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苏联
9、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2+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押题专练)
1.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政策的实施()A.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答案】A2.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苏俄当时()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答案】C【解析】“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开始于1925年,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
3.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确切的是() 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答案】D【解析】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发展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权宜之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俄国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7.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甚至还有外籍技术人员获得了党员称,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 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答案】C8.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3、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4、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
5.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理解改革的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专题讲解】【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知识归纳】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七月事件”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通过武装起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成熟。
【特别提醒】20世纪初俄国已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要与巴黎公社革命作比较,巴黎公社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所以巴黎公社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知识归纳】可从对俄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在俄国的统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不仅表现在革命后苏维埃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表现在俄国成为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表现在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现实,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试题:16.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试题:16.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6分〕1.著名电影《列宁在1918》描写了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
对此场景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粮食供应极其困难B.苏维埃政权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C.苏俄人民在当时情况下的自我牺牲精神D.这时苏维埃政权正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作战【解析】此题实际上要求学会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B、C两项正确;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物资供应极其困难,A项正确;D项错误,临时政府在十月革命时已被推翻了,应是苏俄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作战。
【答案】D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实施的,可见二者实施的条件不同。
【答案】A3.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解析】注意关键词“1921年春”“饥荒”。
【答案】D4.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解析】由题干中“救命”“农民的骷髅化”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对农民超经济剥夺;B项与材料不符;农业集体化是在1927年后,斯大林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都与题干时间不符。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四 选修部分板块综合检测(三)
板块四选修部分板块综合检测(三)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8·无锡模考)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的重要措施是( )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B.允许外国资本的引入C.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答案 B解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三大经济政策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大中型企业收归国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引入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故B项正确;农业全面集体化是斯大林体制的开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C项错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时出现,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946年,有人在战后经济政策的手稿中向国家(苏联)提出如下建议: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
这一建议( )A.有利于战后经济的转型B.揭露了苏联政治弊端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恢复D.否定了苏联经济模式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经济措施的内容“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可能会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经济体制的转型,故A项正确。
3.(2018·南京师大附中月考)先锋戏剧的宗旨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对固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强烈质疑与颠覆。
这种戏剧在苏联长期被称为“地下戏剧派”,但它在20世纪后期逐渐崭露头角。
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渗透B.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传统与实践C.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D.受“公开性”“新思维”的影响答案 D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摒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苏联的先锋戏剧20世纪后期也由地下转为公开,故D项正确。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故A项正确。
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的,C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是斯大林时期提出的口号。
2.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3.“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
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B.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行对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管理D.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适度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并不彻底;从材料“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见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始终放在重工业方面C.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D.未彻底改变“斯大林模式”5.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是( )A.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彻底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C.将部分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项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C、D两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9)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下面是列宁和一位老农的对话,列宁:依你看,现在的农村主要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
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导致老农失去干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粮食税的征收.农业集体化的推行.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化建设模式.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需求.争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俄年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年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
材料说明苏俄( ).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年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
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
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做法.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从年至年,在不少地区曾试行“包产到组”,并在乌克兰广泛推广。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苏联( ).经济体制改革未获得成功.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利益.试图纠正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政府试图否定农业公有化、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在农业方面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实现集体化,但农业的产量却是非常令人失望。
这说明( ).一五计划严重脱离了当时苏联国情.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弊端严重.农业集体化拖累了苏联的工业建设.战争环境致使苏联忽视了农业生产、年月,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
最新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课时跟踪检测(十二)_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当今世界_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当今世界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这一事件()A.导致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加速了冷战对抗的进程C.打破了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D.促成了华约组织的建立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1947年9月,杜鲁门主义在此前已出台,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事件的做法加深了美国及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B项正确;打破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与经互会相关,C项错误;题干所述事件并没有“促成”华约组织的成立,D项错误。
2.(2018届高三·南京模拟)如图是一幅联邦德国的宣传海报。
海报上画了一段弱不禁风的细长树干,在夹板的护持下已经茁壮成长,并开满了满树繁花。
该海报意在说明()A.复兴援助效果显著B.德国逐渐走向统一C.德国经济畸形发展D.冷战对抗有所缓和解析:选A海报反映了联邦德国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弱不禁风的细长树干),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夹板的护持),经济得到了极大地恢复和发展(开满了满树繁花),故A项正确。
