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力技术是利用超重力原理创建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强化传递过程和多
超重力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超重力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郭浩;牛杰【摘要】超重力技术是一种过程强化技术,通过离心力实现传质过程的强化.超重力技术广泛应用于吸收、蒸馏、汽提、萃取等分离过程,在化工、环保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述了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重点介绍了超重力技术在化工尾气处理、精馏、纳米材料、催化剂制备及消除粉尘等方面的应用,并对超重力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做了展望.【期刊名称】《化工装备技术》【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超重力;过程强化;吸收;蒸馏;传质过程【作者】郭浩;牛杰【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宁夏)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宁夏)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51.8超重力HIGEE(high gravity)技术是一种过程强化的新技术,主要是通过强大的离心力——超重力,使气-液流速及填料的比表面积大大提高,液体在高湍动、高分散、强混合及界面更新急速的条件下与气体以极大的相对速度在弯曲流道中逆向接触,从而强化传质过程。
超重力技术广泛应用于吸收、蒸馏、汽提、萃取等分离过程[1]。
与传统技术相比,超重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以下特点[1-5]:(1)传递效率显著提高,传递系数可提高1~3个数量级,极大地减小了设备的体积,降低了设备投资。
(2)物料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极短(0.1~1.0 s),适用于某些特殊的反应及处理过程。
(3)易于操作及开停车,维护检修方便。
(4)填料不易堵塞。
(5)气相压降小,动力能耗小,适用于大气量、高气速的场合。
超重力设备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外壳、转轴、转子、填料及液体分布器等组成。
该设备核心部分是转子,其主要作用是装载和固定填料,在动力驱动下带动填料旋转,以实现良好的气液接触。
在压力作用下,气相由进气口进入外腔,在转轴外缘处进入填料,最后从排气口排出;液体由喷水管进入,经喷头洒在转轴内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转轴外缘。
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及工业应用

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及工业应用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及其工业应用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是一种通过增加反应体系中的离心力,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效率的技术。
它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合成新材料、催化剂的制备、化学反应的优化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的原理和工业应用,并探讨其在工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前景。
一、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的原理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是利用离心力对反应体系进行强化,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离心力的增加可以通过旋转容器或采用离心机实现。
当反应体系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传质速率都会增强,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此外,超重力还可以改变反应体系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改变溶剂的性质、增加物质的溶解度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
二、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的工业应用1. 新材料合成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可以用于合成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例如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
在超重力条件下,反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能够促进聚合反应的进行,从而得到高分子材料。
此外,超重力还可以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使其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应用价值。
2. 催化剂的制备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可以用于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
催化剂的性能往往与其结构和形貌密切相关,而超重力可以改变反应体系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催化剂的形成过程。
通过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可以调控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形貌,提高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从而实现高效催化反应。
3. 化学反应的优化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可以用于化学反应的优化。
在超重力条件下,反应体系的传质速率增加,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此外,超重力还可以改变反应体系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改变溶剂的性质、增加物质的溶解度等,从而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三、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的优势和前景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反应速率和效率:通过增加离心力,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和提高反应效率,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
5-超重力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超重力技术及工业化应用北京化工大学张鹏远杨旷陈建峰*【摘要】本文介绍了超重力技术的发展、原理、特点和工业应用。
由于在超重力环境下,传递过程和微观混合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旋转床在脱硫、脱碳、沉淀反应和多相反应过程发挥了重大的应用和重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重点介绍了其在脱硫中的应用,指出了超重力技术在脱硫中的应用前景,进一步展望了超重力技术作为一种过程强化技术在快速反应过程中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超重力技术;快速反应;脱硫;自1995 年举行首次化工过程强化的国际会议以来, 以节能、降耗、环保、集约化为目标的化工过程强化就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一技术可能使全球化学工业的面貌在二十一世纪发生根本性改变,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列为当前化学工程优先发展的三大领域之一。
而超重力技术则是过程强化技术中最先受到人们关注的几项关键技术之一[1,2]。
所谓超重力指的是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包括引力或排斥力)。
在地球上,实现超重力环境的最简便方法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而实现, 即通过旋转床实现.。
在超重力环境下,不同大小分子间的分子扩散和相间传质过程均比常规重力场下的要快得多,气液、液液、液固两相在比地球重力场大上百倍至千倍的超重力环境下的多孔介质或孔道中产生流动接触,巨大的剪切力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使相间传质速率比传统的塔器中的提高1~3个数量级,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得到极大强化。
1、超重力技术的发展史1976 年美国太空署征求微重力场实验项目, 英国ICI 公司(帝国化学工业公司) 的Ramshaw 教授等做了化工分离单元操作———蒸馏、吸收等过程中微重力场和超重力场影响效应的研究,他们发现微重力场使控制多相流体动力学行为的浮力因子Δρg接近于零,使相间的相对运动速度降低,不但对传质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极大地削弱了传质过程。
而且在几乎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液体表面的张力将起主导作用,*通讯联系人: 陈建峰, 北京化工大学Email: chenjf@液体凝聚在一起,组分基本上得不到分离。
超重力床——精选推荐

一种高效精馏设备——折流式超重力床引言在中小型农药、医药、精细化工等工业生产中,有机物的分离操作(如精馏、气提或吸收等)大量使用填料塔和板式塔等塔设备,液相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与逆流的气相进行接触传质,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在地球的重力场下,塔设备中的液膜流动较慢,汽液接触比表面积较小,传质效率相对较低,所以设备体积庞大、空间利用率低、占地面积较大。
超重力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强化气液传质的新型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转产生的数百至千倍重力的离心力场(简称超重力场)来代替常规的重力场,在超重力场下,液体分散飞行时所呈现的是非常细小的液滴、液丝状态,因此汽液接触的比表面积非常大,其极佳的微观混合以及极快的相界面更新特征,使其可以极大地强化气液传质过程,将传质单元高度降低1个数量级。
从而使巨大的塔设备变为高度不到2米的超重机,达到增加效率、缩小体积以及在有些场合可大幅降低能耗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已将此类技术成功地应用到化工过程的吸收、解吸和反应操作过程,已报道的填充式或碟片式等几种类型的超重力床至今都未能在单台设备中实现工业生产中的连续精馏过程。
浙江工业大学发明、与杭州科力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折流式超重力床,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连续精馏过程,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1 折流式超重力床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折流式超重力床是一种新型的超重力床,其结构主要由圆形外壳和折流式转子组成。
折流式转子是旋转床的核心部件,见图1。
其工作原理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转子在壳体内高速旋转,气相由进气口进入壳体,从转子外缘进入转子内,液相由进液口进入转子中心,气液两相在转子内形成比表面积极大而又不断更新的气液界面,具有极高的传质速率。
最后气相经出气口离开床体;液相在壳体内收集后由出液口引出。
折流式超重力床的特点:传质效率高,设备体积小,停留时间短,持液量小,抗堵能力强,操作维护方便,安全可靠,适用于贵重物料、热敏物料、高粘度物料或者有毒物料的处理,可以在高度、大小受限制的场合使用。
什么是化工本质安全?本质安全详解

