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138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_第十三章给药方案设计与_1002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1. 引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是生物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稳定性和分散度等方面的知识,而药物动力学则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生物药剂学2.1 定义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在制剂中的制备、物理化学特性、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学科。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包括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等。

2.2 研究内容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制剂方案:研发适合生物药物的制剂方案,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建立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确保制剂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稳定性研究:评估药物制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寻找最佳的保存条件。

•分散度研究:研究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度,以及分散度对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影响。

2.3 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生物药剂学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制剂方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储存性,延长药物的有效期。

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保证制剂的质量符合标准,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为药物制剂的改进提供依据。

分散度研究可以优化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药物动力学3.1 定义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性。

3.2 研究内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吸收:药物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代谢反应,包括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

•药物排泄:药物从体内排除的过程,包括肾脏排泄、肝排泄、肠道排泄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引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药物的制剂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制剂的科学,也被称为生物药物制剂学。

生物药物制剂的研发可以是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疫苗等。

生物药物制剂的特点是高度复杂、灵敏性高以及对保存条件要求较高。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包括生物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制剂方法和途径、药物的释放方法等。

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采用适当的制剂方法和方式,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药效、药物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的排泄速率,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参数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最大浓度、药物的分布容积、药物的半衰期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获得,也可以通过药物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密切相关的领域。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制剂方法和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参数,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制剂方法和途径对药物吸收和分布的影响。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都对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研究可以帮助优化生物药物的制剂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效果,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结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物药剂学研究可以帮助优化药物的制剂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效果;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两者的结合可以为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透过细胞膜向机体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是指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或进入体循环后,受体液环境、肠道菌丛体内酶系统等的作用导致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2.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各包括哪些方面?剂型因素:剂型种类、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制剂处方、配伍药物在处方及体内的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贮存条件和给药方法等。

生物因素:种属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及遗传因素等。

3.简述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请举例说明。

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剂工艺、指导合理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4."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正确吗?请分析原因。

不正确。

因为随着生物药剂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药物在一定中所产生的效应除了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外,还受到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影响对药物疗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不正确。

第二章药物的吸收1.名词解释胃空速率: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

多晶型:同一化学结构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晶。

溶出速度:是指固体药物制剂中有效成分在特定的溶解介质中的溶解速度和程度。

pH-分配学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生物药剂学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生物药剂学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张淑秋Chapt 13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主要内容⏹给药方案的设计⏹治疗药物监测(TDM)⏹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第一节给药方案设计一、给药方案设计(一)临床最佳给药方案给药方案设计目的合理用药---药物在靶部位达到最佳治疗浓度,产生最佳治疗作用和最小的副作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 (一)临床最佳给药方案一、给药方案设计(二)决定给药方案的因素⏹有效性和安全性⏹药物动力学因素⏹患者的生理状态,临床状态,病理状态⏹最后还要考虑给药剂型、给药途径、遗传差异、耐药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病人的顺从性及其它环境(如饮酒或吸烟)等因素一、给药方案设计(三)制定给药方案的步骤1.根据治疗目的要求和药物性质,选择给药途径和剂型。

2.根据药物治疗指数和半衰期,估算血药浓度允许波动的幅度,确定最佳给药间隔。

3.根据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计算最适给药剂量(包括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

4.将前三步确定的试用方案用于病人,观察疗效与反应,监测血药浓度,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与剂量调整,直至获得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一、给药方案设计(四)给药方案制定原则⏹治疗窗宽、安全范围广的药物:将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有效血浓之上,根据t 1/2或C ss 制定给药方案⏹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在治疗剂量内表现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二、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静注:蓄积程度波动度τ>t1/2, 血药浓度波动大τ<t1/2 ,蓄积程度较大τkeR--=11ssminssmaxssCCCDF-=二、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对于中速处置类药物(t1/2= 4~8h):首次给以负荷剂量的给药方案(如某些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τ= t1/2 时,X*=2 X二、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t1/2很短的药物:①若该药物治疗窗较宽,可采用适当加大给药剂量,适当延长给药间隔,但要使给药间隔末仍能保持有效血药浓度水平,如青霉素G钠临床给药方案②若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1000138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十三章给药方案设计

