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
中国东方文学史,历来都令人印象深刻。
脉络悠久、精彩纷呈,毫不虚言。
它凝聚了弘扬中国文化精髓和传递文学艺术之美的非凡使命,激发了智者品读其中的深刻智慧,触动了大众的心灵。
它的前世今生,把本立之年代展现给我们,彰显了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东方文学史包含了以下几大时期:
1. 古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是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以诗歌和散
文为主,文学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
2. 中世纪: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文学时期,以诗歌、散文、书信、小说为主。
著名作家有苏轼、苏辙、欧阳修等。
3. 明朝:明代文学延续了宋代的遗产,也加入了社会思潮,以翰林派
为主。
著名作家有唐寅,蒲松龄等。
4. 清朝:清代开始普及书法,传统文学也得到了发展。
著名作家有曹
雪芹、纪晓岚等。
5. 现代:现代文学影响了政治,新的思潮开始流行,著名作家有茅盾、老舍等。
以上就是东方文学史的简介,它展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进步
及其影响。
东方文学详解
梵天(创造神) 毗湿奴(护持神)
2、史诗时期文学
罗 摩 衍 那
3、古典时期文学
• 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 首陀罗迦的戏剧《小泥车》 • 迦梨陀婆的抒情长诗《云使》和诗剧《沙恭
达罗》
《沙恭达罗》 剧照——
中古日本文学(公元7世纪中叶——1867年
明治维新前)
• 中古日本文学分为四个时期:奈良时期、 平安时期、镰仓室町时期和江户时期。
• 1、奈良时期(公元710—794)《万叶集》 • 2、平安时期(公元794—1185)物语文学
《竹取物语》《伊势物语》《源氏物语》 • 3、镰仓室町时期(1186—1336) • 4、江户时期(1603—1867)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一、情节结构
•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 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全书54回, 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 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 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 君(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 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爱情故事。小说历经4 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 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
中古阿拉伯文学
• 蒙昧时期(475— 622):“悬诗”
• 伊斯兰时期(622— 750)
• 哈里发统治时期 (630—661): 《古兰经》
• 阿拔斯时期(750— 1258) :《一千零 一夜》 《卡里莱和 笛木乃》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 故事来源:一是波 斯和印度故事;二 是伊拉克,即以巴 格达为中心的阿拔 斯王朝时期流行的 故事;三是埃及麦 马立克王朝 (1250—1517)时 期流行的故事 。
情节结构
• 一、框架结构。出于艺术整体上的需要, 《一千零一夜》虚构了《国王山鲁亚尔及其 兄弟的故事》作为这部民间故事集的“楔 子”,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包孕结构。即框架 式结构,最早源于印度古代民间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所采用的“连串插入式”框架结 构。
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
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差异,使东方文学和艺术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文学和艺术的独特之处,也是众多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印度、阿拉伯和伊朗等国家。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根基在于《易经》、《尚书》、《周易》、《诗经》等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起始点。
其中,诗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历经数个朝代,从战国时期开始收集和整理,其中涉及到更早时代的文化遗产。
诗歌中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成为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经典。
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些基础上,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学风格。
汉赋、古文观止、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风貌。
在印度,古代的梵文文学,也是印度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它们的创作与传承,始于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作品,成为印度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印度文化的宝库。
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除了民间传说和官方文艺作品外,还包括了各种文化现象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武侠小说、日本的漫画、印度的宫廷诗歌等,都是文学的重要分支。
东方古代艺术的演变东方古代艺术的演变,也是一个跨越多个时期的演化过程。
古代东方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和文化,以各种材料制作出的艺术品,也都带有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作品包括了陶器、瓷器、文房四宝等,这些作品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审美价值。
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山东的孔庙、云南的大理图书馆等,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代表性建筑。
日本的浮世绘、韩国的陶瓷、泰国的佛教艺术等,也都成为东方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作品。
艺术品的缔造者,都具有高度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天赋。
他们的运用、表达和创新,推动了东方文化和艺术在历史中的发展。
结语古代东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成就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文学第一章总论(一)东方和东方文学概念阐释:两河流域的古亚述人将太阳升起的东方称为“亚细”(Asi意为“日出之地”),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
但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及后来逐渐形成的“东方学”(Orientalism)。
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标志着东方文学(Oriental Literature)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的诞生。
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所以也可换称为亚非文学。
(二)古代东方文学的历史背景、时间范围、思想基础:东方古代文学是指原始氏族社会至奴隶社会的文学;时间为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世纪左右;思想基础是原始宗教神学。
(三)古代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1)古老性: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古代埃及文学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比西方最古老的希腊文学早了2000多年,所以,东方拥有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第一,如最早的诗歌总集《亡灵书》、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等。
(2)多源性:古代亚非文学在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有五大源头,这和西方文学发源于古代希腊明显不同。
(3)民间性:民间口头创作占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文人作品也从民间创作汲取营养。
(4)宗教性:某些作品产生之初就与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与文学同体孪生式的著作。
第二章古代埃及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和文化简况自己的宗教信仰(多神教),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圣书”),考古学和语言学的重大成就,使它们重见天日。
二、古埃及主要文学成就(一)神话。
主要神祇故事简介:太阳神拉(Ra)、冥神奥西里斯(Osiris)、伊“圣书”——美丽的古埃及文字(二)传记文学。
主要内容是颂扬王公贵族和上层英雄人物,表现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哲学。
