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3
KT 2(Vbi − VR – q )
其中 A——二极管的结面积,VR ——外加反偏压,Vbi ——结的内建电势,以伏特为单 位。上式假设了二极管界面不存在氧化层,n 型半导体的施主浓度是均匀的。上公式可 以重写为 1 CT 以
1 CT
2Leabharlann 2=2(Vbi − VR –
KT ) q
ε s qNd A 2
—VR 作图,得出一条直线,Nd 可以由斜率求出,势垒高度为
Φ bn = V0 + Vn + KT/q 其中V0 为直线在电压轴上的截距, Vn = ln
q KT Nc Nd
Nc 为导带有效态密度。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测试频率 1MHz,致使可以忽视引线电感的效应。 加到被测二极管上的交流电压的幅度一 定要小,一般小于 50mV。测试后按照实验原理中的公式求出势垒高度。 四、实验数据处理 金属钨: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08*10^16cm^-3, V0=1.107V, Vn=0.17V, Φ bn =1.30V 金属铂: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7*10^16cm^-3, V0=1.379V, Vn=0.17V, Φ bn =1.58V 五、思考题: 2、材料的晶向对肖特基势垒是否产生影响? 答:材料的晶向会对肖特基势垒产生影响。材料的晶向不同,电子在输运过程中所形成 的平衡态会有差别,而且晶向不同,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界面态密度也不同,都会对肖 特基势垒产生影响。 3、有哪些因素影响电容-电压法测量肖特基势垒高度的准确性? 答:影响因素有如下几条: (1)扫描电压的频率和步幅,影响载流子的输运特性和反应 时间,从而影响准确性。 (2)外界环境的干扰。 (3)界面态电荷会改变势垒的高度,从 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晶片的晶向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5)分布参数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 刘晓彦、韩德栋, 《微电子器件测试实验讲义》 2、 施敏,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器件物理》
实验三---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XXX大学软件类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学号:
姓名:
班级:
指导教师:
开课学期:
学院:
XXX大学教务处
4.switch语句。
四、实验过程及内容:(运行结果请抓图到对应题目的下方)
1. 先分析以下程序,写出运行结果,再上机检验。
实验结果:
2.先分析以下程序,写出运行结果,再上机检验。
实验结果:
3.先分析以下程序,写出运行结果,再上机检验。
实验结果:
4. 程序改错题。
以下程序的功能是将a、b、c三个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即使得a≤b≤c.。
程序中有一些错误,试将其改正并上机验证。
实验结果:
5. 程序填空题。
以下程序的功能是:从键盘接收一个字符,如果是小写英文字母,则将其转换为相应的大写字母;如果是大写英文字母,则将其转换为相应的小写字母;如果是其他字符,则不做转换。
填空将程序补充完整并上机验证。
实验结果:
6. 编程题。
根据以下分段函数计算y的值,x的值由键盘输入。
保留两位小数
输入格式:-2
输出格式:y=-2.00
实验代码:
实验结果:
7.输入一个正整数作为年份,编程判断该年是否为闰年。
若是输出“Yes”,否则输出“No”。
提
示: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或者能被400整除的年份。
实验代码:
实验结果:。
微机原理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3. 循环程序设计一、实验目的⒈掌握移位指令的使用方法。
⒉学会循环结构程序的编程方法。
⒊利用DEBUG调试程序查看循环程序循环过程中CS和IP的变化情况。
二、实验要求⒈编写程序并上机调试,记录运行结果。
⒉用DEBUG调试程序调试所编程序,查看并记录每条指令内存单元地址及执行结果(包括F标志寄存各位值。
)⒊注意观察并记录每条指令执行后CS和IP寄存器值变化情况,以加深对循环程序的概念的理解。
三、实验内容⒉编写统计15个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程序。
要求:分别统计出低于60分,60-69分,70-79分,80-89分,90-100分的人数,并存放到S5,S6,S7,S8,S9,S10对应内存单元中。
源程序代码;DATA SEGMENTDATA1 DB 55,60,65,88,67,70,75,80,77,85,90,66,95,53,100DATA2 DB 5 DUP(?)DATA ENDS;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DS:DATASTART:MOV AX,DATAMOV DS,AXMOV CX,15LEA SI,DATA1LEA DI,DATA2AGAIN:MOV AL,[SI]CMP AL,90JB NEXT1INC BYTE PTR[DI]JMP NEXT0NEXT1:CMP AL,80JB NEXT2INC BYTE PTR[DI+1]JMP NEXT0NEXT2:CMP AL,70JB NEXT3INC BYTE PTR[DI+2]JMP NEXT0NEXT3:CMP AL,60JB NEXT4INC BYTE PTR[DI+3]JMP NEXT0NEXT4:INC BYTE PTR[DI+4]NEXT0:INC SILOOP AGAINMOV AH,4CHINT 21HCODE ENDSEND START程序运行结果截图:四、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掌握移位指令的使用方法。
实验3 频率测量及其误差分析实验报告
电子测量实验报告实验三频率测量及其误差分析院系:信息工程学院班级:08电子信息工程一班学号:**********姓名:***实验三频率测量及其误差分析一、实验目的1 掌握数字式频率计的工作原理;2 熟悉并掌握各种频率测量方法;3 理解频率测量误差的成因和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测量信号频率,分析测量误差;2用虚拟频率计测量频率。
三、实验仪器及器材1信号发生器 1台2 虚拟频率计 1台3 示波器 1台4 UT39E型数字万用表 1块四、实验要求1 查阅有关频率测量的方法及其原理;2 理解示波器测量频率的方法,了解示波器各旋钮的作用;3 了解虚拟频率计测量的原理;4 比较示波器测频和虚拟频率计测频的区别。
五.实验步骤1 用示波器测量信号频率用信号发生器输出Vp-p=1V、频率为100Hz—1MHz的正弦波加到示波器,适当调节示波器各旋钮,读取波形周期,填表3-1,并以信号源指示的频率为准,计算频率测量的相对误差。
操作步骤:1、将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用线连接好。