化工生产过程通常会涉及多种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危险源集中等特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给人民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带来严重损害。
当前,数字化变革正在重塑化学品生产、消费模式,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成为有效提升行业安全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此外,我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未来能源结构将产生重大变革,以氢能、太阳能、风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形式将会逐步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化石能源将与新能源共存发展,安全风险叠加。
化工生产过程在新时期、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安全问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来解决,安全技术的进步是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风险的重要途径,过程强化、风险感知与监测预警、风险管控与处置等一系列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风险,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
本文将系统介绍化工生产过程本质安全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未来化工生产过程安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化工过程安全生产技术开发提供指导。
一、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概述本质安全(i n h e r en t sa f e t y)概念最早由英国的T re vo r K l e tz 于1976年提出,其理念是从工艺源头上永久地消除风险,而不是单独靠控制系统、报警系统、联锁系统的使用来减小事故发生概率和减轻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本质安全是绝对安全的理想状态,生产运行上很难达到,实际中需要通过本质安全化(i n h e r e n t l y s af e r)的一系列技术措施降低过程风险,使化工过程本质上更安全。
化工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本质安全如图1所示,最小化、替代、缓和、简化这4个本质安全化策略适用于研发、设计、建设、操作、变更和维护等化工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工艺过程的本质安全化与被动型、主动型和程序型安全防护措施一起构成了化工过程的保护层,其中本质安全化工艺技术在所有保护层中处于最核心的部分,对安全风险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
超重力分离技术解读

超重力气-固接触技术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a. 在超重力流化床中,由于重力场强度和流化速度均可调 节,因此可将流化速度控制在鼓泡速度之下操作,从而获得 良好的流化质量。
b. 在超重力条件下,由于颗粒有效重力增加,因而流化时气 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速度)大大增强,从而使其传质传热 速率远高于传统流化床。
动、强混合以及界面急速更新的情况下与气体以极大的相 对速度在弯曲孔道中逆向接触,极大地强化了传质过程。超 重力技术被认为是强化传递和多相反应过程的一项突破性 技术,被誉为“化学工业的晶体管”和“跨世纪的技术”
气相经气体进口管由切向引入转子外腔,在气体压 力的作用下由转子外缘处进入填料。液体由液体进 口管引入转子内腔,经喷头淋洒在转子内缘上。进 入转子的液体受到转子内填料的作用,周向速度增 加,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其推向转子外缘。在此过程 中,液体被填料分散、破碎形成极大的、不断更新 的表面积,曲折的流道加剧了液体表面的更新。这 样,在转子内部形成了极好的传质与反应条件。液 体被转子抛到外壳汇集后经液体出口管离开超重机。 气体自转子中心离开转子,由气体出口管引出,完成 传质与反应过程。
离心力场(超重力场) 被用于相间分离,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 在工业应用上,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为一项特定的手段 用于传质过程的强化,引起工业界的重视是70 年代末出现的 “Higee”, 这是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的ColinRamshaw 教授领 导的新科学小组提出的专利技术。它的诞生最初是由设想
用精馏分离去应征美国太空署关于微重力条件下太空实验 项目引起的。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 ( ICI) 连续提出被称之为“Higee”的多项专利。利旋转填 料床中产生的强大离心力———超重力,使气、液的流速及 填料的比表面积大大提高而不液泛。液体在高分散、高湍
超重力技术应用在化工工业中的研究

超重力技术应用在化工工业中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超重力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化工工业中。
超重力
技术是利用高速旋转加速度产生的高重力场对物质进行处理的一种新型技术,具有诸如快速反应速度、高效和节能等优点,在化学合成、分离、提纯和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超重力技术的应用在化工工业中重新定义了分子、离子、元素和原子之间的相
互作用,从而有望实现更加高效的化学反应。
在超重力场中,反应物分子与亲、疏水性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被大大增强,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提高反应物之间的亲和性。
此外,由于物质在超重力场中的分子自由路径因飞行时间缩短而减小,因此反应性质也会因此得到改善。
这些特性使得超重力技术成为化工生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超重力技术成功应用在化工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化学品的纯度和成品率,还
有助于生产更高性能的材料。
例如在高分子生产方面,超重力技术可以改善聚合反应条件,促进高分子的产生,从而提高聚合产物的质量和产率,同时还能使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变窄,加快聚合反应速率,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
此外,超重力技术还可以用于分离和提纯化合物。
在超重力场中,由于分子间
相互作用力增强,有利于分子间相互转移,从而加快分离效率。
超重力技术因此被用于纯化生物大分子、萃取药物和分离油品等场合,使得处理速度提高,同时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总之,超重力技术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可以为化学反应、材料制备、分离和提纯提供一种新的工具。
虽然目前仍存在使用上的限制,但这种技术的前景依旧非常令人期待。
超重力精馏技术

填料式内部结构图
填料中逆流接触进行传质传热。
3
超重力精馏设备
气液通量可得到极大 提高 , 气体、液体通量可 相应增大到很大而不产生
持液量比较小 , 液体在转
子内的停留时间很短 , 适合处
理一些热敏性、昂贵或者有毒 的物料。
液泛。
填料式 特点
1
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 , 与常用的板式塔、填料 塔相比 , 传质单元高度可 降低1~2个数量级,体积传 质系数可提高 1~3 个数量 级 , 设备的体积可缩小 10 倍以上。
存在, 基本的气液传质单元是液膜与液滴 , 这也
是超重力精馏过程与传统精馏过程的本质区别。
与传统 精馏的 区别
3
超重力精馏设备
填料式
它是由转子、液体分布器和外壳组成的。机器
的核心部分是转子, 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和带动填料 旋转, 实现良好的流体接触和微观混合。精馏过程 中 , 流体在超重力精馏设备中的流动形式为 : 蒸汽 从超重力精馏设备气体入口进入设备的外腔 , 在压 力的作用下自填料的外侧穿过旋转的填料进入设备 的内腔 , 然后从位于设备顶部的气体出口流出 ; 液 体由位于中央的一个静止分布器射出后 , 进入旋转 填料的内侧, 受离心力与摩擦力的双重作用向外甩 出填料 , 经外壳收集后 , 从液体出口排出 ; 气液在
质速率相比较传统塔器设备提高 1~3 个数量级,极大得强化了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
2
超重力精馏原理
2
超重力精馏原理
从本质上讲 , 超重力精馏过程与传统精馏过
程不同的是 : 在传统精馏过程中最基本的气液传
质单元是气泡 ; 而在超重力精馏过程中 , 填料内 只有液膜、液滴与流满填料空间的气相 , 无气泡
超重力技术进展_从实验室到工业化

