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我最喜爱的建筑师

工程管理112班
在 建 筑 中 发 现 梦 想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日本大阪 人,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出生于大阪市。利用 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 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那个时 候,他的摄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筑师路易· 康的作品 集中。 安藤忠雄是双胞胎中的哥哥。双胞胎中的 弟弟是北山孝雄,在东京开设北山创造研究所, 经营企业经营顾问、商品设计。兄弟中最小的弟 弟是建筑师北山孝二郎(因为与美国建筑师彼 得· 爱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筑作品- Rose Garden是在1977年时,与弟弟孝雄所属的 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 。
通过简单了解安藤 忠雄,以及欣赏他的作 品,我们可以初步了解 他的建筑理念吧?
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 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 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 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 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 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 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 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住吉的长屋的原型,即是安 藤对当时生活方式所作的反省与抗议。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 消费主义的抬头使精神渐趋没落必须加以抗拒,并希望在生 活中保有传统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超越,进而能创 造新的文化。
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2)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
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 的物体。
(3)自然 ,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
安藤忠雄建筑诗的观后感

安藤忠雄建筑诗的观后感安藤忠雄,这个名字就像是建筑界的魔法咒语,只要一提起,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各种充满力量与诗意的建筑画面。
看完关于他的建筑诗的相关内容后,我就像被卷入了一场建筑的奇幻之旅,满脑子都是那些线条、光影和空间的交织。
安藤忠雄的建筑就像是一首首无声的诗,用混凝土这种看起来冷冰冰的材料,居然能谱写出那么多打动人心的篇章。
那些建筑啊,它们不是简单地矗立在那里,而是像一个个有灵魂的巨人,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就拿他的光之教堂来说吧。
从外面看,就是个方方正正、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盒子,我当时就想,这有啥特别的?结果一走进里面,我的天呐,那一道从墙缝里透进来的光,直直地洒在圣坛上,就像是上帝的手指从天上伸下来一样。
整个教堂里弥漫着一种神圣而静谧的氛围,让人感觉内心的浮躁一下子就被抽离了。
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安藤忠雄这家伙是个真正的魔术师,他把光变成了建筑的主角,让混凝土心甘情愿地当起了配角,只为衬托出那道光的圣洁。
他的建筑还有一种和自然对话的奇妙能力。
比如说风之教堂,我感觉他像是把风都给装进了建筑里。
当你站在那里,你能感受到风在建筑的回廊里穿梭,吹起你的衣角,就好像风在和你捉迷藏一样。
建筑不再是阻挡自然的屏障,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让人和自然亲密接触的媒介。
这让我不禁想到,要是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那每天都像是在和大自然谈恋爱呢。
而且安藤忠雄的建筑还特别注重空间的节奏感。
就像音乐一样,有高低起伏,有舒缓紧张。
在他的建筑里漫步,你会发现空间一会儿是开阔的,让你感觉自己像是一只自由的小鸟;一会儿又变得狭窄压抑,就像被生活逼到了角落里。
但正是这种空间的变化,才让整个参观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就像在听一首爵士乐,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音符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总的来说,看了安藤忠雄建筑诗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原来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房子,还可以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
他的建筑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也让我对周围那些看似平凡的建筑有了新的期待。
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读后感

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读后感读完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本书,我就像跟着这位建筑大师来了一场超酷的建筑之旅。
安藤忠雄这人啊,那可真是个传奇。
他不是科班出身的建筑师,就像一个闯入建筑世界的“野小子”,但这个“野小子”却靠着自己的执着和独特的眼光,闯出了一片天。
你想啊,没经过正统的学院派训练,却能设计出那么多让人惊叹的建筑,这就好比没上过烹饪学校却做出了米其林星级大餐一样厉害。
他的建筑呢,就像是一个个沉默的巨人,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灵魂。
他特别擅长用混凝土,这种在别人眼里可能又冷又硬的材料,到了他手里就像是被施了魔法。
那些混凝土建筑不是死气沉沉的,反而有一种宁静又强大的力量。
比如说他的“住吉的长屋”,看起来简单得很,就像一个方盒子,但走进去你就会发现,那种光影的变化、空间的布局,简直绝了。
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来,就像是神来之笔,给这个冰冷的混凝土空间带来了生机和温暖,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的那种在黑暗里用手电筒照出各种光影形状的游戏,简单却充满惊喜。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安藤忠雄不只是在建造房子,他是在建造一个个梦想的栖息地。
他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得特别好,不是那种突兀地站在那里,而是像从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融入一个新的集体,不是格格不入,而是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里有对自然的尊重,不管是风、光还是水,都被他巧妙地引进建筑里。
