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合集下载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201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类号:学校代码:10269密级:学号: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指导教师:左思民教授学位申请人:王舒祎2018年5月Master’s Dissertation(2018)Classification: School code:10269 Confidentiality Level: Student ID: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 Study on the Overlap of Verb and Noun in ModernChineseS chool: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aj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Directi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Mentor: Professor Zuo SiminAuthor: Wang ShuyiMay, 2018王舒祎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内容摘要关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对于动名兼类的判别依据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因此本文以《词汇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第一章,绪论。

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英语动名兼类词以及英汉动词名词之间的对比三方面,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数据来源。

第二章,对现汉动名兼类三种代表性处理策略的分析。

三种代表性的策略分别是人为限制兼类词数量、动词归入名词、不限制兼类词的数量。

分析中我们参照英语兼类词的处理方法,同时根据现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事实,证明了现有的处理策略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探究。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摘要:一、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分类与举例1.名词兼动词2.动词兼名词3.形容词兼动词4.形容词兼名词三、兼类词的应用与识别四、提高兼类词运用能力的建议正文:一、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兼类词,指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语境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兼类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形态不变:兼类词在词形上与原词并无太大差别,往往只需通过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词性。

2.语义多样:兼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含义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3.用法灵活:兼类词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分类与举例1.名词兼动词名词兼动词的兼类词,在动词语境中,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从事这种行为或动作的人。

如:“领跑”一词,在比赛中表示领先的意思,此时是动词;而在形容一个人在比赛中的位置时,则是名词。

2.动词兼名词动词兼名词的兼类词,在动词语境中,表示某种动作;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这种动作的承受者。

如:“打工”一词,在表示工作时是动词,意为从事某种工作;而在描述一个人的职业时,则是名词。

3.形容词兼动词形容词兼动词的兼类词,在形容词语境中,表示某种特征;在动词语境中,则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动作。

如:“亮丽”一词,在描述景物时是形容词,表示美丽;而在描述景物熠熠生辉的动作时,则是动词。

4.形容词兼名词形容词兼名词的兼类词,在形容词语境中,表示某种特征;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或物。

如:“高大”一词,在描述建筑物时是形容词,表示高大;而在形容一个人的个子高时,则是名词。

三、兼类词的应用与识别在实际应用中,正确识别兼类词并灵活运用,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关键。

为避免词义混淆,我们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词语的词性。

此外,通过积累和学习,熟悉各类兼类词的特点和用法,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作者:史海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现代汉语知识

现代汉语知识

现代汉语知识一、语法:语言的结构规律。

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级语言单位),语言单位的组合手段:语序、虚词。

怎样学习语法?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怎么样分析,理解句子,怎样写出正确、通顺的句子,怎样改下语法错误的病句。

二、词类(一)词类和词性1、词类: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即根据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

词类是对全体词进行分类的结果。

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2、词性:给个别的具体的词时行归类的结果。

(二)词的兼类和活用1、兼类词: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的语法特点。

兼动、名:病、领导、代表、工作兼名、形:左、锈、科学、道德、经济兼形、动:忙、破、丰富、明白、密切2、活用: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

(三)实词实词表示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一般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

实词:句、动、形、数、量、代。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包括普通名词、专用名词、抽象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宾语。

例:国家、黑板、鲁迅、北海、品质、精神、明天、远处、面前、南。

思考:以上名词各属哪一类。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

②表示存在、发展变化。

③表示动作始终。

④表示心理活动。

⑤表示使令。

⑥表示可能、意愿、应该、必要。

⑦表示动作行为趋向。

⑧表示判断。

⑨表示比较、处置。

功能主要是作谓语。

例:走、看、保卫、批评、有、存在、缩小、消失、开始、停止、爱、思念、担心、讨论、企图、使、让、请、逼、任命、能够、可以、愿意、肯、应该、上来、是、像、比、成为。

思考:以上动词各属哪一类?注:词类标志(化-类化;于-善于;得-记得;以-难以;乎-合乎)3、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语法功能主要是作定证。

例:甜、软、勇敢、聪明、美丽、特殊、一般、长、高、方、弯、快、烦躁、雪白、严肃、血淋淋。

思考:以上形容词各属哪一类?注:词类标志(可-可靠;式-雷锋式;气-神气;然-显然)4、名、动、形的区别⑴用能否加副“未”,“不”,把名词同动、形区别开来。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原创实用版】目录1.兼类词的定义与特点2.兼类词的分类3.兼类词的语法功能4.兼类词的举例与解析正文一、兼类词的定义与特点兼类词是现代汉语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语。

