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学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学案含答案

课前导语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

欣赏这类诗歌,要了解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把握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寻访活动,并试图从历史陈迹中探究现实意义,试着写一首咏史怀古诗。

西塞山怀古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

历任夔州、和州刺史。

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

刘禹锡性格倔强,信奉佛教。

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

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刘宾客集》。

二、诗词故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

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观赏桃树。

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

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

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

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

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高中语文】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一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一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概念,掌握其常用意象及情感内容;2.把握《西塞山怀古》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知识链接】:1.咏史怀古诗概念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贾谊》《金陵怀古》《赤壁怀古》2.咏史怀古诗的常见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3.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情感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如杜牧《泊秦淮》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杜甫的《蜀相》。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一、导(2分钟)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案(2021最新汇编)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案(2021最新汇编)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案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咏史怀古诗绵阳南山中学邹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大家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讲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公元208年7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东吴孙权和皇叔刘备联合起来,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八十万,于是奠定汉家天下一分为三的格局,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六百多年后,唐朝诗人崔涂经过赤壁,想起东汉末年,王道崩坏,烽烟四起,曹刘孙三姓在此排阵争雄,无一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而今赤壁荒芜,旧迹难寻,斜阳渔歌,春草连云,于是作诗一首《赤壁怀古》。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唐·崔涂《赤壁怀古》又过了二百多年,巴蜀才子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第二年之七月,与友人游黄州赤壁,遥想新娶小乔之周郎,雄姿英发,儒将风流;而己华发早生,壮心空负,填词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逝者如斯,1219年,南宋词人戴复古漫游江南来到赤壁,一边吟诵着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感叹着国事难为,也写了首《仄韵满江红·赤壁怀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宋·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_咏史怀古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_咏史怀古含答案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对应学生用书P12][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悟意旨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明妃曲二首(其一)教学设计王安石知识目标:1、准确分析昭君形象。

2、体会作者王安石想要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学习探明昭君形象,梳理出诗歌情感;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3、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封建社会中“士不遇”的深沉苦闷情怀,树立起积极面对人生失意的态度。

一.导入:观看视频短片《北方有佳人》导入。

正如词中所说“北方有佳人”但“佳人难再得”,在遥远的北方汉庭同样有一位这样的绝世佳人,她虽身已没,但她的精神,她的故事至今都被人们传唱。

她出生的村子被称作“昭君村”,她的葬身处被叫做“青冢”,她就是“王昭君”。

二.介绍昭君同学们肯定对这个“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昭君很好奇,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她。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名,嫱,字,昭君。

其父王穰(ráng)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仲春,年仅17岁的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历时三月之久入长安。

随后由于不贿赂画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冷宫时光。

昭君选秀入长安后公元前33年,昭君20岁,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王昭君主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元帝见昭君丰容靓饰,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后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昭君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到达漠北,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代的皇后)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安宁始得保障。

自此肩负起维护汉匈和平的重担,使汉匈边境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稳定,深受匈奴人的爱戴。

三.朗读指导:1、听音乐范读:要求: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2、学生自读,初步体会诗中情感,并判断本诗可分为哪几部分?(最好用诗中字词回答)四.整体感知:全诗可分为哪几部分?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高中语文 唐宋诗 4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

高中语文 唐宋诗 4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秋晚书怀【宋】高士谈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

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

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怀念故国的五律。

既有岁月流逝,对自己行将干枯的伤感,也表达出有国难归的孤寂无奈以及对故国家园的无尽思念之情。

首联借肃肃秋风,荒荒寒日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切的感情基调。

颔联以“老松”“寒菊”自喻,写自己已风烛残年,行将干枯。

颈联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故国难归的孤寂伤感。

尾联写鸟儿尚有巢,而自己却只能孤独地羡慕它们,抒写了无尽的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作者借景抒怀,将自己的风烛残年与晚秋的松菊、孤鸟,江流、断槎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更显得愁思深沉悲切。

【思考】 这首诗作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王濬.(jùn) 降幡.(fān) 芦荻.(dí) 渭.(wèi)城 低徊.(huí) 毡.(zhān)城 咫.(zhǐ)尺 潸.(shān)然 2.多音字衰⎩⎪⎨⎪⎧衰.兰(shuāi)衰.服(cuī) 更⎩⎪⎨⎪⎧更.不归(ɡēnɡ)更.加(ɡènɡ)著⎩⎪⎨⎪⎧著.衣(zhuó)显著.(zhù) 相⎩⎪⎨⎪⎧莫相.忆(xiānɡ)相.貌(xiànɡ) 二、字形辨认⎩⎪⎨⎪⎧àn(黯)然昏àn(暗)⎩⎪⎨⎪⎧降fān(幡)姓Pān(潘) ⎩⎪⎨⎪⎧徘huái(徊)huí(茴)香豆⎩⎪⎨⎪⎧jiāo(娇)娆jiāo(骄)妒 三、词语释义①王气:帝王之气。

