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课堂教学大纲.doc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1 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1 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1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660407X10
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一)
Sport Coaching(I)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先修课程:原则上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选课,以保证教学及学习的连续性适应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参考教材:
1.《运动训练》,田麦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2.《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田麦久//刘大庆,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3.《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合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本课程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从理论角度揭示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特征、结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原理等。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认识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掌握竞技能力的基本构成,熟悉运动训练的操作方法。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加强体育专业思想教育,为培养运动训练类的高级专门人材打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括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竞技能力的训练,反映了运动训练研究的最新成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新的研究成果,并联系学生从事专项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践部分8学时,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与训练方法和手段。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概要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概要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概要《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406349学分:2分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0学时适应环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运动训练学》就是一门创建在多学科基础上,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通常规律的科学。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自学,介绍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控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认知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介绍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订。

二、教学基本要求介绍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员选材的任务及生物基础;训练周期的类型、发生改变负荷的形式;体、战术训练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参赛准备工作的内容及运动员参赛风险辨识、评估与对策。

理解训练方法的意义和操作过程及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竞技战术、战术能力的概念;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运动智能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关系;各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掌控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形成以及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升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及其原理;掌控技术、战术能力训练的方法;各类运动训练计划结构和非政府及掌控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学时)(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介绍竞技体育的形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2、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二)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1、了解运动训练管理的含义及其管理的层次结构;2、明确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管理;3、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

(三)运动员选材(2学时)1、明晰运动员选材的任务;2、介绍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控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实行。

(四)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1、掌握各原则的概念;2、明晰各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3、介绍训练周期的类型、减少负荷的形式。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运动训练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规律;掌握运动训练的原理、运动训练的方法和竞技能力训练的实施;提高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加强体育专业思想教育,为培养从事运动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材打基础。