东方文学史(一)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神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太阳神崇拜的神话在古埃及神话中占重 要地位 太阳神被称作拉神或阿蒙神(又译阿通 、阿顿) 太阳神崇拜 拉神的神话: 反映了古埃 及氏族社会的人们对开天辟地和创造人 类的理解,传说在清浊部分洪荒时代, 诞生了混沌神努,她是远古的水。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神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奥西里斯是尼罗河水复涨复落,植物荣枯有序 的人格化象征。以此推衍开去,古埃及人认为 人的死亡也像自然界的事物一样,并没有真正 结束,既可复活,也可进入他界。 这个神话还表明了埃及人已建立起人间、天堂 和地狱的三层宗教宇宙观,并由此生发出善恶 有报的道德观。 此神话中古埃及人对冥王奥西里斯的崇拜,是 死者崇拜的一种突出反映。而此神话的广泛流 传又逐渐强化了死者崇拜。死者崇拜既是埃及 宗教的基础,又是埃及神话的基本母题之一。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神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奥西里斯 神礼赞:丰收的保护神,他向大地一样平卧着, 禾苗植根于他的身体上,祭司用甘露滋润他身体。 荣耀归于奥西里斯, 永无穷尽的王子, 你经过千百万年直入永恒; 以南北为冠冕, 众神和众人的主人, 携带了慈悲和权威的王杖。 啊,王中的王,王子中的王子, 世界重又回春,由于你的热情; 昔是与将是都成为你的扈从, 你将满意地安息于隐秘的山顶。
论东方文学发展史
论东方文学发展史摘要: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那么,东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东方各族的审美文化特征又有哪些,这些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东方各国的具体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关键字:东方文学发展史审美文化特征一、东方文学的概念“东方”是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16、17世纪欧洲人开始系统的对亚洲和北非洲的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东方文学即“亚非文学”,它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是表征整个东方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
二、东方文学的发展史和世界其他文学一样,东方文学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随着时间的发展,东方文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即上古东方文学、中古东方文学、近现代东方文。
现就其发展概述、特征和具体国家的表现作如下阐述。
(一)上古东方文学上古东方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属于黎明期,其范畴是一个包含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它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
在这期间,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特殊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互相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方文学。
众多东方诸国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埃及、印度、巴比伦、希伯来和中国。
在东方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发展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因此,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
简明东方文学史
《简明东方文学史》孟昭毅、李跃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P1文化是文学的母胎,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学。
文学又是文化的“缩影”,素有“小文化”之称。
东方文学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更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
东方文学产生于近代西方。
上古东方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集体占有土地,每个人只是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是土地的占有者。
“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二,建立在亚细亚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自然经济。
每个自然共同体(农村公社)的生产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结合,公社成员生产的目的不在创造价值以换取他人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个人及整个共同体生存的需要及为生存再生产的需要。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得农村公社完全能够独立存在,从而每个公社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实体;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形式只是满足于生存的不断重复生产,没有发展生产的紧迫需要和强大动力。
第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共同体,“就像单个蜜蜂窝不开蜂房一样”。
每个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拥有他生存的一切。
他和他的家庭,独立地在分配给他的土地上劳作。
劳作过程的共同性,共同占有、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都决定了个人不能独立于基于血缘的共同体。
他成为共同体锁链上的一环。
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与宗法血缘关系互为因果:生产方式需要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又强化了这一生产方式。
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东方古代社会的专制政治。
马克思说:“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惟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
东方文学史八
受到封建道德和宗教意识的束缚。作品中 的人物或以经商活动来改变低下的社会地 位,或追求放肆的情爱和生活享受以冲破 传统的禁欲主义,或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 以冲破封建的门第等级观念,或讽刺调侃 达官贵人来表现他们对统治者的蔑视和愤 恨。
第三编第二章东方市井文学 不过,市民文学的这种反封建带有很大的 本能性和盲目性。它没有提出全面打破封 建桎梏的要求,只把追求物质利益,追求 官能享受,追求个人幸福作为最终目的。 这种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有助于我们理解, 为什么东方各国的市民阶级没有像西方那 样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而被封建阶 级浸淫和同化。
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阿拉伯的市井文学
由于阿拉伯半岛土地沙漠化,绝大部分地区不宜务农,又因为地处亚非欧三洲 交汇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所以阿拉伯人自古以来便有以经商为生 的生活传统。统一的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又为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和条件,使阿拉伯商业到了公元10世纪 达到全盛状态。当时的阿拔斯王朝各地 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商业贸易中心。
第三编第二章东方市井文学
东方市井文学的基本主题是反封建。和西
方不同,东方市井文学的反封建的矛头主 要不是指向宗教教权,而是指向封建等级、 封建特权、封建伦理道德。由于东方各国 的城市中几乎不存在西方那样的市民自治 城市,城市只不过是封建官衙的所在地和 军事重镇。因此市民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 阶级,而只是依附于封建肌体上的非独立 阶层。
后人补的开头讲到故事的缘起:一位王子
和九个公子征伐世界,中途失散,后来相 聚时各人叙述自己的奇遇。这些奇遇,主 要是‚艳遇‛,不外是与公主私自成婚, 与他人之妻通奸,或用盗窃、骑术娶了公 主等等。《十公子传》是一部市井生活大 观,对情爱的描写类似中国的‚狎邪小说‛ 和日本市井小说中的‚好色物‛。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第一章绪论一、“东方”的概念所谓“东方”,是一个内涵丰富、可作多种诠释的复杂概念,它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东方”(Orient)这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它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也突破了“东方学”中“东方”概念的凝固性和西方霸权主义,而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是在单纯的、相对的地理概念基础上,融入了历史的、政治的因素,尤其还有统一性的文化的因素,并与“西方”(Occident)相对而言所作的一种划分和概括。
二、西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①整体性:西方各民族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