第57卷 第8期 化 工 学 报 V ol 157 N o 182006年8月 Journal o 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 ineering (China) A ug ust 2006综述与专论超重力技术进展)))从实验室到工业化邹海魁,邵 磊,陈建峰(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摘要:超重力(旋转床)技术是一种能够极大强化传递和分子混合过程的突破性过程强化新技术,本文对超重力技术的基础研究,在反应与分离过程强化、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工业化应用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本中心的研究成果.关键词:超重力旋转床技术;过程强化;反应;分离中图分类号:T K 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1157(2006)08-1810-07Progress of higee technology )from laboratoryto commercializationZ OU H aikui,SH AO Lei,C HEN Jianfen g(Resear ch Center f or H ig h Gr avity Engineer ing and T echnology ,M inistr y of Education,Beij ingUniv er sity of Chemical T echnolog y ,Beij 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H igee technolog y,carried out in a r otating packed bed,is a nov el technolo gy for pro cess intensification,w hich can tremendously intensify m ass and heat transfer and micr omix ing pro cesses.T his paper review s the state -of -the -art hig ee technolog y in fundamental research,applications in reaction and separation eng ineer ing,nano -materials sy ntheses as w ell as its com mercialization.T he w o rk in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H igh Gravity Eng ineering and T echno log y is highlighted.Key words:higee techno logy ;process intensification;reaction;separ ation2006-02-22收到初稿,2006-05-08收到修改稿.联系人:陈建峰.第一作者:邹海魁(1973)),男,博士,副研究员.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3256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3602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4CB217804).引 言自1995年举行首次化工过程强化的国际会议以来,以节能、降耗、环保、集约化为目标的化工过程强化就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化工过程强化已经被列为当前化学工程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超重力技术则是过程强化技术中最先受到人们关注的几项关键技术之一[1-2].所谓超重力指的是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包括引力或排斥力).在地球上,实现超重力环境的最简便方法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而实现,即通过旋转床实现.在超重 Received date:2006-02-22.Correspon ding author:Prof.CHE N Jianfen g.E -mail:chenjf @mail 1buct 1edu 1cnFoun dation item:su pported b 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ation for Outstandin g You ng Scientists of China (20325621),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hina (20236020)an d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 ogram of China (2004CB217804).力环境下,不同大小分子间的分子扩散和相间传质过程均比常规重力场下的要快得多,气液、液液、液固两相在比地球重力场大上百倍至千倍的超重力环境下的多孔介质或孔道中产生流动接触,巨大的剪切力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使相间传质速率比传统的塔器中的提高1~3个数量级,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得到极大强化[3].超重力技术开发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1976年美国太空署征求微重力场实验项目,英国ICI公司(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Ram shaw教授等做了化工分离单元操作)))蒸馏、吸收等过程中微重力场和超重力场影响效应的研究,发现超重力使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相对变得微不足道,液体在巨大的剪切力作用下被拉伸成微小的液膜、液丝和液滴,产生出巨大的相间接触面积,因此极大地提高了传递速率系数,而且还使气液逆流操作的泛点速率提高,大大增加了设备生产能力,这些都对分离过程有利.这一研究成果促成了超重力分离技术的诞生,随后引起了美、英、中、俄等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热潮[4].国外从事超重力技术研究的公司和科研机构包括DuPont公司、DOW化学公司、Glitsch公司、Norton公司、Flour公司、ICI公司、New catstle 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Washing to n 大学、T axas Austin州立大学等;重点研究的技术有超重力精馏分离技术(甲醇/乙醇的分离等)、超重力吸收分离技术(天然气脱硫、分离CO2等)、超重力解吸分离技术(水脱氧、聚合物脱单体、地下污水脱苯/甲苯等)等.近几年在几个化工、能源过程中实现了工业化运行,如1999年美国DOW化学公司成功地将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次氯酸的工业生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经济效益[3].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从1988年开始,与Case W estern Reser ve大学合作进行了超重力技术的开发研究.10多年来,本中心已经在超重力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5],并成功主办了第一届和第三届国际超重力工程技术研讨会,确立了我国在国际超重力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本文全面综述了超重力技术的基础研究,在反应与分离方面的应用研究及超重力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油田注水脱氧、纳米药物制备、超重力反应分离耦合法生产化工产品等工业化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注:文中的研究成果,除特别标明研究者姓名、单位外,其他均为本中心的研究成果).1超重力旋转床技术的基础研究111超重力旋转床内流体流动现象及描述对流体在超重力旋转床填料中流动状态的了解是建立超重力环境下传递和混合理论的物理基础.电视摄像和高速频闪照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超重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约小于60g),填料内的液体主要是以填料丝上的单面膜与连接填料丝网间隙的双面膜两种状态存在,而在超重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大于100g),液体主要是以填料丝上的膜与空间的液滴两种形态存在,另外还有少量的液丝;将电导探头固定于旋转的转子上,测得了不同情况下液体在转子填料内的停留时间约为011~110s;通过图像分析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液膜厚度在011~013mm,并拟合了丝网填料上平均液膜厚度与液体黏度、流量及超重力水平之间的关系[3,6].另外,在超重力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本中心还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实验测得填料层中液滴的直径在011~013mm,拟合出液体在填料中的平均径向速率与液体流量、超重力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用电导的方法对填料层中持液量的研究得出了持液量与平均径向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逆流旋转床的液泛线要比填料塔中的整砌拉西环的液泛线高40%左右,气相压降不高于传质效果与之相当的塔;用五孔探针测试出旋转床内腔的速度和压力场是轴对称的,并发现流道突变区对气相压降的影响很大[3];逆流旋转床中的传质主要发生在填料层内,从液体分布器到填料空腔内的传质约占整个旋转床内传质的10%以下[7];填料内支撑布置在填料端效应区时会极大地强化传质,在10%~ 100%的开孔率范围内,内支撑的加入有利于传质,而在215%~10%的开孔率范围内,内支撑的加入不利于传质[8].112旋转填充床内传递过程的研究Ram shaw等用水吸收氨测定了逆流旋转床填料层的平均气膜传质系数,用比表面积为1650的不锈钢丝网填料在760g下得到气膜传质系数为1018@10-8s#m-1;朱慧铭等也利用水吸收氨测定了填料层的平均气膜传质系数,得到加速度与平均体积传质系数及传质单元高度的关系;沈浩等用空气解吸废水中的氨得到传质单元高度为3~ 10cm[3].#1811#第8期邹海魁等:超重力技术进展)))从实验室到工业化本中心的研究人员对用氮气解吸水中氧的液膜传质过程及对以黄原胶水溶液为对象的拟塑性非牛顿流体在逆流旋转床中的气液传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重力旋转床能大大强化液相的传质过程;逆流旋转床的转子中填料内缘的传质系数很大,气液传质过程在填料层中主要发生在靠近转子填料内径的区域,存在传质端效应[3];对用水吸收空气中SO2这个气液两相对传质阻力均有影响的吸收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逆流时在旋转床的填料层内外缘处分别存在液相端效应区和气相端效应区,而并流时气液两相端效应区都集中在填料层内缘处[9].采用基于颗粒轨道模型的欧拉-拉格朗日法对超重力旋转床中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将模拟计算得到的液相传质系数用于氮气解吸水中溶解氧的计算,其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计算分析表明,对超重力旋转床,在一定的转速下,液体和气体流量以及填料内径的变化对体积传质系数有重要影响[10].旋转床填料内的径向温度分布与转子的转速和液体流量有关,但气体流量的变化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很小.研究中还发现了传热端效应的存在[11]. 113旋转填充床内的微观混合特性研究微观混合对快速化学反应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工业上受微观混合影响的快速反应过程包括燃烧、聚合、反应、结晶等过程.一些复杂有机合成反应,如氧化、中和、卤化、硝化及偶氮等,也都属于快速反应,微观混合直接影响反应产物的分布[3].采用1-萘酚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偶合竞争串联反应体系,对旋转填充床内的微观混合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旋转填充床中微观混合能被极大地强化[12];建立了旋转填充床内微元流动的物理模型,模拟计算了液体微元经过实验条件下50层丝网填料最终流出填料空间的浓度分布,由浓度分布得到的微观混合特征指数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吻合良好[13-14];采用沿程分子探头实验方法,从实验上证实了旋转填充床内存在分子混合端效应区,计算得到旋转填充床中的分子混合时间在100L s 量级,说明旋转填充床反应器是目前分子混合速率最快的设备之一,可用于各类快速反应或快速混合过程的调控[15].114超重力旋转床的设计及工程放大技术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本中心已经在超重力旋转床的设计和工程化放大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不同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条件设计不同结构和规格的超重力旋转床,提出了超重力旋转床中介质进出口管径、喷淋管的形式及尺寸、填充床层的尺寸的计算方法及功率的计算、配套电机的选择及转子用转鼓的结构设计及强度的计算方法等[3],为超重力旋转床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2超重力旋转床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本中心在超重力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诸多创新性成果.211超重力技术在传递和分子混合控制的反应过程的应用(1)超重力技术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技术竞争的热点之一.这其中,反应沉淀法由于具有成本低、生产能力大、易于工业化、化学组成达分子原子尺度均匀化等优点,受到研究者和工业界的青睐.但传统的反应沉淀法一般在搅拌釜或塔中实现,存在粒径分布不均且难控、批次间重复性差及工业放大困难等缺点.理论分析表明,在传统反应器中,成核过程是在非均匀微观环境中进行的,微观混合状态严重影响成核过程,这就是目前传统沉淀法制备颗粒过程中粒度分布不均和批次重现性差的理论根源.相反,在超重力条件下,混合传质得到了极大强化,分子混合时间在100L s量级,这可使成核过程在微观均匀的环境中进行,从而使成核过程可控,粒度分布窄化.这就是超重力法合成纳米颗粒技术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3,15-17].本中心于1995年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了超重力反应沉淀法(简称为超重力法)合成纳米颗粒新方法,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的资助下,探索了气液、液液及气液固超重力法合成纳米颗粒的新工艺,相继开发出系列纳米颗粒实验室小试合成技术,并在纳米颗粒工业化制备技术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3].例如,气液固超重力法用于合成纳米CaCO3,可以制备出立方形、链锁状、纺锤形、针状、片状等不同形态的纳米CaCO3.在不添加任何晶体生长抑制剂的情况下,可以制备出平均粒度为15~40nm、分布很窄的纳米立方形CaCO3颗粒;在添加特定晶习控制剂的条件下,#1812#化工学报第57卷可以制备出轴比大于10、单个颗粒平均粒度小于10nm 、分布均匀的链锁状CaCO 3[18]等.采用气液相超重力法制备的纳米材料有纳米氢氧化铝(纤维状、粒径为1~5nm 、长度为100~300nm )、纳米二氧化硅(球形、平均粒径约为30nm )[3]、纳米氧化锌(球形、粒度约为30nm)[19]、纳米二氧化钛(球形、粒径20~30nm )[20]、纳米硫化锌(球形、粒径约40nm )[21]等.采用液液相超重力法制备的纳米材料有纳米碳酸锶(平均粒径约30nm )、纳米碳酸钡(比表面积约20m 2#g -1)、纳米氢氧化镁(六方形片状物,平均粒径为70nm )[3]、纳米钛酸钡(球形、粒径50~70nm )[22]等.在实验室及中试规模的研究基础上,本中心提出并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创制了超重力法制备无机纳米粉体的成套技术,成功进行了超重力法生产纳米碳酸钙的工业放大,生产出平均粒度15~40nm 、粒度和形貌可调控的纳米碳酸钙产品,粒度指标优于美国等国际同类产品,具有碳化时间缩短、粒度分布窄、生产成本低、生产质量稳定易控等突出优点.目前利用该技术建成了5条纳米碳酸钙工业生产线,总产能达316万吨/年,产品已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另外,1000t/年超重力法纳米氢氧化镁工业生产线于2004年7月在天津汉沽建成投产.可见,采用超重力技术能够制备出多种纳米材料,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是一项平台性的高新技术,可望进一步推广至其他纳米材料的制备中.(2)超重力法原位合成纳米功能复合材料 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纳米复合材料,其制备及应用的技术关键是如何实现纳米无机颗粒在有机基体中以纳米级分散.本中心提出了采用超重力法原位合成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新方法,通过气液固反应结晶和原位相转移耦合方法,在超重力反应器中成功合成出高碱值石油磺酸钙润滑油清净剂纳米复合材料,产品的碱值大于300m g KOH #g -1,电镜照片如图1所示,纳米碳酸钙胶粒的粒径小于30nm,分布均匀.目前,本中心已经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立了超重力法制备高碱值石油磺酸钙润滑油清净剂纳米复合材料20t/年中试生产线.(3)超重力结晶法制备纳米药物 口服难溶性药物的溶出过程是限制其吸收及生物利用度的关键Fig 11 T EM photo gr aphs of CaCO 3part icles fro m RPB -pr epar ed o ilbased dispersion因素,一般来说,药物的溶出速率与药物颗粒的粒度呈反比关系,所以通过减小难溶性药物颗粒的粒度可以大大提高其溶出速度;对气雾剂而言,颗粒大小同样是决定药物能否到达作用部位的关键因素[23-25].在成功实现超重力法合成无机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的资助下,本中心发明了超重力结晶法制备纳米药物的新方法,采用超重力结晶法得到了平均粒度为115L m 的解热镇痛消炎药)))布洛芬重结晶产品[23-24];制得了粒度小于500nm 的治疗哮喘病的药物)))硫酸沙丁胺醇颗粒[25];制备了超细头孢拉定抗生素药物粒子,通针性、混悬效果、溶出速率及溶解度要明显优于常规法产品[26-27].此外还探索了用超重力法制备其他纳米药物粉体,如抗哮喘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和药物辅料等.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本中心研究了该技术的放大规律,并与华北制药集团倍达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实现了40t/年超重力法制备无定形头孢呋辛酯纳米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图2为产品头孢呋辛酯的扫描电镜照片,得到的头孢呋辛酯是无定形的,粒径小于500nm.产品的溶解速率和溶解度较市售产品都有明显的提高,更易溶解、吸收,生物利用度也高于市售微米级药物产品.鉴于超重力技术在药物微粉化方面的独特优势,Abhijit 等[28]发表综述评论认为:/超重力结晶法代表了疏水药物纳米化的第二代战略性方法,,由于其简单、易于放大和纳米效应,有可能#1813# 第8期 邹海魁等:超重力技术进展)))从实验室到工业化Fig12SEM pho tog raphs of nano sizedCefurox ime A x etile成为一种未来的技术0.(4)超重力技术在多相快速反应中的应用利用烷基化反应,以异丁烷为原料,在强酸等催化剂的作用下,与C3~C5烯烃反应生成烷基化油.烷基化油是一种理想的汽油调和组分,烷基化生产装置的全球生产能力为8000万吨/年以上.烷基化反应涉及液液快速反应过程,现工业上采用H F和浓H2SO4催化反应传统工艺,存在腐蚀性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本中心将超重力反应器作为烷基化反应器,应用于离子液体催化的烷基化反应,合成烷基化油.该液液反应过程中,微观传递和分子混合是关键,实验结果表明:烷基化油辛烷值可达97以上,反应器体积可缩小至原先的1/10~1/6,优于传统H F和浓H2SO4法工艺,而且无污染物排放,可实现高效、低能耗清洁生产的目的,为替代污染严重的H F和浓H2SO4法生产烷基化油提供了一种洁净生产新技术.最近,本中心将超重力旋转床作为气液反应器,用于环己烷空气氧化制备环己酮反应过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己烷转化率与现有工艺相当的情况下,过氧化物的含量约降低70%左右,可以大幅度减少后续由于过氧化物分解产生的废碱液,可望开发出一种绿色环保新工艺.(5)超重力技术在生化反应中的应用大多数的生化反应都是好氧反应过程.由于好氧微生物的呼吸、基质的氧化所需要的氧是液相中溶解的氧,因此在好氧发酵过程中氧的气液传质十分重要,氧溶解速度成为好氧发酵过程的限制因素.根据生化反应的特点,本中心将超重力旋转床和内循环反应器的优点结合起来,成功开发了内循环超重力生化反应器,实验表明,拟塑性流体在超重力旋转床中的氧传递速率较鼓泡搅拌釜中快6~20倍.在此反应器中进行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发酵实验,发酵液中酵母的最大湿重为66g#L-1,超过气升式反应器中得到的51g#L-1的优化结果;采用此反应器时透明质酸的产量为615~712g# L-1,而操作条件基本相同的搅拌釜的产量只能达到4~5g#L-1,表明内循环超重力生化反应器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发酵设备[3].212超重力技术在强化分离过程的应用(1)超重力水脱氧技术的研究超重力技术的第一个工业化应用实例是油田注水脱氧.油田注水的国家标准是水中的氧含量小于50 L g#L-1.1993年,本中心为胜利油田研制了一台50t#h-1的超重力脱氧机,进行了用天然气对水进行氧解吸的实验,出口氧含量全部达到低于50 L g#L-1的注水要求(最低低于20L g#L-1),与现有的真空脱氧技术相比,无论在脱氧指标上还是在动力消耗上都有较大的优越性[3].1995年,本中心开发研制了国际上第一台最大的工业化超重力样机)))300t#h-1水脱氧超重力装置,并于1998年在胜利油田投入实验应用,之后两台250t#h-1的工业装置也在胜利油田海上石油平台上投入了生产[3].此外,采用超重力法还进行了锅炉用水脱氧的研究,使用0103~012M Pa(表压)的蒸汽,在103~133e时,就可以将水中的含氧量减少至7 L g#L-1以下,而且不需添加任何化学药剂.与热力法相比,超重力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压力下达到很好的脱氧指标,能较好地解决锅炉的氧腐蚀问题,在锅炉行业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3].(2)超重力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本中心与原中国天然气总公司下属大型合成氨企业合作,开发建立了一套处理水量为5t#h-1的超重力尿素水解工业侧线,在220~230e、214~216MPa条件下,将尿素解吸废水中尿素含量由100mg#L-1左右降至5m g#L-1以下,可以满足中压锅炉用水的要求.本中心采用超重力气提技术及设备处理合成氨厂铜洗车间存在的含氨量20000~30000mg#L-1的废水,成功地将废水中的氨含量降至100mg# L-1以下,满足环保要求的同时还得到可以利用的#1814#化工学报第57卷15%~20%的浓氨水,解决了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3].(3)超重力技术在废气治理中的应用工业及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新型脱硫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的环保科研课题之一.本中心与国内硫酸厂合作,采用亚胺吸收法,进行了超重力脱硫的工业侧线实验,经过超重力设备吸收后,尾气中二氧化硫含量降至100mg#L-1(世界银行标准为300mg# L-1).若将单级超重力脱硫与喷射脱硫器相结合,可在设备投资、动力消耗、气相压降等方面较原有技术有较大优势[3,5].除尘是由作为单元操作之一的气固相分离操作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采用超重力旋转床对发电厂燃煤飞灰的捕集效率达99%以上,切割粒径范围为0102~013L m,压降不大于3000Pa,与电除尘相当,但设备占地面积、价格及能耗方面远优于电除尘法,是一种极有推广前景的除尘技术及设备[3,29].213超重力反应分离耦合法在化工产品生产中的应用1999年,美国DOW化学公司与本中心合作,成功地将超重力技术应用于反应分离耦合过程,在次氯酸的生产中,将直径6m、高30m的钛材塔式反应分离设备用直径3m、高3m的超重力装置进行了成功替代,在一台超重力设备中同时完成反应和分离两种操作,次氯酸的产率由原先的80%提高到90%以上,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节省了设备投资70%和操作费用.这一技术的开发成功,为超重力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工业化范例[3].3结束语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果表明,超重力技术是一种高效的过程强化的新技术,在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它广泛的适用性,可生产出传统设备所难以生产出的更小、更精、更安全、更高质量的产品,以及具有更能适应环境和对环境友好等特殊性能,可望成为21世纪过程工业过程强化的主导技术之一.致谢:本文的研究成果包括了郑冲、冯元鼎、周绪美、艾大刚等中心退休教师及郭锴、郭奋、王玉红、张鹏远、刘晓林、宋云华、陈建铭、沈志刚、毋伟、初广文等中心教师及张军、刘骥、竺洁松、李振虎、钟杰、杨海健等毕业和在读博士研究生,张海峰、廖颖、万冬梅、王刚、李文博、李树华、赵永华、崔建华、梁继国、刘方涛、张春光、张新军、马静、续京、周敏毅、徐春艳、李亚玲、许明、王东光等毕业和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同时,超重力技术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委/八五0、/九五0和/十五0攻关项目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和北京市等科技计划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ferences[1]Rams haw C1The in centive for process intensification//1s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for theChemical In dustry.London,1995[2]Fei Weiyang(费维扬).T he pr ogress of processinten sification.W orld S ci-T ech R&D(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6(5):1-4[3]Chen Jian feng(陈建峰).H igh Gravity T echnology an dApplication)A New Generation of Reaction an d SeparationT ech nology(超重力技术及应用)))新一代反应与分离技术).Beijing:C hemical Indus try Press,2003[4]Guo Kai(郭锴),Liu S on gnian(柳松年),Ch en J ianfen g(陈建峰),Zhen g Chong(郑冲).Recent progress of highgravity tech nology.Chemical I ndu stry and E ngineer ingP rogr ess(化工进展),1997,1:1-4[5]Wang Yu hong(王玉红),Gu o Kai(郭锴),C hen J ianfen g(陈建峰),Zh eng Chong(郑冲).Hig ee technology and itsapplication.M etal M ine(金属矿山),1999,4:25-29 [6]Zhang J un(张军),Guo Kai(郭锴),Guo Fen(郭奋),Zhu Jiesong(竺洁松),Zheng C hong(郑冲).Experimental study ab out flow of liquid in rotating packedbed.J our nal of Chemical Eng ine ering of ChineseUnive rsities(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0,14(4):378-381[7]Guo Fen(郭奋),W ang Donggu ang(王东光),WuJinliang(吴金梁),Guo Kai(郭锴),Zh eng Chong(郑冲),S hao Lei(邵磊).Effect of differen t initial liqu iddistribution on mass transfer in a counter current flowrotating packed bed.Journal of Beij ing Univ ersity ofChe mica l Te chnolog y(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3,30(3):30-34[8]Guo Fen(郭奋),Zhao Yongh ua(赵永华),Cui Jian hua(崔建华),Chen Jianfeng(陈建峰),Guo Kai(郭锴),Zheng Chong(郑冲).Effects of inner s upports on liquid-film controlled mass transfer in rotatin g packed bed.J our nal of N or th China I nstitu te of T echnolog y(华北工学院学报),2001,22(6):420-424[9]Li Zhenhu(李振虎),Guo Kai(郭锴),Yan Weimin(燕为民),Zheng Chong(郑冲).Th e com parison of the gas#1815#第8期邹海魁等:超重力技术进展)))从实验室到工业化。
超重力技术——精选推荐