二、教学内容、形式和学时分配三、成绩评定及考试方法1、成绩评定2、考试方法本课程成绩满分100分。

学习过程评定占40%,(其中出勤占20%,参与教学过程及作业占20%。

)结业笔试评定占60%。

四、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运动训练概述本章教学重点:运动训练的本质及运动训练的特点本章教学难点: 运动训练的特点第一节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本质二、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运动训练一、运动训练的定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本章教学重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本章教学难点: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七、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八、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第三章运动负荷本章教学重点:运动负荷的科学基础与运动负荷的安排本章教学难点: 运动负荷的评价第一节运动负荷及其分类一、运动负荷定义二、运动负荷分类第二节适宜运动负荷的科学基础一、生物适应二、超量恢复第三节运动负荷的构成一、负荷量二、负荷强度第四节运动负荷的安排一、负荷节奏性二、渐进增加负荷的类型第五节运动负荷的评价一、运用心率评价运动负荷二、运用血乳酸评价运动负荷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讨论与分析:运动负荷节奏性在训练中的运用第四章运动疲劳与恢复本章教学重点:运动中恢复的特点本章教学难点: 对运动疲劳的评价第一节运动疲劳一、运动疲劳及其生理机制二、疲劳的种类及运动疲劳的评价第二节恢复一、恢复过程二、恢复类型三、恢复的特点第五章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本章教学重点:周期理论的依据本章教学难点: 周期性运动训练的科学基础第一节运动训练周期及其种类一、运动训练周期二、运动训练周期的类型第二节周期性运动训练的科学基础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三、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讨论与分析:周期理论的依据第六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重点: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原理及其运用本章教学难点: 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的区别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一、持续训练法二、重复训练法三、间歇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第二节运动训练手段一、单一性练习手段二、混合性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七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本章教学重点:各种运动素质训练的基本原理本章教学难点: 各种运动素质训练的基本原理的运用第一节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的定义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的分类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训练第三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的分类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训练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的分类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训练第五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一、灵敏素质的分类二、各种灵敏素质的训练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一、柔韧素质的分类二、各种柔韧素质的训练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作业:最大力量训练的原理及其运用第八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本章教学重点:运动技术原理本章教学难点: 运动技术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定义二、运动技术原理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一、主观因素二、客观因素第三节运动技术训练一、运动技术训练二、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本章教学重点:战术训练的方法本章教学难点: 战术方案的制定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的释义一、竞技战术二、运动员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一、战术训练的方法二、战术方案的制定三、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本章教学重点:运动员心理能力和运用智能训练本章教学难点: 运动员心理能力和运用智能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智能概述二、运动智能训练第十一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本章教学重点: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本章教学难点: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第二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二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本章教学重点: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本章教学难点: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二、各种大周期的安排特点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训练大周期的时间确定二、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第三节年度训练计划的用表第十三章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本章教学重点:运动员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本章教学难点: 运动员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类型及其要求二、训练课的结构与安排三、训练课的计划的用表本章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作业:制定周(课)训练计划五、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1、《运动训练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二)参考书1、《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田麦久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2、《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谢亚龙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3、《论运动训练计划》田麦久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4、《运动训练学》董国珍沈阳: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 19975、《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函授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1.2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 运动训练学的意义与作用1.4 运动训练学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2.1 个性化训练原则2.2 系统性训练原则2.3 针对性训练原则2.4 周期性训练原则2.5 科学性训练原则第三章: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3.1 运动训练方法概述3.2 竞技体育训练方法3.3 一般训练方法3.4 专项训练方法3.5 现代科技手段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第四章: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4.1 运动训练计划概述4.2 运动训练计划的原则与步骤4.3 运动训练计划的内容与结构4.4 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与调整第五章:运动训练中的负荷与调控5.1 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与分类5.2 运动训练负荷的作用与原则5.3 运动训练负荷的调控方法与手段5.4 运动训练中的恢复与营养调控第六章:运动项目训练特点与训练体系6.1 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6.2 运动训练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6.3 运动训练体系的组织与管理6.4 运动训练体系的评估与优化第七章:运动员选材与评定7.1 运动员选材的含义与原则7.2 运动员选材的方法与程序7.3 运动员训练成果的评定与方法7.4 运动员潜力评估与培养策略第八章: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调控8.1 运动心理调控的重要性8.2 运动心理调控的方法与技巧8.3 运动员心理障碍及其应对策略8.4 运动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应用第九章:运动训练安全与营养保障9.1 运动训练中的安全管理9.2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9.3 运动营养的基本原理与实践9.4 特殊状态下的运动营养与补剂第十章:运动训练学发展趋势与展望10.1 运动训练学发展的外部环境10.2 运动训练学发展的内在动力10.3 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趋势10.4 运动训练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需要重点关注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其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韩春利执笔人:赵鲁南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课程编号:142008英文名称:Theories of Sports Training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学分:2开设专业:体育教育先修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体育舞蹈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的任选课程,是体育专业学生了解竞技体育发展、掌握运动训练方法的重要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简要介绍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历史发展进程;2、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3、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行训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6、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基本了解到竞技体育的发展概况,能对运动训练的内容有基本的掌握;2、能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制定出较为详细的训练计划;3、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手段、运动损伤预防方法与手段、运动损伤恢复方法与手段有较好把握;4、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的运动训练活动;5、对运动员不同成长阶段的训练特征及其训练实施有较好的了解与把握。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序言讲授内容:1、竞技体育的产生根源2、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本质3、国际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概况4、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概况5、运动训练理论的不同流派划分6、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体育及竞技体育产生、发展的基本概况2、了解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基本情况3、掌握运动训练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教学重点: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总体历程回顾与展望。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1.2 运动训练学的目的与任务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2.1 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2.2 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2.3 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2.4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三章:运动训练中的负荷与调控3.1 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与分类3.2 运动训练负荷的作用与原则3.3 运动训练负荷的调控方法3.4 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测与评估第四章:运动训练中的营养与恢复4.1 运动营养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4.2 运动营养的基本需求与补充4.3 运动恢复的原理与方法4.4 运动训练中的营养与恢复策略第五章:运动训练的效果评估与改进5.1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估指标5.2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估方法5.3 运动训练效果的改进策略5.4 运动训练效果的持续性与长期规划第六章:运动项目特征与训练方法6.1 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6.2 运动项目的战术特征6.3 运动项目的生理特征6.4 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与应用第七章: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7.1 运动心理训练的基本概念7.2 运动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技术7.3 运动心理训练的实施与评估7.4 运动心理训练在运动竞技中的作用第八章:运动训练中的损伤预防与处理8.1 运动训练损伤的类型与原因8.2 运动训练损伤的预防策略8.3 运动训练损伤的处理与康复8.4 运动训练中的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第九章:运动训练中的年龄与性别特征9.1 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训练特点9.2 不同性别的运动训练差异9.3 运动训练中的生长发育与成熟规律9.4 运动训练中的年龄与性别策略第十章:运动训练管理与社会体育10.1 运动训练的组织与管理10.2 运动训练的资源与设施10.3 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的关系10.4 运动训练在促进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第十一章:运动训练中的生物力学应用11.1 生物力学的定义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11.2 运动技术分析与生物力学原理11.3 生物力学仪器与运动训练评估11.4 生物力学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与限制第十二章:运动训练中的运动生理学应用12.1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12.2 运动能力测评与训练效果评估12.3 特殊人群的运动生理学特点与训练策略12.4 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在训练中的应用与发展第十三章: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心理学应用13.1 运动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13.2 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调控13.3 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的关系13.4 运动心理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第十四章:运动训练中的营养学应用14.1 营养学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14.2 运动员的营养需求与膳食安排14.3 运动补剂的使用与指导原则14.4 营养学在运动训练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第十五章:运动训练学的未来发展15.1 运动训练学发展的趋势与挑战15.2 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前景15.3 运动训练学在体育教育中的整合与发展15.4 运动训练学对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和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案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开课院系:社会体育系大纲执笔人:丛培祥适用专业:运动训练教研室主任审核:杨华玉教案院长审定:潘家武一、说明、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根据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案计划而制定的教案大纲,为专业基础性必修课。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一门综合应用性科学,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理论核心课程,是实现专业目标的重要课程。