它具有灵活的语法功能,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在不同的句子中充当不同的词性。

兼类词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用法丰富,为汉语表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兼类词的分类根据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名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书”。

2.动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打”。

3.形容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美丽”。

4.副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副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很”。

5.介词兼类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在”。

6.连词兼类词: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和”。

7.助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助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的”。

三、兼类词的语法功能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与其所处的语境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语境中,兼类词可以充当不同的词性,发挥不同的语法作用。

如“书”这个词,在“这是一本好书”的句子中,它作名词;而在“他喜欢看书”的句子中,它作动词。

四、兼类词的举例与解析以下是一些兼类词的例子及其在句子中的用法:1.“好”:形容词兼类词。

如“这本小说写得好”(形容词),“他身体好”(形容词),“他们的关系好”(副词)。

2.“给”:动词兼类词。

如“请给我一支笔”(动词),“给我一杯水”(动词),“他给我打电话”(介词)。

3.“把”:介词兼类词。

如“他把窗户打开了”(介词),“请把那本书给我”(介词),“他把问题解决了”(动词)。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1. 名词的定义名词是汉语兼类词的一种,用来表示人、事、物的名称或代词。

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起到表示事物的作用。

2. 人名•人名是表示一个人的姓名的词语,通常分为姓和名两个部分,有时还包括别号等补充信息。

•例如:张三、李四、王五3. 地名•地名是表示地点、区域或特定地理位置的词语。

•例如:北京、上海、纽约4. 物名•物名是表示具体物体、物品、植物、动物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桌子、汽车、花、狗•抽象名词是表示无法直接感知的概念、性质、状态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爱、幸福、希望6. 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是表示特定人、地、物等特有名称的词语。

•例如:北京大学、华为、太阳7. 集体名词•集体名词是表示一群人、一批事物、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家庭、学校、水果8. 数量名词•数量名词是表示计量单位、数量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米、个、张9. 时间名词•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日期、年代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春天、十二月、上午•成分名词是表示化学元素、化合物等名称的词语。

•例如:氧、水、氢氧化钠11. 职业名词•职业名词是表示人们从事的职业、工作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医生、教师、工程师12. 机构名词•机构名词是表示组织、团体、机构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联合国、中央银行、世界卫生组织13. 整体名词•整体名词是表示整体、部分等关系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树林、群岛、教室以上是现代汉语中兼类名词的一些例子及解释,名词作为汉语中重要的词类,在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问:测试题目中有下面这样一道题:
发明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

这两项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说明这一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是否相同。

我认为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但是其他老师都认为意思相同。

请问:应当怎样分析?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词兼类的现象,即:有一些词兼属两类以上的词类,这样的词叫做兼类词。

如:
兼属动词和名词:建议代表领导通知总结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困难道德麻烦科学
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丰富深入明确讲究
问题中所说的“发明”是兼类词。

“发明”:兼属动词和名词。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动词“发明”能带宾语,可带“了”“过”等时态助词,如“发明了蒸气机”;名词“发明”可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如“这两项发明”。

这道测试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词的兼类现象,要看到两个“发明”的不同点,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属于不同的词类。

说两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意思不同”或
“意思相同”,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兼类词属于两类以上的词类,词类不同,造句功能不同,但不能说“意思不同”;兼类的词音同形同,词义也密切相关,但不能说“意思相同”。

正确的说法应当是:词类不同,词义上有密切的联系。

现有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对词的注释,都是只注词义,不注词性,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开始注明词性了。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某个词可能处在活用阶段、兼类阶段或者已经转向其他词类的阶段。

