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检测标准

合集下载

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CQC认证

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CQC认证

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CQC认证邓旭;王瑞锋【摘要】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CQC标志认证,从阻燃性能等方面检测和评价非金属材料,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抽样特性比对,确保获证材料持续保持一致.【期刊名称】《家电科技》【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2页(P64-65)【作者】邓旭;王瑞锋【作者单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正文语种】中文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CQC标志认证,从阻燃性能等方面检测和评价非金属材料,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抽样特性比对,确保获证材料持续保持一致。

1、认证范围1.1 未加工成形的塑料原料(粒料),产品类别134002(1)不添加任何其他添加剂即可直接加工成型非金属部件的塑料原料(粒料);(2)仅添加色母后即可直接加工成型非金属部件的塑料原料(粒料),认证时,其颜色覆盖添加色母后的所有颜色;(3)均质塑料板材。

1.2 加工成型的均质塑料部件,产品类别134003可用于最终整机的均质塑料零部件。

2、认证模式产品型式检测+获证后监督。

对获证产品实施监督抽样检测,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市场、使用获证材料或部件的整机终端)随机抽取,抽样比例为获证材料的四分之一。

认证实施规则:CQC13-036047-20093、认证流程申请-送样检测-合格评定-发证。

4、认证单元划分4.1具有相同材料(组分基本一致)划分为同一单元。

4.2 若材料某些组分变化不影响最终认证结果,变化是允许的,满足一致性判定准则(密度、红外、热重、差热等项目)的材料,均可划分为同一单元。

4.3 材料的某一组分发生变化,如填料或增强纤维含量在某一范围变化,则可划分为同一单元,检测时,分别检测含量最小值和最大值材料。

4.4 基材相同,颜色不同,划分为同一单元。

每种颜色单独送样进行检测,也可申请全色认证,此时,选取四种颜色样品进行检测,分别是:本色、黑色、白色、红色。

检测结果覆盖所有颜色。

CQC13-036047-2009 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性能安全认证规则

CQC13-036047-2009 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性能安全认证规则

料燃烧测试结果和认证燃烧等级相同,则只需进行限定性

能检验;否则必须进行全部性能检验。
如果材料中添加了影响电性能的物质,就必须进行全部性
能检验
惰性或化学发泡剂

如果该聚合物用于去除模制件上的缩痕,允许比重减小 5%,而不需进行额外检验

如果发泡材料的比重小于数据库材料的 95%,则进行燃烧、 机械、电、热老化、耐燃、尺寸改变等全部性能测试
检验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验。 持证人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由生产厂实验室完成监督抽样检验。 抽样检验不合格,则暂停抽样型号/牌号所在的认证证书。
第3页 共8页
CQC13-036047-2009 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
6.5 结果评价
CQC 组织对对监督检查结论和监督抽样检验结论综合进行评价,评价合格的,认证证书持续有效。不合 格时,按照 7.3 处理。
注:如果材料的燃烧、机械、电、热老化、耐燃、尺寸、最高使用温度等全部检验结果和数据库中物质基本相同,
则不需要重新划分单元。
注:若依据企业提供的申请资料,无法区分是否划分认证单元时,采用附件 3 产品一致性判定准则来确 定是否拆分单元。
3.2 申请认证提交资料
3.2.1 申请资料 正式申请书(网络填写申请书后打印或下载空白申请书填写)
5.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5.1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CQC 组织对检验结论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后,按认证单元向申请人颁发认证证书。
5.2 认证时限
第2页 共8页
CQC13-036047-2009 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
检验完成后,对符合认证要求的,一般情况下 30 天内向申请人颁发认证证书。每一个申请认证单元颁 发一张证书。

4-GBT 31773-2015 讲义

4-GBT 31773-2015 讲义

GB/T 31973-2015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部件自然曝露试验方法宣贯讲义第1部分标准制定情况简介一、目的和意义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迅速发展,汽车产品的耐环境老化性能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用户的重视。

研究环境因素的对车用材料及其制品的影响程度与其作用机理,对产品质量保证、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十分重要。

国外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对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很重视,已经建立了各种相关汽车产品的大气曝露老化试验方法标准,并规定汽车产品的认可试验中必须进行自然大气曝露老化试验项目的考核认可。

在试验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问题:①有些汽车材料特制成样板按相关标准进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时不出现任何老化现象,但制造成产品后进行湿热带自然大气环境下曝露不到1年就出现起泡、脱落、分层、严重变色等老化现象;②有些外装涂料制作样板时能耐2年大气曝露试验,但应用在整车上进行1年大气曝露就出现显著的局部起泡、生锈等老化现象。

因此,尽快制订国家标准GB/T XXXX—20XX《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部件自然曝露试验方法》是我国汽车行业赶超世界水平的需要,也是汽车企业的需求,它对我国汽车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实施安全、环保等国家法规标准具有很重要的迫切的意义。

二、任务来源200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第48项为《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部件自然曝露试验方法》制定,项目编号为20090048-T-339。

