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同名11015)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活动主题1. 主题一:了解科技发展史2. 主题二: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3. 主题三:探索科技改变生活的奥秘4. 主题四:创意科技作品制作5. 主题五:走近科学家,学习科学家精神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一:了解科技发展史(1) 学习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等。

(2) 了解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互联网、等。

2. 活动二: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1) 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如测量、观察等。

(2)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探究植物生长等。

3. 活动三:探索科技改变生活的奥秘(1) 了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智能手机、家电等。

(2) 探讨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如方便、环保等。

4. 活动四:创意科技作品制作(1) 发挥想象,创作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作品。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如剪刀、胶水等。

5. 活动五:走近科学家,学习科学家精神(1) 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

(2)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如执着、勤奋等。

四、活动方式1. 讲授:讲解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学习。

2. 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科技的魅力。

3. 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作:分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科技知识PPT、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器材等。

六、活动过程1. 活动一:了解科技发展史(1) 教师讲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

(2) 学生分享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2. 活动二:学习简单的科学实验(1) 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方法。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活动三:探索科技改变生活的奥秘(1) 教师讲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技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教案【篇一: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篇二:六年级上册科技教案】【篇三: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2实验课题:研究杠杆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器材和药品:铁架台杠杆尺钩码实验设想: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过程:1.认识器材。

2.组装设置。

3.变换支点位置进行试验。

现象观察:省力的情况有一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

实验结论: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省力。

反之费力。

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支点到阻力点相等,不省力也不费力。

1.3实验课题:天平的使用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和药品:天平砝码实验设想: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实验过程:1.认识天平的组成部分。

2.学习用天平称量。

现象观察:1.天平由底座、托盘架、托盘、标称、平衡螺母、分度盘、游码组成。

2.称物体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实验结论:天平可以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1.4实验课题:研究轮轴作用实验目标:认识轮轴是一种省力的机械。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实验设想:定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1.组装一个轮轴。

2.在轮上用力,轴上挂重物。

在轴上用力,轮上挂重物。

现象观察:在轴上挂重物测力计读数小,反之则大。

实验结论:轮上用力省力,轴上费力。

1.5实验课题: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实验目标: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测力计实验设想: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实验过程:1.组装定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2.组装动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3.把两次的读数进行对比。

现象观察:实验结论: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五篇]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五篇]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五篇]第一篇: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第一课、人造“雪景”;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科学概念;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重点难点;初步理解什么叫升华、凝华;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喜欢冬天吗?喜欢冬天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色吗?这;二、准备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樟脑丸、玻璃杯、铁皮、蜡烛、火柴、支架、带绿叶的;三、动手做;1、铁皮中心放置几颗樟脑丸,周围用泥土围住,并用第一课、人造“雪景”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科学概念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

重点难点初步理解什么叫升华、凝华。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喜欢冬天吗?喜欢冬天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色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模仿雪的形成,制造人工“雪景”。

二、准备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

樟脑丸、玻璃杯、铁皮、蜡烛、火柴、支架、带绿叶的小段树枝、玩具小屋、泥土等。

三、动手做1、铁皮中心放置几颗樟脑丸,周围用泥土围住,并用树枝和玩具小屋布置成景物。

2、用玻璃杯倒扣在整个景物上,杯口边缘围上一圈泥土。

3、将布置好景物的铁皮放在支架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火焰,使加热位置对准樟脑丸。

4、等樟脑丸变小后,熄灭蜡烛。

待杯中温度慢慢下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四、知道吗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景象?“雪”是从哪儿来的呢?1、升华樟脑丸的主要成分是萘。

实验中,蜡烛火焰给樟脑丸加热,是樟脑丸中的萘由固体状态直接变成气体状态,漂浮于杯里的空气中,所以,杯中樟脑丸越来越小。

萘(固体)——受热萘(气体)科学上把某物质由固体状态直接变成气体状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熄灭蜡烛后,杯中的空气逐渐冷却,萘也由原来的气体状态受冷直接变成固体状态,附着在树叶、泥土、小屋及其他物体上,就好像下了一层薄薄的雪。

