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组织⾏为学》期末复习资料组织⾏为学期末复习(单选、多选、判断)单项选择题1、组织⾏为学综合应⽤⼼理学、社会学、⼈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的⾏为。
反映了组织⾏为学的:(B)A.多层次性B.多学科交叉性C.两重性D.实⽤性2.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中的⼈看作是:( A )A. 理性的经济⼈;B.社会⼈;C.⾃我实现的⼈;D.复杂⼈。
3.⾏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梅约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证实只有把⼈当作( B )A. 理性的经济⼈;B.社会⼈;C.⾃我实现的⼈;D.复杂⼈。
4.组织⾏为学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第⼀层次是( A ),这是研究组织⾏为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A. 个体B.群体C.组织D.外部环境5.⼀个⼈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理倾向性和⾮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A.⽓质B.个性C.能⼒D.性格6\决定⼈的⼼理活动动⼒特征的是:(A)A.⽓质B.能⼒C.个性D.性格7、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8、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将此扩⼤为他的整体⾏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因效应D.定型效应9、个性中受“现实原则”所⽀配的部分是指:( A )A.⾃我B.本我C.超我10、在个性结构中居于可控制地位的最⾼层的是:( C )A.⾃我B.本我C.超我11、精⼒充沛,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为反映灵活⽽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为的外倾性明显,对⾏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 A )A. 多⾎质B. 胆汁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12、精⼒充沛,胆量较⼤,好猛⼲,但往往粗枝⼤叶,兴奋性⾏为反应敏捷⽽迅速,但要把兴奋性⾏为转变为抑制性⾏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暴发性情绪;⾏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为的改造较不容易,是属于( B )A. 多⾎质B. 胆汁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13、有精⼒,但沉着平稳,⾏为反映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C )A. 多⾎质B. 胆汁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14.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特别敏感多疑,精⼒较不⾜,忍耐⼒较差,胆量较⼩,⾏为反应中细⼼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为的内倾性严重;对⾏为的改造较难( D)15.个⼈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为⽅式是( A )A. 性格;B.个性;C.⽓质;D.能⼒。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能够通过有计划的协作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单位。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组织不仅包括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还包括非盈利性组织和各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公共组织或团体,如生产和服务性组织、学校、医院、教堂、军队和政府组织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场所和背景下人的一般行为特征,具体地说就是要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
组织行为学所关注的焦点: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矛盾或困难的应变能力。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对沟通、劳动分工、协调、控制、权力部门以及必要的责任等结构与形式系统进行判断和选择,以便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构架:在分析文化差异时经常引用的方法之一是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Kluckhohn-Strodbeck)构架,这一构架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趋向、以责任为中心和空间概念。
权力距离:人们天生存在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差别,而后天环境、机遇、决策和价值观、性格、态度、努力程度的差别造成了财富和权力的差别。
一般认为,权力距离越大,就越不平等;权力距离越小,民主和自由程度就越高。
权力距离涉及社会中鼓励权力不平等分配的限度范围。
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决定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奖励、适宜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等。
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通常用个体外显的可衡量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风格。
当某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多数场合都出现时,就成为人格特质。
大五人格(五种基本的人格尺度):根据众多研究结果来看,有五个基本维度可以作为人类人格因素的基础,而且它们也反映了人类人格的多数显著差异,具体如下:外向性:衡量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程度。
外向型的人比较合群、自信、爱社交;内向的人则比较矜持、羞怯和安静。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组织行为学期末总结
1.Defin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actions and attitudes that people exhibit within organizations2.Discuss three goals of OB:Explanation、Prediction、Control3、Discuss why work force d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management4、OB对象:(1)Actions or Behaviors:Productivity、Absenteeism、Turnover、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Examples:•Helping others in the work team•Volunteering for extra job activities•Avoiding unnecessary conflicts•Making constructive statements about workgroup and overall organization(2)Attitudes:Job Satisfaction•Possible link between satisfaction and productivity•Satisfaction appears to be negatively related to absenteeism and productivity•Humanistic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employees