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单元提升练(十四)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提升练(十四)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1.(2019·山东青岛模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创办洋务的重要代表人物,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
这说明李鸿章()A.既主张办洋务,也提倡变革制度B.为了和戎,主张必须变革制度C.主张对外“和戎”和对内“变法”结合,进行制度变革D.主张在保留封建体制的条件下,变更传统的做法,引进外国技术办洋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李鸿章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自强。
答案 D2.(2016·山东齐鲁名校调研)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
”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解析根据材料此种思想开始于道光咸丰年间,且其不知全变之道,由此推测该思想为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君主立宪思想为康有为一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与本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与本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湖南永州模拟)清末《筹洋刍议》一书否认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人人欲济其私”,这直接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的主张。
与此书作者思想最接近的是()A.林则徐、魏源B.曾国藩、李鸿章C.王韬、郑观应D.康有为、梁启超解析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曾国藩、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人人欲济其私”最接近,故C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变法图存,不仅仅是“人人欲济其私”,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6·江西南昌模拟)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选B。
夏商时期,国君与“服国”是一种政治伙伴和同盟关系,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国君与诸侯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动,二者形成了上下级的政治依附关系。
易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2.(2019·石家庄模拟)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利,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
这说明在西周( )A.以分封为纽带形成政治架构B.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C.政治统治依赖于周王的权威D.异姓诸侯政治地位较低【解析】选A。
材料中体现出在分封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说明以分封制为纽带构建政治框架,故选A。
3.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解析】选C。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正确。
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解析】选C。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练习:第14单元单元综合训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含解析
单元综合训练(共100分,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广东惠州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
据此可知,魏源()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解析:题干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不能说明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A项错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是洋务派,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B项错误;魏源书中只能看出学习西方技术,并不能看出他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 项错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项正确。
答案:D2.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
”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师夷长技以制夷”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分析材料可知,该社会观念是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天朝上国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该观念改变无关,A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中国要主动的学习西方的技术,说明正确认识到了自己技不如人,因此转变了自满自足的社会观念,B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能表明自己放弃自满自足的心态,C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表明当时国人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制度优越性的自满自足心理,D项错误。
答案:B3.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他们学西学的主要意图是()A.制造器物B.仿行制度C.变革思想D.强国御侮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方的坚船利炮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兴趣,他们开始关注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方面的科技,以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实现强国御侮,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测试第五部分第十四单元第2讲课后作业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应国内战争需要而产生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答案 A解析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2018·天津部分地区一模)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 B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赣州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文科)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40小题,60分)1.《佐传•隐公四年》记载: 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
石碏日:“王觐为可。
”由此可知A.卫国政局长期动荡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分封秩序仍然存在D.礼乐制度已经崩溃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秃”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4.“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5.“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
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7.学者王亚南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4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含答案解析
考点14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表示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三个条件下同全国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一宣言表明()A.国共两党决定联手共御外侮B.中国共产党希望放下分歧以联合抗日C.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合作D.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具有大局观,可知在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表示愿意联合任何武装部队共同抗日,说明中国共产党希望放下分歧共同抗日,故选B项;题干材料只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不能体现出国民党的态度,排除A项;1933年国共两党并未实现合作,排除C 项;1937年进入全国抗战时期,排除D项。
2.1937年的某报纸报道:“我们应该向上海全体居民……在这种比卷入世界大战的城市更为恶劣、恐怖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致敬……今天数百万的中国人团结一致,热情高涨地支持中国士兵……”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中国军民的民族救亡精神D.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全面抗战1942年,与题干时间“1937年”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共合作抗战,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以及“今天数百万的中国人团结一致,热情高涨地支持中国士兵……”,可知这应该是淞沪会战,题干材料能够体现出中国军民抗日救亡的精神,故C项正确;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七七事变,排除D项。
3.全国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地向西南地区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
据统计,内迁工厂在1938年至1940年的生产总值达14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473568元。