萘(气体)——受冷萘(固体)科学上把某物质有气体状态直接变成固体状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五、拓展训练在生活中,我们还见到过其他物质是否存在升华和宁化的现象吗?第二课:神奇的力量教学目的:轻物体吊起重物体的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2. 活动内容:(1)光的传播现象观察: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的现象,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2)光的传播实验: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进行光路实验,验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团队讨论:分组讨论光的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3. 活动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

(2)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3)分发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光路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组织团队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解答疑问。

(5)总结活动成果,布置课后思考题。

二、活动主题:了解电磁感应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电磁感应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2. 活动内容:(1)电磁感应现象观察:让学生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2)电磁感应实验:利用磁铁、线圈、灯泡等器材,进行电磁感应实验,验证电磁感应的原理。

(3)团队讨论:分组讨论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活动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

(2)讲解电磁感应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的产生原因。

(3)分发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组织团队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解答疑问。

(5)总结活动成果,布置课后思考题。

三、活动主题:认识现代通信技术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种类和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同名11015)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同名11015)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同名11015)八、新型芽菜生产技术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芽菜生产的生长要求。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适合家庭生产的芽菜种类及对种子的要求适合家庭生产的芽菜主要是种芽菜,如萝卜芽、白菜芽、芥菜芽、芥蓝芽、菜薹芽、花生芽、豌豆芽(苗)、落葵芽、蕹菜芽、香椿芽以及各种豆芽等。

种芽菜生产对种子质量要求较高。

一是种子纯净度必须达到98%以上;二是种子饱满度要好,必须是充分成熟的新种子;三是种子的发芽率要达到95%以上;四是种子的发芽势要强,在适宜温度下2天~4天内发齐芽,并具有旺盛的生长势。

二、生产设备和用具芽菜生产对温度、湿度条件要求较严格,而对光照要求不太严格。

常利用的地方有空闲的房屋、客厅、阳台等。

生产芽菜的用具有栽培容器、喷壶、温度计、水盆、塑料薄膜等。

栽培容器可选用塑料苗盘,长60厘米,宽24厘米,高5厘米。

也可用塑料筐或花盆,还可用一次性泡膜饭盒或者大个的可口可乐瓶,剪去上部,保留底部10厘米高,也能作为栽培容器。

不论什么容器,都要使底部有漏水的孔眼,以免盘内积水泡烂种芽。

三、种子的处理和播种2.温度管理:芽菜生长适温一般为20℃~25℃,其中萝卜、白菜类芽菜要求温度稍低,落葵、蕹菜要求温度较高。

掌握最高温度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13℃,为此,夏季要加强通风,喷水降温,加上遮荫;冬季要加强室内保温,必要时把栽培盘置暖器附近,一年四季进行生产。

3.光照调节:芽菜生产对光照要求不高,以较弱光照有利于产品鲜嫩,所以,在生长前期注意遮光,当芽苗达一定高度,接近采收期时,在采前2天~3天适当增加光照,使芽体绿化。

五、采收采收的标准是:芽苗高7厘米~10厘米以上,萝卜芽、白菜类芽苗,子叶展平,真叶则显露,子叶翠绿,肥实,下胚轴洁白,柔嫩;豌豆芽上胚轴肥嫩,绿色,其上着生鳞片状小叶,初生叶未展来。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科技世界——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了解科技活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技工具进行实际操作与实验。

3. 学生能够通过科技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电池、导线、灯泡等。

3. 相关科技活动的资料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产品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平时接触过哪些科技产品?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科技活动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科技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科技活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技实验,如制作电路、制作简易发电机等。