其中CH1为输出通信,设置信号发生器为正弦波,输出Vp-p=1V,起始频率为2Hz,观察并记录各个信号的频率,周期和测量误差。
2、保持幅度不变,改变输出频率,最好设置为2Hz—100MHz之间,同样计算并记录频率,周期,和测量误差。
如下表:表3-1“周期法”测量信号频率分析结果:如上表,我们发现,当频率从2Hz—100MHz之间变化时,其相对误差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当频率为特别小或者特别大时,误差相对会比较大一些。
如上表的2Hz和100MHz。
原因在于,当频率特别小的时候,受到的外界干扰信号影响对其比较大,相当于把原信号给淹没了。
当频率特别大的时候,高频干扰同样会对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 用虚拟频率计测量频率用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信号作为被测信号,送到DSO2902的CH-A1通道,按表3-2进行实验。
并以信号发生器指示的频率为准,计算测频误差。
实验报告三
实验报告三实验报告三实验名称:纸飞机的设计和性能测试实验目的:1. 通过设计纸飞机,实践运用力学原理和流体力学原理;2. 测试不同设计方案对纸飞机性能的影响。
实验器材:1. 纸张;2. 尺子;3. 微型天平;4. 风扇。
实验步骤:1. 设计纸飞机的外观和结构,并使用纸张按照设计方案制作纸飞机;2. 测量纸飞机的质量和尺寸,记录下来;3. 将风扇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保持与纸飞机之间的距离不变;4. 将纸飞机放置在风扇前方的起飞位置;5. 打开风扇,调整风速,使得纸飞机飞行稳定;6. 测试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和时间,记录下来;7. 更换纸飞机的设计方案,重复步骤2至6,比较不同设计方案对纸飞机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我们可以得到不同设计方案下纸飞机的质量、尺寸、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等数据。
通过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哪种设计方案下纸飞机的性能最佳。
实验讨论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不同设计方案对纸飞机性能的影响。
例如,改变纸飞机的重心位置、翼展长度、翼面积等因素,可以影响纸飞机的稳定性、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等性能指标。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优化纸飞机的性能。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纸飞机的设计和性能测试方法,初步掌握了力学原理和流体力学原理在纸飞机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设计方案对纸飞机性能的影响,培养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存在问题:本次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有助于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可靠性。
建议和改进:为了进一步改进实验,我们建议增加实验样本量,测试更多的设计方案,以得到更准确和客观的结果。
同时,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器材和方法进行纸飞机性能测试,以增加实验的多样性和可比性。
20155313实验三《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20155313实验三《Java⾯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内容XP基础XP核⼼实践相关⼯具⼆、实验要求1.没有Linux基础的同学建议先学习《Linux基础⼊门(新版)》《Vim编辑器》课程2.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以博客⽅式发表在博客园,注意实验报告重点是运⾏结果,遇到的问题(⼯具查找,安装,使⽤,程序的编辑,调试,运⾏等)、解决办法(空洞的⽅法如“查⽹络”、“问同学”、“看书”等⼀律得0分)以及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有什么收获,教训等)。
报告可以参考范飞龙⽼师的指导3.严禁抄袭,有该⾏为者实验成绩归零,并附加其他惩罚措施。
三、实验步骤1. 在IDEA中使⽤⼯具(Code->Reformate Code)把下⾯代码重新格式化,再研究⼀下Code菜单,找出⼀项让⾃⼰感觉最好⽤的功能。
提交截图,加上⾃⼰学号⽔印。
public class CodeStandar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 args){StringBuffer buffer = new StringBuffer();buffer.append('S');buffer.append("tringBuffer");System.out.println(buffer.charAt(1));System.out.println(buffer.capacity());System.out.println(buffer.indexOf("tring"));System.out.println("buffer = " + buffer.toString());if(buffer.capacity()<20)buffer.append("1234567");for(int i=0; i<buffer.length();i++)System.out.println(buffer.charAt(i));}}2. 在码云上把⾃⼰的学习搭档加⼊⾃⼰的项⽬中,确认搭档的项⽬加⼊⾃⼰后,下载搭档实验⼆的Complex代码,加⼊不少于三个JUnit单元测试⽤例,测试成功后git add .; git commit -m "⾃⼰学号添加内容";git push;提交搭档项⽬git log的截图,包含上⾯git commit的信息,并加上⾃⼰的学号⽔印信息。
实验三---译码器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实验三译码器及其应用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中规模集成译码器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2) 熟悉掌握集成译码器的应用;(3) 掌握集成译码器的扩展方法。
二、实验设备数字电路实验箱,电脑一台,74LS20,74LS138。
三、实验内容(1)利用3-8译码器74LS138和与非门74LS20实现函数:四输入与非门74LS20的管脚图如下:对函数表达式进行化简:按Figure 1所示的电路连接。
并用Multisim进行仿真,将结果对比。
Figure 1(2) 用两片74LS138组成4-16线译码器。
因为要用两片3-8实现4-16译码器,输出端子数目刚好够用。
而输入端只有三个,故要另用使能端进行片选使两片138译码器进行分时工作。