超重力技术:担当提质降耗重任化工过程强化已被列为化学工程优先发展的领域,而超重力技术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关键技术之一。
采用超重力技术可在降低物耗能耗的同时,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该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有望担当起提质降耗、节能减排的重任,因而成为21世纪过程工业强化的主导技术之一。
前沿技术获得重点扶持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建峰博士介绍,超重力技术的开发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是利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超重力环境,对传质、传热过程和微观混合过程进行强化的新兴技术。
利用该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化学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显著缩小反应器或分离设备的体积,简化工艺、流程,实现过程的高效节能,减少污染排放,提高产品质量。
“十一五”期间,我国首批启动的“863”重点项目“化工反应过程强化技术”专项,围绕一种关键材料和3项强化技术设立了6个研究课题,其中就有两个涉及超重力技术。
国家科技部对此设定了具体目标:完成气液、液液和气液固等多相反应过程超重力强化新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建成工业示范装置;采用超重力反应分离过程强化技术等,开发建设24万吨/年的大型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工业示范生产线,实现能耗降低20%以上、产能提高30%,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需优于现有装置。
起步较早确立领先地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侧重于超重力分离技术的应用开发,重点研究项目包括超重力精馏分离、超重力吸收分离、超重力解吸分离等技术,并在化工、能源领域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我国较早开始了这项前沿技术的研究,在世界超重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超重力反应工程等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以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为例。
该中心从1990年起,一直从事这一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应用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有多种技术和产品出口欧盟、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超重力技术领域的核心地位。
超重力技术及其在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超重力技术及其在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孔望欣;夏美芳;吴媛媛;黄进;钟魁【摘要】High gravity technology is a new technology can strengthen chemical process of "three trans-mits and one reaction”, and it is of great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of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troducing research progress, working principle, process flow and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of high gravity technology blowing off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超重力技术是强化“三传一反”化工过程的新技术,将其应用在氨氮废水处理过程,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着重对超重力技术吹脱氨氮废水的研究进展、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及技术优势进行了介绍。
【期刊名称】《浙江化工》【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超重力技术;吹脱;氨氮废水【作者】孔望欣;夏美芳;吴媛媛;黄进;钟魁【作者单位】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昌海生物分公司,浙江绍兴 312000;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昌海生物分公司,浙江绍兴 312000;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昌海生物分公司,浙江绍兴 312000;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昌海生物分公司,浙江绍兴 312000;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昌海生物分公司,浙江绍兴 312000【正文语种】中文自1983年英国ICI公司成功研制出高强度气液传质设备超重力机以来,人们对超重力技术进行了密切关注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将其应用到了化工、材料制备、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1-6]。
华兴化工超重力氨法脱硫及硫酸盐系列产品生产实践

