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短篇练习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3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
(3)这个故事是个美好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________”这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的部分。
①通国:________②为弈秋之为听:________③诲:________④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3)本文选自《________》,讲述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________不同,所以________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三篇(欲食半饼喻,郑人买履,杨布打狗)
欲食半饼喻①譬如②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恚悔③(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④自捐弃⑤。
设⑥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注释】①出自《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是一部以寓言来阐述道理的著作。
②譬(pì)如:比如。
③恚悔(huìhuǐ):悔恨。
④唐:空,徒然⑤捐( juān)弃: 抛弃。
⑥设:假如;如果。
一、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因其饥故:食六枚半已:而作是言:由此半饼:二、翻译下列句子。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三、此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郑人买履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③。
至之市④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⑤。
”反⑥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 鞋子②度(duó):动词,用尺子度量。
③坐:同“座”,座位。
④至之市:等到了集市。
之:动词,到...去,前往。
⑤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⑥反:同“返”,返回。
一、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郑人有欲买履者:及反,市罢:二、翻译下列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三、这篇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杨布打狗杨朱①之弟曰布,衣②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④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⑤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⑥哉?”【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
②衣:穿。
③缁(zī) :黑色。
④扑:打、敲。
⑤向者:刚才。
向,从前,往昔。
⑥无怪:不要以....为怪。
无:同“毋”不、不要;怪:以.....怪。
一、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衣缁衣而反:子亦犹是也:二、翻译下列句子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三、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
小古文阅读练习题六年级
小古文阅读练习题六年级小古文是指古代的短篇文学作品,字数较少,内容通常深含哲理或者寓意。
通过阅读小古文,可以锻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
以下是一些小古文阅读练习题,供六年级学生进行练习。
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鲁迅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有回报。
这就好像播种一样,只有仔细地培育,耐心地等待,才会有丰收的果实。
问题:请简述鲁迅的这句名言的含义。
2.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孔子曾经说过的,他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才能取得进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改正错误,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问题:请问这句名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3.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逍遥游》,讲述了庄子在逍遥游的过程中,感叹世界的繁忙和自己内心的平和。
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放下烦恼,心境就会变得宽广,生活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问题:请简述庄子在《逍遥游》中想要表达的思想。
4.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的结尾,宝玉看到一个梦,梦中的情节和他现实中的遭遇非常相似,于是他在梦中悟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问题:请问这个梦对宝玉有什么样的启示?5.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伯夷列传》,讲述了伯夷与叔齐的兄弟之间的故事。
伯夷与叔齐因忠诚、正直而被称为“贤人”,他们对人民负责,没有被权力腐蚀,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
问题:请问伯夷与叔齐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些小古文阅读练习题,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言文表达能力。
《24篇经典短小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后附答案(适用于六年级)
《24篇经典短小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后附答案(适用于六年级)(一)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二)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时,在半夜睡不着觉时,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1、XXX买鞋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八篇带答案
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八篇带答案第一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第二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第三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第四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怀素写字①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挥洒】挥毫写字。
④【名】命名,起名。
⑤【庵】住所。
(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
(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根据文言文,并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
两小儿笑曰:“________?”(1)根据原文填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1)量 (2)尺寸/尺码 (3)尺寸/尺码 2. (1)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 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 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 之以足(鞋子)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 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 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八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 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 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孟子》 注释:1.长:生长、发育的意思。2.揠:拔。3.闵: 通“悯”,担心,忧虑。4.芒:疲乏。芒芒然:疲劳 的样子。5.其人:他家里的人。6.病:累,疲惫。7. 槁:枯槁,枯死。8.寡:少 。9.非徒:不但,不只。 10.谓:告诉。11.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注释:1.涉:渡过。2.遽:立刻。3.契:用刀子雕刻。 4.求:寻找。5.惑:迷惑,糊涂。 1.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2.翻译: (1)是吾剑之所从坠。 .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 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
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文言文阅读练1 - 寻隐者不遇内容简介:本文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绝妙小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寻找隐士却未与其相遇的遗憾之情。