②千寻铁锁:指当时东吴为抵抗西晋的进攻而造的几千尺长的拦江铁索。

③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④故垒:这里指西塞山过去曾为吴国要塞。

⑤铅水:形容铜人的泪水。

⑥衰兰:秋兰已老,所以称衰兰。

⑦春风:指姣好的容颜。

⑧低徊:徘徊,流连。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2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2

13
☆ 主题相同:
《金陵五题》——《石头城》、《乌衣巷》、
《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
《台城怀古》 《金陵怀古》 《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之冠”
14
★ 诗歌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20

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 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 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 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 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 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 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21
概括了六朝政权更迭的历 史,不仅包括晋吴更替的 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 古人,今人伤古人,未来 人伤今人的普遍而深刻的 意义。
31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 营造的两座楼阁。
设疑: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 样的感慨?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 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 加以分析。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 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 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咏史诗主要表现手法 ——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 典故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情感,包 括对现实生活些 问题和个人愿望 等,属于借古抒 怀或借古讽今。

【高中语文】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二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二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识记咏史怀古诗的常用手法技巧及鉴赏步骤;2.把握两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重点)【知识链接】:一、【手法技巧】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抑扬,讽刺,含蓄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比喻、对偶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二、【鉴赏步骤】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一、导(2分钟)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二、自读《金铜仙人辞汉歌》整体感知1.下列对本诗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前小序中“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此句乃诗人因病辞官,由京赴洛,寄悲情于金铜仙人,表达亡国之痛。

B、诗中“茂陵刘郎秋风客”“衰兰送客咸阳道”两句中的“客”均指金铜仙人,也是自己。

人都是天地间匆匆过客。

抒发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的感慨。

C、诗前四句,通过金铜仙人观察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荒凉、凄清、冷落、悲凉的景象。

D、“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奇妙,把金铜仙人的眼泪比作铅水,既符合铜人的物性,又赋予了铜人人性,眼泪的沉重正是内心的沉重。

E、此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想象奇特,形象鲜明,怨愤之情溢于言表,怒目圆睁,气峻难平地抒发内心之悲。

思(15分钟),完成2—4题2.本诗前四句,作者在谈到武帝汉宫时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的?3.中间四句细腻生动描写了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

天若有情天亦老 整理

天若有情天亦老 整理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一课时咏史怀古诗论析: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明妃曲二首》(其一)教案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方小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由题目引导学生认识古人避讳的文化常识。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炼信息和概况信息的能力。

2、在鉴赏中体会情感,把握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全诗主题,分析作者塑造的王昭君形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阅读咏诗怀古作品时,只关注诗人对古迹、古人、古事的态度和评价,不能理解诗人更深层的情感。

因此,把本节课难点确定为王昭君遭遇与作者士不遇的有机衔接上。

三、重点难点1、体会情感,把握主题2、分析王昭君的形象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王昭君、杨玉环、貂蝉、西施。

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古代文人墨客,却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悲悯给予了王昭君,据统计,吟咏王昭君的诗作有500多首,高居四大美女之首。

今天,我们学习《明妃曲二首》(其一),共同领略王昭君的绝代风华与千年幽怨。

(二)古代文化常识(学生阅读注释1、8,教师补充。

)1、古代的避讳封建时代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如:李世民,避民,改写为人;刘邦,避邦,改写为国。

昭君遂为“明君”,后人为避免歧义“明君”(英明的君主),或为抬高她的身份,(昭君出塞时为宫女)又改为明妃。

“曲”是一种文体.2、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名嫱,是汉元帝的宫女,后宫美人太多,无法一一召见,皇帝通过画师所画的美人图召见宫女。

宫女都重金贿赂画师,昭君不肯,画师就把她画的很丑,所以,她的美貌就一直不为元帝所知。

三年后,匈奴单于来汉求亲,昭君请嫁与匈奴,汉元帝惊艳昭君的容颜,非常后悔,回去后就杀了毛延寿。

3、王安石介绍(教师补充)王安石: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的作品有《泊船瓜洲》《元日》及熟悉的《梅》。

(三)学生默读,整体感知。

〖2021年整理〗《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优秀教案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选材特点和抒情方法,把握作者寄寓在诗篇中的观点态度。

2、了解古代诗词的特殊句法,准确恰当地解读诗歌中字、词、句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深入探究入的思想倾向与诗人的个人遭际之间的联系,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并从中认识历史、体味人生哲理。

2、认真剖析人对历史与作者的思想观点中发现契合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选材特点和抒情方法,把握作者寄寓在诗篇中的观点态度。

2、认真剖析人对历史与作者的思想观点中发现契合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

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二首怀古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侧重写昔盛今衰的感慨,从而讽喻统治者。

下面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西塞山怀古》。

此首怀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读后请思考这首诗有何优点。

二、题目解说西塞山,六朝时著名的军事要塞。

在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三、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贞元年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后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再贬为连州刺史。

