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
200条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可靠性: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2、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负债:是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4、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
6、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会计报表的过程。
7、复式记账法:是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记录时,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8、盘存账户:用来反映各项货币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及其实存数的账户。
9、会计凭证:是在会计工作中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用来登记账簿的依据。
10、原始凭证: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原始证据,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
11、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直接凭以登账的依据。
12、会计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并由具有一定格式、互有联系的若干帐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系统、序时、分类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13、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对各项经济业务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进行登记的账簿。
14、平行登记:是指经济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要同时登记该总分类账户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15、永续盘存制:是对财产物资的增加和减少,都必须根据会计凭证,按其发生的顺序逐笔连续地在财产物资明细账中进行登记,并随时在账面上结出结存数额的一种盘存制度。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叫会计实体。
会计分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存货、应收及预付款等。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者不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等。
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练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概述1、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概括地说就是各个会计主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和资金运动,或者说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2、会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随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3、会计假设:会计假设也叫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它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假定。
4、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叫会计实体。
5、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会计主体不会因为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6、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7、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来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8、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9、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10、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11、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1、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2、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
3、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4、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同时也是各单位设置账户的一个重要依据。
5、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6、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存货的计价方法。
一次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如下: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7、结账:结账就是把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算出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转入下期或下年新账(期末余额结转到下期即为下期期初余额)8、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属于动态报表。
9、会计账簿: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
10、未达账项:未达账项是指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由于凭证的传递时间不同,导致了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即一方已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并已经登记入账,另一方由于尚未接到有关结算凭证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一、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含义是什么?在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应该遵循哪些要求?1、会计要素确认的含义:会计要素的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列入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
确认主要解决某一个项目是否确认、如何确认和何时确认三个问题,它包括在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和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最终确认。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基础会计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6.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7。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8。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9。
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0。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11.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2.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地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基础会计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会计: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 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职能:反映(核算)和监督。
两者密切联系, 相辅相成。
反映是监督的基础, 监督是反映的保障。
没有无核算的监督, 没有无监督的核算。
会计对象: 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和周转变现为资金依次经过:1.供应过程: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用现金、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2.生产过程: 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货币资金→生产资金(支付工资和其他费用);固定资金→生产资金(计提固定资产折旧)3.销售过程:成品资金→货币资金(出售产成品, 收取货款)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即会计基本假设, 是指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和某些不确定的因素, 根据客观的、正常的情况或趋势所做的合乎情理的判断。
会计假设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明确的前提条件, 是建立会计原则的基础, 也是进行会计实务的必要条件, 所以又叫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 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①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②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③独立核算, 有完整的账簿体系, 定期编制会计报表);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 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
时间, 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 企业的资产才区分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 才有必要确立会计分期。
3.会计分期:企业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 以便定期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向有关反面提供信息。
有了会计分期, 出现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 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4.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应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
(财务会计)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复式记账: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就是指经纪业务所应记入的账户、应借贷的方向及金额的书面记录。
未达账项:是指银行收、付款结算凭证在银行与企业之间传递时,由于收到凭证的时间不同,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
成本计算: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从而计算不同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平行登记:就是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的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会计凭证:用来记录经纪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
会计分期: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区间。
序时账簿:按照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的账簿,简称序时账,也称日记账。
会计账簿: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具有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用来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分类账簿:对全部经济事项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简称分类账。
备查账簿:对存在许市长和分类账中不能记录和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记录不全面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等级的账簿,简称备查账。
订本式账簿:是指在账簿启用之前,就将若干具有专门格式的、按顺序编号的帐页装订成册的账簿,简称订本帐。
活页账簿:指不将帐页固定的装订在一起,而是将零散的帐页,根据经济业务的需要集中后,放置在账夹内,可随时增减的账簿,简称活页账。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6.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7.记账凭证;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根据已经审核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而编制的会计分录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8.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6.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什么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17. 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18.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将一个企业采用的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16.财务报告:是指以会计账簿记录为主要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将会计数据传送给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使用者进行决策。
17.会计目标:是指根据会计的职能而规定的会计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18.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以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之后,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组织程序。