而实验台上的小灯泡不够用,故只用一个灯泡,而用连接灯泡的导线测试,在各端子上移动即可。
在multisim中仿真电路连接如Figure 2所示(实验台上的电路没有接下面的两个8灯LED):Figure 2四、实验结果(1) 利用3-8译码器74LS138和与非门74LS20实现函数。
输入,由可知,小灯应该亮。
测试结果如Figure 1所示。
输入,分析知小灯应该灭,测试结果如Figure 2所示。
输入,分析知小灯应该亮,测试结果如Figure 3所示。
Figure 4Figure 5Figure 6同理测试,得到结果列为下面的真值表:A B C Y0 0 0 10 0 1 10 1 0 00 1 1 01 0 0 11 0 1 01 1 0 01 1 1 1与所要实现的逻辑功能相一致。
(2) 用两片74LS138组成4-16线译码器。
G1A B C1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0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0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在Multisim中测试,分别取和,如下面的所示Figure 7、Figure 8所示:Figure 9此仿真结果与实验台结果相一致。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实验三)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组别第组实验项目同组人完成时间年月日【实验名称】《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及性质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从组织细胞中制备酶的方法。
2、掌握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及各种因素对其作用的影响。
【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为植物体内常见的呼吸酶,其在食品加工中易被氧化而呈现颜色反应,并且对多种植物的抗氧化、抗病原菌侵染等起作用,所以掌握其制备与性质实验要点,对于今后从事食品原料的提取分离与测定有重要意义。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其最适pH值为。
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如以为底物,可以被氧化形成邻苯二醌。
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通过溶液的颜色的变化鉴定,这个反应在自然界中是常见的,如。
多酚氧化酶的最适底物是。
和与的结构相似,它们也可以被氧化为各种有色物质。
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活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以及和等都会改变其生物催化活性。
【材料与设备】1、仪器设备匀浆机,离心机,冰箱,恒温水浴成绩:教师签字:批阅日期:2、材料小刀,纱布,漏斗,其它玻璃器皿3、主要试剂:(1)马铃薯(2)0.1mol/L的NaF溶液:将4.2g氟化钠溶于1000mL水中。
(3)0.01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将1.1g邻苯二酚溶解于1000mL水中,用稀NaOH调节溶液的pH值为6.0,防止其自身的氧化作用。
当溶液变成褐色时,应重新配制。
新配制的溶液应贮存于棕色瓶中。
(4)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5)5%三氯乙酸溶液(6)硫脲(7)0.01mol/L的间苯二酚溶液:将0.11g间苯二酚溶解于100mL水中。
(8)0.01mol/L的对苯二酚溶液:将0.11g对苯二酚溶解于100mL水中。
(9)固体硫酸铵(10)0.8%HCl:19.2mL浓HCl加水稀释到1000mL。
(11)0.2%和0.3%(V/V)的乳酸溶液。
(12)0.5%的碳酸钠溶液(13)0.01%的碳酸钠溶液【实验方法】1、多酚氧化酶的制备每三个小组一起,称取150g马铃薯(新马铃薯可以不去皮),切块后放入匀浆机,加入150mL NaF溶液,匀浆后用四层纱布过滤,静置后取上清液待用。
实验3实验报告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理解客单价概念。
理解影响客单价的因素。
理解电商中关联销售的概念。
二、名词解释(建议大家在做实验之前,把课件看一遍)1、什么是客单价?客单价计算公式是?客单价决定因素有?答:客单价:是指商场(超市)每一个顾客平均购买商品的金额,也即是平均交易金额。
客单价的本质是:在一定时期内,每位顾客消费的平均价格,离开了“一定时期”这个范围,客单价这个指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客单价=销售总额÷顾客总数客单价=销售总金额÷成交总笔数决定因素:日均客单价、购买频次、关联销售、宝贝定价、订单中同一宝贝的重复购买率2、什么是关联销售?关联销售常见的形式有?答:关联销售:通过某种形式的暗示和推荐,让买家对多个产品产生兴趣,并最终导致购买的行为。
这种购买行为可以在一次购物中发生,也可以在多次购物中发生。
销售形式:基于宝贝功能和应用场景的关联营销基于宝贝相似的关联营销基于买家从众心理、羊群效应的关联营销3、关联推荐原则的原则是?答:1、推荐多了,等于没有推荐:推荐一定要少而精准,而不是大而多,这样会影响买家的决策。
2、推荐的有效性要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评估。
3、推荐没有万能的药方,要因人、因商品等分析。
4、对于大多数类目,相似的推荐尽量要放在宝贝描述的下面,因为相似的推荐容易让买家犹豫,从而错过购买的机会;但当一个买家看完整个宝贝描述还在纠结是否要购买时候,相似的推荐可能会使用户选择一些店铺内的宝贝对比,而不是直接离开店铺。
三、收获,体会及问题(写得越详细、越个性化、越真实越好,否则我不知道你做这个实验的心路历程,也就无法充分地判断你是否是独立完成的这个实验、你是否在做这个实验时进行了认真仔细地思考、通过这个实验你是否在实践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在独立网店系统、网上商城的营销中,把使用各种推广方法所带来的流量尽可能的利用起来、提高客单价和销售额是一项很重要的、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工作。