2. 指导学生使用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四、问题探究(15分钟)1. 提出一个科技问题,如如何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2.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合作与沟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 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和评价。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今天的科技活动,强调科技活动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2. 展望未来的科技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并提出个人的科技创新想法。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技创新项目,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2. 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展览,展示他们的科技作品和成果。

3. 鼓励学生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仪器的正确使用。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技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科技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科技活动的意义和作用2.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科技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 科技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5. 科技竞赛的规则和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技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演示法:展示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的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科技制作和实验。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科技活动相关图片、实物展示。

2. 教学材料:科技活动指导书籍、实验器材、科技制作材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动手能力:评估学生在科技制作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

3. 学生创新意识:评价学生的科技创新思路和创意。

4. 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考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学习科技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科技活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第七周: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3. 第八周:学习科技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尝试进行小型的科技创新。

4. 第九周:学习科技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完成一个科技制作项目。

5. 第十周:学习科技竞赛的规则和策略,参加一个科技竞赛活动。

七、教学活动1. 第六周:组织学生观看科技活动的视频,进行讨论,分享对科技活动的理解和感受。

2. 第七周: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第八周: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让学生尝试应用科技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第九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科技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5. 第十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竞赛规则和策略。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技活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学习科技活动中的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3)掌握简单的科技制作技巧,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科技制作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3)学会总结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科技活动概述1. 导入:介绍科技活动的概念和意义;2. 讲解:科技活动的目的、方法和要求;3. 案例分享:优秀的科技活动案例介绍。

第二课时:科技活动方法学习1. 导入:了解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2. 讲解: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的操作步骤;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

第三课时:科技制作技巧1. 导入:学习简单的科技制作技巧;2. 讲解:科技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科技制作活动。

第四课时:科技活动案例分析1. 导入:分析优秀的科技活动案例;2. 讲解:从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3. 讨论:如何设计和组织一次成功的科技活动。

第五课时:科技活动总结与展示1. 导入:总结本册科技活动的收获;2. 讲解:如何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3. 展示:学生分组进行科技活动成果展示。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2. 学生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 学生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展示环节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4. 学生团队协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2. 教具:科技制作工具、实验器材等;3. 课件:科技活动相关课件和案例。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技活动的方法和技巧;2.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勇于尝试新的科技制作项目;3. 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4.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与提问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

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

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

你们能找到答案吗?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

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

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

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惯。

二、活动内容和组织安排1. 实验活动:由教师向学生示范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记录。

- 实验一:植物的生长与光照关系- 实验二:物质溶解与溶解速度- 实验三:简单电路的搭建与用途- 实验四:水中的溶解氧与水质关系2.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室外或实验室外进行相关观察,并进行记录与归纳。

- 观察一: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观察二:植物的生长环境- 观察三:动物的栖息地- 观察四:天文现象的观察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小型研究项目,包括现象观察、问题提出、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

- 探究一:声音传播的原理及应用- 探究二:材料的导电性与使用- 探究三:物体的浮沉规律- 探究四:空气的存在和压强三、活动评价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通过对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及实验结果的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

- 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 鼓励学生反思自身在科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四、活动效果的考察- 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汇报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对活动效果进行考察。

- 可以利用学生的作品、报告或展示来展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其他补充事项- 活动过程中需确保学生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 活动中提供必要的实践工具和材料,确保实践条件的满足。

- 活动前教师需充分准备,了解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以上为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的内容和组织安排。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技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教案科目:科技年级: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科技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掌握科技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3. 学习科技的基本原理和应用;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科技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科技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3. 科技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科技的应用案例分析;2. 科技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物和图片资料(如发明的工具、科技产品等);3. 互动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产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并进行简短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科技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包括科技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科技成果。