华兴化工超重力氨法脱硫及硫酸盐系列产品生产实践陈银根【摘要】介绍了华兴化工200 kt/a硫铁矿制酸装置尾气超重力脱硫工艺流程和生产实践情况。
硫酸二系列尾吸系统采用超重力技术改造后已稳定运行2个多月时间,超重力反应器氨法脱硫后的尾气ρ(SO2)240~680 mg/m3,达到预期改造目的。
脱硫副产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含量约400 g/L的亚盐溶液7 kt/a左右,用于液体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硫酸铵、过硫酸铵、过硫酸钠、亚硫酸钠等硫酸盐系列产品生产。
在减少SO2污染的同时,华兴化工进一步拓宽了硫化工产品链。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of super-gravity desulphurization in Huaxing Chemical' s 200 kt/a pyrite-based sulphuric acid plant are described.The tail gas absorption system of 2# sulphuric acid system has been stably operating for more than two months after revamping with super-gravity technology by ammonia process.SO2 concentration of the tail gas from super-gravity reactor was 240-680 mg/m3 and the intended purpose was achieved.Desulphurization by-product,about 7 kt/a solution containing about 400 g/L ammonium sulphite and bisulphite,was used to produce liquid sulphur dioxide,sodium metabisulphite,ammonium sulphate,ammonium persulphate,sodium persulphate and sodium sulphite,et al.Huaxing Chemical has successfuly extended its sulphur-related product line while reducing SO2 pollution.【期刊名称】《硫酸工业》【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硫酸生产;尾气脱硫;超重力技术;氨法;硫酸盐;生产;实践【作者】陈银根【作者单位】铜陵化工集团华兴化工有限公司,安徽铜陵24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11.16铜陵化工集团华兴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兴化工)现有3套200 kt/a硫铁矿制酸装置,通过生产优化,目前硫酸总产能已达到700 kt/a。
北京化工大学-超重力课程设计