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是()A.使得国民政府不再消极抗战B.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支撑和物质保障C.迫使日本取消了“以华制华”策略D.保证近代工业体系的独立与完整,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企业的内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据此可知,其重大意义在于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物质保障,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由积极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企业内迁并没有迫使日本放弃“以华制华”策略,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并没有建立独立完整的体系,排除D项。
2020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东广州调研,28)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
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并未涉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通商口岸而非内河航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物充积于厦口”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厦门,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反映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郑州一模,10)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十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
这一举措()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近代中国无论是洋务经济还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受制于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李鸿章的举措使开平矿务局享有独占性的经营特权,而不是实现煤矿业国有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距唐山十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和“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得出李鸿章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利用洋务企业的政府背景实现开平煤矿地区性的行业垄断,压制其他的潜在竞争对手,此举有利于开平矿务局的经营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为了开平矿务局的发展,不惜用政府权力打击私营商办矿业的发展,是一种对商办矿业的压制,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8)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项目1872年1881年棉纱5万担 1 224.1万匹棉布17.2万担1 493.1万匹——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B.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缺少出口额,无法推断处于贸易逆差,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无法推断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故C 项错误;材料中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织布不需要自己纺纱,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5讲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5 古代希腊某某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某某某某一模)“公民自己而不是通过推选代表来制定法律。
在吸收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每年约集会40次的公民大会上,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
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
”这表明( B )A.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B.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某某制度C.雅典某某的广泛性和公正性D.雅典某某制度的成熟和完善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享有公的公民行使权力,并不是公民参政热情高涨,故A项错误;材料“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
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说明雅典实行的是直接某某,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论述雅典某某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了雅典公民参政的直接性,并未说明雅典某某的发展历程,故D项错误。
2.(2020·某某师X大学附中月考)梭伦改革开启了这样一种观念:“基于同意的统治取代了基于强制的统治,矗立于尖端之上的金字塔,又被安放于它的地基。
”梭伦改革( D ) A.建立了公民大会B.实行陶片放逐法C.维护了贵族利益D.废除债务奴隶制解析:材料的关键点是“金字塔,又被安放于它的地基”,说明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对原有制度的改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政治体制。
“建立公民大会”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原有制度的改革,故A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措施,故B项错误;“维护贵族利益”是梭伦改革的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没有触及原有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
3.(2020·某某某某、某某一模)公元前546~前527年,庇西特拉图统治雅典期间,主持兴建了一大批新的建筑和公共工程,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主宰了主要的议事会。
在他死后不久,新的改革家克利斯提尼为改变这一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C ) A.授予外邦人公B.削弱氏族贵族世袭特权C.扩大公民大会的职权D.鼓励公民观看戏剧表演解析:授予外邦人公并不能断绝僭主政治的出现,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不难得知,庇西特拉图时期的雅典是僭主政治而非氏族贵族控制下世袭的君主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公元前546~前527年,庇西特拉图统治雅典期间,主持兴建了一大批新的建筑和公共工程,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主宰了主要的议事会”可知,为了杜绝僭主政治在雅典重现的可能,必须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并防止出现凌驾于其之上的政治人物,故C项正确;鼓励公民观看戏剧表演只能提高雅典公民的文化素养,不能杜绝僭主政治在雅典的重现,故D项错误。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答案)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来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能反映此观点的是()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④拜伦的《唐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
拜伦的《唐璜》反映的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人们对资产阶级革命后现实社会的不满,与题意不符,排除④,故选A项。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的影响,符合题意。
答案 A2. “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卢梭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康德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答案 A3.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A.孟德斯鸠B.伏尔泰C.卢梭D.康德解析本题为材料理解题。
通过材料中“启蒙运动”以及选项内容可对应至启蒙思想家。
材料中多次提到“自由”,最后又具体到“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得到关键词“理性”。
启蒙思想家中强调“理性”为康德的特点,总结自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 D4.观察下图,图一反映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图二的内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反皇权专制B.反封建礼教C.反殖民侵略D.反教会压迫答案 D5.薄伽丘的《十日谈》讲了一百个故事,主要诉说了天下有情人的种种悲欢离合的遭遇,其思想价值在于()A.宣传主权在民思想B.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C.弘扬人文主义思想D.倡导宗教改革解析薄伽丘的《十日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教版精练: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1.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
周王此举有利于()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宗教信仰D.加强文化认同解析:选D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关系,说明周王在弱化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表现的是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没有提及尊卑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其目的在于加强西周各个部族之间的联系,并加强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
2.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
