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13章 学习动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与动机相关的概念
1.目标导向 人的许多行为动力可以用目标导向来解释。
目标对人起激励作用的原因:
– 第一,目标能指引人的注意,使之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 任务;
– 第二,目标能激发人的努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 第三,目标能增加人的持久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第四,目标能促使人寻求新的策略,改进学习或工作方
(3)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
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 候,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 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2.通过归因训练或归因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和效能感
要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就必 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
教师还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 我效能感: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
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
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 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2)丰富材料呈现方法 通过采用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实验演示、野外考 察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 教师也可以通过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过程来达到以上的目 的。
这些学说有的是学习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暗含在 学习理论中,有的是从广义的动机理论中引申而 来的。
学习理论可以分为行为主义的、认知的和人本主 义的,动机理论也可以作相应的划分。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在经典条件反应理论中,暗含的动机理论是驱力 说,也称内驱力说。
这一理论假定,机体需要的剥夺产生内部刺激, 这种内部刺激形成驱力,驱使有机体产生并维持 降低驱力的活动。该活动导致需要满足,立即便 停止。
其基本精神是:
– 领导者或教师首先要关心人的基本需要,使职工或学生 能温饱、有安全感和自尊感。
– 当这些基本需要适当满足以后,则应充分相信自己的职 工或学生。他们天生有学习、求知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愿 望,关键是要善于引导,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节 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两个模型
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动物的训练,但是很难解释人 类的学习。
在操作条件反应理论中暗含的动机理论是强化说。
在斯金纳看来,操纵有机体行为之后的强化事件 可以引发和维持有机体的学习行为,因此他认为, 不必在强化之外去寻找有机体行为的原因,强化 理论足以解释有机体行为的原因。
强化论可以解释婴儿和低年级儿童的许多学习行 为的原因。
– 第二,对于简单任务,如背外语单词,做算术口算题等, 可以通过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从而提高学 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 第三,对于带有创造性的新学习或问题解决任务,不宜 用开展竞赛等活动来施加压力,而应放宽时限,让学生 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效果更好。
4.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self-schema)是个体对自身的看法, 包括对自己的能力、效能的信念和自我价值观等。
法。
按当前状态和要实现的预期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大小,可将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 目标一般较为抽象、笼统;近期目标具体、明确。
目标的动机作用对不同年龄儿童是不同的:
– 一般来说,具体的短期目标有助于激励年龄较小的低年 级儿童的学习;长远的抽象的目标不易被低年级儿童认 可,故很难起到激励作用;
也就是说,教师倾向于与学生共享考试成功的荣 誉,但把失败的责任归因于外部(非教师)的原 因。
3.控制源与人格特征
控制源,是指导致成败的原因在自身之内还是自 身之外。
归因研究发现,人们对决定自己的活动与命运力 量的稳定看法将成为他们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已区分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两种不同的 人格特征。
(1)关于能力的信念 成人常采用两种能力观,即能力不变观和能力增
长观。 前者意味着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控制的个人特质。
后者意味着能力是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2)关于自我效能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是班杜拉提出
来的,他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对产生一定的结 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 (Bandura, 1997)。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应注意两点:
– 第一,人的学习兴趣总是与人的能力密不可分的。 – 第二,所谓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指间接兴趣。
3.情绪与焦虑
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 第一,对于高焦虑的学生应尽量少给他们学习上的压力, 而对于低焦虑的学生应适当施加压力,使两者的唤醒趋 向于中等水平,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一般分为两类:
– 一是内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 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由内源性动机 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 动之外的奖赏或分数,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 另一种支持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 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 起的动机。
2.兴趣
定义:兴趣指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物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
兴趣是由内外两个因素构成的:一是个体内在的需要,二 是外界的人或事物具有满足个体内在需要的价值。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 直接兴趣是由外界事物或活动本身的性质引起的,如学前儿童对动 画片的兴趣;
– 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结果的工具性价值引起的,如认识到学好外语 可以出国,因而对学习外语感兴趣。低年级学生因认知发展的限制, 其学习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间接兴趣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自我效能感通过确立目标来影响动机。
– 如果某人在某一领域有较高的效能感,他将确立较高的 目标,而且较少担心失败,最后影响其策略的选择。
– 如果某人自我效能感低,他将不仅不可能确立高目标, 而且可能回避困难的任务,“甘拜下风”。
