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


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
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
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 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 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 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 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 (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 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3、应用环境学:环境科学中实践应用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
总结
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 环境问题
THANKS
二、人类的环境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 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 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 素的总和;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 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 远未根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4)工业固体废弃物增加。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1、控制人口; 2、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解析:
•≤30 •人为排入大量氮磷 •人与环境不和谐 •环境多样性下降
•藻类、浮游生物过量繁殖
•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五律协同 •规律规则 •综合治理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环境 环境问题 环境规律 环境科学
•第一节 环 境
•什么是环境?
什么是环境?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1.1版)2000年10月
•环境:主体周边相关客体的集合
• 客体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和运动的。周边包含地域和非 地域的概念,根据主体的影响能力,有一定的“辐射半径” 。
•物理环境
•固体废物
•隐含信息:生产噪声、偷排废水的热污染;废弃的原料、产品
•20日深夜,有关部门敲开了标新化工厂值班人员的门,递进来
了一张罚单,对标新公司处以20万元的罚款。 •环境经济手

•21日下午,公司老板胡文标被警方刑事拘留,罪名是涉嫌犯“
重大环境事故罪”。约一个月后,胡文标被逮捕,此时他的罪
这次事件让我们意识到:算大账,小化工实在划不来。地方政
府在规划发展的时候一定要舍得舍弃这•可点持小续利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环保概论(20课时)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第四章 水体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第五章 固体废物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第六章 物理性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第八章 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
•环境要素
• 人工环境要素
•综合生产力、人工构筑物 、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 体制和文化、地方因素等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①环境要素的定义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

(2)地理环境①定义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圣才出品】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答:环境是指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社会因素及其总体。

环境可作多种分类,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按组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学角度,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

2.环境保护答: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内容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

3.环境要素答: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它是环境系统和环境结构的基本单元,包括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要素不包括阳光)等。

环境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即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以及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二、简答题1.试简述聚落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答:(1)聚落环境的定义聚落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

聚落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

(2)聚落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①院落环境是指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

院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的“三废”。

②村落环境是指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的环境。

村落的类型既带有丰富的发展民族色彩,又受到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

1建筑环境学第一章 绪论

1建筑环境学第一章 绪论

建筑环境学(教学课件)教材: 建筑环境学 编者:金招芬 朱颖心参考书: 环境学导论 编者;何强 井文涌建筑环境物理 编者:杜先智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他包含了建筑、传热、声、光、材料及卫生、心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

通略的讲,是介绍室内一切能够影响人类生活因素的学科。

因篇幅和水平的限制基本是以概括的方法进行介绍,进一步深入的内容将在后续的专业课中讲述。

二:建筑环境学的作用:将原来的 暖通空调专业由单纯的设备应用型专业向建筑环境系统扩展的媒介与桥梁。

三:教材内容:1.建筑外环境 2.室内空气的温湿度 3. 室内空气流动 4. 室内空气品质 5. 室内声、光环境 6. 室内舒适度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影响第一节 建筑环境学的地位与作用一:环境及其组成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学⎩⎨⎧人工环境自然环境 1. 自然环境: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

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2.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他包括有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

人工环境⎪⎪⎪⎪⎪⎭⎪⎪⎪⎪⎪⎬⎫⎪⎪⎪⎪⎪⎩⎪⎪⎪⎪⎪⎨⎧文化与地方因素等宗教信仰社会行为政治体制人工产品和能量人工建筑物技术进步)综合生产力(包括人等建筑环境 人工环境的好坏,对人的工作与生活,对社会的进步都影响很大。

一般环境学中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自然物物圈和人工环境中的人工建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以及人的关系问题。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生态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粮食问题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能源与环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海洋污染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大气的污染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环境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环境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第四节
环境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环境学的产生和发展
• 初期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1972年 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 • 向整体化发展阶段 1972年至今 1972年,认识环境问题 1992年,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节
环境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 兴科学 • 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 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 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 组成的新兴学科 • 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 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 自然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2)第二次技术革命(19世纪初-20世纪初)——内燃机
SO2、烟尘 石油利用 光化学烟雾 有机物质 产生了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二十世纪50年代前后“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时间 1930年12月 1948年10月 1952年12月 事件名称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 事件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事件后果 几千人呼吸道发病,约60人死亡 4天内有6000人患病,17人死亡 5天内4000人死亡并连续发生3次
环境问题的性质:
(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它与 人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发展 ,呈现孪生关系; (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生活、 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 (3)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 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的变化; (4)可控性,即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充 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借助法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 手段,总可以把环境问题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内。
综合化
社会化
全球化
第三节
环境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
第一节 内容提要
一、环境与环境要素 二、环境的分类 三、环境的功能特性
一、环境与环境要素
人类环境
物质: 空气, 水, 岩石, 土壤, 动物, 植物
自然环境 能量: 气温, 阳光, 引力, 地磁力