汉语兼类词浅析

汉语兼类词浅析

【参考文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一、关于兼类词的界定与判断关于兼类词内涵的界定黄伯荣、廖序东指出“词的兼类是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邵敬敏认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和两类词的语法功能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兼类词。”幅’胡裕树概括为。从归类的角度说有些词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的兼类。竹副博采各家之观点。我认为。汉语词的兼类标准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四条必须是同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特征。同一个词所表示出来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特征必须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其基本意义之间要有某种联系。保证二者为同一个词是兼类词成立的前提条件因为若是二者本来就不是一个词也就谈不上一个词兼属几类的问题了。词具有语音形式、书写符号和意义三个要素因此这三点也是判定几个词是否为同一个词的标准即同形、同音、同义或近义相关。特别是最后一点对于判断是否为同一个词至关重要。例如。管”中空的圆柱体一。管”管理一。管”介词把以上是不仅音相同甚至字也相同但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同既为同音同形词而不是同一个词。尽管它归属于三个词类因为表示的不是一个词也就不能说是一词兼三类了。在这个前提下兼类词还必须要保证经常的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法特征而偶尔的、临时的具有多种词类的语法特征则不为兼类。例如。这人长得真李逵”。这里的“李逵”本来是一个表示人名的专有名词在这里确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但是。这种用法并不是经常的而只是临时的、偶尔的因此我们也不能说它为兼类词。二、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别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即某一词既用作此类词又用作彼类词因此很容易让人混淆以至于产生判断上的错误。要对它们进行区别当然首先应该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对于兼类的内涵上文已作叙述而什么是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就叫活用。黄伯荣、廖序东指出“词的活用是一种特殊的用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借来一用。叭邵敬敏认为。某个词属于类。只是由于表达上的需要偶尔被用作类词这属于临时性的‘话用’。”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是活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以下的都是核心概念,考试时可适当添加1、词的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法功能的词。

2、词的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上,这就是词的活用。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4、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5、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6、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相拼合而得出的。

7、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通常,发音器官的肌肉紧张一次,就是一个音节。

一般地说,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8、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9、音位: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10、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

11、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

12、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

13、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4、发音部位:辅音声母发音时口腔里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

15、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态,包括发音时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气流强弱的情况及声带是否振动等几个方面。

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名词的兼类与活用

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名词的兼类与活用

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名词的兼类与活用张颖1,2【摘要】[摘要]动词有时做名词使用,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里就普遍存在,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用法是动词的兼类还是动词的活用,二者的界限很容易混淆,文章试图对二者的区分问题进行探讨,找出它们的差异,并分析了动词转化为名词使用的原因和作用。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动词;名词;兼类;词类活用;原因;作用一、名词与动词的分类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而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划分词类的依据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正所谓“凡词,依句辨品”。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白话文语法,他把词分为九类,名词和动词是两个最基本的词类。

他认为名词是事物的名称,用来表示观念中的实体的,动词是用来叙述事物之动作或变化的。

黄伯荣和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教材对名词下的定义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对动词下的定义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这两个定义都是从词的意义上来判定名词和动词的。

从名词和动词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词类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别,名词是静态的,动词是动态的,动词做名词使用有明显的跨度。

二、古代汉语里动词做名词的用法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失去了原有的表示动作变化等的语法特征,变得具有名词的性质。

动词用作名词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就有,请看下面的例句: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2.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3.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4.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5.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6.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园记》)上述例句中的“有、出、听、援”很明显是动词,它们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相应的解释分别是“占有,出产,听这个动作和援助这个行为”,“阙漏”和“往来耕作”是动词性短语,但是在上面的例子中,结合上下文解释时,它们都充当名词了。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作者:马琦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本文试就汉语词类划分中的词的“兼类问题”进行探讨,追溯汉语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并对汉语兼类词辨析中存在的争议提出异议。

关键词:汉语词兼类活用派生西化与西方形态特征丰富的语言不同,现代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划分汉语词类主要根据词的句法功能。

但汉语的句法功能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得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复杂,因此汉语词的兼类问题也就成了众多研究者公认的老大难问题。

所谓兼类,是指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分别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

如“代表”一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是名词,在“我代表她感谢你。

”中是动词。

它在不同语境中的词类性质不同,因此可被看作一个兼类词。

要确定一个词的词性,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说:“凡词,依句辩品,离句无品”。

“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一个词属于何种词类。

”[1]兼类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位置、职务也有所不同,但意义上必须相近。

王力先生认为兼类词必须是意义相差很远的异词同形词,而不是意义相近的同形词。

他说过:“一个词可以归入两个以上的词,譬如说‘我写信’的‘信’是名词,‘我不信’的‘信’却是动词。

但必须是意义相差很远,才可以认为词类不同;如果像‘我在家’的‘在’字和‘我在家读书’的‘在’,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就不该分属两类。

”[2]对词的兼类问题,吕叔湘先生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词能不能属于两个类? 当然能。

