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启荣逻辑学

合集下载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编者充分条件与制约关系*龚启荣(贵州大学(北区) 贵阳市花溪550025)摘要:充分条件关系的定义历来是逻辑学关注的焦点。

传统形式逻辑的界说可归结为“朦胧的正确”;正统数理逻辑的规定可归结为“清晰的荒谬”。

“事件A是B的充分条件”的逻辑含义是“可独于A、B 的有无确定(这称为“第一独立性”)不会是有A而无B。

”这便是“A制约B”,其间的“前件A为有可独立于后件B的有无确定”称为“第二独立性”。

包含在制约关系中的逻辑性质两个独立性是人类能以有限把握无限、从已知进入新知的逻辑依据,是逻辑科学这座大厦两块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充分条件关系;必然联系;实质蕴涵;制约关系;两个独立性;内涵科学分析法;以有限把握无限;从已知进入新知一、界说“充分条件”的历史和现状在逻辑史上,“充分条件”作为重要的联结关系,由来都是关注的焦点。

那是由于:任何推理格式的前、后件之间一定存在普遍有效的充分条件关系;对事实上可得出新知的推理来说在其前件中一定含有充分条件关系。

人们对充分条件关系的逻辑含义的探究,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二千四百年前,《墨经·经说上》对“大故”与“小故”(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关系)就曾作出了下述规定:“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在古希腊,斯多噶学派的达多勒斯对充分条件关系的含义界说为:“不可能前件真而后件假。

”而十四世纪法国巴黎大学校长布利丹则规定为:“一个命题称作另一个命题的前件,如果当这两个命题给定时,不管这两个命题的意义是什么,不可能第一个是真的,而第二个是假的。

”《墨经》中的“有、无”指的是客观事件的有、无,因此,墨子所说的“充分条件”(即“大故”)理应是客观事件间的客观的联结关系。

而客观事件则是作为思想的命题的思考对象,因此,命题的“真、假”与为其所思考的事件的“有、无”同义:事件为有,命题为真;事件为无,命题为假。

达多勒斯和布利丹所提出的界说可同义地改说成:“不可能有前件而无后件”(当然,这里“前、后件”均指客观事件),而这又与将墨子的话译成现代汉语“有前件必然有后件”等价,因为,“不可能不”与“必然”等价。

对广义相对论思想渊源的一种解读

对广义相对论思想渊源的一种解读
姚 从 军 博 士 在 《 模 拟 的 含 义 、 征 及 主 要 应 用 》中 给 出 互 模 拟 精 确 且 具 有 概 括 性 定 义 ( , 出并 互 特 B) 给
证 明 了 互 模 拟 的 5 个 特 征 , 后 给 出 最 大 互 模 拟 ~定 义 , 明 了 ~是 一 个 等 价 关 系 , 一 步 证 明 了 ~是 R 最 证 进
当不 随 任 何 坐 标 系 变 换 而 变 ”的 一 个 特 例 而 已 。
本 文将要 表 明 , 是 后 一 哲 学 理 念 引 导 爱 因 斯 坦 正
收 稿 日期 :0 9—1 — 7 20 1 2 作 者 简 介 : 起 权 ( 9 0 ) 男 , 江 宁 波 人 , 授 , 士 生导 师 , 究 方 向 : 桂 14 一 , 浙 教 博 研 分科 化 的 科 学 哲 学 。
么 地 方 应 该 停 止 对 于 “ ” 辑 体 系 的 创 造 , 此 对 动 态 认 知 逻 辑 把 认 知 动 作 纳 入 形 式 体 系 的 做 法 提 出 新 逻 据
了 夯E 。 评
对 广 义 相 对 论 思 想 渊 源 的 一 种 解 读
桂 起 权
( 汉大学 哲学学 院, 汉 武 武 407 ) 30 2
逻辑学与科学方法论
主持 人 语 :
Ju a o h nqn nvr t o eh o g ( oi c ne o 2 o22 1 o r l f ogigU i sy f c nl y Sc l i c )V 1 4N . 0 0 n C e i T o aSe .
重庆理工大学学 社会科学) 21 年第2 卷第2 报( 00 4 期
作 用。
4. 新 的 角 度 讨 论 了 广 义 相 对 论 时 空 观 , 出 引 力 场 的 时 空 相 对 性 之 中 仍 包 含 着 某 种 绝 对 从 指

