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意境说的理论意义

合集下载

王国维“意境说”中的人文学智慧

王国维“意境说”中的人文学智慧

龙源期刊网 王国维“意境说”中的人文学智慧作者:秦丽纱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14期王国维是近世学术史上的奇才,经史、古文字、古器物、文学史、文学批评、诗词骈散文,无一不精,并且以突破流俗、大胆创新的研究方法使文史哲学熠熠生辉,大放异彩。

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其思想代表的“境界说”更是学术界反复研究的优秀思想。

在栾栋教授眼中,静安先生是善于会通的人文学者。

他“善于触类旁通”,“一人而兼数美,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而且他的学术符合人文学术的要义。

“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涵养,培育求通化专英才的方略及其笼罩群言沟通壁垒的创制”,这些正是王國维的人文学智慧。

缪钺曾经称赞王国维:“能开新风气,诗词骈散文亦无不精工,其心中如具灵光,各种学术经此灵光所照,即生异彩。

”得益于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王国维自幼勤奋好学。

7岁学四书,写八股文;11岁跟随学识渊博、思想通达的陈寿田先生学习骈文、散文、诗歌;16岁州试中秀才,与“海宁四才子”中的其他三位一起议古论今,臧否人物。

受父亲自学诗、书的影响,王国维也时常接触一些新锐的思想。

其父王乃誉在致族叔的信中谈到王国维的学习兴趣时说:“大儿(王国维)馆于同城陈汝帧、沈冠英家。

以其性讷钝,好谈时务,嗜古籍而不喜帖括……以期通达中西要务以自立。

”知子莫若父,王乃誉的这段描述与王国维十分契合。

王国维是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他是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古史新证》等,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探讨,考证方法极为缜密,论断堪称精审。

王国维在中国哲学学科建构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来梳理中国哲学所进行的开创性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雏形。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古雅与意境是王国维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深受重视的审美标准。

在王国维的美学理论中,古雅与意境被视为构建艺术作品的重要元素,是评判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雅与意境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古雅,即古风雅致。

在王国维看来,古雅是指对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继承,是对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古代风韵和雅致的追求。

王国维认为,古雅并不是一味地模仿古人,而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基础上,赋予现代文学作品以古人的风貌和韵味,使之具有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底蕴。

古雅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积淀的千年历史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中国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化自觉和审美理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文学之为艺术,吾始终以为人性最高之事,合乎人性最高之美则为最佳,故老者之风韵,诚高尚之美也。

”这句话表明了王国维对古雅的看法:古雅是一种高尚的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性的和谐之美,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精神与审美境界。

古雅在王国维的美学理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继承,更是中国文学审美的根本基础和审美标准。

在古雅的指引下,中国文学不断追求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高尚雅致的审美精神,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永恒的魅力和超越时空的庄严。

意境,即意味所在。

在王国维看来,意境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深远的意蕴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意境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审美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其意有余而意境不足,觉其浅俗;其意不足而意境有余,则觉其冗拙。

”这说明了王国维对意境的重视和看重。

他认为,一个文学作品如果只有意,没有境,则会显得浅俗俗气;一个文学作品如果只有境,没有意,则会显得冗拙无趣。

只有意与境的统一,才能构成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

意境在王国维的审美理论中是非常关键的,它是文学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灵魂和内在精神,也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质和价值观。

“境界”与“艺境”——论王国维与宗白华的意境说

“境界”与“艺境”——论王国维与宗白华的意境说

134“境界”与“艺境”——论王国维与宗白华的意境说文/鲁怡然摘要:王国维、宗白华的意境说分别以“境界”、“艺境”为核心,二者都根植于古代意境理论中,结合时代新声对传统意境进行现代化阐释。

王国维有意引进西方美学资源来重新命名、评估中国古代美学,而宗白华始终以中式传统的感悟式思维为主导,并融合西方理性思维方式促进传统感悟式思维向现代转化。

二人不同的学说背景经历使得二人在各自的理论阐释中出现明显的差异性,但终究殊途而同归,他们都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推陈出新,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成为新的学术传统的重建者。