with challenging, intrinsically rewarding, and satisfying jobs5、Organization•Consciously coordinated social unit•Composed of two or more people•Functions to achieve a common goal or set of goals•Formal roles define and shape the behavior of its membersOB Encompasses Behavior in Diverse Organizations•Manufacturing •Service firms •Schools •Hospitals •Churches •Military units•Charitable organizations•Local,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 agencies6、Levels of OB AnalysisIndividual Level、Group Level、Organization System LevelCHAPTER 21、Personality:The sum total of ways in which an individual reacts to and interacts with others (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及交往方式的总和)Most often described in terms of measurable traits that a person exhibits, such as shy, aggressive, submissive, lazy, ambitious, loyal and timid.2.Measuring Personality Traits: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ost widely used personality-assessment instrument in the world•Individuals are classified as:▪Extroverted or Introverted (E/I)▪Sensing or Intuitive (S/N)▪Thinking or Feeling (T/F)▪Judging or Perceiving (J/P)•Classifications combined into 16 personality types (i.e. INTJ or ESTJ)•Unrelated to job performance3、Measuring Personality Traits: The Big-Five Model•Five Traits:▪Extraversion▪Agreeableness▪Conscientiousness▪Emotional Stability▪Openness to Experience•Strongly supported relationship to job performance (especially Conscientiousness)4、Major Personality Attributes Influencing OB•Core self-evaluationSelf like/dislike•Type A personalityCompetitive, urgent, and driven•Self-monitoringAdjusts behavior to meet external, situational factors•Proactive personalityIdentifies opportunities, shows initiative, takes action and perseveres5、Value Systems•Represent a prioritizing of individual values by:▪Content – importance to the individual▪Intensity – relative importance with other values•The hierarchy tends to be relatively stable•Value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attitudes, motivation, and behavior•Influence perception and cloud objectivityRokeach Value Survey•Terminal valuesrefers to desirable end-states of existence.Goals that a person would like to achieve during his or her lifetime•Instrumental valuesrefers to preferable modes of behavior, or means of achieving the terminal values Examples of Terminal Values• A comfortable life (a prosperous life)•An exciting life (stimulating, active life)•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lasting contribution)• A world of peace (free of war and conflict)• A world of beauty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arts)•Equality (brotherhood, equal opportunity for all)•Family security (taking care of loved ones)•Freedom (independence, free choice)Cohort Entered the Workforce Dominant Work ValuesVeterans 1950s or early 1960s Hard working, conservative, conforming; loyalty to the organizationBoomers 1965-1985 Success, achievement, ambition, dislike of authority; loyalty to career Xers 1985-2000 Work/life balance, team-oriented, dislike of rules; loyalty to relationshipsNexters 2000 to present Confident, financial success, self-reliant but team-oriented;loyalty to both self and relationships•Happiness (contentedness)Examples of Instrumental Values•Ambitious (hard working, aspiring)•Broad-minded (open-minded)•Capable (competent, efficient)•Cheerful (lighthearted, joyful)•Clean (neat, tidy)•Courageous (standing up for your beliefs)•Forgiving (willing to pardon others)•Helpful (working for the welfare of others)•Honest (sincere, truthful)6、Contemporary Work Cohorts7、Personality-Job Fit: Holland’s Hexagon•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depend on congruency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task▪Fields adjacent are similar▪Field opposite are dissimilar•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depend on congruency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task▪Fields adjacent are similar▪Field opposite are dissimilar•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 employees’ personalities fit with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a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y specific job.•The fit predict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8、Hofstede’s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CulturesFive factors:Power Distance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Masculinity vs. FemininityUncertainty AvoidanceLong-term vs. Short-term Orientation●个人与集体主义取向:以个人为单元活动还是以集体来进行的;●权力距离接受度:对权力分布和地位差异的接受还是拒绝的程度;●生活数量和生活质量:前者指人们重视金钱及物质利益的获得,后者指人们重视人际关系,并对他人幸福表现出敏感和关心;●不确定性规避:一个国家的人民承受风险和非例行情况的程度;●短期与长期取向:注重过去当前还是未来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期末总结