超重力隔壁精馏塔分离三组分结构设计摘要超重力技术是强化多相流传递及反应过程的新技术,由于它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具有传统设备所不具有的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易运转、易维修、安全、可靠、灵活以及更能适应环境等优点,使得超重力技术在环保和材料生物化工等工业领域中有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精馏是石油化工等工业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单元操作之一,但其存在能耗高、热力学效率低的问题。
隔壁塔作为完全热耦合的一种特殊结构,可以在一个塔壳内同时完成三组分的分离,具有设备投资少、能耗低的特征。
本文尝试将两种结构结合,强强联合下产生超重力隔壁精馏塔,希望得到更加高效的分离效率。
关键词:超重力;隔壁塔;超重力隔壁精馏塔目录1超重力 (1)1.1旋转填料床结构及特点 (1)1.2旋转床分类 (2)2精馏 (3)2.1精馏过程及特点 (3)2.2隔壁塔 (4)3超重力精馏的提出 (5)4超重力隔壁精馏塔结构设计 (5)5可行性 (6)参考文献 (8)1超重力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来模拟超重力。
超重力机以气液、液液两相或气液固三相在模拟的超重力环境中,多孔填料或孔道内,进行混合、传质与反应为其主要特征。
对传递和微观混合过程的极大强化。
1.1旋转填料床结构及特点超重力实现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旋转填料床。
旋转填料床是利用高速旋转的填料形成超重力场并对通过填料的汽液进行无限切割,使其表面不断更新的高效分离设备。
其主要结构包括外壳、转子和液体分布器。
设备的核心部分是转子,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填料并带动其旋转,实现良好的气液接触与微观混合。
转子一般由上下盘片和转鼓构成,通过轴与电机连接。
轴与旋转填料床外壳用轴承连接并加以密封,防止汽、液向外渗漏。
转子在轴的带动下以每分钟数百至数千转的速度旋转。
图1 超重力实现方式通过多年对旋转填料床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发现旋转填料床有以下特点:(l)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与常用的板式塔、填料塔相比,传质单元高度可降低1-2个数量级,体积传质系数可提高1-3个数量级,设备的体积可缩小10倍以上;(2)气液通量可得到极大提高,气体、液体通量可相应增大到很大而不产生液泛;(3)填料空隙率一般在90%以上,远大于普通的填料塔。
超重力精馏技术