阅读文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文言文阅读练2 - 归园田居阅读文本: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野竹成阴合,落英缤纷迎。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
百卉丛林静,谁知有此花?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船。
文言文阅读练3 - 渡汉江内容简介:这是唐代文人杨炯创作的一篇游水诗,描绘了作者渡过汉江的情景。
阅读文本: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尚忆杨朱曾隐几多百年`,最是一昌年。
良人留连恋不舍,春草年年绿。
灞陵苑径何萧瑟?灞陵苑径何萧瑟?烟中草木灞陵苑径何萧瑟。
红白胡同隔酒缸,青楼红梨千里香。
年少追求者杨柳,心中有望,几十鬼神堂。
厚禄冠城郭,济世安邦宽如海。
最爱别盟和异姓同胞,枭蛇悲鬼哭累累。
我看此志怅愢,蓦然方想,人生如梦,哪里不是长堤。
一手一舞紫荆扇,无缘舞汉洛人莫韩光。
寻骨觅迹,空挥灞陵苑径何萧瑟?灞陵苑径何萧瑟?文言文阅读练4 - 渔歌子内容简介:此篇为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写渔村生活的诗,颂扬了自然和谐的渔人生活。
阅读文本: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文言文阅读练5 - 清明内容简介:清明是唐代文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色和人们的哀思。
阅读文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完整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1、XXX买鞋有个郑州人想要买鞋,他先测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寸记在心里,去了市场却忘了带尺子。
当他买到鞋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测量脚的尺寸。
于是他回家拿尺子,但等他再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关门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建议他试试鞋子是否合适,但他说:“我相信尺子,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他回来的时候,市场已经关门了,所以他没有买到鞋。
2)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之”表示“去”,指“XXX”去了市场。
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之”表示“脚的尺寸”,指“XXX”回家拿尺子去市场。
何不试之以足——“之”表示“鞋子”,指建议“XXX”用脚试试鞋子是否合适。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向决定前程,行动成就未来。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说:“我的盾牢固无比,任何物品都无法穿透。
”他还夸耀他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物品。
”有人问:“如果你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这个人无法回答。
因为不可穿透的盾和无所不能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矛盾的事物不能同时存在。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个卖盾和矛的人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1.①卖盾和矛②夸耀自己的盾和矛③无法回答问题2.我的盾牢固无比,任何物品都无法穿透。
我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物品。
3.①代表盾②代表矛③代表矛和盾4.矛盾不能共存5.略有一个人到一家饭馆吃饭,点了一份炸鸡。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含答案)1越人种稻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泻水种黍,弗对,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1)解释下列字盖:________ 鄙:________兵:________ 偿:________(2)翻译最后一段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3)文章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4)这两个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5)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2叶公好龙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
②钩:衣带上的钩。
③写:摹画。
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
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⑦牖(yǒu):窗户。
⑧施(yì):延伸。
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
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________(hǎo hào)似________(sìshì)(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共19篇,有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注释]甚:非常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 乃: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 曰: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案:1、(1)诣:拜见乃:于是,就 (2)示:给……看曰:说 (3)未:没有闻:听见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注释]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峨:高洋:广大1、成语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物是的知音,从(课文句子)“”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课外阅读。
曾子①杀猪曾子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③还,顾④反为女杀彘⑤。
”妻适⑥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⑦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⑧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⑨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⑩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
②之:到,去。
③女:通“汝”,你。
④顾:回来。
⑤彘:猪。
⑥适:往,到。
⑦特:只不过。
⑧待:依赖。
⑨子:你。
⑩遂:就。
(1)当曾子的妻子阻止曾子杀猪时,曾子是怎么说的?(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2)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写出你积累的与本文表达的教子观念相同的名人名言。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③甫冠:指刚满20岁。
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________②众皆弃去________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④同列语之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1、XXX买履XXX想买鞋,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鞋放在椅子上。
到了市场,却忘了带尺子。
当他买到鞋后,才说:“我忘了带尺子。
”回去取尺子的时候,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他说:“我相信尺子,不相信自己的脚。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量一下自己的脚的尺寸2)宁信度——相信尺子的尺寸2)吾忘持度——忘了带尺子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他回去取尺子后,市场已经结束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2)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把鞋放在椅子上而忘操之——忘了带尺子何不试之以足——试一试鞋子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它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对富者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者说:“你凭什么去?”贫者说:“我只带了一个瓶子和一个碗。
”富者说:“我几年都想买船去,还没实现。
你凭什么去?”过了一年,贫者从南海回来,告诉富者。
富者感到惭愧。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在蜀地有两个僧人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人们立志不如蜀地的僧人吗?②吾欲之南海——我想去南海④子何恃而往——你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蜀地的僧人吗?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手法,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立志之人,不畏艰难险阻,方能成功。