1000138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十三章给药方案设计

调整剂量: D = C smsin希望
调 C smsin试验
D试验
以上一点法:患者的表观分布容积或消除速度分数,两项 中只有一项改变。
V, K两项同时变化
用重复一点法(重叠法) 1)不需要测定血清肌酐百分率Cs 2)不需要计算患者的消除速度常数K 病
原理:第一次给药后,血药浓度消除相,t1 时间--血药浓度C1 第二次给药后,相同试验剂量,相隔同样时间 t2时间取样--血药浓度C2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调整 (一)根据患者的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调整剂量
肌酐清除率: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正常成年男性肌酐清除率:100~120 ml 轻度肾功能衰退:50~80 ml/min 中度肾功能衰退:10~50 ml/min 严重肾功能衰退:〈10 ml/min
smsin=
C
ss max
-K(τ- tmax)
取对数后:整理得
t’
C
ss min
τ=
tmax+
1 K
ln
C
ss max
C
ss min
t
3. 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1)单纯静脉滴注 单室模型: Css=k0 /(kV), k0 = Css · kV
n=-3.32 lg(1-f ss(n)) 双室模型: Css=k0 /(k10V1)= k0 /(β Vβ )
2. 根据药物治疗指数和药物半衰期,按药物动力学方法 估算血药浓度允许波动的幅度,确定最佳给药间隔;
3. 根据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按药物动力学方法 计算最适给药剂量;
4. 临床试验,观察疗效与反应,监测血药浓度,进行安 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与剂量调整,获得最佳给药方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设计(2011.7.18)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设计(2011.7.18)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概要】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英文名称:biop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课程性质:专业课面向专业:药学本科、药物制剂本科、药学(营销方向)本科选用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刘建平主编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2学时)【前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体内,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即ADME过程均存在“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对这一动态变化过程规律进行定量描述即为药物动力学的基本任务。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是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关系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及影响这种量变规律的因素。

为剂型设计、制备工艺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保证临床用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在保证药品质量、新药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通过对药学本科生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根据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特点,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基础知识踏实、专业知识雄厚技术能力精湛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药学人才。

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1000138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_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_1002

1000138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_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_1002

课程信息
• 学分:3
• 学时: 总学时/授课学时/自学学时 48/24/24, 复习课
• 教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梁文权主编,
ISBN: 978-7-117-08963-0
• 考试形式:闭卷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药学院药物制剂研究所
邱利焱 博士, 教授
为什么要研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 药剂学
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 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影响药物体内作用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
• 制剂因素
• 给药途径
• 患者的生理因素
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1. 生物药剂学:用生理学,解剖学 理论解释药物体内的动态过程 2.药物动力学:数学解析法解释药物 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3.目的:正确评价药品质量与疗效 确定最佳制剂处方工艺,给药途径和方法, 临床合理用药方案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生物制剂和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的研究,是制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生物药剂学则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的研究。

本文将分别介绍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生物药剂学1.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活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生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生物制剂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效力,能够精准地靶向疾病靶点,因此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细胞培养和体外功能测定等方法,研究生物制剂在细胞级别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通过建立各种动物模型,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特性。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人体试验,评估生物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3.应用生物制剂在临床药物研发和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以用于癌症治疗、免疫性疾病治疗等;基因治疗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

生物制剂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稳定性差等。

4.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制剂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生物制剂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靶向释药系统等。

另外,生物制剂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品种丰富,也将会为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二、药物动力学1.基本概念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因此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ADME特性,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等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涵盖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的药效学效应。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药学学生掌握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接着,本文针对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

讲授环节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互动,向学生传授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概念。

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分析真实的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操作环节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本文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表示满意,能够掌握主要的知识和技能。

也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掌握还不够熟练。

我们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对于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只有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内容,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着学生对于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理解不深入、药物动力学概念理解不透彻等问题。

有必要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探讨,探讨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药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主要涵盖了生物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药物动力学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药学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通过分析和研究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在当前药学教育领域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对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的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专业能力。

【研究意义】2. 正文2.1 生物药剂学教学内容分析生物药剂学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围绕生物药物的特性、制备方法、贮存稳定性以及药效动力学等方面展开。

生物药物与化学药物在性质上存在明显区别,如生物药物通常是大分子,容易被机体降解,需要通过特殊的给药途径进行输注。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及其给药方案设计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及其给药方案设计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及其给药方案设计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和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药物研究和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领域。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而药剂学则研究如何设计合适的给药方案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代谢和效应,从而指导药物的使用和调整剂量。