关键词:境界;艺境;王国维;宗白华;意境王国维的意境说以“境界”为核心,第一次将西方哲学美学术语用于中国古典山水诗学,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诉求与人生诉求相和谐的致思路径;宗白华的意境说将“艺境”纳入美学范畴,采取中西比较互释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意境理论的生命意识,使“意境”具有了现代性审美的特征。

二者的意境说在结合时代新声对传统意境进行现代化阐释,结合人生意义、生命内涵探究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同时,既显露出共性,又呈现出迥异的思维方式与理论特色。

一、对传统美学范畴的承接与转化王国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又是现代意境研究的最早的开启山门的人。

稍晚于王国维的宗白华的意境理论研究,沿着王国维开启的现代意境之路,不断地进行深化和发展。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独标“境界”说,但“境界”一词非王国维首创。

“境界”一词,出自佛家用语,原义是指地域、边界等。

据杨国荣研究“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境界表示精神世界,逐渐不再限于佛教之域。

”[1]中国古典诗论中较多运用“意境”,然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界”则成为出现频率更高的范畴。

有学者统计,其中“境界”出现32次,意境仅出现2处。

当王国维不再仅仅满足于用“意境”来品评诗词,新衍出“境界”,“境界”范畴实际上拥有了审视诗词艺术和作者精神气象的双重视野;“艺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研究》范文

《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研究》范文

《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王国维的戏曲理论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戏曲意境理论,不仅为戏曲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后来的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将探讨王国维的戏曲意境理论,并分析其在戏曲艺术和理论研究中的价值。

二、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的核心思想1. 重视舞台与文字的结合王国维认为,戏曲艺术需要融合文学与表演的精髓。

其中,舞台的表演应真实而自然,而文字的描写则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这种结合使得戏曲作品在舞台上呈现出独特的意境。

2. 强调意境的审美性王国维的戏曲意境理论特别强调意境的审美性。

他指出,优秀的戏曲作品必须具备引人入胜的意境,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现,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感悟。

3.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戏曲意境的构建中,王国维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传统文化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只有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三、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在戏曲艺术中的体现1. 创作实践中的运用王国维的戏曲意境理论在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戏曲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借鉴了这一理论,通过舞台与文字的结合、意境的审美性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 作品分析的范例王国维的戏曲意境理论也为作品分析提供了范例。

通过对经典戏曲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通过对《红楼梦》、《西厢记》等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在舞台表演、文字描写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四、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在理论研究中的价值1. 为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王国维的戏曲意境理论为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一理论强调了舞台与文字的结合、意境的审美性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为文艺批评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依据。

2. 丰富了文艺理论宝库王国维的戏曲意境理论丰富了文艺理论的宝库。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一、意境与境界今人每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古老的“意境”说视为一体,其实二者在诗学精神上有质的差异。

“意境”诞生于玄风释气风行的魏晋时代,受这种时风的感染其诗学精神就难免带有玄味与佛香。

“意境”之意正是对庄周无为之道与释家虚豁之神的体悟,与这种体现释道精神充满超凡入圣的高蹈意味的意境说相反,王国维的“境界说”充满的恰恰是写实的现实精神。

与“情境说”有所相近,同“情境说”注重对“直寻”、“即目”的重视一样,境界说也始终执着于感觉的真实。

杨守森教授在所著《艺术境界论》一文中提出:“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和‘境界’ 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

‘意境’ 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

‘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

”即“意境”的范畴有着浓厚纯粹的艺术韵味,而“境界”则有更鲜明厚重的人生况味。

笔者对此观点甚为推崇。

事实上,《人间词话》由“意境”向“境界”的转换,正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重要发展与推进,也正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现代人生哲学影响的具体体现。

“境界”相对于“意境”,是一个更具人生美学情致的范畴。

那么何为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在他看来,“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

他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是艺术品所具有的品质,是生命主体的心灵感受。

而境界所秉有的内涵除了气质、神韵等外,还包括了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

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境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王国维标举“境界” 一词,意在确立文学批评理论的本体,他在《人间词话》第九则中说得非常明确,“《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与论述。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存在是宇宙的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与宇宙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人的价值在于理解和感受宇宙的意义和美。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的观点,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感受宇宙的美来体验人生的意义。

他主张人要用“意境”去理解和感受宇宙的美。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诗学的研究上。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形式,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反映。

