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根源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欧洲的宗教改革发展如火如荼。
由马丁·路德启发的基督教新教运动将德国带入了新教改革时代,在欧洲北部、中部和东部国家影响深远。
这不仅对欧洲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促使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一、三十年战争的起源三十年战争的根源在于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分裂作用。
教会宗教和宗教权力是欧洲基督教社会中的支配力量,在改革运动的一系列冲击下,欧洲社会各阶层和各界各派以不同的方式分裂和纷争。
新教徒在旧教徒的眼中成了异端,二者之间的敌视长期存在,并逐渐演化成战争。
但战争并非由此自然而然地爆发。
欧洲各国都在尝试通过外交协商来解决分歧,但双方的观念对立和领土的争夺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三十年战争的进程三十年战争发现于1618年,起此之前欧洲的各个国家通过交涉尽力地化解矛盾,但最终还是爆发了战争。
起初,波西米亚的新教协会组织了一个叫“罗兹诺夫协议”的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议会,控制了维也纳中央机构,领导人为协会会员弗雷德里希王子。
哈布斯堡王朝拒绝接受协议和议会的合法性,引发了波西米亚不满和抵抗,于是战争在波西米亚爆发了。
三甚至连续了三个时期,是最长、最残酷、最复杂的战争之一。
长达三十年的战争期间,欧洲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对欧洲各国和人民产生了极具破坏性的影响。
从1618年至1648的三十年间,主要涉及九个战争地区,波西米亚、下奥地利、上奥地利、莱茵地区、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丹麦、瑞典和法国,整个欧洲大陆三分之一的地区被卷进战争,十几个国家参战,约有八百万人死于战争及为时先后引起的饥荒和疾病。
三、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三十年战争造成了欧洲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结果是导致欧洲的在政治和宗教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重新建立了欧洲国家的权力和政治格局,奠定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基础,结束了16世纪以来欧洲中部政治和宗教的矛盾。
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以后的百多年,欧洲总体上呈现了平衡发展的态势,稳定了欧洲整个政治局面。
战争的起因与背景
战争的起因与背景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一种血腥而破坏性的行为,给无辜的生命带来伤害与苦痛。
战争的起因多种多样,通常是由于各方的利益冲突、国际关系紧张、民族矛盾激化等因素引发。
本文将分析战争的起因与背景,并探讨如何避免战争,实现和平与和谐。
一、经济利益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是战争的主要起因之一。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市场和利润,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利益的冲突也更加明显。
例如,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和领土。
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各国往往不惜以武力来解决争端,从而引发战争。
二、民族、宗教矛盾民族、宗教矛盾也是战争的常见起因。
当不同民族或宗教群体之间存在争夺土地、信仰、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矛盾时,很容易导致冲突升级为战争。
近年来,中东地区的战乱就与宗教矛盾密切相关。
例如,叙利亚内战的爆发主要是由于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宗教矛盾引发的。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经济等因素仅仅是战争背后的推手,根源在于民族和宗教的纷争。
三、领土争端与国际关系紧张领土争端和国际关系紧张也是引发战争的常见原因。
当两个或多个国家对某一领土享有主权的权利存在争议时,往往会通过武力解决争端。
克里米亚危机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因为对克里米亚地区的争夺而爆发冲突,并最终演变为战争。
国际关系紧张也是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各国之间的关系紧张,互相敌对、猜疑时,很容易导致误判和冲突升级。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种紧张的关系有时甚至会引发核战争的威胁,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
四、如何避免战争,实现和平与和谐为了避免战争,实现和平与和谐,各国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各国应加强外交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
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矛盾,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有助于缓解紧张局势,降低发生战争的风险。
其次,国际组织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战争起源
战争起源,是战争在人类社会史上的开始产生。
战争并不是从人类社会的开始就有的。
如人类从形成原始群这个人类社会的雏形起,到逐步进化为血缘家族这个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再过渡到出现母系氏族公社这个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集体居住,共同采集、狩猎食物,平均分配共同获取的有限的食物,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发生战争。
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开始进入母系氏族(母权制)阶段,由几个氏族或胞族组成部落。
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方言、宗教、习俗和生存活动的地域,并把这种地盘上的天然资源视为自己的东西。
各部落继续过着太平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扩大,便需扩大生存、采集、狞猎地域。
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河流、森林和扩展生存地域,开始发生了武力冲突,从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
部落联盟,是这种战争的产物。
这种战争,与阶级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不具有政治目的,没有阶级对抗和奴役的性质。
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或是用于祭祀,后来才懂得收养人族作劳动力。
战争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灭或被驱走而告终。
据考古资料证明,原始状态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约在中石器时代的初期,也可能更早一些。
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勒文特地区发现了约在中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作战的岩画,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原始人手持弓矢、相互对射的场面。
这证明在这以前就有了战争,战争至今约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古史记载,上埃及、下埃及两个王国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3500年之前(也有公元前 4000年、5000年诸说):上埃及征服下埃及、将埃及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3200年--公元前2930年。
公元前 26世纪----公元前 2371年,苏美尔城邦拉格什与温马国为争夺土地、水源而进行的四次拉格什--温马战争,已有铭文记载。
中国炎帝侵陵诸侯,黄帝与其战于版泉之野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530年。
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与影响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两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最为惨痛和黑暗的篇章之一。