论蕴涵的演进——从蕴涵到制约

论蕴涵的演进——从蕴涵到制约
涵怪论 ” 直是 争论 焦 点之 一 。 由于对推理 前提 和结论 之 间的 关 系有 着不 同理解 和 阐释 , 辑 学 家们 提 一 逻 出了不 同的 蕴涵概 念 , 并构建 了相应 的现代 逻辑 系统 。笔 者试 图从 逻辑 史的 角度 去 区分 、 澄清 和 阐明不 同意义 的蕴涵及 其相 互 关 系, 并提 出作 者的一 些粗 浅认 识 。
收 稿 日期 :06—0 20 3—2 4
作 者简介: 、 1盛作国(9 1 ) , 18 一 男 贵州赫章人 , 助理馆员 。 贵州大学逻辑 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逻辑学 、 图书情报学 。
2 龚启荣 (9 2 )男 , 、 14 一 , 教授 , 贵州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 逻辑学、 离散数学。
前 提和结论 之 间 的关 系的理解 和把 握 。由于人 们对逻 辑 推理 中的前提 和结论 之 间的 关系 ( 一般 称 为“ 后 承 关系” osqet e tn 有着 不 同的逻 辑解 读 , Cneuni R li ) l a ao 因而 也 就 产 生 了不 同意 义 的蕴 涵 , 中影 响 最 深 , 其 并 且 引起争 论最 大 的 当推 正统 数理 逻 辑 ( 称 “ 典 逻辑 ” 中的 “ 质 蕴涵 ” 亦 经 ) 实 。实 质 蕴 涵 又 称 真值 蕴 涵 ( rt I p ct n , 主要特 征是 : Tuh m l a o ) 其 i i 一个 蕴涵式 , 其前 件 与后件 可 以没 有 任何 联 系 , 只是 其 前 件 与后 件 它 之 间真假关 系 的抽 象 , 真假 完全取 决 于其 前 件与后 件的 真假 。 实质 蕴 涵将复 合命 题 的真 值处 理成 其 其 肢命题的真值的个体 一真值函数 , 因而远离 了普通逻辑思考实际, 出现 与 自然语言相悖的“ 并 r 蕴涵怪 论 ” Prdxso p ctn 。 ( aaoe f m lai ) I i o “ 实质 蕴涵 怪论 ” 的出现引 起 了逻辑 学界 的很大争 , 逻辑学 家们 也提 出 了各 自不 同的蕴涵 概 念 , 包 括 形 式蕴 涵 、 格蕴 涵 、 严 相干蕴 涵 、 觉 主义蕴 涵 、 事实 蕴 涵和 语义 蕴 涵 等 。其 中 主要 的有 形式 蕴 涵 、 直 反 严 格 蕴涵 、 干蕴涵 和 直觉主 义蕴涵 ; 相 反事 实蕴 涵一般 用来 处理 一类特 殊 的条件 句—— 不 严格 地说 就是 虚拟 条件句 , 不是 一种普 遍 性 的蕴 涵 , 它 与用来 刻划推 理 的 蕴涵 不是 一 回事 ; 义 蕴 涵实 际上 也 不是 一 语 种独 立 的蕴涵 , 只是运 用逻 辑 的蕴 涵理 论 , 分析 自然 语 言句 子 的语 义 以及 相 互 之 间 的语 义关 系 , 它 去 故 而, 它是逻 辑蕴 涵在 现代 语言 学 中的应用 。2 纪 8 代 , 内学者 林 邦瑾 先 生提 出了根 本 不 同于各 0世 0年 国 类 蕴 涵 的“ 约关 系”4, 制 l 并创 立 了制约 逻辑 。近年 , 训 伟教 授 提 出“ 逆 主义 蕴 涵 ” 并创 立 了互 逆 主 j 周 互 , 义数 理逻 辑 。 以说 , l可 5 对蕴 涵 的争论 促进 了逻辑科 学 不断发展 并导 致新 的逻辑 系 统 的构建 。 ・Βιβλιοθήκη 26 ・ 维普资讯

论逻辑思维的规范性及其价值

论逻辑思维的规范性及其价值

论逻辑思维的规范性及其价值孙畅法学院09中队海商法四班2220092548逻辑科学从先贤韩非、墨翟、亚里士多德开始始终着力研究客观世界的逻辑构架与规律,只不过先前的研究室自发而非自觉地。

现代逻辑内容丰富,数理逻辑、古典逻辑已及近年来模态逻辑都有了极大发展。

逻辑学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人文,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是基于实践之上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其为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类型,需借助语词、语句、句组等语言形式来巩固和表达。

[1]作为人脑借助预言、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对事物及其属性进行抽象概括间接反映并理性认识分析世界的方式手段,思维的规范性要求思维人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论证充分。

概念是关于客观对象的思考,是思维的基础,拥有形容作用和范畴作用[2],故此,明确概念,不仅要求确定思考论域上子集的对象,更需要确准的论域上确定子集的共仅属性。

[3]为方便机一部了解概念以及为供所思考的客观对象,形式逻辑且要求分类理解概念的虚实、集合性、政府、性质及关系,并在对概念的划分、限制与概括中深入了解已备分析。

倘若概念不明确,则会导致思维误入歧途。

例如在法学领域,在对紧急避险的界定过程中,如何将其与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进行界分,以及如何更好的维护社会法益等问题在刑法领域是颇为重要的议题。

法学家普遍认同法律概念的分析对于审理案件来说是机器重要的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4]。

