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汉
2、《典论·论文》
3、《文赋》
4、《诗品》
5、《文心雕龙》
6、曹丕、《典论·论文》
7、性格
8、《结构第一》、
9、《词论》
10、王昌龄
11、王骥德
12、立德、立功、立言
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
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
15、《易传》
16、《诗》《书》《礼》《易》《春秋》
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
19、阳刚阴柔
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
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
二、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
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6、以己度物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使我变成了物,也使物变成了我。古人认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情欲的生命实体,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
8、思无邪语出《诗经》“思”是语气词无意。“无邪”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专注的描写。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
9、知言养气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知言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可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气就是指经过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博大而崇高的境界。知言养气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经过养气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即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0、儒家——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被列为先秦至汉初"
九流十家"之首。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身美性。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哀怨讽谏作用和温柔敦厚风格。
11、道家——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
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主张自然真美,并提出创作主体的虚静心态和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
12、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的本义是悟、觉、知,本为古
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而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无常"、"无我"、"苦";"苦"由每人的自身的"惑"(贪、嗔、痴等烦恼)"业"
(身、口、意等活动)所致,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而轮回报应。佛教主张依据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般"
(解脱)的最终目的而成佛。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即西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六朝得到发展,隋唐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
13、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用
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相传由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后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渐修,南宗则主张顿悟。南宗禅简易的修持方法,逐渐取代了中国佛教其他各宗,成为禅宗正统,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14、整体性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天人
合一、物我一体,其文化精神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社会的"万物有生"、"万物同情"和"神人以和"。古代文论的整体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己度物的生命化和人格化,二是惟务折衷的综合性和统一性。
15、直觉式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佛教文化的"悟"和"禅"。
其心理学内涵是指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内在直观认识,故又叫感性直观或感性直觉。
16、范畴——语出《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可见"范畴"一词的本义,是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