第二节 关于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理论是解释人和其他有机体产生并维 持学习活动的原因的各种学说。
但也有些学生不能运用这种自我保护策略,把自 己的学习成绩不良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常常避 开以成就定向的活动,或者在这种活动中不愿努 力。
2.教师的归因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在评论学生的测验时,教 师常常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学生的家庭条件、努 力、兴趣和教师好的教学技能。
但当学生考得不好时,教师常指责学生准备不充 分、能力低、家庭条件差和考题难。
–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 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 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1.学生的归因
儿童(也包括成人)通常都有一个自我保护系统。
他们一般把成功归因于内因(努力、能力),把 失败归因于外因(任务难度、运气不好)。
2.TARGETT模型 沃尔福克在其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引述了卡罗尔·艾米
斯提出的TARGET动机作用模型(表11-3): T代表任务(task) A代表自主(autonomy) R代表被认可(recognized) G代表分组(grouping) E代表评价(evaluation) T代表时间(time) T代表教师的期望(teacher expectations)
– 相反,对于高年级儿童或青少年来说,长远的目标可以 对他们起持久的激励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学生的目标产生影响:
– 第一是反馈。通过反馈告诉学生他们的努力已在逐渐接 近目标,这种反馈会进一步激励学生朝着目标作出更大 努力,或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目标。
– 第二是认可目标。认可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 可他人为他确定的目标;二是学生自己建立目标。在这 两种条件下,目标的建立可以促进学习。
1.ARCS模型 ARCS模型是由科勒(J.Keller, 1987)提出的。 A代表注意(attention) R代表贴切性(relevance) C代表自信心(confidence) S代表满足(satisfaction)
注意: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卡通片、彩色图片、故事 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提出能引起他们 思索的问题,激发其求知欲。
他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可 由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需要层次(见图11-1)。
满足这七种需要是推动人各种行为的动力的基本 源泉。在用这一动机理论来解释人的行为时,马 斯洛提出如下假设:
– 第一,人的需要的满足有先后之分,越是低级的需要越 是要先满足。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以后才能产生 较高一级的需要。
– 如有些婴儿见到家里某个最亲近的人便又哭又闹,这种 行为的原因可以用亲人本身的强化来解释。
二、认知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一)认知学习论中蕴含的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
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
– 一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 二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原有知识; – 三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 第三个条件就是讲的学习动机,指学生主动使新旧知识
第十三章 学习动机
本章框架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关于学习动机理论 第三节 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1.动机 定义: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
因。
动机有两种功能:
– 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 – 第二,指向功能。
2.学习动机 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
– 具有内控特征的人认为,自己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 是由自身具有的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决定。
– 具有外控特征的人则认为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受命运、 机遇和他人的摆布。
三、人本主义与心理测量学的动机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作了一个全 面分析,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他承认人的某些活动是由生物需要驱动的,这些 行为可以用需要剥夺、内驱力和强化等概念来解 释。但他反对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
– 第二,图中下面的4级需要属缺失需要。当这些需要尚 未满足前,它们一直推动人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但一 旦满足,行为暂时停止。上面3级需要属成长需要(又 称丰富性需要)。它们是在适当程度的满足以后才产生 的,而且不会暂时终止,因此将一直推动人去从事满足 这些需要的行为。
– 第三,人类的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使每一件 事都能得以实现的愿望”。自我实现的人不仅为自己和 他人所认可,而且心胸开阔、幽默、独立、具有创造性。
贴切性: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 近;为了提高课程目标的贴切性,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目 标。
自信心:为了建立自信心,教学中应提供学生容易获得成 功的机会。如教师课堂提问时注意将难易不同的问题分配 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问题讨论。
满足:每节课都应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 满足;对学生学业的进步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 避免挫折感(参见表11-2)。
发生相互作用的意愿。
加涅用信息加工观解释学习。他提出的学习的信 息加工模型包括这三个部分:加工过程、执行控 制过程和预期。其中的预期是指学习的动力过程。 学习是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这三个维度是:
– (1)内外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 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 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 务难度、运气等。
二、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策略
(一)激发与维持内源性动机的策略 内源性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成就的需要或
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
所以激活与维持学生动机的根本策略是教师长期 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成就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 习经验又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策略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开始某项新的学习任务; – 为学生设置明确、具体和可以达到的目标; – 强调学生自己前后比较,避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 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