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A.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B.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土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解析:选C材料主要论述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各地诸侯进行分封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周天子的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即隶属关系,而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土,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所示仅是一种仪式,起不到加强管理地方的作用,故D项错误。
3.《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主要反映了()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得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故A项正确;礼乐制度不属于封建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早期文化的神秘色彩和百家思想的融合,故C、D两项错误。
4.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桂林、贺州期末联考)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解析:选A。
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为巩固君主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没有采取大型军事行动,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
2.(2019·南通调研)《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C。
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3.(2019·福州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
“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
这表明( )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解析:选A。
题干中“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以及“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大变革,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血缘和等级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尚未占绝对优势,故A项正确。
4.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某某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
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
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十四)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测评(十四)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497年,在某市政厅广场的中心竖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
在最下面一层摆着狂欢节的假须、假面具和化妆品;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
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A.违背基督教神学观念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C.宣传无神论的思想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2.17世纪,欧洲贵族形成了收藏古代雕像的嗜好,例如英国绅士到意大利旅游时购买了一种古代美术作品,并将它们运回国内以使自己的花园、居室四处生辉。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欧洲的社会生活风尚发生了变化B.资产阶级新贵族经济地位有所提高C.经济变革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D.欧洲上流社会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B.神父和主教要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4.宗教改革的领袖加尔文提出,神职人员通过教徒的投票选举产生,即使是教会的首脑,也要服从由信众兄弟组成的大会的决定。
这一主张(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B.借鉴了启蒙思想家的一些理念C.目的是破除人们对上帝的迷信D.旨在打破天主教皇的至高权威5.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
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价值观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6.伏尔泰盛赞牛顿是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5-10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六)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这一外交思想( )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解析:由材料“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可知,当时新中国在坚持“一边倒”的前提下,积极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C项正确。
答案:C2.(2018·广东广州二模)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
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
这反映了( )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奉行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外交策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D项正确。
答案:D3.(2018·四川泸州二模)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计量分析,“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开始下降,到60年代,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
1950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呈下降趋势。
“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出现迅速增长趋势。
这说明( )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国放弃“一边倒”政策B.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中国开拓外交新局面C.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积极融入第三世界D.中国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解析:材料“一边倒”“帝国主义”下降而“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上升可知,以国家性质和阶级斗争为主的外交思想逐步转变为以国家利益出发的新外交思路,D项正确。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14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目标检测卷十四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周朝,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
这反映出该时期( )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
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3.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
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术”,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
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A.解决了明朝选官制度的积弊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4.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置了六科给事中。
下表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
据此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C.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5.下面是清政府创办的主要新式学堂分类统计表。
清政府此举( )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东同文馆(1864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军事学校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技术实业学校天津西医学堂(1888年)、上海电报学堂(1866年)、山海关铁路学堂(1896年)A.适应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B.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使西学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同D.导致封建统治日益陷入危机6.英国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
