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34deebdf78a6529657d5369.png)
五上第二单元知识点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水母。
恒星:如太阳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一: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影子的(长短,方向)随(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实验二: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光源和屏的位置不变时,遮挡物与光源越近,影子越大。
遮挡物与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实验三: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物体影子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从不同侧面照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4.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长短)、(方向)都要发生变化。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5.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清晨长中午短黄昏长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一个物体的影子变长是在下午。
6.我们发现: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影子总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
影子清晨长中午短黄昏长7.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东、南、西一天中太阳高低的变化:低、高、低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8.光是(直线)传播的,太阳发出的光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太阳光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挡光物会有影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图一看到光线通过3个小孔,在屏上留下一个光斑。
图二将第二张纸向右移动5厘米后,光斑出现在第二张纸上,而不是最后的屏上。
以上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9.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1)物体背面有影子如皮影戏。
(2)排队时如何站成一条直线(3)三点一线瞄准射击(4)日食、月食的形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fa1c88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6.png)
【最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清单(教科版)第1课时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有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2.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
3.地球表面有弯曲的岩层、天池、切沟、峡谷、蛇曲、沙洲等奇特的地形地貌。
4.地震、火山、河流、风、雨水和海浪等因素都会使地形发生变化。
5.岩层受到挤压会裂开,形成了弯曲的岩层。
6.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形成了天池。
7.流水的作用会使地球表面的土壤流失,形成一条条切沟。
类人维会出父的山夹38.河流的作用会改变河道,形成连绵曲折的蛇曲。
9.大江大河的中下游的泥沙沉积,会形成沙洲。
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岩浆岩有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它们都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是通过水的作用形成的,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
5.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这样形成的岩石叫作变质岩。
如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6.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3课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岩层的相互挤压或拉张形成了地震。
2.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瞬间发生猛烈的变化。
3.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对地面的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对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4.抗震防灾措施:做好抗震防灾的预警预报,定期开展抗震防灾演练;地震发生时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无法及时离开教室,应立即躲避在课桌或坚固物体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28e9a4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9.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
总
本文档总结了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生活中的力
- 力的定义:力是一种使物体产生形变、速度改变或者改变物体状态的作用。
- 力的单位:牛顿(N)。
- 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移动、停止、改变方向或形状等。
- 力的方向:力有大小和方向,用箭头表示。
箭头指向物体受力方向。
知识点二:力的测量
- 力的测量: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或天平测量。
- 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的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
- 天平:利用物体平衡的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
知识点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
知识点四:杠杆的原理
- 杠杆的特性:杠杆有支点、力臂和力矩。
- 杠杆的原理:杠杆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增大力的作用效果。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汇总。
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五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424ab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e.png)
五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 太阳系和地球运动,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原因。
2. 地球的磁场和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磁场对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
3. 地球与月球,探讨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月相变化原因,月球的表面特征等。
4. 人类活动与地球,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地球运动、地球内部结构、月球运动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光》
![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光》](https://img.taocdn.com/s3/m/f6ad66fcc77da26925c5b0a8.png)
光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
白天我们在和煦的阳光下工作学习,夜晚我们在皎洁的月光中散步休息;在海上,灯塔给航船指引方向;在野外,篝火给游人带来快乐。
可以说我们离不开光,它给我们以光明和温暖。
对于光,我们其实很陌生。
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我们一定玩过这样的游戏吧!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想一想,我们还知道哪些光源? 影子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
影子都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分别画出物体的影子,然后用一句话说出我们的看法。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知道了这些,再做一做手影游戏,看是否符合这些规律。
将木块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
在桌面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
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墙面不同远的三个木块。
在墙面上分别画出它们的影子。
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长方体,分别画出它们在墙上或桌面上的影子。
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
把物体的影子添画在下面的图中。
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找一根约10厘米长的铅笔(或一根筷子)、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
把白纸粘在木板上,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然后把它放在校园里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先看看太阳在什么方向,量量铅笔影子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在白纸上用笔描下铅笔的影子。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东西南北我们还有什么发现?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坚持一段时间的观察,看看我们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还有什么新发现。
在课堂上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课后继续观察,每隔一小时观察一次,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铅笔影子的长度都记录下来。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99299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8.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5.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