实验三、描述性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三、描述性统计分析实验报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实验报告⼀、实验⽬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2.熟练掌握频数分析原理、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3.熟练掌握基本描述统计量原理、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4.熟练掌握探索性分析原理、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5.熟练掌握原理交叉列联表原理、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6.熟练掌握多选项分析的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1.频数分析(数据⽂件:3-studentscore.sav)(1)完成各门成绩的统计结果(抓图后复制到下⾯)图1分析解释:(2)完成语⽂成绩区间频度分布表(抓图后复制到下⾯)图2分析解释:(3)计算全部学⽣各门成绩的平均值、标准差、极差和四分位数(抓图后复制到下⾯)图3分析解释:2.基本描述统计量(数据⽂件:3-studentscore.sav)计算全部学⽣各部门成绩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值和最⼩值(抓图后复制到下⾯)图4分析解释:3.探索性分析(数据⽂件:3-studentscore.sav)(1)完成语⽂成绩茎叶图和箱图(抓图后复制到下⾯)图5分析解释:图6分析解释:(2)语⽂成绩正态分布检验的Q-Q概率图(抓图后复制到下⾯)(数据⽂件:4-Explore.sav)图7分析解释:(3)完成考察学⽣“英语”、“数学”、“语⽂”三门课程成绩的分布、极端值以及正态分布性和⽅差的齐性。
(抓图后复制到下⾯)图8分析解释:4.交叉列联表分析(数据⽂件:4-crosstabulation.sav)(1)⼆维交叉列联表(P64,抓图后复制到下⾯)图9分析解释:(2)X2检验结果(P671,抓图后复制到下⾯)图10分析解释:三、思考题(P79-P80)完成思考题3、4,并将关健图抓下来粘贴到相应题下⾯,并进⾏简单的解释。
四、学完“描述性统计分析”章节后的收获。
实验三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实验报告
实验三土壤吸湿水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地点:生地楼实验时间:实验人:一:目的意义风干土中水分含量受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影响,土样仍保有一定水分。
在土壤理化分析中,各项分析结果都以“烘干土”作为计算标准,分析是一般都用风干土,计算时就必须根据水分含量换算成烘干土。
因为风干土的含水量因生物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组成不同而差异很大,难以相互比较。
因此分析测定的土样,必须测定其吸湿水含量。
二:实验原理测定时把土样放在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则失去的质量为水分质量,即可计算土壤水分百分数。
在此温度下土壤吸着水被蒸发,而结构水不致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致分解。
三:实验仪器分析天平(0.001g)、小铝盒(2个)、烘箱、牛角勺、干燥器。
四:操作步骤1).在分析天平上称出干燥而洁净的铝盒重量(w);2).放入约5g过1mm筛的风干土(称两份土做平行);3).烘干:盖上盒盖,准确称重(w1),再将盖打开放入已预热至105°±2℃的烘箱中,控制在105-110℃范围,连续烘干6-8小时;4).冷却:取出铝盒迅速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冷却至室温,然后取出立即称重(w2);5).称重:再放入烘箱中,烘干3——5小时,在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重,检验是否恒重。
(占干土重的百分数,准确至0.001)。
五:原始数据记录(1)实验数据(2)数据处理土壤吸湿水含量%=(w1-w2)▪ 100/(w2-w)W——铝盒重量(g)w1——铝盒+风干土重(g)w2——铝盒+烘干土重(g)六:注意事项1.严格控制恒温条件,温度过高,土壤有机质易碳化逸失。
2.按分析步骤的条件一般试样烘6h可烘至恒重,含水较多,质地黏重的样品需8h。
3.在烘干期间不要随意打开烘箱,以免影响烘箱内温度升降变化和使土壤吸湿。
4.平行测定结果用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小数最后一位数。
水分小于5%的风干土样,相差不得小于0.2%。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02/H202)=0.68V,小于 MnO2 或 MnO4-,作氧化剂时相应电对的电极电势,则要发
生下列反应:
������������������2 + ������2������2 + ������+ → ������������2+ + ������2 ������������������4− + ������2������ + ������+ → ������������2+ + ������2 上述两个反应可以发生。把 H202 作氧化剂与作还原剂的两个反应合并成一个总反
发生。因为此时������ ⊝ ������������ >0,氧化剂、还原剂浓度或压力的改变不会改变������ ⊝ ������������ 的符 号。
2.H202 的氧化、还原性 H202 中氧的氧化值为-1,它既可作氧化剂,使氧化值降低为-2,生成 H20 或 OH-; 又可作还原剂,使氧化值升高为 0,生成 02。H202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到底起氧化剂 还是还原剂作用,要根据另一个反应物而定。若另一反应物只能作还原剂,如 I-离 子,则 H202 在反应中起氧化剂作用。若另一个反应物只能作氧化剂,如 MnO4-离子, 则 H202 在反应中起还原剂作用。至于反应能否发生,可根据所在两个电对的电极 电势 E 判定。若另一个反应物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如 Fe2+离子,那么可先 写出两个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是由下列两方面决定的。
(1)电极电势 当反应的速率均很快时,由电极电势决定其产物。如 MnO4-在
酸性条件下被 H2SO4 还原,其还原产物由电极电势决定,锰在酸性介质中元素电势
实验报告三(完整版)
实验报告三实验三、对象和类〔一〕1.实验目的〔1〕结合面向对象思想掌握类的定义以及类中成员的定义,学会设计自己的类。
〔2〕掌握方法重载、尤其是构造方法的重载,深入理解构造函数的作用与调用时机。
附录2packagech3; publicclassPassValueTest{ privateinti=-100;〔3〕理解this关键字同static关键字的意义,掌握成员变量的具体隐藏实现。
〔4〕理解对象同对象引用间的区别,掌握创立对象与调用对象成员的方法,以及对象作为参数与根本数据类型变量做参数的区别。
publicvoidtest1(intb){b=100;2.实验内容和步骤}上机输入程序并调试运行程序。
编译并运行附件1和附件附录12,观察结果分析其原因。