三、编制原则及编制过程本标准属于试验方法标准。

标准根据车用材料在大气环境各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老化破坏,而规定了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部件大气曝露试验的基本原理及外观性能各种老化现象的老化定义、检测项目等,是为了应用者对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部件大气曝露试验的基本知识与概念有统一的认识。

本标准的制订是在实施1997年机械工业科技项目“机械产品环境技术共性基础研究”(攻关)计划“汽车湿热曝晒及道路强化腐蚀试验研究”课题中提出来的。

原来为GB/T XXXX—XXXX《汽车非金属内饰材料及部件大气曝露试验方法》和GB/TXXXX—XXXX《汽车非金属外饰材料及部件大气曝露试验方法》两个标准。

常用无损检测国家标准

常用无损检测国家标准

常用无损检测国家标准1. GB/T 33232019《金属材料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检测》该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检测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钛合金、镍基合金等金属材料的焊接接头射线照相检测。

2. GB/T 15002018《金属覆盖层厚度测量方法》该标准规定了金属覆盖层厚度测量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适用于电镀、热浸镀、喷镀等金属覆盖层的厚度测量。

3. GB/T 234552009《无损检测超声检测通用技术条件及等级分类》该标准规定了超声检测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和等级分类。

适用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超声检测。

4. GB/T 77052008《无损检测渗透检测》该标准规定了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

适用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渗透检测。

5. GB/T 6417.1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该标准规定了磁粉检测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

适用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磁粉检测。

6. GB/T 16825.12011《无损检测术语》该标准规定了无损检测领域的术语及其定义。

适用于无损检测技术、设备、方法、标准等方面的术语统一。

7. GB/T 113452013《无损检测渗透检测技术条件》该标准规定了渗透检测技术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适用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渗透检测。

8. GB/T 12604.12010《无损检测术语》该标准规定了无损检测领域的术语及其定义。

适用于无损检测技术、设备、方法、标准等方面的术语统一。

9. GB/T 126062010《无损检测磁粉检测技术条件》该标准详细规定了磁粉检测技术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

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如碳钢、合金钢、铸铁等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

10. GB/T 50972018《无损检测超声波探伤》该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和部分非金属材料的超声波探伤,规定了超声波探伤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

关于非金属材料检验事项

关于非金属材料检验事项

非金属件测试项目和要求(GB4706.1第30章)一、非金属件表二、标准GB4706,1,第30章:耐热、耐燃和耐漏电起痕1、耐热:◆适用范围☐因受热变软而变形,可导致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外部零件和支撑带电部件(包括连接)的绝缘材料☐不适用于软线或内部布线的绝缘和护套☐不适用于热固性塑料☐不适用于橡皮☐不适用于陶瓷◆要求——球压试验合格☐非金属外部零件:75℃±2 ℃,或最大温升+40 ℃,二者取较高☐支撑带电部件的零件:125℃±2 ℃,或最大温升+40 ℃,二者取较高2、耐燃:◆适用范围☐可能被点燃或传播由器具内部产生的火焰的非金属零部件☐不适用于电线绝缘☐不适用于装饰物、旋钮☐不适用于金属、陶瓷等不可能着火的零部件◆要求——灼热丝和针焰试验◆要求——灼热丝和针焰试验◆针焰试验◆如果某部件的灼热丝试验期间起火,其周围(半径10mm,高火焰高度的圆柱体区域)非金属零部件需经受针焰试验(或材料等级达到V1以上)。

◆如果某部件的灼热丝试验不通过,其周围50mm距离内的所有非金属材料需经受针焰试验(或材料等级达到V1以上)3、耐漏电起痕:◆适用范围☐可能发生漏电起痕现象的绝缘材料(材料上存在电位差)☐不适用于陶瓷◆要求☐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使用的绝缘材料:无要求☐在严酷工作条件下使用的绝缘材料:要求PTI 175通过☐在极其严酷工作条件下使用的绝缘材料:要求PTI 250通过☐主要变化◆耐漏电起痕试验移到第29章◆灼热丝试验非金属材料检验增加内容1、测试项目:2、选用未申请认证的非金属部件,需送样进行:耐燃、耐热、密度、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的测试。

3、选用非金属部件已有认证证书,需核对报告内容是否包含:耐燃、耐热、密度、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的测试内容,若全部符合,不再进行重复测试。

1)全6项:2500元左右;2)密度、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2100元左右;3)PCB板材:800元;4)接线端子:500元;4、原整机型式检验报告中只有非金属部件的元件清单,无测试数据的,需要送样测试并补充报告。

fpi检测建设标准

fpi检测建设标准

fpi检测建设标准
FPI(Fluorescent Penetrant Inspection)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
用于检测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表面上的裂纹、孔洞和其他缺陷。

FPI检测建设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表面准备:在进行FPI检测之前,需要对被测材料的表面进行准备,包括清洁、去除表面污垢和涂覆一层适当的荧光渗透剂。

