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五_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五_人教新课标-精选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五_人教新课标-精选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五(一)国学片段冠称元服,衣曰身章。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曰履曰舄曰屣,悉鞋之名。

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

簪缨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

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我是小助手冠称元服:冠为帽子,戴在头上,头为元首,所以冠就为元服。

身章:身体的象征和标志。

《左传·闽公二年》:“衣,身之章也。

”弁: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

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

后泛指帽子。

冔[xú]:殷代的冠名。

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履:本义为行走,后用来指鞋子。

舃: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

屣:一般的鞋子。

上公: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等级是八命,被加封为诸侯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九锡:君王赐的九种物品。

三加:士人行冠礼先行戴缁布冠,再戴皮弁,最后戴爵弁,称为三加。

簪: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缙绅:同“搢绅”。

章甫缝掖:孔子穿戴过章甫冠和缝掖衣,因此用章甫缝掖来指代儒生。

章甫,古代冠名。

缝掖,一种衣服。

我是小翻译冠是戴在头上的服饰,称为元服;衣是穿在身上的文采,称为身章。

冕、弁都是帽子的名称;舃、履都是鞋子的名称。

士人成年行冠礼,要换三次帽子,称为三加。

上公的命服有九等,皆君主所赐叫做九锡。

簪缨、缙绅都是仕宦享有的荣光。

章甫、缝掖皆为读书人所穿的衣服。

布衣就是白丁、平民的称呼;青衿乃是生员、秀才的名称。

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面的字分别注上读音并选择正确的解释。

(1)弹冠()相庆A.超出众人,居第一位B.帽子(2)冠()军A.超出众人,居第一位B.帽子2.短文中表示是鞋子的词有几个?分别是什么?3.“布衣”和“青衿”分别指的是什么人?弘扬传统文化汉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七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七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七(一)国学经典再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我是小助手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

饐:音yì,陈旧。

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餲:音ài,变味了。

馁:音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饪:烹调制作饭菜。

不时:应时,时鲜。

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气:同“饩”,音xì,即粮食。

不及乱:乱,指酒醉。

不到酒醉时。

脯:音fǔ,熟肉干。

我是小翻译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

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气味变了,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

不时新的东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

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

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

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

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考考你的智慧1. “食饐而餲”中的“饐”读音是,文中的意思是。

2. (多选)从文中可以得出,我们应该适量的吃()。

A.佐料B.酒C.茶D.肉E.米F.姜3. 你觉得选文中那么多的“不食”有没有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弘扬传统文化庾信——披裘负薪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

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 "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

人称披裘公。

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

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 "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

"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 "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北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闲居初夏午睡初起【南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增广贤文》(一)第1则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第2则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第3则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第4则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第5则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6则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第7则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第8则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第9则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第10则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

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第11则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第二单元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秋山【唐】张籍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钟山即事【北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增广贤文》(二)第12则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第13则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第14则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第15则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第16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2019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_人教新课标精品教育.doc

2019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_人教新课标精品教育.doc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一)国学经典再现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我是小助手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赫斯:发怒的样子。

爰:语首助词,无义。

遏:止;徂:往,到。

笃:厚;祜:福。

衡行:即“横行”。

我是小翻译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

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

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

《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

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七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七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七(一)国学经典再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我是小助手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

饐:音yì,陈旧。

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餲:音ài,变味了。

馁:音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饪:烹调制作饭菜。

不时:应时,时鲜。

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气:同“饩”,音xì,即粮食。

不及乱:乱,指酒醉。

不到酒醉时。

脯:音fǔ,熟肉干。

我是小翻译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

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气味变了,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

不时新的东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

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

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

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

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考考你的智慧1. “食饐而餲”中的“饐”读音是,文中的意思是。

2. (多选)从文中可以得出,我们应该适量的吃()。

A.佐料B.酒C.茶D.肉E.米F.姜3. 你觉得选文中那么多的“不食”有没有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弘扬传统文化庾信——披裘负薪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

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 "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

人称披裘公。

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

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 "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