2. 结合实物和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和应用案例,如电脑、手机、航天技术等。

3. 解释科技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如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交通方式、方便日常生活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科技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2. 每组通过互动教学工具展示他们选择的案例,并介绍该科技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3.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案例,分析科技对该领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拓展活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简短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设计,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五、小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科技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2.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科技展览或科技企业,加深对科技的理解和认识;2. 布置科技报告或科技项目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资源:1. PPT:科技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实物和图片资料:重要科技发明和应用案例;3. 互动教学工具:投影仪、电子白板等。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技教学计划一、班级分析本班的学生,对科技这一科目,学生十分喜欢。

每到科技课上,学生都能根据要求准备好活动材料,在活动过程中,善于与同学合作,积极面对困难,商量对策,共同完成活动,也善于总结经验与交流,在活动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国家教委制定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并为活动安排了课时。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学科技活动》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形式也很多。

各类活动项目准备安排14个左右,分为“设计与制作”、“科学小实验”、“环境保护活动”、“创造发明活动”、“动手动脑活动”和“新科技”几类。

教学中项目的先后顺序可以变动,因为它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纵向上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横向上是相互独立的。

每个活动项目大致分为:看一看讲一讲、学一学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三部分,并详细了所需的工具与材料及制作(实验)方法。

三.教学目标通过全面实施国家教委制定的课程计划,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求学、积极进取的精神,锻炼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毅力,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需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某些方面得到拓展,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个性特长。

四、教学措施1在教学生动有趣的内容时,应紧扣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等。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努力挖掘积极因瑑,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2坚决遵循“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活动,自主动手动脑”的原则。

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活动,老师指导”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3注重过程性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及评价手段,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成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兴趣程度,创造能力,意志品质,合作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8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8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8篇)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了解什么是光源。

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

(墨翟)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

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六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激光笔等实验器材。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光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的兴趣。

(2)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探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4)拓展延伸:介绍光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阳光透过树叶等。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指南针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工作原理,知道地球磁场对指南针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自豪感。

2. 活动准备:(1)铁丝、磁铁、针、透明胶带等制作材料。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指南针的使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指南针的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和地球磁场的作用。

(3)制作指南针:分组进行制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指南针的指向。

(4)测试指南针:让学生尝试用自制的指南针确定方向,总结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三、活动主题:水质检测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质检测的方法,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3)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2. 活动准备:(1)水质检测试剂、采样瓶、pH试纸等实验器材。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水质污染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水质检测的关注。

(2)知识讲解:介绍水质检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现场采样:分组进行采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采集水样。

(4)水质检测:利用检测试剂和pH试纸,对采集的水样进行检测,分析水质状况。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纸、剪刀、胶带。

(2)实验记录表。

3. 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讨论光的传播方式,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2)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透明塑料管、水、彩纸等材料,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交流分享。

(4)总结光的传播原理。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风向计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计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对气象科技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纸杯、吸管、剪刀、胶带。

(2)实验记录表。

3. 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讨论风向计的作用,提出问题: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计?(2)分组进行制作,让学生利用纸杯、吸管、剪刀等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风向计。

(4)总结风向计的原理和应用。

三、活动主题:探秘太阳能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原理和应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

2. 活动准备:(1)太阳能电池板、小灯泡、电线、电池。

(2)实验记录表。

3. 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讨论太阳能的利用,提出问题:太阳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2)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连接太阳能电池板、小灯泡、电线等材料,观察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交流分享。

(4)总结太阳能的原理和应用。

四、活动主题:磁铁魔法秀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场的分布。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对磁铁科技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磁铁、铁钉、小铁块、磁铁检测器。

(2)实验记录表。

3. 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讨论磁铁的性质,提出问题:磁铁有哪些特性和应用?(2)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磁铁、铁钉等材料,观察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6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6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

(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

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教师小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个勺子、一小包白糖、一根铜丝、一根小棒、一个筛网。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也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师出示铜丝,我不管怎么扭、弯,这还(铜丝)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铜丝的形状。

师出示一张纸:撕成两半,举半张纸问“这不是纸么”跟原来的纸相比,只是什么不同(大、小)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1)观察沙子和豆子、出示沙子和豆子。