②统一性: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美洲居民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次为印欧混血人、印第安人、黑人,北美还有少数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华侨,大洋洲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
他们有源于同一系统的宗教信仰,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着共同的语系语族和大体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大致相同的民族个性,崇尚个性自由、民主、法制与科学。
三、中古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即中东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
四、东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亚细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东方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东方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7位东方作家印度的泰戈尔(1913)以色列的阿格农(1966)日本的川端康成(1968)尼日利亚的索因卡(1986)埃及的纳吉布·马哈福兹(1988)南非的内丁·戈迪默(1991)日本的大江健三郎(1994)六、“东方精神”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东方人根深蒂固的王权崇拜、家长崇拜意识,还有权威主义、“官本位”思想。
“东方精神”的核心部分是强烈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
论东方文学发展历程
论东方文学发展历程摘要: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故而也可称之为亚非文学。
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亚非文学可以分为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近代亚非文学,现代亚非文学,当代亚非文学五个分期,本文将从这个五个分期来阐述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东方,亚非,发展,东方文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公元前4000年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经济,政治,思想,历史等都在不断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东方文学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古代、中古、近代、现代、当代的亚非文学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下面将分别详细论述。
一、古代亚非文学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
古代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形成于公元前 4000年,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更早一些。
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文学最早的源头。
古代亚非文学具有多源性(在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和欧洲文学的一源性(欧洲文学发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很不一样。
古代亚非文学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的口头创作有紧密联系,具有民间文学性质。
古代亚非文学从它产生之初就与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密不可分。
古代亚非文学除中国外,取得重大成就的还有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希伯来文学、印度文学。
《旧约》可以算是古代亚非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旧约》除个别章节杂有亚兰语外,全部用希伯来语写成,旧约文学可分为神话、传说、史诗、史传、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等文学类型。
《旧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它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
《旧约》对东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有:近代以前,主要对拜占庭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发生影响;近代以后,基督教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对东方的侵入而返回东方。
《旧约》等典籍对亚非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日本)。
东方文学史——精选推荐
《东方文学史》主要作家作品流派整理古代埃及古王国时期神话:关于拉神和奥西里斯的神话、《万物之创造者》、关于狮身人面、关于凤凰传记文学:《梅腾传》《大臣乌尼传》箴言作品:《大臣普塔霍蒂普箴言》戏剧诗歌:《金字塔铭文》(中王国时变为《石棺铭文》,新王国作《亡灵书》)中宗教中王国时期(古典时代)诗歌:劳动歌谣和世俗诗篇(《竖琴之歌》《饮宴歌》《绝望者和自己灵魂的谈话》)民间故事:《船舶遇难的故事》《辛努赫特的故事》《乡民与雇工》新王国时期诗歌:爱情歌谣(《爱情对唱》)和宗教诗篇(《阿顿颂诗》《尼罗河颂》)民间故事:《占领尤巴城》《真理和虚假的故事》《韦南门的航行》《厄运被注定的王子》《昂普、瓦塔两兄弟》传记文学:《乌努.阿蒙游记》《桡夫长亚赫摩斯传》《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文艺理论:谈到描写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事物的长诗总体影响及《亡灵书》详情P12、P14古巴比伦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巴比伦王国苏美尔神话:神普、世界性母题(创造、洪水、人类起源、农牧之争、杀妖屠龙、地狱之行)史诗:《吉尔伽美什和生物之国》《吉尔伽美什和天牛》《吉尔伽美什之死》《吉尔伽美什、恩启都和另一世界》《吉尔伽美什和阿伽》阿卡德:神话、颂诗、关于开过君主萨尔贡出生的传说(“弃儿型”)巴比伦神话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创世史诗)、《易士塔下冥府》(二神生死恋解释季节变迁和生命循环)、《阿达帕》、《咏正直受难者的诗》、《吉尔伽美什》(P33)古希伯来(宗教性、抒情性、理想性)《希伯来圣经》(《圣经.旧约》P49)、《次经》、《伪经》、“死海古卷”古印度达罗毗图人(土著)、雅利安人入侵——吠陀吠陀文献:吠陀语(梵语前身)著、以四大吠陀本集(韵文)为主,加上注释、阐述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散文)等P65四大吠陀:《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阿闼婆吠陀本集》(P75)《梵书》:各种梵书分属四大吠陀,婆罗门祭司的职业用书;意义(宗教和文学)《森林书》:《梵书》的附属,梵书反对者作,反婆罗门垄断知识,梵书“礼仪之路”到奥义书“学问之路”的过渡《奥义书》:附《森林书》后,开创一个有系统理论的印度哲学时代(发现自我、轮回业报)《摩奴法典》:印度教徒人生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P91)印度人谓之“历史传说”《往世书》:“古代传说”(神话故事)7—12世纪桑伽姆文学:印度南方泰米尔语(达罗毗图语系)诗作——《朵伽比亚姆》(语法书、创作论)、《八卷诗集》和《十卷长歌》(集体创作,学者整理,古泰米尔文学的发达与繁荣)印度史诗神话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神话发达的原因:印度宗教发展使然;印度人重神话、轻历史;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古印度影响印度文学的三件事:佛教与印度教的互为消涨;伊斯兰文化的进入;各地方言的兴起中古文学成就1.独步世界的故事文学。
东方文学史(七)
东方(七)
第三编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
第三编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
•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是东方文学发展史上第 三个时代。也就是非宗教信仰和非贵族化和平 民化。 • 东方文学由“贵族化的文学时代”发展到“世 俗化的文学时代”是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关系 变化的必然结果。在贵族化的文学时代,文化 教育和书面文学创作被上层垄断,民众的口头 创作要依靠贵族文人的记录和编纂才能定型和 流传。那时民众文学没占主导地位,不能构成 一个文学时代。
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
• • • • • • • •
印度民间文学作品为什么特别丰富 往世书 佛经中的寓言故事 佛传故事 佛本生故事与《佛本生经》 “譬喻经”与《百喻经》 佛经故事与东方文学 《五卷书》等世俗寓言故事集
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
• 印度民间文学拥有悠久的传统,在东方文学 中最为发达,影响也最大。流传世界上的许 多寓言故事都起源于印度。印度流传下来的 民间文学作品非常丰富,主要原因是: • 一、产生于印度的各种宗教纷纷借助民间传 说故事,宣传、弘扬或阐释抽象深奥的宗教 哲学思想。宗教人士竞相采集、加工、编订 民间故事,并把它们纳入各种经典之中。
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