Chenmical Intermediate242013年第04期陈阳隋志军(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上海200237)摘要:超重力精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相对传统精馏技术有巨大优势的新技术,越来越多地收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从宏观介绍了超重力精馏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工业化的应用实例,以及其发展前景的展望。
又从微观描述了超重力精馏设备的原理,内部传质传热的数学模型的经验表达。
从填料式的超重力精馏床到折流式超重力床,其中克服了很多超重力精馏工业化的困难,使其工业化的生产成为现实。
此外还介绍了超重力精馏的工艺流程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方向。
超重力精馏的实现使得现代化学工业微型化,大量节约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这也是现代工业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超重力精馏工业化节能中图分类号:TQ 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T1672-8114(2013)04-019-04超重力精馏技术科研开发前言精馏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耦合精馏技术应运而生,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分离技术不断更新和强化。
超重力技术的出现在化工中也被广泛的应用,如超细粉体制备、油田注水脱氧、脱硫、除尘、精馏以及吸收等。
超重力技术也运用到了精馏上,将会引起精馏工业的巨大变革,但工业化的过程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但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超重力技术必然会成为化学工业的“晶体管”,就像晶体管的发明引起电子科技革命一样,巨大的分离设备将会成数量级式地缩小,为人类节约数以万计的资源。
所谓超重力场是指物体所受的力远大于地球重力的环境,物质在超重力场下所受的力称为超重力。
利用超重力科学原理而产生的应用技术称为超重力技术[1-6]。
1超重力精馏基本原理在超重力环境下,分子扩散与相间传递过程均比常规重力场下的要快得多,气-液、液-液两相在比地球重力场大数百倍至数千倍,产生巨大的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使得相间传质速率比传统的塔器提高几个数量级,极大强化了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2]。
超重力分离技术.

超重力气-固接触技术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a. 在超重力流化床中,由于重力场强度和流化速度均可调 节,因此可将流化速度控制在鼓泡速度之下操作,从而获得 良好的流化质量。 b. 在超重力条件下,由于颗粒有效重力增加,因而流化时气 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速度)大大增强,从而使其传质传热 速率远高于传统流化床。 c. 近年来,随着超细粉体技术的发展, Gel-dart C类颗粒或 超细颗粒的流态化加工过程成为科技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热 点 ,但这类颗粒由于粘附性强,流化时易形成稳定沟流,因而 难以流态化。但在超重力条件下,气固之间的剪切力大为增 强,有可能克服颗粒之间的团聚力,从而促进聚式流态化向 散式化的转变,从而改善超细颗粒的流化质量。
2.干燥过程 超重力气-固流化床技术研究较多集中于不同物料 干燥过程的应用,包括不同物料初始流化行为和干 燥过程中传质传热速率的研究。如Farkas Lazar等 对片状和块状土豆、胡萝卜和苹果等在超重力(离 心)流化床中的干燥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流化 和加工效果Roberts等应用超重力流化床对制作方 便快餐米饭进行了研究;德国学者Alstet-ter用超重 力(离心)流化床干燥密度小、湿含量高的小颗粒物 料。
桂红光,陶俊宇,顾超凡
超重力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重力条件下多 相流体系的独特流动行为,强化相与相之间的相对 速度和相互接触,从而实现高效的传质传热过程和 化学反应过程。获取超重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动 设备整体或部件形成离心力场,涉及的多相流体系 主要包括气-固体系和气-液体系。
超重力分离技术是强化多相流传递及反应过程的新 技术,上个超重力机世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受到 广泛的重视,由于它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具有传统设 备所不具有的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易运转、 易维修、安全、可靠、灵活以及更能适应环境等优 点,使得超重力技术在环保和材料生物化工等工业 领域中有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但目前超重力技 术还主要处于应用开发阶段,集中体现在超重力气 -固流态化技术和超重力气-液传质技术两个方面
超重力分离技术

超重力气-固接触技术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a. 在超重力流化床中,由于重力场强度和流化速度均可调 节,因此可将流化速度控制在鼓泡速度之下操作,从而获得 良好的流化质量。 b. 在超重力条件下,由于颗粒有效重力增加,因而流化时气 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速度)大大增强,从而使其传质传热 速率远高于传统流化床。 c. 近年来,随着超细粉体技术的发展, Gel-dart C类颗粒或 超细颗粒的流态化加工过程成为科技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热 点 ,但这类颗粒由于粘附性强,流化时易形成稳定沟流,因而 难以流态化。但在超重力条件下,气固之间的剪切力大为增 强,有可能克服颗粒之间的团聚力,从而促进聚式流态化向 散式化的转变,从而改善超细颗粒的流化质量。
2.干燥过程 超重力气-固流化床技术研究较多集中于不同物料 干燥过程的应用,包括不同物料初始流化行为和干 燥过程中传质传热速率的研究。如Farkas Lazar等 对片状和块状土豆、胡萝卜和苹果等在超重力(离 oberts等应用超重力流化床对制作方 便快餐米饭进行了研究;德国学者Alstet-ter用超重 力(离心)流化床干燥密度小、湿含量高的小颗粒物 料。
离心力场(超重力场) 被用于相间分离,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 在工业应用上,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为一项特定的手段 用于传质过程的强化,引起工业界的重视是70 年代末出现的 “Higee”, 这是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的ColinRamshaw 教授领 导的新科学小组提出的专利技术。它的诞生最初是由设想 用精馏分离去应征美国太空署关于微重力条件下太空实验 项目引起的。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 ( ICI) 连续提出被称之为“Higee”的多项专利。利用旋转填 料床中产生的强大离心力———超重力,使气、液的流速及 填料的比表面积大大提高而不液泛。液体在高分散、高湍 动、强混合以及界面急速更新的情况下与气体以极大的相 对速度在弯曲孔道中逆向接触,极大地强化了传质过程。超 重力技术被认为是强化传递和多相反应过程的一项突破性 技术,被誉为“化学工业的晶体管”和“跨世纪的技术”
超重力技术及其应用

