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如果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均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适当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
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里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里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宣传和咨询等手段,帮助个体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提高自我意识和心理素质,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技能,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形式。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生活中能够适应环境的压力和变化,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和行为表现,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个体的健康认知、积极心态和良好行为习惯,使其能够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如心理疾病的认识、常见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自我调节等;心理健康评估和咨询服务的提供,帮助个体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可以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包括幼儿、学生、成年人和老年人,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讲座和培训、咨询和辅导、宣传和广告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个体
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认知,增强自我保护和应对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培养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力和适应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下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高效的应对能力、稳定的自我感觉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人们积极应对生活压力、适应环境和充分发展个人潜能的重要基础。
2. 心理健康问题:指个体在心理方面出现的不正常的状态或困扰,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等症状。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3. 心理健康教育:指通过教育的方式向个体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培养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帮助个体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4. 心理健康素养:指个体具备了解、维护和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能力和技巧。
心理健康素养包括积极的情绪管理、适应环境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和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具备心理健康素养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5.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材料和支持的各种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手册、宣传资料、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服务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个体获取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
6. 心理健康评估:指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
心理健康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观察等方式进行,旨在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需要,为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7. 心理健康干预:指对个体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的过程。
心理健康干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旨在减轻或消除个体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旨在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形式。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可以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教育
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指导和支持,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
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掌握有效的应对压力、管理情绪、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尊和自信等技能,以及促进积极的心理和情绪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媒体和专业心理服务等。
在学校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纳入课程内容,以系统性地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和家庭成员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习惯和行为。
社会媒体和专业心理服务也可以通过传播信息、提供咨询和治疗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积极的心理发展和幸福感。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培养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的能力。
从整体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学习如何面对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以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维护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心理健康: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稳定、平衡、健康,能够应对生
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压力管理: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合理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减
少和缓解压力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3. 情绪管理:指学会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愤怒、焦虑、忧虑等,以达到情绪稳定的状态。
4. 自尊心: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认可,能够积极、自信地面
对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5. 社交技能:指个体在社交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技巧,能够有效
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实现互利共赢。
6. 焦虑症:指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过度焦虑、紧张、恐惧等
情绪,而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现代人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仅仅是针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身的情商和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健康教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资料
第一章绪论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道德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或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健康教育的核心: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生命质量。
健康促进( health promotion):个人与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变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康教育+环境因素+行政手段)健康促进基本策略:倡导,赋权,协调核心策略:社会动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1.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社会支持2.健康教育是基础,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健康促进是最终目标4.健康教育必须有环境,政策的支持,才能逐步向健康促进发展5.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是人群自觉采取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卫生部门事业;健康促进是提供支持性环境,具有约束性,全社会参与和多部门合作的社会系统工程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教育者,咨询者,组织管理者,协调者,代言者,研究者第二章健康与健康危险因素健康测量(health measurement):将抽象的健康概念及有关健康的事物或现象进行量化的过程,即按照一定规则,依据被测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用数字来反映健康及与其相关的事物或现象。
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我国成年人BMI正常值为18.5-24社会支持:社会各方面包括家人、朋友等给予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系统。
常用评估工具有:Sarason 等编制的社会支持问卷(the social supportquestionnaire,SSQ)和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教育
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帮助人们了解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及早发现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干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技能和心理健康态度。
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定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原因和预防方法等。
心理健康技能包括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等技能。
心理健康态度包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困境的态度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可以包括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教学文稿
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积极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衡量心理健康的尺度:①医学尺度:以病因与症状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②社会尺度:是以行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
③统计学尺度: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适应:通常是指的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
②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
心理健康的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没有严重的情绪困扰,适应良好,具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发展特点,具有面对挫折与失败能自我复原的潜能。
适应良好、无心理困扰、有较强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绪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健康教育名词解释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促进个体和社区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完善发展的过程。
它旨在提供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习惯和促进健康行为,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健康教育的定义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传播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促进人们的健康行为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备维护个人和社区健康的能力,并做出明智的健康决策。
二、健康教育的原则1. 全面性:健康教育应涵盖身体、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注重个体和社区的整体健康状况。
2. 科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基于科学研究和证据,确保传递的信息准确可靠。
3. 可操作性: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们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其能够改变和维护健康行为。
4. 参与性:健康教育应促进个体和社区的主动参与,通过合作和互动来实现健康目标。
5. 连续性: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儿童时期开始,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三、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预防疾病:健康教育可以提供疾病预防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人们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2. 培养健康习惯: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3. 促进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减少压力和焦虑,提高个体的心理抗压能力。
