管理机制。
”这表明了资源的管理要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社会责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明确了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即:“国家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落实社会责任,加强社会管理。
”这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应当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健全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落实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139a9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a.png)
选择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B. 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正确答案)C.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机制D. 国际环境法与国内环境法的比较研究下列哪项原则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A.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正确答案)B. 经济发展优先原则C. 先污染后治理原则D.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哪个阶段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A. 建设项目规划阶段B.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C.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正确答案)D.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下列哪项制度属于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之一,旨在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确答案)B. 环境监测制度C.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D. 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对环境保护负有统一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是?A.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B. 生态环境部(正确答案)C.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D. 国家海洋局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法律责任的形式?A. 环境行政责任B. 环境民事责任C. 环境刑事责任D. 环境道德责任(正确答案)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什么?A. 罚款B. 检举和控告(正确答案)C. 拘留D. 起诉在环境资源法学中,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的是什么?A. 经济发展速度的最大化B.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与协调(正确答案)C. 环境保护的绝对优先D. 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先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A. 《环境保护法》B. 《大气污染防治法》C. 《水污染防治法》D.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确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五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五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e99cf5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2.png)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乡村等。
环境的分类
①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②根据人类的视野或人类活动所及的空间范围,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许 多层次,如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地面环境、地质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 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宇宙环境等。 ③环境的定义不一定必须以人类为中心,一些国际文件和外国法律就摒 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出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目录 CONTENTS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何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法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环境法的目的何作用 环境法律关系 环境法的体系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蓝图,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正 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 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4d6fa75a26925c52cc5bf74.png)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客体
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 称‚权利客体‛或‚权义客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物和 行为。 ⑴物:是指可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品或其 他物质(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⑵行为:是指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行为,包 括作为和不作为。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
强制性、规范性、阶级性…? 环境法的公益性:指环境法的防治对象即污染、 破坏和浪费环境资源的行为主要是一种公害, 环境法维护的环境资源保护事业基本上是一种 公益事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对 全社会都要好处;但并不是说环境法不反映执 政阶级或领导阶级的意志、利益和要求。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要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指通过法律(包括法律的制定和 实施)所形成和建立的各种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 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 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 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 会关系。
日本环境法的立法目的
日本环境法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述。
《公害对策基本法》1条第1款:‚本法是为了明确 企业、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对防治公害的职责,确 定基本的防治措施,以全面推行防治公害的对策, 达到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其生活环境的目的。‛第2 款:‚关于前款所规定的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生活 环境,是与经济健全发展相协调的。‛ 之后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保护国民健 康和维护生活环境‛作为该法的唯一目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https://img.taocdn.com/s3/m/adfcf58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19.png)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概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项旨在保障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规。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国家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法律责任追究。
本文将重点探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以及其相关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类别1.行政责任2.刑事责任3.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于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行为,设有一系列行政处罚措施。
行政责任通常由环保部门执法机关或者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对于不同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措施会有不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封停设备或者停产整顿•违法所得的没收和销毁•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刑事责任对于严重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行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也设有相应的刑事责任规定。
刑事责任通常由法院进行审判,并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况予以判决。
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拘役•有期徒刑•罚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于不同的刑事违法行为有不同的处罚幅度,具体的处罚内容将根据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裁定。
民事责任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也设有一些规定用于约束侵害环境与资源的行为,对于此类行为的受害方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事责任通常指的是受害方可以向侵害方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民事责任按照侵权行为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返还原物•补偿损失•恢复原状•其他民事赔偿民事责任的追究一般需要通过诉讼程序进行,受害方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适用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法律责任的适用有以下原则:1.举证责任原则: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无需举证,由检察机关和法院进行举证。
而在民事责任的适用中,原则上由受害方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2.追诉期限原则: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行为的追诉期限通常为15年,而对于民事责任的追究,通常追诉期限较短,一般为2年。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剖析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baf117763231126edb1191.png)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上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点、本质等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教学重点:环境与资源法的概念、特征及其法律关系教学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本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本章包括了五大节,分别讲述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征、本质。
目的和作用、适用范围、法律关系五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属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及特征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环境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包括环境保护法或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资源(能源)法、土地法、国土法、区域发展法或城乡规划建设法等法律。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一)调整对象的特殊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殊性,它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综合性环境保护范围广泛,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相当复杂,环境法不仅包括大量的专门环境保护法规,而且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劳动法、经济法等法规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三)科学技术性保护环境须采取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环境法同上述各种手段密切相关,因此,在环境法里包含有较多的技术规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它不仅反映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还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规律。
(四)公益性保护环境资源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要求,保护环境资源的事业已成为公益性事业。
同其他法相比,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环境资源保护的原则、手段、措施、标准、制度和程序等方面有更多共同之处和可以相互借鉴的内容。
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环境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中,更多地涉及经济发展、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这里反映某些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最完整的笔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最完整的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a585b165f0e7cd18425364f.png)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最完整的笔记)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绪论环境与自然资的源的概念环境的一般概念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可变的概念,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
人类环境“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人类环境与生态学中环境的区别。
生态学所讲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
作为主体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除了无生命的自然因素以外,还包括人类以外的生物界。
人类环境的分类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