1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基本分类以后所形成的若干个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17.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18.备查账簿:也称辅助账簿。
它是对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不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事项,为便于查考而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16.历史成本: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对价,而且即使物价变动,一般也不进行调整.17.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基础会计学》常用名词解释、解答题
会计要素:是指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在数量上,所有者权益=资产- 负债公司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六要素,按其内部性质和经济管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分类的具体项目。
会计账户:简称账户,它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用来分门别类地记录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会计科目内容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及结果,具有一定结构的账页,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工具。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企业应该入账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专门记账方法。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指记录交易或者事项,明确经济责任或者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间接或者直接依据的书面凭据和证明。
原始凭证:亦称单据,是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编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的,用来确定交易或者事项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内容?答:会计核算方法是进行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所采用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会计管理方法的基础。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一、1. 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2. 集中核算:集中核算是指账务工作全部在会计部门进行。
3. 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4. 会计法规:会计法规是我国经济法规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及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有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和规定。
5. 谨慎性: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的方法,尽可能把会计核算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6. 及时性:及时性原则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7. 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负债按因承担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计价,而不考虑市场物价的变动。
8. 四柱结算法:四柱结算发的基本公式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在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二、1.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
2. 会计账户: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始的,具有一定结构,用来系统、连续记载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工具。
3. 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又相互关系的账户中进行全面登记。
4. 账户对应关系:账户对应关系是指账户与账户之间的应借、应贷关系。
5. 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时验证账户记录正确性的方法,有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两种。
6. 记账方法: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原理和规则,用文字和数字记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方法。
7. 单式记账法:单是记账法是对每一笔经济活动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8. 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对每笔经济业务指出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基础会计学 简答题汇总
基础会计学简答题汇总一1.什么是财产清查?进行财产清查有何意义?【答案要点】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在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l)通过财产清查,可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的实有数,将实存数与贝长存数进行对比,确定各项财产的盘盈、盘亏,并及时调整账簿记录,做到账实相符,以保证账簿记录的真实、可靠,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揭示各项财产物资的使用情况,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各项财产物资的潜力,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财产物资的使用效果.(3)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储备和保管情况以及各种责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揭示各项财经制度和结算纪律的遵守情况,促使财产物资保管人员加强责任感.保证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促使经办人员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结算纪律,及时结清债权债务.避免发生坏账损失.2.原始凭证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审核后的结果应做何处理?【答案要点】原始凭证的内容有:(1)原始凭证的名称;(2)填制凭证的日期;(3)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的姓名;(4)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5)接受凭证单位名称;(6)经济业务内容.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法定职责。
审核原始凭证的主要内容有:(1)审核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合理审核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法令、制度的规定,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等违法乱纪的行为;是否符合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原则,有无违反该原则的现象.对于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伪造涂改凭证等违法行为,必须及时揭露,并向领导汇报,严肃处理。
(2)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完整审核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所记录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数据等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项目填写是否开全,手续是否完备,外来原始凭证的填制单位公章、填制人员签字以及自制原始凭证的经办部门和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是否齐全.(3)审查原始凭证是否正确、清楚,审核原始凭证中摘要的填写是否符合要求,数量、单价、金额、合计数的计算和填写是否正确,大小写金额是否相符,书写是否清楚.3.简述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
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1、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检查,借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2、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在遇到不确定因素从而带有估计成分时,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
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于重要交易或事项应单独核算与反映;对于不重要的,则可简化或合并处理。
4、会计循环: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出会计报表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5、会计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方面,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
6、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成若干个要素,作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
7、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或用途所作的进一步分类,该分类所形成项目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8、会计账户: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结构,用以系统且连续地记录、整理和汇总会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9、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0、流动资产: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之内被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11、长期资产: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被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12、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3、流动负债: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负债。
14、长期负债: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负债。
15、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16、实收资本:投资者作为资本金实际投入到企业中的各种资产的价值。
17、资本公积: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超过资本金所占份额的差额。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汇总表第一章概论1.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具有的功能。
2.会计的核算职能: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3.会计的监督职能: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4.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5.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
6.经济业务:经济活动中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事项。
7.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假设):对经济业务从空间范围上、时间界限上、计量方法上作一些必要的、在会计上合乎推理的判断和规定。
8.持续经营假设: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其经济业务活动是持续正常进行的。
9.会计期间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将无限的经济活动期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按照划分的会计期间进行核算。
10.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计量,即将会计对象内容都转化为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的会计信息。
11.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2.相关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13.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14.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15.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拖延至后期或提前到前期进行。
16.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复式记账: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系统的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关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2.记账凭证:又称记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填制的凭证。
他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3.会计账户: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结果的载体。
4.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试记账方法.5.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6.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7.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