• 佛经故事,随着佛教在东方各国的广泛 传布,对南亚、东南亚各国的文学艺术 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巴利语的 《佛本生经》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 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流传甚广, 深入人心。佛本生故事不仅是东南亚文 学艺术的启蒙作品,而且也是他们的文 学艺术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的重要来 源。
东方文学史读后感
《简明东方文学史》读后感(马翔宇)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全世界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间内,各自创造出水平不一,内容悬殊的文化,而文学则是表现这些不同文化的标志之一。
东方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在西方文学盛行的今日,我们应看到,除了西方文学之外,还有东方文学这朵奇葩在灿烂的开放。
想要了解东方文学,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东方文学发展的历史。
东方文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共有三个时期。
在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古代文学,由史诗文学以及与宗教相关的文学组成,他们产生于西亚北非和印度。
史诗文学的代表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波斯的《阿维斯塔》印度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在这之中,印度的两大史诗相较于前者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写作技巧加深,写作手法增多,对人物的描绘更加丰满细腻,使其产生了鲜明的性格,另外其故事宏大,场景繁多,所以成为史诗文学的典范。
在宗教文学方面,埃及的《亡灵书》以色列的《旧约圣经》与印度的《梨俱吠陀》较为人们所知,其中《旧约圣经》的诗歌部分文学价值和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从总体上来看,东方的古代文学多是由诗歌组成的,并以反映历史和描写神话为主,当然这其中也适当的结合了民歌,社会风俗,规范礼仪等内容,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东方文学的中古时期是其发展的高峰,在此阶段中大量的名篇佳作相继问世,各民族的文学作品全面发展异彩纷呈,这表明了东方文学体系的日臻完善。
中古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诗歌的成熟,一是寓言故事的完善,还有是人物传记以及各种剧本小说的出现。
印度是第一个发展中古文学的国家,《五卷书》是一件代表作品,其后出现的伽梨陀娑则是东方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世界意义并有据可考的著名作家。
伽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著名剧作,他的抒情长诗《云使》也是一篇杰出的作品,伽梨陀娑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将人物的形象描绘的饱满生动,把情节刻画的细腻精致,所以他的作品就成为了千古名篇。
东方文学史资料
东方文学史笔记古代文学文学状况一古埃及文学古埃及文学中,最古老的是神话:太阳神拉,水神努,土地及丰收之神奥西里斯,爱情之神赫托尔. 诗歌是古代埃及文学中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 《失望者和自己灵魂的谈话》: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哲理诗. 《亡灵书》: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文集. 术语解释《亡灵书》: 1 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和死后生活的指导,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在古埃及所特有的纸草上,写下许多诗歌,置于石棺和陵墓中,指导死者对付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 这些指导死者生活的诗歌编辑成集,题名为《亡灵书》 .2《亡灵书》汇入了大量的宗教性诗文,是古代埃及文学的汇编.有利于后人了解与研究古埃及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世界观及宗教信仰. 故事是古埃及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 《魔术师的故事》:是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篇故事. 《乡民与雇工》二巴比伦文学《埃努玛埃立什》:是一篇流传很广的关于创世纪的神话. 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神话故事的汇编.是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完整史诗.完成于公元前19 世纪至公元前16 世纪.三古印度文学印度奴隶制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种姓制度将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 吠舍,首陀罗 4 等.印度古老的婆罗门教宣扬"梵"是唯一的真实,自我和个人灵魂来源于" 梵". 术语解释《吠陀》1《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遗产,"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 2《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 年左右.包括《梨俱吠陀》《阿, 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 .其中,前两部文学成就最高. 《梨俱吠陀》:主要是祭祀时用来朗读的颂神诗,尽管带有浓重的宗教或迷信色彩,但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绪.诗集中收入了一些劳动歌谣和民间情歌. 《阿闼婆吠陀》:主要是巫术咒语诗. 《娑摩吠陀》:专供举行祭祀仪式时唱的歌曲集. 《夜柔吠陀》:关于祭祀仪式和使用《梨俱吠陀》中诗歌方法的规定. 继《吠陀》文学后,在古印度文学史上,又出现了著名的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作者为广博仙人《罗摩衍那》:作者为蚁垤仙人被印度称为作"最初的诗".理解后简答题简述古印度两大史诗的思想内容.《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它们的主要思想内容如下: 《摩诃婆罗多》堪称是一部诗体的百科全书. 它反映了古代印度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风貌,其主皆在于强调政治斗争中的"法"."法"与"非法"是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 般度族被当作"法"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受到歌颂,体现了人民的心愿. 《罗摩衍那》反映了奴隶社会初期的王权问题,谴责了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争权夺利的行径, 表明人民希望开明君主实行仁政的思想, 歌颂了正义战争, 宣扬一夫一妻制, 具有进步倾向, 但也流露出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寓言故事也是古代印度文学主要成就之一: 《五卷书》:是一部大型的寓言故事集.通过对各类动物的描写,不仅讽刺了各种统治势力, 颂扬了普通人的智慧和斗争精神,反映的是城市平民的思想意识. 古代印度的戏剧: 首陀罗迦的《小泥车》:描写了商人善施和妓女春军之间的爱情. 迦梨陀娑的创作把古代印度戏剧推向了高峰. 《舞论》:用诗体或散文体写成的印度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术语解释《旧约》1《旧约》是犹太教最主要的经书,又是古代希伯莱文学总集.2 全书共39 卷,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 部分.3《旧约》是古代希伯莱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反映了古代希伯莱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律法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利末记》《民数记》和《申命记》5 卷(摩西五经),5 卷的内容是关于耶和华神. 历史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 , , 《列王记》(上,下), 《历代志》(上,下), 《以斯帖记》,和《尼希米记》等10 卷. 先知书包括《以塞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三大先知书) ,诗文杂著又称诗文集,包括诗歌《诗篇》《雅歌》《箴言》《传道书》《耶利米哀歌》(相传为先知耶利米所作,被誉为希伯莱人的民族绝唱) ,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 , 理书》旧约文学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1 文学与宗教,历史紧密结合. 《圣经》文学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 2 民族心声的倾诉.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爱国正义精神. 3 民间文学的奇葩. 4 简洁,生动的文体和风格.迦梨陀娑(古印度) 有"印度的莎士比亚"之称. 长篇抒情诗《云使》:是印度文学史上最早的抒情诗长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抒情诗之一,被列入印度"六大名诗"之一. 《沙恭达罗》:是他最杰出的戏剧代表作,是古代印度戏剧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现实生活和神话世界为背景, 描写了净修女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之间曲折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迦梨陀娑的最高成就是他的戏剧. 