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

合集下载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四季划分

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四季划分

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四季划分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形成了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这些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引起的。

- 春季:春季开始于3月21日左右,当地球绕太阳运转到春分点时,昼夜时间几乎相等。

春季是温度逐渐回升的季节,植物开始生长,昆虫复苏,鸟类迁徙回来。

- 夏季:夏季开始于6月21日左右,当地球运行到夏至点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

夏季是温暖的季节,阳光强烈,植物生长茂盛,动物活动频繁。

- 秋季:秋季开始于9月23日左右,当地球绕太阳运转到秋分点,昼夜时间再次几乎相等。

秋季是温度逐渐降低的季节,植物开始凋落,动物为了储备食物而忙碌。

- 冬季:冬季开始于12月22日左右,当地球运行到冬至点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

冬季是寒冷的季节,植物休眠,动物进入冬眠或迁徙,人们穿着厚重衣物保暖。

这些季节交替循环,是地球上生物和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重要周期。

在南半球,这些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与北半球相反。

高考地理试题中时间、季节信息的提取方法 学法指导 不分版本

高考地理试题中时间、季节信息的提取方法 学法指导 不分版本

高考地理试题中时间、季节信息的提取方法江西省赣州实验中学 缪才妹地理环境要素有其空间分布规律,也有时间、季节的变化规律,空间差异表现为时间差异,时间差异实际上又是空间差异。

高考地理题中给定的条件,往往隐藏着限制性的时间、季节要求信息,如何准确地提取信息,常常困惑着我们,本文就此抛砖引玉。

一、时间(时刻)信息条件提取通过光照图上时间计算,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认识空间差异是这几年高考题常用的手法。

本考题常为套环题,首题是关键,开题红将为后几题创佳绩。

(一)、时刻、区时和时间的计算问题 1、地方时刻的认识要点。

①、各地以太阳位于当地天空中最高位置时为地方时12点;②、全球分成24小时;150/小时,15¹/分钟;③、区时规定全球各地以所在地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共同使用的时间,如:北京东八区,以8*150=1200E 的地方时刻为准。

④、国际上规定1800经线为新的一天的起止点,即自1800经线,愈向西时间愈晚。

2、时刻、区时的计算方法——数轴法(1)、为计算方便,宜将判读的经纬度数用数轴方法表达。

我们规定东经度和北纬度为正轴(值)。

西经度和南纬度为负轴(值)在以下的计算当中,需带 “+”、“-如:东8区,为+8;西8区,为-8。

(2)、数轴法计算时间:口诀:“知三求一,时空差互换;大值置右,求左减、求右加差。

” 解释:“知三求一”条件是能力要求中的核心。

“时空差互换”差互换。

“(已知)大值置右”条件中,大的一定要放在轴的右边。

“求左减,求右加”,已知条件摆放后,轴上左边未知则减差,右边未知则加差。

注意:本方法已考虑了日界线问题,即在轴从时间、日期上来说,愈往左(西)时间日期愈晚。

示例:2008年9月在北京有一世界重大赛事,一纽约代理商计划投放广告,下列哪个赛段直播时对其广告效益最理想?A .20点——22点 B.15点——17点 C.9点——11点答:a.画轴提取条件:? 找“三”个条件b.两地时差: + 8 -(-5)=13点c.计算结果:①、20-13=7点②、.15-13=2点(最不理想) ③、9-13=-4=-24+20d.选择:答案 C 。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全文共2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七年级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经线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米。

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当堂检测:
1.请简述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请说明四季变化的原因。
3.请阐述地球公转与地球自转的联系。
4.请解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5.请分析四季变化的成因。
6.请讨论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联系。
7.请回答以下问题: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四季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如何共同影响地球的?
2.四季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引起地球各地昼夜长短和温度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
3.地球公转与地球自转的联系: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变化、生物作息等。
4.重点知识点: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四季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与地球自转的联系。
5.难点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的成因、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联系。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四季变化的现象,进行实地测量和记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地球、太阳、地球仪等角色,模拟地球公转过程,增强学生对地球公转概念的理解。
(2)实验活动:设计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让学生动手制作并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加深学生对四季变化成因的认识。
(1)利用地球仪模型演示地球公转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