3.“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声明: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该材料表明日本()A.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B.要求获得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日本民众与国际社会对立情绪增长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出日本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故A项错误;日本要求获得的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故B项错误;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C项正确;“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但没有反映出与国际社会对立,故D项错误。
4.1999年,有美国学者提出:“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小题狂做专练 二十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2018牡丹一中模考)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2.(2015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3.(2019山西省部分学校摸底调研)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这导致了苏联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4.(2018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模拟)下表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贸易(单位:百万美元)表。
这一现象表明二战后初期A.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B.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对苏贸易C.东西方分裂的格局日益明显D.美苏间的贸易关系趋于恶化5.(2019河北省衡水中学摸底联考)1922年8月,苏联(俄)工业品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为0.85,1923年10月上升为1.24;同时期内,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却从1.03下降到0.45。
这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
这表明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农民的抵制D.计划经济体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6.(2018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七校联合体高考冲刺)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C.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D.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7.(2018江西省南昌市模拟考)下图寓意是1933年的苏联漫画A.西方遭到经济危机的破坏B.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C.经济领域的冷战对峙状态D.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8.(2018学海大联考)俄罗斯存留的一份历史文献中写道:“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高考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
2-6-2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50〜80年代的苏联,那么你可能了解到的有( )①农庄种植大量玉米,却日益贫困②看到报纸刊登有关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③军工生产如火如荼,人民群众不满情绪却越来越强烈④克里姆林宫降下镰刀锤子红旗,升起俄罗斯国旗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 D[解析] 20世纪50〜80年代的苏联共经历了三场改革,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
2.勃列日涅夫实行的不利于推进改革的做法是( )A.全盘否定斯大林B.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C.实行经济刺激新体制D.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 B[解析]A、D两项分别是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做法;C项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措施的总称;B项是其不务实际的表现,不利于改革进行。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答案] B[解析]社会主义国家最早进行改革的是南斯拉夫,所以A项是错误的;联系课本知识即可判断出C、D两项说法错误。
5.(2011 •临沂期末)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 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看是指改革使苏联走向了解体,这位领导人为戈尔巴乔夫。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课时训练题3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二战后德国经过45年分裂后,又实现了统一是在()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思路解析: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在分裂45年后重新实现统一。
答案:B2.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是()A.民主德国B.匈牙利C.波兰D.罗马尼亚思路解析:1989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随之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
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答案:B3.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A.“八一九”事件B.叶利钦掌权C.苏共被排挤出政权D.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思路解析: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也直接导致了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二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美国重新称霸世界B.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崛起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思路解析:美国重新称霸世界的说法错误,而B、C两项虽然对两极格局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但不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二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答案:D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思路解析:各国放弃社会主义原则、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三项都是东欧剧变过程中的现象,而其反映的实质问题则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苏联解体表明了()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苏联模式的失败C.列宁主义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思路解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内仍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继续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前发展。
所以A、C、D三项说法是错误的。
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答案:B4.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的直接影响是()A.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B.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重新形成C.苏美争霸和“冷战”局面的结束D.北约和华约宣告解散思路解析:注意题干主旨“对国际政治的直接影响”。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板块三 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
专题1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加试)考点一列宁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种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加试——(b)(1)背景①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②外患: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内容①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实行实物配给制。
⑤劳动方面:劳动制度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实质:这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①积极:政策的实施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挫伤农民积极性,违背经济规律,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加试——(c)(1)背景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经济危机)。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③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引起工人、农民不满(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政策:国家资本主义。
③贸易政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④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3)意义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使苏俄找到了一条比较合适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4)特点: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标志着苏维埃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3)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苏俄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伟大实践。
(5)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2018年3月漳州市质检22题〕“它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想之策,其精髓和实质在于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文中的“它”指的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三大改造D、中国改革开放2、〔2018年1月黄冈市期末28题〕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
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
”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3、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A.苏俄实行战争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5、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6、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同步练习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2.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答案:A3.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
这反映了()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D.斯大林模式完全确立答案:B4.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列宁()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答案:B5.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发展中的经济不可抗拒地要求扩大经济流转的范围。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答案:D6.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检测(三十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课时检测(三十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 D.农业集体化解析:选B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俄国的某项政策”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也的确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实施的措施是“新经济政策”,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项。
2.(2018·潍坊模拟)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是因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B.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这让许多革命者感到无法理解C.西方人士认为,俄国这一招是痛击他们的,因为新经济政策采用了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D.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让西方国家感到恐惧解析:选B 材料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形象说法。
