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备作业)-【上好历史课】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 蒙古等民族先后在中国境内崛起, 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 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 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 与游牧文化逐渐融合。
一、契丹族与党项 族
史事链接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 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 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 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 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 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 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 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 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 “五代十国”。
党 项 族 羌 族 的 一 支 ——
找一找:党项 族兴起的地区。
契 丹 ( 辽 )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11世纪 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西
夏
建立时间: 960年
北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元 昊
公元1038年, 党项首领元昊在今天 的银川登基称帝,从 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 两百年的历史。元昊 统治时期,西夏的势 力有很大的发展,其 辖境“东据黄河,西 至玉门,南临萧关 (宁夏同心县南), 北抵大漠,境土方二 万余里”,包括今宁 夏、甘肃大部和陕西 北部、内蒙一部分。
契丹
党 项
晋 后梁
燕
吐 蕃
前 蜀
荆南
吴
吴越
南 诏
楚
闽
南 汉
史事链接
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 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 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 于军中。其子恭帝即位,年 方七岁,由太后临朝。这种 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 久……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训练题-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实验学校2020--2021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训练试题(2021.3.1)学校:__________班级:姓名:成绩: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
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2.“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5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该学者认为澶渊之盟A.对于北宋政权来说是屈辱的B.对于双方都是平等、公正的C.促进了宋辽经济的交流发展D.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 )3.张坊古战道(如下图)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张坊村,古战道始建于北宋,距今1千多年,修复于明代。
这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军事性古战道,文物价值和军事价值非常高。
古战道可以用于研究A.宋辽之战B.宋夏之战C.宋金之战D.宋元之战( )4.苏辙的《栾城集》记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材料中的“与朝廷和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杯酒释兵权B.澶渊之盟C.绍兴和议D.岳飞抗金( )5.“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这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 )6.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他推行仁政,百姓乐业,不动干戈。
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辽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墓,寄托哀思。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认知提示: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我们先看地图,说一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
说一说北方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找学生回答,然后导入新课。
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统编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
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
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
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
史时期。
【讲授新课】
指点江山: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民族契丹族
政权辽
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
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小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课后
作业。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 吐蕃B. 西夏C. 辽D. 金2.“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材料中的“首领”是指()A. 松赞干布B. 元昊C. 完颜阿骨打D. 耶律阿保机3.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
他来自于( )A. 契丹B. 女真C. 党项D. 突厥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采取的治国措施有()(1)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2)鼓励垦荒(3)发展农牧经济(4)创制文字A. (2)(3)B. (1)(2)(4)C. (1)(2)(3)(4)D. (1)(3)(4)5.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直逼东京,宋危在旦夕。
当时,劝说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的宰相是()A. 魏征B. 岳飞C. 寇准D. 赵构6.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辽B. 西夏C. 金D. 蒙古政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这样说到宋朝的: “甚至每年向游牧民'送礼',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纳贡。
”接受北宋“送礼”的政权有()A. 1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8.有时候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在妥协中完成的,谈判议和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
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的是()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大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各政权之间形成长期对峙局面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 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 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10.“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100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 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B. 宋朝都需交纳“岁币”C.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3.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时练习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时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圈下: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材料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A.宋夏和议B.澶渊之盟C.宋金和议D.陈桥兵变2.读图,对中国相关朝代(政权)的内容描述正确的是()A.甲朝和北魏进行淝水之战并大败北魏,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B.乙政权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了100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C.丙政权对南宋称臣、割地、缴纳岁币等,双方形成对峙局面D.丁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3.“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
……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4.《旧唐书》记载“……居潢水(西拉木伦河,为西辽州(渊)河北源)之南,黄龙(吉林省吉林市的高句丽山城)之北,鲜卑之故地,在京城东北五千三百里。
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
……逐猎往来,居无常处。
”材料中记述的是()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5.建立辽和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A.契丹族、党项族B.汉族、契丹族C.回族、汉族D.党项族、契丹族6.北宋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
