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定语后置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 中心语+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旦。 日行千里的马,一次进食有时吃掉 一石粟米。
• 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 中心语+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 疾苦;隐退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 他的国君。
•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 群千臣斤侍金殿,上万家者邑
侍殿上者群臣
The end
谢谢各位的聆听
Hale Waihona Puke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 般要放在中心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 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语之后,我们称 之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在翻译 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定语放在中 心语之前。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
• 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 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刺客列传》)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⑤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⑤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⑥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②国之孺子之游者(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无不餔也……(《勾践灭吴》③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治平篇》)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孟子〃梁惠王下》)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
例如: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分析
PA R T. 0 2
2.中心语+之+定语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 阐述您的观点。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 4
(遂率荷担者子 孙三夫) 4. 太子及宾客 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 送之。
5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 客)
1.中心语+定语+者
•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 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 ⑦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 ⑧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PA R T. 0 3
3.中心语+之(而)+定 语+者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一.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 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 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孟子》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宴》
3、“者”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 示提示、停顿,此为助词。也有人说,这样 的“者”相当于“……这个人(事、物)”, 是代词。
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为定语后置。
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定语后置句型,以及相应的例句和解释。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草更青。
)* 解释:此句中,“于”字用于表示来源或出处,其后为定语后置。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能发出铿锵之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 解释:此句中,“者”字用于表示特定对象或事物,其后为定语后置。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 解释:此句中,“之”字用于加强语气,其后为定语后置。
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一餐有时能吃掉一石粟米。
)* 解释:此句中,“之”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 解释:此句中,“之”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6. 群臣吏来而问日:“官命促尔植桑,植于后园,如何?”(官吏们来而询问:“官府命令催促你种植桑树,你打算种在哪里?”)* 解释:此句中,“何如”是询问方式或方法的,其后为定语后置。
7.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 解释:此句中,“美”是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吾妻”,其后为定语后置。
8.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 解释:此句中,“大风浪”作为定语修饰“钟磬”,其后为定语后置。
9.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会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呢?)* 解释:此句中,“布衣”作为定语修饰“之交”,其后为定语后置。
10.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 解释:此句中,“大风浪”作为定语修饰“钟磬”,其后为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再 见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 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定语后置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②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一石粟)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 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之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 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 者 .中心语 定语+者 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中心语 之 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 者 .中心语 之 定语+者 定语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
2.中心语+之+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 .中心语 之 定语 志。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 佩着长长的宝剑,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 佩着长长的宝剑 切云帽) 切云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翻译下列句子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形式:中心词+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形式:中心词+ 定语+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要注意: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要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⑦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⑧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⑨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一、“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无法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二、“中心词+定语+者”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就是挑选出狭长形的桃核去雕刻的)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准备工作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化一虫。
(《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以畏惧曹操的不利形势,就是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本纪》)(想要打听一个可以使臣秦国向秦国答复的人,也没找出)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晓得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了白衣,穿上白帽,给荆轲送别。
三、“中心词+之+定语”①位居庙堂之低,则弊其民;处江湖之离,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弱。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四、“中心词+定语”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身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追随的女徒弟存有十来个……)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够难于其志者,四海之小,存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孙长江定语后置,属于变式句,是古今汉语中都有的语法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主要有下列四种形式:(1)“之……者”中的“之”与“者”,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它们都属于结构助词。
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敲击起来)发出铿铿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②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日行千里的马。
③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洪亮吉《治平篇》)——新开辟出来的疆土上,迁移农民让他们住在那里。
(2)“……之……”中的“之”也是结构助词,表示提宾的标志是“之”作为结构助词的基本用法之一。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庙堂(朝廷)上,就忧虑那老百姓。
②冠切云之崔嵬。
(屈原《涉江》)——头戴高高的切云冠。
③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原《离骚》)——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在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3)“……者”中的“者”,在表示定语后置时也属于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
如: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村子里一个游手好闲的青年驯养了一只蟋蟀。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资治通鉴》)——再说将军可以用来对付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③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
(黄宗羲《柳敬亭传》)——那些街市上过去和柳敬亭彼此以你我相称的地位低微的人。
(4)“有……者”,这种格式在《古汉语固定格式》一部分里已有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言了。
古代汉语——定语后置
• 中心语+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 疾苦;隐退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 他的国君。
•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 群千臣斤侍金殿,上万家者邑
侍殿上者群臣
The end
• 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 构助词“的”)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 中心语+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旦。 日行千里的马,一次进食有时吃掉 一石粟米。
• 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语 后 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 般要放在中心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 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语之后,我们称 之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在翻译 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定语放在中 心语之前。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2021/3/10
1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 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2021/3/10
2
1.中心语+定语+者
2021/3/10
3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2021/3/10
4
2.中心语+之+定语
2021/3/10
5
方,有几个人呢? ❖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2021/3/10
15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 志。
❖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
切云帽)
2021/3/10
6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例解
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边,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的内容,而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语法现象叫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一、知识梳理1.中心词+之+定语+者(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1)中“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千里”,这个定语通过加“……之……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千里之马”,全句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中心词+之+定语+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准格式,由于“之”的存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偏正关系更加明显。
2.中心词+定语(动词性)+者(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2)中“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动宾短语“知其事”,这个定语通过加“……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知其事之宾客”,全句译为“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在“中心词+定语+者”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动词或动宾短语。
在古汉语中,这类由动词或动宾短语担任定语的定语后置句最多。
3.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3)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利”“强”,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4)中“高余冠之岌岌”“长余佩之陆离”都是定语后置句,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而美好)”,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因领属定语不后置,所以译时调为“高余岌岌之冠”“长余陆离之佩”,全句译为“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在“中心词+之+定语”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形容词。
最新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刺客列传》)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⑤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⑤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②国之孺子之游者(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无不餔也……(《勾践灭吴》③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治平篇》)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孟子·梁惠王下》)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
例如: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使楚》)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通常是为了强调定语,或者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
定语后置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中心词+之+定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2. 中心词+定语+者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找可以出使秦国的人)
3. 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僧之富者不能至”(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4. 中心词+数词
例如:“铸钟官赤金二千两”(铸造钟的官员有二千两赤金)
5. 中心词+数词+之+量词
例如:“粟五千石之广陵”(五千石粟换取的广陵)
6. 中心词+之+量词
例如:“铸钟官二(两)千两之赤金”(铸造钟的官员二千两赤金)
这些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了解这些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非常大的帮助。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定语+中心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移置到中心词之后,即“定语后置”。
中学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句意: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适别。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对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能找到。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句意: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句意: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句意: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句意;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僚,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4、“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格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句意: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5、中心词+定语(数量词作定语)格式○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句意:我带了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要献给亚父。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句意:如今听说用千斤金、万户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文言文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概述
现代汉语里,通常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叫做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曹军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客有吹洞箫者《李凭箜篌引》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2)、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B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翻译下列句子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形式:中心词+定语+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答案: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答案:有一个吹洞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形式:中心词+定语+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全国这样大的地 方,有几个人呢? 有几个人呢? 形式:中心词+ 定语+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中心语+之 定语+者 中心语 之(而)+定语 者,“之”是定 定语 语后置的标志 。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附操者荆州之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国之孺子之游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国之游者孺子) 僧之富者不能至。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 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 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 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 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 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
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
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
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要注意: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要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
⑦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⑧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
⑨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