像他的“水之教堂”,水、玻璃和混凝土的搭配,让整个教堂就像是漂浮在水上的一片宁静的净土。
当你坐在里面,看着外面的水和光影,就感觉自己的心灵都被净化了,好像所有的烦恼都随着那波光粼粼的水飘走了。
安藤忠雄的故事也特别激励人。
他在建筑的道路上肯定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但是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强。
他的经历告诉我,只要有梦想,管你是不是专业出身,只要敢去追,就有实现的可能。
他不断地挑战传统,不断地尝试新的东西,这股子劲儿就像是一个探险家,永远对未知充满好奇。
而且他的建筑也不是那种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它们是实实在在被人们使用着的空间,既美观又实用,这就像是找对象,不仅要长得好看,还得心地善良能过日子呢。
安藤忠雄于同济大学的演讲

—每栋建筑都挑战一个梦想——记安藤忠雄2010年06月29日同济大学演讲他站在聚光灯下,有些矮小、瘦削。
年届70岁的他,头发微白,背开始有些弓了,唯有一双眼睛仿佛与年龄“格格不入”。
那是一双灵动的大眼睛,总是转个不停,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不停在看,不停在思考。
一身灰黑西服,白衬衫,他微微鞠躬。
是日本人独有的谦逊。
可是翻看他的建筑作品——方与圆套叠而生、光与影觥筹交错、虚与实相辅相成,却着实感受得到他骨子里透着的叛逆。
采访安藤忠雄并不顺利。
从环球金融中心93层高的观景平台,到同济大学大礼堂外的甬道,再到多次往返于中日之间、从中文译成日文又从日文译回中文的信件,在我的心中,安藤先生的影像,慢慢清晰饱和。
他说:“我的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不断抓住眼前最微小的光明,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每栋建筑都挑战一个梦想安藤忠雄最近一次到上海,是受文筑国际的邀请在同济大学做演讲,同时宣传他在海南鹿回头岛的最新建筑设计——半山半岛美术馆和半山半岛音乐厅。
因海南正在火热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形象,这个项目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
在安藤的设计构想中,两栋建筑是一个整体,一半在海上,一半在陆上——海上的镂空圆形建筑是半山半岛美术馆,陆上的方形建筑是半山半岛音乐厅。
两者之间,有一条铺着鹅卵石的小道相连,这小道堪与海平面齐平,周围便都是海了。
“我希望能够创作出这样一种场所:可以在众多参观者脑海中留下一个印象——这是一个新的中国,充满着希望。
因此设计中导入的手法是…门‟。
”安藤忠雄在他的作品里融入了海南的城市文化,“最前端的美术馆面向海面伸展,作为…开向大海之门‟,这道…门‟象征着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入口。
同时,它也是通往全世界的…门‟,连接着外面无限宽广的世界文化。
”然而,要使建筑稳稳地“漂浮在海上”,又要使用如此大范围的钢跨弧形结构,都是横亘在建筑学上的巨大阻碍。
“我很担心是否能如期完成这个建筑,这是一个挑战。
”他笑笑,坦言没什么把握,“海上的固定技术、建筑遇到风浪的措施,这些都是我目前钻研的问题,希望能顺利解决。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当我合上《建筑家安藤忠雄》这本书,仿佛刚刚从一场奇妙的建筑之旅中归来。
安藤忠雄,这个名字在建筑界如雷贯耳,而通过这本书,我走进了他的世界,感受到了他那独特而执着的建筑灵魂。
在书中,安藤忠雄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他并非出身建筑世家,也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却凭借着对建筑的热爱和一腔孤勇,在这个领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热爱和坚持是多么强大的力量。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安藤忠雄对于光与空间的运用。
他的建筑作品中,光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而是一种能够塑造空间、营造氛围的神奇元素。
就像他设计的“光之教堂”,当阳光透过那十字形的开口倾泻而入,整个教堂瞬间被神圣的光芒所笼罩。
那一瞬间,我仿佛能感受到信徒们内心的宁静与虔诚。
安藤忠雄用最简单的材料和最简洁的形式,创造出了最震撼人心的空间效果。
还有他对于混凝土的运用,也让我大开眼界。
在很多人眼中,混凝土可能是冰冷、粗糙的,但在安藤忠雄的手中,混凝土却变得富有质感和温度。
他精心打磨混凝土的表面,让其呈现出细腻而独特的纹理,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次,我去到了一个海边的小镇。
在那里,有一座小小的教堂,它并不是由安藤忠雄设计的,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些与安藤忠雄作品相似的魅力。
那座教堂坐落在海边的一个小高地上,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
当我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近它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粗糙的混凝土外墙。
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比,它显得有些突兀,但又有一种别样的和谐。
我推开门走进教堂内部,瞬间被里面的宁静所包围。
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洒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片五彩斑斓的光斑。
教堂的空间不大,但却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抬头望去,天花板上的木质横梁交错排列,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在教堂里找了一个角落坐下,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海浪的声音和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那一刻,我仿佛与这座建筑融为了一体,感受到了它的呼吸和心跳。
安藤忠雄论建筑-建筑与我的梦

建筑与我的梦
题目的含义
何谓“我的梦”?
实现日本的建筑和城市现代化
1 城市的魅力,由参观巴黎引发的思考
2
御堂筋大道、中之岛公 会堂
3 设计方案
4 个人感悟
1
城市的魅力 —— 巴黎
巴黎
卢 浮 文化中心
对于城市的思考
城市的魅力在于充分的考虑 城市的纪念性、象征性,同 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4
个人感悟
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很多努力。 学会一直思考。 多去外面看看,去看大量的建筑,培养审美,形 成对建筑的一些想法。
——安藤忠雄
3
设计方案
地上30m乐园
屋顶花园
地下30m乐园
30m
卵形会堂
稻盛会馆
模板排列图
悉尼歌剧院
大 阪 车 站 森 林 公 园
空中步道
效果图
螺旋式楼梯
在河川上突然出 现,人就像在河 川上行走
塞
纳
模型
河
桥
安藤忠雄的精神
为了让城市建设更好,大部分的方案是 在无任何委托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下完 成的,而且一直坚持。
2
御筋堂大道、中之岛公会堂
对比
巴黎
东京
大阪生命线—御堂筋大道
31m的高度限制,井然有序
中 之 岛 公 会 堂
由中之岛公会堂的 建造引出的观点