1. 吸收(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过程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内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和贴皮等途径给予。

不同途径的给药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不同影响。

2.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决定了药物分子在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浓度。

药物的分布受到生理因素(如血流、通透性等)和药物本身的性质(如脂溶性、离子性等)的影响。

3. 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会产生代谢产物或被转化为更活性或无活性的物质。

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药物代谢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4. 排泄(Excretion)药物从体内排出的主要途径有肾排泄、肝排泄和胆汁排泄等。

药物的排泄速度对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和剂量调整非常重要。

二、药剂学(Pharmaceutics)药剂学研究如何合理地设计药物制剂和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分布符合治疗需要,并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 药物制剂设计药物制剂是指将活性药物与辅助成分混合制备成药物剂型的过程。

常见的药物剂型有片剂、胶囊、注射液等。

药剂学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成分、制备工艺和制剂形式,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 给药途径选择给药途径的选择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药剂学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以便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供药学专业本科使用)课程性质: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二者间的相关关系,并能初步应用有关知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基本内容: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参考性)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式。

教学用书:梁文权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开课学期:春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时数分配顺序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1 生物药剂学概述 3 32 口服药物的吸收 6 63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3 34 药物的分布 6 65 药物代谢 3 36 药物排泄 3 37 药物动力学概述 3 38 单室模型 3 39 多室模型 3 310 多剂量给药 3 311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3 312 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统计矩分析 3 313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 3 314 群体药物动力学 3 315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互关系 3 316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3 3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目的要求】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熟悉剂型因素、生物因素。

了解了解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2.药物的体内过程3.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4.生物药剂学的发展5.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2.试述生物药剂学所研究的剂型因素。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目的要求】掌握口服药物吸收机理(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膜孔转运)。

胃排空速率的影响。

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的影响、溶出度的影响。

固体制剂溶出度的定义。

药物的吸收特征。

促进药物的吸收的方法。

熟悉胃肠道各区域的特征与pH。

食物的影响、血液循环的影响、胃肠道分泌物及粘膜内代谢的影响。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生物因素。

3.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性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和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及其给药方案设计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及其给药方案设计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及其给药方案设计生物药剂学(Pharmaceutics)和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药学领域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研究药物的制剂设计及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在新药研发和药物治疗方面,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个领域的概念、关系以及给药方案设计。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制剂发挥药效过程的科学。

药物的制剂设计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在制剂中的稳定性以及制剂的适宜性等方面。

生物药剂学的主要目标是优化药物的给药途径、剂型和控释系统,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吸收程度和系统暴露程度,从而决定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分为经口给药、口腔给药、注射给药、局部用药和其他途径等。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

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可以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各个过程,包括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最大血药浓度(Cmax)、药物半衰期(T1/2)等。

药动学参数对于药物的剂量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和剂量调整非常重要。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的特性和治疗目标来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案,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

药动学与生物药剂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制剂特性可以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

例如,采用缓释制剂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药动学的建模和药物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而药动学研究的结果可以反过来指导生物药剂学的制剂设计,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从药物的生命周期来看,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在不同阶段均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药物研发初期,生物药剂学用于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制剂的筛选和优化。

通过合适的制剂设计,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可控释性。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药物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学科。

它们研究药物在体内表观、
动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为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分布、代谢、排出及耐药性等生物学性质和表现在体内的过程
及机制,以及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的学科。

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根
据药物的生物学性质,确定最理想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以达到正确的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是泛指对药物的表观动力学特征的研究,包括药物在给药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的确定及理解。

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
药物与体细胞表面相互作用、药物与体内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
药物动力学原理,以及临床给药方式的选择,来估计最理想的药物输出量,使药物达到最
佳的治疗效果。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协作。

在药物研究过程中,生物
学特性和表观特性在体内情况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而药物动力学则是用来描述生物学
特性(生物药剂学)和表观特性(药物动力学)表达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工具。

正是
借助于这种工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以药物靶点为基础的药物研发的过程,并将药
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表观特性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解决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过程,说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正确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平安性。

3、 影响剂型体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些化学性质、药物的*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无关,不受细胞代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抑制剂影响;⑦有构造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或"肝首过效应〞。

