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毕业论文精修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毕
业论文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英文)
学院
专业
行政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目录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进入现代生活后,对于人们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介绍手机在我们现在的社交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利于人们的扩宽交往的范围,使交流更容易,但是这弱化了我们深沉次交流,放弃了面对面感情流露的交流,基于这种情况,分析相关利弊影响,最后基于
人际交往的本性需求探讨出现这种倾向于通过手机网络交流的原因。
。
关键词:手机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人与人的关系
Abstract:After the paper discusses smart phones and social networking into the modern life, for people interpersonal had a huge impact. Introduce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mobile phones now play in social life, in favor of widening the scope of people's interaction, make it easier to communicate, but it weakens the deep times we communicate face to face emotional outpouring abandoned exchanges, based on this cas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related to the impact on the nature of the final demand for interpersonal reasons for this tend to communicate via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to explore appear.
Key words:Phone;Social Networks;Interpersonal;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引言
研究背景
全球有63亿人,其中有30亿的人会收到手机讯号。在中国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亿,QQ空间有超过亿的活跃网友,新浪的微博活跃用户达个亿,腾讯QQ有高达亿的在线活跃用户,覆盖到90%以上的中国网民。而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公司的每月活跃用户总数其实已经超过了22亿人。其中,Facebook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13亿人,WhatsApp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5亿人,Instagram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Messenger 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这些都是Facebook的重要业务,所有业务的用户数加在一起就是22亿人。大约有10亿人在手机上使用Facebook。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
同时人们出门会带上手机,吃饭的时候看着手机,人们睡觉之前翻看一下手机,第二天醒来第一件事也会查看手机。而我们一般打开电脑或者滑开手机屏幕的时候,我们就会先登录QQ,或者上微博上微信。我们体验着网络聊天室和在线虚拟社区,我们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性,多选择性,我们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
国内研究动态
由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快速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网络整体发展
水平处于劣势,主要是侧重理论研究和翻译国外着作。因而,关于网络的相关研究
尚处于初步的积极探索阶段,总体上呈现出零散的研究成果多,而系统的研究少的
特点。
1、网络人际交往研究
(1)特征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如虞晓骏和王晓霞在关于“虚拟社会和人际交往的调适”的研究中,提出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多维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性等特征。
(2)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主要成果是指出网络带来了道德失范,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泛滥,传统道德规范受到挑战和冲击,出现了道德情感上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及其利弊研究。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网络人际交往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2、网络成瘾研究
以“网络成瘾”为题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检索1994.2005年的所有文献,共找到关于青少年相关文章58篇,而关于大学生方面的较少。这些文章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含义、诊断、原因、后果以及预防与治疗的措施、对策等等。
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研究
从国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来看,国内研究网络伦理道德的专家主要是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因此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研究相对比较集中和深入。国内的许多高校分别出台了各自的校园网网络规范、公约和处罚条例,许多高校也在研究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或者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公德教育,在全校学生必修的“思想品德课”中增设网络道德、网络法规专题,从整体上看国内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研究动态
l、对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
(1)社会互动。人类的社会交往和互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互动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最早使用这一词的要追溯到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他1908年问世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了社会互动一词。他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是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课题。他因此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美国的互动论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后,在美国形成了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论,该理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认为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分出来的主要指标,符号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意识的一种意愿标志。其整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符号构成意义;意义形成判断;判断引导行为。
(2)社会交往。库利指出,我们每个社会交往的参加者都会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模仿别人的方式去观察自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印象控制”或“印象整饰”。戈夫曼则就是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整饰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该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通过刻划自己的言行、通过各种礼仪来获得认可、获取与另一方的继续交往,这都是对该理论的实践运用。此外他的理论对交往礼仪做了细致分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对研究现实人际交往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网络与社会交往
网络最早诞生在美国。因此,最早对网络给予关注的也大多来自美国。1969年网络的前身“阿帕网”(ARPA net)诞生于美国之后,有研究者开始陆续关注这一新科技对人的心理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