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2课时)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

让学生展示成果
边展示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最后, 与叙利亚进行比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

引出——速度
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之前学习发现计算能力相当差
介绍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等
让学生自学课本P26速度,找出时间、路程、速度用什么字母来表示,计算公式怎样表示
联系英语记住三个量的字母表示方法,时间time,速度velocity,路程spatium
让学生说出公式
追问知道v,s可以求时间吗?知道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速度已经有了的一定的了解,但理解的并不够深入,本节课将从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入手,理解速度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以速度的概念、单位、公式、计算为主进行授课,在引入概念前会通过课堂的小比赛让学生明白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这节课的最后会通过思维导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t,v可以求路程吗?
字母表示三个量时, 学生很容易混淆,通过英语的方法加深他们的理解
学过路程的单位有什么?最常用的是?时间的单位有什么?他们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由s和t的单位我们可以得到v的单位, 我们常用的是m/s和km/h.那速度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呢?这两个单位谁大呢?
通过推算加深学生的理解
引 导 学 生 一 起 推 出
课题:运动的快慢
科目:物理
教学对象:初三年级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第二节,内容包括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和匀速直线运动。重点是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是速度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应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计时器、测量工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保持不变,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5. 讲解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a.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

b. 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c. 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和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初二【物理(人教版)】运动的快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人教版)】运动的快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师: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把物体的运动位置用一定的方式标记出来,比如用记号笔打点或拍摄频闪照片,研究发现,物体有时做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有时做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师:这是书上的想想议议,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请同学们思考,甲图和乙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速度为v2= s2/ t2,等于50米除以7秒,约为7.1m/s。

师:对的,那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怎么求呢?生:方法还是一样的,先找到全程s3为100米,对应总时间t3应为t1加t2等于6秒加7秒是13秒,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 s3/ t3,等于100米除以13秒,约为7.7m/s。

)相信同学们的知识迁移能力都会这么棒,为你们点赞一下!同学们,你们了解复兴号吗?它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列车,是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

(播放视频)复兴号,真不愧是我们的大国重器!例3: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了解到复兴号运行时速高达350公里,从北京到上海只要4.5小时左右,若该列复兴号按时速350公里,行驶4.5小时,求出通过的路程是多少?生:由题意可知车速为350km/h,行驶时间为4.5小时,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所以s=vt,等于350km/h乘以4.5小时,就等于1573km,所以通过的路程是1573km。

师:说得非常好!列车实际行驶时不可能全程都是这个最高速度,所以从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实际为1318千米。

例4:如图,这是某隧道前路边的交通标志牌。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求汽车通过该隧道至少需要多少时间?车身长可忽略不计。

同学们从这个交通标志牌上能获得什么信息呢?生:从标志牌上可知,该隧道全长为5600m,过隧道时汽车允许的最高速度为80km/h,汽车按这个速度通过隧道,所用时间最短。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m/s=3.6km/h
紧接着做几个练习
一起做例题, 规范物理解题格式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思维导

练习如何换算
多媒体出示例题,通过例题来强化规范计算的格式及注意事项。讲解计算题中应包含的元素后
让学生试着做例题。
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
找几份有问题的学案一起分析通过找错误,明确计算格式
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时间5min
t,v可以求路程吗?
字母表示三个量时, 学生很容易混淆,通过英语的方法加深他们的理解
学过路程的单位有什么?最常用的是?时间的单位有什么?他们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由s和t的单位我们可以得到v的单位, 我们常用的是m/s和km/h.那速度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呢?这两个单位谁大呢?
通过推算加深学生的理解
引 导 学 生 一 起 推 出
引发思考:路程时间都不同该如何比较?
多媒体出示
例: 甲20秒跑了100米, 乙180秒跑了800米,他们谁运动的比较快?
小组讨论,该怎样比较
提醒能否转化为前面两种方法中的一种
让学生讨论说明这样做的原因,引导学生:之所以无法用上面的方法比较是由于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 那能不能想办法让其中的一个量是相同的来比较另一个量。比如可以取1秒的时间比较他们运动路程的
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

让学生展示成果
边展示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最后, 与叙利亚进行比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

引出——速度
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之前学习发现计算能力相当差
介绍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等
让学生自学课本P26速度,找出时间、路程、速度用什么字母来表示,计算公式怎样表示
联系英语记住三个量的字母表示方法,时间time,速度velocity,路程spatium