他的创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1 无论是诗歌还是剧本, 绝大多数作品都取材于古代传说,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加以改造. 2 迦梨陀娑的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戏剧构思巧妙跌宕曲折,剧中有诗,诗中有情. 3 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善于将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去描写.因而,后人称他为"印度的莎士比亚". 理解后简答题简析《沙恭达罗》中沙恭达罗的形象及其意义. 《沙恭达罗》是古印度作家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 剧中的沙恭达罗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古印度妇女的正面理想人物. 1 沙恭达罗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且富有斗争精神的美丽,动人的妇女典型. 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具有东古典美的妇女典型之一. 她从小生活在净洁安宁的净修林中,穿的是树皮,整天与小鸟为伍.纯朴的大自然生成了她的天真,纯洁的性格她不羡慕都市的豪华.更能体现沙恭达罗的性格特征的是对纯真,美好的爱情的追求. 2 从全剧来看,沙恭达罗的性格原有其柔弱的一面.但为了追求自己的美好爱情,她又敢于不顾一切与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结合成为夫妻,表现出坚强,勇敢,刚毅,不屈服的反抗的一面. 意义:在沙恭达罗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剧作者所向往的爱情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简析诗剧《沙恭达罗》的艺术特色.《沙恭达罗》是古印度剧作家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它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 情节线索即单纯又曲折,且富有戏剧性.戏中男女主人公从一见钟情开始,经过三次急剧转折(结合,婚变,重圆),有虚有实,波澜起伏. 2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作者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沙恭达罗的无以比拟的美. 剧中还创造不同的环境去衬托和表现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剧中比较典型的环境有三个, 即净修林,宫廷和仙界,不同的环境中,各个人物与环境浑然一体.3 语言丰富多彩,清新优美,富于抒情性.如沙恭达罗在宫廷遭遗弃时对护送她的亲人说: "我已经给这个骗子骗过了, 你们也丢弃了我. "一字一泪, 表达出她的险恶处境和悲痛心情. 刻画净修林的景色,抒情浓郁. 4《沙恭达罗》以精湛完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乃至历来人民都极为关心的生活问题,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中古文学文学状况一阿拉伯文学著名的有《一千零一夜》《古兰经》("应读的书") , 术语解释"悬诗" 1"悬诗"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阿拉伯人每年要举行赛诗会,获胜的诗将用金水抄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悬挂在脖子上,人们将之称为"悬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诗人蒲绥里:代表作《斗蓬颂》是长篇宗教颂诗,赞颂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 穆格法:阿拉伯译本《卡里来和笛木乃》,原是印度的寓言集《五卷书》,由穆格法译成阿拉伯文. 传奇故事: 《安塔拉传奇》二日本文学奈良时代: 代表性作品: 《故事记》(是一部综合性古典文献), 《日本书记》,诗歌总集《万叶集》 .术语解释《万叶集》1《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总集,全书共20 卷,收入诗歌4500 余首. 2《万叶集》成书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汉字,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纪录下来,故称"万叶集". 3 诗集的作者比较广泛,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性的作家有山上忆良. 4《万叶集》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末期以至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内容充实, 感情朴直,是日本诗歌的奠基石.江户时期: 俳句: 1 俳句初时称俳谐,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形体. 2 它强调集中表现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和感受,因此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松尾芭蕉被称为"俳圣". 井原西鹤一生写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小说, 统称为"浮世草子". 这类新型的市井小说在题材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反映商人阶层爱欲生活的"好色物"如《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 . 一类是描写商人经济生活的"町人物"如《日本永代藏》《世间胸算用》, 紫式部的长篇小说: 《源氏物语》是中古时期日本最重要的作品.三印度文学印地语文学最具代表性: 最著名的是金德伯勒达伊的《地王颂》杜勒西达斯:是印度中古文学中影响最大的诗人,其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录》(以《罗摩衍那》为蓝本) .四波斯文学鲁达基:第一位,被称为波斯文学史上的"诗歌之父". 菲尔多西:著名长诗《王书》(又译《列王纪》) 中古波斯三大诗人: 萨迪:代表作《蔷薇园》《果园》, 哈菲兹:在文学史上被誉为加宰里(一种抒情诗体)大师,哈菲兹是笔名,意思是"能熟背《古兰经》的人". 海亚姆:著名哲理诗人,传世400 余首"柔巴依". 内扎米: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大师.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名作,蕾丽与马季侬》有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术语解释柔巴依: 1"柔巴依"意为四行诗,是一种波斯传统的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 2 内容主要严肃地探讨了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了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五朝鲜文学崔致远:新罗时期朝鲜的一位大诗人,其文集《桂苑笔耕》20 卷,曾收入我国《四库全书》 . 被誉为"高丽文学双壁"的是:李奎报,李齐贤. 金富轼编纂出版的《三国史记》和僧一然《三国遗事》是现存朝鲜历史文献中最古老的两部著作. 许筠的《洪吉童传》:是朝鲜文学史中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春香传》:以艺妓之女春香和贵族公子李梦龙之间的爱情关系为主要情节.六越南文学阮屿的《传奇漫录》:被誉为越南的《聊斋志异》代表性作家阮攸:将中国的章回体小说《金云翘传》改为六八体诗的形式,并与之同名.七东南亚文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古典文学名著: 《马来由史话》《杭杜亚传》, 紫式部(中古日本) 代表作《源氏物语》,"物语"是日本文学的一种体裁,可解释为故事或杂谈.剧中的主人公光源氏,先后追逐空蝉,六条妃子,夕颜,末摘花等女子,娶葵上,紫姬,三宫为妻,与继母藤壶私通.理解后简答题简述《源氏物语》的主要思想内容.紫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中古时期日本最重用的作品,它的主要思想内容有以下几点: 1《源氏物语》通过对光源氏及周围女性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平安王朝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 2 作者透过高贵浮华的宫廷生活表面, 看到了淫荡糜烂的生活方式给贵族自身带来的悲剧结局,深刻展示了贵族之间及宫廷内部的尖锐矛盾,揭示了贵族阶级精神颓丧的过程.3 客观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广大日本妇女的悲惨命运, 奏响了日本平安时代大贵族专制统治必然衰亡的哀歌.简析《源氏物语》中光源氏的形象.中古日本作家紫式部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塑造了光源氏这一形象, 这一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在渔色生活方面:光源氏追奇猎艳不分对象,上自高贵的贵妃下至低贱的贫民女子,这也是当时贵族生活放纵, 淫荡的两性生活的真实写照. 同时作者又希望他风流倜傥, 有始有终, 能够关系妇女的命运. 2 在政治生活方面: 在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中, 光源氏不重名位与权势, 自动贬谪穷乡僻壤, 表现出宽容忍让,与人为善的态度.重得势时,光源氏又不计前嫌,并违背真正心愿,接受朱雀帝的请求,娶女三宫为妻. 3 作者通过光源氏的一生,即表现了自身人生理想,又揭示了贵族阶级从繁荣走向衰落以致精神崩溃的历史过程.简述《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色.1 主干单纯而集中,支脉清晰而紧凑,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2 人物的鲜明个性. 《源氏物语》的故事是跟着人物走而不是随着事件来的,作者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藤壶女御与光源氏发生乱伦关系后, 灵魂深处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心理和苦恼.3 景物描写也是相当成功.生动细致的景物与人物的性格表现,情歌的流露,命运的变迁及生活的发展紧密相关,追求"物哀"与"幽玄"这一美学境界.4 语言优美典雅, 透露着一股缠绵的幽情, 节奏抑扬顿挫. 