而在模态分析领域,庞卡勒指出[5],数学史以同名概异物的艺术…我们惊诧地发掘,给忒那个对象作的一切证明可以立即专用于新对象,而在这些对象的定义中,概念的明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6],以语句为表达形式和物质承担者,作为语句的思想内容而存在,可以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直言判断)、食物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关系判断)以及情况间条件相关(假言判断),并进一步复合为联言和选言判断。

传统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关系论

传统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关系论

超 l
Jl ao Y u W en H UO Lun Tan
“ X的温度为 t 时则 X熔化 , 若 ℃ 必然 , X的熔 点
听不懂 、 不会说 的 。鉴 于绝 大 多 数 的人 从来 不需 要 产生具 有这种逻 辑含义 的思想 , 因而 , 曾学会应该 不 怎样来 形成和 陈述 这 种话 语 。在这 种 情 况下 , B尽
为 ( ( ) ( ) 一 rx 。 p x 一q X ) ( )
以“ 物体 ” 为论 域 。令 : ( ) P X 表示 “ X的 温度 为 10 0 %”,( ) 示“ qx表 x熔化 ” 。 我们 用下表列 出实例 :
值搭配 为全 搭配 达 就证 明 了本文 的论 题 。要 对 A、 B举 出同真 、 同假 、 A假 B真 的例 子 , 不 难 的。亦 是
用汉语 “ , 指称 的充 分条件 关 系 (u i et 若 则” sfc n i
A B为真 的证 明。含 有 1个 一 号 的 , ( 一 D) F C ( C!D — C可能 D 在 C真而 D假 时可真 ( , 即 — ) 如 “ 路湿 可 能下 雨 ” 事 实 上 路 湿 而 不 下 雨 时 也 为 在
( 一 1 B) 1( — A ^1 ( — A 。 A ^_ B ) 1B ) 换个 通俗 的说 法 , 风马 牛关 系就 是 彻底 的偶 然
关系 , 或者 说 , 是最偶 然的最偶然关 系 。
A B有一项 逻辑性质 : A、 F 若 B间的真 值搭 配为
全搭配 , A B必 真。故 而 , 则 F 只要 证 明 A、 B间 的真
形式系统数学的引者注的令人感兴趣的用途是对形式系统进行探讨得出关于形式系统的一般结论因为它们是形式的例如刚才陈述的lowenheimskolem定理若在狭谓词演算形式系统f的框架中表述的任一个形式系统确有模型则它就有可数模型以及下面即将考察的godel不完全性定理第一不完全性定是

逻辑系统发生学探索非经典逻辑产生奥秘的金钥匙

逻辑系统发生学探索非经典逻辑产生奥秘的金钥匙

一 蕴涵词的演变过程: 不断克服形式化限度的过程
形式化是现代逻辑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所谓形 式化就是以形式语言为基础, 以形式系统为工具, 以
【收稿日期】 2011 - 09 - 20
【基金项目】 南开大学 2011 年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 NKC1140 ) 【作者简介】 任晓明( 1953 - ) , 男, 四川泸州人, 南开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逻辑学和科技哲学 ; 桂起权( 1940 - ) , 男, 浙江宁波人, 武汉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和逻辑学 。
第 29 卷, 第1 期 2012 年 2 月 ·科学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9 No. 1 Feb. , 2012
逻辑系统发生学 : 探索非经典逻辑产生奥秘的金钥匙
1 2 任晓明 , 桂起权
( 1. 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 300071 ; 2. 武汉大学 哲学系, 武汉 430072 )
1
联词( 否定、 合取、 析取、 蕴涵、 等值 ) 对现实原型都 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人们对否定词疑问最少, 对 蕴涵词疑问最多, 但这两者同样是值得讨论的对象 。 在多值逻辑、 量子逻辑中已经出现如下情况: 对于中 “不确定” 间真值 值, 其否定与自身可以有相同的真 A与 值。次协调逻辑中的次协调否定则更进一步, “非此即彼 ” , 非 A 并非 矛盾律不再普遍有效, 这种 “亦此亦彼 ” 带有 性质的新型否定词并非没有现实 来源。凡是辩证论者感兴趣的矛盾、 否定、 对立面互 都为次协调否定词提供了极为 相渗透与转化现象, 合适的背景材料。 逻辑联 词 与 现 实 原 型 之 间 应 尽 可 能“恰 当 相 , 符” 这不是一次完成的, 它是一个动态过程。 这里 将讨论从实质蕴涵到相干蕴涵的演变, 来表明蕴涵 词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形式化限度的过程 。 实质蕴涵是最早产生的蕴涵词, 它刻画的是条 件命题前后件之间的真假关系。当然更深层的目标 是刻画推理。实质蕴涵( material implication) 的现实 那 原型无 疑 是 日 常 推 理 和 数 学 推 理 中 的“如 果, , B. 么” 按照古希腊麦加拉的菲罗( Philon of Megara, “如果 α , C. 300) , 那么 β ” 应当定义为: 并不是[ 在 p 真的同时 q 假] 1879 年 这种定义曾被中世纪逻辑学家所使用, 《概念语言》 末, 弗雷格又在 中将它定义为: ┒( α ∧┒β ) 至此, 实质蕴涵的含义才真正确定下来 , 特别是 《数学原理 》 怀特海和罗素合著的 的出版, 更使实质 蕴涵受到广泛的关注。 由于作为形式化手段的“实质蕴涵 ” 完全舍弃 , 了陈述的具体含义 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真假上。 这 样一来, 下列三个蕴涵式: ( 1 ) 如果 2 × 2 = 4 ( 真 ) , 那么天津是个大城市 ( 真) ; ( 2 ) 如果 2 × 2 = 5 ( 假 ) , 那么天津是个大城市 ( 真) ; ( 3 ) 如果 2 × 2 = 5 ( 假 ) , 那么天津是个小城市 ( 假) ; 若从纯形式观点看, 都应当为真。不过, 日常推 “如果, , 理中的 那么 ” 前后件之间往往存在意义相 关性。因此上述用法弄不好会闹出“怪论 ” 来。 最 “蕴涵怪论” 则表现为: 典型的 ( 1 ) α ( β α ) ( 2 ) ┒α ( α β ) 这样的形态。第一式认为真命题还被任何命题所蕴 2