建筑不是建筑师一个人的产物,而是由拥 有共同理想的业主、设计师、施工人员、使 用者,这些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城市建设与建筑的联系
建筑师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理想的宝石般的 作品,我们不但要建造出像宝石般的建筑,还 要建造出宝石箱一样的城市。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读完关于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书籍,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建筑之旅。
安藤忠雄,这个名字在建筑界如雷贯耳。
在书中,我看到了他那充满挑战与突破的建筑人生。
他并非出身建筑世家,也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建筑学教育,却凭借着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设计的“光之教堂”。
那独特的设计,让光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又宁静的氛围。
当我在书中看到关于光之教堂的描述和图片时,我简直被震撼到了。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黑暗的空间,正前方是一个十字形的光带,那不是普通的光,而是仿佛带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光,它直直地照进来,让你瞬间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击。
墙壁是粗糙的混凝土,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却和那道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简单而又强大的设计,让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建筑原来可以如此直接地触动人的内心。
还有他设计的“住吉的长屋”,也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他居然能创造出一个既能与外界相连,又能保证居住者隐私的独特空间。
中间那个露天的庭院,看似浪费了室内的面积,可实际上却是整个设计的灵魂所在。
下雨的时候,住在里面的人得打着伞经过庭院才能去到别的房间,这听起来有点麻烦,但正是这种与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人重新思考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安藤忠雄对于建筑材料的运用也是一绝。
他特别钟情于混凝土,在别人眼里冷冰冰、粗糙的混凝土,在他手中却变成了有温度、有质感的艺术材料。
他能把混凝土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让建筑既有坚固的质感,又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从他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他对每一个细节的执着。
比如说,一个窗户的位置、角度,一道墙的厚度、高度,他都会反复斟酌,力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参观过的一个小区楼盘。
当时我满怀期待地走进那个所谓的“高档小区”,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建筑,那些房子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特色可言。
窗户的大小和位置好像只是随意安排的,根本没有考虑到采光和景观。
为自由而建筑,为建筑而自由——安藤忠雄的建筑人生

Vol.40/No.20/Westleather 为自由而建筑,为建筑而自由----安藤忠雄的建筑人生莫雨鑫,高赫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了解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建筑思想以及其自身的转变。
当时日本在经济上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以至于各行各业发展缓慢,安藤忠雄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通过对安藤钟雄的成长时间线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个人简介;重点对他的建筑风格、他的材料种类的选择和他的代表作品进行探究。
安藤忠雄是在丹下健三之后的日本杰出的第二代设计师,其自身在建筑领域中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力求让建筑与环境相适应,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境界,也为建筑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安藤忠雄;自由;光;建筑师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21背景日本不断吸收欧美各国的优秀元素,并且与自身的民族元素相融合,以至于在60年代日本的平面设计、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都逐步有了起色,一大批设计师也逐渐崛起;其中,以前川国男为师的建筑师丹下健三以及当时日本的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等一大批人又曾发起了新陈代谢运动,认为设计就如同人的新陈代谢一样,“好的设计”应该代替“坏的设计”,只有这样快速而持续的更新才能使得设计不断发展。
虽然该运动持续时间较短,但是他对日本建筑设计师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当时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安藤认为建筑更应该是为自由而存在。
2安藤忠雄简介安藤忠雄在1941年生于大坂的一处普通的民房,民房是一栋低矮的两层长屋。
他与他的外祖母居住在一起,由于房屋的狭小,导致空气流通较差,光线也无法直接照射进室内,但也正是这个狭小的空间,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小时候的安藤忠雄经常去观察家具的材料选择和制作过程,14岁的时候与朋友一起建造了一个23平米的小屋。
他深信,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练就一身本事。
对话安藤忠雄——建筑,一场永无止境的挑战

对话安藤忠雄——建筑,一场永无止境的挑战作者:来源:《财富堂》2021年第03期FA:安藤忠雄先生,您好!首先祝贺您的双个展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及顺德和美术馆顺利开幕,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大量艺术活动和艺术机构还处于停摆之际,在中国举办两个大规模个展,对您而言有何不同于往常的意义?安藤:我已经79岁了,目前还没有停止工作的打算。
不管你的年龄多大,做一个未成熟的青苹果总比做一个成熟的红苹果好。
不成熟就是要年轻,要天真,要有活力,要去不断尝试可能以失败告终的冒险。
引用一首我最喜欢的诗人塞缪尔·厄尔曼(Samuel Ullman)的诗《青春》中的句子:“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这两个展览是我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的记录,包括正在进行的项目和尚未完成的工程,以及各种各样的创意挑战,囊括了我从职业拳击手到自学成才的建筑师的成长历程。
自从1969年我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以来,我不断在尝试用建筑来颠覆原有的审美观念,创造一个新的设计世界。