他提出了“诗以言志,但必先有真诚志愿;诗以言情,却须有真情感受。

”的观点,强调诗歌要真实、真诚地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

他还认为诗歌的艺术形式应该追求“中和之美”,即意境要既超脱尘世又与现实相结合,既表达个人情感又关注社会现实。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还表现在他对于教育的思考上。

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他提出了“教育之本,胸中有世界;教育之要,心外无诸物。

”的观点,强调学生要通过教育去感受和领悟宇宙的智慧和美。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他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诗学的研究,使其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使其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并将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王国维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王国维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王国维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王国维意境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学术思想,由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哲学家瓦尔特王国维(Walter G.Khnke)于1960年创立,迄今仍在激烈的讨论之中。

它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对当今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以及对政治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一学术思想的基本理论构成是:人类社会存在独特的维度,即意境维度,它把人和人得关系进行分类、归纳和把握,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性规律。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政治发展,必须从意境维度观察、把握和分析,它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认识和诠释政治现象。

首先,维度的意义所在,即这一理论的核心。

通俗来讲,维度就是一个量度,比如一个坐标轴,可以为不同的目标提供量变的参考。

王国维提出的意境维度是两个极端的,一个是自由性,另一个是认可性。

自由性指的是社会中个体之间自治性的相互联结关系;而认可性指的则是被社会允许和接受的规则、秩序和伦理准则。

这两个维度在不同时期中始终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来判断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提示,指导人们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其次,这一理论的核心价值是,意境维度可以做为人类社会发展政治学研究的思想基础。

王国维认为,政治现象是由各种意境(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产生的,因此,他认为,政治学应该从意境维度进行研究,这对于对政治发展有一个大的认识,以及对政治社会的认知和理解都是重要的。

此外,王国维还提出,当今社会的发展应该注重“语境”的重要性,即认知问题的关系。

因此,它可以更好地解释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例如老年危机、异族关系危机、财富分配危机,等等,都是由于“语境”问题,即当前语境下已有主张完全不能被其他主张顺应、接受或忍受,从而导致政治社会紧张。

因此,理解和优化“语境”维度,把握政治语境,将有助于积极解决社会矛盾,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意境维度也将推动社会进步和全球革命,促进能解决社会冲突的政治模式的形成。

王国维意境说名词解释

王国维意境说名词解释

王国维意境说名词解释
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情感、意境、意象的表达,使读者产生一种特定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体验。

在王国维的学术理论中,意境被认为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家、文化学者,他对意境的研究和阐述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他认为,意境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家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将作品与读者产生联系的桥梁。

意境的构建需要借助于情感和意象的表达。

情感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状态,通过作者的笔触和描写方式传达给读者。

意象则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和象征符号的运用,将作品的内在意义转化为外在形象,进而呈现给读者。

意境的构建还需要借助于语言的艺术表达。

作家需要运用准确的词语、精确的句式和流畅的篇章结构,使作品的语言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

同时,作家还需要注重节奏的掌握和韵律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具有旋律感和节奏感。

意境的构建还需要借助于读者的主观想象。

作品只有在读者的思维和想象中才能得以完整呈现,作品的意境也需要读者的参与和共鸣来实现。

读者的体验和感受是意境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作品赋予意境以生命力的关键。

综上所述,王国维意境说的核心观点是,意境是作品的灵魂,是通过情感和意象的表达、语言的艺术表达以及读者的主观想象共同构建起来的。

作家需要通过精心的创作和表达,使作品的意境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意境的存在使作品的艺术性得以提升,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美学批评领域里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思想对于中国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古雅”和“意境”是他最为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简要阐述,并探讨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意义。

“古雅”是王国维所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它承袭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

王国维认为,“古雅”首先要具备的是一种清新脱俗、自然优美的视觉感受。

这种古朴、古雅的美感是一种文化传承,需要由文化传承者利用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心灵体验把握,并传递下去。

王国维认为,“古雅”美感可以从文化、精神、艺术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例如古诗词、古乐器等。

在王国维看来,“意境”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

他认为,“意境”既是诗歌中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情感,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是,他同时认为,“意境”并非只是诗歌的题材或者主旨,而是包含在诗歌的文艺形式之中。

因此,他提出“文学艺术气息”的概念,这包括了诗歌语言的音韵、形象、情感等方面,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情境和视听感受。