(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分类)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浏览区等。
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宪法)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
人们把已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把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94ee06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7.png)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3.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4. 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5. 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6. 违反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 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8.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
9.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10. 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
11.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12.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13. 提起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14.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15. 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16.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17. 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18. 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19.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
20.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二、多项选择题:1.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doc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doc](https://img.taocdn.com/s3/m/0677f99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9.png)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doc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
二、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础法律,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等内容。
根据该法,我国建立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三、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水污染的防治目标、行政管理和责任追究等内容。
根据该法,我国加强了对水污染的监督管理,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
四、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着重规范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减排工作等内容。
根据该法,我国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五、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置与利用、监督管理等内容。
根据该法,我国加强了对固体废物的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动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六、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是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等内容。
根据该法,我国加强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七、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土地的利用、管理和保护等内容。
根据该法,我国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八、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是我国森林保护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经营利用等内容。
根据该法,我国建立了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2](https://img.taocdn.com/s3/m/b1132627ccbff121dd3683bc.png)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讲义(二)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考情分析:本章重点阐述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要求考生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提供一些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以选择、简答的形式出现。
考生应注意掌握,如:【02、10多选】、【04、10单选】、【05、10简答】、【07、1多选】、【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一、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欧洲国家多称其为“污染控制法”,日本称其为“公害法”,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称其为“自然保护法”,我国以前称“环境保护法”,美国一般称“环境法”。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我们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个规范的总称。
其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含义:(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被污染来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要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主要为强烈的社会性、自然性和技术性。
关于其性质和特点大体有三类主张:1.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没有阶级性;2.强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阶级性;3.不否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不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唯一的本质属性,应该全面把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产生的背景、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化。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综合性(二)技术性(三)社会性(四)共同性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e0478b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5.png)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生态优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在任何活动中都要优先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表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工作应该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为核心目标。
2. 依法治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要求依法治理,即依法保护环境和资源、依法管理环境和资源的利用。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工作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依法行使权力,依法承担责任。
3. 综合协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强调综合协调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中,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预防为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倡导预防为主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要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生。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预防,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生。
5. 依靠科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强调依靠科学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中,要依据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进行决策和实施措施。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以科学为指导,注重科学论证和技术支撑。
总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依法治理、综合协调、预防为主和依靠科学。
这些原则的落实是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十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十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83bdf56294dd88d0d26b6b.png)
(三)公众参与原则
——环境保护民主原则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 保证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3) 召开各种形式的环境论证会、听证会,保护公 众对有关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权 (4) 大力发展各种民间环境保护团体和组织
(四)污染者负担原则
包括:(1)污染者付费
(2)利用者补偿
(3)开发者保护
(四)“三同时”制度的执行
有关单位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规定的职责执行,从而保证了“三同时”制度的 顺利实施。
有关单位包括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的主管部 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
四、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一)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概念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排污者根据法律法规 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 其排放污染物的情况,提供防治污染的有关资料 以及在排放污染物有重大改变时的申报制度。
(二)预防为主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基本含义: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把防止产生 生态问题放在首位,事先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在生产、 生活等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污染、 破坏,防止生态失衡,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不可避免 的或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积极采取措 施进行治理。
主要包括: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 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和污 染事故报告制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将环境影响评价、编 制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程序依法进行审批 的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13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 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 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 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4449f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c.png)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和合理利用。
这些原则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保护优先保护优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首要原则。
在任何开发和利用活动中,都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这意味着在任何决策中,都应当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只有当环境保护得到合理保障时,其他开发和利用活动才能得以进行。
二、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核心原则。
它的目标是在开发和利用活动之前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环境和资源的损害。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通过科学评估和技术手段,提前预测和识别潜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后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三、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强调了各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以实现资源的协调使用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效益。
综合治理要求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它要求政府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
公众参与的目的是让公众了解和参与到决策中,发挥其监督和参与作用,同时提升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环境和资源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五、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必须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
这就要求在资源利用中,遵循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资源的长期供应。
综上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和合理利用。