作为一个以全世界为工地的建筑师,我总是持续努力创作新作。
我们生活的时代,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巨变,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为人类提供建筑和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滋养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和激情,我认为这种力量总有可能以超乎我们想象的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价值。
FA:在复星艺术中心现场,我们看到您大量的项目模型,这些项目遍及世界各地,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化语境下,针对不同城市的风貌特征和文化肌理与新建筑的关系,您都试图给出回应,从1988年中之岛都市巨蛋古典平面中置入的大卵,到曼哈顿顶层公寓突出立面的大玻璃盒子,这些看上去很疯狂的方案是对现代都市建筑的一种反叛吗?安藤:建筑是经济社会的产物之一。
一项工程是由客户与建筑团队共同参与实现整体结构的协作工作。
这一切都是在满足各种条件的同时完成的,包括成本、法律法规、工程期限等等。
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在世界各个文化当中,游学都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
而所谓游学,便是在远行游历的过程中增长见闻,提升心智的过程。
在本书中,安藤忠雄以自己的游学经历作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于建筑的思考与执着。
书中安藤忠雄直言旅行可以塑造人,也能形塑建筑,并且坦言自己早年以旅行来学习建筑的方式使自己受益良多。
安藤忠雄写到,他在旅行各地的同时,每每为当地自然风土气候所产生的建筑深深感动,他看到了建筑的生命力一一反应出人类的根本欲望,是人们灵魂的依靠,是呈现每个居民梦想的地方。
而这种价值的体现,令他认识到比起玩弄设计风格的游戏,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传承、发展过去人们所留下的文化遗产。
也正因为如此,建筑对于其所在的环境,具有反馈的义务。
对于建筑的探索,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演绎,而是对潜藏于建筑内部的,某种精神力量的理解和把握。
而建筑,则因此不再是完成便停止变化,只会慢慢衰朽下去的“死物”,而是人们能够持续利用,并随之产生持续演变的,能够生长的“生物”。
由此推论,有生的建筑与人类社会活动,以及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才是建筑师们真正应该加以研究的核心。
书中安藤忠雄以自身的游学为线索,设置了不同主题来谈论建筑:作为建筑原点的住宅、群聚而居的集合住宅、作为集合众人之用的广场空间、作为20世纪大都市范例的曼哈顿以及其他各式各样形态的不同城市……凡此等等,安藤忠雄都通过切身的实际感受表达了自己的对于建筑以及人类社会形态的独特认知。
试读:我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为了巡访建筑与城市,走遍世界各地。
旅途中,我每每讶异于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多样面貌并且深深为这些通过建筑描绘出的人们的梦想所感动。
或许就是因为看到这些梦想,我才会选择走上建筑师这条路。
在这本书里,我列举了过去曾邂逅过的建筑与城市,从个人的角度,叙述在他们身上被寄予着何种梦想,又与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联。
希望能借此让更多人知道,建筑世界是多么丰富与深邃。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安藤忠雄是当代日本的一位建筑师,他曾获得世界建筑大奖等荣誉,并且被公认为是日本现代建筑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挑战传统的精神,给现代城市的建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创造。
在读安藤忠雄的论建筑之前,我对建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建筑物的形态和美学上,但是通过读他的文章,我对建筑的理解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拓展。
他认为建筑是“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器具”,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建筑物。
他把建筑看作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追求的是“自然的建筑”,这让我想到了他对建筑的另一个深度的分析——建筑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环境的双重平衡。
建筑需与环境和周围的景观相融合,整洁舒适、功能性更强,也要在保护环境自然与建筑品质间寻求平衡与协调。
在这方面,他提出了“开放性建筑”的思想,即建筑师要以“小房子即小城市”的方式来考虑建筑,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体验空间。
如他大胆的采用坡屋顶和石材墙的方式,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相统一,具有自然、原始、朴素、平衡的美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安藤忠雄强调建筑师的核心能力不是设计,而是思考。
他认为建筑师不仅仅是一个造型人,更应该成为一名环境设计师和生活设计师,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方领域。
他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发展与建筑产业的关系,在城市的巨变中,建筑更应要反思社会发展和城市功能,引起人们对城市功能调整的思考,才能真正给人带来舒适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安藤忠雄的建筑理念和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现实性。
他的人文思考和构思过程都不是由单一的建筑思想组合而成的,而是通过对环境、人文、人性的考察、观察、研究和思考,融汇贯通而成的。
因此,它们不仅具有创新性,更具可操作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在读完安藤忠雄的论建筑之后,让我更加理解了建筑师不仅是一个造型师,更需要与人、与环境、与城市共同探索,牢牢把握建筑与人生活的本质联系,向着和谐、简洁、自然的建筑与生活追求的方向迈进。
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读后感

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读后感读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本书啊,就像是跟着一位建筑界的大神在他的建筑王国里溜达了一圈,那感觉真是既新鲜又震撼。
安藤忠雄这人吧,他可真是个传奇。
从一个拳击手转行搞建筑,这就像本来在拳台上猛揍别人呢,突然说“我不打拳了,我要去盖房子”,而且还盖得那么牛。
这让我觉得只要有梦想和决心,啥领域都能闯进去搅和出一片新天地。
他盖的那些房子啊,都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