在化工 、冶金 、能源 、材料 、环保等工业过程 中 ,多相流体间的质量传递与反应是最基本的生 产过程之一 。在这些过程中大量使用着塔器 。 这种依赖地球重力场作用进行操作的气液逆流
接触设备 ,受到泛点低和单位体积内有效接触面 积小的限制。多年来 ,塔器虽不断有所改进 ,但 过程的强化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 。
(1)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5~9] 。纳米材 料是指由极细晶粒组成的 、特征维度尺寸在纳米 数量级 (1~ 100 nm) 的固体材料 ,包括金属、非 金属 、有机 、无机和生物等多种颗粒材料 。纳米 材料与相同组成的微米晶粒材料相比 ,在物理、 化学性质及性能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例如 , 纳米材料具有低密度 、高膨胀系数 、低饱和磁化 率 、低扩散激活能 、高扩散系数 、高断裂强度 、高 比热和低熔点等特性。纳米材料的概念在 80 年 代中期被确立后 ,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对这种新 材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它已成为材料科学和凝 聚态物理领域中的热点。纳米材料在微电子 、 信息 、宇航 、国防 、化工 、冶金 、生物 、医药 、光学 等诸多工业领域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被誉 为 21 世纪的新核心材料之一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能够制备 出粒度低于 100 nm 的纯金属 、金属氧化物 、金 属间化合物 、碳化物 、氮化物及复合材料 ,但却 难以制备纳米盐类化合物 。这主要因为 ,纳米 盐类化合物的制备过程通常涉及相间传递 、反 应和结晶等多个步骤 ,且各步骤间既非简单的 串联过程 ,又非简单的并联过程 ,而是一个复 杂的串 、并联过程 。同时 ,相间传递过程常常 是整个过程的控制步骤 ,它不仅影响过程进行 的快慢和生产效率 ,更重要的是它明显地影响 最终产品的形态 (粒度 、粒度分布 、晶体组成 、 晶习等) ,从而影响产品的性能 。因此 ,要想制 备分布较窄的纳米盐类化合物 ,必须尽可能地 强化相间传递和微观混合过程 ,而超重力技术 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
超重力技术研究进展

超重力技术研究进展杨致芬,郭春绒 (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摘要 介绍了超重力技术的作用原理,概述了其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了其在制造纳米材料、环境工业、生物化工、作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超重力技术;作用原理;研究进展;作物育种中图分类号 T Q 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20-08432-04Research Progress of H i gh Grav ity TechnologyYANG Zhi 2fen et a l (College of A rts and Scienc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Shanxi 030801)Abstract Action p rincip le of high gravity technol ogy was reviewed,and its research p r ogress was introduced .App licati on of high gravity technology in making nanometer materials,envir onmental industry,biochem ical industry and crop breeding was expatiated .Key words H igh gravity technology;Acti on p rinci p le;Research p rogress;Cr op breeding基金项目 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2004081),山西自然科学基金(20031067)资助。
作者简介 杨致芬(1975-),女,山西太谷人,在读研究生,讲师,从事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82002 超重力指的是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9.8m /s 2)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包括引力或排斥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机(旋转填料床)
它是把填料固定在特定的模具里, 用轴承与上部的电机相连结,利用 电机带动, 以达到相对较高的旋转 速度, 从而产生一个较高的离心加 速度
设备结构及原理
❖ 逆流型旋转填料床 ❖ 错流型旋转填料床
逆流型旋转填料床
错流型旋转填料床
超重力技术特点
❖ (1) 极大地强化了传递过程(传质单元高度 仅1~3 cm)
超重力技术
❖ 超重力技术是利用超重力原理创建
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强化传递过程和多相 反应过程的技术。
超重力指的是比地球重力加速 度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的力 (包括引力和斥力)。
如何实现超重力
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而实现
(即是通过离心力场的作用而达到模拟超重力环境的目的)
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重力加速度g →0时,两相接触过程的动力因 素即浮力因子Δρg →0 ,两相间不会因密度差 而产生相间流动,此时分子间力(如表面张力) 将会起主要作用。液体团聚至表面积最小的状 态而不得伸展,相间传递失去两相充分接触的 前提条件,使相间传递作用越来越弱,分离无法 进行。反之, g 越大,Δρg 越大,流体相对速度也 越大,巨大的切应力不仅克服了表面张力,而且 可使液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被拉伸成膜成丝成 滴,从而使得相间接触面积增大,导致相间传递 过程极大加强。超重力技术正是通过高速旋转, 利用离心力来增大g ,从而增大Δρg 达到强化 相间传递过程的效果
超重力技术
超重力技术可以加快氧的传递,试验表明 拟塑性流体在超重机中的氧传递速率较 鼓泡搅拌釜中快6~ 20 倍。
在国外的应用
❖ a. 精馏、 ❖ b. 吸收(天燃气干燥、脱碳、脱硫) 、 ❖ c. 解吸(从受污染的地下水中吹出芳烃) ❖ d. 化学热泵(吸收解吸) 、 ❖ e. 旋转电化学反应器及燃料电池(快速去除气泡, 降
合成纳米材料时,微观混合与宏观混合 是同时进行的,当微观混合占主导地位 时,反应中的两相体系能充分混合,生 成的产物粒度较小。超重力技术则极大 地强化了微观混合过程,使产物粒度大 大减低。
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可以制备出立方形、链锁
状、纺锤形、片状等不同形态的纳米CaCO3 。 在不添加任何晶体生长抑制剂的情况下,可以 制备出平均粒度为15~ 40 nm、分布很窄的 纳米CaCO3 颗粒;在添加特定晶习控制条件 下,可以制备出轴比大于10 、单个颗粒平均粒 度小于10 nm、分布均匀的链锁状CaCO3 。
这项技术中尚有未充分揭示的现象和值得深入 研究的理论, 还需要大家进一步去探索。
造成污染的黑液变为肥水是造纸厂减少污染 的重要方法之一) 。
粉尘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传统使用工业 除尘器在除效率和处理量方面,随着工业 除尘标准的提高,已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 要求。
传统技术
传统的生物氧化反应一般在发酵罐中进 行。由于物料的粘度不断增加,生化反应 的速率受氧的传递控制,表观速率很低。 为了达到一定的生产能力,发酵罐的体积 较大。
低超电压) ❖ f . 旋转盘换热器、蒸发器、 ❖ g. 旋转聚合反应器 ❖ h. 选择性吸收分离天然气中的H2S 与CO2 ❖ i. 聚合物脱除挥发物(聚苯乙烯脱单体)
结束语
由于超重力技术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具有传统设 备所不具有的更小、更精、更安全的特点、更 能适应环境和对环境友好的特殊品质, 它有可 能成为化学工程与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 (2) 极大地缩小了设备尺寸与重量(不仅降 低了投资,也对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 (3) 物料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极短(10~ 100 ms)
❖ (4) 易于操作, 由启动到进入定态运转时 间极短(1 min 内)
❖ (5) 快速而均匀的微观混合
在国内应用
(1) 制备纳米材料 (2) 油田注水脱氧 (3) 吸收气体强化
传统技术
❖ 一种是采用真空解吸法利用2个真空塔。 ❖ 另一种是只用1 个真空塔,同时在真空塔
出口水中加入化学药剂。
超重力技术
❖ 以氨或碳铵溶液作吸收剂,用超重力技术脱除 硫酸厂尾气中SO2 是另1 项国家科委“八五”
攻关项目。吸收后得到的亚硫酸铵产品可用 作化肥(适用于缺硫的土壤) 、药厂的原料和 造纸代替烧碱制草浆的原料(亚铵代替烧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