4. 增强社会参与: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环境和公共卫生政策,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健康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5.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健康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健康选择,提高生活质量。
四、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1. 学校教育:学校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健康促进活动和防疫措施来传授健康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2. 社区教育:社区可以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促进计划,向居民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信息和支持。
3. 媒体传播: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向广大群众传递正确的健康知识和行为准则。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它旨在帮助个体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方法,以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个体的自尊是为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压力源时所产生的紧张、困扰或压力感。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教导个体如何应对压力,减轻其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个体有效地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个体学习如何对待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促进积极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个体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从而减少冲突和增强心理健康。
抗压能力:抗压能力是个体对压力和逆境的抵抗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供应对压力的技巧和策略,帮助个体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困扰、障
碍或异常。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理解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和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困扰。
因此,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进行解释。
首先,中小学心理健康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面临生活、学习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能力和心理平衡。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情绪管理能力和学习动力,以应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挑战。
其次,中小学心理健康也涵盖了学校的关注与干预。
学校是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的关注与干预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学校应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传授他们应对压力和困扰的方法。
此外,学校还应构建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另外,中小学心理健康也需要家庭的培养与关爱。
家庭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源泉,家庭的关爱和培养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怀。
此外,家庭应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和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力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关心,社会的支持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社会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咨询,同时加强对学校和家庭的指导和培训。
此外,社会也应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正面的社会环境和榜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最后,中小学心理健康需要个体的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能力。
每个中小学生都应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和自主管理,以发展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完整word版)《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行为表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期望,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在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生活和学习,能够保持自身的完整和谐;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能在现实环境中保持自身和社会的平衡。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方面,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而这些都处于动态变化发展之中。
当前心理健康的内涵正在不断充实,标准也在不断修改和更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个别差异。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健康?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化,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亿人有某种形式的心理障碍,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隐蔽性,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心理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就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反应迟钝、头痛、多汗、易激怒、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于集中等一系列症状,引起植物神经紊乱,最终导致一些躯体性疾病的发生,如胃肠功能紊乱、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甚至癌症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因抑郁症造成的自杀死亡人数已达到10万人之多。
可见,维护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测试?测试题: 1、你喜欢与别人交往吗? A、一般B、比较喜欢C、不喜欢D、说不清2、你比较容易生气吗? A、有时B、经常C、一直很少D、不知道3、你有时候会不会经常回忆以前的事情? A、是B、偶尔C、不是D、没注意4、你会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心烦意乱吗? A、有时B、经常C、有时D、不会5、你睡眠好吗? A、一直都好B、偶尔不好C、一直不好D、不知道6、你常常觉得很累吗? A、是B、偶尔C、不会D、没注意7、你觉得自己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生活吗? A、有时B、经常C、从未D、没注意8、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样? A、一般B、比较满意C、不满意D、说不清9、你觉得你所在的单位怎样?。
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
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1、健康的涵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综合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3、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1、统计常模2、社会规范 3、生活适应4、临床诊断5、主观经验(一)4、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人格统一完整智力水平正常四、简答题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很明确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识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识记】:(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心里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两者的不同点:(1)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而德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学生观不同:德育视学生为塑造对象,而自身为塑造者;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把学生视为求助者、当事人,而自身为服务者、协助者;(3)目标侧重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和矫正上,以帮助学生雕塑健康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为目的;而德育重在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塑造和改变,主要是按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帮助学生解决社会倾向问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工作内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职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教育,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5)工作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明确的政治倾向,要求旗帜分明。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汇总一、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
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
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急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分歧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11、否认:这是对波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12、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急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
*13、幻想;即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意一下在理想中无法满意的某些需要的调节方式。
*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
*14、攻击行为:比如受到别人的指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是直接攻击;假如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供给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向、比较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health)指个体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保持同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具体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积极、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等。
一、知觉和注意的特性。
知觉是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的形象、意义(包括它们的强度)转换成空间或者时间的映像;注意则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这两种特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组织性。
2、注意的特性。
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性。
注意的动力性。
二、能力。
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能力。
人的能力总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着的。
三、情绪和情感。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情感也称情绪。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四、意志。
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五、气质。
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的典型表现是心境。
六、性格。
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态度特征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在行为时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七、态度。
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倾向,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及其满足与否的评价和体验。
八、认知。
就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九、思维。
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形式。
十、品德。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现实的稳固的持久的心理特征。
