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限时训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湖北武汉二模]长白山苔原带是我国典型的山地苔原植被生态系统,内部植被存在着高矮和疏密的差异,使表层土壤温度差异明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目前长白山西侧苔原带土壤肥力从2 250米向高海拔地区递减。
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局部苔原带(海拔2 250~2 550 m)不同月份表层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垂直变化率。
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长白山西坡苔原带2 250 m处的优势植物类型为()A.矮小乔木B.矮小灌木C.草本植物D.苔藓地衣答案:C解析:长白山苔原带位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因此,这里的植物必须能够适应这种极端的环境条件。
在苔原带这种极端环境下,乔木和灌木通常无法生长,因为乔木和灌木需要更多的热量和水分,而这些在苔原带都是稀缺的,A、B错误。
由材料“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可知,目前长白山西坡苔原带2 250 m处的优势植物类型为草本植物,C正确,D错误。
故选C。
2.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内,2 250 m和2 550 m处表层土壤温度差异最小的月份是() A.1月B.4月C.6月D.10月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4月2 250 m和2 550 m处表层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率最小,说明随着海拔升高,表层土壤温度变化较小,B正确,1月变化最大,6月和10月的变化大于4月,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长白山西坡夏季苔原带表层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率为正值的原因是()①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高度下降②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种类增加③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密度增加④随海拔的升高植被覆盖度下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率为正值,说明随海拔升高,土壤的温度升高,主要原因是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植被的覆盖度下降和高度下降,地面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而增温。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下列各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答案】A【解析】在地球历史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古生物、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爬行动物。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答案】B【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mm—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附:经典题及解析)1.借助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运用整体性原理(1)(经典题,13分)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 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1分)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加剧,水质变差;(2分)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2分)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2分)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2分)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2分)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2分)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
读图可知,R 河下游为沙漠地区,河流径流量减小会导致两岸地下水水位降低;径流量减少,河水水位变浅,还可能会导致海水倒灌,水质变差,土壤的盐渍化加剧。
河流径流量减小,会使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减少,两岸泥沙淤积减少,使沿岸的土地肥力下降。
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减少,携带营养物质减少,会导致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还可能会导致海水入侵,加剧海岸线的侵蚀。
河流径流量减少,直接导致湿地面积缩小,影响鱼类以及两岸植物的生长和栖息。
沙漠附近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减小后,气候将更加干燥,大陆性增强,同时会加剧下游地区的荒漠化,威胁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2.自然带或植被类型的判断a.根据地理位置判断(2)(2016.10浙江选考,2分)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
读图,完成下题。
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C)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经纬网图中自然带的判断。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卷(有解析)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卷(有解析)做题是关心考生提高成绩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下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测试题,请考生参考。
一、选择题我国广西省引进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作为造纸原料。
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取地下水,因为其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下图示意广西种植桉树前后的变化。
读图回答1~4题。
1.广西的要紧地带性植被为()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答案】A【解析】广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季风气候,要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2.广西适合种植桉树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地势C.水分D.光照【答案】A【解析】桉树为热带树种,广西适合种植桉树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3.广西大量引进桉树,可能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多B.湿地面积变大C.地下水水位下降D.降水量增大【答案】C【解析】桉树具有吸水量大的特性,大量吸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西南地区应扩大速生桉的种植面积,以爱护生态环境B.速生桉用以进展造纸业,能够增加就业,促进地点经济高速进展C.广西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桉树D.广西引入桉树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阻碍专门小【答案】C【解析】桉树成材时刻短,用作造纸的原料能够进展地点经济,带动劳动力的就业,但其产业附加值不高,不能促进地点经济高速进展。
广西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大规模种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破坏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利于爱护生态环境。
(2021承德二模)2021年11月18日,被称为中国环球航行第一人的郭川,从青岛动身,驾驶无动力帆船,历经138天不间断的航行,于2021年4月5日成功返回青岛。
读下图,回答5~7题。
5.假如郭川在④地邻近海域投放一漂流瓶,该漂流瓶可能最先到达()A.⑤海域B.②地沿岸C.⑥海域D.①地沿岸【答案】D【解析】在④地投入的漂流瓶,最可能随着南赤道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漂流,最先到达①地沿岸。
2022学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六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参考答案