运动的快慢第二课时学案

运动的快慢第二课时学案
学案
时间:年月日第()份学案
课题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
4.会计算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平均速度的计算.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设计
【导学】一、“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看“想想议议”讨论并回答其中问题。
2、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在这400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一著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时的速度是9m/s,最后冲刺时的速度是12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
2、请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课本19页图1.2—5
(1)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2)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中考连接☆☆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二、匀速直线运动
1、自学提纲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总结:物体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1、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速度。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公开课(2)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公开课(2)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说课稿教材分析:《运动的快慢》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机械运动》的第二节。

本节内容由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二部分构成。

“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联系力与运动的纽带。

按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本节课只讲速度部分。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

难点: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公式ν=s/t的应用。

教法学法分析: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节内容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分析推理法,讲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学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分析: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充满好奇、渴求学好物理知识,但也有一些担心,担心学不好物理。

所以在讲授这一节课时,讲概念讲细讲透,学生对某个知识掌握后再学下一个知识。

使用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获得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学习目标分析: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本节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判断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知道速度的定义,会利用公式做简单的计算,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

(一)引入课题教师播放冬季学校冬运会上学生百米赛跑的场景,启发学生思考:图片中哪个跑得快?终点裁判又是怎样判断哪个跑得快的?两种判断方法是通过什么方式判断的?从而归纳得出判断物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含了2个知识点。

知识点一:速度。

通过判断物体运动的两种方法,设计问题:两个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让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

如甲3秒钟走了4.5米,乙4秒跑了6.4米,哪个运动得快?学生分析判断后,教师归纳得出速度的概念: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它所用时间的比值。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 北京课改版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的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对于速度的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学生对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算法都不算熟悉,这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教学
方法及手段




讲解2:平均速度的公式(板书)
教师对照板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
相关练习题4道练习计算速度
教学心得
学生在计算题的解题步骤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习惯性的数学解题方法,没有公式和单位,还需要强加练习和强调
第二节比较运动的快慢




知识
技能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知道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
方法
1.经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用表测时间的实验操作,认识测量时必须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恰当的测量工具和正确的测量方。
板书强化基本知识点,重点讲解速度换算问题和公式变形。
PPt出示:
问题3:老师要从张明和李力两人中选出一人进入校体育队,张明3000米跑步用了5min,李力1200米跑步用了2分30秒,谁更快一些,哪一个会被选入校队?
教师讲解张明速度的计算步骤
安排学生仿照计算李力的速度
投影展示讲解学生计算书写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对本道题答案进行订正
记笔记
学案完成练习2单位换算
听老师讲解
在学案上尝试计算李力的速度
观察教科书中的图1-14,将四幅图代表的运动进行分类。

【学案】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学案】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学习目标1、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初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知道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课前学习一、复习回顾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进行分类,可以把运动分为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运动。

二、尝试学习1.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__________。

在物理学中,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__________,这种运动的快慢用__________表示。

课堂学习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观察图1-2-1,讨论以下问题:谁运动得快?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与小结。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1)运动的时间相同时,比较__________________ _(2)运动的路程相同时,比较_________________ __(3)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的物体运动得快。

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二、速度1.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2.速度定义:速度等于。

即______和_____的比值。

在相同的路程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速度越大。

3.速度公式: 。

其中s表示,单位是, t表示,单位是, v 表示,单位是;◎根据速度公式,当已知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时,你能写出计算物体通过的路程的公式么?◎若已知路程s和速度v,你能写出计算时间的公式么?速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做单位,符号是或。

(写出下面单位换算的过程)1m/s= = km/h 1km/h= = m/s[及时练习1]1.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2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2

第2题图 V 上=0.8米/秒 米/秒1 0 12 83 2 5 9 64 14 10 4 2 8 16 t/ S/m20 10 18 7 6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2)(课本第33页)龙潭中学 九( )班 姓名 2011-9-26三、匀速直线运动我们用肉眼无法看清高速的子弹如何飞行,也看不清楚星体怎怎样运动,这是因为前者太快,而 后者却太慢,但是借助摄影机我们可以把运动现场拍摄下来以供研究。