10、防止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以及药物的稳定性和递送系统的一门学科。

而药物动力学则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和用药剂量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中,这两个学科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药剂学主要研究生物药物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包括药物的纯化、表征、稳定性的评估以及药物制备过程中的工艺优化。

生物药物一般由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或微生物通过发酵或其他方式制备得到。

这些生物药物一般较大并且复杂,制备过程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产品的质量波动。

生物药剂学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控制生物反应过程中的环境参数和营养条件,以及设计适合的分离和纯化工艺,来保证药物的质量稳定性。

另外,生物药剂学还研究药物的递送系统。

由于生物药物一般较大,肠道吸收效率较低,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递送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药物形态、封装药物为纳米粒子或微胶囊,以及利用载体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效率。

生物药剂学通过研究不同的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和用药剂量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一般发生在胃肠道中,吸收效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以及药物与胃肠道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药物的组织亲和性、蛋白结合率以及生理血流情况。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这些器官中的代谢酶和排泄通道会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药物动力学研究还包括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和用药剂量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药物在体内可以通过结合受体、抑制酶活性或调节生物化学过程来产生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药效和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指导临床用药的选择和用药剂量的调整。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在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研究所
邱利焱 博士, 教授
第十三章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
内容概要 给药方案设计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二、负荷剂量
X0*:负荷剂量、冲击量、首剂量 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第1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 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X0:维持剂量 按给药周期给予剂量,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
(一)单室模型特征药物负荷剂量求算
1.静脉注射 第1次静脉注射给以负荷剂量,经过一个给药周期时血药 浓度等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即最小有效治疗浓度,则:
用重复一点法(重叠法) 1)不需要测定血清肌酐百分率Cs 2)不需要计算患者的消除速度常数K 病
原理:第一次给药后,血药浓度消除相,t1 时间--血药浓度C1 第二次给药后,相同试验剂量,相隔同样时间 t2时间取样--血药浓度C2
τ两次取血时间之差,则: C2 - C1 = C1 e-K病τ (C=Co e-kτ)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C
MTC
MEC
t
MTC: 最低中毒血药浓度
(有效治疗浓度)
MEC:最低有效血药浓度
* 最佳给药途径,优良的药物制剂,最适给药剂量,最佳给药间隔
--安全、有效
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药物 生理活性很强的药物
个体化给药
治疗窗较宽药物 ———— t1/2、Css、Css
剂量效应:非线性动力学药物剂量增大,t ½延长 个体差异:遗传因素与内环境 年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 生理及疾病因素
四、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单室模型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F Xo
F Xo
Css =
=
K Vτ
Clτ
给药方案主要调整:1)给药间隔;2)给药剂量
F Xo τ=
K V Css
X [ ( ) ( )]
0 Vc ( ) 1e
Vc ( ) 1e
X 0
( k21 )
(k21 )
e e Vc ( )
Vc ( )
由于α>>β,若τ值较大时, e 0
X
0
1 1 e
X0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药物分类: 1. 超速处置类药物,t 1/2≤1h 2. 快速处置类药物,t 1/2 1~4 3. 中速处置类药物,t 1/2 4~8 4. 慢或极慢处置类药物, t 1/2 >8h
药情况及环境等因素
制定给药方案的步骤
1. 根据治疗目的要求和药物性质,选择最佳给药途径和 药物制剂;
2. 根据药物治疗指数和药物半衰期,按药物动力学方法 估算血药浓度允许波动的幅度,确定最佳给药间隔;
3. 根据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按药物动力学方法 计算最适给药剂量;
4. 临床试验,观察疗效与反应,监测血药浓度,进行安 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与剂量调整,获得最佳给药方案。
Clcr ( r ) Clcr
knr k
k(r ) k
1
fe
1
Clcr ( r ) Clcr
G
(Giusti-Hayton因子)
(四)Ritschel一点法
C ss min 试
Cx e ktx
1
e
k
e k
给患者一个试验剂量,测定时间tx时的血药浓度Cx,
推算C
ss min
Cs:血清肌酐百分率
n=-3.32 lg(1-f ss(n)) 双室模型: Css=k0 /(k10V1)= k0 /(β Vβ )
k0 = Css ·k10 ·V1 = Css ·β ·Vβ
2)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同时给药
C=
X0 V
·e-Kt +
3)先后静脉滴注
K0 kV
(1-
e-Kt)
C=( X0 ·e-Kt ) ·e-Kt’ + K0 (1- e-Kt’ )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 治疗药物监测(TDM):
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分析 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药物 浓度检测,探讨临床用药过程中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
• TDM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血药浓度分析技术;临床药理学
•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2) 作图法
米氏方程取倒数 得
1 = Km 1 + 1
R
Vm Css Vm
1/R ~ 1/Css 作图,由斜率与截距求Vm和Km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调整 (一)根据患者的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调整剂量
肌酐清除率: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正常成年男性肌酐清除率:100~120 ml 轻度肾功能衰退:50~80 ml/min 中度肾功能衰退:10~50 ml/min 严重肾功能衰退:〈10 ml/min
CLcr正常-S
S值:男性为零,女性为12 F:原形药物从尿中排出的分数 CLcr正常:120ml/min CLcr病:由Cs 计算的肌酐清除率。
调整剂量: D = C smsin希望
调 C smsin试验
D试验
以上一点法:患者的表观分布容积或消除速度分数,两项 中只有一项改变。
V, K两项同时变化
(三)Giusti-Hayton法
若已知原形药物的肾排泄分数,可用此法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
假设
kr(r) Clcr(r)
kr
Clcr