这两场全球性的冲突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 年)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激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列强之间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争夺愈发激烈。
2、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
欧洲列强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军事同盟——协约国和同盟国,这使得小规模的冲突很容易升级为大规模的战争。
3、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被煽动,加剧了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紧张局势。
过程: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相继卷入战争。
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分为西线和东线。
西线战场以英法联军与德军的对抗为主,进行了多次惨烈的战役,如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
东线战场则是俄国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交锋。
此外,战争还蔓延到了中东、非洲和亚洲等地。
影响:1、人员伤亡惨重。
据估计,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约 1000 多万人丧生,2000 多万人受伤。
2、经济遭受重创。
战争使得各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工厂、农田被摧毁,贸易中断,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3、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崩溃,新兴的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诞生。
4、推动了科技发展。
战争期间,军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如飞机、坦克、毒气等武器的出现和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 1945 年)原因:1、经济危机的影响。
1929 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主义趁机崛起。
2、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扩张。
二战的起因与背景
二战的起因与背景1939年至1945年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全球,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沉痛的记忆。
作为二十世纪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二战的起因与背景错综复杂。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分析二战的发生原因和主要背景,以期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根源。
一、政治背景在二战爆发前的数十年间,世界范围内政治形势动荡不安。
一方面,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面临失业、通货膨胀和贫困等严峻问题,因此哈尔茨誓言和纳粹党的崛起,打破了党派的平衡,为纳粹德国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另一方面,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和不平等的对待,使德国国内普遍感到愤怒和屈辱。
日本的军国主义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也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追求扩张主义的外交政策,通过对中国的侵略和对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试图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领土。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通过法西斯主义掌握政权,力图复兴古罗马帝国的辉煌。
他的侵略行动主要集中在北非和东南欧,其中包括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
与此同时,苏联试图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扩大自己的领土,并维护共产主义的利益。
这导致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特别是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美国。
综上所述,政治动荡和极端主义的兴起成为二战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经济背景经济因素也在二战的爆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萧条的冲击使世界各地的经济不稳定,导致了国际贸易的萎缩和失业率的上升。
这种经济困境加剧了人们的不满和政治极端思想的兴起。
随着贸易壁垒的提高,尤其是美国的斯梅特-霍利法案和英国的帝国优先政策,各国之间的贸易冲突不断加剧,进一步破坏了全球经济秩序。
三、军事背景军事背景也是引发二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和战术在二战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各国不断加强自己的军队和军备,以确保自身的国家安全。
在1930年代,纳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军事行动更加激进。
纳粹德国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以及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显示了这些国家对他们的邻国使用武力的意愿。
战争简史
战争简史复习题单选:1、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2、部落联盟是战争的产物,由此推测,战争至今约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3、列宁指出:“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
”4、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产生战争的根源是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反动的政治统治和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冲突5、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
6、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政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7、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行动,是阶级的政治通过武装斗争手段的继续。
8、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是:经济9、判定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唯一的标准是政治。
主要是看这场战争的政治内容、目的是什么,是由哪一个阶级进行的,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
10、人们对战争问题总的、根本的看法被称之为战争观。
11、战争观是在战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实践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理论观点。
12、无产阶级战争观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
13、无产阶级战争观认为:消灭战争的主要途径是:用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14、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战争、指导战争和确立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的前提。
15、任何一场战争,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
战争目的,就是进行战争所要达到的预定的战略目标。
16、战争的军事目的、进行一切战争的根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它也是战争行动的本质。
17、战争目的是战略意图的最高表现。
为实现目标,必须使战略意图与战争力量、战争手段相符合,加上正确的战争指导,才能实现。