问题1:甲乙两网球在运动过程中,同时被每隔0.02秒闪光一次的摄像机拍摄下来,情况如下图甲乙所示,观察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网球做 运动; (2)乙网球做 运动; (3)甲网球的速度为 m/s(4)乙网球的平均速度为 m/s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 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②运动的路径是直线。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者方向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四、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为了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 1.如下图所示,某人骑自行车上坡用了10min , 在某一段路程内大概的快慢程度,将该段 下坡用了2min ,的总路程除以通过该段路程的总时间,叫 (1)上坡路与下坡路全程长 米; 做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2)上坡与下坡的总时间为 秒;(3即:2.如右图所示,某人骑自行车上坡所用时间 为10min ,下坡用了2min , (1)上坡路与下坡路全程长 m;(2)(2)上坡与下坡的总时间为 s;(3)自行车上下坡平均速度为 m/s。

五、“S-t ”与“V-t ”图像★S-t 图像 问题2:甲乙两小球的路程随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甲车做 运动; (2)乙车速度为 ; (3)把甲乙两车S 与t 的关系图像同时画在右边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4)第10秒末甲车速度为 m/s,0s到10s内 甲乙两车的路程分别是 和 。

总总t V S =-1 0 18 123 2 5 9 9 6 21 154 3 8 24 t/s V(m/s) 30 10 27 7 6 6 4 3 27 5 1 8 10 9 乙★V-t 图像问题3:甲乙两小球的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1)甲车做 运动; (2)乙车速度为 ; (3)把甲乙两车V 与t 的关系图像同时画在右边的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4)第10秒末甲车速度为 m/s,0s到10s内甲乙两车的路程分别是 和 ;(5)甲车通过17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s。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运动与能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快与慢学案(新版)教科版(优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运动与能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快与慢学案(新版)教科版(优选.)

第2课时快与慢【学习目标】1.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初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知道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行为提示:1.情景导入新课。

2.解读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在解决相关物理计算题时注意格式的规范性,一般来说物理计算题格式要求如下:首先必须写明:“解”,其次必须写出相关物理公式,最后计算当中的数据和最终结果必须带单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的冠军是乌龟而不是兔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平时形容某人跑得快,不是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吗?没听说过比乌龟还快的呀!赛跑时谁得冠军,就是看运动的快慢,究竟怎样描述物体的快慢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自主阅读教材P 25,完成1~2题:1.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以下问题:(1)飞机、列车和蜗牛谁运动得快?为什么?__飞机;飞机在相同时间内跑得最远。

__ (2)蜗牛和鹰谁运动得快?为什么?__鹰;鹰在单位时间里运动得远一些。

__ (3)怎样比较飞机和鹰运动的快慢呢?__看飞机和鹰在单位时间里哪个运动的距离远。

__ 2.概括与小结。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 (1)运动的时间相同时,比较__行驶的路程__。

(2)运动的路程相同时,比较__所用的时间__。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__速度大__的物体运动得快。

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__时间__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知识板块二 速度 自主阅读教材P 26,完成3~7题:3.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__运动的快慢__;4.速度定义:速度等于__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__。

即__路程__和__时间__的比值。

在相同的路程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__小__;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__短__,速度越大。

物理:12.2《运动的快慢》教案2(人教版九年级)

物理:12.2《运动的快慢》教案2(人教版九年级)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1.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速度提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8米。

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运动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车行驶的路程。

即算出它们运动的速度就可以进行比较。

甲10秒行50米,乙2行8米。

由此可知甲车运动的比乙车慢。

(相同时间用1秒、1小时都可以。

)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

路程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或千米等。

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间。

只要用物体通过的路程去除于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

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较它们的快慢了。

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

(4)单位:米/秒;千米/时教师指出: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

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每"。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并推出:1米/秒=3.6千米/时;千米/时=1/3.6米/秒(5)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1秒钟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米。

提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答: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

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

教师指出: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1.3运动的快慢学案2课时

§1.3运动的快慢学案2课时

§1.3运动的快慢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速度的概念及单位.教学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一、引入新课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速度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2、在物理学中我们用______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____;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___。

速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_,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可用公式:_____表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表示____单位____, t表示____单位____, v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读作(),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_______做单位,符号是_____。

1m/s=______km/h 1km/h=____m/s3、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随堂练习:(1)10 m/s=______=_____=______. (2)36 km/h=______=______=_____.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三、匀速直线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新课讲解:(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引导学生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在路程相同时,比较时间的长短。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和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同学跑步的速度,判断哪种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等。