8.观察课本22页和23页的5幅地形地貌图片,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地形地貌记录表9.研讨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五大地形特点:问题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540ae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46.png)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一)各节知识点一、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2.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
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
3.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
4.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猜测:二、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三、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3.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现象。
四、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生裂缝,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山口湖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
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4.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火山喷发→火山的成因(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2b0cf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c.png)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
习资料
1. 物体和材料
- 物体:能占有空间的一切事物。
- 材料:制作物体所用的东西。
2. 物体的特征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颜色:物体的外观颜色。
- 大小:物体的长、宽、高的大小。
- 质地:物体的触感,如光滑、粗糙等。
3. 对象的分类
- 动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植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人工物:人类制造的物体。
4. 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材质:物体的构成材料。
- 功能:物体的特殊作用。
5. 物体的变化
- 形状的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如拉伸、压扁等。
- 状态的变化:物体的状态的改变,如液体变固体等。
6. 常见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 金属材料:坚硬、导热、导电,用于制作器具、建筑等。
- 木材:轻便、可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工艺品等。
- 塑料材料:软、耐磨、隔热,用于制作玩具、日用品等。
7. 循环利用材料的重要性
-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
- 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环境更友好。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2c317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7.png)
(2)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依赖他人、分工不均等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调整。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风化、沉积等地质作用。
4.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掌握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5.探讨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地球结构、地质作用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2)视频:播放地球科学知识科普视频,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现象。
(3)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地球科学虚拟实验室、在线地质图谱等,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f3378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f.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一课地球的表面1、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面积占(71%)。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2、世界五大地形特点。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所形成的。
3、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又称水成岩,是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4、变质岩:(大理石、板岩)在高温、高压等影响下发生变化形成的。
5、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答:地球内部充满着运动。
这些运动也使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壳的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就是地震。
2、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
3、地震发生时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答:①岩层断裂、错动②公路毁坏③铁轨变形④山体滑坡、泥石流⑤房屋倒塌旧⑥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有:①形成火山岩小山②形成火山口湖③形成火山岛2、火山喷发的成因?答: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充满着炙热的岩浆,这些岩浆不断的向上运移,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会顺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而出,从而形成火山。
3、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坏处: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好处: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产生矿产资源,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第四课风的作用1、戈壁滩的形成: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五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
![五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66ccab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d.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探索科学奥秘:五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解析五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奇妙旅程。
这一单元引领着学生们深入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天气变化以及生物链等自然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一、水循环的奥秘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五年级的学生们将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他们将观察到雨水如何通过蒸发、凝结等环节,形成云朵再降落到地面,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们将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天气的奥秘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章节将带领学生们走进天气的世界。
他们将学习如何观测和记录天气情况,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如风、雨、雪等。
此外,学生们还将探索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天气模式。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们将学会关注身边的天气变化,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生物链的奥秘生物链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网。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们将了解生物链的基本概念,学习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他们将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奥秘,认识到每个生物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学生们还将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并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章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他们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了解环保措施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们还将了解一些环保组织和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们将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他们将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同时,这一单元还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60489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3.png)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零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零。
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3.[实验名称]模拟零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子。
[实验步](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锡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4.云和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露和霜1.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露。
冬天的草坪上有霜。