王国维认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备古雅的美感和独特的意境,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经典之作。

“古雅”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不仅仅是美感体验的表述,更是代表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通过“古雅”这个美学概念,王国维强调了以自然朴实的审美为中心的态度,其中包括对于文化传承的巩固和推广。

这种以清新、自然、优美为美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特有精神。

而通过“意境”这个概念,王国维强调了文艺作品的整体性和内在价值的体现。

他提出的“文学艺术气息”的概念,也为我们深入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目标。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艺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曾著有《人间词话》,提出了“古雅”与“意境”等一系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王国维详细地论述了“古雅”与“意境”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入手,探讨他对“古雅”与“意境”的研究及其在中国文学美学中的意义。

一、“古雅”与“意境”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1. 古雅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古雅”定义为:“古者,正也;雅者,美也。

他们千年来至此代及未来万精、万美不可详极他们叠加於细微丝缕中,滋长益美、区别淀雅。

”(《人间词话》卷一)这里的“古雅”并不是简单的古老和优美的意思,而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经过岁月的精华积淀,成为经典之作,具有无穷无尽的美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和典范。

王国维认为,“古雅”的作用是能够激发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养。

2. 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是:“人之形骸,可感而役谐;其所谓风化,实感而通要。

具此理,韵味所发,正是意境之感。

”(《人间词话》卷一)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由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构成的。

这种情感和思想并非表面的文字和词句所能表达的,而是通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所无法触及的深层意蕴。

意境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到一种特有的心灵境界,产生共鸣和共鸣的感情体验。

“古雅”和“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并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学角度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视角。

二、王国维美学要论对现代文学与美学的启示1. 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文学创作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上。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意境的观象本源——王国维观象意境说简释

关于意境的观象本源——王国维观象意境说简释

关于意境的观象本源——王国维观象意境说简释张俊;欧阳旻;徐文锐【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关于审美意境的本体根源即"意境本源"一直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主要存在"意象本源论"、"乐象本源论"和"观象本源论"等说法,其理论源头都可追溯到"易象本源论".这一重大问题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常说常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能观—观象本源论"具有深远的艺术哲学启蒙意义,但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意境;观象;乐象;意象【作者】张俊;欧阳旻;徐文锐【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意境或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艺术和诗学的主题,关于审美意境的本体根源,存在“意象本源论”和“乐(岳 )象本源论”的说法*传统艺术审美意象“另有一个源头多为人所忽略,那便是先秦两汉之间出现的‘乐(岳)象’说”,作者认为乐(岳)象是意象的源头。

(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参见刘汉光《略论意境的乐本源》(《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刘文对《乐记》中“乐(岳)象”思想的论述非常精到,但忽视了乐(勒)象从时间在先和逻辑在先上显然比乐(岳)象更为根本,二者都是“象性在先”的体现,乐(勒)象即乐意之象包含乐(岳)象即乐音之象,音象是乐象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整体与部分的重合关系,或者说是抽象本源与具体本源的互补关系。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作为“意境说(境界说)”的首论者,其“观象本源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并未被学界予以充分重视,需要进一步阐发其合理内涵。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一) 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灵均《九歌》之类,是鬼境界文字;子瞻《大悲阁记》之类,是佛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境界可在文学之外,或指地域疆界,如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在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说,“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北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说,“妄觉非境界”宋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说,“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卢之境界。

”一般言谈中,境界也有佛教这种用法。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境”并非景色外物,故此有“令境生”之说。

王昌龄的“诗有三境”说,可以理解为,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明确说,“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作者,可无大误也。

”“沧浪之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开创性的文学理论家、美学家之一,他的《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曲品》、《浮生六记》等文学评论和批评作品,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
批评的代表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以及中国艺术、美学和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古雅和意境。

古雅是指具有古典风范和高
雅品味的审美特征,而意境则是一种具有和谐、完整和深刻的概念境界。

古雅是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应该追求技
巧和形式上的完美,还要有一种古雅的风格,这种风格兼具古典的庄重和高雅品味。

例如,他曾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时说:“白氏,雅正清华,深沉穆静,尤有古人之风骨”。

这句话中,王国维明确提出了古雅风格的三个特征:雅正、清华和古人之风骨。

意境是王国维另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所呈现出的意境,
即一种生动感人而又超越具象的情感、心境或境界。