2. 渗透剂应用:将荧光渗透剂均匀地涂覆在被测材料的表面上,确保覆盖范围包括预期检测的区域。

3. 渗透时间:荧光渗透剂需要足够的时间渗透进入材料表面的缺陷中,一般要求渗透时间为15分钟到1小时。

4. 渗透剂去除:渗透时间结束后,需要将多余的渗透剂从材料表面去除,以避免对后续观察和评估产生干扰。

5. 开发剂应用:应用适当的开发剂,以增强渗透剂在缺陷处的可见性。

开发剂的选择应根据被测材料和渗透剂的特性来确定。

6. 观察和评估:使用适当的光源和过滤器,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观察被测材料表面的缺陷。

根据标准规定的评估标准,对缺陷进行分类和评估。

7. 记录和报告:将检测结果记录下来,并编写检测报告,包括被测材料的标识、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和评估等信息。

以上是FPI检测建设标准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标准和规范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应用领域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标准进行FPI检测。

非金属材料检测

非金属材料检测

非金属材料检测
非金属材料是指除了金属以外的各种材料,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非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对非金属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非金属材料检测的方法和重要性。

首先,非金属材料的检测方法包括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表面形貌观
察等。

物理性能测试是指对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热稳定性等进行测试,常用的方法包括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硬度测试等。

化学成分分析则是通过化学方法对材料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以确定材料的成分和纯度。

表面形貌观察是通过显微镜等设备对材料表面的形貌、结构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其次,非金属材料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检测可以保证材料的质量
和性能符合要求,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检测可以帮助生产企业进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检测还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对材料进行改进和创新。

最后,非金属材料的检测需要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目前,
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专业的检测机构和实验室,能够为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全面的非金属材料检测服务。

在进行检测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非金属材料的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
意义和价值。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非金属材料的检测将会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QCAM-502.1-2016-1

QCAM-502.1-2016-1
3.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称为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1 3.2 苯系物 ................................................................................................................................................1 3.3 醛酮类物质 ........................................................................................................................................1 3.4 TVOC ..................................................................................................................................................1 3.5 车厢内的零件及材料 ........................................................................................................................1 4 适用零件和材料 .......................................................................................................................................1 5 评价标准 ...................................................................................................................................................2 6 评价方法 ...................................................................................................................................................2 6.1 实验方法 ............................................................................................................................................2 6.2 分析方法 ............................................................................................................................................2 6.3 样件准备 ............................................................................................................................................2 6.4 取样规则 ............................................................................................................................................2 6.5 试样的数量 ........................................................................................................................................3 6.6 实验仪器和分析装置 ........................................................................................................................3 6.7 实验准备 ............................................................................................................................................3 6.8 实验步骤 ............................................................................................................................................3 6.9 分析方法 ............................................................................................................................................4 6.10 定量值的计算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VOCs 实验报告 ....................................................................................................7

非金属矿检测标准

非金属矿检测标准

非金属矿检测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李工--136--0304-4558非金属在通常条件下为气体或没有金属特性的脆性固体或液体,如元素周期表右上部15个元素和氢元素,零族元素的单质。

非金属矿,全称非金属矿物材料,源于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其来源广,功能性突出;在加工和应用过程中环境负荷小,污染轻.它是21世纪各国着力开发的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

【产品描述】一般认为,非金属矿,即非金属矿物材料,是指以非金属矿物和岩石为基本或主要原料,通过深加工或精加工制备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现代新材料,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种,如功能填料和颜料、摩擦材料、密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电功能材料、吸附催化材料、环保材料、胶凝与流变材料、聚合物/纳米黏土复合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等。

【相关检测产品】矿物类非金属矿:石棉、石墨、滑石、石膏、云母、硅灰石、方解石、重结晶、白云石、石灰石、蓝晶石、硅线石、红柱石、锆英石、铝钒土、水镁石、皂石、绿泥石、页蜡石、菱镁石、镁砂。

岩石类非金属矿:蛭石、珍珠岩、大理石、花岗岩、硅石、氟石、萤石、硅沙。

粘土类非金属矿: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海泡石石材产品:大理石板材、花岗岩板材。

更多非金属矿分析:长石、石英、高纯石英、石墨、霞石正长岩、滑石、萤石、沸石、蛭石、碳酸钙、菱镁矿、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水镁石、硅灰石、叶腊石、海泡石、坡缕石(凹凸棒石)、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电气石、硅砂、石英砂、粉石英、铝土矿、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麦饭石、石榴石、水晶、方解石、锆石、透辉石、透闪石、蛇纹石、累托石、重晶石、金刚石、金红石等。