这反映了()A.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境贸易B.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C.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D.经贸往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
背景10世纪后期,北方的震荡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混乱状态,导致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得到了发展的可能。
其中,契丹族和黑水青(青海及四周地区的藏族与汉族杂居的群体)分别建立了契丹国和黑水城。
此时,宋朝建国不久,正面临辽、西夏的挑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特点辽宋是以十分稳定的一个疆域形态,共同用武力和和平相互博弈,相互制衡的一段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宋朝的发展十分迅猛,出现了传世立国的杰出文化和科技成果。
而辽国的军制很有特点,实行军户制度和世兵制,所以不同于汉族的征地制,辽朝没有国民应征兵制,也就是说不是每个百姓都可以当兵,而且每个百姓都有所属的军户,分清职责。
西夏与宋朝互为对立,但却保持着不断的缓和,至少在避免全面爆发战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西夏十分擅长,从长远的角度,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影响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形成了地域广阔的军地聚居局面,宋朝的国力被提高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上,北宋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央负责,地方自治的制度模式,并加强了官僚制度的稳定性,使得社会稳定。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各地区的商业特色,加强了商业城和商业行业的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战争也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
在文化方面,北宋是个极为繁荣的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学术上和科技上有自己的特色。
辽国与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也得以得到发扬,在西夏,佛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结论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各方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取得了各自的成就。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且对世界历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参考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A.松赞干布B.阿保机C.元昊D.苻坚2.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吐蕃B.西夏C.南诏D.渤海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个民族的生活:()A.女真族B.匈奴族C.汉族D.契丹族4.关于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比较,不是他们的共同点的是:()A.都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B.都与汉族政权和亲,密切民族关系C.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D.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展生产,创制文字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宋太宗B.宋真宗C.宋高宗D.宋太祖6.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A.辽与西夏B.辽与后周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7.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B.澶渊之盟后,宋辽保持和平局面C.宋太祖时期,双方互通使节后D.宋太宗时期对辽实行防御政策之后8.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消除了民族矛盾D.加速了北宋灭亡9.西夏和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的原因是:()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C.北宋被西夏打败了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11.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吐蕃和北魏B.契丹和西夏C.契丹和匈奴D.西夏和前秦12.关于契丹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B.受到汉文化影响,发展农业生产C.与北宋发生过大规模战争D.始终未与北宋达成和议13.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军事:双方力不从心
未能收回燕云之地 输金纳绢以换和平, 屈辱求和国威扫地
澶渊之盟画像
“澶渊之盟”盟约: 1.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3.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 十万匹)。 4.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 开展互市贸易。
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的宋辽边贸 固定化和官方化,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 来源。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辽农产品 短缺的供给压力。辽统治阶层意识到,只有与 宋修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2017年 第12期《 人民周刊 》)
输出 商品
种类
辽(游牧文明)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 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 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 渔,岁以为常”
——《辽史》
西夏的建立
时间: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在宁夏地区建立政权,定都兴庆府
“西朝是西夏的别称,源于地理位置,相对于宋朝和辽朝,西夏位于西部,所以自称
西朝”。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 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 思院,曰蕃学,曰汉学。——《宋史》
契丹与其他民族融合——达斡尔族
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
党项与其他民族融合——蒙古族
碰撞中的融合
西夏(党项)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1044年 订立和议
1005年 澶渊之盟
北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时练(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辽大举进攻北宋时,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下,亲征前线抵抗辽军的皇帝是()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仁宗2、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建立西夏政权的是( )A. 元昊B. 耶律阿保机C. 寇准D. 石守信3、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吐蕃B.辽C.西夏D.金4、你知道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中丐帮帮主乔峰吗?他的身份被证实不是汉人.他是_______族建立的______国人,所以他生活在____代.()A.党项,西夏,宋B.契丹,辽,宋C.汉,北宋,宋D.蒙古,元,南宋5、陆游(南宋诗人)在《诉衷情》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里的胡是指()A、匈奴B、女真C、契丹D、党项6、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7、(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8、下列选项中属于契丹族建立政权措施的是()①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②创制文字③统一契丹各部④订立“澶渊之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下面连线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保机——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10、在北宋与辽的澶州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的宋朝大臣是( )A.赵普B.寇准C.宋璟D.史思明11、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和“匈奴”指的是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12、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附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了解辽宋、宋夏和战的情况,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自主学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背景:隋唐时期,_____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发展:_____末年,北方汉人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和生活方式。
(3)建立政权:①______初,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___。
②影响: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发展: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______、______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西夏:①概况:______前期,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