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王国维认
为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赤壁赋》等都具有出色的意境。

综上所述,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古雅和意境联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
关注于艺术作品中古典的品味和意境的表达。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
示意义,特别是在当代文化和艺术创作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地方。

王国维“境界说”的具体内容及意义

王国维“境界说”的具体内容及意义

王国维“境界说”的具体内容及
意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这三个境界需要依次去经历,即先经历迷茫,再心怀无畏,最后执着前行。

那么,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终能豁然开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为第一境,“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王国维借时序的交替,景物的变化来感叹世事的变幻无常,也意在说明做学问和成大事业初期的迷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为第二境,伊人”也可以指自己心中的志向或是理想,两者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东西。

借此说明一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理想而默默奋斗,不辞劳苦。

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

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

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为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王国维巧妙地运用了该词的意境,表明人只要朝着明确的方向去努力,就会有出乎意外的收获。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中国早期词学是在无尽的困惑中发展起来的。

敦煌曲子隋唐市井流行,不受重视。

《花间集》约940年由后蜀赵崇祚辑成“诗客曲子词”,由歌妓、酒女歌唱,多写妙龄女子。

如欧阳炯的《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鐶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薛昭蕴《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

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鶈鷘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箫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的美学价值,诗言志或言情都是显性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缪钺(1904—1995)先生诗“少年伫兴观书卷,如向深山踽踽行。

触眼峰峦乱稠迭,回头径路渐分明”,中国词学也是在困惑中踽踽走来。

僧人释惠红的《冷斋夜话》云:“法云秀关西,铁面严冷,能以理折人。

鲁直名重天下,诗词一出,人争传之”。

师尝谓鲁直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

鲁直笑曰:“空中语儿,非杀非偷,终不至坐此堕恶道。

”士阶层,士文化,其诗亦言情,但其旨归‘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士人亦有情词,配合燕乐演唱,不过每每糟到人质疑和规劝。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的代表性著作,为传统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对于后来研究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不仅大量的出现了“境界”也出现了“境”。

王国维最初用到“境界”是在《红楼梦评论》这篇论文中。

“境界”在王国维那里,已不再是散见于零碎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或概念,而是一个有系统美学观点的文艺学说了。

王国维境界说浅论

王国维境界说浅论

王国维境界说浅论意境说是王国维先生文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本篇文章主要是讨论意境说的内涵,西方的思想流派对于王国维的影响等问题。

标签:境界;来源;对比;影响一、“境界”的内涵“境界”一词,从佛教用语转到王国維的文学批评用语的概念含义已经有了转变,但是对于“感受”的重视这一点上,二者是有共同之处的,例如在《人间词话》六则中写道: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构成境界的因素之一就是“真”。

在作品中不仅要写真景物,还要有真感情,只有这样诗歌才能创造出境界。

所谓写“真景物”,就是写景得其神韵,而非刻板的描写、只求形似。

“真景物”和“真感受”并不是分开的,而是应该二者兼而有之。

这是作品“有境界”的第一基本。

有了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之后,诗人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有些作者由于能力的限制,并不能如实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切实感。

正如陆机在《文赋》的开篇所说:“恒患意不称物,词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在进行了境界的基本概念的提出之后,王国维又对境界的含义进行了细化,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在第四则中补充说明二者的不同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对于“有我”、“无我”的阐释可知,“有我之境”是指当自我存有“我”的意志,因而与外界有某种对立的利害关系的境界;而“无我之境”是指已经泯灭了自我意志,与外界事物并没有利害关系相对立的境界。

所以在“有我境界”中,“我”与“物”相对立,所以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在“无我之境”中并不是说在作品中描写的状态中没有了我的存在,比如上面举的两个例子来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王国维认为的“无我之境”,但是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诗并不是单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我”是存在于作品中的,从“采菊”和“悠然”中我们就可清楚的看出这当中必然存在一个“我”,其所说的“采菊”明明是“我采”,而其中的“悠然”也是“我”的一种状态,所以“无我之境”是物我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状态,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无我之境”就可以是“于静中得之”。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1. 引言1.1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性王国维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国维提出的古雅与意境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国维认为,古雅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一种经典的美感标准。