18、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思想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指导战争.19、原始社会末期,当时兵器与生产工具没有严格区分,战争中主要使用石制冷兵器,即所谓“以石为兵”。
20、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1260年的特洛伊战争的传说。
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战争的根源是什么?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战争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
战争带来的破坏、伤害和灾难,让人们不断反思,探索战争的根源。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战争的爆发?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战争的根源进行解析。
一、资源争夺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匮乏则往往是导致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上,一些国家为了争夺资源,不惜展开残酷的战争。
例如,二战时期,日本为了获取资源,发动了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外,一些资源的极度稀缺,甚至已经走到了枯竭的边缘,例如水资源、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
1.1 资源稀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大量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而有限的资源却无法满足全球需求,导致一些国家为了把握资源而动武,例如伊拉克在被怀疑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美国曾入侵伊拉克,并在该国声称的核设施中发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此外,南苏丹内战的爆发,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争夺油田资源。
1.2 环境问题近年来,环境问题引发的争端和战争也不断增多。
随着气候变化、水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因资源争夺而爆发战争的情况。
例如,非洲一些国家由于干旱引发的水源紧张问题,导致各种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二、意识形态差异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等因素,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各类矛盾和冲突。
若国家的差异难以在和平的方式下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不排除通过武力动武的手段去追求和维护国家的利益。
例如,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由于宗教信仰等差异,多次爆发了战争和冲突。
2.1 政治分歧政治分歧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政治体系、不同的决策理念,为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也往往难以在政治上达成共识。
例如,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的政治制度、决策理念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长期存在着冷战局面。
另外,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不同的朝代政治体制出现了差异,因此也曾经有过多次不同的战争。
战争类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题材
• 阿拉伯的劳伦斯 • 该片是一部经典的英国电影。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 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 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 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 军方派了有“阿拉伯通”之称的陆 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 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 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叫他们牵制 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 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 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 但做法上比较讲究策略。他换上阿 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 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 威震中东,劳伦斯被誉称为“阿拉 伯的劳伦斯
战争的分类
• 战争可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 基于自卫、保卫和平、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为了自由和尊严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 • 侵略战争、征服战争、出自压迫掠夺目的的战争, 是非正义战争。 • 还可分为传统战争和现代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 战争等多种类型。
所谓“战争片”
• 亦称“军事片”。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 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 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 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 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 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 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 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 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 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 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 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第一课 战争的起源
第一课战争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的概念及特点2.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分类。
教学过程:一、战争起源,是战争在人类社会史上的开始产生。
战争并不是从人类社会的开始就有的。
如人类从形成原始群这个人类社会的雏形起,到逐步进化为血缘家族这个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再过渡到出现母系氏族公社这个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集体居住,共同采集、狩猎食物,平均分配共同获取的有限的食物,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发生战争。
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开始进入母系氏族(母权制)阶段,由几个氏族或胞族组成部落。
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方言、宗教、习俗和生存活动的地域,并把这种地盘上的天然资源视为自己的东西。
各部落继续过着太平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扩大,便需扩大生存、采集、狞猎地域。
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河流、森林和扩展生存地域,开始发生了武力冲突,从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
部落联盟,是这种战争的产物。
这种战争,与阶级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不具有政治目的,没有阶级对抗和奴役的性质。
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或是用于祭祀,后来才懂得收养人族作劳动力。
