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自我知觉_新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 .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自我
• 自三岁到青春期,个体生理自 我仍然继续发展,同期社会化 也开始萌芽。
• 在这个时期,个体与他人有越 来越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 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与信念也开始形成。
社会自我
• 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 的,称为「社会我」,例如小孩子会 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 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 法。
提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 能力和条件的比较实现的”,他把这称为社会 比较过程(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
• 他认为个人为了适应生活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 自己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情况,如果对自己周围 环境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与焦虑, 甚至会发生紧张,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尤其是当个体处于新的环境,很想了解自己的 能力与观点在群体中有什么地位,发生什么作 用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为迫切”。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
• 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 状态,尚无法区辨外界与自己, 认为母亲与自己是一体的。
• 一直到七、八个月大才会逐渐衍 生出「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分 得清自己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 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
生理自我
• 不过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 是以躯体为主。例如在晃动双手与 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自己的 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 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 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 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 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 生理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 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
5、自我知觉的途径:我是怎样的人?
• 以人为镜 • 角色扮演 • 社会比较 • 自我分析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知觉的概 念、特点及其效应,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熟悉印象形成,他人知觉,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了解印象管理、策略和辨别。
重 点
1.社会知觉的概念、特点 2.社会知觉的效应 3.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难 点
1.内隐社会认知 2.印象管理的理论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看见图片的一瞬间
我们的大脑在迅速处理信息: 1.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2.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3.他们的背景及其他?(职业?社会地位? 兴趣爱好?人格特点?)
本章章节纲目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与效应
第三节 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社会心理学
一看见一东北人,你第一个想到 的形容词是—
社会心理学
填词游戏
1.一提到法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2.一提到英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3.一提到德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 )? )?
(四)社会认知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自动加工
加 工 方 式
控制加工
社会心理学
二、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们在遇到新的社会情 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的理解,将情境 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形成的对人或事物的概 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10月27日,针对目 前市场上“橘子内有虫 子”的传言,作为山东 省及其周边重要批发市 场的济南市堤口果品批 发市场,为打消消费者 的顾虑,举办了一场特 殊的“放心橘免费品尝 会”,他们每天拿出 6000斤柑橘供市民免费 品尝,吸引了众多市民 从四面八方竟相赶来。
4月5日,因禽流感流 行人们不敢吃鸡肉产品, 给养殖场和商店带来巨大 的损失,为打消民众的顾 虑,举行免费试吃活动, 在活动仪式上泰总理带头 吃炸鸡食品,以示安全。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doc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doc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 篇一: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第五章自我意识本章学习目标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增强自我图式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自1890年W.詹姆士(W.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自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对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

又如,对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文将探讨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以及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自我知觉理论是指个体是通过观察自身行为、思维和感受等内在过程,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内部自我观察和外部他人评价。

内部自我观察是指个体通过反思自我内心状态和行为等因素,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这种自我观察过程可能受到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观和自我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友好和善良的人。

外部他人评价是指个体从他人的角度和评价中获取对自己的认知信息。

这种认知信息可能来自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和评价等因素。

个体会将这些评价与自我知觉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对自身认知的判断。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吸引人的外貌或者智力水平等。

二、自我知觉理论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和探索自我知觉理论。

一项经典的实验是自我知觉理论中的镜子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要求他们评估自己在外貌、魅力等方面的各个特质。

研究发现,被试者往往会将自己比较理想化,认为自己更加吸引人和有魅力。

这表明了自我知觉的一种特点:个体倾向于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实验研究探讨了他人评价对自我知觉的影响。

例如,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听到一段听力测试的录音,被试者会被告知自己得了很高或者很低的分数。

结果显示,无论是被告知自己得了高分还是低分,被试者都会对自己的听力能力产生相应的评价,进一步说明了他人评价对个体的自我知觉有一定影响。

三、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之一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的形成。

个体通过观察自身行为以及他人的反馈,来形成自己的认同和身份感。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思考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2人们为什么会愤怒?挫折侵犯理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3试述温度、线索、去个体化和饮酒等对侵犯行为的影响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5结合相关研究,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6社会生物学是怎样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7社会进化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的?8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a.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b.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

Hamilton的观点后来被Wil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②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

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干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 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①家庭环境a.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1页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任务,这是世界 上最困难事——塞万提斯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页
本章主要内容
1、自我本质与功效 2、认识自我方式 3、怎样进行自我管理 4、自我与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3页
1、自我本质与功效
自我测试
假设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真实情况。你能够告 诉他关于你自己20件事。这些是能够包含你 个性背景、生理特征、兴趣、属于你东西、 你亲近人,等等。总之,就是任何能够帮助 这个人了解你真实情况东西。 你会告诉他 什么?
认知失调与决议 扭曲好恶——决议失调是一个人在做了决定
之后所产生失调。 消除:提升被选择对象吸引力,同时降低被
拒绝对象价值。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49页
案例研究
“怎样对待考试作弊?”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50页
案例研究
考试作弊之后,他会 努力使自己相信,假 如有机会话每个人都 会作弊。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5页
2、观察
谁更高兴,银牌还是铜牌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26页
2、观察
了解自己动机 给孩子什么样奖励
内在动机: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以为该活动 有趣而从事该活动欲望。
外在动机:因为外在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 项活动欲望。
过分充分理由效应:认为自己行为是由外在 原因引发,使得大家低估了内在原因引发该 行为可能性。
赞成
1234567
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
第18页
1、自我本质与功效
自我差异 自我定义性别差异
女性对关系相互依存性更高;男性对团体依 存性更高。