《逻辑学》(第二版) 第3章 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 郭、熊 - 复件

《逻辑学》(第二版) 第3章 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 郭、熊 - 复件

五、等值规则的运用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六、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各种联结词规则,可以证明任何有效的命题逻辑
推理形式。对任何公式A和B,我们用A ┤├B表示:在系统
NP中,A├B并且B├A。
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二蕴涵规则的运用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三否定规则的运用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例7和例8合起来就是双重否定律的证明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四析取规则的运用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25结论为析取式使用析取消除规则的情形
略是从结论想起,寻找需要完成的子证明。
• 总结:采取逆向思维,从结论想起。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二、蕴涵规则的运用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三、否定规则的运用
第三节
系统NP中的推导
明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从“d是有理数”推出结论;从“d不是
有理数”推出结论;最后根据分情况证明得到结论。
第一节 证明与子证明
证明本身也可以由许多子证明组成。在数学证明中,人们常常

充分条件关系及其两个特异性

充分条件关系及其两个特异性

充 分 条 件 关 系及 其 两个 特 异 性
龚 启 荣
(贵州 大学 , 阳 50 2 贵 5 0 5) 摘 要 : 分 条 件 关 系 的 定 义 历 来 是 逻 辑 学 关 注 的 焦 点 , 统 形 式 逻 辑 的 界 说 是 “ 胧 的 正 确 ”, 充 传 朦
而 正 统 数 理 逻 辑 的 规 定 实 为 “ 晰 的 荒谬 ” “事 件 A 是 的 充 分 条 件 ”的 逻 辑 含 义 是 “ 独 于 清 。 可
有代 表性 的传 统 形 式 逻 辑 观 点 是 : 然 关 系 就 是 必
然 , 处 于运 动 变 化 之 中 ( ( ) B ) ”同 义 地 陈 述 的
事件 , 我们 的符 号就 表示 成 为 A ( 用 X)一 B ( ) , 其 中 的 逻 辑 符 号 称 为 个 体 变 元 。 自然 语 言 是 讲 究 精 练 的 , 此 , 题 A ( )一 曰 ( ) 常 不 采 用 因 命 通
条 件 关 系 的 逻 辑 含 义 的 研 究 , 古 希 腊 的 亚 里 士 从 多 德 、 罗 ( hl), 及 我 国 先 秦 的 墨 翟 以 来 , 费 Pi o 以 迄 今 两 千 多 年 , 终 是 众 说 纷 纭 , 衷 一 是 。 尽 管 如 始 莫 此 , 而 有 一 点 却 是 十 分 明 确 的 : 分 条 件 事 件 然 充 “ 若 , B”, 是 正 统 数 理 逻 辑 所 研 究 的 纯 真 值 则 不 函 数 的 复 合 事 件 , 是 非 纯 真 值 函数 的 复 合 事 件 。 而
关 键词 : 分条件 关 系; 然 关 系 ; 质 蕴 涵 ; 个独 立性 ; 已知进入 新知 充 必 实 两 从
中 图 分 类 号 : 8 B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8 2 2 1 O 17 4 5( 0 0) 2—0 2 —0 05 5

究竟何谓定义,何谓下定义--当代形式逻辑定义观探讨

究竟何谓定义,何谓下定义--当代形式逻辑定义观探讨

究竟何谓定义,何谓下定义--当代形式逻辑定义观探讨
周马利;龚启荣
【期刊名称】《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6)003
【摘要】只有正则命题才是定义,凡定义皆正则;传统的属加种差定义是一种传统的、适用面很窄的正则命题,当代形式逻辑中下定义方法比传统形式逻辑的覆盖面宽.【总页数】3页(P91-93)
【作者】周马利;龚启荣
【作者单位】贵州警官职业学院,政治部,贵州,贵阳,550005;贵州大学,贵州,贵
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2.2
【相关文献】
1.何谓网络舆论——道德视角上的定义与特征分析 [J], 徐椿梁
2.何谓异质性?——从定义的指谓分析来看 [J], 徐长福
3.何谓“文人画”?——重审文人画的定义问题 [J], 刘耕
4.何谓“文人画”?——重审文人画的定义问题 [J], 刘耕
5.评《给工具书下定义—兼评几种有关的工具书定义》一文的工具书定义 [J], 宋
昭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知识表示的最佳逻辑工具