publicvoidtest2(PassValueTestb){=100;packagech3;}publicclassClassLoadTest{static{System.out.println("classloding");publicvoidtest3(PassValueTestb){b=this;}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结果:原因: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PassValueTestobj=newPassValueTest(); inttemp=100;obj.test1(temp);System.out.println(temp);o1.nonstaticmethod();obj.test2(obj); StaticTesto2=newStaticTest();System.out.println(obj.i); o2.nonstaticmethod();}obj.i=100; */PassValueTestnewobj=newPassValueTest();obj.test3(newobj); publicvoidnonstaticmethod(){System.out.println(newobj.i);System.out.println("非静态方法被调用");} }}结果:publicstaticvoidstaticmethod(){原因:System.out.println("静态方法被调用");〔2〕编译附件3,分析结果;将“注释这行〞所在的行注释,再将注释的call2方法去掉注}释,再次编译,观察结果分析其原因。
实验报告 实验三 二叉排序树的建立和查找
实验三二叉排序树的建立和查找一、实验目的1.掌握二叉排序树的建立算法2.掌握二叉排序树查找算法。
二、实验环境操作系统和C语言系统三、预习要求复习二叉排序树的生成及查找算法,编写完整的程序。
四、实验内容实现二叉排序树上的查找算法。
具体实现要求:用二叉链表做存储结构,输入键值序列,建立一棵二叉排序树并在二叉排序树上实现查找算法。
五、参考算法#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typedef int InfoType;typedef int KeyType; /*假定关键字类型为整数*/typedef struct node /*结点类型*/{KeyType key; /*关键字项*/InfoType otherinfo; /*其它数据域,InfoType视应用情况而定,下面不处理它*/struct node *lchild,*rchild; /*左右孩子指针*/}BSTNode;typedef BSTNode *BSTree; /*BSTree是二叉排序树的类型*/BSTNode *SearchBST(BSTree T,KeyType key){ /*在二叉排序树T上查找关键字为key的结点,成功时返回该结点位置,否则返回NULL*/if(T==NULL||key==T->key) /*递归的终结条件*/return T; /*若T为空,查找失败;否则成功,返回找到的结点位置*/if(key<T->key)return SearchBST(T->lchild,key);elsereturn SearchBST(T->rchild,key); /*继续在右子树中查找*/}void InsertBST(BSTree *T,int key){ /*插入一个值为key的节点到二叉排序树中*/BSTNode *p,*q;if((*T)==NULL){ /*树为空树*/(*T)=(BSTree)malloc(sizeof(BSTNode));(*T)->key=key;(*T)->lchild=(*T)->rchild=NULL;}else{p=(*T);while(p){q=p;if(p->key>key)p=q->lchild;else if(p->key<key)p=q->rchild;else{printf("\n 该二叉排序树中含有关键字为%d的节点!\n",key);return;}}p=(BSTree)malloc(sizeof(BSTNode));p->key=key;p->lchild=p->rchild=NULL;if(q->key>key)q->lchild=p;elseq->rchild=p;}}BSTree CreateBST(void){ /*输入一个结点序列,建立一棵二叉排序树,将根结点指针返回*/BSTree T=NULL; /*初始时T为空树*/KeyType key;scanf("%d",&key); /*读入一个关键字*/while(key){ /*假设key=0是输入结束标志*/ InsertBST(&T,key); /*将key插入二叉排序树T*/scanf("%d",&key); /*读入下一关键字*/}return T; /*返回建立的二叉排序树的根指针*/ }void ListBinTree(BSTree T) /*用广义表示二叉树*/{if(T!=NULL){printf("%d",T->key);if(T->lchild!=NULL||T->rchild!=NULL){printf("(");ListBinTree(T->lchild);if(T->rchild!=NULL)printf(",");ListBinTree(T->rchild);printf(")");}}}void main(){BSTNode *SearchBST(BSTree T,KeyType key);void InsertBST(BSTree *Tptr,KeyType key);BSTree CreateBST();void ListBinTree(BSTree T);BSTree T;BSTNode *p;int key;printf("请输入关键字(输入0为结束标志):\n");T=CreateBST();ListBinTree(T);printf("\n");printf("请输入欲查找关键字:");scanf("%d",&key);p=SearchBST(T,key);if(p==NULL)printf("没有找到%d!\n",key);elseprintf("找到%d!\n",key);ListBinTree(p);printf("\n");}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输入数据时,总是不能得到结果,原因是在建立二叉树函数定义中,是对指针的值进行了修改。
实验三 三态门实验报告
实验三三态门实验报告实验三三态门实验报告引言:在数字电路中,门电路是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之一。
而三态门是一种特殊的门电路,它具有三种输出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搭建和测试三态门电路,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和测试三态门电路,掌握其工作原理和特性。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三态门的概念和功能;2. 学会使用逻辑门芯片搭建三态门电路;3. 掌握三态门的输出状态和切换条件。
二、实验器材和仪器1. 逻辑门芯片:74LS125或74HC125;2. 面包板、导线等实验器材;3. 示波器、数字万用表等测量仪器。
三、实验原理三态门是一种具有三种输出状态的门电路,其输出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或高阻态。
它通过控制输入端的使能信号来切换输出状态。
当使能信号为高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开启状态,输出与输入信号一致;当使能信号为低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关闭状态,输出为高阻态,即不对外输出信号。
四、实验步骤1. 将74LS125或74HC125逻辑门芯片插入面包板中,注意引脚与连接线的对应关系;2. 连接电源和地线,确保电路正常供电;3. 将输入信号接入逻辑门芯片的输入端,同时连接使能信号;4. 使用示波器或数字万用表等测量仪器,测试逻辑门芯片的输出信号;5. 调节输入信号和使能信号,观察三态门的输出状态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三态门的输出状态和切换条件。