②建制:订立_______、军制和_______,鼓励垦荒,发展______,创制_____。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背景:______时,占领______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__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战:(1)_____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政策。
(2)澶渊之盟:_______时,澶州之战(_____主站)宋军取胜,签订澶渊之盟,辽朝______,宋朝给辽朝______。
(3)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___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1)概况:_____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_____。
(2)影响:西夏由于______,人力和物力有限,____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
2.宋夏和议(1)内容:元昊向宋_____,宋给西夏______。
(2)影响:宋夏边界_____兴旺。
参考答案:一、1、契丹族、唐朝、生产技术10世纪,耶律阿保机上京创制文字2、甘肃东部,陕西北部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兴庆府官制法律农牧经济西夏文字二、辽太宗燕云十六州宋太祖友好宋太宗防御宋真宗寇准退兵给辽岁币和平三、元昊惨重立国时间短连年的战争称臣岁币贸易自主检测:1、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 消除了民族矛盾D 加速了北宋灭亡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3、五代后期,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贡献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北周武帝D.后周世宗4、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C.加强了民族融合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A步步为营B守内虚外C分兵把守D虚内守外6、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A后周辽B蒙古国西夏C辽西夏D南宋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7-8题7、反映的是北宋与()关系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8、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A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B宋辽实力均衡C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D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9、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A辽夏向宋称臣B北宋割地求和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10、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A扩军备战B用严酷刑罚镇压C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D“以汉制待汉人”11、阅读下列材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契丹文字
辽墓壁画—备茶图
契丹族文化
契丹文字
契丹文铜镜
契丹族文化
契丹发型
契丹武士
党项族文化
党项族是古代西北族群,属西羌族的一支,也称“党 项羌”。羌族的主干发源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隋唐时,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9 世纪末。帮助唐王朝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封为节度使。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族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内蒙古、辽宁一带的少数民族,过 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与中原汉族人民的密切交往 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并开始定居生活, 日益发展强大起来。
契丹族
宋·苏颂《契丹帐》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入新课
《天龙八部》: 以宋哲宗时代பைடு நூலகம்背景, 通过宋、辽、大理、 西夏、吐蕃等王国之 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 矛盾,展示了一幅波 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历史上辽、 西夏、宋等这些 政权是如何建立 的呢?他们之间 又是一种怎样的 关系呢?
导入新课
《天龙八部》: 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 通过宋、辽、大理、 西夏、吐蕃等王国之 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 矛盾,展示了一幅波 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 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区辽的羊、马、骆驼等。
加重民众的负担;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澶渊之盟
材料三:王大爷一家生活在北宋边境地区,几乎年年战 事不断,四个儿子全部被征去当兵,二儿子更是在宋辽战争 中丧命。但澶渊之盟签订后,三个儿子因战事停息回到家里, 一家人在边境做起了生意,每年收入不少,除去要上交的赋 税,还有大量剩余,日子慢慢变得安稳、富裕起来。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部编版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图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111 年)的形势示意图,其中①③所示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 )A..耶律阿保机、元昊B.赵匡胤、元昊C.耶律阿保机、赵匡胤D.元昊、耶律阿保机2.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A.宋、辽B.宋、夏C.宋、金D.辽.夏3.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4.“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
”材料中描述的君主是( )A.松赞干布B.元昊C.耶律阿保机D.拓跋宏5.下图是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
那么,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党项族B.契丹族C.藏族D.鲜卑族6.下列关于元昊功绩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创制西夏文字B.发展畜牧业,重视农业C.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D.使东北地区得到开发,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7.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有“战”也有“和”。
其中,加剧了契丹与中原政权冲突的事件是( )A.契丹人南下,对中原进行掠夺B.辽占领燕云十六州C.辽军攻打澶州城D.北宋建立后几次北伐8.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了,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A.北宋与辽的争战B.北宋与西夏的争战C.西夏与契丹的争战D.北宋与大理的争战9.宋辽议和后,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见干戈(战争)”。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备课堂)-【上好历史课】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与能力1.知道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2.了解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历史功绩3.分析宋辽、宋西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使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2.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及统治措施、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案例分析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宣化辽墓考古现场,介绍辽墓的考古情况,同时设问:这次考古发掘为什么会引起轰动,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教师讲述:在北京西的宣化城西北4千米处的河子乡下八里村,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化下八里张世卿墓。
墓地背靠兴福、七宝二山,面临洋河、柳川河二水,1972—1993年,文物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清理了以张世卿墓为代表的10余座辽代时期的张氏家族墓,出土各种文物800余件,壁画360平方米,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北京中华世纪坛262米青铜甬道上。
墓室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精美壁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他们纷纷来到宣化,对辽墓的展开研究,著书立说,把宣化辽墓誉为“地下艺术长廊”“文化艺术宝库”。
中国文物代表团携带辽墓壁画摹本和出土文物赴日本和中国台湾巡回展览,引起了轰动。
张匡正墓后室南壁壁画教师过渡语:这次考古发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了解11世纪的契丹人、党项人,以及汉族人等各民族是怎样生产生活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2022年部编版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2(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 B. C. D.3.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8.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10.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剧中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
那么,下列形势图中符合该剧故事背景的是()A. B.C. D.15.北宋靖康年间,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陷塞北”,诗中的“两帝”是指()A.宋高宗、宋真宗B.宋徽宗、宋钦宗C.宋高宗、宋钦宗D.宋徽宗、宋高宗二、综合探究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之一。