冬天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露”或“霜”
2.桶的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露”
3.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4.桶的外壁会形成一层“霜”,这是由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C)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在温度降到0C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第二单元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4383c39676a20029bd642d43.png)
第二单元《光》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gui)。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93ff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0b.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传播。
1. 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 光沿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 与镜面反射相比,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三、光的折射。
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 比如将铅笔斜插入水中,看到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3.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能用来做放大镜。
五、眼睛的科学。
1.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
2. 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
3.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得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6课 水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6课 水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cbbf9c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7.png)
A.风的侵蚀 B.水的侵蚀
C.地震
D.重力侵蚀
4.黄河两岸的土地被侵蚀的程度比长江两岸大,原因可 能是黄河两岸( D ) A.植被稀少 B.土地坡度大 C.降雨较多 D.以上都有关系
5.在模拟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时,在小山丘的顶部撒 上一些红色沙子是为了( B ) A.使小山丘更结实 B.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使小山丘更美观
第6课 水的作用
一、知识速记 1.雨点降落在 地面 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地球上的水在 陆地 、 海洋 及 大气 之间不断循环。 3.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 水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降落的 雨水 和众多的 河流 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4.当河水流速快时, 侵蚀 作用为主;当河水流速慢时, 沉积 作用为主。
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 下游河床堆满了细沙。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奔腾的河水会击碎岩石,只有 大石头能沉在河底,较小的石块会随流水运动。河流中的石 块会相互碰撞、摩擦,逐渐形成鹅卵石、细沙等。 中游:水流变慢,鹅卵石沉积在河床上,细沙继续随水流动。 下游:水流变得缓慢,细沙也不能随水流动,沉积在下游河床。
6.下列有关降雨对土地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降雨时,地面有了水流,会将岩屑和土粒冲到河里 B.降雨过后,水泥路面保持原样,因此地形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C.降雨越大,地面水流速度越快,土壤颗粒被带走得越多 D.降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四、简答题。 一条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平原,其
二、重点实验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一、填空题。 1.通过探究发现,雨水对土地具有 侵蚀 2.入海口沙洲的形成,主要是河水的 沉积
作用。 作用ຫໍສະໝຸດ 造成的。3. 土壤 和 细沙 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课件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cf9686192e45361166f588.png)
实验三
我的发现
从长方体的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 到不同的影子。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 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如 大街上的交通标志牌。
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会运用了吗?
光和影
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光源 。 2、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是 光源、遮挡物、屏(且遮挡物
A、① B、② C、③
光和影
本课要点: 1、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
和屏之间。 2、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 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 生活中很有用处。
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 投影 。
光和影
判断 1、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所以月亮是一个光源。( × ) 2、只要有光,就会有影子。( ×) 3、从不同角度用手电筒照射某物体它的影子形状大小不同。(√ ) 4、影子方向和光照射位置无关,但长短和光源位置有关。( × ) 5、萤火虫也是光源。( √ )
5、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记录观察数 据。
6、把观察数据填写到表格中。
观察时间
筷子影子的变化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整理我们的记录
根据一天中筷子影长变化数据制作出柱状图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影子长短变化: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 然后变长,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最长。 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 最长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55d72ce0c22590102029d6e.png)
桐乡市崇德小学班级学号姓名《光》第一课:光和影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2.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4.物体影子的方向会随着光源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5.物体影子的长短会随着光源照射角度的改变而改变。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光源斜射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6.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7.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gui)。
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第四课:光的反射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水艇的潜望镜、照明灯上的灯罩等。
第五课:光与热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3.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1.太阳是一个巨大火球,外度温度约有6000摄氏度。
2.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4.阳光照射的角度与物体的吸热有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直射)比倾斜(斜射)吸热快。
第七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节能装置。
2.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3.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前要考虑:构造、材料、运用的原理、如何方便实用等。
第八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49b569b7e21af45b207a8d5.png)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冬天天气很冷,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用暖手宝焐一焐,身体就暖和起来了。
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
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
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喝一杯热茶,热茶会让身体暖和起来。
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2.热是怎么传递到衣物和板栗上的?用熨斗熨烫衣服,热通过熨斗传递到衣服上。
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利用沙子炒板栗,热通过沙子传到板栗上。
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3.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用电饭锅煮饭,热由电饭锅传给了米饭。
用炒锅炒菜,热由铁锅传给了蔬菜。
热水器,热通过热水器中的镁棒传给了水,使水变得温暖。
北方人冬天用的热炕,热由炕面传给了人。
4.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5.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烙饼。
烙饼时,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
量体温。
测量体温时,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
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
冷敷或者热敷。
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
吹头发。
使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时,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
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