当使能信号为高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开启状态,输出与输入信号一致;当使能信号为低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关闭状态,输出为高阻态。
这种特性使得三态门在数字电路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六、实验应用三态门在数字电路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数据总线的连接和控制,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其次,三态门还可以用于电路的隔离与保护,防止信号干扰和短路等问题。
此外,三态门还可以用于多路选择器和数据缓存等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1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物质的热传导性能,并验证傅里叶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热传导实验,了解热流、温度梯度与热传导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
1. 铜板、木板和玻璃板各一块,尺寸相同。
2. 热源设备,如电热板。
3. 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
4. 数据采集器。
5. 绝缘支架。
6.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确保所有设备正常工作。
2. 将铜板、木板和玻璃板分别放置在绝缘支架上。
3. 使用热源设备对三种材料的底部进行加热,保持热源功率恒定。
4. 将温度传感器固定在材料的上表面,确保传感器与材料表面接触良好。
5. 开始实验,记录热源开启后不同时间点的温度数据。
6. 根据温度数据,计算每种材料的热传导率。
7. 分析实验数据,比较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在相同的热源功率和加热时间下,铜板的温度上升速度最快,其次是玻璃板,木板的温度上升最慢。
这与材料的热传导率有关,铜的热传导率最高,玻璃次之,木材的热传导率最低。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傅里叶定律的正确性,即热量的传递速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与材料的热传导率成正比。
实验结果表明,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能,而非金属材料的热传导性能相对较差。
这一发现对于材料的选取和热管理设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实验3 存储器 实验报告
实验3 存储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RAM、ROM存储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特点;3、锻炼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实验器材:1、实验箱一台2、万用表一只3、示波器一台4、电源一台5、电缆若干。
三、实验步骤:1、RAM存储器的读写实验(1) 在实验箱面板上取下RAM存储器的锁孔垫片。
(2) 把读输出线、写输出线、地址线和读写控制信号线依次通过实验箱面板相应的接口引出。
(3) 接通电源,调整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的电位为0。
(4) 将读写控制信号线设置为0,地址信号线设置为读取需要存储的地址,读输出线高电平表示RAM存储器中对应地址的数据。
(3) 输入ROM存储器的地址信号线。
(5) 将读输出线接入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并记录读取数据的值。
四、实验原理在RAM存储器中,每个存储单元都有独立的地址(A)和数据(D)输入输出端,以及读/写控制端(R/W)。
地址(A)对应每个存储单元的物理位置,是用来选中存储单元的。
地址线上的二进制状态就表示选中哪个存储单元。
数据线输入/输出的数据信号(D)就是存储在RAM单元中的数据。
读/写控制信号(R/W)控制读/写操作进行的时刻。
当R/W为高(写状态)时,数据D将被装入被选择的RAM单元;当R/W为低(读状态)时,被选RAM单元中的数据将被送到数据输出线上。
RAM存储器仅有一组共用地址线和数据线,但相邻地址所在RAM单元不仅具有物理上的相邻,相邻单元的地址与其中一个单元的地址只有最后一位不同,故相邻单元的装入和取出数据时间相等。
ROM存储器是一种只读存储器。
在ROM芯片中,存储的数据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制成常数并固定在芯片中的。
一般情况下,ROM内单元的存储内容不能被修改。
ROM存储器主要的工作就是读取存储在ROM内的信息内容。
ROM存储器的读取输入信息只有地址信号,它的电信号SON每个ROM单元接受地址信号时(即选中时),ROM单元需要将存储在其中的信息送到ROM芯片上的输出线上。
大学计算机实验3-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3-实验报告大学计算机实验 3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我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熟悉特定计算机软件或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培养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
3、增强对计算机系统和程序运行原理的认识。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安装了所需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工具,具体如下:1、操作系统:Windows 10 专业版。
2、应用软件:具体软件名称 1、具体软件名称 2等。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实验任务一:任务一的具体描述1、启动相关软件,熟悉其操作界面和基本功能。
2、按照给定的要求,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处理。
首先,打开具体文件或项目,在相应的位置输入数据。
然后,运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观察数据处理的结果,检查是否符合预期。
(二)实验任务二:任务二的具体描述1、切换到另一个软件工具,了解其特点和使用规则。
2、依据给定的案例,进行模拟操作。
设定相关参数,如列举参数名称和取值。
运行程序,观察输出结果。
(三)实验任务三:任务三的具体描述1、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2、制定解决方案,明确操作流程。