社会心理学-自我知觉

社会心理学-自我知觉

死亡
社会化

13所院校本(2003):“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 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 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孙时进(2003):“可以认为,个体的社会化 就是个体经过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影响, 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 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 (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First, the self is composed of our thoughts and beliefs about
ourselves, or what James (1890) called the "known," or, more simply, the "me." Second, the self is also the active processor of information, the "knower," or "I.”




11. 我是内向而心理常有矛盾的人 12. 我是有时有自卑感的人; 13. 我是感情脆弱的人; 14. 我是渴望真诚友谊的人; 15. 我是愿意得到别人理解的人 16. 我是能理解他人的人; 17. 我是有时拘谨的人; 18. 我是宁愿自我感受的人; 19. 我是不愿被人怜悯的人; 20. 我是相信自己的人。

The self-perception of Chimps and Orangutans 3/3
They rarely touch the red spot and, unlike chimps and orangutans, are no more likely to touch it when the mirror is present than when the mirror is absent.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chimps and orangutans have a rudimentary(未发展的) selfconcept. They realize that the image in the mirror is themselves and not another ape (猿), and recognize that they look different from how they looked before.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自我知觉_新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自我知觉_新
首先,必须经历生理唤起状态;
认知标记:个体的
其次,寻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行解为释和生对理发唤生该起行。
为的环境的解释
对情感的知觉依赖于生理唤起程度和认知标记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实验研究
非情绪 解释
引发情绪反 应的情境
个体无 情绪反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情绪也是自我知觉的结果。 通过情境来解释生理唤起,时常会经历错误的 情绪。
奉承、赞美的过程,一般是为了得到他人(比 自己地位高的人)的喜欢
逢迎的方式:
恭维、赞同他人的观点、怜悯以及展示同情等
策略使用过程的关键
真诚和符合事实
印象管理的策略
留下良好的印象之二:逃避责任,维护形 象 自我阻碍(self-handicaping):
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 免自责。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的局限性
自我归因的结果:个体能够意识到思考过程 的结果,但是觉察不到导致这个结果的认知 过程。
例:爱情是盲目的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由于意识不到认知过程,很多时候 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依靠“因果
果理论”,或是易于表达的原因。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
对贝姆理论的回顾与补充
自我知觉理论 库利的理论
“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
将他人对自己的想法视为一面镜子;
个体对自我的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 怎么看的我。
“镜 像 自 我”
个体想象自己 在他人面前的 形象 (我以为别人 看到我什么)
个体想象别人 对自己在他人 面前的形象的 评价 (我以为别人 看到我的这些 什么后会有什 么想法)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第五章 自我意识

“认识你自己。” ——希腊戴尔菲神庙的铭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经》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界上最 困难的课程。” ——塞万提斯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三、自我意识与自我觉知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40
二、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的成就动机,两者呈 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
正比
成就动机
41
三、习得性无助感与自我效能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利格 曼等人(Seligman, 1955)通过实验提出 , 即当人们产生“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 验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 自我效能。 自我控制感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而自我决定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 而减少习得无助。
①一个人自己生活的情境记忆 ②一个人自己人格特征的表征 ③一个人自己生活中的事实知识 ④时间连续性的体验 ⑤个人主体感和自主权 ⑥自我反思的能力,形成元表征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朱滢提出,自我可以 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①作为知觉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面孔识 别方面的研究); ②作为记忆的自我(主要涉及自传体记忆 方面的研究); ③作为思考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参照效 应方面的研究)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 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 与否定的判断。依赖于: 社会比较:通过和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自我估价:通过完成特定任务来评价自己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8自我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8自我