古雅所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质感和情感,而非外在的形式和技巧。

古雅的审美特征在于温润典雅、深沉秀丽,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与古雅相对应的是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意境,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意境的构建方式主要依靠语言的表现和形象的塑造,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氛围。

王国维美学思想强调古雅与意境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古雅的基础上才能营造出真正深刻的意境。

古雅与意境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使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思想性,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魂魄,为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2 古雅与意境的定义"古雅"一词源自《庄子》,描述一种古老而高雅的美感。

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古雅被理解为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美感,是一种既具有古代文化传统的沉淀,又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美学特征。

古雅并非单纯地追求古朴、典雅,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和内在品味的提升。

对于意境的定义,王国维将其理解为文学艺术作品所独具的一种抒情情境和心灵意趣。

意境是通过文字、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段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美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之一,提出了古雅与意境两个美学概念,对中国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古雅是指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所表现出的古老、典雅、高雅的风格和气质。

这种古雅的风格不仅反映出作品中具有历史感和传统感,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素养、修养和审美情趣。

古代的文学、诗词、绘画都具有一种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们往往包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生哲理。

因此,古雅的风格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美学传统的延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气质与特色。

其次,意境是指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所展示的一种抽象的思想境界和情感氛围。

它是作品中最深刻、最引人入胜、最有感染力的方面,是通过表达作者对自然、人情、世间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引导读者产生共鸣、思考以及美感体验的。

意境的呈现不仅是作品表现力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和哲学观念。

因此,意境也是古代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

王国维认为,古雅与意境是艺术作品体现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美学概念。

在他的美学观念中,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古雅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寻求趣味、意境的“境界”。

他提出了“境界之美”的概念,强调艺术作品在表达自然、人情、世间的同时,也应该展现出更高深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情感。

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和感受。

总之,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古雅与意境两个美学概念,为中国古代文学、诗词和绘画的传承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他的美学观念不仅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

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

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内容摘要:文章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肯定了艺术作品的意境,分析了艺术作品具备意境的条件,并提出了欣赏艺术作品意境的方法。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艺术作品意境意境指的是诗(词)、画、戏曲及园林等门类艺术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物我贯通,当下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界。

意境的形成,应有赖于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场景)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相融,它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和联想,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诗、赋、词、曲、小说、骈文、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

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中西美学“相互参证”的基础上,把“意境说”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成为他的文艺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部分。

他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称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谓之境界。

”由此可见,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

他认为有无境界,以及境界之深浅是衡量作品的标准。

从他的美学角度看,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托物抒情,于是便有“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境。

那么,按王国维的美学标准,艺术作品怎样才是有“意境”呢?一、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

王国维认为境界的实质,就是作者主观因素和所描写的对象,也就是情与景的高度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以及上文引用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认为心境和物境都包含在境界中,即所谓“情景相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国维意境说的理论意义张天曦( 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山西临汾041004)摘要: 意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美学中一个基本范畴, 与王国维的创造性研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他不仅自觉地把意境概念推举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 而且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上对其进行了新的整合, 从而使这一古老概念在新的语境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 意境; 情景交融; 自然中图分类号: B83- 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5957( 2001) 03-0044-06作为概念来说, “意境”早在唐代就诞生了, 但对意境的完备阐释和总结却在明清。

而把“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中心范畴与核心概念, 并以极大的理论自觉从逻辑上来揭示“意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成与类型、创作与鉴赏, 从而使之不仅具有严整的理论形态, 而且使之成为文学艺术内在本质最高理论概括的则首推王国维。

一在中国美学史上, 王国维不仅是源远流长的古代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而且他对意境概念所作的明确界定和全新发挥, 使之终于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

“意境”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概念, 与王国维对意境所作的创造性研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王国维的美学论著中, “意境”与“境界”这两个概念经常被交互使用, 并未作严格的区分, 两者的涵义是基本一致的。

他集中探讨意境问题的著作是《人间词话》, 但他关于“意境”的思想和观点却并不限于此, 在他的早期著作《文学小言》( 1906) 中, 实际上已经有了与“意境”相关的思想。

在这篇札记式的文章中, 王国维虽然承续古代诗学的传统, 仍把“情”与“景”看成是文学的二“原质”,但是, 他实际上已经给“情”与“景”注入了新的涵义, 并作了新的阐释。