知识表示的最佳逻辑工具

作者: 龚启荣
出版物刊名: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16页
主题词: 知识表示 制约逻辑 启发式信息 产生式规则 传统形式逻辑 谓词演算 专家系统 实质蕴涵怪论 充分条件 模态逻辑
摘要: 一、启发式信息就是制约关系的“两独”,实质蕴涵不具有启发式信息 人们一直把正统数理逻辑狭谓词演算F当作人工智能知识表示的工具,可是如今人们越来越感到这个工具在知识表示中有着明显的缺陷。

作为专家系统的一种基本型式的产生式系统,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式规则。

产生式规则一般都采用“若……则……”来陈述人类专家总结出来的有关知识。

这种规则中的“若……则……”的前后件之间存在着一种称作“启发式信息”的信息。

这种启发式信息一定满足充分条件关系(这当然是为人类专家通过内涵的科学分析认可的)。

“若…则…”所表。

论蕴涵的演进--从蕴涵到制约

论蕴涵的演进--从蕴涵到制约

论蕴涵的演进--从蕴涵到制约
盛作国;龚启荣;胡红
【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4)002
【摘要】蕴涵是贯穿整个现代逻辑发展的一个基本概念.实质蕴涵的提出引起学术界极大争议,"蕴涵怪论"一直是争论焦点之一.由于对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理解和阐释,逻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蕴涵概念,并构建了相应的现代逻辑系统.笔者试图从逻辑史的角度去区分、澄清和阐明不同意义的蕴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作者的一些粗浅认识.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盛作国;龚启荣;胡红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图书馆,贵州,贵阳,550005;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
【相关文献】
1.论实质蕴涵、形式蕴涵与逻辑蕴涵 [J], 柯华庆;梁庆寅
2.基于蕴涵度和蕴涵率的蕴涵型命题真值求法 [J], 廉师友
3.论实质蕴涵、形式蕴涵与逻辑蕴涵 [J], 柯华庆;梁庆寅
4.受限量化域与实质蕴涵"严峻反例"的化解
——四论从形式蕴涵看"实质蕴涵怪论" [J], 张建军;张顺
5.集合性谓词分配性语义蕴涵的蕴涵型式及制约条件 [J], 黄瓒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制约逻辑才是知识表示的合适的逻辑工具

制约逻辑才是知识表示的合适的逻辑工具

制约逻辑才是知识表示的合适的逻辑工具龚启荣【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1996(013)002【摘要】专家系统中产生式规则的"若…则…"的前后件问存在着的是制约逻辑所揭举的制约关系中的两个独立性:可独立于前后件的真假确定不会是前真而后假(一独),前件为真可独立于后件的真假确定(二独).从形式上说,当制约逻辑C.系统中的"制约"、"必定"分别跟狭谓词演算F中的→、V x作对应时.Cn与F是交叉关系.F中的定理可成为专家系统中的规则,当且仅当,F中的定理翻译成Cn的式后也是Cn的定理.在F之外有无限多个实际可用的有效规则,这些规则在Cn中是定理."A必然B"就是"A制约B",表达式皆为A→B."A可能B"、"A偶然B"、"A彻底地偶然B"可从一得到定义.制约逻辑成功地避免了实质蕴涵怪论和一般模态逻辑避免不了的严格蕴涵怪论.它的表达功能和推理能力比以往的任何系统都强而且丰富.制约逻辑是知识表示自々合适的逻辑工具.正统数量逻辑和形形色色的非古典逻辑(包括衍推逻辑、相关逻辑等)以及传统形式逻辑都不是知识表示的合适工具。

【总页数】8页(P79-86)【作者】龚启荣【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141【相关文献】1.究竟什么逻辑理论是人工智能的合适工具 [J], 龚启荣2.知识表示的最佳逻辑工具 [J], 龚启荣3.只有制约逻辑才能作为人工智能的逻辑工具 [J], 龚启荣4.制约逻辑与知识表示(英文) [J], 龚启荣5.传统三段论在当代中国的新生——从《工具论》到《制约逻辑》 [J], 张金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充足理由律的客观基础