、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通过《运动训练学》的教案,使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对教案内容的研究产生兴趣,同时把对运动训练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解决问题,并能参与教案训练工作。

所要掌握下列知识: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控制;儿童、少年和女子的训练特点。

、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运动训练学基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正文第一章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教案目的】通过本章教案,使学生熟知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了解竞技体育的分类和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运动训练适应的基本发展趋势。

【教案内容】、竞技体育概述。

、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

、运动训练概述。

、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

、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

、运动训练适应的基本发展趋势。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原则【教案目的】通过本章教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六大原则及在训练中贯彻其原则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运动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相结合原则的主要依据;周期性原则的类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依据。

【教案内容】、自觉积极性原则。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系统不间断性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周期性原则。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型:选修总学时:32 学分: 2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后续课程: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执笔人:李广文审核人:一、课程目标(一)理解基本训练原理与方法(二)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三)有较强的训练指导实践能力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动作模拟、新媒体沟通学习三、教材和参考用书(一)使用教材:《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田麦久)(二)参考用书:其他版本《运动训练学》四、实践、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五、考试、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本门课满分为100分,考察方式采用题库闭卷考试,作业成绩占30%,考勤10%。

(二)考核要求:1.要布置和检查各章节的思考题,作业题完成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2.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论(4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以关键名词为逻辑的整个运动训练学知识体系[教学具体内容]运动训练、训练学、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第一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2学时)第二节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1学时)第三节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1学时)[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作业思考题]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2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竞技能力三大规律、训练原则体系[教学具体内容]规律、训练原则的历史演变、四大协同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要点。