【重点检测项目】外观质量、百度、筛余量PH值、粒度分布、粘度浓度悬浮物、沉降体积、水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三氧化硫氧化锰、烧失量、铜、吸油量盐酸不溶物、酸溶性铁、碳酸钙、盐酸可溶物氧化亚锰铜、酸溶物铁盐、砷、重金属、铅、尘埃PH值、密度、闪石类石棉矿物细度、磨耗度、体积密度粒度分布、磁铁吸出物、细菌灰分、固定碳含量、硫酸溶铁、微晶石墨、鳞片石墨水溶物及酸碱性【检测方法】GB/T 13551-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氧化镉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GB/T 5950-2008建筑材料与非金属矿产品白度测量方法JC/T 1021.4-2007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分滑石矿化学分析方法JC/T 1021.5-2007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5部分石墨矿化学分析方法JC/T 1021.6-2007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6部分萤石矿化学分析方法JC/T 1021.7-2007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7部分重晶石矿化学分析方法JC/T 1021.8-2007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8部分石膏矿化学分析方法JC/T 1021.9-2007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9部分水镁石矿化学分析方法JC/T 1021.3-2007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酸盐岩石、矿物化学分析方法。

非金属检验规程

非金属检验规程

检验规程原材料—非金属类—粒料1.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非金属材料的进货检验与验证;2. 职责2.1质检部负责非金属类—粒料的进货检验、数量和重量的确认、认可。

2.2检验员负责对经过检验的非金属材料进行记录,并及时将检验结果报告相关部门,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

3. 本公司非金属类—粒料的品种名称及分类:3.1 XLPE交联聚乙烯绝缘料:YJ-10 、 YJ-35 ————————--- A类3.2.架空绝缘电缆用黑色可交联聚乙烯绝缘料:YJG-10、YJ-10——— A类3.3.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YJG—10—————————————-- A类3.4.交联聚乙烯电缆用半导电屏蔽料———————————------- A类3.5.电线电缆用聚氯乙烯塑料——————————————------- A类3.6.电线电缆内衬层用聚氯乙烯塑料——————————-- ----- B类4.工作程序4.1. 检验员在进行非金属材料检验时,应采用试验方法的最新版本。

4.2. 材料进公司入库后,根据供应部出具的报检单进行进货验证并及时取样检验、试验。

4.3 进货验证4.3.2 进货批应有分供方随货质量保证书或检验报告,并有检验部门印章;4.3.2 包装内袋应单独捆扎密封,不得破损,不得与外包装袋机打在一起;内包装袋应防水;4.3.3 每个包装袋上应有产品合格证;外包装及合格证内容:a.生产厂名称及地址;b.产品名称、型号、颜色;c.每个包装件(袋、箱)的毛重、净重;d.制造日期和有效期;e.采用标准号。

4.3.4检验员对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进行确认。

4.4原材料经进货检验(试验)合格后,应填写《报检单》, 《报检单》应注明检验结论,质检部及时将检验结果通知相关部门。

4. 5在进货检验中,若发生不合格时,应对不合格品作出红色“停用”标识以防止误用,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单》与《报检单》和《检验报告》一并交技术部评审处置。

零部件检验规范

零部件检验规范
14
螺杆直线
检验模
0.05
螺钉能顺利进入检验模孔即位合格
15
二类表面缺陷
目测
16
一类表面缺陷
按GB/T5779.1—2000规定
千分尺或光滑卡规
2级
以螺杆短边长度为准若检lslg,此项不检
12
公称长度
卡尺
0.05
13
螺纹长度b(Lo)
卡尺
0.05
14
无螺纹杆部长度Ls
卡尺
0.05
15
夹紧长度lg或肩距a
卡尺及环规
0.05
用卡尺测量螺栓支承面与不带内倒角的螺纹环规间距离。
16
螺杆孔径ds
光滑塞规
0.02
只检通规
17
头部直径dk(D)
6头下圆角半径r半径规7开槽宽度n专用检具或卡尺002沿螺栓杆部中心线测量8槽深t专用检具或卡尺0029头部高度hh专用检具或卡尺00210螺纹大径d千分尺或光滑卡规1级螺纹收尾和螺杆末端两扣不测量尺寸及公差按jbjq13011附录b11无螺纹杆径dsd1千分尺或光滑卡规2级以螺杆短边长度为准若检lslg此项不检12公称长度卡尺00513螺纹长度blo卡尺00514无螺纹杆部长度ls卡尺00515夹紧长度lg或肩距a卡尺及环规005用卡尺测量螺栓支承面与不带内倒角的螺纹环规间距离
脱碳层
扭矩试验
弹性
韧性
拧入性


























astm e2001-2018 金属和非金属零件缺陷检测用共振超声光谱的标准指南

astm e2001-2018 金属和非金属零件缺陷检测用共振超声光谱的标准指南

astm e2001-2018 金属和非金属零件缺陷检测用共振超声光谱的标准指南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介绍ASTM E2001-2018标准指南,该指南为金属和非金属零件缺陷检测提供了共振超声光谱的应用方法和技术指导。

共振超声光谱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利用材料的共振特性来检测零件中的缺陷,并通过分析峰值信号来确定缺陷类型和位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6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关于ASTM E2001-2018标准指南以及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在第2节,我们将介绍ASTM E2001-2018标准指南的背景、内容概述以及应用范围和意义。