1.科学技术发展对组织行为产生的影响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使用,在企业内部将极大刺激生产作业流程及原有的管理方式变革。
对经济、市场及产业结构,产品、服务及物流,和随之而来的对消费市场的细分、消费者行为及价值,以及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选择性工作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选择性工作安排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的,特别是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它是最典型的形式是远程办公。
②管理工作性质的变化:技术变革对管理的基本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管理工作的性质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在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中的应用,虽然提高了工作强度,带来了工作效率,但也给员工带来很多生理和精神上的压力。
加快了工作节奏,也改变了过去员工之间的相互默契程度,对群体中成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信息监控使管理者获得了大量关于员工工作内容的信息,包括工作本身的信息及员工在工作场所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本身的使用存在很多争议。
技术创新和快速的技术变革使管理者的管理的技术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了更好激励、指导员工和向员工提出建议,也为了赢得员工的尊重,当今的管理者必须掌握技术技能。
③工作内容的适应:解决新奇的问题需要灵活性和速度,这是传统工作场所的等级制度所不能给予的。
工人们通过信息而不是通过观察和感受,了解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2.劳动力多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劳动力多元化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方面的要素,也包括不能够用人口统计特征反映出来的其它方面的要素组成,如职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行为方式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域的流动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多元化已经变为必然,管理者需要认清和利用劳动力多元化所带来的问题。
然而,管理者不能把多元化管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应对,而应该把管理劳动力多元化看成为取得组织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
(1)多元化对组织变革的挑战①劳动力多元化要求重新审视组织内公平观念。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知觉: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积极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
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来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增长。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责明确的群体。
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中的成员应该(或不应该)表现出的行为的界定。
规范约束其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群体成员相互期待的基础。
在组织中,正式成文的行为规范是制度化了的期待。
沟通: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的媒介或通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收者进行信息(包括知识和情报)、思想和情感等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形态和组织文化的综合,是指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地吸收、积累、分享、利用各种知识以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的组织。
组织变革:指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其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整、改变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简答题1、对组织行为学的辩证分析答:(1)、人的自热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2)、个人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辩证统一;(3)、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变化发展;(4)、辩证地看待人的需要;(5)、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2、隐含偏爱模型的步骤答:(1)识别问题,并对其进行简化处理使问题变得清晰而单一;(2)确定偏爱的方案。
(3)确定选择性备选方案。
(4)确定证实性备选方案。
(5)建立决策标准和权重。
(6)选择隐含偏爱方案。
3、团队形成的阶段答:(1)、成立阶段团队的成立或者创建阶段要完成团队方案的制定和其他准备工作。
在这阶段,首先要考虑团队的定位问题,形成团队的内部结构框架;其次建立起团队与外界的初步联系;最后团队的成立必须得到上层领导的支持。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终极版1.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 态度(名词解释,选择题):含义:态度是指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赞成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构成:认知,情感,行为。
1)认知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指个体以某种行为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3. 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名词解释、简答题或选择题):含义: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影响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事件或条件:1.工作:工作本身2.奖励:报酬,数量,公平性,依据合理性;晋升,机会,机会合理性;认可,表扬,赞誉,批评等。
3.工作背景:工作条件,时间长短,休息多少,设备,空间宽敞,气温,通风,厂址等。