首先,他把“景”定义为“自然及人生之事实”,而不是看成单纯的自然风景, 同时也包纳了社会人生的事实。

其次, 在他看来, 诗人主观之情, 并非个人一己之悲欢哀乐, 而是对社会人生之“精神态度”。

这种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 既可以是相互对应、互为表里的, 也可以是互相矛盾、“成反比收稿日期: 2001-01-13作者简介: 张天曦( 1958- ) , 男, 山西河津人, 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教授, 文学博士。

—44 —例的”,即主观意志与情感愈少, 反而“其观物也深”,“其体物也切”。

同时, 在创作过程中, 无论是观物还是描写, 诗人总是会伴随着无限的美感愉悦。

再次, 他认为, 作家激烈的主观感情也能作为“直观之对象”,成为文学创作的材料和文学反映的独特对象。

这样, 他就把文学的二“原质”作为“客观的”、“知识的”与“主观的”、“感情的”明确界定, 不仅深入剖析了文学的内部构成, 揭示了文学主客观具体统一的内在本质, 而且也孕育着把文学分为叙事与抒情, 把作家分为“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并以“意境”来统摄文学本质的重要理论观点。

[ 1] ( P25- 26)如果说, 在《文学小言》中, 王国维还是把“情”与“景”看成文学的二“原质”,并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具体揭示来分析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话, 那么, 仅隔一年, 即1907 年王国维在为自己的词集《人间词乙稿》所写的序中则开始明确使用“意境”这一概念了¹:文学之事, 其内足以摅己, 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 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 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 以其能观也。

出于观我者, 意余于境。

而出于观物者, 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 而观我之时, 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 能有所偏重, 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与不工, 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 2] ( P188- 189)在这里, 王国维并非只是简单地用“意”与“境”来替代“情”与“景”,概念的变化实际显示了他对文学本质更深刻、更细微的认识。

因为“情”与“景”还只是作为文学的两种“原质”、两种材料, 是可供作家“直观”的对象, 而“意”与“境”则已经经过了作家的血脉灌注和艺术加工, 作为艺术家“直观”的结果而进入到作品之中了。

应该说, 这才真正触及到了文学的独特本质, 并使“意境”概念成为更高层次的美学范畴。

二自从唐代王昌龄第一次提出“意境”这一概念以来, 在古代诗学中, 言意境者代不乏人。

就是“境界”这一概念也并非由王国维首创。

诚如叶朗先生所说: “意境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理论, 在唐代已开始形成。

到了明代和清代, ‘意境’和‘境界’作为美学范畴, 已经相当普遍地被人们所使用。

单就清代来说, 如张岱、金圣叹、王夫之、叶燮、李渔、石涛、孔尚任、恽寿平、黄图、布颜图、沈德潜、郑板桥、袁枚、纪昀、蒋士铨、方熏、潘德舆、沈祥龙、管同、魏源、刘熙载、江顺诒、林纾、陈廷焯、况周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 诗论、词论、文论、画论) 中都使用了‘境界’或‘意境’这一范畴。

”[3] 的确, 在王国维之前, “意境”和“境界”已作为一个基本的美学范畴大量地出现于诗论和文论之中了。

然而, 王国维的特殊重要性, 并不在于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比别人更多地使用了“意境”或“境界”的概念, 也不完全在于他比别人具有更高的理论自觉, 而是在于他以深湛的理论功底和中西融会的开阔视野, 将“意境”这一范畴从其他的美学范畴中突出出来, 提升和推举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 从而大大丰富了“意境”范畴的美学内涵。

在《人间词话》中, 王国维并不是把“境界”当作一个普通的概念来使用, 即他不是把“境界”仅仅看作文学作品的一种局部特征, 或一种风格、一种手法, 而是把它看作能充分概括文学本—45 —¹1906 年王国维将自己的词作编成《人间词甲稿》, 次年又编《人间词乙稿》, 两稿均有“山阴樊志厚叙”。