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

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是一种很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工具,通过记录每天昼夜时间变化的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

在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中,通常会记录每天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白天长度、黑夜长度等数据。

这些数据反映了地球不同地点在不同季节的日照情况,也可以用来研究气候、生物节律等方面的问题。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太阳每天都会在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不同地点的日出日落时间会有所不同。

在春分和秋分时,地球的昼夜长度基本相等,而在夏至和冬至时,昼夜长度会有明显的变化。

通过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点的昼夜时间变化规律。

在赤道地区,由于地球自转轴近乎垂直,昼夜长度基本相等,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明显差异。

而在极地地区,夏季可能出现极昼,冬季可能出现极夜,昼夜长度差异很大。

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也可以用来研究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随着昼夜长度的变化,许多生物的生长、繁殖、迁徙等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来观察生物的生态响应,更好地了解生物的适应能力。

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日照规律、季节变化规律以及生物的生态习性。

通过记录并比较不同地点的昼夜时间数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自然规律,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共XXX字】第二篇示例:昼夜时间变化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参考。

在24小时的时间里,昼夜时间的变化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有着规律可循。

下面我将为大家制作一份关于昼夜时间变化对照表,详细介绍昼夜时间的变化规律。

昼夜时间对照表1. 昼夜时间变化的规律昼夜时间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转动的运动。

地球自转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因此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会经历昼夜交替的过程。

2. 太阳的位置昼夜时间的变化主要是由太阳的位置决定的。

新教科版2022-202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

新教科版2022-202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

新教科版2022-202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这种运动方式叫做地球公转。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方面,还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演示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演示法、实践活动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四季变化的图片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公转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解答,巩固对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讨论:除了四季变化,地球公转还产生了哪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其他影响。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四季变化的现象。

8.板书(5分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以上教学过程共计50分钟,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如上所示。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一地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学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学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3 地球的運動 第3課時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學案(人教版必修1)[學習目標] 1.掌握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規律及應用。

2.瞭解四季的形成原因和劃分方法。

3.瞭解五帶的劃分。

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時間 晝夜長短分佈規律夏半年 各緯度晝長①大於夜長 緯度越高,晝②越長,夜③越短 冬半年 各緯度晝長④小於夜長 緯度越高,晝⑤越短,夜⑥越長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⑦等長2.(1)空間(緯度)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⑧遞減。

(2)時間節氣 最大值地區最小值地區 夏至日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⑨南半球各緯度 冬至日⑩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 北半球各緯度 二分日 ⑪赤道極點1.四季更替 (1)成因⎪⎪⎪⎪同纬度地区⑫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太阳辐射的⑬时间变化四季更替(2)類型範圍春夏秋冬天文四季過渡季節白晝⑭最長、太陽⑮最高的季節過渡季節白晝⑯最短、太陽⑰最低的季節氣候四季3、4、5月⑱6、7、8月9、10、11月⑲12、1、2月2.五帶(1)劃分依據:⑳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2)五帶的劃分特別提示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的區別(1)晝夜現象與地球為不透明球體有關,晝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轉;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轉,它們都是地球運動的結果。

(2)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赤道地區最小,緯度越高,變化越大,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象。

我的疑惑1.。

2.。

3.。

探究點一晝夜長短的變化探究材料漠河“白夜”奇觀白夜是漠河獨有的自然奇觀。

在中國方圓960萬平方千米的大地上,漠河位於祖國的北端,由於緯度高,隨著季節的變化其白夜之景十分壯觀。

因此遊人多稱漠河為“不夜城”。

每當夏至到來,便有國內外數千人到北極村觀看白夜和極光,遊客在北極村渡過白夜的時候,經常通宵達旦,在村旁的大江之濱點燃堆堆篝火,載歌載舞,嗩呐聲聲,歌聲陣陣,大自然把人們陶醉在白夜之中。