电烙铁作画。
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光》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
1.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月亮、没点燃的电灯不是光源。
2.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幻灯片、皮影戏、手影游戏、交通警示牌、灯箱广告等。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和遮挡物)。
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太阳、物体顶端、影子的末端三者的位置关系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4.在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的情况下,(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5.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
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方向、长短都发生变化)。
6.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那就是(瞳孔)。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8.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时),影子最长。
(影子:长-短-长)上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下午影子由短逐渐变长。
方向由西逐渐转向东。
9.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古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0.强光携带的热量多,弱光携带的热量少。
11.(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
12.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光也是以直线传播的。
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医生的额镜(凹面镜)、汽车反光镜(凸面镜)、潜望镜(平面镜)、万花筒等。
凸面镜(如,反光镜):凹面镜(如,额镜):13.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测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万千米。
14.反光有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建筑广泛使用玻璃幕墙就给人们带来了光的污染。
1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属于热光源。
比如:太阳、点燃的蜡烛。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万多摄氏度。
也有的光源只发光不发热,属于冷光源。
比如:萤火虫、水银灯。
16.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千万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
17.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凸透镜: qianwangjing18.凹面镜是球面镜的一种,又叫凹镜。
它能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会聚光线。
利用凹面镜原理的有:太阳灶、铜镜取火、取奥运会圣火火种。
19.像放大镜一样的凸透镜也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
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加热一种化学物质,发现了氧气。
20.潜望镜至少有(两块平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21. 红色、白色、黑色按反光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依次是(黑色、红色、白色)22. 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物体的表面粗糙程度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表面越粗糙,反光能力越弱,吸收热的本领越强;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吸收热的本领越弱。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阳光直射,光强,升温快;阳光斜射,光弱,升温慢。
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23.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4.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25.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利用太阳能的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太阳能飞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充电器。
)26.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混合;既能被反射,也能被吸收。
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反射和吸收。
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被反射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吸收了。
27.看不见的光线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读作伽玛)射线、无线电波等)。
英国科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发现紫外线。
二、问答题:1.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光以直线传播的?答:舞台上的灯光;墙缝里的阳光;镭射灯直射出光;做操排直队要向前看齐;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晚上汽车车灯射出笔直的光;等2.影子有什么特点?答:①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②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即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物体离光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来越小。
③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不同侧面的形状不同,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子。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答: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影子的方向由西逐渐转向东。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上午,太阳在天空位置慢慢变高,阳光下的影子慢慢变短,到了12时最短,下午,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慢慢变低,阳光下的影子慢慢变长。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4.影子是怎样产生的?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传播时,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区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5.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6.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②医生带的额镜③照明灯上的灯罩④教师的墙壁涂成白色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7.有什么办法能从太阳那里得到更多的光与热?答:一是使用黑色粗糙的材料,按与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二是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阳光,形成强光与高温。
8.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9.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10.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1.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穿起来较凉爽。
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穿起来较暖和。
12.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3.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什么关系?答: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本领就弱。
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能力就强。
三、实验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一)。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实验过程: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
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二)。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实验过程:①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
②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会影响温度变化吗?我的猜测: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
实验材料:温度计、小镜子数面。
不同条件:光的强弱。
相同条件:照射时间、照射距离、照射角度、摆放地点。
实验方法: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用一面镜子将反射光投射到温度计上,过两分钟记录温度计读数,再加一面镜子将反射光投射到温度计,过2分钟记录读数,以此方法,继续三面镜子、四面镜子等。
最后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吗?我的猜测:颜色深的物体吸热能力强,颜色浅的物体吸热能力弱。
实验材料:白色、粉色、黑色等纸袋各一只、温度计多支。
不同条件:颜色。
相同条件:纸袋大小、照射时间、摆放地点和放置方法。
实验方法:将套有不同颜色的温度计同时放置在同一地方,放置的方法都一样,每隔2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比较温度的变化。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5.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本领有关吗?我的猜测:阳光直射物体比斜射到物体吸热能力强。
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三支。
不同条件:阳光的照射角度。
相同条件:黑色纸袋的大小、光滑度、照射时间。
实验方法:将三支套有黑色纸袋的温度计分别放置在同一地方,一支与地面水平放置,一支与地面垂直,一支与阳光垂直放置,每隔2分钟观察记录一次,再作比较。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