假若咱们为甲、乙两类词分别找出一些语法上的特点,发现一个词在一种场合有甲类词的特点,在另一种场合有乙类词的特点,那它自然属于甲类,也属于乙类。

举个实例,‘拿把锁把门锁上’。

假如咱们采取这两套格式作为区别名词和动词的标准,那么前一个‘锁’字就是名词,后一个‘锁’字就是动词。

这是真正的一词多类,就是认为两个词也不过分。

”[3]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词是有兼类的,我们只要总结建立一定的词类格式,再依据这些格式来区别词类,那符合几种词类的格式就兼几类词。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

(三)普通话吸收词的方言用法导致词的兼类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即普通话)语汇以北 方方言语汇为基础和主要来源,同时还从其他方 言里吸收所需要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从而使共 同语语汇和方言语汇在语义和用法上出现了相对 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是普通话从词形到词义、用 法整体吸收某些方言语汇。如单义词“光火”:< 方>发怒;恼怒”;多义词“搅合”:<方>①混 合;搀杂(惊奇和喜悦的心情搅和在一起)②扰 乱(事情让他搅和糟了)”。
从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到胡明扬再到 高玉,都认为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深受西 方印欧语言的影响。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品中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了“欧化”的 “烙印”:
沉重的身影,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象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独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臧克家《难民》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 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 草的茎叶的欢喜。
二、兼类词产生的原因
(一)词义派生导致一词多义从而产生兼类 问题
对现在汉语而言,词的多义现象或多义词正是 词的兼类或兼类词这种语法现象存在的语义基础。 一个单义词,通过派生的方式(包括引申和比喻 等多种具体方式)扩张为多义词,是语言的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运用有限的词语表达 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的途径。
这里需 要重点强调的是“规范”由单类词演变 为兼类词,既是词义丰富(由单义词演变为多义 词)的结果,同时又是词类活用的结果。因为从 名词“规范”派生出形容词“规范”和动词“规 范”实质上分两步,第一步是是“名词活用为形 容词”,第二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两 种词类活用方式既是古代汉语常见的语法现象又 是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用手段。
(2)困难 A.这道题真的很困难,我们花了一下午都没 搞定。 B.我们要努力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这里,A句中为形容词,B句中为名词。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用法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用法

词的兼类
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异同分别划入不同的类,但有少数词既具有这类词的语法功能,又具有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意义上有联系,这样的词一般称为兼类词,这种现叫词的兼类现象。

例如: 代表(a) 我们选了三位代表. [名词]
(b) 他代表我们发言. [动
科学(a) 学习自然科学. [名词]
(b) 这个方法很科学. [形容词]
热(a) 今天很热. [形容词]
(b) 你热一下饭. [动词]
注意: “开会”的“会”(名词)和“会唱歌”的“会”(动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因为这两个“会”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字音、字形相同而已。

临时活用也不看作词的兼类,
例如:(1)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

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

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兼类考察及认知解释

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兼类考察及认知解释

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兼类考察及认知解释以《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兼类考察及认知解释》为标题,本文从历史上的发展和今天中文词汇中副词的兼类特性出发,通过考察和认知解释的方法,探讨和深入研究中文单音节副词的特点以及其语言学意义。

一、现代汉语副词及其历史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副词也成为口语和文字中不可或缺的常用词汇之一。

目前,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单音节副词,这些单音节副词不仅可以作为状语用在句子中,而且充分发挥起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多种功能。

若从历史上看,自古以来,副词的使用就非常普遍,近现代时期更是大量涌现出新的副词,比如“呢”、“啊”、“吧”等单音节副词,这些新的副词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现代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词类。

二、兼类是汉语单音节副词的一大特色在汉语中,许多单音节副词都有一个兼类的特性,简单说就是可以具有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多种功能。

比如“呢”,它既可以表达疑问句的语气,可以用来肯定或询问句子的结果,也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感叹词,用以强调句子的内容;而“啊”则可以表达惊讶的语气,可以用来表达赞叹的意思;“吧”一般用来表达猜测、可能性,也可以用于语气助词。

从上可以看出,许多单音节副词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兼类特性,它们在汉语中具有多个功能,可以让句子更加准确、活泼,也是汉语口语和写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词汇之一。

三、单音节副词在中文语言中的认知解释认知语言学中对单音节副词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比较多的研究。

从认知角度来看,单音节副词的使用不仅能够让句子变得更加简洁,也能够让句子更加具有表达性和语气性,会给句子增添很多的语言美感。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副词在表达和语气上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词汇,不仅能够起到表达和修饰作用,更能够让句子更加地表达出说话人的感情。