后以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提示:刘禹锡所处背景与诗中所写状况是一致的,其吊古伤今的意蕴自现。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金铜仙人辞汉歌》15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金铜仙人辞汉歌》15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金铜仙人辞汉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咏史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诗歌比喻、对比、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侧面落笔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5.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诗歌用典、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语言品析,诗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身世之叹。

教学过程: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顾:1.咏史诗的特点: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作者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咏史诗的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3.如何鉴赏咏史诗:(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咏史诗的主要表现手法:用典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5.如何分析咏史诗的用典手法;(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学习《金铜仙人辞汉歌》(一)作者介绍: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

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 注: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 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 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明确:
• ① 怀古伤今之情
• ② 词人看到眼前金陵城的“衰柳”、“潮打城还”、“歌板酒旗零落”、
秋草“寒”、雨花台“空”、“无人凭栏”、“燕子”、“斜阳”,如此寥落
心,莫为皓尽力。”
主旨
• 全诗借古讽今,怀古慨今,通过将吴晋双方对比、古今对
比、人事更迭与山形依旧对比,讽喻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
朝要借鉴六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 四、行文结构: •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 五、内容
• 国家——国势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 名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 六、常见手法 • 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 七、典例分析
• 武昌怀古 • 栖一① •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 笙歌罢吹几日多,台榭②荒凉七百年。 •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 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台舞榭”。 • 问: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明确: • ① 诗人临武昌古地,当时荒凉之景引发诗人内心感伤之情, 所以发出感慨。 • ② 看到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 上,昔人遗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
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
• ③ 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烦忧,此情此景, 令作者发出了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扩展阅读》15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扩展阅读》15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小专题教学之【咏史怀古诗】鉴赏——以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马嵬》为例贵阳一中汪呈珍教学目标:①初步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准确找出诗中古今的连接点,说出诗歌中咏史怀古的作用;②赏析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歌中寄寓的情感;③自主赏析《马嵬》一诗中对比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寄寓的情感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时间:2课时【对接高考,明确方向】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作者的观点态度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

把握了共性,便可通过确定诗歌所属类型来判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咏史怀古诗是高考常见的题材之一,高一学段中必修三唐诗单元中的咏史怀古诗教学,便可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专题导入,方法指引“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余秋雨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回顾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文人墨客们面对古往今来的变化有着纤细敏锐的神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怀古伤己发出的悲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李清照面临乌江时借古讽今的伤怀。

当你孤独失意、迷茫彷徨时,你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先贤雅士畅谈;当你感叹世事,满心愤懑时,你可以登临古迹,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找寻人生的智慧。

我想这便是今天我们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大意义。

首先我们来明晰它的概念:【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吟咏或评论所作的诗。

【怀古诗】“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凭吊古迹引起感慨,抒发情怀的诗。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写有“怀古”“咏怀”等。

但因为诗人在创作时常常会兴之所至,妙笔生花,所以咏史与怀古的界限便不再那么清晰了,那今天我们把这两类诗并做一个小专题,一起来实践一下这类诗歌的赏析。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鉴赏知识诗词的特殊句法...》14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鉴赏知识诗词的特殊句法...》14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读懂“诗家语”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作为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古典诗词,是高考的必考题。

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

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容易,切入点较小,但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

有的考生憋了半天就回答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有的考生即使挥墨如雨,洋洋洒洒写几大行,但也未答到点子上。

究其原因,在于考生思路模糊,答题欠规范,而读不懂“诗家语”是最常见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懂“诗家语”的方法;2.运用方法,有效读懂诗歌,解决相关题目。

三、“诗家语”概念在古代诗歌里,尤其是在近体诗和词曲中,或出于篇幅的限制,或出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的需要,诗人常常会打破通常的语言结构习惯,而灵活的进行词语的使用与组合,或改变词性、或颠倒词序、或跳跃省略……于是形成属于诗歌所特有的一种凝练而含蓄的美,王安石把这类不合常规却能巧妙达意的诗歌语言称之为“诗家语”,即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所以,我们在解读诗歌时,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全面调动知识储备,准确理解诗意。

四、方法探究(一)、改变词性(词类活用)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例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例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牛刀小试1、晓镜但愁云鬓改,月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满庭芳》)4、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改变词序——倒装句式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例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例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例4、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牛刀小试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新人教版】2019-2020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

【新人教版】2019-2020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悟意旨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

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

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

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

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三、高考链接(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鋭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那两个句子起领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那种修辞手法?(2)此中写了那些“风尘恶”的景象?(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四、牛刀小试过华清宫(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五、知识积累(一)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怀人伤己:1.对比失落型此类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常常借赞颂历史上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或得遇明主或少年得志,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2.同病相怜型此类诗常常是诗人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怀古伤今:借对前朝衰亡、繁华已逝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告诫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或抨击当今统治者沉溺享乐、荒淫腐朽。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理想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3.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作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如《乌衣巷》(刘禹锡)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4.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例如:《石头城》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5、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6、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例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二)、咏史怀古诗的特点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6)语言:含蓄(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山形依旧、寒江流淌,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

②对比的手法。

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

③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