战争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灭或被驱走而告终。
二、战争的根源: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
对战争状态的描述也有多种方式,现代国家主要从法律角度对战争进行描述。
认为战争是交战国之间的一种特殊法律关系。
这种战争状态通常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并伴随着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战争状态是法律状态,它往往是交战双方或一方宣战,但彼此之间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战争冲突。
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宣布战争状态。
交战国家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它们之间就由和平关系转变为战争关系,战争法也同时开始适用。
对战争的描述除从法律角度外,还可以从军事角度、政治角度等方面进行论述。
三、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这是由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的。
战争的根源与发历史解析
战争的根源与发历史解析战争,作为一种灾难性的人类行为,不仅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伤痛,而且对文明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阻碍。
然而,了解战争的根源和发展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并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战争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一、战争的根源1.资源争夺战争的一个主要根源源自于人类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资源的需求日益突出,某些资源供应的短缺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冲突的爆发。
历史上许多战争都是由于对土地、矿产、水源等稀缺资源的争夺而引发的。
2.文化分歧文化分歧也是战争的重要根源之一。
不同民族、种族和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当彼此之间无法和平共处或妥协时,战争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上的宗教冲突、种族纷争等无一不反映了文化分歧对战争产生的深远影响。
3.权力争夺和政治野心权力争夺和政治野心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重要源头。
人类社会存在着权力不均衡的现象,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追求更大的权力,往往会通过战争来扩张领土、征服其他民族或追求政治利益。
这种以权力争夺为目的的战争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二、战争的发展历史1.古代战争古代战争多以城邦国家之间的争斗为主。
在没有现代化武器和战术的条件下,古代战争注重的是人力和城防的对抗。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曾经历过频繁的战争,这些战争既有领土争夺,也有政治和文化意义上的意志斗争。
2.中世纪战争中世纪战争的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影响和宗教因素的介入。
封建领主为争夺土地和权力,组织和指挥了许多血腥的战役。
此外,十字军东征、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等事件也对中世纪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
3.现代战争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战争开始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近代战争如世界大战、内战和殖民战争等,采用了新的战略、战术和武器,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伤亡。
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战争更加致命和毁灭性。
三、战争对人类历史的影响1.经济影响战争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简史复习提要
战争简史复习提要第一章:战争简史概述1、战争: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武力进行的激烈的军事对抗活动。
2、战争起源: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主要是原始社会末期,即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私有制的存在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暴力行为注入了经济、政治内容,战争的本质要素得以全面生成,并第一次从生产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
3、战争的根源:在阶级社会,产生战争的根源,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反动的政治统治和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冲突。
4、战争本质:战争是政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战争行动是阶级的政治通过武装斗争手段的继续。
5、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有政治决定,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6、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问题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战争观受阶级立场、世界观和人们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7、无产阶级战争观的主要内容: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类,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只有完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灭了帝国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类进入永久和平的世界。
8、战争目的:包括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军事目的。
每一场战争敌对双方,都有它特定的目的。
无论以何种目的为主,都要通过达成战争的军事目的去实现。
确定一场战争的目的,是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冷兵器战争1、冷兵器战争:主要指农业时代,以青铜、钢铁等金属装备为主战兵器的战争。
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5世纪)2、冷兵器战争后期,出现了以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西方战争舞台和以中国唐宋王朝为中心的东方战争舞台。
3、冷兵器杀伤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人的体能,体能是冷兵器时代能量释放的基本形态。
4、春秋时期,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大力发展骑兵。
5、冷兵器战争的主要特征:1)战争规模较大;2)兵种建制上主要是以步兵和骑兵为主;3)武器装备以铜制或青铜制、铁制兵器为主;4)、战略战术趋于成熟6、汉匈之战的主要历史过程:2)公元前201年,匈奴单于冒顿趁中原元气未复,入侵山西,围攻太原。
论战争起源
论战争起源战争是怎样产生的,是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理论家的极大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观点。
例如,自然主义战争论者认为,战争起源于人的生物本性和自然环境。
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好斗的本性,战争是人类固有的习性,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现象,只要有人,就会有战争,它是消灭不了的。
宗教主义战争论者认为,战争是神的意志对人的"罪孽"的报应,战争的产生、进程和结局都由上帝来安排,人无能为力。
种族主义战争论者认为,战争同生物界的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类也有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之分。
优劣民族之间的生存竞争引起了战争,优等民族消灭劣等民族是天经地义的。