你看他那些混凝土建筑,乍一看可能觉得就是普普通通的水泥疙瘩,但仔细一瞧,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每一处线条、每一块光影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那些建筑就像是在默默地诉说着安藤忠雄的内心世界,感觉他把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类的理解都浇筑到这些混凝土里了。
书里介绍他的建筑作品的时候,我就像在看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
他对空间的运用简直绝了。
就好比他能在一个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这就像是魔术一样,本来你以为只有那么一点点大的地方,结果他一捣鼓,就像打开了哆啦A 梦的任意门,突然变得宽敞又有趣。
比如说他在建筑里利用自然光的手法,那阳光就像是他请来的贵宾,在建筑里按照他设定的路线游走,时而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时而在地板上洒下一片明亮的光斑,让整个空间都有了生命。
我还特别佩服他对待建筑的态度。
他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应付了事的人。
他对每一个项目都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从设计的最初构思到最后一块砖的安放,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这种对建筑的热爱和执着,让我觉得他不只是在盖房子,更是在创造一个个梦想中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
以前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建筑就只是觉得“哦,这是个房子”,现在呢,我会忍不住去想这房子背后的设计师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像安藤忠雄那样在这个建筑里藏了一些小心思。
而且也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它还可以是表达情感、传递文化、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建筑这个神秘世界的新认知大门,让我在安藤忠雄建造的这个独特世界里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对建筑有了一种全新的热爱和敬意。
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2.2.2真 言 宗本福 寺水御 堂。水御 堂建 筑物 地上 是一 座 长 满 莲 花 的莲 花 池 ,地底 下 是 神 寺庙 堂 大 厅 ,整栋 建 筑 物 透过 清 水模 面墙 由上 倾斜 而下 。常见 的宗 教建 筑 大 多 是 拾 级 而 上 ,而 水御 堂 则需 沿 莲花 池 中央 的楼 梯拾 级 而下 进入 圣 域 , 洗 涤 心灵 。大 殿 主调 色为 纯粹 的 红色 ,长长 的佛 像 影子 投在 地 上 ,加 深 了对 礼佛 信 众 的笼罩 ,独特 、神秘 的气氛 把人 带 离 烦 嚣 ,进 入 一个 寂 静 唯 美 的世 界 ,感 受到 宗 教 的 神圣 感 以及 洗脱 世俗 凡尘 的空灵 。 2.3 空间构 成与 崇 尚 自然
2.6.2建筑 形 态与 自然的 有机 结合 。安 藤 忠雄 在有 限 的场 地条 件下 ,尽可 能不 破 坏基 地周 边植 被 或设 法协 调 场地 周 边 的老 建筑 ,使其 融入 场 地环 境 。在安 藤 的 眼里建 筑 永远 都 是 融 于 自然 的 ,并 力 求 在 自然 的有 机 中变 化 ,在 某一 点 上 获 得 独立 和凝 固 。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最近读了关于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一些作品和他的经历,真的让我感触颇多。
安藤忠雄,这个名字在建筑界如雷贯耳。
但一开始,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很有名”这个层面上。
当我真正深入去探究他的建筑世界,才发现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创新和坚持的领域。
他的建筑作品,不是那种第一眼就会让你惊叹“哇,好华丽”的类型。
而是当你站在那里,静下心来感受,慢慢地,你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吸引。
就比如说他设计的“光之教堂”,没有过多复杂的装饰,只是简单的混凝土墙壁和一个十字形的光带。
但当阳光透过那个十字形的缝隙洒进来,那种神圣和宁静的氛围,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灵魂的深处。
安藤忠雄这个人啊,他可不是那种一帆风顺的天才。
他甚至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建筑学教育。
他年轻的时候当过拳击手,靠着自己的一股子冲劲儿和对建筑的热爱,自学成才。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找各种借口。
和安藤忠雄比起来,真是惭愧得很呐!他在追求自己建筑梦想的道路上,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拒绝。
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记得书里提到,他为了一个设计方案,跟甲方反复沟通、修改,熬了无数个通宵。
那股子执着劲儿,真让人佩服。
我就在想,如果换做是我,可能被拒绝几次就打退堂鼓了。
有一次,我去参观了一个模仿安藤忠雄风格的建筑。
那是一个小小的社区图书馆。
从外面看,普普通通的混凝土外观,没什么特别。
可当我走进去,瞬间就被那种空间感给震撼了。
高高的天花板,简洁的线条,自然光从顶部的天窗洒下来,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我找了个角落坐下,看着周围安静阅读的人们,突然就明白了安藤忠雄建筑的魅力所在。
它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迎合,而是真正为了使用者创造出一个能让人静下心来,与自己内心对话的空间。
在书里,安藤忠雄讲述了他在设计过程中的种种思考和挣扎。
他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把控,都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比如说,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混凝土配方,他试验了无数次,就为了达到那种既坚固又有独特质感的效果。
还有对于空间比例的把握,他会在模型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不断地调整、琢磨。
安藤忠雄建筑诗的观后感

安藤忠雄建筑诗的观后感看了安藤忠雄的建筑诗,那感觉就像是被一个建筑大师拉着在艺术的宇宙里畅游了一番,特别奇妙。
安藤忠雄这人啊,简直就是把建筑当成了自己写诗的纸张。
他的建筑一出现,就像一首无声却震撼人心的诗。
从那些建筑里,我看到的可不只是砖头、水泥和玻璃,那简直是一个个有灵魂的生命体。
他的建筑特别擅长跟自然对话。
就像他设计的那些住宅,有不少是巧妙地把光引进来,那阳光就像个调皮的精灵,在房间里跳跃、穿梭。
早晨的阳光轻悄悄地溜进来,把房间染成一片温暖的金黄,感觉像是大自然在给房子做一个温柔的早安吻。
而且啊,他把风也算计进去了,让风可以在建筑里吹起一阵轻轻的涟漪,这时候建筑就像是在跟风一起哼着小曲子。
安藤忠雄的建筑还特别注重空间的节奏感。
有些地方宽敞得让你感觉像置身于一片广阔的草原,而有些角落又狭窄得如同一个神秘的小洞穴。
你在里面走的时候,就像是在阅读一首有着起承转合的诗,一会儿开阔明朗,一会儿又含蓄内敛。
比如说他的一些公共建筑,你走进大堂,那高大的空间能把你的心都撑得开阔起来,可是当你拐进旁边的小过道,又有一种安静的私密感。
再说说建筑的材料,他用那些简单的材料,像混凝土,做出了超级有质感的东西。
混凝土在他手里就不再是冰冷冷的材料,而是像是有了温度的肌肤。
你摸着那些建筑的墙面,能感觉到一种粗糙又真实的力量,就好像它在默默地给你讲述着自己是怎么从一堆原材料变成这个震撼人心的建筑的故事。