类 的
自然现象: 大气运动, 水循环,水土演变


人工构筑物, 人工产品和能量, 科学
20世纪八大环境问题
伦 敦 烟 雾事件
日 本 水 俣 病事件
痛 痛 病 发 病 过 程
深受痛痛病折磨的人
三、环境问题的实质特点
当前环境问题具有如下的六大特点: (一)全球化 (二)综合化 (三)社会化 (四)高科技化 (五)累积化 (六)政治化
四、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人工环境
技术, 综合生产力, 政治体制, 社会 行为, 宗教信仰, 文化与地理因素
图1-1 人类环境的构成
A C
人工环境要素
B D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可以看作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 两部分组成。
地壳
大气圈
地幔
外核 内核
图1-2 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特性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叫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 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 体变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按环境的范围由近而远进行分类,则有:
根据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 人类对环境的作用、环境的功能等,对环境可以 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环境的范围由近而远进行分类,则有:
聚落环境
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一)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

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

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
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
农业革命后
挝裤蔑磅熏础迷桃怨党硕帕努闸氏馒惋蹿膊绥轴幻焉醒聂虽靶显芝堵育沽【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
古埃及文明
什狠莲洛悄哈瞻毛既蔫戌苑仓省翱尹六踢侗称傈弟宏汝匹碧梦捧唬邱镣谈【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
巴比伦文明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一切又重演。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
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毁工袁托突滇曹履君近棵营伍谦帘元沥淘傀铰炕抚胰壳观稍竭洒汰寒跑痴【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
兢海怎桌牲谦俄沽坎异泼伍领懈坛宴份隧堵昧珊悦蚕析峪瘟位啊晃谦虫缮【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到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许多牲畜死亡。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八大公害事件
八大公害事件之四
伦敦烟雾事件
得焕劈甄快魏谅皱宠豺沃虱秆裳贷协撬南定瘫荒朵席二颂然蒜兆贪担饺扇【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
园粮汞椿浦嚷柠筒贝劈晰队对寸敛污孺维铝规纶瞩黍户埠臃胀稽磅册猜颐【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精品】环境科学导论41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 境 问 题

环境科学导论1绪论

环境科学导论1绪论

2、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 • 大气环境质量 • 土壤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质量 • 生产环境质量 • 文化环境质量
社会环境的分类:
居住环境
生产环境
社会环境
交通环境
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类要改善环境,都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其 大基础,谁超越它,势必一事无成。
• 根据不同原则,人类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是按 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的分类:
• (1)聚落环境
•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它分为
1)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 2)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 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章 绪论
2.环境与中心事物的关系:
系统内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通过内部作用,排到系统外 部,这个过程称为输出。
若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称为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
• ①整体性 • ②有限性(黄浦江死猪) • ③不可逆性 • ④隐显性 • ⑤持续反应性(DDT) • ⑥灾害放大性
二、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 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院落环境

村落环境

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 与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地带。
能量特点 三大特点 基地特点
相关性
3)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他部分。 4)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和存在于其中的各种天体以及 弥漫物质组成

第1章环境海洋学(绪论)

第1章环境海洋学(绪论)

四、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 ㈠海洋自然灾害趋频趋重 ㈡海洋环境损害屡禁不止 ㈢海洋资源紧缺益趋明显 ㈣海洋污染排放与日俱增 ㈤海洋生态破坏后果严重 ㈥濒海人口剧增难以承载 ㈦全球海洋变化不期而至
五、海洋环境问题的特殊性
㈠海洋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海洋环境污染的多源性 ㈡海水运动的复杂性,导致了海洋环境污染的难控性 ㈢世界大洋的连通性,伴生了海洋污染扩散的无界性 ㈣海洋环境污染的累积性,酿成了污染治理的低效性 ㈤海洋生态系统的庞杂性,增加了污染致害的严重性 ㈥海洋环境的复杂耦合性,加大了治理修复的风险性 ㈦海洋功能的重叠变动性,增添了开发管理的矛盾性
地 质 海 洋 学
环 境 海 洋 学
海 气 相 互 作 用
卫 星 海 洋 学
渔 场 海 洋 学
航 海 海 洋 学
军 事 海 洋 学
海 洋 环 境 预 报
海 洋 探 测 技 术
海 洋 生 物 技 术 ︵ 工 程 ︶
工 程 环 境 海 洋 学
海 洋 资 源 与 开 发
海 洋 环 境 规 划
海 洋 法 学
海 洋 环 境 法 学
动 力 海 洋 学
海 洋 水 文 学
海 洋 工 程 水 文 学
海 气 相 互 作 用
海 洋 气 候 学
海 洋 天 气 学
区域海洋学
二、海洋科学分支的新提法
海洋科学
基 础 科 学 研 究
应 用 与 技 术 研 究
管 理 与 开 发 研 究
物 理 海 洋 学
化 学 海 洋 学
生 物 海 洋 学
1.2.3 海洋科学的发展与海洋观的演变
一、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海洋观的演变 1.2.4 中国的海洋科学
§1.3 环境海洋学