多重自我 - 社会角色
虚拟身份
镜像自我
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 自我实现式预言
自我意识
公众自我意识强的消费者,对穿着 更感兴趣,有更强的购买私人产品 的意愿。 自我监控
消费与自我概念
消费行为判断社会身份 穿着打扮、食物偏好、汽车、家居装饰等 符号自我完成理论
自我与产品的一致性
现实自我与日常功能性产品的关系密切;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 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 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 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我概念。
金盛华(1993)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 现,差生成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 系统出现角色偏常(role deviance)的结果。差生的消 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望。
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
自我概念维度 实际的自我概念 理想的自我概念
个人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我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
别人实际上如何看待我
我希望如何看待自己
我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
依存型/独立型自我概念
独立型自我概念强调个人目标、个性、成就和愿望。具有独 立自我概念的个体倾向于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自我依靠和 包容。他们以自己做过什么、有什么、自己能与别人相区别 的特征来定义自己。 依存型自我概念强调家庭、文化、职业和社会联系。具有依 存型自我概念个体倾向于服从、以社会为中心、注重整体和 协同、并以关系为导向。通过审视自己社会角色、家庭关系 和交往圈来定义自己。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 表征的自我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同
人们了解事件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事件(包括 观察自己的行为),而后对这一事件进行解释 。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二因素理论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的比 较
不同:
先有生理唤起,后为生理唤起寻找解释。 唤起不一定出现,而仅仅是认知评价也足以 导致情绪反应。
“仅仅想象自己置身于天堂是无法获 得满足感的,你同时不得想象别人 深陷于恐怖的地狱之中.”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已的 动机
过分充足理由效应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过分信赖外在原因,低估内在原因
实验研究:
通过游戏学数学 读书换比萨饼。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已的 动机
慎用奖励,避免过分充足理由效应
a) 当个体的内在兴趣很高时,奖励不会破坏 内在的兴趣。
即使没有生理唤起,一个人对事件 的构建或诠释,也可能会造成情绪 的产生。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个体通过两种途径的构建产生情绪:
对于个体而言,特定的事件是好是坏。 个体对导致该事件的原因的觉察。
例子:
一个同学考上了你所向往的学校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二因素理论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的比 较
首先,必须经历生理唤起状态;
认知标记:个体的
其次,寻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行解为释和生对理发唤生该起行。
为的环境的解释
对情感的知觉依赖于生理唤起程度和认知标记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实验研究
非情绪 解释
引发情绪反 应的情境
个体无 情绪反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情绪也是自我知觉的结果。 通过情境来解释生理唤起,时常会经历错误的 情绪。
b) 对于不同任务类型的奖励也会造成不同的 结果。
以任务为条件的奖励。
以表现为条件的奖励。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通过观察行为理解自己的情绪
你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的?
体育锻炼之后的邂逅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沙赫特情绪的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
自我知觉理论 库利的理论
“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
将他人对自己的想法视为一面镜子;
个体对自我的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 怎么看的我。
“镜 像 自 我”
个体想象自己 在他人面前的 形象 (我以为别人 看到我什么)
个体想象别人 对自己在他人 面前的形象的 评价 (我以为别人 看到我的这些 什么后会有什 么想法)
自我概念的基础:
自我图式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 可能自我
梦想中的自 我
害怕的自我
自我知觉理论: 米德的理论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反映出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观点:
自我是社会现象; 在互动中形成; 个体按照角色规范行事。
自我知觉理论 库利的理论
自我知觉
自我只有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形成。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形成受到“镜像自我”的影响 想象起重要作用
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内在标准或是期望 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又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
去符合内在的标准。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对自我知觉的逃避—为何逃避自我 知觉
结束关于自己的不愉快的反馈。 维护自信、自尊。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如何逃避自我知觉 (逃避的方式)
反向行为: 酗酒、嗜吃 、受虐待
较缓和的途 径: 宗教行为以 及灵异活动
个体自己对想 到的别人对自 己的评价的看 法 (我对我以为 的别人的想法 有什么想法)
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个体对于自 我的内在状 态的认识是 根据他们自 己的外显行 为及外在环 境进行观察 而推断出来 的。
贝姆的自 我知觉理论
有时在线索 是微弱的、 模糊的、不 清楚的,个 体需根据外 在线索去推 断个体的内 在状态。来自 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内在状态的两种 情况:
自由选择:真实地表达内在特征。 行为迫于外界环境约束:不代表个体的 内在状态。
第二节 认识自己的途径
1.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2. 通过行为认识自己 3.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1. 何为内省:
个体探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检视跟想法、感 受以及动机有关的内在信息。
______P.D. James”
第五章 自我知觉
本章概述
自我知觉的理论 认识自己的几种途径(重点):
内省 观察自己的行为(重点) 通过与他们比较认识自己(重点)
印象管理—逢迎与自我妨碍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有趣的人正是 他们自己。
自我知觉
自我概念 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关于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信念。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的局限性
自我归因的结果:个体能够意识到思考过程 的结果,但是觉察不到导致这个结果的认知 过程。
例:爱情是盲目的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由于意识不到认知过程,很多时候 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依靠“因果
果理论”,或是易于表达的原因。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
对贝姆理论的回顾与补充
个体对于自 我的内在状 态的认识是 根据他们自 己的外显行 为及外在环 境进行观察 而推断出来 的。
贝姆的自 我知觉理论
有时在线索 是微弱的、 模糊的、不 清楚的,个 体需根据外 在线索去推 断个体的内 在状态。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
自我知觉理论起作用的条件?
个体对某事不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 或是不确定自己的感受
2. 内省是个体认知自我的一个来源,但 却不是最主要的来源。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你经常内省吗?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特定情境下个体对自我的关注会提升 :
知道别人正在注视自己 听录音带里自己声音 看录像带中的自己 注视镜中的自己
对自我的关注
过分自我关注
相关研究:“女人越美智商越低 ”?
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对自我知觉的逃避—何时逃避自我 知觉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实验研究:美女调查员
根据沙赫特情绪的二因素理论的预测 :
如果这些被调查的男性正在过桥,他们所经历 的唤起更强烈,并且可能会误认为唤起部分是 由于这位美丽的女士的吸引。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 情绪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ies of emo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