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简介及误差分析-2013教材
物理实验中的测量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中的测量误差分析【教案】一、引言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进行实验时,测量误差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本教案将围绕物理实验中的测量误差展开分析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测量误差的定义、来源和处理方法。
二、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异。
它可以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或环境误差。
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设备、仪器和实验条件等固定的因素造成的。
它的表现形式是测量结果整体偏离真值。
例如,仪器的刻度不准确、公式的假设条件不满足等。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无法完全控制的因素引起的。
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测量结果的差异。
例如,测量者的手颤动、仪器的读数不稳定等。
3.环境误差环境误差是由实验环境中的外界因素引起的。
它的表现形式是测量结果不稳定、波动明显。
例如,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环境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影响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仪器误差仪器本身存在的误差是造成测量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不同仪器的误差特点也不同,因此在实验设计中需要选择适当的仪器和检查仪器的准确性。
2.测量方法不当测量方法不当也会导致测量误差的增大。
例如,读数不准确、用具不合适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需要进行评估和控制。
四、测量误差的评估和处理为了准确地评估测量误差并处理好实验数据,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实验数据的重复测量重复测量同一物理量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误差的类型和大小分析对于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需要进行分类和分析。
区分是系统误差还是随机误差,并评估误差的大小。
3.合理处理误差根据误差的类型和大小,选取合适的处理方法。
例如,可以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或者通过线性拟合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五、案例分析以测量物体自由下落加速度为例,进行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作为科学的基础学科,物理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实验中,我们总是会面临各种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困扰,因此,正确的误差分析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误差来源和分类误差是指实验数据与真实值之间的偏移。
在物理实验中,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的精确度、环境的影响以及操作者本身的技能水平等。
根据误差的性质和来源,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中存在的不确定的偏离真实值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系统误差会导致测量结果的整体偏差或者变化趋势,因此对结果的影响比较大。
例如,在天平的秤盘上放置物体时,秤盘的不平整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则是由于实验条件的变化或操作者的误差所引起的误差。
随机误差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大小,因此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分散和波动。
例如,在实验中,如果连续进行多次测量,由于环境的变化、仪器的漂移或者操作者的不同,导致每次测量结果略有不同,这就是随机误差。
误差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正确的误差分析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测量结果的处理、误差的分类和求解、结果的评估和推导。
首先,对于实验测量的结果进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每次测量都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需要进行多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或者统计分析,以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的修约和舍入,保留一定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对误差进行分类和求解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对于系统误差,需要对整个实验系统进行分析,找出误差的来源和特征,并进行数据修正,以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
对于随机误差,则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和概率分布计算,从而确定误差的标准差和置信度等数据指标。
最后,对于结果的评估和推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和求解,可以得出结果的误差范围和置信度等关键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并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推导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误差分析的应用正确的误差分析对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_0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力学习题误差及数据处理一、指出下列原因引起的误差属于哪种类型的误差?1.米尺的刻度有误差。
2.利用螺旋测微计测量时,未做初读数校正。
3.两个实验者对同一安培计所指示的值读数不同。
4.天平测量质量时,多次测量结果略有不同。
5.天平的两臂不完全相等。
6.用伏特表多次测量某一稳定电压时,各次读数略有不同。
7.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中,摆角过大。
二、区分下列概念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4.真值与算术平均值。
5.测量列的标准误差与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三、理解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这三个不同的概念;说明它们与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关系。
四、试说明在多次等精度测量中,把结果表示为x?????(单位)的物理意义。
五、推导下列函数表达式的误差传递公式和标准误差传递公式。
1.V?2.g?432st2?r32d?11???a??3.?2s?t2t1??六、按有效数字要求,指出下列数据中,哪些有错误。
1.用米尺(最小分度为1mm)测量物体长度。
3.2cm50cm78.86cm6.00cm16.175cm2.用温度计(最小分度为0.5℃)测温度。
68.50℃31.4℃100℃14.73℃七、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99.3÷2.0003=?2.?6.87?8.93???133.75?21.073?=?3.?252?943.0??479.0???1.362?8.75?480.0??62.69?4.1864.?751.2?23.25?14.781??????八、用最小分度为毫米的米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L=12.10cm(单次测量),若估计米尺的极限误差为1mm,试把结果表示成L???L?的形式。