四、结论以上,本文从中文单音节副词的历史发展、兼类特性以及认知解释出发,通过考察和认知解释的方法,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特点以及其语言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和深入研究。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语气词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语气词

语气词的作用
消减口气 。主要有: +)“罢了、而已、就是了”具有消减庄重口气的作用。 例如: (1) 她并非天才,只是比别人勤奋罢了。 (2) 这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3) 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就是了。 这几个语气词不用的话,口气显得认真、重视;用了 就显得随便多了。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 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属于词兼类。
二、语气词
齐沪扬先生在«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
育出版社)这样定义: 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 命题的主观意识。从语义上看,语气是对句 中命题的再表述,表述的内容或是说话人表 达命题的目的,或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 评价等,或是与命题有关的情感。
语气词的作用
.句末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六个语气词都能位于句末。处于 句号前面的主要是“的”和“了”,处于问号和感叹号 前面的主要是“吗、吧、啊”,而“呢”则是游移于句号 与非句号之间,但主要是用在非陈述句形式的句子 中。 例如: (1) 天生应吃的苦也要吃的。 (2) 天气越来越热了。
汉语的叹词数目很多,写法也不固定。例 如:表示醒悟的,写作“哦、噢、喔”。语流 中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实际的语调也会不同。

谢谢观看!
贾娇燕士在«实用汉语语法»(安徽教育出 版社)这样定义:
语气词是放在句子里表示一定语气的虚词。常
用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语气词的作用
表达语气口气
语气又不同于口气。语气只有陈述语气、疑问
语气、祁使语气、感叹语气四种;口气则是指 句子中思想感情色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 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所以说,语 气词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帮助表达语气 的同时表达口气。

兼类词定义

兼类词定义

兼类词定义兼类词是一种可以通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范围的词语,比如兼语就是兼用于两者的意思。

例如“阶级”“文化大革命”两个词都能同时适用于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

从这一点来说,兼类词就属于兼语。

有些兼类词常用作定语,如“山药蛋”“笔杆子”等等。

1、兼类词定义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兼类词在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语法功能、句法功能、修辞手段上。

(一)近代汉语在使用兼类词方面,汉语是远远超过其他民族语言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因为从近代汉语的构成看,几乎没有本民族固有的固定短语,完全是由外来语素结合而成。

当然我们的前人在使用兼类词方面有一些贡献,例如:兼类词的比喻义经常与被比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这样既能突出比喻事物的特征,又生动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例如:”鹤立鸡群”用于人才,比喻德才超众。

”鸡立鹤群”比喻才德超群的人聚集在一起,含褒义。

2、古代汉语11世纪,欧洲尚处于封建时代,我国却已步入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我国的反映近代生产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明朝中叶即已出现,西方文艺复兴则始于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

当时西欧殖民者纷纷到东方掠夺财富。

明朝中叶后,中国开始遭受侵略,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更加猛烈,明朝廷无力抵抗,一度沦为藩属国。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发生了根本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扰,引起了中国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二)现代汉语秦朝以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王朝——夏,但它的语言不同于殷商和周代。

虽然夏族讲的是古汉语,但夏朝的历史和先秦的历史是割裂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以及《诗经》《春秋》都没有记载。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归来后整理古籍,用当时通行的官话为当时的朝歌之地讲授“周官”,在鲁国国君的支持下完成了“周礼”,其中包括语法规则和历史制度等。

(三)汉语兼类词研究1、从历史文献中获取材料汉语兼类词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涉及各个领域,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搜集,都是我们获取兼类词材料的好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
(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
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
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
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某个词可能处在活用阶段、兼类阶段或者已经转向其他词类的阶段。

我们研究兼类问题时,主要是从共时的角度也就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考察。

3.这个词还应该是普通话中的词
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
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而方言,这里主要指地域方言,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

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而且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词汇系统。

但是,普通话和方言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普通话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往往要从方言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吸收一些词汇。

然而,在语法特征和意义上,有的吸收是完全的,有的是不完全的。

这就造成某个词在普通话和方言词汇系统中可能属于同一词类,也可能属于不同词类。

因此,在这里,我们希望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兼类问题所研究的领域应该是普通话而不是方言,对于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词汇应该具体分析。