专题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1.B【解析】舟山群岛位于北纬30°附近,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部分时间受西太平洋高压脊影响,A错误;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著名岛景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B正确;舟山群岛是浙东天台山脉向海延伸的余脉。
在1万至8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将山体淹没才形成今天的岛群,C错误;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汇入东海,D错误。
故选B。
2.C【解析】舟山群岛多台风等灾害天气频繁,冬季多大风,建筑物低矮,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因此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气候条件,C正确;植被状况对建筑物形态影响不大,A错误;地形及水源分布主要影响建筑物布局,B、D错误。
故选C。
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受到地形影响,植被多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C正确;该处植被呈斑块状有序重复出现,与气温、土壤、光照等因素关系不大,A、B、D错误。
故选C。
4.D【解析】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移动,苔原带面积缩小。
故选D。
5.B【解析】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低,A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 正确;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
故选B。
6.D【解析】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
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就是说,冰期因所处纬度较低,基带气温较高,苔原带不能南移到祁连山,祁连山也就不存在极地特有种灌木,D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
故选D。
7.B【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美安第斯山脉东侧,甲地靠近终年冰雪覆盖的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形成高寒荒漠;乙地海拔低,气温高,形成森林。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真题)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全国文综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 1.A 2.D 3.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 对。
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
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
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
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
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
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
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为寒漠,D错。
(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训练(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睡莲是多年生浮叶型水生草本植物,生于池沼、湖泊中,喜阳光充足、温暖潮湿、通风良好的环境,花期7~10月,昼开夜合,观赏价值高,且可制作鲜切花,其根能吸收水中铅、汞、苯酚等有毒物质,是城市中难得的水体净化、绿化、美化的植物。
下图为睡莲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睡莲开花昼开夜合的因素是()A.温度B.光照C.水分D.湿度2.根据睡莲生长环境,推测其特征()A.叶柄粗壮B.叶片坚硬C.茎干肥厚 D.根系发达3.睡莲被许多城市选种,主要是因其()①经济价值高②观赏性强③净化水质④适应性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某山位于亚热带,受海洋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垂直地带性明显,是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下图为该山主峰北坡物种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4~5题。
4.该山北坡随海拔的升高落叶物种数比较平稳,这说明落叶物种()A.对地形坡向适应性强B.对气候环境适应性强C.受自然灾害干扰较小D.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5.该山海拔750~850米附近的常绿物种数较少的自然原因可能是()A.地形坡度较大B.水热条件较差C.光照严重不足D.山谷风力强劲阿勒泰地区不同季节牧场位置不同。
下图为“阿勒泰地区主要牧场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从冬季到夏季,牧民转场途经的主要植被类型依次为()A.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B.山地草原、荒漠草原、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C.高山草甸、山地草原、山地针叶林、荒漠草原D.山地草原、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荒漠草原7.冬季牧场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主要因其()A.水源充足B.积雪深厚C.产草量大D.相对温暖张教授在我国辽东半岛野外考查,下图是其绘制的某地东西剖面上的植被分布示意图。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6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专题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年高考真题精选】(2024年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长,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
其后,随着气温上升,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觉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答案及解析】1.D 全球气温上升,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更,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长,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
2.B 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
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高,A错误。
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
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限制,降水少,D错误。
3.D 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
随着气温上升,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觉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意基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
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
(2024年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5.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东南季风B.局地环流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答案及解析】4.C 从图中可看出,草原Ⅲ位于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位较高,草原的水分条件最好,A、B错误。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读甲图“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更”和乙图“地球公转速度变更”,回答下列各题。