小说还引用白局易诗剧100 余处.《一千零一夜》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 高尔基誉之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创作开始于公元6 世纪,大约到16 世纪在埃及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的主题思想: 1《一千零一夜》生动,忠实地反映了劳动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揭露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赞扬人民在与恶势力斗争中表现的惊人智慧和才能. 2《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婚姻恋爱故事,从男女主人公对幸福爱情的执著追求中,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3 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与命运,述说了他们的苦难于不幸. 4 反映商人生活和海外冒险的故事.论述题试述《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成就及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1《一千零一夜》是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浪漫色彩是其重要的特点.如作品中勾画的中古阿拉伯的面貌,上至宫廷,下至奴隶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都充满着浓郁的东方色彩.丰富生动的想象,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神魔怪的矛盾纠葛.如神灯,飞毯等.还把人情世态描绘的真实性同奇思异想的幻想性奇妙地融合起来. 2 灵活简洁的框架式结构的方式.整篇作品是一个总纲性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 中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有时又包含着故事,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如《驼背的故事》引出4 个小故事,再由第4 个小故事引出6 个更小的故事,情节离奇多变. 3 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故事中真,善,美的形象,总是与假, 恶,丑相对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个强盗的故事》中勤劳,聪明而又朴实的阿里巴巴与狠毒,贪婪的哥哥的对比;女仆马尔基娜与强盗的对比. 4《一千零一夜》在手法上充分运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在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 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 其中还有不少谚语俚语, 生活气息浓郁.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大约在十字军东征时期,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传到欧洲.薄伽丘,乔叟,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创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芝麻开门" 等词和典故,被人们在创作和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萨迪(中古波斯) 主要作品: 《蔷薇园》(更成熟,更深刻,更完美)《果园》, (宗教色彩浓厚)写作年代紧接在一起,都是训诫式的可视为姊妹篇. 理解后简答题简析《蔷薇园》的思想倾向. 《蔷薇园》是中古波斯三大诗人之一的萨迪最重要的作品,它的思想倾向有以下几点: 1《蔷薇园》处处渗透着同情人民,反对强暴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 再三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基, 明确指出"天下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 作者还怒斥那些视权臣民生命为儿戏的暴君, 他认为圣徒对暴君的"最好祝愿"是"取走他的生命", 表达了人民痛恨,推翻暴君的心声. 2 作品里充满了真主和宗教的赞颂之辞,而他的宗教观点里也渗透着同情,关系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3《蔷薇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市民阶层兴起过程. 4《蔷薇园》中还有不少富有人生哲理的诗篇.作者非常重视学识和知识的力量,他认为智慧的获得主要在于教育. 局限性: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伟大作家,萨迪根本出发点是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他有时还宣扬宿命论的思想,想通过宗教和道德的说教来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简述《蔷薇园》的艺术特色.萨迪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波斯语的运用和创作上,他的《蔷薇园》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 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 2《蔷薇园》含有大量的格言,警句:"宝石即使落在泥潭里,忍是一样可贵,尘土虽然扬到天上,也无价值." 3《蔷薇园》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运用朴实而极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面.近代文学文学状况一日本文学日本近代文学形成的标志和奠基之作: 坪内逍遥的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神髓》主人公内海文三是日本文学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是二叶亭四迷的长篇小说: 《浮云》日本浪漫主义文学: 森鸥外的短篇小说《舞姬》被认为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之作.森鸥外同时也是知名的评论家,他和坪内逍遥并为日本"评论界的双杰". 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和理论倡导者:诗人北村透谷,他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写实主义.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 代表作家: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术语解释白桦派: 1 白桦派由一些近代日本作家创办的同名刊物《白桦》而得名. 2 白桦派作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主要代表作家是志贺直哉. 新思潮派: 1 新思潮派以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等人创办的《新思潮》杂志而得名. 2 芥川龙之介是该派的代表作家, 《罗生门》是他早期代表作.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1) 自然主义文学是20 世纪初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流派, 它的产生对日本近代文学有一定影响. (2)从岛村抱月的理论著作《被囚禁的文艺》和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问世之后, 日本文学史上便出现了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 (3)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 1 在理论上主张"破理显实",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按照事物原样子去描写"真实". 2 在实践上主张遵循绝对客观主义的创作方法.即要求作家冷静地,客观地,不带任何倾向地去描写事物. 3 在方式上要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即作家不仅要写自己,而且要写自己作为动物的" 性本能"和"性冲动"要对个人丑恶的私生活进行忏悔. 岛崎藤村是从浪漫主义转向自然主义的作家, 也是自然主义文学奠基人. 自然主义奠基作是《破戒》:主人公濑川丑松是一名小学教员,出身被称为"秽多"的日本贱民阶级. 具有更典型的自然主义特色作品是他的自传性质的小说: 《新生》 . 田山花袋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先驱之一:长篇小说《棉被》二印度文学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近代印度文学中,孟加拉语文学和印地语文学成就最高,具有代表性. 般钱查特吉是孟加拉语近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毒树》第一次提出了寡妇改嫁问题. 萨钱查特吉士印度语近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斯里甘特》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共4 卷. 夏目漱石(近代日本)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 主要作品: 1905 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猫》(代表作) ,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 主人公中学教员苦沙弥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作品还塑造了迷亭,寒月,东风等一系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1906 年:中篇小说《哥儿》1908 年:"前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三四郎》《其后》《门》, , 1911 年:"后三部曲": 《过了春分时节》(又译《春分过后》, )《行人》(又译《使者》, )《心》(是夏目漱石晚年创作的代表) 《明暗》(又译《明与暗》)是作者未完之作:被誉为日本近代心理小说的典范. 