充足理由律的客观基础

充足理由律的客观基础
龚启荣;齐立英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6(000)001
【摘要】<正> 吴家国教授在《关于建立普通逻辑体系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
出:“形式逻辑作为人们在日常思维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逻辑工具,
充足理由律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它,就不能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充足理由律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它在每一个论证中都起着作用.因此,充足理由律当然地应当成为形式逻辑(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龚启荣;齐立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
【相关文献】
1.再论充足理由律是否为逻辑基本规律——兼论\"广义同一律\"是最基本的逻辑规律 [J], 代宗艳
2.再论充足理由律是否为逻辑基本规律--兼论“广义同一律”是最基本的逻辑规律[J], 代宗艳;
3.“形式逻辑中必须有充足理由律”的论据充足吗? [J], 周云之
4.取消充足理由律的理由是不充足的 [J], 林熹
5.取消充足理由律的理由是不充足的 [J], 林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逻辑学教科书《概念间的关系》一节质疑

逻辑学教科书《概念间的关系》一节质疑

逻辑学教科书《概念间的关系》一节质疑
龚维敏
【期刊名称】《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17)1
【摘要】本文对形式逻辑教科书“概念问的关系”一节,提出疑问,认为在概念间关系的划分上,编者忽视了并列概念的重要性,以不恰当的相容与否为划分标准,在划分中并有层次紊乱、越级划分的现象,例如:将并列关系的种概念(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与并列关系划在同一层次,建议以概念外廷相容形式作标准,将可比较的概念首先划分为同一、交叉、属种、并列四种关系。

【总页数】3页(P100-102)
【关键词】逻辑学;教科书;<<概念间的关系>>;图书评介
【作者】龚维敏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43;G236
【相关文献】
1.教科书中概念的论述应科学全面--关于秘书专业教材中"新闻"一词定义的质疑[J],
2.从逻辑学角度对“后奥运时代”叫法的质疑分析——兼谈“后奥运”衍生概念的规范使用 [J], 邱雨;
3.对概念间并列关系提法的质疑 [J], 于航波
4.“概念间相容的并列关系”质疑 [J], 吴益民
5.哲学教科书中矛盾普遍性概念质疑 [J], 司晓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数理逻辑概括规则看内涵科学分析法

从数理逻辑概括规则看内涵科学分析法

从数理逻辑概括规则看内涵科学分析法
龚启荣;吴春红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5)003
【摘要】无限域的内涵可以有限地把握和表述.可在有限步内实施的提取无限步的内涵从而确定无限域上事件间的第一独立性的方法即为"内涵科学分析法",人类用此法确立第一独立性后即能以有限把握无限,从已知进入新知.数理逻辑中作为逻辑工具使用的"若,则"不是真值函数"蕴涵",而是通过内涵科学分析法确立第一独立性的"制约".
【总页数】4页(P247-250)
【作者】龚启荣;吴春红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41
【相关文献】
1.“四个伟大”重要概括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 [J], 欧庭宇
2.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新概括 [J], 郭水兰
3.从法庭科学看网络游戏规则的“换皮”行为的法律规则——以“吃鸡”类游戏为例 [J], 陈超跃;马连龙;
4.全称概括规则和受限制的演绎定理——国内数理逻辑教材中的一个问题 [J], 陈
慕泽
5.从数值修约规则看其科学内涵 [J], 彭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尽举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尽举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尽举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龚启荣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尽举选言命题是非纯真值复合命题,其真值不是肢命题的真值的真值函数.它可由非纯真值的充分条件假言联结词"若,则"来刻划.尽举选言命题具有作为逻辑推理的两块重要基石的两个独立性.因此,以尽举选言命题作前提能构成从已知获取新知的推理.这与纯真值复合命题有实质性区别.尽举选言推理有相容、反相容和不相容的三种.
【总页数】6页(P4-9)
【作者】龚启荣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北区),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2.22
【相关文献】
1.中西选言命题及选言推理思想的演化 [J], 郭静
2.从充分条件看尽举选言命题的性质及其推理 [J], 龚启荣
3.谈谈选言命题的真值表及其推理规则 [J], 余俊伟
4.模态联言、选言命题与联言、选言模态命题 [J], 徐阳春
5.谈谈选言推理的规则──兼谈选言推理的形式 [J], 刘本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曾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下,几乎所有的形式逻辑读本都无一例外的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及其规律。

倘若,连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都搞不清楚的话,其内容定会贻误青年,毒害读者。

龚启荣先生力排众议,坚持真理,向社会科学界呈献了一份厚礼--《当代形式逻辑引论》(电子工业出版社)!该著作坚定地认为逻辑学从来没有研究也没有能力研究思维,提出了与世界上思维说(认为逻辑研究思维)、符号说(认为逻辑研究符号)并列的第三学派观点——客体说。

该著作坚持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客观世逻辑结构及其规律。

的确,“逻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从来就没有研究过人类的思维”!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人的思维是在心脏里进行的”。

可是,莫名其妙的是,后来几乎所有逻辑学论著却硬要说亚里士多德逻辑研究的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结构)和逻辑规律!这是对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的及其错误的曲解。

美国科学院院士、当代最具影响的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著称的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在其讲演稿《心、脑与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中忠实于客观事实地说:“关于人脑的功能我们所知甚少,而基于这种无知上的某些理论的矜夸造作又是如此之多。