在第3节,我们将对共振超声光谱检测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原理与基本概念、仪器设备与操作步骤以及检测能力与限制性因素。

接下来,在第4节和第5节中,我们将针对金属零件和非金属零件分别进行应用研究分析,包括对基于共振超声光谱的缺陷检测方法的综述、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以及现有问题和改进建议。

最后,在第6节中,我们将总结并提出主要发现与结论,并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份全面而详细的指南,以帮助读者理解ASTM E2001-2018标准指南,并了解共振超声光谱技术在金属和非金属零件缺陷检测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该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该领域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增加人们对于共振超声光谱技术在零件缺陷检测中应用的认识和了解,推动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2. ASTM E2001-2018标准指南介绍2.1 标准背景ASTM E2001-2018标准指南是由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制定的,用于金属和非金属零件缺陷检测的共振超声光谱技术指南。

该标准旨在提供一套统一的方法和程序,以确保在不同应用情景下对零件进行缺陷检测时具有可靠性和一致性。

QCAM-502.2-2016-1

QCAM-502.2-2016-1
I
Q/CAM-502.2-2016
前言
Q/CAM-502《乘用车车内非金属材料及零部件总成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挥发性技术条件》分为六个 部分:
——第 1 部分:材料的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评价方法 10L 袋式法; ——第 2 部分:零部件总成的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评价方法 2000L 袋式法; ——第 3 部分:非金属材料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限值要求; ——第 4 部分:非金属零部件总成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限值要求; ——第 5 部分:2000L 袋式法取样要求; ——第 6 部分:挥发性检测用非金属材料及零部件总成包装、运输要求。 本部分为 Q/CAM-502 的第 2 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27630-2011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给出的规则起草,搜集整理了国内 外同类标准,并在标准的内容方面与检测机构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及交流,规定了乘用车车内总成零部件 的送样要求,以及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醛酮类物质的采样及测试方法,在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方面也 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同时还规范了检测机构具体的操作要求以及检测报告的格式。为乘用车车内非金属 总成零部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验提供了评估的准则和依据。 本部分由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轿车公司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规划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轿车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顾文时。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5 评价标准
应该根据第 6 章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进行实验。
6 评价方法
6.1 试验方法
使用 2000L 采样袋(tedlar),用热脱附法进行分析。
6.2 分析方法
a) 在 TENAX 管中采样并且通过 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来分析苯系物质。TENAX 吸附管采用 TENAX-TA;

QJT T07.008 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零部件散发性能限值要求(试行)(1)

QJT T07.008 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零部件散发性能限值要求(试行)(1)

Q/JT 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JT T07.008—2016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零部件散发性能限值要求(试行)2016-09-05发布2016-09-13实施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布Q/JT T07.008—2016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制。

本标准由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产品中心归口。

本标准由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技术开发三部材料科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磊。

本标准于2016年9月首次发布。

IQ/JT T07.008—2016 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零部件散发性能限值要求(试行)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非金属材料及零部件的散发性测试标准、样品要求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车内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的非金属材料及零部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JT T07.002 汽车非金属材料气味测试方法Q/JT T07.003 汽车非金属材料甲醛释放量的测定方法Q/JT T07.004 汽车非金属材料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测试方法.Q/JT T07.005 汽车非金属材料雾化性能测试Q/JT T07.006 车内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的测试方法-袋子法SAE J1756-2006 内部汽车材料的防雾性能测定3 样件或样品要求待测样件/样品在交付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认可前,需满足以下条件:a)产品下线 12 h 内立即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储存温度不超过 30 ℃),产品下线 7 天后进行测试,测试时间距产品下线时间不得超过 15 天。

b)除Q/JT T07.006允许处理的部分零部件外,其余零部件测试应选取按正式生产工艺生产的样件,不允许进行任何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的预处理及后处理,例如烘烤等。

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与检测方法分析

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与检测方法分析

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与检测方法分析摘要:近几年,我国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也加强了对飞机的研究的,在飞机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非金属材料,各种非金属材料的性能都会对飞机的性能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为了确保最终建设的飞机可以满足应用需求,要加强对飞机中采用的非金属材料性能的检测。

下面,针对飞机中应用的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希望文中内容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所帮助。

关键词:飞机;非金属材料;机械性能;变形情况飞机中的各项零件都是由不同类型材料构成的,一些是金属材料,一些是非金属材料,还有一些为特殊材料,在飞机制造中更是如此。

飞机中会存在大量的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在飞机中制造中对各种复合型材料进行应用,进而使飞机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为了确保飞机具有良好的性能,要对非金属材料性能进行检测。

1 飞机中采用的非金属材料制造飞机过程中会采用大量的非金属材料,但是,对于各种非金属材料都不可以单独使用,通过合理方式进行合成,进而形成复合材料,然后将其加工成飞机制造过程中应用的各项零件。