人物:1.自己:价值观,技巧,能力2.单位其他人:领导(管理风格,管理技能,行政技能)同事(权力,友好态度,合作互作)3.单位外其他人:顾客(技术能力)家人(支持,对职务的理解)其他(按职位划定)4. 人格(名词解释):含义: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人格是决定人们的心理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的一套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大五模型①外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程度②随和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③责任心:这一维度是对信誉的测量④情绪稳定性:这一维度是个体承受压力能力⑤经验的开放性:这一维度针对个体在新七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5.知觉(名词解释,简答题或选择题):含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第一部分:导论: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
四、组织行为学(一)含义:组织行为学(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2)基本模型: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 (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3)研究方法:(4)历史发展(了解)第二部分:个体一、传记特征: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
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知识总结两道材料题——微观一般从激励行为动机需要(个体行为)宏观(组织管理)领导风格等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对组织情景下的人的思考、感受、活动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2.假设:对两个或者多个变量间的关系所做的试探性解释3.因变量:受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4.自变量:假设中导致因变量变化的原因5.知觉:个体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6.角色知觉:是人们对在某个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应该做的行为模式的期待7.态度:是个体对外界特定事物所持有的较为持久且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8.人格:与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是一个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交互作用所行程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9.自尊: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感知到的自身重要性、有能力和有价值的程度,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有重要的预测作用10.自我监控:个体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外部情境因素的能力。
11.情绪劳动:个体通过自身情绪的管理以创造出公众能察觉的面部和身体表现。
员工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12.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景中个体要面对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或限制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的而又不确定的。
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54)13.行为:人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人又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
14.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们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感觉。
15.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16.群体: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关系模式的集合体,这些个体拥有共同利益或目标,他们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并与群体之外的其他个体相互区别17.凝聚力:是群体发展的起来的一个主要表现,它是群体在追求其目标过程中团结一致,并保持一致性的状态。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书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书P8—9):①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②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判断快乐的员工的生产效率高否即使有迹象表明决策无效,但决策层仍会继续支持该决策的实施是能够防止员工冲突的组织比较有效否个人谈判比小组谈判更好否、有很强文化的公司是最有效的否未经受压力的员工的绩效更佳否和男性领导相比,女性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更喜欢其他员工的参与是大多是高层领导是A型行为类型者(即态度强硬、缺乏耐心、爱竞争、好发脾气、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说话很快) 否当获得与自己干活差不多的其他员工更多报酬时,员工通常会感觉占了便宜,感到内疚是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知觉的特点(4个,P19—21):1、理解性2、相对性3、整体性4、恒常性影响知觉的因素(3个,P21-22):1、知觉者2、知觉对象3、情景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误(即偏见,5个,P24-26):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效应选择军事上的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A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B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C知觉防卫 D刻板印象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试个性的基本概念(P34):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四种气质类型(P35):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注:气质无好坏优劣,难改变;性格有好坏,可改变.A型性格和B型性格(P36—37)判断性格类型不能做好坏评价是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否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什么是价值观(P53):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3个,P56):①工作满意度②工作参与③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5+6,P66-68):1、工作本身1、年龄2、报酬 2、职业阶层3、升职机会3、教育年限4、上司4、组织规模5、同事5、领导风格6、工作的丰富程度选择在宣传过程中采用恐惧性诉求时,何种程度的恐惧性唤起可以起到最佳效果 BA高B中C低成就感属于罗克奇价值观中的 AA目的价值观B工具价值观C其他价值观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内容性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定义+4步骤,P85,89-90):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展开研究,也称需要理论.主要包括: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②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③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第一步了解和调查员工的需要第二步分析整理员工的需要第三步对员工进行解释和说服教育第四步逐步满足员工的合理、可行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5层,P86):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过程型激励理论(P90):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组织⾏为学复习要点组织⾏为学第⼀章个体⾏为与管理⼀、知觉与⾏为(⼀)定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的感觉器官时,⼈脑产⽣的对刺激物整体属性达到反映。