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进入普通话的社区词语、行业词语、外来词语等。

(二)判定兼类的前提:“一个”
1.我们可以从文字上进行判定。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那么现代汉字就是主要记录普通话的,它是汉字发展到现阶段的状态。

而且我们要想对词类进行分析,就必须借助文字。

在普通话中,文字和词是能相对应的,无论是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还是用几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但是,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注意:古今字(“说/悦”,古字所记录的词中的某个义项后来获得独立,于是另造一字即今字来记录它,但是它们此时已不再是一个词了,而是两个词)、通假字(“早/蚤”,这种通假只存在于古书中,在现代它们记录的已不是同一个词了)、繁简字(“圖/图”,繁简字的情况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存在,尤其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量简化,虽然繁体字和简体字所记录的是同一个词,但是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繁体字了)和异形词(“蔬菜/菜蔬”,这种情况虽然还存在,但有的已经淘汰了一个,有的还在消长中,还有的有待分化或规范,这是普通话中的特殊情况,最终需要得到解决)。

如果能够清楚地辨别以上几种情况,我们就可以说:在普通话中,词不同,记录它的文字就不同;文字不同,它所记录的词也不同。

因而,它们也就构不成兼类。

2.我们也可以从声音入手。

大家知道,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声音是它的物质载体。

因此,在分析词的兼类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考察。

在普通话词汇中,如果声音不同,那么声音所承载的词就不同,词不同就不能构成兼类。

下面几种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儿化(把/把儿)、轻声(非轻声的“摆设”/轻声的“摆设”)、改变声调(上声“好”/去声“好”)和转变声韵结构(传说的“传”/立传的“传”),以上几类声音所承载的词是不同的。

那么,其他不同声音所承载的词自然也不是同一个了。

此外,异读词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这是普通话需要解决的问题。

3.我们还可以从意义入手。

这主要是用于处理同形同音词(大米的“米”/米尺的“米”)。

如果记录词的文字和声音都相同,但它们的意义对现代大众来讲感觉不出它们有什么联系,那么它们也不是同一个词。

二、意义和功能
(一)现代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并不一一对应,同一词类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同一句子成分也可以由不同的词类充当。

例如:动词主要作谓语,但
是也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主语主要由名词充当,但是也可以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举个例子:“学习很好。

”“学习”在这个句子中作了主语,那么此时它属于哪一类词呢?我们可以把它扩展一下: “他学习英语很好。

能够学习下去很好。

”这时它作了谓语又带了宾语、受副词修饰又带补语等,这些事实说明,“学习”是动词。

我们不妨再进行一次扩展:“*一个学习很好。

不学习很好。

”大家都知道,名词可以接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修饰而不能受副词修饰等,这显然与我们第二次扩展相矛盾,也就是说此时的“学习”不是名词。

以上说明“学习”在句子中虽然作了主语,但是它的动词词性没有变成名词词性。

因此,如果判定一个词的类别仅仅从它作什么句子成分出发,或者说从它的功能(即它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出发是不够的。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判定一个词的类别呢?我们认为,只有把一个词的意义和功能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解决现代汉语中词的类别问题。

(二)在分析词的类别时,我们主张先从意义入手
原则上讲,如果一个词的意义在不同的组合中(含与不同词的组合和作不同的句子成分),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它所属的词的类别就没有发生变化。

还是以“学习”为例:“学习很好、热爱学习、学习语文、学习资料(此处看作偏正结构)。

”在这些结构中,人们通常认为“学习”都是动词(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扩展出合法的句子来进行证明),原因就是它的意义(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在这些结构中没有变化。

如果我们否定这一原则,把这些结构中的“学习”看作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也就是把它看成兼类词,那么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词都会成为兼类词,因为它们也可以处在类似的结构中,如此一来就最终造成“词无定类”,就会使词类研究失去意义。

这样,我们就得到初步结论:通常情况下,一个词只有在不同的结构中意义发生变化时,它的类别才可能发生变化,它才有可能是兼类词。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推断单义词是不可能兼类的,因为它们的意义在任何结构中都很难发生变化。

于是剩下来的只有多义词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多义词都是兼类词。

我们要知道它们不是一个概念:多义词是词汇学的范畴,着重研究词的意义;兼类词是语法学的范畴,重点考察词的语法特征。

尽管如此,我们也无法否认一个词的多义正是它兼类的前提。

究竟一个多义词是不是兼类,我们要具体分析它的每一个义项,这时要结合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