请材料员分别倒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在白纸上,大家仔细观察豆子和沙子,看清楚它们的特点了吗?不要动它。

(2)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

你的猜测是怎样的?实验。

(3)进行混合、搅拌。

(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师: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4)分离混合物。

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子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

)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每组一包白糖,展开放桌上观察,将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新型芽菜生产技术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芽菜生产的生长要求。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适合家庭生产的芽菜种类及对种子的要求适合家庭生产的芽菜主要是种芽菜,如萝卜芽、白菜芽、芥菜芽、芥蓝芽、菜薹芽、花生芽、豌豆芽(苗)、落葵芽、蕹菜芽、香椿芽以及各种豆芽等。

种芽菜生产对种子质量要求较高。

一是种子纯净度必须达到98%以上;二是种子饱满度要好,必须是充分成熟的新种子;三是种子的发芽率要达到95%以上;四是种子的发芽势要强,在适宜温度下2天~4天内发齐芽,并具有旺盛的生长势。

二、生产设备和用具芽菜生产对温度、湿度条件要求较严格,而对光照要求不太严格。

常利用的地方有空闲的房屋、客厅、阳台等。

生产芽菜的用具有栽培容器、喷壶、温度计、水盆、塑料薄膜等。

栽培容器可选用塑料苗盘,长60厘米,宽24厘米,高5厘米。

也可用塑料筐或花盆,还可用一次性泡膜饭盒或者大个的可口可乐瓶,剪去上部,保留底部10厘米高,也能作为栽培容器。

不论什么容器,都要使底部有漏水的孔眼,以免盘内积水泡烂种芽。

三、种子的处理和播种1.种子处理:播前进行浸种催芽可缩短生芽期和生长周期。

尤其在冷凉季节生产,浸种催芽很必要。

浸种可用30℃左右的水,也可用55℃左右的水。

一般掌握在温暖季节用较低水温浸种,在冷凉季节用温水浸种。

萝卜、白菜类种子浸种3小时~4小时,其它吸水较慢的种子如蔬菜、落葵等浸泡24小时左右。

当种子吸足水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置20℃~25℃环境下催芽,当种芽露白时播种。

也可在浸种后将种子直接播在栽培容器内催芽。

2.播种:播种前将栽培容器进行清洗消毒,可用漂白粉消毒,浓度为0.1%水溶液,将其澄清后,取上部清液洗刷苗盘;或者用小苏打水溶液清洗,浓度为2%~5%,用药剂消过毒的容器要用清水充分洗刷干净后再使用。

播种之前先在栽培容器底部铺上四层卫生纸作栽培基质,并将卫生纸用水喷湿(湿透),然后在其上撒播种子。

一定要撒播均匀,使种子形成均匀的一层,不要有堆积现象。

一般一个长60厘米、宽24厘米的苗盘,每盘播种量为:萝卜籽(干籽)50克~60克;白菜、芥菜、菜薹、芥蓝等15克~20克;落葵、蕹菜150克~180克;豌豆为500克左右。

播后用喷壶淋一遍水,并盖一层塑料薄膜进行保湿。

四、生长期的管理1.水分管理:整个生长期都要保持芽体湿润。

播后至直立生长之前,每天淋水2次~3次;芽体直立生长后至收获,要增加浇水量,每日3次~4次淋水。

每次淋水量以使芽苗全部淋湿,同时基质也湿透为度,但不能使栽培盘底部有积水。

2.温度管理:芽菜生长适温一般为20℃~25℃,其中萝卜、白菜类芽菜要求温度稍低,落葵、蕹菜要求温度较高。

掌握最高温度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13℃,为此,夏季要加强通风,喷水降温,加上遮荫;冬季要加强室内保温,必要时把栽培盘置暖器附近,一年四季进行生产。

3.光照调节:芽菜生产对光照要求不高,以较弱光照有利于产品鲜嫩,所以,在生长前期注意遮光,当芽苗达一定高度,接近采收期时,在采前2天~3天适当增加光照,使芽体绿化。