(⼆)特点: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三)效应:1.第⼀印象效应或(⾸因效应);2.晕轮效应(以点带⾯效应);3.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社会刻板印象)(四)知觉与管理1.知觉对⼈员聘⽤的影响问题:⼈员聘⽤中,⾸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措施:⾯谈情景设计、题⽬合理编制、主持培训、评分者信度等。
2.知觉对⼈员绩效期望的影响问题:知觉歪曲、不公等。
措施:考核量表设计、⼯作情景评估、主持⼈培训、360°考评等。
⼆、态度与⾏为(⼀)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或事所持有的⼀种具有持久⽽⼜⼀致的⼼理或⾏为的倾向。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意向成分(三)组织⾏为学关注的态度:⼯作满意度;⼯作投⼊度;组织承诺三、个性与⾏为(⼀)定义:个性指⼀个⼈⽐较稳定的、经常影响⼈的⾏为并使他与别⼈有所区别的个体倾向和个体⼼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与管理1.根据个性类型合理使⽤⼈员,这是⼈⼒资源管理的出发点。
2.根据员⼯的个性特点采⽤不同的管理⽅法。
3.根据个性特点合理设计领导班⼦的个性结构。
四、⽓质与⾏为1.定义:指个⼈⼼理活动的动⼒特点。
⼼理活动的动⼒特点指⼼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的特点。
2.⽓质的类型:胆汁质型:相当于巴甫洛夫⾼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中的不可遏⽌型。
特点是情绪体验强烈、来得快、去的也快,精⼒旺盛,⽣⽓勃勃,勇敢、刚强、表⾥如⼀。
这类⼈常表现为任性、粗暴、易于冲动,感情⽤事。
多⾎质型:相当于活泼型。
特点是情绪易外露,也易变化,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活泼好动,亲切、开朗,善于交往,适应性强。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排成阶梯,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2、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3、人的需要层次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情感与归属)→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阿德弗——ERG需要理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1、生存需要(existence)2、联系需要(relatedness)3、发展需要(growth)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同之处:1、人的需要并不是刚性的:“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2、“受挫——回归”思想: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
3、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那么,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ERG理论对不同需要之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4、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启示:1、了解员工各个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满足。
2、防止“受挫——回归”现象的发生。
【附: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基本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豪斯:途径——目标理论关键点:1、确定领导方式。
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型领导(指令性程度逐渐降低)2、分析情境、任务性质、下属特点。
常规性程度越低,指令性程度越高;下属自信程度越高,指令性越低。
模型:自变量:领导者行为(上面4个类型)因变量:效果(绩效,满意度)影响因素:环境的权变因素(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工作群体)下属的权变因素(控制点,经验,感知到的能力)赫塞和布兰查德:生命周期理论关键点:1、领导风格行为。
根据关系行为和工作行为维度划分为4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态度:足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2、上司承诺:是指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的时候,表现出为情感、连续和规范的承诺。
3、枳极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
4、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代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6、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冃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口常生活中所表现岀來的一切动作的统称。
8、需要:足指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优势动机:在人的行为的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动机故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10、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瑕人化的过程11、价值观:是捋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爭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爭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2、组织承诺:一般足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1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爭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略爭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亲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1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15、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直作用的存机组合体。