这两篇序言究竟是樊志厚自己所作, 还是王国维托名所作, 学术界有不同说法。

但普遍认为, 无论谁作, 皆是王国维自己的观点无疑。

质特征的最高范畴, 并以之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优劣与有无的主要标准。

这就不仅相当明确地突出了“境界”范畴无与伦比的独尊地位, 而且在用“境界”(或意境) 来揭示文学的内在本质方面, 王国维也表现出了相当的自觉意识。

可以说, 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与以往的理论家相比, 王国维对意境的研究, 至少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 在王国维之前的许多理论家或作家, 虽然都直接运用过“意境”或境界的概念, 或者表述过与意境相关的思想观点, 但真正对其基本涵义进行理性剖析和概念规范的却几乎没有,更不用说自觉运用“意境”来概括和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

“他们或着眼于意与境的关系, 从形象构成的角度立论; 或通过种种比喻,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 形象化的阐明意境给予人的感受。

因此, 使用意境这一概念的人, 对其内涵并无统一认识。

”[ 2] ( P190) 比如, 最早张扬此说的王昌龄将诗分为三境: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 2]( P176) 且不说作者在这里主要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立论, 并不是对诗的本质进行分析, 就是他所说的诗的三境, 它们各自的内涵、界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也是十分含混和模糊的。

在这里意境还远远没有成为一个概括文学审美特征的独立概念。

再比如, 与王国维同时代的况周颐, 他在《蕙风词话》中也大量使用“意境”(或境界) 这个概念, 但作者在这里也主要是着眼于对诗歌创作的形象特征和风格技巧的分析批评, 并无关乎文学总体的本质特征。

意境范畴只是到了王国维, 才不仅被加以严谨的理性规范, 而且被自觉运用到对文学本质的分析上。

他明确提出要“探其本”,就是要探索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内在本质规定性。

这正是王国维作为真正的文学理论家趋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 在王国维之前, 意境实际上是混杂于气质、风骨、兴趣、神韵、格调等概念之中, 与它们相互并列, 并无层次本末之分的。

而大多数诗论家们, 则无论是标榜“兴趣”,还是倡导“神韵”,其实也都还是在形式技巧和外在表现上绕圈子, 仍未能深入到文学的内在本质中去。

如严羽的“兴趣”说, 虽然在论述过程中已触及到某些本质的问题, 但他自己却缺乏相应的理论自觉。

他不是把“兴趣”作为一个基本的美学范畴, 而是把它看作诗的“五法”之一种。

他说: “诗之法有五: 曰体制, 曰格力, 曰气象, 曰兴趣, 曰音节。

”(《沧浪诗话·诗辨》) 这就很难说是一种成熟的诗学理论。

与之相比, 王国维的意境理论则要系统得多, 严密得多。

他不仅明确地把“境界”列为一个独立的美学概念, 而且把它从其他的美学概念中剥离出来并旗帜鲜明地将其推举为最高的美学范畴。

“言气质, 言神韵, 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 本也。

气质、神韵, 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1] ( P160) 在《人间词话》中, 王国维以“境界”思想为核心内容, 既从总体上对“境界”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分析, 又以“境界”为基本标准, 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批评, 从而使全书形成了一个内在统一、首尾一贯的完整体系。

第三, 由于王国维既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 又对西方哲学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因此, 他对意境的阐释不独比前人要深刻得多, 更重要的是他在意境概念中实际上已经注入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文艺思想。

表面看来, 王国维也仍然是从“情”与“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角度来分析“意境”的结构与特点, 与过去的诗论家似乎并无多大区别。

然而, 如果我们仔细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 在如何理解“情”与“景”的关系及其具体规定性上, 王国维与他的前人实在是大不相同的。

“景无—46 —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宋·范文) “景多则堆垛, 情多则暗弱: 大家无此失也。

”“作诗本乎情景, 孤不自成, 两不相背。

”“夫情景相触而成诗, 此作家之常也。

”(明·谢榛)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 然二字亦分主客。

情为主, 景为客。

说景即是说情, 非借物遣怀, 即将人喻物。

”(清·李渔)在我国古典意境理论中, 虽然也把意境从结构上分为“情景”二元, 但“景”在古典艺术理论中却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 它只不过是触发、寄寓诗人主观精神的媒介之物, 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意义。

因此, 古代诗论家所推崇的最高审美理想便是情景交融的艺术。

即所谓: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

”(清·王夫之)应该说, 王国维在意识的层面上也并没有想到要背离这种审美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