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理解我国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 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 会思想的多样化。 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 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 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 (3)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质的方面: 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落后社会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量的方面: 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大小,与掌握群众的广度 和深度相联系。
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 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历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决定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二)社会存在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真题练习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按照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构成的。

按照社会意识反映层次的高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

按照同经济基础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体现这些 制度和设施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 建筑和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政治结构和 社会意识结构,这就是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 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 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 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 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 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A、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 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 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 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 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 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 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 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B、社会根源
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 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
从历史上看,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与阶级 的形成是交织在一起的,当国家成为管理社会生 活的独立机构时,它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统治阶 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和一般社会根源中, 前者是本质的、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从属的 。
阶级的暴力机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概述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辩证法的发展阶段: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唯物辩证是关于联系的学说:(1)联系的含义与特征(2)联系与系统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3)联系与发展的关系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事物的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的(2)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的(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和关系。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1)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关系。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评价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的指导意义。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对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作用的表现(2)斗争性作用的表现:①在事物的量变时期促使事物双方力量彼此消长。

②在事物的质变时期促使事物突破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2)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1、质:(1)含义(2)质与属性(3)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性(4)认识质的意义2、量:(1)含义(2)量与事物的非直接同一性(3)认识量的意义3、度:(1)含义(2)认识度的意义二、量变和质变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的含义(2)质变的含义(3)量变质变区别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在度的范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55
生产
分配 动态 (广义)
消费
交换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 进行的前提。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 配关系。
5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
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 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 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7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 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 列宁
8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 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 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 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 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1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其中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思考:
5
思考:
1、科学理论水平高低是衡量生产力水 平高低的客观尺度。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①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 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②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全部 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 分配关系。
社 会 形 态 结 构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经济形态)
上层建筑 作 用 生产关系 作 用 反 作 用 反 作 用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方式
生产力
‫ ﻼ‬统一性
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思考:
试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阐述邓 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社会基本矛盾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其 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 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 的。
1、上层建筑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推动 社会进步。 2、试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 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 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 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 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 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 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 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 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 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 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economic base)
(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 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外延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 2) 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 方向和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具体而言, 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构成。社会基本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实体要素)是: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也叫劳动 手段)、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是衡量生产 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 劳动资料不等于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的总和,生产资料包括了“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但不是其实体要素、基本要素,而是非 实体要素。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缩短,其作用越 来越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 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 点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 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 会存在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唯心史观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表现为宿命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超社 会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天”、“绝对精神”等)决 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另一种表现为唯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少 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3、旧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1)不懂得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动因及客观规律性; (2)看不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
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
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
其个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
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
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 历史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杰出人物
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动历 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 记的“知名人士”。杰出人物即包括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包括杰出 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时势召唤英雄 时势锻炼英雄 时势筛选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民群众
群体 人
个人
人民群众 普通个人 历史人物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
群众是社会物质 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
民群众是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 量。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 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 的作用
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
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诸
侯之宝三:土地、
人民、政事。”
孟子
“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
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
,则危将焉而不
荀子
至矣。”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 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 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 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
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
杰出人物的作用
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 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 、才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 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 得高、看得远,能够比较深 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 顺应时代潮流,集中群众智 慧,提出新的理论,并组织 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 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 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 响。
其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难点。把握3点:
第一,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历史活动的能 动性。只有发挥能动性才能把握规律性。
第二,人们的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基础上的选择,是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绝非 违反规律的选择。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
3、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
阅读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
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 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
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
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
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
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辨证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 确认识历史与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 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本章关键问题所在
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
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