16、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俎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冃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斯蒂芬·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发某种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首先提出若干条件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对这种假设进行验证。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实验法的分类主要有两类: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
3.气质气质通常又可称之为性情,它是一个人在他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进行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态度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客观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带有感性色彩,带有价值观的特点、是个性特征。
5.社会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与群体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确定了成员的行为范围,成员应该具备的态度,规定了什么可以做和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等等。
群体规范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行为框架。
7.沟通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沟通,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组织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渠道,交换、分享各自的观点、意见、思想、情感等的过程。
沟通不仅仅是指意义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指意义必须被理解。
因此,沟通包括两个方面:意义的传递与理解。
8.权变论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的也是领导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但这种理论关注的式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用,有效的领导行为应随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体系。
它的核心是共同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以区别其他组织10.EAP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又称员工帮助项目或员工援助项目,是由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
组织行为学 期末复习
1.组织行为学的涵义:指对组织内的人的行为和态度所进行的系统研究。
2.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构架: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构架是在分析文化差异时经常引用的方法之一,这一构架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趋向、以责任为中心和空间概念。
(课件第二章)3.权力距离:人们天生存在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差别,而后天环境、机遇、决策和价值观、性格、态度、努力程度的差别造成了财富和权力的差别。
一般认为,权力距离越大,就越不平等;权力距离越小,民主和自由程度就越高。
4. 态度:对于某物、某人或某事的评价性陈述——或者赞同,或者不喜欢,反映个体对某事物的感受。
(课件第三章)5.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者的理论,认为强化塑造行为,行为是由环境引起的。
强化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消退三种手段。
(课件第四章)6.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当员工相信以下条件成立时,就会受到激励进而加倍努力的工作: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良好的绩效评价会带来组织奖励,比如奖金、加薪或晋升;组织奖励会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
(课件第四章)7. 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
(课件第七章)8. 团队:团队(tea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
团队是由具有相互补充之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
(课件第八章)9.自我中心角色:该角色只关心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关心团队的付出,它有以下若干种表现:(1)阻挠者,怀疑一切,顽固不化,牢骚满腹,例如他们反复提出已被组织经过认真考虑后否定的提议,或者反对一切他们不满意的提议;(2)寻求认可者,往往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且努力使自己获取较重要的职位;(3)统治支配者,努力通过控制团队的某些成员来获取权利,他们可能通过奉承别人或宣称自己的优越地位来吸引注意力,他们有可能干预别人的贡献;(4)逃避者,与别人保持距离,他们态度消极,尽量不参与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1.组织—p.2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
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11.控制点—p.40答:就是个体所认为的直接影响自己行为的原因,即内部原因还是外部环境。
由此可分为:内控型个体、外控型个体。
12.自我监控—p.41答:是指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
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13.态度—p.43答: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意向成分。
14.认知失调理论—p.44答:认为当一个人不同的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时候,或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自在。
15.学习—p.54答:由于经验造成的个体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包含学习意味着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改变来自于经验。
16.心理契约—p.62答: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17.个人-组织契合度—p.66答:是指员工个人的特征或偏好与组织的文化和气氛是否相一致,也就是个体人格和组织人格是否协调一致。
18.组织公平感—p.72答:就是组织中的个体对组织中的制度、政策和管理活动的公平性感知。
包括:分配公平---结果公平,人们对组织中的资源分配的结果的公平性感知;程序公平---人们对组织中分配资源时所采用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公平的感知。
互动公平---人们对在组织中执行程序或开展管理时,人际处理方式公平的感知。
19.组织社会化—p.75答:是指员工学会组织中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真正的组织成员的过程。
20.组织公民行为—p.78答:是指组织成员自愿做出的行为,这些行为没有得到正式的报酬系统直接而明确的认可,但从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组织效能。
组织有效运作要求组织成员:A:留任在组织中、B:可靠的完成角色要求的职责、C:做出角色要求之外的创新的和主动的行为。