六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知识(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知识(含答案)

【经典资料,收藏必备】六上地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古人的直觉认为“天圆地方”→根据日月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可以直观的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从而确证了地球是球体。

2. 地球的形状特点: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部位略鼓的不十分规则的球体。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构成:①地轴,②北极,③纬线,④经线,⑤南极。

2.地球仪上的经纬网:(1)纬线和经线:纬线经线(子午线)定义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形状圆圈半圆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相等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2)经度和纬度:纬度经度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0。

(4)半球的划分与判断:★.南北半球的划分与判断:①划分:以赤道即 0 度纬线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②判断:北纬(N)都在北半球;南纬(S)都在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划分与判断:①划分:分界线是 200W 和 1600E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②判断:西经度(W)小于 200 、东经度(E)小于 1600的地点位于东半球;西经度(W)大于 200、东经度(E)大于 1600的地点位于西半球。

(“小东大西”)(5)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互相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地理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纬线的交点。

在地球仪上,除00经线和00纬线及1800经线外,度数相同的经、纬线各有 2 条,它们的交点有 4 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比较:自转公转定义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或 1天。

约365天,或 1年。

产生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

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的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的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的现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轨道运动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它们共同引起了许多自然现象。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每天都在进行着自转运动,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运动,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这两种运动共同引起了许多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日落日出和时间差异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了日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球面上的某个点在24小时内经历一次日夜变化。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当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完全位于地球视野快时为正午,我们称之为白昼时段,而当地球自转使得太阳位于地球视野快时为午夜时,我们称为黑夜时段。

这样,日夜交替的现象就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导致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共同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地球公转轨道并不完全是圆形的,而是一个椭圆形的轨道,这使得地球夜夜公转时太阳照射地球的位置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交替变化。

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每次运动到不同的位置,使得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不同,这就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也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还导致了时间差异的现象。

地球自转导致了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异,当一个地方正值白天时,另一个地方可能正值黑夜。

而地球公转导致了一年中时间的变化,我们将一年划分为四季,每个季度有不同的天数和小时数。

这就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导致的时间差异的现象。

第二篇示例: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它们共同引起了许多地球上的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不仅影响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了日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上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一个完整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

白天太阳升起,黑夜月亮升起,这种交替的现象影响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规律,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觅食时间等。

地球的公转轨道也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引发了春夏秋冬的轮回。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示例文章篇一:《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嘿,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一起探索一个超级神奇的话题——地球的公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呀?为什么有时候白天长,有时候夜晚长呢?这可都和地球的公转有关呢!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运动员,在太阳这个巨大的“操场”里不停地奔跑。

地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一刻不停地绕着太阳转圈圈,这就是地球的公转啦!咱们先来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吧!地球公转的方向就像我们跑步的时候向前跑一样,是自西向东的。

这就好像我们在操场上跑步,总是从一边朝着另一边跑,不是吗?那公转的周期呢?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大约需要365 天,也就是一年啦!一年的时间里,地球带着我们经历了好多好多的变化。

说到这,我忍不住要问啦,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觉得这很神奇吗?地球就这样一直不停地转呀转,给我们带来了四季的更替。

春天的时候,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难道这不像是地球给我们送来的一份温暖的礼物吗?夏天,阳光炽热,我们可以去游泳、吃冰淇淋,这难道不是地球带给我们的欢乐时光吗?秋天,果实累累,树叶金黄,就好像地球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冬天,白雪皑皑,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这难道不是地球给我们创造的独特乐趣吗?再看看地球公转的轨道,它可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椭圆形的哟!这就好比我们跑步的赛道不是直直的,而是有点弯曲的。

在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也不是一直不变的。

老师给你们讲哦,当地球离太阳比较近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比较热,就像夏天;当地球离太阳比较远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比较冷,就像冬天。

同学们,你们说这神奇不神奇呀?那地球公转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呢?首先就是四季的变化啦!当北半球倾向太阳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夏季;而当北半球背离太阳的时候,就是冬季。