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会被他们感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狐假虎威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6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一类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 .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一、1.(1)做首领(2)认为(3)对的(4)逃跑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2)它,代狐狸(3)它,代缺点或错误(4)到(5)它,代学过的知识(6)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二、1. 太子少傅箴2. 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3.D 篇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臵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3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3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怀素写字①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挥洒】挥毫写字。
④【名】命名,起名。
⑤【庵】住所。
(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
(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
②履:鞋。
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及午________②至薄暮________③是汝家________④何不入________(2)翻译句子。
①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六年级文言文短篇练习
何晏七岁,明慧若①神,魏武奇爱②之,以③晏在宫内,因欲④以为子。
晏乃⑤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日:“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⑥之,即遣还外。
[注释]①若:好像。
②奇爱:十分喜欢。
③以:把。
④欲:想,希望。
⑤乃:于是。
⑥知:明白。
1.解释下面的字。
何氏之庐也庐:人问其故故: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令狐采学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选自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
求剑的楚人求不到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楚国的那个渡江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晏七岁,明慧若①神,魏武奇爱②之,以③晏在宫内,因欲④以为子。
晏乃⑤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日:“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⑥之,即遣还外。
[注释]①若:好像。
②奇爱:十分喜欢。
③以:把。
④欲:想,希望。
⑤乃:于是。
⑥知:明白。
1.解释下面的字。
何氏之庐也庐:人问其故故: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选自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
求剑的楚人求不到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国的那个渡江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日:“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
(1)顾反为女杀彘( ) (2)特与婴儿戏耳( )(3)是教子欺也( ) (4)妻适市来( )2.翻译。
(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而射之。
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 )是其智弗若与( )?日:非然也。
1.为文中画线的字注音。
2.解释画线的字。
A.使弈秋诲二人弈( ) B.思援弓缴而射之( ) C.虽与之俱学( ) D.为是其智弗若与( )3.翻译句子。
A.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B.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内集:_____________②俄而:_____________③骤:_______________④差: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撒盐空中差可拟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以虫蚁为兽为人谋而不忠乎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兄予胡儿”与“兄女”的回答哪个更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②。
孟子辍然中止③,乃复进④。
其母知其谊(xuān)⑤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⑥。
”其母引⑦刀裂⑧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注释:①诵:背书。
②方织:正在织布。
③辍然中止:突然停止。
④复进:继续背诵。
⑤谊:遗忘。
⑥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⑦引:拿。
⑧裂:割断。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 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其织”的“其”是指。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
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选自《鹤林玉露》)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张乖崖为崇阳令()②乖崖命杖之()③尔能杖我()2.解释文中加粗的“自”。
①一吏自库中出()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3.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
诘之,乃库中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就文章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管庄子将刺之()(2)管与止之曰()2.翻译下列句子。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个成语概括文中这句话的意思。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一个)三人越谷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选自苏洵《谏论》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有与之临.乎渊谷者()(2)顾.见猛虎()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那个勇敢的人认为胆怯可耻,一定会跳并且超过它的。
B.那个勇敢的人感到羞怯可耻,一定会跳并且能够越过去。
C.那个勇敢的人感到羞耻胆怯,一定会跳并且超过它的。
D.那个勇敢的人认为胆怯可耻,一定会跳并且能够越过去。
14、那个怯之人,其“越之如康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5、作者用三人越谷的故事阐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12.(1)来到(2分) (2)回头看(2分)13.D (3分)14.顾见猛虎,暴然向逼(2分)15.人没有勇怯之分,只是需要用某种形势去驱使他们。
(3分,语言表达不够简练但意思对,酌情扣1分)人有负盐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树阴下。
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背①之物。
久未果,遂讼于官。
时雍州刺史李惠,顾.州纲纪②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③咸无对者。
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
见少盐屑,惠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注]①藉:垫衬;背是披背之用。
②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纲纪:随从人员。
③群下:部下,属员。
12.解释加点字。
(4分)(1)二人同释.重担释( ) (2)顾.州纲纪顾( )13.画线句“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藕背之物。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一会儿,两人边走边争一张羊皮,各自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
B.不一会儿,将要走了,两人争一张羊皮,各自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
C.不一会儿,两人边走边争一张羊皮,各自都说这是为了自己垫肩而备的东西。
D.不一会儿,将要走了,两人争一张羊皮,各自都说这是为了自己垫肩而备的东西。
1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李惠断案经过。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外语段阅读(12分)12.(1)放下(2分)(2)回头看或看(2分)13.B(3分)14.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从而得到实情。
(2分)15.①天下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多思考,多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②人与人交往之中?定要友善对待,不能贪图小利,让利益蒙蔽了双眼,做出不良的行为。
(写出一点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