他的建筑还特别有仪式感。
比如说有些通往建筑内部的长长的通道,你沿着那通道走过去,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朝拜。
周围的墙壁像是沉默的卫士,你每走一步,心里的期待就多一分,直到最后走进建筑的核心部分,那一瞬间就像解开了一个巨大的谜题,那种惊喜和震撼真的难以形容。
看完他的建筑诗,我就觉得建筑不仅仅是用来遮风挡雨的,它更像是人类梦想的容器,是人和自然、人和自己内心对话的一个场所。
安藤忠雄用他的建筑告诉我们,原来生活的空间可以这么有诗意,这么充满无限的可能。
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
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光与影。
那是我置身建筑世界四十年来,从经验中学习到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安藤忠雄作为建筑师,安藤忠雄从未受过科班教育,却开创出独特而崭新的建筑风格,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日本乃至世界建筑界的传奇人物。
近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安藤忠雄在京演讲会。
安藤忠雄从个人经历和代表作品着眼,详细阐释了他的设计理念与心得。
本刊特摘录刊发其精彩内容。
城市的魅力城市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每个建筑物个体。
从G.E.奥斯曼提出巴黎大改造规划,到奥姆斯特德的纽约市中央公园规划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经久不衰的魅力城市往往都有一个目标十分明确的城市规划。
在这些城市中,公园等人工设计的自然环境和歌剧院、美术馆这些多样的文化建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些城市的发展是围绕“享受居住生活”这样的主题开展的。
我觉得一个城市除了人工的产物之外,更主要的是要与自然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对中国来讲,特别是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很多世界顶级的建筑师来做自己的作品。
顶尖建筑师的优秀作品有着很好的绿化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化内涵,这些好的东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通过电视感受到了。
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梦想。
旅行的收获我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上过专门的建筑学校。
我在18岁的时候,就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自己学习建筑了。
但是日本是一个讲究学历的社会,一个没有学历、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在社会上做事非常的辛苦。
哪怕现在,我也是全力地进取、全力地做事情。
中国可能和日本一样,也是一个讲究学历的社会。
但是对我来说,人只要有一个梦想并能够为之奋斗,就能走出一条路来。
1965年,海外旅行已经向普通旅行者开放。
那个时候我从横滨出发,坐轮船渡过日本海,之后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此后又去了芬兰等地,在欣赏各个城市独特建筑的同时,周游了欧洲各国。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日本NHK大众讲堂进行建筑讲座的讲义集合,与此前安藤的其他文字不同,《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一本回归建筑本真问题的书,集中了“我们为什么建筑?”“建筑真实又为何?”的讨论。
建筑家安藤忠雄,沿着他年少时代游学的足迹,逐一写下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建筑见闻。
而书中记录下的每一个建筑故事,都包含一段人类生活的历史,正是这些隐性的基因与密码造就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
安藤在感慨建筑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纽带同时,也在反思现代建筑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隔阂。
整理简介安藤忠雄:当今世界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
他自学成才成为建筑大师。
3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150项国际知名的建筑作品,是日本第三位获得普利策奖的日本建筑师。
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的建筑风格,他用清水混凝土材料以及简约的几何构成,营造出静谧、明朗的空间效果,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
目录01 第一章住宅21 第二章群聚而居39 第三章广场53 第四章城市Ⅰ20 世纪的梦想69 第五章城市Ⅱ在城市中生活89 第六章城市Ⅲ城市的记忆107 第七章合奏共鸣123 第八章创造场域143 第九章培育人的场所161 第十章自重建出发177 第十一章庭园197 第十二章边创作边思考215 主要参考文献217 附录:安藤建筑探访导览网络评论·为了纪念那一路上的艰辛--猪小宝安藤忠雄,Tadao Ando,对于建筑界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当今亚洲最顶尖的建筑师,足以比肩赖特柯布密斯的国际级大师;日本的骄傲,199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清水混凝土诗人,光的大师;宗教与文化建筑的最高水平,1996年国际教会建筑奖获得者;一个神话,一段传奇;一个特例,一种现象……然而在这么多的赞誉和光环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abbs上的一位网友,他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安藤骨子里还是那个拳击手,还是那个街头小子。
为什么印象这么深刻呢?一句半句也说不清楚。
不失去思考的自由─读《建筑家安藤忠雄》有感

不失去思考的自由─读《建筑家安藤忠雄》
有感
拥有一个思考自由的生活,是每个人理想的人生追求。
读了《建
筑家安藤忠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持思考的自由至关重要。
一位真正的思想家会一直保持一个思考的自由。
安藤忠雄是一位
真正的思想家,他能够结合自己的创造力,勇敢地把新鲜的想法放入
他的建筑作品中,让他的作品维持一种有趣的新颖,不断挑战自己的
创作极限。
他没有被既得利益者的压力所束缚,一直保持一个自由思
考的状态,成就了他在建筑领域的杰出成就,同时他也为后世提供了
大量无与伦比的创作思想。
要保持思考自由,我们需要勇敢地把新奇的想法放入创作中,能
够超越自己的想象力,拥抱不确定的未来,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以
便获得了新的、更广阔的可能性。
正如安藤忠雄一样,来自内心的审
美追求,结合有激情的建筑设计,();让他的建筑作品跃然于期望之外,令拥有未知的延续,这就是维持思考自由的秘诀,与既得利益者的压
力能够有效地抗衡。
从安藤忠雄的作品以及精神中,我学会了不要放弃思考自由,在
生活中创造新的可能性,宁愿去挑战自己的极限都比被既得利益者的
压力所束缚要强。
有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来到世界,它就会发生另一番
奇妙变化,让未知的可能性正式绽放,让我们也怀抱起勇气,书写属