马尔萨斯主义战争论者认为,世界上的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的,由于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造成了人口过剩,因而产生了饥荒和战争,战争是调节人口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
地缘政治学战争论者认为,战争是由于地理环境,即争夺生存空间引起的等。
这些观点,都属于唯心论的形而上学的战争观,是一种超阶级的观点,从根本上掩盖了阶级社会战争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是为剥削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的战争政策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引导我们把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看成是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而揭示了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也为我们寻找战争起源提供了一把钥匙。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从纵的方面看,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偶然出现的事物;从横的方面看,它和政治、经济等各种社会现象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战争的起源进行了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表述,他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页)。
俄乌战争爆发原因地理分析
俄乌战争爆发原因地理分析
俄乌战争的爆发根源可以追溯到两国之间复杂而深远的地缘政治和地理因素。
俄罗斯和乌克兰地理位置相邻,两国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相似性对两国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俄罗斯和乌克兰地理位置的邻近性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乌克兰
地处欧洲大陆东部,东部和南部与俄罗斯接壤,这使得两国地理边界线模糊,导致共同的地缘风险。
由于地理接近性,俄罗斯视乌克兰为其传统的影响范围。
其次,克里米亚半岛的地理特征是俄乌冲突的导火索。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
兰南部,地理上被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重要港口塞瓦斯托波尔控制。
乌克兰政治动荡时期,俄罗斯趁虚而入并吞并了克里米亚,导致乌克兰政府和俄罗斯政府关系日益恶化,最终引发了俄乌战争。
第三,在地理资源分布方面,乌克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而俄罗
斯则具有强大的能源产业。
地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促使两国在资源争夺上产生利益冲突,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俄罗斯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地理上占据优势地位,使得乌克兰在冲突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俄罗斯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进一步加剧了俄乌冲突的紧张局势。
综上所述,俄乌战争的爆发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因素
在两国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地理特征和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解析和解决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分歧。
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是世界大战的直接根源
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是世界大战的直接根源法西斯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极端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鼻祖墨索里尼赤裸裸地宣扬“扩张有理”论:“古罗马的传统是一种力量的概念.在法西斯主义的学说中帝国不但是领土的或军事的或贸易的表现,而且是精神的或道德的表现”。
“对法西斯主义来说,帝国的倾向,即各民族扩张的倾向,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而其反面,或守在家里,则是一种没落的标志。
新兴的或复兴的民族是帝国主义者,正在死亡的民族是放弃自己利益的民族。
”他鼓吹意大利人是高贵人种,纯粹的雅利安人的嫡系,他们“完全有理由要求生存空间”,拥有向外进行扩张的权力,恢复罗马帝国的霸业。
如此种种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赤裸裸的颂扬,充分暴露了法西斯集团的丑恶的灵魂。
希特勒纳粹党的极端民族主义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更是暴露无遗。
希特勒的基本思想是,雅利安人,即当代的日尔曼人,是上帝赋予“主宰权力”的种族,是“地球上最优秀的人种”,必然成为“世界的盟主”,“必为万国所拥护”。
德国这个创造世界的雅利安种族的核心,不仅要求民族原有疆界的完整,而且要超越“种族核心”地带,以强力扩大“生存空间”,向东反对“低值种族”的斯拉夫人,在内部反对被宣布为“头号世界之敌”的犹太人。
当德国在世界上占优势之时,人类的发展就将达到鼎盛时期。
德国发展史即世界发展史。
希特勒强调,“只有在地球上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保证一个民族的生存自由”。
从什么地方取得生存空间? 用什么手段取得? 希特勒直言不讳:“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取”,“大自然并没有为任何民族或种族保留这片土地的未来所有权,相反,这片土地是为有力量占有它的人民而存在的”,“保证德国的生存空间是我们的最高原则”。
由此可见,侵略扩张,发动战争,实行种族灭绝,妄图征服世界,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本属性。
日本法西斯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虽是战胜国,也曾一度出现过经济繁荣的时期,但不久经济危机便如同繁荣的影子一样随之发生,而且进入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持续危机的时期。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各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帝国主义和英帝国主义为了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挑起的。
战火燃遍了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直接和间接卷入这场战争的有三十多个国家,整个战争的过程,从1914年8月岛1918年1月,历时四年零三个月,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达七千三百四十余万人;死于战场的约一千万人,受战火波及的人口在十三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两千七百亿美元。
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据估计,欧洲的工业水平至少倒退8年。
一、垄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深厚的经济根源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但他已经和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她它不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具有自己新的特点。
首先,追求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动力。
其次,资本的高中集中,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形成,国家政权日益被一小部分金融寡头所控制,成为他们谋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暴力工具。
第三,由于金融资本的确立,资本输出在帝国主义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金融资本攫取最大限度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也是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重要工具。
第四,随着资本输出的加剧和金融资本国际联系的扩大,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垄断组织也出现了。