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呢!在夏天,白天的时间长,夜晚的时间短;到了冬天,就反过来啦,白天短,夜晚长。

2024年《不同的季节》科学课件

2024年《不同的季节》科学课件

2024年《不同的季节》科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第二章《不同的季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四季的成因、特征及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四季的成因,掌握四季的特点及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四季的成因及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四季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四季变化图、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四季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的景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季的成因吗?四季又有哪些特点呢?”2. 讲解四季的成因和特点(1)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四季变化图,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四季的成因。

(2)通过实例和图片,介绍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

3. 实践活动:观察记录四季变化(1)分组进行观察,记录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植物生长状况等。

4. 例题讲解(1)讲解与四季相关的例题,如“为什么夏季白天比冬季长?”(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1)设计四季变化的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回顾四季的成因、特点及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四季变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四季的成因:地球公转和自转2. 四季的特点:春温暖、夏炎热、秋凉爽、冬寒冷3. 四季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一下你所经历的四季变化。

(2)举例说明四季变化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1)描述四季变化的答案示例:“春天,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复苏;夏天,阳光灿烂,植物生长旺盛;秋天,天高气爽,果实累累;冬天,寒冷刺骨,大地一片银装素裹。

教资面试常考的地理知识点

教资面试常考的地理知识点

教资面试常考的地理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地球的公转》①基本定义:地球围绕着太阳进行的一种周期性的转动就叫地球的公转。

就像小朋友绕着操场跑步,地球绕着太阳转就是公转,而且这个转动的轨迹是近似椭圆形的。

②重要程度:在地理学科里是超级重要的。

不管是气候的形成、四季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都跟它有密切关系。

比如说如果没有公转,可能就没有春夏秋冬这么明显的季节区别,地球大部分地方的气候会变得很单一。

③前置知识:得知道地球是个球体,还有太阳的一些基本常识,像太阳是太阳系中心天体之类的。

④应用价值:对于农业生产来说,知道公转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令去种植农作物。

举例来说,知道春天快到了(这就和公转相关),农民们就可以开始播种适合春天种下的种子。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地球的公转在自然地理部分处于很核心的位置。

公转与自转、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运动等知识都有联系,就像一个大网里的重要节点。

②关联知识:和地球的自转联系紧密,自转是地球自己转,公转是绕着太阳转,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则促使季节更替,同时也和经纬网等知识有联系,经纬网可以用来确定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位置的情况。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中等偏上,因为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要想象地球在宇宙中绕着太阳转的样子。

- 关键点:理解公转的方向、周期,并且要知道公转在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例如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④考点分析:在教资面试中考得挺频繁的。

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让你讲述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也有通过一些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让你解释现象,像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等。

三、详细讲解(这里属于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前面说过简单来讲就是地球绕着太阳做的周期性转动。

要清楚区别于自转,公转地球是围着另一个星球(太阳)转,而自转是自己打转。

②特征分析:- 方向是自西向东,就好比从太空看地球公转,是从左向右慢慢转过去。

- 公转的周期大约是一年。

这一年里经历不同的季节。

- 轨道是椭圆形的,不是完美的圆形哦。

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六讲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1.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下列有关地球公转方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地球公转方向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B.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C.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D.从南极上空俯视,自东向西运动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恒星年。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比较公转速度在不同位置的变化[特别提醒]近日点、远日点与二至日不同,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1.黄赤交角的含义A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B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完成图b,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1)(由图c可以看出)与黄赤交角相关的角度及其关系: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若黄赤交角出现变化,则引起如下变化:(2019·如皋模拟)读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β角的数值相等的是()A.热带所跨的纬度数B.极昼(夜)跨的最大纬度数C.两极上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数D.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数2.若图中α角变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带范围将扩大,热带范围将缩小B.伦敦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C.武汉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更大D.北京夏季天气将更加炎热解析:1.D 2.B第1题,图中β角是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为66°34′,这一角度和黄赤交角互余,即和北(南)半球热带所跨的纬度数互余,和极昼(夜)跨的最大纬度数互余,和两极上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数互余,等于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数。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不仅给予我们生存的条件和资源,还赋予了我们四季轮回的变化。

