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最新精品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最新精品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3be0d15727a5e9846a6163.png)
24、月亮上的踪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认识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培育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课前朗读:这是一篇纪实报导。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切地记录了人类初次登月的全过程。
经过阅读,读者定能领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愉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慧才华的赞叹。
文章所记述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楚流利,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腾”,留给读者以无量的回味,能够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粗心义。
b5E2RGbCAP 预习检测1.解说词语抬头矗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谨小慎微:2、迅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短的语言归纳。
讲堂研究4、登月全过程能够分为几个阶段?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表示图,并简要说明。
6、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次序来写的7.7、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8、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露?9、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批的数字,时间精准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谈谈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10、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11 、若是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觉?你会做些什么?睁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p1EanqFDPw12、经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取了哪些启迪?当堂检测(一)累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注音写出汉字。
( 1)áng()首矗立(2)轨道()(3)椭圆形()( 4)当心 yìyì()(5)铁锹()(6)狭zhǎi()2、解说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然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 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行即。
(2)迈开了人类研究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2f5b1ffda26925c52dc5bf60.png)
24月亮上的足迹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
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真登上月球,又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呢?1.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把握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
一、新课导入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
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
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1969年7月21日,这一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人类登上了月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观测.(cè)指令.(lìng)合算.(suàn)海域.(yù)畅.谈(chàng)着.陆(zhuó)2.请你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尽情地谈。
(畅谈)(2)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昂首挺立)(3)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遥遥在望)(4)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可望而不可即)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交流点拨】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写的。
2.完成下面表格,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无答案新新人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无答案新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d8c11aaffe4733687f21aaba.png)
24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①速读课文,归纳文章要紧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探讨科学的爱好,养成自主探讨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适应,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学习方式1.朗诵法、默读法。
2.观看与联想。
3.图表归纳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相关知识介绍1.美国的登月打算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打算。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预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期意义的一项成绩。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终止,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令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
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员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
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3.这是一篇纪实报导。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进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进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和作者对人类伶俐才干的赞美。
文章所记表达预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份清楚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讲,是庞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能够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一、自主学习1字词积存(1).给加点字注音.征程..()健.步()椭.圆()铁锹.()测.定()溅.落()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海域.()着.陆()狭小..()(2).依照词义写出词语。
:脚步快而有力。
:仰着头笔直地挺立着。
:尽情地谈。
:形容远远地能够看到。
:观看并测量。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比喻在历史进展进程中能够作为标志的大事。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687a2e02768e9951e738c7.png)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 (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75eb57680203d8cf2f2475.png)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2) 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重点难点: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难点)一、预习热身3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
4知识链接:A 美国的登月计划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B 阿姆斯特朗的故事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
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
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椭.圆()铁锹.()飞跃.()畅.谈()轨.道()海域.()燃料罐.()氢.气()2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找出并勾画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在此基础上归纳登月全过程的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情?(按出现顺序依次写来)4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5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二、活动探究1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47f23cf111f18582d05a0f.png)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是人类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但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长大能为做出贡献。我们也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
《月亮上的足迹》学案
学习
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能力
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
前
预
习
1、解释词语并造句:
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生活Biblioteka 知识积累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文体
知识
积累
1、说明文是以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服,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感,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喻,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打、作、下定义、分、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5aaa91fe4733687f21aa26.png)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591483f01dc281e43af056.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重点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朱长超 1944年生,上海南汇人,研究员,九三学社会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了解背景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登上了月球。
3、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实报道(科普小品),是记叙文的一种,预习自测1、注音:可望不可即()小心翼翼()()一叶()孤舟2、解词:昂首挺立:里程碑: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
(1)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①②③④(2)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①②③④⑤⑥。
(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二、当堂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有拼音的写上汉字。
悬( )挂绕( )着铁锹( )溅( )落驾shǐ( )狭zhǎi( )huàn( )醒燃料ɡuàn(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 5.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5.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4b5a44c77da26924c5b082.png)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研习精读
研讨,
理解
课文
主旨。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
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
序来写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
一段有所揭示?
4.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有感情地朗读,自主探
究;
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
讨。
教师可作指导和适当提
示。
1、组员互相说说对
这些问题的理解。
2、同学畅所欲
言。
引导学生通
过把握文章
内容。
精习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
样的世界?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
么感觉?