飞机中采用的非金属材料的一项主要特点就是硬度较低,但是,其弹性大,而且热性强,同时,其也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其导热性低,耐热性差,而且,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融化现象[1]。

塑料是飞机机舱内中最常用的一种非金属材料,例如,飞机中的座椅把手、行李架等采用都为塑料,飞机中的这些构件都是利用塑料制作而成的。

塑料主要是由固化剂、树脂、稳定剂、阻燃剂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组合而成的[2]。

近几年,我国航空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飞机中采用的复合材料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使复合材料性能能够满足应用需求,必须提高树脂性能[3]。

2 检测非金属材料机械性能2.1 检测非金属材料抵抗断裂能力采用冲击试验对非金属材料抵抗外界冲击而出现断裂能力的评估。

冲击试验一共分为简支梁冲击和简支梁冲击两种。

PCB检测标准

PCB检测标准
2.对于无铅兼容的产品增加铅含量的检测。
4
GB/T 12629限定燃烧性的薄覆铜箔环氧玻布层压板(制造多层印制板用)
CEPGC-34F
产品覆盖要求:
1. 按单元每个型号的产品分别送样;
2.两面覆铜箔型号产品覆盖一面覆铜箔型号的产品。
一、产品送样要求
CEPGC-34F型号标称厚度范围0.05mm~0.8mm时:
2 .型号CPFCP-04可覆盖CPFCP-03产品;
3.型号CPFCP-06F可覆盖CPFCP-05F、CPFCP-07FCPFCP-08F产品;
4.型号CPFCP-09F可覆盖CPFCP-10F产品;
5.CPFCP-02、CPFCP-06F与CPFCP-09F型号可以覆盖本单元全部型号规格产品;
100×100
3
6
19
表面电阻
100×100
3
6
20
介电常数
100×100
3
6
21
介质损耗因子
100×100
3
6
22
尺寸稳定性
100×100
25
6
23
吸水性测试
50×50
3
6
24
热变形温度
120×10
15
6
25
维卡软化温度
10×10
3~6
6
2.印制电路用覆铜箔板单元划分与送样要求
序号
标准
产品型号
单元划分及检测样品要求
覆铜箔聚酰亚胺玻纤布层压板
CPIGC-61F
覆铜箔聚酰亚胺玻纤布层压板
CPIGC-62F
覆铜箔环氧玻纤布层压板
CEPGC-71F
---
FR-4

CCC_认证中对非金属材料的要求及CQC材料认证

CCC_认证中对非金属材料的要求及CQC材料认证

国家强制性认证(CCC认证)中对非金属材料的要求及CQC材料认证一.实施规则要求电气电子产品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如:电线电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开关和控制设备、整机保护设备、小功率电动机、电动工具、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音视频设备、信息技术设备、电信终端设备等,将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都列入关键和重要原材料清单,对一致性加以严格控制。

以家电为例,实施规则中要求材料列明其详细信息,如:供应商、部件名称(如外壳、支撑带电件等)、材料名称(如ABS、PBT、PAPC 等)、牌号(如PC-6、PC-66等)、燃烧等级(如HB40、HB75等)、各种材料的材质等,并按照标准进行检测。

二.家用电器国家标准GB4706中对非金属材料的要求30 耐热和耐燃30.1对于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外部零件、用来支撑带电部件(包括连接)的绝缘材料零件以及提供附加绝缘或加强绝缘的热塑材料零件,其恶化可导致器具不符合本标准,应充分耐热。

30.2非金属材料零件,对点燃和火焰蔓延应是具有抵抗力的。

30.2.1非金属材料部件承受GB/T5169.11(idt IEC60695-2-11)的灼热丝试验,在550℃的温度下进行30.2.2对有人照管下工作的器具,支撑载流连接件的绝缘材料部件,以及这些连接件3mm距离内的绝缘材料部件,经受GB/T5169.11(idtIEC60695-2-11)的灼热丝试验30.2.3.1支撑正常工作期间载流超过0.2A 的连接件的绝缘材料部件,以及距这些连接处3mm 范围内的绝缘材料,其灼热丝的燃烧指数(按GB/T5169.12 (idt IEC60695-2-12))至少为850℃,该试样不厚于相关部件。

30.2.3.2支撑载流连接的绝缘材料部件,以及距这些连接处3mm 范围内的绝缘材料部件,经受GB/T5169.11(idt IEC60695-2-11)灼热丝试验。