1.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A.30° 1月 B.60° 7月 C.60° 1月 D.30° 7月2.当公转速度为N时A.漠河市民----欢庆“白夜” B.新西兰南部海疆----冰山座座C.松花江河畔----银装素裹 D.悉尼----处于雨季3.若某城市与M点同纬度,则其所在国家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口增长模式应当是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型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传统型C.亚寒带针叶林现代型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代型【答案】1.B2.A3.C【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公转速度的变更规律和读图综合分析实力。
依据甲图0°纬线上的自转速度为1670KM/h,而M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故推断其位于60°纬线。
图乙中N点时为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时(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公转经过远日点时(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故推断N点为7月初。
2.由上题可以推断地球公转至N点时,为每年的7月初,这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而且起先向南移动,北极圈旁边还是有极昼现象的,所以A正确;新西兰此时处于冬季气候暖和潮湿,不行能出现太多的冰川,B错误;我国处于夏半年,松花江不行能有银装素裹,C错误;悉尼此时为冬季,气温低,降水少,D错误。
3.若某城市与M点同纬度,南半球该纬度没有该城市分布,只能是位于60°N。
则其所在的国家主要的自然景观是亚寒带针叶林。
该纬度所经国家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应当是现代型,C对。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A.①降水稀有,河流均为内流河 B.②光照足够,植被类型为荒漠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潮湿和半潮湿地区 D.④水热足够,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地区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其次级阶梯 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C.③到④人口密度渐渐递增 D.④到⑤的植被变更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答案】4.C5.B【解析】4.①位于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属于内流区,但不全是内流河,A 错误;②位于半干旱区,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B错误;③位于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要为潮湿和半潮湿地区,C正确;④水热足够,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错误。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乐章。
10月底-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是广东韶关南雄帽子峰镇赏银杏的好时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银杏林属于()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以上地区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为()A.地形B.降水C.光照D.热量3.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明太鱼是一种冷水性深水鱼,主要分布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等海域。
明太鱼晾晒成鱼干需天然冷冻,冻结又融化的次数越多肉质越有弹力,口感越好,价格越高。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最佳晾晒时期。
延边人擅长加工明太鱼,从国外进口冷冻鲜明太鱼,经加工处理后再转销至朝鲜、韩国和日本。
现在延边已成为东北亚明太鱼加工规模最大的地区。
下图示意明太鱼进口、加工及销售路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日本海西南部成为明太鱼主要分布区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B.径流C.寒流D.盐度5.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比,延边晾晒优质明太鱼干的有利条件有①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快②临近渔场,运输费用低③昼夜温差大,冻融次数多④季风影响小,阴雨天气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地典型红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图。
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代表淀积层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5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
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五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含答案解析
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测控导航(2018·四川泸州二模)下图是某科考队员在北冰洋拍到的一只北极熊生活照片。
科学家预计,到了2050年,北极熊的数量将减少30%。
据此回答1~2题:1.照片拍摄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北极熊数量将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面上升,被淹死 B.气温寒冷,被冻死 C.食物缺乏,被饿死 D.市场需求,被杀死解析:1.B 2.C 第1题,严冬季节,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进入冬眠状态。
读图可知,图中北冰洋有部分区域冰雪消融,北极熊站在浮冰上,应为北极地区的暖季,即北半球的夏季。
第2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冰山会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逐渐消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
(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29°34′N,102°59′E)位于贡嘎山东坡,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长达2km 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裸地到先锋群落再到顶级群落的连续植被原生演替序列。
如表示意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演替阶段样地植被特征。
据此回答3~5题:A.川滇柳、冬瓜杨B.云冷杉、沙棘C.冬瓜杨、云冷杉D.沙棘、川滇柳4.在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中( )A.植被郁闭度升高B.地表径流流速加快C.气温日较差增大D.土壤发育趋于成熟5.与同一演替阶段北美冰川退缩区相比,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单位面积植被生物量大,是由于海螺沟( )A.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B.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好C.植物的种类复杂多样D.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小解析:3.C 4.D 5.B 第3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冰川退缩的时间越早,植物越成熟,越接近顶级群落。
刚开始由冰川融化而演化为裸地以后,只有一些适应能力强的物种生存,中间有些时间段,植被种类比较多,各种植被种类在相互的竞争,都没有达到一种垄断的地位,慢慢的竞争能力最强的物种占据了主流,成为了云冷杉顶级群落。
新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2020·山东·高三专题练习)横断山区由南北走向的7条山脉、6条大江构成了高山深谷相间分布的地貌,多地分布着干热河谷。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特点一般是接近山谷的地区适合高大乔木生长,往山上则逐渐变化为灌木再到草甸。
但是在金沙江(28°15'N)西岸海拔2100—4100米处出现了植被(灌丛及针叶林带、暗针叶林带、灌丛带)逆向分布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干热河谷倒置的植被垂直地带性。
下图为金沙江流域图和干热河谷景观图。