引导学生谈想象畅所欲言同时注意语
言的训练。
时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板书设计。
24月亮上的足迹
![24月亮上的足迹](https://img.taocdn.com/s3/m/a5ff1184daef5ef7ba0d3c26.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四课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课题《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宇航与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快速阅读并准确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学习本文叙写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准确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方法诵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第一部分:预习案一、热身训练:1、自由抢做,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椭.圆铁锹.轨.道飞跃.干扰.土壤.海域.着.陆兴.奋供给.氢.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释并运用下列词语:小心翼翼可望而不可即里程碑惊心动魄昂首挺立畅谈3、分享你所知道的有关月的故事或词语。
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将以上字词落实到文本中,结合语言环境深入理解。
2、快速读文,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内容要点。
3、再次读文,后脱开文本向大家介绍人类第一次登月轰动全球、名垂青史、绵亘万代的历史大事,看谁叙述得更完整些。
4、小组合作,试将登月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做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探究案一、合作探究,研读赏析:1、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含义和作用?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文以什么为顺序记叙的?记叙了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月的过程及步骤。
3、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要采集月壤月岩?4、登月纪念碑上的文字传达了哪些信息?碑文是试图写给谁看的?5、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请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勾画出揭示意义的词句)?人类登月体现了什么精神?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一、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段最后两段重点写什么?这两段与登月无关,可否删去?2、作者在文中用了许多数字,如介绍飞船飞行的速度,登月旅行的时间和距离,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4、本文对飞船起飞前后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这样写有何必要性?三、拓展延伸,深化认知:.1、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合适么?谈谈你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15ee6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4.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1一、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学习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月亮的传说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
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
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
可是,月亮的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绵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绵,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
这样,月亮的光就不那么刺眼了。
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绵,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月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追随宇航员的脚步,去找寻答案吧!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朱长超,1944年10月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文题解说:“月亮上的足迹”中,以“足迹”来比喻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历程,形象生动,也有利于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
同时,文章标题富有悬念,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3、背景资料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
此计划先后有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文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记叙的是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这一事件。
4、尝试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望而不可即.( ) 椭.圆( ) 铁锹.( ) 溅.落( ) 液氢.( ) 昂.首( ) 燃料罐.( ) 畅.谈( ) 里程碑.( ) 登月舱.( ) 5、解释下列词语。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doc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136de8702768e9950e7382a.png)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知识目标1. 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 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学习探究1. 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 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3.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4.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5.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6. 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7. 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8. 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9. 想像训练: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
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
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四、当堂检测(10分钟)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喊、救、叫)。
甘肃省永靖县回民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甘肃省永靖县回民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f6324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b.png)
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爱惜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的心理转变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
这是因为人体约有80﹪的液体,月亮引力也像引发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
一样在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兴奋,致使人的情绪极不稳固,因此最易出事。
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发作。
人们进一步研究还发觉,就连人类的谋杀、迫害、抑郁和心脏病的发作也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并以为月亮产生的阳离子能诱发人的反常行为。
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展,必将更多地揭露出人类与月亮的深层次的微妙。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趋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
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能够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成立全世界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取得稳固的电能。
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能够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
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份,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量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利用的清洁、平安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8、说明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2)息息相关:9、“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10、依照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如何形成的?11、月球对地球的“爱惜盾”的作用体此刻哪里?12、“精神不正常者”什么缘故多在月夜发作?13、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14、苏轼的“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明白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二)、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月迹贾平凹咱们这些小孩什么都感觉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知足;中秋的夜里咱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师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8d4604297c1cfad6185fa78b.png)
24.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2、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
教学过程(二课时)第一课时[温故知新]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大多钟爱月亮。
他们睹物抒怀,留下了众多...2、资料助读。
(1)、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2)、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
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
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员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
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3、自主学习。
(相信自己,我能行!)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可望而不可即.()里程碑:昂首挺立:可望而不可即:一叶孤舟:[导学释疑]二.整体把握文章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a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登月准备—→(飞向月亮)—→(登上月球)—→(返回地球)(3——4)—→(5——10)—→(11—12)—→—(13——15)①登月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1.吃早饭,穿上宇航服。
《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ea6fb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c.png)
《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并能对其进行分类;2.掌握不同星体之间的基本关系;3.学会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二、教学重点:1. 太空中天体的观察和分类;2. 掌握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对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理解;2. 掌握望远镜的使用和基本操作。
四、教学内容:1.行星和恒星的关系行星和恒星都是存在于太空中的宏观天体,其之间存在很多关联。
行星绕着恒星运转,恒星的引力作用影响着行星的运动轨迹。
行星对恒星的影响,可能形成诸如太阳风、宇宙射线、日冕质量抛射等问题,这些都是宇宙学的重要课题。
2.行星分类在太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行星,可以按照距离来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质量来进行分类。
按照距离排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按照质量来分类,可以将行星分为岩石和气体两种类型。
3.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着恒星运动的轨道呈椭圆形,称之为行星椭圆轨道。
行星还存在自转运动,即行星围着自己的中心轴旋转。
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是相互独立的。
4.使用望远镜观察行星使用望远镜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天体,包括行星的表面特征等。
使用望远镜时需要注意镜头的选取和调整,同时也要注意环境和安全。
五、教学手段1.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实际存在的星球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行星的特征。
2.教学动画: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跨越式飞跃式认知。
3.互动探究: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和提问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其自主探究。
4.实验演示: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实验演示,如行星运动模拟等。
六、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各种行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课堂探究法:通过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七年级语文24课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24课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ff3bd4a58da0116c1749db.png)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A、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B、“土星五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的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
C、“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独学本文借助课下注释完成。
合作探究
对子展示
8
分钟
1、默读全文后,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事件的词语并根据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列出这次太空之行的全过程,然后根据示例列入表格。
时间
事件进展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对学订正
组内纠错
合作探究
群学展示
20
分钟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宇航员登月成功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那一段有所揭示?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
学科:语文教师:审核:语文组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学习课时】2 课时
【知识链接】
1、相关知识
人类自从1957年进入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
她因偷吃了长生不老丹,才飞进了月宫,只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2、作者介绍
朱长超,男,1944年10月生,上海市南汇人。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
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月亮上的足迹》、《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已发表的各类文字在500万字以上。
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13册第19课。
简单的介绍了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登录月球的大致过程。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观测指令合算畅谈
神往里程碑昂首挺立
海域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给出成语
2.1、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2.2、一条孤独的小船,比喻孤零唯一()
2.3、只能够望见却不能够接近()
2.4、所费人力物力较小而收效较大()
2.5、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2.6、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二、整体感知
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宇航员登月的过程?
2、文章写时间为什么要落实到几分几秒?
四、研读句子
1、如何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个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个巨大的飞跃。
”这句话?
五、扩大积累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有哪些?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