30.2.4对于印刷电路板的基材,进行附录E 的针焰试验。

PCB检测标准

PCB检测标准
1
GB/T 4723印制电路用覆铜箔酚醛纸层压板
CPFCP-01, CPFCP-02, CPFCP-03,
CPFCP-04, CPFCP-05F
CPFCP-06
FCPFCP-07
FCPFCP-08
FCPFCP-09
FCPFCP-10F
产品覆盖要求:
1.型号CPFCP-02可覆盖CPFCP-01产品;
CEPCP(G)-25F※
CEPGM(G)-41F※
CEPGM(G)-42F※
CEPGM(G)-42F※
注:凡带有※的产品是拟修订GB/T 4724标准中所增加的型号。
产品覆盖要求:
1.本单元按每个型号的产品分别送样;
2.两面覆铜箔型号产品覆盖一面覆铜箔型号的产品。
3.凡带有※的产品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8
GB/T 18334有贯穿连接的挠性多层印制板
9
GB/T 18335有贯穿连接的刚挠多层印制板
CEPGC-72F※
注:凡带有※的产品是拟修订GB/T 4725标准中所增加的型号。
产品覆盖要求:
1..型号CEPGC-33F可以覆盖CEPGC-31、CEPGC-31F、CEPGC-32F产品;
2.型号CEPGC-36F可以覆盖CEPGC-35F产品;
3.型号CEPGC-39F可以覆盖CEPGC-37F和CEPGC-38F产品;
2.对于无铅兼容的产品增加铅含量的检测。
4
GB/T 12629限定燃烧性的薄覆铜箔环氧玻布层压板(制造多层印制板用)
CEPGC-34F
产品覆盖要求:
1.按单元每个型号的产品分别送样;
2.两面覆铜箔型号产品覆盖一面覆铜箔型号的产品。
一、产品送样要求

最新的材料送检规范标准

最新的材料送检规范标准

最新的材料送检规范标准在制定最新的材料送检规范标准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类型、检测目的、检测方法、样品的采集和保存、送检流程以及结果的记录和报告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规范标准草案:一、目的本规范旨在确保材料送检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材料质量的评估和控制。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质量检测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

三、材料分类1. 金属材料:包括钢铁、铝材、铜材等。

2. 非金属材料: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等。

3. 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增强塑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四、检测目的根据材料的应用领域和性能要求,确定检测目的,如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微观结构等。

五、检测方法根据材料类型和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拉伸试验、硬度测试、化学分析等。

六、样品采集和保存1. 样品采集应遵循代表性原则,确保样品能够反映材料的整体性能。

2. 样品采集后应妥善保存,避免环境因素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3. 样品应在规定时间内送至检测机构。

七、送检流程1. 填写送检申请表,包括材料信息、检测项目、检测要求等。

2. 按照样品采集和保存规范准备样品。

3. 将样品和送检申请表一同送至检测机构。

4. 检测机构接收样品后,进行登记和编号。

八、检测实施1. 检测机构根据送检申请表的要求,制定检测计划。

2. 按照既定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检测。

3. 记录检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九、结果记录和报告1. 检测完成后,检测机构应出具检测报告,报告应包含检测结果、数据分析、结论等。

2. 检测报告应由检测人员签字,并加盖检测机构公章。

3. 检测报告应及时送达送检单位。

十、质量控制1. 检测机构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过程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 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3. 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检测技能和专业水平。