8.结账:是指会计期末对账簿记录进行结账,计算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做相应结转的工作。
9.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0.原始凭证:是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证.11.会计科目:是指对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12。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13.会计账簿:指由一定格式帐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簿籍。
14.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
(内容:凭证组织,账务组织,记账程序)15.试算平衡:是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规律,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
16。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款项是否实收实付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标准的一种制度. 17。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1.复式记账法2.权责发生制3.负债4.损益表5.预提费用6.会计要素7.期间费用8.资产9.会计帐簿10.红字冲销法11.会计12.产品成本13.会计主体14.会计科目15.会计核算职能16.会计事项17.持续经营18.累计折旧19.会计分录20.盈余公积21.会计对象22.会计分期假设23.配比原则24.总分类科目25.资本公积26.负债27.货币计量假设28.客观性原则29.明细科目30.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大家快来帮帮我啊...谢谢你们拉...最佳答案1.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对称。
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方法。
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经济权益和责任发生,即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标准。
3.负债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4.损益表又称利润表, 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利润实现(或发生亏损)财务报表。
5.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各项费用。
6.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做分类,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具体化。
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
7.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各项费用。
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8.资产资产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能以货币来计量收支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
9.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对称。
记载商主体营业交易和财产出入事项会计记录文书。
为商业帐簿一种。
10.红字冲销法红字冲销法又称红字更正法也称红字调整法,即先用红字编制一套与错账完全相同记账凭证,予以冲销,然后再用蓝字编制一套正确会计分录。
1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深圳齐创辉财务代理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报告,以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
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17.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
18.复式记账: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19.简单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0.复合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1.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22.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23.“应付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情况的账户。
24.“应收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销售产品应向购买单位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
25.生产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用,叫做生产费用。
26.“生产成本”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账户。
27.“制造费用”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而发生各项间接生产费用。
28.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
29.预提费用:是指预先分期计入各期成本、费用,但在以后才实际支付的费用。
30.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31.营业外收支:是指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和支出。
32.账户的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33.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即账户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
34.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35.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阶段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费用分配情况的账户。
36.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的账户。
37.备抵账户:亦称抵减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38.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39.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40.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帐页,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簿籍。
(账簿又是积累、贮存经济活动情况的数据库)41.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42.联合账簿:是指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的账簿,如企业设的日记总账。
43.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是根据经济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在一张帐页内按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分设若干专栏,用以在同一张帐页上集中反映各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的核算资料。
44.总账:是指按总账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账科目的经济内容进行总括的核算,提供总括性指标。
45.明细账:是指按照明细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分类账的经济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具体而详细的核算资料。
46.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另一方面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47.结账:(理解)是指按照规定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年度)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并将各种账簿结算清楚,以便进一步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48.帐证核对:是根据各种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
49.帐帐核对:是指各种账簿之间的有关数字进行核对。
50.帐实核对:是指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余额与实存数额相核对。
51.会计核算形式:就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帐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
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帐务处理程序和记账程序。
52.日记总账:是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的联合账簿,是将全部科目都集中设置在一张帐页上,以记账凭证为依据,对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序时登记,月末将每个科目借、贷方登记的数字分别合计,并计算出每个科目的月末余额。
53.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54.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都要根据会计凭证连续计入有关账簿,并且随时结出账面余额。
55.实地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财产物资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到月末,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根据实地盘点所确定的实存数,倒挤出本月各项财产物资的减少数。
56.未达帐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对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
57.会计报表: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的,用来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成本费用的书面文件。
58.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日期(月末、季末或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是月报表,静态。
59.损益表:亦称利润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度、季度或月份)内利润(或亏损)的实际形成情况的会计报表,是月报表。
60.会计工作的组织: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制定会计法规制度,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工作人员,以保证合理、有效地进行会计工作。
基础会计简答题1、会计的职能的概念,基本职能及特点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
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
反映职能是指连续、系统和完整地记录、计算和报告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是首要职能,具有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性、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会计控制具有强制性、严肃性、适时性、连续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概念及关系会计科目是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帐户是是根据会计科目在帐簿中开设的记帐单元。
两者相同点是它们所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相等的;不同点是(1)会计科目仅指帐户的名称,帐户的一定的格式和结构,具体表现为若干帐页;(2)会计科目是在进行会计核算前事先确定的对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帐户是经济业务发生后进行分类、连续登记的一种手段。
3、复式记账的概念及其优点复式记账是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一种方法。
采用复式记账方法,以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始,又以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终。
任何会计期间内,全部经济业务的记录结果,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可以了解每一笔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通过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和数据,可以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二是可以利用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但复式记帐比较麻烦。
4、会计凭证的概念和作用,记帐凭证的概念和审核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帐簿的依据。
其作用是(1)及时正确反映经济业务完成情况;(2)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单位内部控制;(3)加强会计监督,控制经济运行。
记账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是对原始凭证加以归类、整理,填制具有统一格式的凭证。
其审核内容包括:内容上否真实;科目和凭证是否正确;项目是否齐全。
5、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关系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类账户。
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相同;②登记账簿的原始依据相同。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反映经济内容的详细程度不同;②作用不同。
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必须是平行登记,具体地说平行登记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登记的依据相同;②登记的方向一致;③登记的金额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