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也不是完全施行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想着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但是当时不被理解,故选B项。
A项错误,革命者感到痛惜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被理解;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非国家垄断贸易,而是实行自由贸易;D项错误,斯大林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
3.列宁说:“能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小农恢复贸易自由、资本主义自由而不至于因此破坏无产阶级政权的根基呢?……能够,因为问题在于掌握分寸。
2019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0Word版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10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一、选择题1. (2017江苏单科,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2. 列宁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
这反映出列宁()A. 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B. 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C. 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D. 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3.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 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 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4.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描述的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A. 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5•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赛产阶红和胞主□工人邑牛体农户农庄农户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 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 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6.1923 —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2019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测试题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1.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A.苏联的农业经济基础雄厚B.苏联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困难C.苏联工业持续高速发展,没有问题D.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当时由于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粮食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这是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2.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来看,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故在评价其功绩时应从此角度出发。
3.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A.苏联政治危机加剧B.国际形势日趋紧张C.各共和国要求分离D.经济改革陷入困境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而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苏联解体,选D。
4.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A.黯然下台,改革随之告终B.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C.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D.由经济改革转变为政治改革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注意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阶段特征,1975年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状态,说明其改革已失去积极作用。
5.(2017·杭州高一检测)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主要原因是( )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A。
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南京模拟)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经济政策。
“先进工人……到所有一切生产粮食和燃料的区域去,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必须立即采取最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反映了粮食税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2.(2012·临沂模拟)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从中我们得到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走工业化道路B.苏联工业化道路注重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C.宣传海报大多与事实不符,没有研究价值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答案:D 3.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当时苏俄实施的政策符合国情③苏俄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B.①②④A.①③④D.①②③C.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1920年俄国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当时实行的分配制度是配给制,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B 4.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B.排斥市场调节A.实行指令性的计划指导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C.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命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故B正确。
答案:B 5.据张君劢《史泰林(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一做法的政策依据是()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A.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D.市场经济的确立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解析:“民国十七年春”即1928年春。
1927年苏联开始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共同耕种为条件”与农业集体化的内容相符,故选C。
答案:C 6.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之所以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改善民生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解析:“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指的是民生问题,符合要求的是B项。
答案:B 7.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则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这则笑话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状况。
人们开飞机去排队买面包,说明工业的发达和农业的落后,也说明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D 8.(2012·合肥模拟)普京曾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死胡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斯大林体制解析:由“将近7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死胡同”是指斯大林体制。
答案:D 9.观察1953年和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一组统计数据比较示意图,这张示意图反映了①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②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部分缓解③苏联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④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解析:①的表述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相符合。
②不能从图中反映出来。
该示意图只能反映苏联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不能反映农业产量的提高,故③不正确,④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10.下表为1966~1982年苏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造成这一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逐年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时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1966~1970年8.4% -1971~1975年7.1% 0.8%1976~1980年 4.5% 1.9%1981~1982年 2.8% 1%AB.没有处理好民主与法制之间关系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D.苏联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导致思想上的混乱解析:1966~1982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前期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改革最终失败。
苏联体制僵化是深层次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A11.(2012·广州模拟)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注意材料的意思是把苏联像剥卷心菜一样给剥光,即使苏联解体。
因此答案为D。
答案:D1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等信息可知,C 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两极格局对峙、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美苏争霸,A、B不符合题意;普京当政时期已经谈不上“实行改造而非改革”了,D不符合题意。
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2012·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材料2: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材料3:材料4:“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
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钱乘旦请回答:(1)材料1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其“新”在哪里?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4分)(2)材料2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6分)(3)根据材料3,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
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美国“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可判断属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特点和内容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可判断意图在于考查苏俄经济政策的转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第(3)问图一体现了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来回答;图二体现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结合苏联“一五”计划的背景来回答。
第(4)问结合材料4,根据材料中涉及的经济政策的特点谈谈对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的认识。
答案:(1)罗斯福新政。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集中全国人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背景:美: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
苏:1925年起,苏联先后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苏联通过修建大型水电工程,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4)认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经济要从国情出发;不同的制度可以互相借鉴学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预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材料2: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一起访问苏联。
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