九、有n组?x,y?测量值,x的变化范围为2.13~3.25,y的变化范围为0.1325~0.2105,采用毫米方格纸绘图,试问采用多大面积的方格纸合适;原点取在何处,比例取多少?十、并排挂起一弹簧和米尺,测出弹簧下的负载m和弹簧下端在米尺上的读数x如下表:长度测量1、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是如何读数?游标本身有没有估读数?2、千分尺以毫米为单位可估读到哪一位?初读数的正、负如何判断?待测长度如何确定?3、被测量分别为1mm,10mm,10cm时,欲使单次测量的百分误差小于0.5%,各应选取什么长度测量仪器最恰当?为什么?物理天平侧质量与密度1、在使用天平测量前应进行哪些调节?如何消除天平的不等臂误差?2、测定不规则固体的密度时,若被测物体进入水中时表面吸有气泡,则实验所得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1、本实验的各个长度量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测量仪器测量?2、料相同,但粗细、长度不同的两根金属丝,它们的杨氏模量是否相同?3、本实验为什么要求格外小心、防止有任何碰动现象?精密称衡—分析天平的使用1、如果被测物体的密度与砝码的密度不同,即使它们的质量相等,但体积不同,因而受到空气浮力也不同,便产生浮力误差。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是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过程。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设计、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等引起的固有偏差。
可以通过校正仪器、修改实验设计或者改进操作方法来减小或纠正系统误差。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中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包括仪器测量精度、环境变化、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因素。
随机误差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或使用统计方法来减小。
误差分析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不确定度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测量值的不确定度,用以衡量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2. 误差传递分析:当实验结果是通过多个测量值的组合计算得到时,需要进行误差传递分析,根据测量值的误差大小,推导出结果的误差范围。
3.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平均处理、标准差计算等统计方
法,以确定真实值的范围和误差大小。
4. 计算真实值:通过对测量值的误差进行修正,使用适当的修正公式或者校正数据,得到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
通过误差分析,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了解差异和偏差的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大学物理实验—误差及数据处理
误差及数据处理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数据测完后不进行处理,就难以判断实验效果,所以实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误差及数据处理的知识。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在一两次学习中就完全掌握,因此希望大家首先对其基本内容做初步了解,然后在具体实验中通过实际运用加以掌握。
一、测量与误差1. 测量概念:将待测量与被选作为标准单位的物理量进行比较,其倍数即为物理量的测量值。
测量值:数值+单位。
分类:按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按条件可分为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
直接测量:可以用量具或仪表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如测量长度、时间等。
间接测量:利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与待测量之间的已知函数关系,通过计算而得到待测量的结果。
例如,要测量长方体的体积,可先直接测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值,然后通过计算得出长方体的体积。
等精度测量:是指在测量条件完全相同(即同一观察者、同一仪器、同一方法和同一环境)情况下的重复测量。
非等精度测量:在测量条件不同(如观察者不同、或仪器改变、或方法改变,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同一物理量的重复测量。
2.误差真值A:我们把待测物理量的客观真实数值称为真值。
一般来说,真值仅是一个理想的概念。
实际测量中,一般只能根据测量值确定测量的最佳值,通常取多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佳值。
误差ε: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用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值,反应了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和方向。
为了全面评价测量的优劣, 还需考虑被测量本身的大小。
绝对误差有时不能完全体现测量的优劣, 常用“相对误差”来表征测量优劣。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测量的最佳值×100%分类:误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误差的来源和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1)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规律变化,这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大学物理实验误差理论
第一部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的基础知识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1.测量 (3)按测量条件测量可分为 :
●不等精度测量:在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 重复测量时,测量条件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 各结果的可靠程度自然也不同的一系列测量。
例如,在对某一物理量进行测量时,选
用的仪器不同,或测量方法不同,或测量人 员不同等都属于不等精 度测量。
11 2019/8/18
第一部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的基础知识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1.测量
(1)定义:广而言之,测量就是用实验 手段对客观事物获取定量信息的过程。具体 地说,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
测量数据需要写明数字大小和计量单位。
12 2019/8/18
第一部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随机误差来源: –①人们的感官(如听觉、视觉、触觉) 的灵敏度的差异和不稳定; –②外界环境的干扰(温度的不均匀、振 动、气流、噪声等); –③被测对象本身的统计涨落;等等
23 2019 特征: – ①单峰性: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 的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 ②对称性: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 概率相同,对称分布于真值的两侧。 – ③有界性: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 几乎为零。
16 2019/8/18
2.测量误差
(2)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把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叫做测
量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而且贯穿于整个测
量过程的始终。在确定实验方案、选择测量方 法或选用测量仪器时,要考虑测量误差。在数 据处理时,要估算和分析误差。