"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 "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国学诵读课件-浣溪沙|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国学诵读课件-浣溪沙|人教新课标

我想读: 迎春乐
秦观
菖蒲叶叶知多少。惟有个 蜂儿妙。雨晴红粉齐开了。 露一点娇黄小。 早是被晓风力暴。更春共 斜阳俱老。怎得香香深处, 作个蜂儿抱。
我想读: 课后收集秦观的作品读 一读。
浣溪沙 秦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提示:欣赏视频朗读,用笔划出朗读的节奏与 停顿,注意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
浣溪沙 秦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
浣 溪 秦沙 观
配乐朗读
词句注释
①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 ②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 ③晓阴:早晨天阴着。 ④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⑤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⑥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⑦幽:意境悠远。 ⑧丝雨:细雨。 ⑨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 ⑩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品词意: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 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 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 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 就像愁绪飞扬。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
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会背
我想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 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 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国学经典诵读
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五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五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五_人教新课标(一)国学经典再现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我是小助手愿:羡慕。

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而不是指今日的高粱。

文绣: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我是小翻译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

不过,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到它罢了。

别人所给与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

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

《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

’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考考你的智慧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2.“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宰相肚里能撑船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二)国学经典再现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_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二(一)国学经典再现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章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曰:“否。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于此有人焉,人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

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

我是小助手传食:指住在诸侯的驿舍(宾馆)里接受饮食。

传,驿舍,相当于今天的宾馆。

泰:同“太”,过分。

通功易事:交流成果,交换物资。

羡:余,多余。

梓匠轮舆:梓人、匠人批木工;轮人、舆人指制造车轮和车箱的工人。

待:同“持”,扶持。

墁(màn):本义为粉刷墙壁的工具,这里指新粉刷过的墙壁。

我是小翻译彭更问道:“跟在身后的车几十辆,跟随的人几百个,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不是太过分了吗?”孟子说:“如果不正当,就是一篮子饭也不能够接受;如果正当,就是像舜那样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过分。

——你说得过分吗?”彭更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是觉得,读书人不劳动而白吃饭,是不对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互通有无,交换各行各业的产品,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就会使农民有多余的粮食没人吃,妇女有多余的布没人穿。

你如果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得到吃的。

比如说这里有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

你怎么可以尊重木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七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七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七_人教新课标(一)国学经典再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我是小助手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

饐:音yì,陈旧。

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餲:音ài,变味了。

馁:音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饪:烹调制作饭菜。

不时:应时,时鲜。

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气:同“饩”,音xì,即粮食。

不及乱:乱,指酒醉。

不到酒醉时。

脯:音fǔ,熟肉干。

我是小翻译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

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气味变了,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

不时新的东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

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

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

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

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考考你的智慧1. “食饐而餲”中的“饐”读音是,文中的意思是。

2. (多选)从文中可以得出,我们应该适量的吃()。

A.佐料B.酒C.茶D.肉E.米F.姜3. 你觉得选文中那么多的“不食”有没有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弘扬传统文化庾信——披裘负薪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

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

人称披裘公。

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

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

"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二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国学经典再现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章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曰:“否。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一)国学经典再现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我是小助手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赫斯:发怒的样子。

爰:语首助词,无义。

遏:止;徂:往,到。

笃:厚;祜:福。

衡行:即“横行”。

我是小翻译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

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

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

《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

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5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5课-人教部编版(共22张PPT)