21.激励—p.90答: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91答:五个层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和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属于较高层次需要,精神方面需要;23.弗洛姆的期望理论—p.101理论基础: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且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公式:M=V·EM:激发力量—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
V:目标效价—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大小。
E:期望值—据以往经验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处理好三方面关系: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
2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p.103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之后,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两种比较:一是横向比较,将自己获得报酬和投入比与组织内其他人作比。
二是纵向比较,将自己目前的报酬投入比与以前的相比较。
2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p.105管理中强化理论改造行为的四种方式: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使得员工好的行为重复出现。
负强化:预先告知不良行为或绩效不良后果,让员工以符合或避免方式回避不良结果。
自然消退:对员工某些行为不理睬,表示轻视或否定,从而减少员工的该行为。
惩罚:以强制或威胁性的结果制造不愉快的环境表示否定,避免重发的可能性。
26.压力—p.123答:压力是当个体面临紧张刺激时所产生的内部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准备状态,使得个体随时准备对刺激做出反应。
27.压力的基本模式—p.123答:压力是个体对各种刺激做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综合模式。
相关因素:压力源:各种有可能使个体产生压力的刺激。
紧张:是指个体在持续的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偏离正常水平的状态。
压力源→个体对压力的认识→压力→紧张状态→不良后果(生理症状、心理问题,不良绩效)28.压力的影响—p.129有利影响:A:加深我们的意识水平,B:增强我们的心里警觉程度,C:导致高级认知和行为表现。
D:促使人们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不利影响:A:心理健康问题,B:生理健康问题,C:行为问题。
29.群体类型—p.146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确定的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任务目标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不是由组织的规定而形成,而是组织成员间某种需要结合成的群体。
30.群体的五阶段模型—p.147答:认为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五个阶段:A形成阶段:成员熟悉、形成基本的群体行为规则、人际关系建立、归属感。
B震荡阶段:内部冲突不断,不能解决则解散,解决则进入下个阶段。
C规范化阶段:成员间建立一套共同接受的行为方式和形成共同的愿望。
D执行任务阶段:努力完成任务,成员间关系和对领导接纳有助于群体发挥作用。
E终止阶段:目标实现,成员离开,或乐观,或悲观。
31.间断-平衡模型—p.149答:认为群体的发展基本上以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平衡阶段:群体首先界定任务,确定目标,并在此阶段不易发生变化。
中间时间:感到时间的压力和完成任务的紧迫,进行变革和飞跃。
第二平衡阶段:放弃旧思维,采纳新见解,效率更高,以最后冲刺迅速完成任务。
32.群体结构变量—p.149答:群体结构---是指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使群体按照有序的、可预期的方式运转的一些特征。
A角色:就是人在某种社会情境中的一系列典型的行为特征。
角色期待-对于扮演一定角色的人,人们期待他表现出某种行为。
角色同一性-对一种角色的态度和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冲突-当个体扮演多个社会角色时,角色期待可能相互矛盾,产生冲突。
B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的知道行为的规则。
C地位: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群体成员的相对位置或等级的社会化界定。
地位符号-能够反应个体地位的标志性事务。
D群体凝聚力: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保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E群体规模:指群体中成员的数量。
规模越大,平均每个成员所作出的贡献越小。
F群体构成:指构成群体的成员在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社会经验、能力、个性、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的程度。
同质性群体---适宜完成比较简单、需密切配合、常规性的任务。
异质性群体---容易产生创造性观点。
33.社会助长作用—p.156答: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提升。
理论基础:内驱力理论内驱力---是机体内部的一种紧张状态,会唤起个体比较高的兴奋状态,激发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原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看成竞争情境,因此,当他人在场或者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由高度自我意识支配的自我表现过程,个体希望获得积极的评价,表现出高绩效。
34.社会懈怠作用—p.157答:当人们从事可叠加性的工作(即个人的贡献可以互相累加增加群体的工作产出)时,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的贡献呈现下降的现象。
原因---群体责任的扩散。
避免策略:使群体成员的贡献可识别化、使工作任务更重要更有意义、奖励群体时奖励个体、使用惩罚威胁措施、35.去个性化—p.159答:就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参与群体行为,其原有的个性特征完全埋没在群体之中,成为“没有个性”的“去个性化”个体的过程。
原因:A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个体在群体中无法被识别出身份的状态。
B群体中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出问题个体不必为群体承受谴责压力。
36.沟通—p.171答:是指某种信息从一个人、群体、组织传递到另一个人、群体、组织的过程。
37.沟通的基本过程和要素—p.171基本过程:信息的发送者将信息进行编码,通过信息沟通的渠道传递给信息的接收者,信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时对信息进行解码,往往要提供给发送者反馈。
在各个环节都可能会遇到障碍,活动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
七大要素:A发送者:也就是信息源。
B接收者:发送者发送信息的对象。
C信息及其编码解码:传递的内容,将信息转换成能够理解的形式。
D通道:信息传递的途径或方式。
E反馈:接收者接到信息后将信息回传到发送者那里。
F:沟通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G:沟通的情境。
38.沟通在群体和组织中的作用—p.173答:A:使群体或组织成员获得必要的信息以完成工作目标。
B:使得群体或组织成员之间相互理解、避免冲突。
C:是传递群体或组织的规范、文化、观念的途径。
D:是群体或组织成员交流感情的方式。
39.人际沟通网络—p.178链式沟通网络:相当于组织中的垂直沟通系统。
每个人只和其上下级发生联系,不了解信息来源和最终接收者。
轮式沟通网络:是由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人分别与其他人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