测量的任务:设法将误差减之最小;求出 在测量条件下,待测量的最佳值;估计 最佳值接近真值的程度。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案:测量与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案:测量与误差分析引言大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实践课程。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学习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物理实验的核心在于测量,而测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的保证又离不开误差分析。
因此,本篇教案将介绍大学物理实验课中关于测量和误差分析的内容。
什么是测量测量是利用仪器设备或直接观察,通过对某个量进行比较、判断和记录,来求取该量的数值大小的过程。
在物理实验中,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和前提。
仪器的设计和操作,都是为了对待测量进行精确和准确的描述。
在测量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两个概念:准确性和精确性。
准确性指的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而精确性则表征了测量结果的稳定程度和重复性。
误差分析的重要性测量存在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误差分析是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了解和描述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过程。
误差分析是确保测量数据质量的关键步骤。
误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测量结果的范围,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并准确估计真实值。
误差分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数据的合理范围,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修正和改进。
常见误差类型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误差类型有: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仪器误差。
以下将对每种误差类型进行介绍。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设计或操作不完善而导致的,具有一定的偏倚和方向性。
系统误差会使测量结果整体偏离真实值。
造成系统误差的因素可以是环境因素、仪器设备的固有特性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各种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因素导致的。
随机误差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规律性的特点,其大小和符号无法预测和确定。
多次测量中,随机误差会使测量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性。
仪器误差仪器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不完善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误差。
仪器误差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随机的。
固定仪器误差可以通过校正和修正来消除或减小,而随机仪器误差则会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性。
误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误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有很多种,根据误差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物理学实验中的测量误差分析
物理学实验中的测量误差分析引言在物理学实验中,测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测量结果往往存在误差。
这些误差可能来自仪器的限制、操作者的技术能力、环境条件的变化等等。
因此,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误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物理学实验中常见的测量误差,并探讨误差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一、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的固有缺陷或者实验条件的不完善而引起的。
这类误差在每次实验中都存在,并且会导致测量结果偏离真实值。
常见的系统误差包括仪器的零点误差、仪器的非线性误差、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为了减小系统误差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校准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修正零点误差和非线性误差。
2. 控制环境条件:尽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避免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二、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操作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
这类误差在多次重复实验中会有所变化,并且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常见的随机误差包括仪器读数的不确定性、操作者的技术误差、环境条件的随机变化等。
为了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测量次数: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来减小随机误差。
2. 使用精确仪器:选择具有更高精度的仪器进行测量,减小读数误差。
3. 提高技术水平:操作者应该经过专业培训,提高实验技能,减小技术误差。
三、误差分析方法误差分析是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和修正的过程。
常见的误差分析方法包括:1.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通过计算绝对误差可以评估测量的准确性。
2.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测量结果的比值。
相对误差可以用来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3. 不确定度: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的指标。
通过计算不确定度可以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四、误差传递在物理学实验中,测量结果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计算来得到最终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误差会传递并累积。
大学物理实验1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1误差分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学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实验1 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及其处理。
二、实验内容
1.推导出满足测量要求的表达式,即)(0θf v =的表达式;
V y =v 0sin θ
2.选择初速度A ,从[10,80]的角度范围内选定十个不同的发射角,测量对应的射程,记入下表中:
4.选择速度B 、C 、D 、E 重复上述实验。
C
6.实验小结
(1)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实验测量仪器存在误差;
读取数据的时候存在误差;
计算的精确度
(2) 举例说明“精密度”、“正确度”“精确度”的概念。
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
描述测量数据的分散程度。
是指多次重复测定同一量时各测定值之间彼此相符合的程度。
表征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误差分析