这些原则的贯彻执行,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共同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环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三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86658b5727a5e9846a617b.png)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2 评价报告编写和审批 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效力及法律责任 1 规划编制机关的法律责任。 2 规划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 3 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 4 此外,法律还规定,对有关的行政主管人员、工作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第五节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法所规定或体现的,调整因保护和 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适用于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反映环境 法本质和特征,对贯彻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一)概念和意义 (二)产生和发展 (三)内容和实施 二、预防为主原则 (一)概念和意义 (二)产生和发展 (三)内容和实施
重要意义。
第二章 环境法概述 第一节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概念
• 环境法的概念可整合为: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 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 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环境法的特征
1 环境法是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 2 环境法是社会法。 3 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 4 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第二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
二、环境法的价值 (一)环境法的工具性价值 1 环境法的确认性价值 2 环境法的分配性价值 3 环境法的衡量性价值 4 环境法的保护性价值 5 环境法的认识性价值
第二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
(二)环境法本身的价值 1 环境法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 2 环境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手段 3 环境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环境的法律武器 4 环境法是增强全民环境意识的精神准则 5 环境法是加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3.开发同环境友善的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发展 同自然相容的产业体系
n 4.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n 5.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 明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四、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和发展概况
n (一)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 n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n 1.预防和治理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
展的阶段。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二)两种环境观的不同价值取向
两种环境观,是指支持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却无视自 然的环境观和重视自然的环境观,也称传统的环境观和现 代的环境观。
(1)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 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以反自然为主要特征。
(2)现代环境观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环境与人类关系 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它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 限的,人和自然必须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即由人类中心 主义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n ①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的是发展,把消除贫穷作为一项不可 缺少的条件。
n ②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
n ③可持续发展认为,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 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享有清洁、安全、舒适 的环境权利。
第三节 环境资源保护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环境资源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自然资 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 态环境破坏,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 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 称。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二、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1、资源的概念 资源是指对人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分为广义的资源、
狭义的资源。 自然资源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
能量的总称,它包括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草原 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野生生物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分布空间分: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2)是否可再生: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n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n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n 3、伦敦烟雾事件: n 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n 5、日本水俣病事件: n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n 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n 8、日本米糠油事件: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n 1987年,联合国在莫斯科召开了国家环境教育 和培训会议,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出了科 学定义。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 言》和《21世纪议程》,郑重宣告“促进可持 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学提纲
n 第一章绪论 n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 n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概况 n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n 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基础理论 n 第六章环境权 n 第七章 资源权 n 第八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n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n 第十章环境污染防治法 n 第十一章环境管理体制和监督管理制度 n 第十二章环境行政法律责任 n 第十三章环境民事法律责任 n 第十四章环境刑事法律责任 n 第十五章 国际环境法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三)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n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传统发展思想是相对立的, 是在对传统发展思想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的一 个彻底的否定。
n 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 的能力构成危害”(《我们共同的未来》), “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 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 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 权利必须实现”(《里约宣言》)。
n 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n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著名的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 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n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著名的印度 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 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 志。
环境污染。 n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
坏。 n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n (二)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概况
n 环境保护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n 第一个时期,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这是环境保护的萌芽阶段,又称古代环境 保护。
n 第二个时期,即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这是环境保护缓慢发展的阶 段,又称近代环境保护。
破坏了自然资源就是破坏了环境。但破坏了环境不一定破坏 了自然资源。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二节 环境资源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n 1、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
n
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
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一章 绪论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
的总和。
2、环境的分类 (1)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环境、人为环
境
(2)人类的视野或人类活动所及的空间范围:居 住环境、生活环境、区域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 等。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二、人类环境观与环境资源保 护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人类环境观发展的回顾
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观念形态。 (1)第一阶段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 (2)第二阶段是人类无视自然、主宰自然的阶段。 (3)第三阶段重视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
n 一是环境污染
n 二是生态破坏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n 第三阶段,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 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至今。
n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 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 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n ④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n ⑤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 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n ⑥可持续发展还非常强调人类必须改变对自然界功利主义的 传统态度,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n 1.将环境保护纳入综合决策,转变传统增长模式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三、环境与资源的比较
n 1、环境与资源的联系 n (1)两者密不可分 n (2)两者互相依存 n (3)两者均有经济价值 n 2、环境与资源的区别 n (1)两者所反映的动静关系不同 n (2)两者的形态不同 n (3)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 n (4)两者强调的价值和效益属性不同 n 总之,自然资源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环境的要素之一,
n 基本特征是: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 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 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n 第二阶段,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 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 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n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 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这个时期的 环境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象。
n 2、环境资源问题的分类
n
环境资源问题可分为两类:
n (1)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 影响,如火山、地震、洪水等,这被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也叫自然灾害;
n (2)另一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 的一切有害影响,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人为环境问题或第二环 境问题。
n
第二类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环境污染,
也称投入性损害或污染性损害;二是自然生态破坏,也称取出性损害、
开发性损害或非污染性损害。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二、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n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n 第一阶段,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又称古代 环境问题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 革命以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