十一、保密原则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信息应严格保密,未经送检单位同意,不得泄露给第三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外光谱分析
2.热分解温度
3.玻璃化温度
5
GB/T 12630一般用途薄覆铜箔环氧玻璃布层压板(制造多层印制板用)
6
GB/T 13555印制电路用挠性覆铜箔聚酰亚胺薄膜
一、产品性能
1.剥离强度(热应力后)
2.பைடு நூலகம்离强度(高温下)
3.恒定湿热后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
4.垂直于板面的电气强度
5.可焊性
3.弯曲强度(板厚1.0以上)
4.恒定湿热后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
5.热应力
6.可焊性
7.燃烧性
8.击穿电压(板厚≥0.5mm)(供选用)
9.电气强度(板厚<0.5mm)(供选用)
10.耐电弧(板厚≥0.10mm)(供选用)
11.相比电痕化指数(CTI)(供选用)
12.卤素含量(供选用)
二、材料分析
1.红外光谱分析
2.热分解温度
3.玻璃化温度
4.铅含量
4
GB/T 12629限定燃烧性的薄覆铜箔环氧玻布层压板(制造多层印制板用)
一、产品性能
1.剥离强度(热应力后)
2.剥离强度(高温下)
3.恒定湿热后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
4.热应力
5.可焊性
6.燃烧性(CEPGC-34F)
7.电气强度(供选用)
二、材料分析
5.热应力
6.可焊性
7.燃烧性
8.击穿电压(供选用)
9.耐电弧(供选用)
10.相比电痕化指数(CTI)(供选用)
11.卤素含量(供选用)
二、材料分析
1.红外光谱分析
2.热分解温度
3.玻璃化温度
4.铅含量
3
GB/T 4725印制电路用覆铜箔环氧玻璃布层压板
一、产品性能
1.剥离强度(热应力后)
2.剥离强度(高温下)
8
泡沫塑料小试样小火焰燃烧试验
HBF、HF-1、HF-2
ISO 9772:2001
9
针焰试验
GB/T 5169.5-1997
10
热丝圈引燃指数(HWI)
HWI-M、0、1、2、3、4、5
IEC 60695-2-20:2004
11
大电流起弧引燃指数(HAI)
IEC 60950:1999
12
耐漏电起痕(CTI)
23
吸水性测试
实测值
GB/T 1034-1998
GB/T 8810-2005
24
热变形温度
实测值
GB/T 1634.1~3-2004
25
维卡软化温度
实测值
GB/T 1633-2000
26
温湿度试验
热老化和温湿度循环后,机械性能、燃烧性能和电性能的二次测试及评价
GB/T 2423.1~2-2001
GB/T 2423.4-1993
6.弯曲疲劳
7.燃烧性(CPI-102F)
二、材料分析
1.红外光谱分析
2.热分解温度
3.玻璃化温度
7
GB/T 13556印制电路用挠性覆铜箔聚酰薄膜
3.印制线路板检测标准
序号
标准
检测项目
1
SJ 3275单面纸质印制线路板
1.标记
2.表面绝缘电阻
3.介质耐电压
4.耐热冲击.
5.抗剥强度
6.可燃性
二、材料分析
实测值
GB/T 4207-2003
13
拉伸性能
实测值
GB/T 1040.1~4-2006,
GB/T 528-1998
14
弯曲性能
实测值
GB/T 9341-2000,
GB/T 8812-1988
15
冲击性能
实测值
GB/T 1043-1993
GB/T 1843-1996
16
压缩性能
实测值
GB/T 1041-1992
27
老化试验
老化试验后,机械性能、燃烧性能和电性能的二次测试及评价
ISO 4665:2001
28
拉伸性能
实测值
GB/T 1040.1~4-2006,
GB/T 528-1998
29
弯曲性能
实测值
GB/T 9341-2000
GB/T 8812-1988
30
冲击性能
实测值
GB/T 1043-1993
GB/T 1843-1996
6.击穿电压(供选用)
7.耐热性(供选用)
8.耐电弧(供选用)
9.相比电痕化指数(CTI)(供选用)
二、材料分析
1.红外光谱分析
2.热分解温度
2
GB/T 4724印制电路用覆铜箔环氧纸层压板
一、产品性能
1.剥离强度(热应力后)
2.剥离强度(高温下)
3.弯曲强度(板厚1.0以上)
4.恒定湿热处理恢复后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
4
灼热丝起燃温度(GWIT)
GWIT675℃、775℃
GB/T 5169.13-2006
5
50W水平燃烧试验
HB 40、HB 75
GB/T 5169.16-2002
6
50W垂直燃烧试验
V-0、V-1、V-2
GB/T 5169.16-2002
7
500W垂直燃烧试验
5VA、5VB
GB/T 5169.17-2002
GB/T 8813-1988
17
电气强度
实测值
GB/T 1408.1-2006
18
体积电阻、
实测值
GB/T 1410-2006
19
表面电阻
实测值
GB/T 1410-2006
20
介电常数
实测值
GB/T 1409-2006
21
介质损耗
实测值
GB/T 1409-2006
22
尺寸稳定性
实测值
GB/T 8811-1988
31
压缩性能
实测值
GB/T 1040.1~4-2006
GB/T 8813-1988
2.印制电路用覆铜箔板检测标准
序号
标准
检测项目
1
GB/T 4723印制电路用覆铜箔酚醛纸层压板
一、产品性能
1.剥离强度(热应力后)
2.弯曲强度(板厚1.0以上)
3.恒定湿热处理恢复后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
4.热应力
5.燃烧性
设备和电器用非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检测标准
1.设备和电器用非金属材料检测标准
序号
检测项目
分级
适用的标准
1
球压试验
75℃、125℃、其他
GB/T 5169.21-2006
2
灼热丝试验
550℃、650℃、750℃、850℃
GB/T 5169.11-2006
3
灼热丝可燃性指数(GWFI)
GWFI850℃
GB/T 5169.12-2006
9.可焊性
10.阻燃性
11.耐热冲击
二、材料分析
1.红外光谱分析
2.热分解温度
3.玻璃化温度
3
GB/T 4588.1无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
一、产品性能
1.一般检查
标记、识别符号,外观和加工质量,导线上缺陷,导线之间的残粒,板边缘,导线对基材的粘合,涂覆层与图形和基材的粘合。
2.尺寸检查
板的尺寸,印制板插头部位厚度,孔,导线宽度,导线间距,孔与焊盘的不同轴度。
1.红外光谱分析
2.热分解温度
3.玻璃化温度
2
SJ/T 11171无金属化孔单双面碳膜印制板
一、产品性能
1.外观
2.加工质量:板边缺陷,铜导线缺陷,碳膜导线缺陷,碳膜导线间残粒,
3.外形尺寸,导线宽度,连接盘环宽,插头部位厚度
4.绝缘电阻
5.碳膜电阻
6.铜箔剥离强度
7.连接盘拉脱强度
8.镀层附着力(胶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