2020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含解析)新人教版李仕才一、选择题1、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解析:选D 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是不同的.董仲舒说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则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的.2、(20xx·武汉模拟)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解析:选B 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3、(20xx·兰州模拟)“最后,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 )A.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B.新政府没有让人民得到和平与土地C.军队忙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俄国全部政权已归属苏维埃解析:选B 根据材料内容可判断“这一新政府”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像沙皇专制政权孤立无助地崩溃了”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没有满足国内人民“要和平”“要土地”的要求.A项与材料题意无关,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正确;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俄国全部政权归属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4、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A.哥伦布B.麦哲伦C.达·伽马D.迪亚士解析:选A 根据材料有用信息“前往印度”“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走向西的海路”等可知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向西(即横渡大西洋)探寻通往印度的航线,故A项正确;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也是向西走,但根据“迄今尚无人走过”可知,哥伦布在他之前,故B项错误;达·伽马是向东走,第一个到达印度,故C项错误;迪亚士也是向东走,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故D项错误.5、(20xx·莆田模拟)1959年11月,国家统计局在召开的省市统计局长会议上提出:“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要虚心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党的领导的意见,不能单纯从统计数据出发.”这种做法( )A.成为当时“浮夸”的一条重要渠道B.一定程度上纠正“左”倾错误C.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D.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解析:选A 数据统计的原则本就该是客观和公正的,而根据材料,该统计局局长却主张统计数字必须充分考虑党领导人的意见,联系到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左”倾思想蔓延的状况,该局长的主张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错误,故A项正确;该局长的做法是加剧而非纠正“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三年经济困难是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这时期困难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领导人的意图制定统计数据的做法并不科学,故D项错误.6、(20xx·长沙模拟)在19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20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 )A.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B.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D.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解析:选C 材料中德国与英国学者提出了关于国内社会财富分配及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因而材料中理论不会导致英德贸易矛盾激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德国学者要求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供求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B项错误;德国学者要求政府利用赋税政策调解社会财富再分配,英国学者要求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这就推动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中英、德学者要求发展国家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非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D项中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指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故错误.7、(20xx·安阳模拟)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思·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C.对人类自身的探索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符合史实,故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从之前研究神、自然界转向研究人,故C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没有提出关于“人权”的观点,故D项错误.8、(20xx·汕头模拟)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英关税、土地税及其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单位:白银万两;比率:%)年份英国中国(明朝)关税收入所占比率土地税总额所占比率关税收入所占比率土地税总额所占比率1490 6.7 5 30.4 21.77 3 0.17 1614 93 1552 7.5 11 28.3 40.81 8 0.45 1309 73 1602 3.6 14 65 25.52 20 0.87 1844 80 ——刘昀《14—17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比较研究》材料二因为光荣革命而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保护,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历史安排便产生了一个强国.——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材料三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视商业的,罗马也是.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就有所谓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意思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比较1490—1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英国成为强国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国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1490—1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的不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中英双方当时的经济形态以及对外政策的不同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逐一分析概括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前两句语言概括;第二小问,“重商主义”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因此“重商主义”推动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答案:(1)不同:英国关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远高于中国;明朝政府土地税收在收入比重中远远超过英国.(4分)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重视对外贸易,走工商立国的道路.农业经济是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5分)(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形成财产所有权制度,对自由的政治保护;采取对外扩张政策.(8分)(3)原因:欧洲有重视商业的传统;“地理大发现”促进商业发展.影响: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资金和市场条件.(8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语类》材料三1663年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670年顾炎武《日知录》1690年洛克《政府论》1691年王夫之《宋论》1734年伏尔泰《哲学通信》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9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0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归纳为三纲、天人感应;根据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归纳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归纳为“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第二小问,核心命题是格物致知.第三小问,从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地位受到削弱以及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两个角度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的思想家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共同思想内涵是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第二小问,选择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来回答;选择儒学思想的新发展,从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儒学继承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的角度来回答.答案:(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3分)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3分)(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4分)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2分)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3分)(3)内涵: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2分)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8分)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8分)。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评卷12(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十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材料说明古人早期家庭常规教育()A.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B.日常行为的教育成人化C.以传授生活技能为核心D.强调知识忽视道德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教育,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中国早期的家庭教育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A项符合题意。