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环境、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初中七年级地理课程中的一堂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四季变化。

二、目标1. 学习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 掌握区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3. 锻炼观察、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将包括以下内容:1. 什么是四季变化?2. 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3. 四季变化的特点和表现。

4. 四季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天气和环境的变化,以调动学生对四季变化的注意力。

二、概念解释1. 通过示意图和图片,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四季变化。

强调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说明四季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引起的。

2.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地球公转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地轴倾斜所导致的不同地区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以及地球不同季节接收到阳光强弱的原因。

三、四季变化的特点和表现1. 分别介绍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和表现。

强调气温、降水、阳光照射时间和植物生长等方面的差异。

2. 利用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季节的特点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如春天万物复苏、夏天阳光明媚、秋天丰收美丽以及冬天冷风凛冽等。

四、四季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 引导学生讨论四季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衣食住行、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活动等。

2. 利用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衣食物品的变化。

例如,在夏天大家穿着轻薄衣物,冬天则需要厚重的外套。

五、总结1. 总结四季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 强调四季变化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六、拓展活动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不同季节的景色、气候和植物生长情况。

可以安排学生在一个学年中分别进行多次观察,然后汇总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小班科学教案认识季节

小班科学教案认识季节

小班科学教案认识季节一、引言季节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它不仅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对人类生活和农业产生深远影响。

在小班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编制与季节相关的教案,帮助幼儿认识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季节对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从季节的基本概念、季节变化的特征、季节对动植物以及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如何编制小班科学教案来认识季节。

二、季节的基本概念季节是指地球上因地球轨道和倾斜角度改变而发生的相对稳定的气象环境。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形,且轨道平面与地球自转轴之间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是地轴倾角。

地球公转一周约365.24天,因此一年被划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而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所引起的。

三、季节变化的特征1. 温度的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地表温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来说,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春季和秋季则温度适中。

2. 日照时间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还会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

夏季白天长、黑夜短,而冬季则相反,白天短、黑夜长。

3. 降水量的变化:不同季节的降水量也会有所不同。

夏季一般降水量较多,而冬季降水量较少。

4. 植被的变化:季节变化对地球上的植被也有较大影响。

比如,在春季,大部分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而在秋季,大部分植物则处于凋落和休眠的状态。

四、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1. 动物迁徙:季节的变化驱使着某些动物进行迁徙。

比如,候鸟在冬季会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寻找温暖的栖息地;而在春季,它们又会迁徙回原来的地方。

2. 动物繁殖:季节变化也会对动物的繁殖产生影响。

一些动物,比如鸟类和大部分的昆虫,在春季到来时开始筑巢、产卵;而在冬季,它们则休眠或进入冬眠状态,以适应寒冷环境。

3. 植物生长:不同季节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夏季阳光充足,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冬季光照不足,温度低下,植物会进入休眠状态,生长速度变慢。

五、季节对生活的影响季节变化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二年级下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解析

地理二年级下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解析

地理二年级下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解析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解析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概念,对于二年级下册地理教育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深入浅出地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增强对地球与太阳、四季变化的认识。

本文将通过教学解析,为大家介绍如何有效地教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一、引入环节在教学一开始,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和落下?为什么春夏秋冬四季会交替出现?”并请学生写下自己的猜测。

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猜想,从而打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话题。

二、地球的自转1.概念讲解首先,给学生解释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进行旋转的现象。

带学生通过观察绕旗杆转动的旗子来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2.示例演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自转,可以进行示范演示。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黑板擦或其他物体代表地球,围绕一个中心点进行旋转,并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3.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自转。

可以使用有关地球自转的图片,如地球仪等,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

三、地球的公转1.概念讲解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公转,即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运动。

通过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向学生普及地球的公转知识。

2.实物演示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可以使用一个小球代表地球,将其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运动。

通过观察这个实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公转过程。

3.动画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逐步讲解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影响等相关知识。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影响1.日夜更替解释地球自转对于日夜交替的影响。