五、采收采收的标准是:芽苗高7厘米~10厘米以上,萝卜芽、白菜类芽苗,子叶展平,真叶则显露,子叶翠绿,肥实,下胚轴洁白,柔嫩;豌豆芽上胚轴肥嫩,绿色,其上着生鳞片状小叶,初生叶未展来。

在适宜的温度下(20℃~25℃)萝卜芽、白菜类芽菜5天~8天可达采收标准,豌豆芽8天~10天可达采收标准。

采收时可将芽苗连同基质(纸)一起拔起,再用剪刀把根部和基质剪去。

作为商品出售时,可将产品装入小塑料袋或泡膜盘中,进行小包装上市销售,每袋或盘装250克~300克即可。

作为自食时,可待芽苗基本长成时开始陆续采食。

成HSO3和SO2-3,并被植物吸进细胞,这些离子逐渐积累,对细胞发生毒害.苔藓植物对SO2污染的反应先在接触较多的叶尖开始失色,然后逐渐向下发展,直到所有叶片和枝条都丧失叶绿素。

据观察,完全退色的苔藓即使放回到原来的生长地,仍不能恢复过来,这是由于叶绿素均被分解,细胞膜受到伤害,从而导致质壁分离的结果。

高浓度的SO2还引起细胞质成分的改变,促使K+从细胞中向外渗透,因此在SO2浓度超过0.17ppm的地方,苔藓则不能生长。

3、苔藓生物监测方法1.化学分析方法:用地面苔藓材料进行化学分析并用于环境监测的方法最初在瑞典开始采用。

2.移植比照法:从非污染区的树干上,将附生的苔藓植物连同其树皮一并切割下来,并照相保存,作为日后比照之依据。

然后沿受测试区污染源的周围,把附生有苔藓类植物的树皮,等高(8~10cm高度)固定于各小样区中;苔藓类植物均面向污染源,观察苔藓色泽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后,取下各小样区之树皮照相,并与原来作测试之前的存档相片相对照,以了解每一片树皮上的苔藓植物的变化情形与受害状况,来判定污染源邻近各地区遭受污染的程度。

另一方面也可取受害的苔藓植物进行化学分析与解剖观察,分析其叶绿素含量及苔藓植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等,用以确认各种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的抗性与敏感性, 并对大气污染作出评价。

3.忍耐指数测定: 利用熏蒸试验,得知某种附生苔藓植物,其对某一成分的空气污染素的忍耐度为基础,而加以计算出相对忍耐指数。

4.大气净度指数法:利用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一种计算大气纯净度的方法,5.苔藓测定仪:是利用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来测定与指示空气污染状况的方法。

测定装置有:A室与B室为两间完全分隔的透明而密闭的方室,室内放置等量的脱脂棉和去离子水,其中A室输入以流量为0.5~1.0L/min,经活性炭净化了的空气,B室则输入相等流量的污染空气。

进行试验时,先将作为测试材料的苔藓植物枯老部分以及尖端幼嫩部分除去,留下生长良好的绿色部分,等量的分别放在A、B两室的脱脂棉上;再分别给予等量的去离子水,即将室门关闭,然后调整好空气的流量即可。

通常是在两周后观察比较A、B两室苔藓植物的生长情形与变化情况,并据以判断空气污染的情况。

十、常见的建筑材料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建筑材料。

2、丰富学生的见识,引导学生多方面的探究事物。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建筑材料从广义上讲,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所有材料的总称。