”他引用了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戴维•休伯(David Hubel)在1978年说的一段话:“我们关于脑的知识处于一种极其初级程度。

尽管对一些领域我们已经提出了某种功能的概念,然而其他方面,就掌握的程度而言,我们的认识几乎相当于尚未知道心脏有泵血功能时对心脏的认识水平。

”迄今,人类对自己大脑思维的形式结构和规律几乎一无所知!这是胜于雄辩的铁的事实。

正如著作所宣称的那样:“逻辑科学——从先贤韩非子、墨子、亚里士多德开始,始终在事实上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帝国虽大,逻辑更久著作《当代形式逻辑引论》是贵州大学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学位授权点领衔导师龚启荣教授主持的继2006年在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当代形式逻辑基础》之后的又一部颇具特色的逻辑学著作。

中华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追本溯源,我国是逻辑科学世界三大发源地之一。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涌现出一批对逻辑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

在群星闪耀的众多思想家中最耀眼的可数墨翟、韩非、荀况、公孙龙等。

《韩非子•难一》以浅易通俗的寓言故事举重若轻地阐明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不自相矛盾律。

“不可同世而立”的是满足客观关系“不可陷”、“无不陷”的客观事物“盾”、“矛”,而并非什么思想或语言;而自相矛盾的思想或语言明明可以同时说出或写出;从而,“不自相矛盾律”是客观事物的,而不是思想或语言的。

鉴于韩非子的不自相矛盾律之成立必须分析到客观的个体变元和2元关系,堪称古代逻辑科学的辉煌杰作,同时代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不能望其项背。

韩非等古代逻辑学家这些彪炳古今的客体逻辑思想照亮了中国以至世界逻辑科学发展的路程。

著作《当代形式逻辑引论》则沿着这条发展逻辑科学的康庄大道迈步向前。

逻辑科学的另一个发源地是古希腊。

被尊称为传统形式逻辑开山鼻祖的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形而上学》等著作中系统地研究了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

如他对“十范畴”的分析,就在事实上研究了客观事件的客观逻辑结构中的一些客观组成要素:个体、性质(一元关系)、关系(多元关系)等;他还朴素然而深刻地揭举了客观世界的不矛盾律等客观的逻辑规律:“任一事物不能既具有又不具有同一性质。

”他对客观的推理律的刻划则是:“一些事情发生了,另一些事情必然随之发生。

”在这种对客观推理律的刻划中,难能可贵的是:针对具有客观的必然过渡关系的客观的“一些事情”、“另一些事情”,而并非并不具有必然过渡关系的“一些思想(或语言)”。

因为,对“思想(或语言)”来说,当一些“思想(或语言)”产生时,另一些“思想(或语言)”可以产生,也可以不产生;可以这样产生,也可以那样产生;这与客观的“事情”完全不同(当一些事情发生时,另一些事情不可能不发生,不管人们是否认识、承认)。

科学从何而来?又将向哪里去?这是逻辑学界普遍关注的课题。

远在25个世纪前的春秋时期,在李耳(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中就有关于逻辑规律的论述。

《道德经》开宗明义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

”这可称得上是最早的(比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早2个多世纪)关于客观世界排中律的揭举:“事件或其否定——常有事件。

”“道,万物之奥。

”“道,无为而无不为。

”(均见《道德经》)道是万事万物(显然是客观的)普遍而又奥妙的属性——事件或事物的逻辑性质或称为逻辑结构;尽管任何事件或事物本身并不就是逻辑性质或逻辑结构(无为),然而在任何事件或事物中却无所不在地深藏着逻辑性质或逻辑结构(无不为)。

这堪称是对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的最早的精辟而简要的描述。

逻辑《韩非子》中揭举的“不自相矛盾律”“无不陷之矛与不可陷之盾不可同世而立”是含有二元关系且分析到项的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这比德国学者弗雷格的关系逻辑早21个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提出的不矛盾律“任何事物不可能同时具有又不具有某种特性”也是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

然而,由于未明确提出客体逻辑的元逻辑思想,这种自发的客体逻辑倾向逐渐被湮没、异化。

“形式逻辑”这个名称的最初出现并提出其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这种思辩逻辑的元逻辑观点,从时间上说,不晚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7年)、黑格尔的《逻辑学》(1816年)。

这种观点与事实上自发的客体逻辑倾向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自此以后,至少在19、20两个世纪内,这种“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思辩逻辑元逻辑观点在西方漫延,并逐渐占据正统的主导地位,把在逻辑史上自发地得出的客体逻辑成果(关于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的揭举)一厢情愿地、想当然地强行纳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范畴。

应该是把这种被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的时候了。

当前流行的传统形式逻辑书大都承认“思维的逻辑规律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反映”。