于自己的自由之路!。
安藤忠雄建筑诗的观后感

安藤忠雄建筑诗的观后感看了安藤忠雄建筑诗相关的东西后,那感觉就像是在建筑的宇宙里来了一场奇幻冒险。
安藤忠雄这老哥,他的建筑那可真是有魔力啊。
从一开始看到那些建筑的图片和介绍,就像突然闯进了一个由混凝土构建的梦幻世界。
你能想象吗?混凝土这种看起来硬邦邦、冷冰冰的东西,在他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充满了诗意和温情。
他设计的建筑就像是在和周围的环境对话。
比如说那些建筑与光线的互动,简直绝了。
光线就像是他请来的特殊嘉宾,在建筑里穿梭、跳跃,有时候是清晨柔和的光线,像轻纱一样慢慢地铺满整个空间,让人感觉宁静又美好;有时候是午后强烈的阳光,透过建筑独特的缝隙或者孔洞,在地面或者墙上投射出形状各异的光影,就像一幅幅天然的抽象画,充满了艺术感。
这让我想到,建筑原来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它还可以是捕捉光线、演绎时间的魔术师。
他的建筑空间感也特别迷人。
走进他设计的建筑内部,就像进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但这个迷宫又不会让你觉得迷茫或者压抑。
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空间的过渡,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惊喜。
那种空间的开阔与狭窄、高大与低矮之间的转换,就像音乐里的节奏一样,有起有伏。
你可能刚走过一个狭窄的过道,突然眼前就豁然开朗,出现一个超级开阔的中庭,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沉闷的日子里突然听到了一声惊雷,一下子就把你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而且,安藤忠雄的建筑似乎还带着一种对自然的敬意。
他不会把建筑和自然割裂开,而是让它们相互交融。
你能看到建筑里有庭院,庭院里有花草树木,外面的自然景色又能透过建筑的一些元素映入室内。
这就像是建筑在和大自然说:“咱们一起玩吧,互相添点彩。
”看完这些,我就特别佩服这个建筑大师。
他就像是一个用建筑写诗的诗人,每一个建筑都是他写的一首优美的诗。
这些诗没有文字,却能让每一个走进他建筑的人读懂,感受到那种宁静、力量、艺术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想,这大概就是建筑的最高境界了吧,把功能性和艺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建筑成为一个有灵魂、能与人对话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
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光与影。
那是我置身建筑世界四十年来,从经验中学习到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安藤忠雄作为建筑师,安藤忠雄从未受过科班教育,却开创出独特而崭新的建筑风格,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日本乃至世界建筑界的传奇人物。
近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安藤忠雄在京演讲会。
安藤忠雄从个人经历和代表作品着眼,详细阐释了他的设计理念与心得。
本刊特摘录刊发其精彩内容。
城市的魅力城市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每个建筑物个体。
从G.E.奥斯曼提出巴黎大改造规划,到奥姆斯特德的纽约市中央公园规划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经久不衰的魅力城市往往都有一个目标十分明确的城市规划。
在这些城市中,公园等人工设计的自然环境和歌剧院、美术馆这些多样的文化建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些城市的发展是围绕“享受居住生活”这样的主题开展的。
我觉得一个城市除了人工的产物之外,更主要的是要与自然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对中国来讲,特别是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很多世界顶级的建筑师来做自己的作品。
顶尖建筑师的优秀作品有着很好的绿化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化内涵,这些好的东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通过电视感受到了。
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梦想。
旅行的收获我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上过专门的建筑学校。
我在18岁的时候,就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自己学习建筑了。
但是日本是一个讲究学历的社会,一个没有学历、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在社会上做事非常的辛苦。
哪怕现在,我也是全力地进取、全力地做事情。
中国可能和日本一样,也是一个讲究学历的社会。
但是对我来说,人只要有一个梦想并能够为之奋斗,就能走出一条路来。
1965年,海外旅行已经向普通旅行者开放。
那个时候我从横滨出发,坐轮船渡过日本海,之后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此后又去了芬兰等地,在欣赏各个城市独特建筑的同时,周游了欧洲各国。
欧洲之行后我没有按原计划返回,而是从马赛出发去了非洲,绕道马来西亚返回。
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世界是多么广大,在这一过程中我所观察、体悟到的不仅是建筑,还有每个国家不同的、多样的文化。
作为建筑师,我们是在一个共同的地球上进行创作,这种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对共同的地球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因特网、通过书本,但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
我觉得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认识这个地球是非常重要的。
在那次旅行中,我第一次看到万神殿,这对我来讲是一次非常大的感动,那时我意识到建筑必须要能打动人。
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也有很多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好东西,好的东西都是能够打动人的。
通过这次旅行,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人类的富足生活,对这个主题我一直在思考,这对我此后走上建筑设计之路意义很大。
大阪的城市规划回到日本我就开始我的工作。
我看过世界上各个城市,我可以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去观察日本的城市建设,比如东京、大阪的城市建设,由于过分追求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益,其结果是住宅楼、出租办公楼纷乱林立,缺乏那些我们提到的文化设施和人工自然环境。
今后的城市建设与以往不同,我们要在兼顾地球环境和老龄化社会的同时为下一代营造新的城市环境。
我大概40年前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当时是没有什么活做的,我到处去找项目。
到现在我也还是觉得,工作是自己寻找出来的。
我会主动向大阪市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提案。