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误差分析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对物理实验误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不仅有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对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误差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物理实验误差的定义和分类物理实验误差是指实验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其特点是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例如,使用未经校准的测量仪器、实验原理存在缺陷、实验环境温度或湿度不稳定等都可能导致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则是由于实验中的各种随机因素引起的,其特点是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变化的。
例如,测量时的读数误差、实验操作中的微小波动等都属于偶然误差。
二、物理实验误差的来源1、仪器误差实验仪器本身的精度和准确性是产生误差的重要来源。
例如,测量长度的尺子刻度不准确、测量质量的天平灵敏度不够、测量电压的电表内阻过大等,都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
2、环境误差实验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实验仪器的性能发生改变,从而引入误差。
例如,在测量电阻时,温度的变化会导致电阻值的改变。
3、方法误差实验方法的不完善或不合理也可能导致误差。
例如,在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如果测量体积的方法不正确,就会使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
4、人员误差实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主观因素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读数时的视线不垂直、测量时间的反应速度不一致、操作过程中的疏忽等都可能导致误差的产生。
三、物理实验误差的分析方法1、数据分析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判断误差的类型和大小。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平均值法、逐差法、图像法等。
大学物理实验-误差处理
逐差法是一种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通过计算相邻数据之间的
差值,消除一些系统误差的影响,提高数据的精度。
逐差法应用
02
在处理具有周期性变化或线性关系的实验数据时,逐差法可以
有效地减小误差,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注意事项
03
在使用逐差法时,要注意数据的选择和处理方式,避免引入新
的误差。
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
最小二乘法概念
熟练技能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减少操作过程中的随机误差。
多次测量
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偶然误差的 影响。
环境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
温度
温度变化会影响仪器稳定性和测量准确度,需保持恒温环境。
湿度
湿度过高可能导致仪器受潮、生锈等问题,影响测量精度。
电磁干扰
电磁场会对电子仪器的测量结果产生干扰,需采取屏蔽措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了解 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培养 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
THANKS.
扩展不确定度及应用
扩展不确定度定义
扩展不确定度是在合成不确定度的基础上, 考虑包含因子而得到的更广泛意义上的不确 定度。它表示了测量结果可能落入的区间范 围。
扩展不确定度的应用
扩展不确定度在科研、工程等领域中具有广 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测量结 果的可靠性,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扩展 不确定度也是实验结果比较、仪器校准、标 准制定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指标。
问题解决能力
面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能够积极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法,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提 高。
对未来学习建议
深入学习误差理论
建议进一步学习误差理论的相关知识,掌握更复杂的误差 处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实验参数校准与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实验参数校准与误差分析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实验参数的校准和误差分析则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本文以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实验参数校准与误差分析为主题,探讨其背后的原理、方法和重要性。
一、实验参数校准实验参数校准是指对物理实验中所使用的各种参数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校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在物理实验中,往往需要测量的参数包括时间、长度、质量、温度等。
这些参数的准确测量和校准是实验进行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校准方法主要有直接比较法、标准曲线法和回归分析法等。
直接比较法是将待测物理量与已知准确值的标准进行比较,根据测量结果的偏差修正待测值;标准曲线法是通过测量一系列已知浓度标准溶液在特定条件下的吸光度,建立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待测溶液的吸光度推算其浓度;回归分析法是通过统计学方法,将待测变量与其他已知变量进行回归拟合,确定其与已知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误差分析在物理实验中,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实验操作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误差分析是指对实验结果中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误差范围。
误差分析主要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的固有缺陷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其特点是有方向性且重复性较强;随机误差是由多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其特点是无方向性且不可预测。
在实验中,通过对不同因素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估计误差的大小和分布。
误差分析方法主要有残差法、均方根法和最大似然法等。
残差法是指将测量值与理论值之差作为误差的度量,通过对残差的分析和统计,确定误差的大小和分布;均方根法是指将各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的平方和开方作为误差的度量,通过对均方根误差的估计和拟合,确定误差的大小和分布;最大似然法是基于概率统计的方法,通过对概率密度函数的极大似然估计,确定误差的大小和分布。
三、实验参数校准与误差分析的重要性实验参数校准和误差分析是物理实验中确保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具有以下重要性:1.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实验参数校准可以使不同实验之间的参数具有可比性,为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提供基础。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测量误差与数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测量误差与数据分析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测量误差和数据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无论是在力学、电磁学、光学还是其他领域,准确测量和正确分析数据都对研究和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测量误差的来源,如何评估和减小误差,并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