理解后简答题简析《我是猫》中苦沙弥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苦沙弥是近代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在其代表作《我是猫》中塑造的一个,日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 苦沙弥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他对现实不满,厌恶资本家,尤其敢于蔑视资本家的走狗. 2 苦沙弥的弱点表现在他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消极混世,得过且过,精神十分空虚, 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庸俗无聊. 典型意义: 1 苦沙弥的懦弱,无能正是日本近代社会的产物.一方面,他们接受了比较新式的教育;另一方面,刚刚起步的近代教育还无力全面,健康地培养他们. 2 他们即真砭时弊,不满现状,又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力把握时代的潮流,同时丧失了人生目标,是一群无所适从的弱者.简析《我是猫》的艺术特色.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有着高超的艺术特色: 1 作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缺乏整体的结构,框架. 2 通篇以猫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 以苦沙弥及周围人物的活动为中心, 表达起来都比较灵活, 自由. 3 小说中出色的幽默和讽刺艺术即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讽刺传统,又吸引了英国18 世纪文学中的幽默讽刺手法.插科逗趣,荒诞奇妙,猫态猫语等. 4 语言即平白,通俗,有生活气息. 简析《我是猫》中猫的典型意义.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猫有其典型意义: 1 小说以猫为叙述者,就可以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随心所欲地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 2 猫是作品中有着特别重用意义的独立形象,即有动物的特性,又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是作者的代言人. 3 这只猫也同人一样, 在丑恶的现实社会中产生了苦恼和悲观情绪, 最后因偷喝主人的啤酒, 昏迷中掉进水缸淹死了. 第三节泰戈尔(近代印度) 他于1931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 印度人把他奉为"诗祖",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尊他为"诗圣"和"诗哲". 在哲学思想上,泰戈尔想从旧的印度教神学中摆脱出来,建立一种新型的宗教原则.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着力宣传"泛神论". 泛神论的特点: 1 泰戈尔所信仰的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 2 泰戈尔宣传"泛神论"的反对,表明对印度教派纷争及种姓制度严格的不满,有其合理的唯物主义因素. 3 一味追求与神的融合与和谐,又流露出一种超自然的情绪,步人到纯精神的方舟之内,势必导致人们脱离现实去追求神秘朦胧的臆想.因此"泛神论"思想又含有唯心主义色调. 主要作品: 诗集: 《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以及一些故事诗. , , , 剧本: 《摩克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 , 长篇小说: 《戈拉》《沉船》, 短篇小说: 《喀布尔人》《摩诃摩耶》, 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 早期: 1875 年:在《甘露市场报》第一次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庙会》. 1878 年:长诗《诗人的故事》1880--1890 年: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 , 代表意义的是叙事长诗《两亩地》:主人公巫宾是一位贫苦农民. 反抗殖民者的作品: 《被俘的英雄》2 中期: 英文诗集: 《吉檀迦利》(1921 年) :"吉檀迦利"是孟加拉的音译,原意是奉献.诗人的诗歌是献给神的. 《园丁集》:反映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探索与追求. 《新月集》:歌颂母爱与童真. 《飞鸟集》: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理解后简答题简述《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泰戈尔的英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成就,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内容有两个方面: 1 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与神结合,以达到合而为一的理想境界,表现诗人虽强烈追求但却难以达到合而为一境界的痛苦.诗人经过不懈追求,达到合而为一理想境界的欢乐. 2 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作者通过对神的礼赞,表达出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笔下的神十分神秘,诗人正是借"泛神"的思想,来表现生活的真理. 它即可求, 又飘缈; 即实际, 又神秘. 正是这种特征糅和在一起, 构成了《吉檀迦利》的神秘色彩,反映出作家进行理想探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东方文学史》孟昭毅、李跃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P1文化是文学的母胎,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学。
文学又是文化的“缩影”,素有“小文化”之称。
东方文学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更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
东方文学产生于近代西方。
上古东方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集体占有土地,每个人只是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是土地的占有者。
“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二,建立在亚细亚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自然经济。
每个自然共同体(农村公社)的生产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结合,公社成员生产的目的不在创造价值以换取他人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个人及整个共同体生存的需要及为生存再生产的需要。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得农村公社完全能够独立存在,从而每个公社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实体;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形式只是满足于生存的不断重复生产,没有发展生产的紧迫需要和强大动力。
第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共同体,“就像单个蜜蜂窝不开蜂房一样”。
每个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拥有他生存的一切。
他和他的家庭,独立地在分配给他的土地上劳作。
劳作过程的共同性,共同占有、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都决定了个人不能独立于基于血缘的共同体。
他成为共同体锁链上的一环。
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与宗法血缘关系互为因果:生产方式需要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又强化了这一生产方式。
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东方古代社会的专制政治。
马克思说:“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惟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3页。
这个“更高的所有者”就是专制君主,P5他才是真正的土地所有者。
这成为专制主义的基础,灌溉性农业和战争需要也成为专制主义的重要条件。
形成的文学的特点:首先,天人合一的宇宙现。
古代东方民族认为个体与本体、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统一的,人要设法获得这种统一,将个体与大自然融合为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印度则为“梵我合一”,阿拉伯则是“亲近真主”。
封闭的农业社会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土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是东方文化的基础。
它是人合于天,而非天合于人。
这种宇宙观表现在人的实践层次上又成为东方的人生观。
它要求“顺天以和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舍弃自我,超越有限的个体和有限的现实,追求永恒和无限本体,实现内在世界的宁静与和谐,成为东方最高的人生境界。
其次,思维方式的内倾化与直觉化。
由于简单重复的生产,闭塞的社会环境和专制政治下的等级身份束缚,个人在外部世界发展的机会很少,对外在客观世界相对淡漠,收回目光转向内心,内省人的存在本质,形成东方思维的内倾化。
这种内倾又以直觉、顿悟的方式表现。
东方民族一般不像西方民族那样以科学理性来认识和思考对象,而是强调直观、内省和神秘的个人体验。