环境学概论第1章绪论

环境学概论第1章绪论

四、环境的结构
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各级人类生存环境结构单元。它由近及远,由小 到大可分为内环境、微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 境 、宇宙环境。
内环境 环 境 范 围 微 区 全 宇 环 域 球 宙 境 环 环 环 境 境 境
1、内环境
内环境 指生物组织 或细胞间的 环境。对生 物体的生长 和繁殖具有 直接的影响。
2、农业文明时代
自然与人“平起平坐” 自然与人“平起平坐”相互抗衡 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 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越来 越明显; 越明显;铁器的出现 由于农业砍伐围垦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 由于农业砍伐围垦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对自 然有较大伤害,但限于局部区域。 然有较大伤害,但限于局部区域。 人类被动地接受环境惩罚或逃避环境灾难。 人类被动地接受环境惩罚或逃避环境灾难。 造成的环境问题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东汉的大规模开垦 古印度文明
二、环境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随着 人口增加,砍伐森林、捕杀动物、开垦土地, 人口增加,砍伐森林、捕杀动物、开垦土地,环 境问题开始出现。 境问题开始出现。 远古时代(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 1、远古时代(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 自然为主,人类为奴隶; 自然为主,人类为奴隶;洪水猛兽 人类被动的适应和利用环境, 人类被动的适应和利用环境,主要依赖自然而生 活; 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未对自然产生太大伤害。 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未对自然产生太大伤害。 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 响。
4.区域环境
以人工环境为主体的区域环境有城市、农村、 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多种类型 现实社会中,区域环境往往兼具二者的特点, 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环境、环境问题与 环境科学
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内容,包括环境 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全球环 境问题等; ➢第二部分:本课程的重点要求内容,包括生态 学基础,水、气、土、声、渣等污染物的污染 机理,重点污染指标,以及污染治理技术以及 环境监测等; ➢第三部分:本课程的扩展内容,包括人口问题、 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等。
一、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什么是环境问题?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环境问题。
三阶段的核心问题:
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
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
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 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
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 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 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 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
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卫生和大城市的 污染问题。即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进 程中,正步着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 路。
三、我国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1)森林生态功
能较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 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 占;(4)水旱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源 短缺。
2、要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进行治理和控制,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二、全球环境问题
1、全球环境问题
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 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 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主 要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缺乏 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即生物多样性)问 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 以及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 大气环境问题。
二、人类的环境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1、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 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 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 素的总和;
➢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 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 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 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 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 (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 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
总结
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 环境问题
THANKS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 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 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 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狭义的概念
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 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 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种。
3、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 阶段: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 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 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阶段。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 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 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 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
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 全面研究
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协 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寻求高效能的优化结构
四、环境科学的分科 分为三大部分: 1、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研究环境科学基
本理论和方法论; 2、基础环境学:环境科学发展中形成的基础学
科;(环境数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等) 3、应用环境学:环境科学中实践应用的学科。
2、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 (1)比较好的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天更蓝了
1973~1982年日本大气环境监测结果
水变清了
日本人体健康环境水质达标情况
(2)发达国家当前国内的环境问题
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噪声问题 仍很突出;氮氧化物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大气中有害物质(重金属、致癌物质等)如故; 水环境问题还未解决。
课本及参考书
课本: 《环境学导论》(第二版)何强等编著,清华大
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盛连喜主编,化学工业出
版社; 《农业环境保护》张宝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学》左玉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环境保护概论》刘天齐主 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1、广义的概念: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 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 组成生物 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等等。
2、环境要素的属性
➢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 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 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 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 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
五、环境的功能特性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 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 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对 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环境有以下特性: (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
(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四、环境的分类
人类环境是由若干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 高低有序、彼此交错重叠、彼此互相转化变换的子系统 所组成,是一个具有程序性和层次结构的网络。 如按照人类环境的范围来分:
人类的生存环境
聚落环境 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院落环境 村落环境 城市环境
工程环境:人类在利用和改 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 工环境
3、环境科学中的人类环境
➢ 是指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圈和人工环境中 的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以及人的 关系问题。
➢ 我国的“环境”概念由《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给出:“本法所称环境是 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 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 游 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 居住 区等。 ”
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
性质:
(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它与 人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 发展,呈现孪生关系;
(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生活、 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
(3)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的变化;
➢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 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 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 联系,相互依赖的。
3、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 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 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 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 种描述; ✓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 来自人 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 要的原因;
三、环境科学的发生与发展
➢ 分化发展阶段 ➢ 整体发展阶段
1. 分化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50年代,第一次把人为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同 自然灾害区分开来,并辟为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
多学科发展阶段 片面性、局限性
2. 整体发展阶段
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 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科 学。 (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集成于20世纪70年代)
图1-5 环境科学与三大科学领域的关系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研究内容(狭义)(次生环境问题):
1)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2)污染物在自 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 程和规律 (3)环境污染的危害; (4) 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5) 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6)自然资源 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7)环境监测、分 析技术和预报;(8)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 规划;(9)环境管理。
2、任务 :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 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 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 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 向演化。
改善环境质量
具体化的研究任务
全球范围内环境 演化规律 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