我在30多年前提出过一个大阪的城市建设规划,而且在不断地完善。
我当时向大阪市建议的提案是,基于大阪高速发展、没有绿色的现状,我建议在房子的屋顶上甚至中间都进行绿化,产生一个立体绿化的效果。
“地上30米、地下30米”的构想是其中一种规划方案,这个被称为“大阪站前项目一”的构想是在大阪车站前,集中建设大约10层高的楼宇,并对屋顶进行全面的绿化,同时,用一系列的联廊在30米高的位置上把它们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空中庭院。
此外我还有一个“地层空间”构想,中之岛位于大阪城中心位置的江心岛,也是大阪的文化中心,为了使中之岛的文化环境得以更好地发展,我计划将美术馆、博物馆这些文化设施全都放在地下,地面则建设一个全面绿化的城市公园。
除此之外,我还有在老旧的中之岛中央会堂内部插入一个新的球形会堂等许多设想。
这些设想虽然都未能实现,但是利用现存的建筑传承城市的记忆,使散步这件事也变得趣味十足的城市建设理念始终是我的追求,至今没有改变。
我刚开设事务所不久,接到了一个长屋(一种联排住宅)的改建项目。
这个叫做“住吉的长屋”的住宅,开间只有2间(3.3米),进深7间(14.1米)。
虽然用地很局促,我还是从平面上把它分成三部分:长屋进来是一个入口,中间是一个院子,一层是厨房,二层是两个卧室。
建筑物的外部几乎没有窗户,光和风―――所有自然的要素都从这个中庭进入建筑内部,空间虽然狭小,也自成一个宇宙。
这个住宅的设计和当时以追XX用方便为大前提的所谓近代住宅设计潮流大相径庭,从入口去厨房还要通过一个室外,从一个房间去另外一个房间是一定要通过室外的,这是一个很不方便的住宅,这一点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
尽管如此,但是在这么小的地方有一个自己的院子,和自然有一个接触,能够看到天空,这是住户的一个梦想。
而且从我的意图来讲,正是这个中庭,使居住者感觉到四季变化,感觉到生活的多彩,中庭可以说是居住生活的心脏所在。
我还建过一个庙,叫做本福寺水御堂。
这个寺庙椭圆的长轴大概有40米,寺庙从入口开始一直延伸到地下。
当初我向寺庙的主持提供了一个寺庙在地下、上面是莲花池的设计。
一般的设计是有顶的,但是本福寺的这个设计没有。
我做了一个水池,寺庙的窗格是红的,从红的地方透过光,进入里面之后是佛教的原点,是红颜色,非常纯粹的佛教的原点。
有40个人对方案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反对我的方案。
我又把方案拿到京都一个九十多岁的高僧那里去,他看了这个方案觉得非常好,他觉得莲花的意象是佛教的原点。
后来这个方案才得以通过。
要做新的东西当然会有不同的观点,这也没有办法。
建筑设计没有新的想法是不行的。
三得利美术馆与淡路梦舞台我还有一个作品是位于大阪天XX的三得利美术馆,它的设计是围绕如何使建筑物和海融为一体来考虑的。
建设用地面向大阪湾,我就在美术馆和海岸线之间设计了一个“亲水广场”,在建筑物和海岸之间建立物理联系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把面向大海的宽广风景积极地收入展示空间,使参观者感觉到海的存在,感觉到海就在他们身边。
然而建设用地位于堤岸管辖权十分复杂的地段,实现这个设计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需要打破旧有的条框,超越界限。
从这个项目上我学到了不言放弃、不厌其烦地保持对话的重要性。
有了三得利美术馆的经验之后,我逐渐接到了一些更大规模的项目。
关西新国际机场围海造地项目造就了一个巨大的砂石挖掘场遗迹,这就是“淡路梦舞台”项目的用地。
这个项目我在设计上首先考虑的是要恢复植被,即超过100公顷的砂石挖掘场的整个植被。
一般的建设工程是先建设再绿化,而这里是在工程正式开工5年之前就开始了绿化工程,整个建设用地种植了30万棵苗木,建筑工程耗时3年,项目建成、运营开始的时候这些树木已经成长了8年,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森林了。
现在这些林木更加高大,鼹鼠、松鼠和各种鸟类生息其间,这块地方越来越接近自然的森林了。
通过这个项目,在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上,我学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永远想要挑战自己我到今天的从业经历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项目。
其中一个是六甲的集合住宅,这是一个坡度60度的山坡,上面要建一个10层楼的公寓。
一看到这个基地我就想到柯布西耶的房子,我觉得即使在这么陡的基地上也可以盖很多集成住宅。
像这样的土地一般人们是不敢建房子的,会放弃掉。
我就跟业主讲,能不能让我做这个设计。
业主说,好啊,在这样的地方做设计应该很难。
我说,越难越有挑战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越有意义。
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才36岁,也是在这个项目中我第一次接触到电脑。
在这个项目建完之后,旁边一块土地的业主也来找到我,说能不能在旁边也建一个差不多的。
之前的土地是1500平方米,这次的用地有50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我也很犹豫。
业主就说,你也很害怕,碰到这么难的事情是不是你也不敢做?被他这句话一激,我就做了,有什么好怕的。
当初的设计是沿着坡有个楼梯,要走到18层。
跟业主汇报的时候,业主说这不可以,走到18层不可以。
正是因为有对方的否定才会有新的想法出来,有了新的想法才会有新的技术产生,我们最终想到建一个斜面电梯的解决办法。
对基地旁边的土地我也在不断地构思、设计,这是我一贯的做法,没有任何的委托,只是我自己想要这样。
机会并不是随随便便就来的,你还是要做些努力、做些准备它才会到你的身边。
什么都不做,我觉得不会有机会到你身边的。
尤其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学历,也没有学识背景,不努力地往前走的话,是不会有任何机会的。
还有一个是25年前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基地非常小,大概只有25平方米。
虽然这么小的一块地,但是业主有很多的梦想。
他想建一个画廊、一个工作室,还有一个住宅,而且他希望工作室和画廊的层高非常高,但是没有钱。
不管怎样,我觉得他是敢有自己梦想的一个人。
我想做这个项目,但是事务所的员工一致地反对。
但是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地方,能建一个画廊、一个工作室、一个住宅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梦想。
最终我接受了这个项目,而且也建完了。
画廊上面是工作室,工作室上面是他的住宅,楼梯间非常陡,因为画廊层高很高。
业主也实现了他的梦想。
做方案的时候,我对他说,你的问题已经解决好了,你要洗澡的话可以去公共的澡堂,比你想要的地方大多了;你要喝咖啡就去附近的咖啡馆。
在外面晒晒太阳、喝喝咖啡,然后再回到自己住的地方,这样的生活应该是很舒服的。
其实在中国也是这样,在都市里面,在这个地方喝咖啡,在那个图书馆去看书,在那个地方去买花,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过出了一个丰富的生活。
做有梦想的建筑我们的事务所总是有来自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业主,这些业主都是带着各自的梦想和理想而来的。
美国的洛克菲勒先生到我的事务所来,希望我帮他做一个住宅。
我就问他,你有地方吗?他说,我在纽约有很多的房子,但是没有土地。
我就说,把他在纽约所有房子的屋顶都当成土地,这样就可以了。
他问我,这个行吗?我说,只有真正去做才行,才是追逐梦想的方法。
在屋顶上造住宅,现在想想倒是一个很好的提议,因为不需要花费土地的钱,但是建筑法规不允许,所以我觉得应该取消这样的建筑法规。
我们建筑师和规划师不断地在协商这样的事情,但是很难突破现有的框框,我们已经努力地争取15年了。
汤姆·福特是时尚界的一个风云人物,他在墨西哥买了大概有10个高尔夫球场面积的土地。
他来到安藤事务所,希望我们给他造一个房子,但是这个地方没有水也没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