**1. 测量误差的来源**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或测量方法的固有缺陷引起的,通常会在一系列测量中保持恒定。
随机误差则是由无法完全控制的因素引起的,例如温度变化、电磁干扰等。
了解误差的来源对准确实验至关重要。
**2. 评估误差**为了评估误差,我们通常使用标准差和均值。
标准差衡量了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而均值代表了中心值。
较小的标准差意味着测量值更接近平均值,从而表明较低的随机误差。
大学物理实验中,标准差的计算对于确定测量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3. 减小误差**减小误差的关键是使用适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
确保仪器精度高,避免环境因素对测量的干扰,以及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随机误差。
此外,仪器校准也是减小系统误差的一种有效方法。
**4. 数据分析**在收集数据后,正确的数据分析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原则:- 绘制图表: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实验结果。
通常,散点图和曲线图是常见的选择。
- 拟合曲线: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尝试拟合适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现象。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
- 计算误差传递:当进行多步计算时,要考虑误差的传递。
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最终结果的不确定性。
- 讨论结果:在数据分析的最后阶段,我们需要讨论实验结果并提出可能的误差来源。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局限性。
**5. 结论**大学物理实验中,测量误差和数据分析是确保实验结果可信度的关键因素。
了解误差来源、评估误差、减小误差以及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和研究者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进行测量。
由于测量仪器、实验条件、测量方法与人为因素的局限,测量是不可能无限精确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一、实验误差的产生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但误差有大与小之别,我们只有知道误差的产生、变大或减小的原因,才能在实验中尽可能地减小误差。
从误差产生的来源看,误差可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例1.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的误差分析1.偶然误差弹簧测力计测量读数时,经常出现有时读数偏大,有时读数又可能偏小,每次的读数一般不等,这就是测量中存在的偶然误差。
2.系统误差首先,从测力计的设计上看,在制作刻度时,都是按向上拉设计的,此时弹簧受自重而伸长。
因此向上拉使用时,弹簧的自重对测量没有影响,此时误差最小。
当我们水平使用时,弹簧的自身重力竖直向下,而弹簧水平放置,此时弹簧自重不会使弹簧长度发生变化。
与竖直向上使用对比,弹簧长度略短,指针没有指在零刻度线上。
这时,使用误差增大,测量值略小于真实值(但由于变化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当我们竖直向下用力使用时,弹簧由于自身重力影响而变短,与竖直向上使用相比指针偏离零刻度底线较远,这时使用误差较大,测量值比真实值小得多。
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进行零点矫正。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二、实验误差的减小在对误差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产生来源和所属类型后,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系统误差加以限制或减小,使测得值中的误差得到抵消,从而消弱或减小误差对结果的影响。
1.偶然误差的控制(1)测量中读数误差的控制测量仪器的读数规则是:测量误差出现在哪一位,读数就应读到哪一位,一般可根据测量仪器的最小分度来确定读数误差出现的位置。
(2)数据处理过程中测量误差的控制数据处理问题的各个方面都是与测量误差问题密切相关的,总的原则是:数据处理不能引进“误差”的精确度,但也不能因为处理不当而引进“误差”来,要充分利用和合理取舍所得数据,得出最好的结果来,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物理实践测量与误差分析
物理实践测量与误差分析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物理现象、验证物理规律,并且了解到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可能会产生误差。
因此,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性质以及如何分析误差,对于正确理解实验结果和证明物理理论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次教案将以物理实践测量与误差分析为主题,分为以下几个小节展开讨论。
一、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1 实验目的和要求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所要求达到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1.2 测量的基本原理讲解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测量规则、测量单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1.3 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详细介绍实验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实验。
二、误差的分类与评定2.1 误差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误差的概念,并介绍误差的分类,包括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随机误差等。
2.2 误差的评定方法讲解误差的评定方法,包括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误差。
三、误差的来源与影响因素3.1 误差的来源介绍误差的来源,包括仪器误差、环境误差、人为误差和物体特性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2 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对误差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一些控制误差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校准仪器、提高操作技能等。
四、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4.1 误差的传递规律解释误差在数据处理中的传递规律,包括误差传递公式和误差传递例题的解答。
4.2 数据处理方法介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比如平均值处理、误差传递法、线性拟合等,指导学生如何对测量数据进行合理处理。
五、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5.1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5.2 结果的合理解释就实验结果提出一些合理的解释和推论,并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思考。
六、实验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6.1 实验中的常见误区提示学生注意实验中的一些常见误区,比如读数误差、记录误差、操作误差等,避免出现错误的结果。
大学物理实验误差分析
.