绘制金沙江西岸倒置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图,并说出该地倒置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纵坐标轴名称及单位正确、纵坐标刻度值正确、三个植被带正确)主要原因: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解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特点一般是接近山谷的地区适合高大乔木生长,往山上则逐渐变化为灌木再到草甸。
金沙江(28°15'N)西岸海拔2100—4100米处出现了植被(灌丛及针叶林带、暗针叶林带、灌丛带)逆向分布的情况,纵坐标轴为海拔,单位为米;注意纵坐标轴名称及单位正确、纵坐标刻度值正确、三个植被带正确。
由于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形成干热河谷。
2.(2022·山东泰安·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表层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 之间,以时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草本植物不断入侵该区域导致其原有灌木逐渐萎缩退化;受其影响,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
下表为长白山西坡苦原带各月土壤表层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 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的度数)。
月份1234567891011 12变化率(°C)-2.6-2.1-1.4-0.50.91.31.10.80.8-0.7-1-1.7(2)说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6月份土壤表层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专题0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专题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向解读】1.识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和分布规律,从中分析自然环境的三个基本分异规律,掌握几种常见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成因,明确其主导因素。
可能会以区域图、景观图等形式为载体,考查对差异性的理解和应用。
2.从考查方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而且近年综合题有增多趋势。
重点以区域地理图表为载体,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生态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环境变化的过程以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理解。
【命题热点突破一】自然环境的差异性(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大陆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大陆西部,属于地中海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实际全球自然带分布图中,在美国境内部分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温带大陆性气候(含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识记: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名称容易混淆的是热带荒漠带对应的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
(5)在判断山地的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时,由于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不同的地区其主导因素不同,因此一般不能直接以雪线为标准。
而同一自然带(非雪线)在阳坡的分布高度永远高于阴坡(对同一山体而言),因而往往根据该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出来阴坡或阳坡,再结合其他条件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6)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总是由这一自然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自然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
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
(7)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8)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在副热带地区,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附:经典题及解析)1.借助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运用整体性原理(1)(经典题,13分)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R 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 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1分)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加剧,水质变差;(2分)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2分)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2分)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2分)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2分)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2分)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
读图可知,R 河下游为沙漠地区,河流径流量减小会导致两岸地下水水位降低;径流量减少,河水水位变浅,还可能会导致海水倒灌,水质变差,土壤的盐渍化加剧。
河流径流量减小,会使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减少,两岸泥沙淤积减少,使沿岸的土地肥力下降。
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减少,携带营养物质减少,会导致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还可能会导致海水入侵,加剧海岸线的侵蚀。
河流径流量减少,直接导致湿地面积缩小,影响鱼类以及两岸植物的生长和栖息。
沙漠附近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减小后,气候将更加干燥,大陆性增强,同时会加剧下游地区的荒漠化,威胁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2.自然带或植被类型的判断a.根据地理位置判断(2)(2016.10浙江选考,2分)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
读图,完成下题。
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C)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经纬网图中自然带的判断。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2023·湖北卷]藏色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体)中北部。
下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间,该区()A.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大B.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小C.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小D.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大2.与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原因可能是()A.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小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C.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D.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3.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区冰川整体上()A.保持稳定不变B.处于退缩状态C.正向山麓延伸D.处于扩张状态[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
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
据此完成4~6题。