不仅包括构成建筑物的材料,而且还包括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和消耗的材料。

通常所指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构成建筑物的材料,即狭义的建筑材料。

二、建筑材料是如何分类的A、建筑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功能分为三大类。

1、结构材料主要指构成建筑物受力构件和结构所用的材料,如梁、板、柱、基础、框架等构件或结构所使用的材料。

其主要技术性能要求是具有强度和耐久性。

常用的结构材料有混凝土、钢材、石材等。

2、围护材料是用于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如墙体、门窗、屋面等部位使用的材料。

常用的围护材料有砖、砌块、板材等。

围护材料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符合节能要求。

3、功能材料主要是指担负某些建筑功能的非承重用材料,如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密封材料等。

B、什么是石灰?它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1)石灰是人类在建筑工程中最早使用的胶凝材料之一,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由于具有原材料分布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在建筑上历来应用广泛。

2)石灰的特性有:保水性好;吸湿性强,耐水性差;凝结硬化慢,强度低;硬化后体积收缩较大;放热量大,腐蚀性强。

3)建筑建筑工程中使用的石灰品种主要有块状生石灰、磨细生石灰、消石灰粉和熟石灰膏。

除块状生石灰外,其它品种均可在工程中直接使用:配制建筑砂浆;配制三合土和灰土;生产硅酸盐制品;磨制生石灰粉等。

C、什么是三合土?三合土是采用生石灰粉(或消石灰粉)、粘土、砂为原料,按体积比为1:2:3的比例,加水拌和均匀而成,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基础、路面或地面的垫层。

D、什么是建筑石膏?它有哪些特性和用途?1)石膏是一种理想的高效节能材料,主要成分为硫酸钙,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正逐年增多,成为当前重点发展的新型建筑材料之一。

应用较多的石膏品种有建筑石膏、高强石膏。

2)建筑石膏有主要特性有:凝结硬化快;孔隙率较大,强度较低;吸湿性强,耐水性差;防水性能好;硬化后体积产生微胀;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装饰性;硬化体绝热性良好。

3)建筑石膏的主要用途有:生产粉刷石膏,用于室内粉刷;做建筑石膏制品,如纸面石膏板、石膏空心条板、石膏砌块、和纤维石膏板等;水泥生产中,作水泥的缓凝剂;作油漆打底用腻子的原料。

E、什么是水泥?如何分类?1)水泥属于无机水硬性胶凝材料,不仅可用于干燥环境中的工程,而且也可以用于潮湿环境及水中的工程,在建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2)水泥按性能和用途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和特性水泥三大类。

通用水泥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六大品种;专用水泥指具有专门用途的水泥,如砌筑水泥、道路水泥、大坝水泥、油井水泥等;特性水泥指在某种性能上较突出的水泥,如快硬、抗硫酸盐、低热微膨胀、白色硅酸盐水泥等。

硅酸盐系列水泥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

F、水泥的凝结、硬化是什么意思?1)水泥加水拌合而成的浆体,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浆体逐渐失去可塑性而成为水泥石的过程称为凝结,水泥石强度逐渐发展的过程称为硬化,两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

凝结过程较短,一般几小时即可完成,硬化过程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可持续几十年。

2)硅酸盐系列水泥水化后形成的主要产物有:水化硅酸钙凝胶、氢氧化钙晶体等。

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主要与其组成有关,另外还与水泥细度、加水量、硬化时的温度、湿度、养护龄期等因素有关。

水泥细度越大,硬化凝结越快;加水量越大,凝结硬化越慢;温度越高,凝结硬化快,当温度低于零度时,水泥的水化反应基本停止。

水泥石表面长期保持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水化的进行,表面不易产生裂纹,有利于水泥石的强度发展。

十一、身边的垃圾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教学过程:一、计算导入:(算一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课。

在上课前,老师想出道题目考考大家,怎么样?1、出示题目:常州市约有180000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常州市会有多少垃圾呢?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吨垃圾呢?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常州市每年又会产生多少吨垃圾呢?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日180000千克 180吨月 5400000千克5400吨年65700000千克 65700吨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4“我们刚才算的,只是我市一年之内家庭产生的垃圾量,这个是不是最终的数据呢?为什么?5、出示垃圾图片,讲述全球垃圾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