通过展示图片和简短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导致白天和黑夜的发生。

2.四季变化向学生解释地球公转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通过比较地球公转轨道上日照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是导致不同季节的原因。

季节时长统计

季节时长统计

季节时长统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季节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和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之一,而不同的季节长短是由地球运动轨迹以及地球自转速度所决定的。

在地球上,每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每一个季节的时长并不相同,而是根据地球在轨道上运动的位置来决定的。

一年有365天,我们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时间段,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由于地球自转轨道并不是完全规律的圆形,因此导致了季节时长的不同。

让我们来看一下各个季节的时长统计。

首先来看春季,春季一般包括3月、4月和5月,是由3月20日至6月21日组成。

春季是昼夜时间基本相等的季节,春天阳光温暖,花开时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春季的时长约为92天。

然后是秋季,秋季一般包括9月、10月和11月,是由9月23日至12月21日组成。

秋季是温度逐渐降低、树叶变黄的季节,是大自然准备过冬的时期。

秋季的时长约为90天。

各个季节的时长并不是完全相等的,而是受到地球运动轨迹和自转速度的影响。

在不同季节里,阳光、温度、植被等都会有所不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变化和体验。

在人类的生活中,季节的变化也意味着不同的生活节奏和体验。

春季,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年的新开始,展望未来的美好;夏季,我们可以享受阳光和海滩的快乐;秋季,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冬季,我们可以感受到冬日暖阳的温暖和寒冷的韵味。

季节的变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提醒着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每一个时刻。

愿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季节里,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多彩。

【字数1181字】第二篇示例:季节时长统计是对一年四季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这项统计可以了解各个季节的时间长度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季节的时长统计是气象学、生态学等学科中常见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我们来看一下每个季节的平均时长。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它们的长度并不相等。

《季节的交替》文章教案

《季节的交替》文章教案

《季节的交替》文章教案季节的交替【教案】引言:季节的交替是自然界中一种持续而又神奇的现象。

通过观察和了解季节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探索季节的交替,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目标:1. 学习并理解四季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3. 掌握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季节变化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活动一:四季的定义和特点(20分钟)1. 观察: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尝试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并用专门的工具(例如相机、画笔等)记录下来。

2. 分享:学生将自己记录的图片或绘画展示给其他同学,让大家一起讨论季节的特点和区别。

3. 回顾:教师向学生介绍四季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之前的观察结果。

活动二:季节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0分钟)1. 探究: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季节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有四季?2. 观察模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地球的形状,并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

3. 解释: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过程和地球轨道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由于轨道倾斜的不同而产生的季节差异。

活动三:季节变化的描述(30分钟)1. 示例展示:教师提供几个关于季节变化的描述示例,帮助学生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季节变化的技巧。

2. 小组练习: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季节,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该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3.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描述,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改进。

活动四:观察季节变化(40分钟)1. 观察计划:学生制定观察计划,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象(如树叶颜色变化、鸟儿迁徙等),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实地观察:学生在指导下前往指定地点,进行实地观察,并记录所见所闻。

3. 数据整理:学生返回教室,将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共享各自的观察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6 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第二篇“宇宙环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并能说明变化的原因。

2.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地理图像资料,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思考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参与和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利用学生对当地(上海)季节变化的亲身体验为情境设计问题:生活在上海的人,一年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夏天的白昼时间与冬天比较哪一个长?阳光下,夏天中午人的影子与冬天相比哪一个长?为什么?【设计思想】由身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及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特点(1)呈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回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特点:公转时地轴倾斜于黄道面,夹角为66°34′;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大小保持不变,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设计思想】联系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建构新知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课建构新知的重要基点(生长点),这里突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加强对旧识的记忆,更是为了便于对新知的理解(2)教师承转: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实质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造成的,下面来探究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又有什么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一)。

进一步明确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请学生读图比较图中不同纬度的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并得出结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设计思想】理清概念,为建构新知作铺垫。

(2)呈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图,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合作讨论,完成观察作业:A.太阳高度随纬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分析二分和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和正午太阳高度情况。