3、逐步实施解决方案,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以下方法得以解决:1、问题一: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出现了错误描述的错误提示。
解决方法:查阅相关的帮助文档和在线资料,发现是由于原因分析导致的。
通过具体的解决步骤,成功解决了该问题。
2、问题二:对于某个概念或功能理解不够清晰,导致操作失误。
解决方法: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经过他们的耐心讲解和示范,加深了对该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完成操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任务一的结果经过数据处理,得到了具体的结果描述。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实验三:溶液的配制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液的配制实验日期: 温度:气压:一.实验目的1.学习比重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2.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一般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3.了解特殊溶液的配制二.基础知识(详细见课本)1.由固体试剂配制溶液2.由液体(或浓溶液)试剂配制溶液三.基本操作1.容量瓶的使用(参见第四章二)2.移液管的使用(参见第四章二)3.比重计的使用(参见第四章三)4.托盘天平及分析天平的使用((参见第四章一)四.实验内容(以下的数据供参考)1.用硫酸铜晶体粗略配制50ml0.2mol/L的硫酸铜溶液。
(涉及粗略配制的知识)根据前面的计算公式:硫酸铜的质量=CVM=0.2*0.05*160=1.6g配制过程:用托盘天平称取1.6g的硫酸铜晶体,倒入烧杯,再用量筒量取50ml蒸馏水也倒入烧杯,搅动,使晶体完全溶解,即得50ml0.2mol/L的硫酸铜溶液,将其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备用。
2.准确配制100ml质量分数为0.90%的生理盐水。
按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碳酸氢钠=45:2.1:1.2:1的比例,在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钾,氯化钙,碳酸氢钠,经消毒后即得0.90%的生理盐水。
(涉及准确配制的知识)根据前面的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WV溶剂)/(1-W)根据比例算出各自所需的质量配制过程: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它们各自的质量,把称取出的氯化钠倒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氯化钾,氯化钙,碳酸氢钠,搅拌,使它们完全溶解于氯化钠的溶液中,将溶液转移到100/ml的人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二至三次,冲洗液也倒入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至标线处,盖上塞子,将溶液摇匀,即是所配溶液,经消毒后移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备用。
五.数据记录m=_______,c=_______六.实验习题配制50ml0.1mol/LSbCl3溶液(粗略配制)m=CVM=0.1*0.05*228.5=1.1425g配制过程:用托盘天平称取1g固体,倒入带有刻度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搅动,使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50ml刻度线处即得所要配制的溶液,将其倒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备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实验报告1、简易计算器(1)问题描述由键盘输入一算术表达式,以中缀形式输入,试编写程序将中缀表达式转换成一棵二叉表达式树,通过对该的后序遍历求出计算表达式的值。
(2)基本要求a.要求对输入的表达式能判断出是否合法。
不合法要有错误提示信息。
b.将中缀表达式转换成二叉表达式树。
c.后序遍历求出表达式的值(3)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一棵表达式树,它的树叶是操作数,如常量或变量名字,而其他的结点为操作符。
a.建立表达式树。
二叉树的存储可以用顺序存储也可用链式存储。
当要创建二叉树时,先从表达式尾部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优先级最低的运算符,建立以这个运算符为数据元素的根结点。
注意到表达式中此运算符的左边部分对应的二叉绔为根结点的左子树,右边部分对应的是二叉绔为根结点的右子树,根据地这一点,可用递归调用自己来完成对左右子树的构造。
b.求表达式的值。
求值时同样可以采用递归的思想,对表达式进行后序遍历。
先递归调用自己计算左子树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再递归调用自己计算右子树代表的表达式的值,最后读取根结点中的运算符,以刚才得到的左右子树的结果作为操作数加以计算,得到最终结果。
(4)需求分析程序运行后显示提示信息,输入任意四则运算表达式,倘若所输入的表达式不合法程序将报错。
输入四则运算表达式完毕,程序将输出运算结果。
测试用的表达式须是由+、-、*、/运算符,括号“(”、“)”与相应的运算数组成。
运算数可以是无符号浮点型或整型,范围在0~65535。
(5)概要设计二叉树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ADT BinaryTree{数据对象:表达式运算数{ num | 0< num < 65535 }表达式运算符{ opr | + , - , * , / }数据关系:由一个根结点和两棵互不相交的左右子树构成,且树中结点具有层次关系。
根结点必须为运算符,叶子结点必须为运算数。
基本操作:InitBiTree(&T , &S)初始条件:存在一四则运算前缀表达式S。
操作结果:根据前缀表达式S构造相应的二叉树T。
DestroyBiTree(&T)初始条件:二叉树T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销毁T。
Value(&T)初始条件:二叉树T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计算出T所表示的四则运算表达式的值并返回。
}ADT BineryTree顺序栈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ADT Stack{数据对象:具有相同类型及后进先出特性的数据元素集合。
数据关系:相邻数据元素具有前去和后继关系。