第一节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表现的基本规律(1学时)第二节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0.5学时)第三节第三、四、五、六节:四大训练原则(0.5学时)[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作业思考题]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训练(8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教学具体内容]体能之力量、速度、耐力等的训练方法,技术的训练方法手段。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下些什么?《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下些什么? 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参考书目】1.田麦久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杨世勇著《体能训练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八、课程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下些什么?九、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体育,特征及社会功能2.了解运动训练,掌握运动训练的特点3.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分类【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主要特点难点:运动负荷极限性,运动训练过程中个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2.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3.理解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下些什么?难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一、思想教育管理二、训练竞赛管理三、组织人事管理四、科技服务管理五、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六、财务后勤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一、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二、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第三章运动员选材(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及任务2. 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运动员选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员早期选材方法难点:运动员选材时机【教学内容】下些什么? 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一、运动员选材释义二、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三、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四、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选材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一、确定选材时机二、家族调查三、体格检查四、鉴别发育程度和分型五、选材指标的测试六、综合评价与分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关系,训练原则的依据2.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原理及运动训练中的实施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难点:各项原则教学目的与实际训练例证的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下些什么?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的科学基础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2.掌握持续、重复、间歇、变换等训练方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运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和调节手段【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基本方法难点:各训练方法概念、主要特点和运用中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三、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下些什么? 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四、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三、运动训练手段的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素质,掌握体能训练的意义及要求2.掌握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特征【重点难点】重点: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难点:各项素质训练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意义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肌肉力量训练的内容负荷特征下些什么?三、力量训练方法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三、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定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四、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能力,协调能力对技术形成的意义2.了解运动技术,能分析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因素3.了解运动的要素,能结合实例分析并合理运用4.了解运动技能迁移原则并正确运用5.能实施技术训练【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方法难点:训练方法及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下些什么?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人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四、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内容2.掌握制定战术计划,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方法3.掌握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与方法4.了解智能训练的意义与发展运动员智能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战术训练、心理训练难点: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一、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下些什么?二、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教师二、学生三、其他人力资源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2学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和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及其特点。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课程编号: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学时分配:理论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田径体操篮球学校体育学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开课学期:第三学期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意义,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手段,熟悉运动训练的基本程序,旨在培养学生开展运动训练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提供条件。

教学要求:一、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着重突出运动训练学该课程的综合应用性,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训练原理,要求明白理解。

讲授时,尽可能借助体育科研中的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训练方式的灵活应用上。

三、课堂教学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四、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依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教学重点:训练方式与计划的制定教学难点:心智能训练和训练计划的制定三、教学内容与目的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教学目的:了解运动训练学研究对象、任务及其理论体系,明白如何学好该课程,掌握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学好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练习法、讨论、作业等方法。

作业形式:书面作业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教学目的:了解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把握运动训练管理的核心教学重点:运动训练管理的核心教学难点:如何做到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练习法、讨论、作业等方法。

运动训练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36学时)绪言第一篇,学校体育概论。

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特征与发展趋势;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目标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

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目标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基本途径与要求。

难点在于把握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

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3、时数:1学时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1949—1957)(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三)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四)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五)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六)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以及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以及学校体育的目标难点在于把握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3、时数:1学时第一节学校体育的功能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二)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三)提高人体功能(四)调节人的心理(五)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三、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四、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第二节学校体育的地位一、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二、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四、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第三节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一、学校体育目标的一般概述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四、实况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第二篇学校体育教学本篇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与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发展学生的体能、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体育课教学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等7项主要阐述体育教学的特点、基本规律、内容与手段;体育教学的教育、教养与发展的原则、方法;体育课的类型、体育实践课的结构、组织、密度与负荷和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与考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授课学时:54学时课程学分:3分一、课程性质、任务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

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

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一、直观教练原则释义二、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需要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释义、周期安排原则释义、适宜负荷原则释义、区别对待原则释义、直观教练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释义,理解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掌握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一、模式训练法二、程序训练法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分解训练法二、完整训练法三、重复训练法四、间歇训练法五、持续训练法六、变换训练法七、循环训练法八、比赛训练法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理解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一、柔韧素质定义二、柔韧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一、灵敏素质释义二、灵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四、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理解身体形态及其训练,掌握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一、主体因素二、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一、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二、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三、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四、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理解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运动技术评价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概述二、运动员战术能力三、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与完整训练法二、减难与加难训练法三、虚拟现实训练法四、想像训练法五、程序训练法六、模拟训练法七、实战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把握项目制胜规律二、培养战术意识三、培养战术运用能力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五、重视战术组合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理解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战术方案的制定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智能概述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运动智能概述,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理解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掌握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一、比赛系列的安排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了解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掌握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三、训练课的结构四、训练课的负荷量度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理解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掌握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一、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二、运动队管理的组织保障三、运动队管理的法规依据四、运动队管理的经济基础五、运动队管理的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