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远远超出民族国家范围而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了世界规模的武装冲突的根源之一。
列宁说:“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而“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1上述事实说明,正是垄断的掠夺性,它的基本经济规律和基本特征决定论二十世纪初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帝国主义大屠杀必然来临。
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规律。
到了帝国主义时期,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垄断的确立,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异常加剧。
后起的资本主要国家在很短时间内就赶上或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
二十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英法等几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下坡路,另一方面,没过、德国等几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崛起。
论战争起源
论战争起源战争是怎样产生的,是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理论家的极大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观点。
例如,自然主义战争论者认为,战争起源于人的生物本性和自然环境。
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好斗的本性,战争是人类固有的习性,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现象,只要有人,就会有战争,它是消灭不了的。
宗教主义战争论者认为,战争是神的意志对人的"罪孽"的报应,战争的产生、进程和结局都由上帝来安排,人无能为力。
种族主义战争论者认为,战争同生物界的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类也有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之分。
优劣民族之间的生存竞争引起了战争,优等民族消灭劣等民族是天经地义的。
马尔萨斯主义战争论者认为,世界上的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的,由于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造成了人口过剩,因而产生了饥荒和战争,战争是调节人口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
地缘政治学战争论者认为,战争是由于地理环境,即争夺生存空间引起的等。
这些观点,都属于唯心论的形而上学的战争观,是一种超阶级的观点,从根本上掩盖了阶级社会战争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是为剥削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的战争政策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引导我们把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看成是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而揭示了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也为我们寻找战争起源提供了一把钥匙。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从纵的方面看,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偶然出现的事物;从横的方面看,它和政治、经济等各种社会现象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战争的起源进行了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表述,他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页)。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各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帝国主义和英帝国主义为了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挑起的。
战火燃遍了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直接和间接卷入这场战争的有三十多个国家,整个战争的过程,从1914年8月到1918年1月,历时四年零三个月,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达七千三百四十余万人;死于战场的约一千万人,受战火波及的人口在十三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两千七百亿美元。
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据估计,欧洲的工业水平至少倒退8年。
一、垄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深厚的经济根源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但他已经和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她它不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具有自己新的特点。
首先,追求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动力。
其次,资本的高中集中,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形成,国家政权日益被一小部分金融寡头所控制,成为他们谋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暴力工具。
第三,由于金融资本的确立,资本输出在帝国主义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金融资本攫取最大限度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也是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重要工具。
第四,随着资本输出的加剧和金融资本国际联系的扩大,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垄断组织也出现了。
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远远超出民族国家范围而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了世界规模的武装冲突的根源之一。
列宁说:“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而“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1上述事实说明,正是垄断的掠夺性,它的基本经济规律和基本特征决定论二十世纪初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帝国主义大屠杀必然来临。
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规律。
到了帝国主义时期,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垄断的确立,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异常加剧。
后起的资本主要国家在很短时间内就赶上或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
二十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英法等几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下坡路,另一方面,没过、德国等几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崛起。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论持久战》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
在《论持久战》中,他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述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战争的双方存在互相矛盾的许多特点,基本的特点是: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
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
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