东方的这种直觉化思维往往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佛教的“悟”、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智”、老庄的“静观玄览”,都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
再次,人际关系的伦理化、等级化。
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及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追求“和谐”。
为达到社会的和谐,以维持共同体的长期延续,因而有各种各样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规范,按各人的位置和身份规定其等级,人人在伦理化的等级范围内生存活动。
当个体与群体矛盾时,要求牺牲个体以维护群体。
最后,生活方式的克俭无争。
前述的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落实到具体的生活方式上就是克俭无争。
讲求个人的自我修养,要求个人内省以明心见性,克制过分的欲念,顺乎天理,达到心物合一、空灵无我的境界。
东方民族少自我中心、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和过分的物质享受追求。
第五,和谐、温雅、恬静的整体艺术风格。
东方文学的艺术风格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缺少西方文学中灵与肉的剧烈冲突所带来的高度紧张和无法解脱的痛苦,而是平静、优雅、中和、肃穆。
和谐美是东方审美理想的核心。
在文学领域,要求情感表达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隐晦,切忌直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东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情节,也成为叙事文学的结构框架,往往是大团圆结局。
人物形象也多属平和、中庸一类,难以听到怪异极端的“不和谐音”。
上古的东方民族在大自然的庇护下生存,人们崇敬大自然,不是希冀征服、改造自然,而是渴求与之同一,这种自然观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中庸、恬静和温婉的艺术风格。
简明东方文学史文化是文学的母胎,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学。
文学又是文化的“缩影”,素有“小文化”之称。
东方文学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更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
东方文学产生于近代西方。
P1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对东、西方社会历史现实进行广泛的考察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对东方古代经济基础一般特征的概括。
亚细亚生产方式既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也不同于拉丁日耳曼封建制,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集体占有土地,每个人只是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是土地的占有者。
“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二,建立在亚细亚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自然经济。
每个自然共同体(农村公社)的生产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结合,公社成员生产的目的不在创造价值以换取他人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个人及整个共同体生存的需要及为生存再生产的需要。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得农村公社完全能够独立存在,从而每个公社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实体;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形式只是满足于生存的不断重复生产,没有发展生产的紧迫需要和强大动力。
第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共同体,“就像单个蜜蜂窝不开蜂房一样”。
每个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拥有他生存的一切。
他和他的家庭,独立地在分配给他的土地上劳作。
劳作过程的共同性,共同占有、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都决定了个人不能独立于基于血缘的共同体。
他成为共同体锁链上的一环。
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与宗法血缘关系互为因果:生产方式需要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又强化了这一生产方式。
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东方古代社会的专制政治。
马克思说:“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惟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3页。
这个“更高的所有者”就是专制君主,P5他才是真正的土地所有者。
这成为专制主义的基础,灌溉性农业和战争需要也成为专制主义的重要条件。
在这样的经济、政治背景下,古代东方文化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天人合一的宇宙现。
古代东方民族认为个体与本体、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统一的,人要设法获得这种统一,将个体与大自然融合为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印度则为“梵我合一”,阿拉伯则是“亲近真主”。
封闭的农业社会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土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是东方文化的基础。
它是人合于天,而非天合于人。
这种宇宙观表现在人的实践层次上又成为东方的人生观。
它要求“顺天以和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舍弃自我,超越有限的个体和有限的现实,追求永恒和无限本体,实现内在世界的宁静与和谐,成为东方最高的人生境界。
其次,思维方式的内倾化与直觉化。
由于简单重复的生产,闭塞的社会环境和专制政治下的等级身份束缚,个人在外部世界发展的机会很少,对外在客观世界相对淡漠,收回目光转向内心,内省人的存在本质,形成东方思维的内倾化。
这种内倾又以直觉、顿悟的方式表现。
东方民族一般不像西方民族那样以科学理性来认识和思考对象,而是强调直观、内省和神秘的个人体验。
东方的这种直觉化思维往往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佛教的“悟”、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智”、老庄的“静观玄览”,都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
再次,人际关系的伦理化、等级化。
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及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追求“和谐”。
为达到社会的和谐,以维持共同体的长期延续,因而有各种各样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规范,按各人的位置和身份规定其等级,人人在伦理化的等级范围内生存活动。
当个体与群体矛盾时,要求牺牲个体以维护群体。
最后,生活方式的克俭无争。
前述的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落实到具体的生活方式上就是克俭无争。
讲求个人的自我修养,要求个人内省以明心见性,克制过分的欲念,顺乎天理,达到心物合一、空灵无我的境界。
东方民族少自我中心、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和过分的物质享受追求。
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用“东方精神”加以概括。
这是东方古代社会基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文化一致性。
这种文化的一致性成为东方文学统一性的文化心理基础,即东方文学的文化潜质。
“东方精神”作为传统,也深深烙印在东方的近现代文学之中。
近现代的东方大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文化上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对抗也有交融。
从总体趋势看,西方文化对传统东方文化有力的撞击和多方面的渗透,促使东方传统文化转型变革。
但东方传统始终是东方文化的内核。
P6第五,和谐、温雅、恬静的整体艺术风格。
东方文学的艺术风格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缺少西方文学中灵与肉的剧烈冲突所带来的高度紧张和无法解脱的痛苦,而是平静、优雅、中和、肃穆。
和谐美是东方审美理想的核心。
在文学领域,要求情感表达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隐晦,切忌直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东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情节,也成为叙事文学的结构框架,往往是大团圆结局。
人物形象也多属平和、中庸一类,难以听到怪异极端的“不和谐音”。
中古的东方文学形成了三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西亚、北非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是中国文化向周围的日本、朝鲜、越南辐射,以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和册封为表现形式。
南亚、东南亚文化圈是印度文化向周围的南亚、东南亚各国扩散而形成,以佛教、印度教的信仰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