从吃饭到日常举止,这不是成人化的教育,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含义。
材料是日常行为的教育,不是生活技能,C项不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重视道德教育,D项说法正好相反。
答案:A2.(2016·石家庄检测)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
”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A.孔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解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与材料中“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相悖。
答案:C3.(2016·广东六校联考)《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
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是法制的内核,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一些原则,而法制则是具体的细则,两者并不相同,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是人治思想,不会促进民主法制的发展,故D项明显错误。
答案:A4.(2016·内蒙古鄂尔多斯高考模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考点14 走向整体的世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含解析)
考点14 走向整体的世界1.在整理教材时,某学生做了如下笔记(下表),由此得出的主旨是( )C.地理环境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D.经济因素决定了整体世界的发展2.《大国崛起·海洋时代》解说词讲道:“与中国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条帆船微不足道,但是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欧洲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向着浩瀚的大西洋进发了。
”这可以用于说明葡萄牙( )A.成功开辟新航路的条件B.航海技术的发达C.开辟新航路的多重动因D.海外活动的拓展3.“经过几天的逆风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继续北上到达马林迪,受到马林迪苏丹的热情接待。
马林迪苏丹想与葡萄牙人结盟对付蒙巴萨,为他们提供了新向导伊本·马季德。
在马季德的引领下,葡萄牙船队乘西南季风顺利地横渡印度洋。
”材料中的这次航海( ) A.首次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 B.开启了欧美间的商贸往来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D.开辟了欧亚之间的新航路4.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该航海家( )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5.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
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影响。
对上述新航路开辟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A.导致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B.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C.导致西欧货币升值现象严重D.促进了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6.地理大发现后,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工艺品和制作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其他艺术(如中国装潢与建筑等)也陆续传到欧洲。
与此同时,原产美洲的作物近三十种引种到中国,欧洲传教士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天文、历法的知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检测试题(含14最新模拟,含解析)新人教版
12.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评价的应是( )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C.宋明理学D.维新思潮解析:探讨世界本原,又与社会、人生相联系的,以道家及宋明理学最具代表,比较备选项可知C项正确。
答案:C2.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提到,《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探察事物从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不过了。
由此可知朱熹所倡导的“格物致知”( )A.强调探讨人类认识的现象与结构B.突出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C.充分探求事物外在联系及其规律性D.强调人们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探察事物从而得到知识”等可知,这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选项A错在“现象”,应该是本质;选项C错在“外在”,应该是“内在”;选项D错在“征服自然”,应该是“改造社会”。
答案为B。
答案:B3.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元朝灭亡的原因B.理学的影响C.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析:理学注重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元末殉难者多进士”正是理学影响下出现的一种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4.(2014黑龙江二模)《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14)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2、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
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
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
”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风俗通》按照传统的商业习惯,日中为市,日落而息,否定了夜籴谷的说法,由此可知,其研究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由此可以得出,历史研究应该多加考证,D 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3、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
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
这表明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结合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知识分析解答。
4、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
年份1755 1797 1835
指数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和认识。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分化。
事实上考生如果能够联系1929年经济大危机前,美国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这就说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参照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5、下图反映了1875-1952年两个国家的某个经济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数据是经济增长率,①是美国,②是英国
B. 该数据是外贸增长率,①是英国,②是美国
C. 该数据是社会失业率,①是美国,②是英国
D. 该数据是进口关税率,①是英国,②是美国
【答案】D
6、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7、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考点定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概念和实质
【名师点睛】1.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一体化还有政治、军事方面等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2.经济全球化的受益国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二、非选择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
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9分)
【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6分)
(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北宋政治制度•陈桥兵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紧扣“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设置问题,极具历史感,直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是一道非常好的试题。
史料实证在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史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历史的理解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由此,教师在历史教育中要加大史料实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