34
•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负。
• 相同的绝对误差,由于真值的数 值不同,相对误差的差别很大。
• 所以,相对误差更能表示准确度 的程度。
.
35
精密度
• 表示测定值的重现性。 • 由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示。
• 绝对偏差 = X-X
• 相对偏差=
X-X
X
100
%
.
36
• 求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Xn-X1。 • 求出可疑数据与其相邻数据的差
Xn-Xn-1。 • 求出统计量Q计:
• Q计=( Xn-Xn-1 )/( Xn-X1 )
.
59
• 根据测定次数和要求的置信度 (90%),在表上查得Q0.90。
• 将Q计与Q0.90相比较,若Q计大于 Q0.90,则可弃去可疑数字。否则 应予保留。
• ( X = 0.087%、 S=0.002%、 t=1.96、 n=4)
• 解:
• µ= X ± t S/ n
• =0.087 ±(1.96×0.002)/ 4
• =0.087±0.002
.
57
5 Q 检验法
.
58
• 该法适用于测定次数为3-10时的 检验。其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 将测得的数据由小到大排列。
.
6
• 6 样品吸收了水分。
• 7 试剂中含有微量的被测组分。
• 8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 数字估计不准。
• 9 重量法测二氧化硅时,试液中 硅酸沉淀不完全。
• 10 以含量为98%的碳酸钠为基 准物来标定盐酸的浓度。
.
7
1方法误差
• 由于分析方法本身不够完善而引 入的误差。
2、大学物理实验测量误差
6. 其它误差
1、绝对误差:反映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
为反映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可以把最后测
量结果表示成如下形式
x x x
上式中的Δx称为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例如,
对于多次等精度测量,就用σ x 表示绝对误差。
2、相对误差:表示绝对误差在整个待测量中所占的百
分比,
K
物质的量
n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Iv
堪,德拉
cd
2. 测量误差
误差:一个待测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有一个客观存
在的量值,这个量值我们称之为真值。在实际的测量中,测量结
果和真值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值,这个差值就称之为误差。
若真值为a , 某次测量值为x , 则:
测量误差记为:
ε=x-a
根据误差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误差分为:
《大学物理实验》之
测量误差
主要内容
1. 测量的基本概念
2. 测量误差
3. 系统误差
4. 随机误差
5. 随机误差的处理
6. 其它误差
1. 测量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和实体取得定量概念或数
字表征的过程。
直接测量:将待测量与定标好的仪器、量具直接进行比较
间接测量:不能直接用仪器和量具测得
Δx
E=
×100%
x
在对不同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时,单就绝对误差的大小还不能客
观全面的评价测量结果的优劣,如:
引入相对误差可
以评价和比较不同的测
量结果。
L1 = ( 1000 ± 1 ) m
E1 = 0.1%
L2 = ( 1.00 ± 0.01 ) m
2013年绪论2(大字)
物理实验绪论——误差及数据处理凌向虎一、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意义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素质。
科学实验的能力:实验预习中的自学能力;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安装调试仪器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实验总结中的文字表达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绘图制图能力,处理数据能力;设计实验中的设计创新能力,科学想象能力等。
科学实验素质: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踏实、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守纪遵规、爱护公物的良好品格;善于思考、主动探究的钻研精神等。
这些都将为以后从事各类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切勿将本课的意义局限在仅仅是做实验、写实验报告这一狭隘眼界之中,只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意义,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增强素质、提高能力。
二、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程序1.实验预习(理论);2.实验操作(实践);3.实验总结(理论联系实践)。
三、测量误差1.真值:X0当量和测量过程完全确定,且所有测量不完善性可以排除时,由测量所获得的一个值。
简言之,真值就是客观实际真实值。
测量一个物理量就是企图找到该量的真值。
但真值几乎是不可能找到的。
测出来的都是真值的近似值。
测量中进行的一切努力,都是使测量结果尽量接近真值。
例如,一安培电流定义:真空中截面积可忽略的两根相距一米的无限长的圆而直的细导线,内通以等量的恒稳的电流,当每米长度上所受的力恰好是2×10-7牛顿时,则导线内的电流强度为一安培。
在安培的定义中,如“真空”、“截面积可忽略”、“相距一米”、“无限长”、“圆而直”、“等量恒稳电流”、“2×10-7牛顿力”等要求,是难以做到或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安培的理论值在实验中不可能准确测出。
可见,要测到真值几乎是不可能的。
测量值总是存在或大或小的误差:2.误差:δ绝对误差:δ=X i(测量值)-X0(真值)相对误差: E=δ╱X0×100%由于真值不可求,必须寻找一个真值的代替者:3.算术平均值:X(约定真值)X=∑X i╱n ,实际测量中用X代替X0 4.系统误差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其测量误差的符号与数值总保持不变或者按某一确定的规律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楚理工学院数理学院应用物理教研室 刘进
2013年9月
1
•如何正确认识实验课的作用 •明确实验课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绪论的主体内容 •实验报告撰写与实验考核指导
2
•实验课是为了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课仅仅是为了培养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观察、思考和读懂文字 •眼观六路(想),耳听八方(想) •四年大学学习你能够带走的是什么?