十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积极、满意的心理状态,而非仅指没有心理疾病。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元的。
但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逐渐加以研究和探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从以下几点来衡量: 1、智商在80分左右;2、处世乐观,善于交往;3、待人热忱,愿意帮助他人;4、兴趣广泛,爱好多样;5、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环境;6、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7、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8、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或过程,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体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认知和改善。
它旨在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提高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以达到减轻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幸福感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意识和行为的社会氛围。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可以学习情绪管理、压力调适、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相关的技能,具备迎接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变化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评估和自我认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技巧等。
它通常以各种形式进行,如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工作坊、社区活动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促使个体更加重视和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助于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下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情感、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适应能力良好,能够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2. 心理问题:指个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异常状况,如焦虑、抑郁、自卑、适应困难等不适应性表现。
心理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
3. 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严重影响到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功能,且持续时间较长,被诊断为心理障碍,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
4. 健康教育: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体对健康的认知、理解和能力,以促进其正确的健康决策和行为。
5. 心理健康教育: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应对困难的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6. 心理评估:指通过系统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和判断。
7. 预防干预: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提前识别和介入,尽早干预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8. 情绪调节: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合理认知、理解和调整,以使自己的情绪能够维持在稳定、适当的范围内。
9. 压力管理:指个体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源进行认知和理解,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0. 自我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包括自我意识、自我形象、自尊等方面的认知。
11. 自我管理:个体对自身行为、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行自主的监控与调整,以达到个人目标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12. 应对策略: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采取的主动控制、调整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上述名词的解释和教育实践,帮助个体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掌握一些应对策略和技巧,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积极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衡量心理健康的尺度:①医学尺度:以病因与症状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②社会尺度:是以行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
③统计学尺度: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适应:通常是指的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
②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
心理健康的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没有严重的情绪困扰,适应良好,具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发展特点,具有面对挫折与失败能自我复原的潜能。
适应良好、无心理困扰、有较强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绪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广义上,是指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人们树立起心理健康的观念,使人们产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从而采取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寻求适当的帮助,达到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目的。
狭义上,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开发潜能,增强体质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②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对预防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③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④也有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结构合理、组织得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②、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③、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④、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原则,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狭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纪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它是学校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为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
广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还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关资料,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课程开展、活动安排、教研活动、研究课题及成果、效果评估及管理工作等记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意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的决策依据,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专业教师与专家对个案进行共同研讨;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利于教师客观的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还能帮助教师有效的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加强学生心理的研究;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①统计及结果解释②提出教育对策与建议③撰写测评报告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德育渗透、班主任工作渗透)、开展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入学适应:是指新生入学的一年内,对于新环境的应激反应的调适过程。
入学适应常见的问题:①学习适应问题:新课程新内容的增加、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学生不能适应、学习自信心不足;②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见书55页)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因素。
学习动机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反馈和适当评价、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科学设置难度,激发成就动机(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内在推动力。
力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败的意向)、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努力。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复述是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②组织策略:组织是指对材料进行加工,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
组织的具体方式、方法和途径就是组织策略。
③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加工。
包括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关键词法、限定词。
④支持策略:是通过促进学习活动的一些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包括划线(针对性和选择性)、做笔记、写提要。
考试焦虑的原因:不正确的认知、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过分要面子,过分苛求自己、缺乏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不能有效的自我调节、应试技巧差、具有焦虑人格特征或者患有某些心理疾病。
调试的方法:端正应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做好充分的准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掌握和提高考试策略和技巧;冷静处理“怯场”。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自我接纳会极大地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提升主观幸福感。
自我接纳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前提。
自我接纳的途径和方式:①自尊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会自尊自重;注意维护培养学生的自尊。
②自信心的培养: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因材施教发掘潜能;自我竞争获得自信;创造机会发挥特长;集体赞许互相尊重。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西伯曼将师生关系分为友好型、冷淡型、关怀型和拒绝型。
初中阶段后期师生关系出现的新特点:①学生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得到关心和抚慰;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更理智的注重教师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惩罚奖赏作用降低;③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开始普遍降低;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
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彼此平等是同伴关系的主要特征。
交友原则——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交友技巧——倾听、换位思考。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也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具有永久性,是不可选择和不可改变的。
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外部表现(即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和生理唤醒(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
积极地情绪与心理健康: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认知;积极情绪能撤销和冲淡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能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不良情绪包括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二者对于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有害的。
情绪发展的特点:①情绪内在体验的发展——情绪波动明显、情绪心境化、自尊感体验深刻;②情绪外在表现的发展——情绪文饰现象增多、表情更加成熟。
情绪表达:指人们用来表达情绪的各种方法,其功能就是纾解情绪,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①有效的情绪表达:觉察自己的情绪、选择讨论感受的时机、进入自己的内在语言并学会调整、使用“我讯息”表达自己的情绪、运用理性途径消除不合理性的想法而改变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