2.素解文意。 点拨:孔子表扬子路有君子气度,即使衣衫褴褛, 站在衣着华丽的人群中,也一点都不自卑。 链接:《陷害同门》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9.28 1.文白对读。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
孔子说:“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素解文意。 点拨:孔子认为,人要有骨气,就像松柏那样,能够经受住 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链接:《松柏之志》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可与立,未可与权。” 翻译: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同走向正道; 可以一同走向正道的人,未必可以一同有所得;可以一同有 所得的人,未必可以一同通达权变。”
2.素解文意。
启思:
链接:《元白之交》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五)学习9.31 1.文白对读。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翻译:
五、品诗味
品味1:“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这三句呈现出 内在的规律性,表现出诗人对蜉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一 种观察,通过每进一步的细致观察,蜉蝣之美越发清晰。美 到极致,便引发了诗人的忧思。 品味2:《蜉蝣》一诗阐释了生命存活的意义,引发读者的 深深思考:人的一生是像蜉蝣、烟花一般,在生命的最后一 刻展现出最美丽的一面?还是像上古大椿树一般,历经世事 沧桑,却默默无名?
有这样的诗句:“唐棣的花在枝头摇动。岂是 我不思念你?只因住得离你太远。”孔子说:“没 有去思念罢了,如果真的思念,有什么遥远的呢?”
2.素解文意。 点拨:孔子借民歌发出心中的感慨,只要有真心、 真情,有共鸣,就无所谓远近。 拓展: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这个意思。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四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四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四(一)国学经典再现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是小助手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方:一定的地方。

约:约束。

这里指“约之以礼”。

讷:迟钝。

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考考你的智慧1.“方”的解释为。

2.我们要以来约束自己。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做呢?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在乎的也越来越少,但是如果失去约束,社会就会失去秩序,道德与法律,都是我们的行为准则,结合实际,谈谈这两种力量对人类行为约束的侧重点。

弘扬传统文化王冕僧寺夜读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让像以前一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紧挨着一座寺庙住下来。

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依靠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很是可怕。

王冕是小孩子,却面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二)国学经典再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我是小助手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

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五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一)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国学经典再现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我是小助手愿:羡慕。

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而不是指今日的高粱。

文绣: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我是小翻译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

不过,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到它罢了。

别人所给与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

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

《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

’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考考你的智慧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2.“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宰相肚里能撑船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二)国学经典再现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何必曰利?”。

我是小助手构兵:交战。

说:劝说。

遇:说而相合。

指:同“旨”,大概,大意。

号:提法我是小翻译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

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

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

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宋释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

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

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

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

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

何必要去谈听‘利’呢?”考考你的智慧1.宋牼去楚国的目的是,他的计划是。

2.“轲”表示。

3.从孟子为宋牼出谋划策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什么?弘扬传统文化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范纯仁,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

范仲淹的二儿子。

虽然范纯仁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不及父亲,却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气度。

一代大儒程颐与范纯仁素有交往。

一天,程颐去拜访刚刚卸任的范纯仁,谈起往事,范纯仁显得十分怀恋自己当宰相的时光。

程颐不以为然,直言不讳道:“当年你有很多事情都处理得不妥,难道不觉得惭愧吗?”范纯仁不知程颐所指何事。

程颐解释说:“在你任相的第二年,苏州一带发生暴民抢粮事件,你本应在皇上面前据理直言,可你却什么也没说,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惩罚。

”范纯仁连忙低头道歉:“是啊,当初真该替百姓说话!”程颐接着说:“在你任相第三年,吴中发生天灾,百姓以草根树皮充饥。

地方官员报告多次,你却置之不理。

”范纯仁愧疚无比:“这的确是我失职!”此后,程颐又指出了范纯仁的许多过失,范纯仁都一一认错。

事隔多日,皇帝召见程颐问政,程颐畅谈了一番治国安邦之策,皇帝听后赞叹不已,感慨地说:“你大有当年范纯仁的风范啊!”程颐不甘心将自己与范纯仁相提并论,忍不住问:“难道范纯仁也曾向皇上进言过?”皇帝命人抬来一个箱子,指着说:“里面全是范相当年进言的奏折。

”程颐似信非信地打开那些奏折,这才发现自己前些天所指责范纯仁的事情,其实他早就进言过,只是因某些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罢了。

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专程登门道歉。

范纯仁哈哈大笑:“不知者无罪,您不必这样。

”范纯仁曾自我总结:“懂得恕人,受之不尽。

”恕,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

面对他人莫须有的责备,与其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

谦卑地认错,往往比桀骜地辩解更加有力。

参考答案(一)1. 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到它罢了。

(二)1. 劝说秦楚不打仗这个不听就劝另一个2.孟子孟子名柯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