内,(误差 Δ x则落x在区间
(内Δ), 给Δ得) 越大Δ置信水平 越高。
(关键是找出 与置信概率的关系)
▪必要时还可以同时Δ写出相对不确定度(用百分数表示)
Ex
Δ 100% x
26
例:测得两个物体的长度为:
l1 23.50 0.03cm, l2 2.35 0.03cm
其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
(t n ) x
当 5<n≤10,置信概率为95%时,可简化认为t n 1
● 根据所用仪器得 DB=D仪
● 由A、 B合成总不确定度u : u ΔA2 ΔB2
●
给出直接测量的最后结果:Ex
xu u 100% x
34
例:用一级螺旋测微计测某一圆柱体的直径d共6次,测量值如下表:i123
4
5
Di /mm 8.345 8.348 8.344 8.343 8.347
因子 t :考虑到公式 x
的差异而引进
1
n
n i1
( xi
x)2
与 x
1
n 1
n i1
( xi
x)2
29
B类不确定度的估算
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简单取B为仪器标定的最大允差仪
仪器名称 钢板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七级天平(物理天平)
普通温度计 精密温度计(水银)
量程 150 mm 500 mm 1000 mm 125 mm
xf (x)dx
x
x0 x
x0
f (x)dx
(2).
2是方差 (x x0 )2
(x
x0 )2
f
(x)dx
2
f (x)dx
称为标准差,反映测量值的离散程度
23
σ小
σ大
x
(3). 置信区间 (x0 k ,与x0置 信k概) 率(置信水平)的关系:
x0 k f (x)dx x0 k
n
(1) 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x0的估计值: x ( xi ) / n i 1
(2) 用标准偏差 作x 为 的估计值
按贝x 塞耳公式求出:
x
1 n 1
n i1
( xi
x)2
25
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Δ是概率意义上对测量结果精确程度的评价。
▪在计算出不确定度后,测量结果写成
x Δ
表明 x 的真值 x 以 的置信水平落在置信区间(x Δ, x Δ)
测量方法
▪ 比较法、补偿法、放大法、模拟法、平衡测量法 ▪ 振动与波动方法 ▪ 光学实验方法:干涉法、衍射法、光谱法、光测法 ▪ 非电量的电测法
指示仪表
被测量
传感器
测量电路
记录仪表
图: 非电量电测法
数据处理仪器
13
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与真值
▪ 误差:测量误差就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或约定 真值)之间的差值,测量误差的大小反映了测量结果的 准确程度。测量误差可以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以用相 对误差表示。
6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一、实验课前预习 1、 预习讲义中与本实验相关的全部内容。 2、写出预习报告(实验题目、目的、仪器、原理、 主要计算公式、原理简图),准备原始实验数据 记录表格。
7
二、课堂实验操作
1、上课需带实验讲义、笔、尺、计算器等。 2、必须在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的基础上, 方可进行实验。 3、仪器安装调试后经教师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 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测量数据,将数据填入实验记录 表格,数据须经指导老师检查及签字。 5、实验后请将使用的仪器整理好,归回原处。经教师允许后方可 离开实验室。
x0 f (x)dx 0.683 x0
f(x)
x0 1.96 f (x)dx 0.95 x0 1.96
x0 3 f (x)dx 0.997 x0 3
x x0-kσ x0 x0+ kσ
24
参数的估算
假定系统误差已消除,对同一个物理量进行了n次测量,
测得的值为xi (i =1, 2,…,n)
螺旋测微计的初读数为:- 0.003mm, 螺旋测微计的仪器误差为Δ仪= 0.004mm,求测量结果。
解:(1)求直径 d 的算术平均值、对已定系统误差进行修正
6 8.344
d (8.345 8.348 8.344 8. 343 8.347 8.344)/6 8.3451mm
d 8.3451- (-0.003) 8.3481mm
15
2-1测量的误差和不确定度基础知
▪ 测量
被测量
识
仪器、方法
标准量
▪ 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单位和对测量结果精确程度的评价 以电阻测量为例: R=910.3 0.4
测量对象
数值
不确定度
单位
含义:R 的真值有相当大(例如95%)的可能(概率)位于区间
(909.9,910.7)Ω之内。
不必写成
16
R=(910.3±0.4)Ω R=910.3Ω±0.4Ω
0~25 mm
500g
0~100℃ 0~100℃