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下面是对我国唐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讨,请你也参与进来。
【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1)列举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史实两例。
【宋朝---先战后和的民族关系】(2)请举出宋朝与少数民族“战与和”的事例各一项。
(3)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维持相对和平关系有什么意义?【深入探究】(4)通过对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三、读图说史题:17.(1)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请将下列相应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A. 契丹族建立的政权(2)请结合地图归纳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教案(含达标测试题)(⼈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教案(含达标测试题)⼀、课标要求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
认知提⽰: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结束了五代⼗国的分裂局⾯。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在更⼤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的辽、党项族建⽴的西夏政权并⽴,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明与北⽅游牧⽂明交往的重要⽅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步发展,为以后统⼀多民族国家的进⼀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学习⽬标知识与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识读契丹和西夏的⽂字与货币等图⽚,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我们先看地图,说⼀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
说⼀说北⽅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找学⽣回答,然后导⼊新课。
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时期民族政权并⽴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元昊
B.赵匡胤
C.忽必烈
D.阿保机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可知,这描述的是耶律阿保机。
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D符合题意。
元昊是党项族的,建立了西夏,A不符合题意。
赵匡胤建立北宋,不是契丹族的,B不符合题意。
忽必烈是蒙古族的,建立了元朝,C不符合题意。
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利用DNA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后,初步认为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后裔。
契丹,则个80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消失的王朝有可能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下列有关契丹族的介绍中不准确的是A.原居住在宁夏一带过游牧生活
B.统一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
C.有自己的民族文字
D.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不在宁夏一带,选项A表述不准确,但是符合题意;辽耶律阿保机在唐朝末年统一各部,907年即可汗位,916年称帝,选项B正确;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选项C表述准确;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选项D表述准确。
故选:A。
3.西夏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园陵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这一文化遗址属于古代的
A.女真族
B.党项族
C.契丹族
D.蒙古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
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汉族文化对西夏的影响很大,以下措施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仿照开封建造兴庆都城
②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③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
④用汉文铸造钱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党项建立西夏后,仿照开封建造兴庆都城,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故A符合题意。
西夏用西夏文字铸造钱币,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所以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国(位于北宋的东北方)和西夏(位于北宋的西北),D项符合题意。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后形成南宋、西夏和金并立的局面。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澶渊之盟”是历史上哪两个朝代之间建立的盟约
A.北宋与辽B.南宋与金C.北宋与西夏D.南宋与辽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在北宋与辽的澶州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的宋朝大臣是
A.赵普B.寇准C.岳飞D.石守信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著名学者孙伟祥认为,“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5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
……不仅换来了近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品……”该学者认为澶渊之盟
①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②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
③岁币加重了宋朝的负担
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
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可知,澶渊之盟为宋朝赢得了近百年和平的环境;打开了辽国市场,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①②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③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含③的ABD,故选C。
【点睛】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
9.在探索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李明同学列出了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北宋送给辽和西夏岁币
B.北宋向西夏称臣
C.和议阻碍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D.都是北宋战败主动提出议和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之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撤军,宋给辽岁币。
和议使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宋夏之间的和议,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所以其中正确的是北宋送给辽和西夏岁币,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 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A。
10.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了
A.澶渊之盟削弱了北宋的力量
B.辽的统治更加腐朽
C.北方畜牧业得到了发展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1.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在并立中共存)
材料二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3)填写出下列大写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及小写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三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4)从材料三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1)契丹族;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2)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3)A:辽;B:北宋;C:西夏。
a.上京;b.东京(开封);c.兴庆府。
(4)措施: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贡献: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解析】(1)依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
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回答,依据所学可知,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3)观察“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A是辽,都城在上京,B是北宋,都城是东京(开封),C是西夏,都城是兴庆府。
(4)由材料三“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可知,辽和西夏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再结合所学知识,辽和西夏积极学习汉人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封建化,也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