基本操作:InitStack(&S)初始条件:无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栈S。
DestroyStack(&S)初始条件:栈S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销毁S。
StackLength(&S)初始条件:栈S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返回S中元素个数。
GetTop(S , &e)初始条件:栈S已经存在且非空。
操作结果:用e返回S的栈顶元素。
Push(&S , e)初始条件:栈S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插入元素e为S的新栈顶元素。
Pop(&S , e)初始条件:栈S已经存在且非空。
操作结果:删除S的栈顶元素,并用e返回其值。
}ADT Stack字符串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ADT String{数据对象:具有字符类型的数据元素集合。
数据关系:相邻数据元素具有前驱和后继关系。
基本操作:StrLength(S)初始条件:串S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返回S的元素个数。
StrNeg(S , F)初始条件:串S已经存在且非空。
操作结果:求S的逆序并将结果保存在串F中。
}ADT String本程序包含四个模块:主程序模块;二叉树单元模块(实现二叉树的抽象数据类型,包括结点和指针的定义);顺序栈单元模块(实现顺序栈的抽象数据类型,包含结点和指针的定义);字符串单元模块(实现字符串的抽象数据类型)。
四个模块之间调用关系为主程序模块二叉树模块,二叉树模块调用顺序栈模块。
详细设计顺序栈类型。
#define Stack_Size 100typedef struct {char elem[Stack_Size];int top;}SqStack基本操作实现的伪代码算法如下:void InitStack (SqStack &S) { //初始化顺序栈S.elem=new ElemType[Stack_Size];if(!S.elem) Error("Overflow!");S.top=-1; }viod Push (SqStack &S,char c) { //顺序栈压栈if(S.top==(Stack_Size-1)) Error("Stack Overflow!");S.elem[++S.top]=c; }ElemType Pop (SqStack &S) { //顺序栈出栈if(S.top==-1) Error("Stack Empty!");return S.elem[S.top--]; }int StackLength(SqStack &S) { //求顺序栈长度return (S.top+1); }GetTop(SqStack &S ,char e) { //取栈顶元素e=S.elem[top]; }字符串类型typedef struct{ //动态顺序串char *ch;int length;}String基本操作实现的伪代码算法如下:int StrLength(&S) { //求串长return S.length; }void StrNeg(&S , &F) { //求逆序串if(!S.length) error(“String Empty!”);for(i=0 ; i<length ; i++)F.ch[i] = S.ch[length-1-i]; }二叉树类型。
typedef struct TNode{ //二叉树结点union data{ char optr; //运算符int opnd; }; //操作数struct TNode *lchild , *rchild}TNodetypedef TNode *BiTree //二叉树指针基本操作实现的伪代码算法如下:int Precedence (char opr) { //判断运算符级别函数;其中* /的级别为2,+ -的级别为1;int level;switch(opr) {case'+': case'-': return (1); break;case'*': case'/': return(2); break;case'(': case')':case'#':default:return(0); break; }}bool IsOperator(char opr) { //判断输入串中的字符是不是合法操作符if(op=='+'||op=='-'||op=='*'||op=='/')return true;elsereturn false; }string Convert(string &Str) { //将一个中缀串转换为后缀串,string Output; //输出串SqStack S;for(int i=S.length-1 ; i>=0 ; i--) { //对输入串逆序扫描if(Str.ch[i]>=48&&Str.ch[i]<=57) {Output.ch[i]=Str.ch[i]; //假如是操作数,把它添加到输出串中。
Output.length++; }if( Str.ch[i]==')' ) //假如是右括号,将它压栈。
Push( S , Str.ch[i] );while( IsOperator( s[i] ) ) { //如果是运算符if( top==0 || GetTop(S)==')' || Precedence(Str.ch[i] ) >=Precedence( GetTop(S) ) ) {Push( S , Str.ch[i] );break; }else { Pop(S , e);Output.ch[i]=e;Output.length++; } }if( Str.ch[i]=='(' ) { //假如是左括号,栈中运算符逐个出栈并输出,直到遇到右括号。
右括号出栈并丢弃。
while( GetTop(S)!=')' ) {Output.ch[i]=Pop(S);Output.length++;}}}while(S.top!=-1) { //假如输入完毕,栈中剩余的所有操作符出栈并加到输出串中。
Output.ch=Output.ch--;Output.ch=Pop(S); }return output;}void CreatBiTree(&T , &S) { //由中缀表达式生成表达式二叉树String F;SqStack Sq; //用以存放生成的二叉树结点InitStack(Sq);F=Convert(S); //求得S的前缀表达式for(i=F.length-1 ; i>=0 ; i--) {If( !IsOperator(F.ch[i]) ) {T=new TNode;T->data=F.ch[i];T->lchild=NULL;T->rchild=NULL;Push(Sq , T) }else {T=new TNode;T->data=F.ch[i];T->lchild=Pop( Sq );T->rchild=Pop( Sq );Push(Sq , T); }} }int Calc(int a, char opr, int b) { //计算switch (opr) {case '+': return a + b;case '-': return a - b;case '*': return a * b;case '/': return a / b;}}int Value(TNode *T) {if (T->lchild == NULL &&T->rchild == NULL)return T->data;elsereturn Calc( Value(T->lchild) , T->data , Value(T->rchild) );};主函数伪码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