最小分度值 1 mm 1 mm 1 mm
0.02 mm 0.05 mm
0.01 mm
0.05g
1℃ 0.1℃
最大允差
±0.10 mm ±0.15 mm ±0.20 mm
±0.02 mm ±0.05mm
±0.004 mm
0.08g(接近满量程) 0.06g(1/2量程附近) 0.04g(1/3量程附近)
19
误差分类
系统误差:由于确定的原因,以确定的方式引起。 具有确定性,服从因果律;
随机误差:由大量、微小、不可预知的因素引起。 具有随机性,服从统计律;
▪ 产生原因: 系统误差: 如仪器误差,方法误差,人员误差 随机误差: 如实验条件和环境因素的起伏,估读数的 偏差,测量对象的不稳定
20
系统误差的处理
±1℃ ±0.2℃
电表
级别%×量程
数字万用电表
%Ux %Um
若还存在其他必须考虑的误差因素,还可以把 Δ估B 计得更大一些。 30
仪器误差 Δ举仪例:
电流表(量程30mA, 0.5级)
Δ仪 30 0.5% 0.2(mA)
31
32
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
▪ 单次测量的几种情况:
(1).仪器精度较低; (2).对测量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高 (3).受测量条件限制
R=910.3 ± 0.4(Ω)
▪ 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 直接测量:被测量直接与标准量相比较而得出测量 结果
• 间接测量:利用被测量与可以直接测量的的函数关 系,通过计算而得出测量结果
17
例:
测量铜柱的密度时,我们可以用米尺量出它的高h和
直径d,算出体积
算出密度:
V 后d用2天h平称出它的质量M,
4
这里,我们说:
M 4M V d 2h
铜柱的高 h、直径d 和质量M是直接测得量,体积V
和密度ρ是间接测得量。
18
误差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误差公理:测量总是存在误差的
误差定义:Δ x 。 x:测量x值; :真值 x
推论: (1).真值不可确知 (2).误差不可确知
误差虽然不可确知,但我们可以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 尽可能消除或减小某些误差分量对测量的影响,把它控制 在允许范围之内。对于最终不能消除的误差分量,我们还 可以估计出它的限值或分布范围,对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作出合理的评价。
(2)计算A类不确定度 d
n
di
d
2
1
0.0021 mm
n 1
查表得 t n 1.05, ΔA 1.05 d 0.0022mm
35
(3)计算B类不确定度
10
测量与误差
测量的概念和常用词汇
测量和测量单位
测量的实质就是将待测物体的某物理量与相应的标准做定 量比较。
测量的结果应包括数值(即度量的倍数)、单位以及结果 可信赖的程度(用不确定度来表示)。
11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精度测量
直接测量:把待测物理量直接与作为标准的物理量进行比较。 例如用米尺测物体的长度,用电流计测线路中的电流
3
•学习并掌握各种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学习并掌握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习并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学习并掌握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
四个基本方法=基本工作能力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4
大学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应在习惯、知识、能力三 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一)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 (二)掌握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三)培养与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间接测量:指利用直接测量的量与被测的量之间已知的函数 关系,从而得到该被测量的量。例如测物体密度时,先测出 该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再用公式算出物体的密度。
等精度测量: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 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的多次测量。物理实 验中所说的多次测量通常指等精度测量。
12
∞
因子 t 4.30 3.18 2.78 2.57 2.45 2.36 2.31 2.26 2.14 2.09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