4.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构造运动D.风沙作用5.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土壤温度D.土壤水分6.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2023·贵州质检]下图为“我国天山博格达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下列对该山南、北坡的分析正确的是()A.南坡为阳坡,降水较多B.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少C.北坡为阴坡,降水较多D.北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8.该山年降水量最大值大约出现在()A.山顶5 445米B.北坡2 000米C.北坡4 000米D.南坡4 000米9.与同纬度的东北平原相比,天山山顶()①气温年较差更小②气温年较差更大③太阳辐射总量更多④太阳辐射总量更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二、综合题10.[2023·湖南长沙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新高考地理常考题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1届新高考地理常考题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材料一:高大山体对山体内部和外部的气候及山地垂直带谱具有重要影响。
地理研究人员选取北美洲落基山脉39°N沿线某区域进行测量统计,绘制出该段山体内、外部七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变化图(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落基山脉七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变化图1.七月10℃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海拔最高,主要原因是( )A.寒流影响小B.山体海拔高C.大陆性显著D.距离海洋远2.山体内、外部气温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山体( )A.西侧降水多于东侧B.内部垂直带谱数目多于外部C.内部雪线高于外部D.内部森林带上限低于外部材料二:林隙也称林冠空隙,是指森林群落中由于某一上层林冠树木死亡而在林地上形成的不连续的林中空地。
林隙既是森林苗木更新的主要场所,也是森林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境。
林隙对林区生态环境具有干扰作用。
林隙的大小,会对林隙内物种更新的种类、数量及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下图是在美国佛罗里州某林区不同林隙面积下甲、乙、丙三个主要树种平均更新密度变化图。
据此回答下题。
3.该林区()A.林隙面积越大,更新密度越小B.林隙面积越小,更新密度越小C.林隙面积在100-200平方米时,更新最大D.林隙面积在300-400平方米时,更新最小4.林隙对林区生态环境的干扰作用主要体现在()①维持物种多样性②协调资源的分配③改善局地小气候④调节当地水循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材料三: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
蒸发能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充分供水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
气象台站利用持续盛有液态水的蒸发皿观测到的蒸发量是蒸发能力,并不是下垫面的实际蒸发量。
如图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下题。
5.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推测,四个地形区中蒸发能力均值最高的是()A.天山山地B.塔里木盆地C.阿尔泰山地D.准噶尔盆地6.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A.太阳辐射强弱B.气温高低C.降水多少D.风速大小7.我国下列四个湖泊,冬季湖面单位面积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台湾日月潭B.江西鄱阳湖C.云南滇池D.新疆博斯腾湖材料四:下图为我国某自然带林内空气温度年内垂直分布日变化。
高考专项综合题训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甲位于我国三江平原东北部,以低冲积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类型包括河漫滩、阶地、台地、低山、丘陵等,以一级阶地、河漫滩和洼地为主体。
该区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鸟类46科21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1种。
图乙为同一区域湿地鸟类物种丰富度示意图,图中C区域为农耕和主要人口分布区。
材料二图示区域为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2℃,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21.2℃,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1.7℃。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95.7mm,全年日照时数2552小时,霜期平均为136天。
(1)简述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
(2)指出湿地内鸟类物种最高丰富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图中鸟类物种低丰富区的干扰。
【答案】(1)春季降水少;夏季短暂,雨热同期;秋季凉爽,寒潮和初霜较早;冬季漫长,严寒而干燥。
(2)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及周边地区。
原因:河流、湖泊及周边的河漫滩、台地、洼地等区域包括了湿地和陆地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区域内的植被系统也为鸟类提供了隐蔽场所和营巢地点。
(3)图中鸟类物种低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农耕和主要人口分布区;C区域人口活动强度相对较大,破坏了鸟类基本的栖息环境,鸟类食物来源匮乏,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干扰,导致该区域鸟类物种丰富度较低。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的喀喀湖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安第斯山脉东侧阿尔蒂普拉高原,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被称为“高原明珠”。
湖面周期性涨落明显。
湖泊周围区域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湖上还留存着一个奇观,那就是乌鲁族人用当地生产的芦苇草捆扎而成建立的一座座漂浮岛。
(1)说明湖水周期性涨落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2)分析印第安人文化发源于的的喀喀湖周边地区的有利地理条件。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版)-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展望(全国通用)
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呈现真题解密近年真题对比典型真题回顾三年考情分析名校模拟探源核心考点速记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北京卷第7题、19题)1.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
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完成该保护区()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答案】A【解析】读图分析,该保护区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应在秦岭—淮河以南,所处纬度应是34°N以南,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mm,A正确,B错误。
由等高线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C错误。
1100米等高线附近有落叶乔木分布,D错误。
故选:A【命题意图】该题考查中国南北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解题关键是对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基础知识的了解,熟记基础知识,根据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命题方向】图文相结合,判断出图中所示地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
【得分要点】①山麓所示植被为当地自然带植被,判断出对应的温度带或气候。
②该保护区位置应结合图中信息从植被类型、分布高度判读分析。
2.1944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1500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