既然如此,这种被认识、反映的客观规律便是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这是一;其次,在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等众多学科中阐明了众多相应领域中的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等客观规律,这种“阐明”本身当然是一种思想,表述出来便是语言文字,当然是对相应客观规律的认识、反映,然而,在这些众多的学科中,从来不曾把这种对相应领域中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本身叫做“思维的物理规律”、“思维的化学规律”、“思维的天文规律”、“思维的地质规律”等,唯独在传统形式逻辑书中,把这种对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的认识本身叫做“思维的逻辑规律”,而把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事实上在进行的对客观世界逻辑规律的研究称为“研究思维的逻辑规律”。

“思维”作为宇宙中五类运动形态(其余四类为机械、量子、化学、生命)中的最高级的运动形态,当然会有结构(似乎也可称为“形式”)和规律,然而,古今中外的任何逻辑都不曾对之进行过任何研究(除了按被认识的客观逻辑结构和规律起一个相应的名称,此外,对这种作为思想的认识本身所真正具有的结构和规律事实上却一无所知)。

帝国虽大,逻辑更久难道事情不是这样吗?据说,已故著名逻辑学家詹剑峰教授在给学生讲授三段论时先做如下演示:他把眼镜摘下,放进眼镜盒,啪的一声盖上盒盖,然后把装有眼镜的眼镜盒放进上衣口袋;用手拍拍口袋,说道:“我的眼镜在眼镜盒里,眼镜盒在这口袋里,所以,我的眼镜在这口袋里”。

他随即把手伸进口袋,把口袋中(未取出来)的眼镜盒打开,捏住眼镜,随手把眼镜取出,举起,并说到:“你们看,果然!”詹教授向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演示了客观世界的第一格第一式三段律(通常用“AAA”表示):空间包含关系(也可叫做类包含关系)的传递律。

詹教授的这种极度形象生动、有声有色的实际演示可称为“显示客观逻辑规律的逻辑实验”,就像显示客观理、化规律的理、化实验一样。

流行的众多形式逻辑学读物中,没有一条逻辑理论不是对客观世界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的认识和整理,没有一条逻辑理论是对人的思维的形式结构和思维规律的认识和整理。

迄今为止,人对自己的思维几乎一无所知。

历来争论不休的逻辑系统内众多理论问题中,当首推演绎推理能否出新知。

传统形式逻辑始终坚持论证不许循环、推理的结论对前提来说是新知。

这种黄金般闪光、殊堪珍惜的传统观点无疑是应予发扬光大的可贵历史遗产;然而,自从正统数理逻辑兴起并被一些人视做传统形式逻辑的现代发展以来,竟然认为推理式是同语反复的重言式,结论只不过是部分或全部重复在前提中已出现过的命题。

这完全抹杀了逻辑是从已知进入新知的认识宇宙的普遍有效的工具。

逻辑客体说倡导者不仅坚持客观世界具有独立于人的认识的客观的逻辑结构,而且,还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已有事件必然过渡到新事件的逻辑运演机制——客观世界的客观的逻辑规律。

这种在人类诞生前和消失后始终在广漠无垠的宇宙际运行着的客观的逻辑运演机制被“会思想的芦苇”——人类——认识后便是从已知(对已有事件的认识)去得出(对必然过渡的认识)新知(对新事件的认识)的推理、论证。

倾心于上述逻辑理论问题的读者也可以在本著作中觅得相关的论述。

当然,您可以赞成(只要“是我而当”,您就是我们的朋友),更可以反对(也只要“非我而当”,那我们就恭恭敬敬地拜您为师);不论您是赞成抑或反对,无论如何,希望您能理解、明白本著作中的阐述。

科学在萌芽、形成、发展过程中,事实上始终在研究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

在战国时期,墨翟的《墨经》以“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定义“大故”、“小故”(即“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这项科学界说一直被沿用了24个世纪(如,在金岳霖教授的《形式逻辑通俗读本》中就以“有甲必然有乙”来规定客观的充分条件关系)。

崭新的、实用的逻辑工具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诸多领域,形如科研、法律、经济、文化、国防,逻辑科学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一部指导思想正确的、理论科学的、具有实用性的逻辑著作,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是举足轻重的。

龚启荣教授所撰写的该著作,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能如实准确的刻画客观现实世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部新的工具论。

该著作认定了逻辑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思维形式或符号(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而是客观世界的客观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在客观世界的客观的逻辑规律中,最重要的则是以具有两个独立性的客观的充分条件关系为结构核心故而能从已有事件必然过渡到新事件的客观推理律,人认识后便成为可从已有知识去推出新知识的思想推理,用自然语言或符号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推理句群或推理式。

这里,存在着互有紧密联系然而却又有严格区别的下述三者:(1)人类诞生前、消失后,在无边无涯、无始无终的宇宙中无所不在、永不停息地运行着的客观的逻辑运演机制——客观的具有两个独立性的推理律;(2)在人类诞生后、消失前,对客观推理律以迄今不知其内在机理的脑神经元搭接方式实现的正确反映、如实摹写——思想推理;(3)为了互相交流,也为了留久传远,把思想推理表达成自然语言或符号语言——推理句群或推理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