kr(r)
kr
Clcr ( r ) Clcr
k(r) kr(r) knr
k(r )
kr
Clcr ( r ) Clcr
knr
k(r ) k
kr k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 2.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 3.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4.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 5.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及评价患者
用药依从性的手段
一、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血浆中药物浓度间接作为受体部位药物浓度的指标。 血药浓度:血浆中药物总浓度

明 确 诊 断
择 药 物 及 给 药 途
2. 单室模型药物多剂量口服给药
log C
C
ss max
tmax :血药浓度到达峰值所需要的时间
e 关系式:C
smsin=
C
ss max
-K(τ- tmax)
取对数后:整理得
t’
C
ss min
τ=
tmax+
1 K
ln
C
ss max
C
ss min
t
3. 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1)单纯静脉滴注 单室模型: Css=k0 /(kV), k0 = Css ·kV
4. 胃肠及肝血流——老年人胃肠道及肝血流减少
(二)年龄增加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1. 机体成分—老年人体内水分下降,脂肪组织增加,导致 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而水溶性药物则相反
2.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老年人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游离浓度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增加, 作用增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
τ病 = K病
3)若用药物清除率:
则:
Xo病
=
Xo
CL病 Xo病 =
CL Xo CL病
CL
4)若给药剂量不变,给药间隔为:
τ病 = CLτ CL病
(二) wagner 法
基本公式(经验式)
K = a + b CLcr
肌酐清除率与肾功能减退患者的药物消除速度常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
K: 患者的消除速度常数 a: 该药物非肾消除速度常数 b: 比例常数 CLcr: 患者的肌酐清除率
血药浓度←相关→临床疗效或药物毒副作用
不相关
血药浓度←→临床疗效或药物毒副作用
血药浓度 药效学指标
决定给药方案的因素
1. 与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关的因素:效应与毒性 2.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和特点等一般药物动力
学性质 3. 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状况 4. 给药剂型、给药途径、患者的遗传差异、顺应性、其他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一)年龄增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 胃酸缺乏及pH 升高——影响药物解离度、脂溶度
2. 胃排空速度——老年人胃排空速度减慢,Ka 和Cmax 下降,吸收半衰期和tmax 延长
3. 胃、肠活动程度和吸收面积——老年人的胃、肠运动较少,同时 伴有胆汁和肠道消化酶减少,胃、肠道吸收面积和吸收细胞减少
V
kV
4)间歇静脉注射
T
1
ln
C ss max
k
C ss min
k0
C ss max
k
V
(1 1
ek ekT
)
六、非线性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dc = Vm C
米氏方程
dt
Km + C
当药物静脉滴注达到稳态时:消除速度- dc/dt = 给药速度 = R
Vm Css R=
Km + Css
R: 每日剂量或给药速度, Km, Vm为未知数
C min
1. 单室模型药物的多剂量静注
C = Co e-Kτ
lnC = lnC0 - Kτ
e 关系式:C smsin= C
ss max
-Kτ
e Kτ =
C
smsa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