图(左)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右)是2001年和2019年萨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东南沿岸森林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众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鱼类。
这里有大面积森林、湿地、群岛、海滩、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岛屿和河口。
(1)简述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起源于染料木贸易点的里约热内卢、兴起于皮拉蒂尔村庄的圣保罗等城市。
森林面积持续减少。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选择题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1~2题。
1.为保护图甲中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B.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C.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D.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③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2.关于图乙中E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C.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民众意识等方面考虑。
③自然地理要素是大气,不可能被人类大幅度改变。
第2题,图乙中E环节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集中,淋溶作用强,易使红壤变得更贫瘠。
答案:1.D 2.C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3~4题。
3.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4.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3~4.解析:第3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
第4题,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
答案:3.B 4.C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
读图回答5~6题。
5.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②④①③6.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5~6.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
第6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答案:5.D 6.A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7.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
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
故选B。
答案:B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8~9题。
8.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9.近十几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大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9.解析:第8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第9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答案:8.C9.B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A.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增加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显著提高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D.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11.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①缓坡②陡坡③阳坡④阴坡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0~11.解析:第10题,据图可知,总体来看,同一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总的储水能力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坡度大的地区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减少,因而地表径流量不会明显减少。
第11题,结合图示可知,总体来看,阴坡和缓坡的土壤含水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生长,因而选D。
答案:10.C11.D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A.甲B.乙C.丙D.丁13.图中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12~13.解析:第12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 正确。
第13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
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
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
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表述正确。
答案:12.D13.C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此次旅行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15.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海拔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17.枢榆植被类型为()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解析:由“按照现代华北地区”,图示枢榆位于海拔500米以下(为基带)等信息,结合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可判断枢榆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答案:B18.不同高度树种不同,主要是由于()A.光照的差异B.降水的差异C.热量的差异D.土壤的差异解析:图示不同高度树种不同,而不同高度热量必然有差异,同时影响树种类型最主要的因素是热量,故C正确。
光照对植被种类影响不大;土壤影响树木生长速度,对树种影响不大。
答案:C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完成19~20题。
19.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20.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19~20.解析:第19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20题,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
答案:19.C20.D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
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2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21~22.解析:第21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
(3)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
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
(4)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
主要原因在于,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6分)(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6分)(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6分,每点2分)(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6分,每点3分)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 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
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