B.太阳高度随季节(时间)分布:主要分析家乡上海、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的太阳直射点和正午太阳高度情况。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地球运动的三维动态情境,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新知;分析地理规律的过程中,融入乡土(上海)地理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

观察作业Ⅰ: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由向南、北。

观察作业Ⅱ: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距上海最近的节气是,此时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值。

2.一年中太阳直射点距上海最远的节气是,此时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值。

【设计思想】由学生试作总结规律,尝试地理学习的归纳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

(3)师生达成共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实质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造成,具体分布规律:A.春、秋分日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B.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冬至日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C.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情况正好相反。

D.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4)反馈练习今天上海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相比,哪个城市大?为什么?今天以后上海正午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设计思想】通过即时练习,训练思维,加强和巩固对新知的理解。

3.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二)。

(1)教师同时使用地球仪指导读图:学习昼、夜半球、昼夜更替、晨昏圈(线)、昼弧、夜弧、极昼极夜、任意一点昼夜长短及同一时刻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比较等概念和知识。

【设计思想】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地球模型指导读图——立体与平面的结合,给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支点”,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进行。

(2)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合作讨论,完成观察作业Ⅲ。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位置。

观察作业Ⅲ:观察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二)中的A 、B 两点,填写下表:【设计思想】读图作业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相互启发,激发思维;由学生试着总结规律,尝试地理学习的归纳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

(3)师生达成共识,昼夜长短的具体分布规律是:A.春分日与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B.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而秋分日至春分日,情况则相反。

C.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D.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设计思想】由学生总结规律,尝试地理学习的归纳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

(4)反馈练习教师设问:今天上海(31°N)昼夜长短情况,与北京(40°N)相比昼夜长短情况有什么不同?而北极圈内可能出现什么现象?与今天相比,明天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怎样?【设计思想】通过即时练习,训练思维,加强和巩固新知的学习和理解。

4.季节的形成归纳:正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使地球表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产生年变化,从而具有寒暑交替的年变化,特别是在中纬度地带形成明显的四季更替现象。

四季的变化南北半球相反。

教师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多少的年变化,来解释季节的变化。

【设计思想】承上启下,得出季节变化的结论。

5.新课总结呈示结构图,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作业布置1.课堂作业(1)美国夏季时采用“夏令时”工作制,而非常注重节约能源的新加坡为什么不采用?(2)我国许多城市居民楼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感光板为什么是倾斜放置的,而且角度是可随季节作调整的?(3)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一般选择在1~2月份?北极探险选择什么时间合适?2.课后作业(视具体条件而定)要求同学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地理实验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做好测量记录(附表)。

【设计思想】课堂作业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理论联系实际,思考解决现实问题;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参与课堂地理学习外的课外实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上海市冠龙高级中学徐文六、专家评析1.本节课内容是高二教学中的难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模拟演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模拟天体运动的瓶颈,为学生创造了在观察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采用了“问题化”的设计,在图上标出A、B、C三个观察点,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比较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归纳出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有效地提高了观察效率。

2.采用“任务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过程,在演示观察前先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为他们通过观察自主构建知识搭建“支架”。

例如,在观察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前,先出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图,使学生建立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图像概念,明确在全球图上怎样表示正午太阳高度。

4.本节课的设计尚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任务表”的设计为学生观察带来了方便,但是某些观察栏目的设计要求过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思考空间。

例如,观察作业Ⅲ的“北半球A、B两地昼夜长短情况等”一栏中,教师设计了选择填空形式的题目“A地昼(长、短)于夜,B地昼(长、短)于夜;与B 地相比,A地昼更;北极点周围出现现象;这期间A、B两地昼渐、夜渐;北极点周围昼范围逐渐(扩大、缩小)。

”学生在每个空格中只要选择填入一个字,就可以完成任务,不必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比较,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如果教师能以问题的形式,要求从对“点”的观察比较,扩大到对全球分布规律的比较,将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样的设计对于教师如何更好地面对学生在回答中生成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陈肖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