4.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体育、交通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人教物理八上1.3运动的快慢学案

人教物理八上1.3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意义(2)、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课时:1教法:合作与交流情景导入:刚刚结束不久的伦敦奥运会跑道上就有我们物理知识的应用,运动员在跑道上奔跑,我们是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的呢?通过这一节的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知识传授: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思考:在百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请各学习小组看图中的短跑比赛讨论一下:观众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裁判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a图是b图是结论:观众采用的方法是比较谁跑在前面,即“在内看物体运动距离的长短来比较快慢的”;裁判员采用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即“物体通过_________的距离,看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

2、单位转换读一读26页1.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到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因素。

2.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

3.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______比较_____”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__________除以所用的________4.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与___________之比叫做速度5.通常用字母_______表示速度,________表示路程,_______表示时间,则速度计算的公式是__________.变形公式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6.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常用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

7.议一议:课本26—27页:速度表和小资料。

8.练习:(1) 4.1m/s=________km/h 20m/s=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m/s(2)现有甲、乙、两汽车,甲车以54km/h的速度运动,乙汽车以14m/s的速度运动,则这两车中运动最快的是()。

八上物理13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八上物理13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第2节运动的快慢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会认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及s-t图像3.能从s-t图像中判断速度的大小,及获取有用信息4.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速度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描述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时间/s 0 10 20 30甲车路程/m 0 300乙车路程/m 0由右边图像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与物体通过的路程长短、所用时间长短_________(选填“有关”“无关”)。

例1:由速度公式v=s/t,可得正确的说法是()A、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而与时间成反比B、物体的速度v可用s/t来反映并计算出来,但与s、t大小无关C、物体的速度只与路程有关,路程越大,速度越大D、物体的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长针对练习:1.(多选)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A.B.C.D.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45 m的路程用了30 s的时间,则它在前15 s路程内的速度为_______m/s,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它通过75m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__s.二、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应用例: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者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分析图象可知,跑步者在做__________直线运动,跑步者的速度为__________m/s,他的速度比骑车者的__________。

规律:在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中,越靠近S轴(倾斜程度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针对练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乙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A.v甲> v乙B.v甲 < v乙C.v甲= v乙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三、生活中的速度:1. 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下图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_________ ,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下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2. 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下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_____h当堂作业: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A.80m/sB.10 m/sC.5 m/sD.无法判断变式: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B.10 m/sC.5 m/sD.无法判断2.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m处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通过的路程s、时间t的关系图像是()4.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4.计算题:小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经过某段路时,小华发现一标示牌,如图.(1)若小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了30min,则车的速度为多少km/h?(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计算从标示牌到熊家塚最快需要几分钟?初二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1.“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下列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与阿基米德设想的杠杆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天平B.铁锹C.钓鱼竿D.铡刀【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阿基米德设想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2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2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教师寄语:自信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学习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学习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学习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学习过程思维启动,提出问题根据上节学习的机械运动,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平时所学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某一个物体而言的,即相对参照物而言。

提问: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小组内讨论)一、速度1、小组讨论课本19页想想议议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赛跑的某一瞬间,此时运动员所用的_________相同,如果要比较谁跑得快,就要看谁跑过的_________长,也就是谁跑在前面。

运动员到达终点时,他们跑过了相同的_________,那么所用的_________最短的运动员跑的最快。

可见,表示运动快慢必须考虑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因素。

2、学生阅读课本19页—20页,回答问题(1)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相同的路程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_________;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_________,速度越大。

(2)速度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系式:v=_________。

变形式s=_________,t=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
4.会计算平均速度.
5.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6.平均速度的计算.
7.平均速度的计算
典型例题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例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速度不变,路程跟时间成反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课堂达标1
1.如图所示是路程—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是速度—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在相等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___;
二、“过桥”问题
例2.一座大桥长1.6k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通过此桥,则所需要的时间为( ) A 120s B 140s C 160s D 180s
课堂达标2
1.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1.2km的大桥,则共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
2.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大桥,由车头上桥到车尾全部离开大桥,共用3min,则这座大桥长为_______m
3.一列火车通过长4200m的隧道用去时间5min,若其速度为15m/s,则火车长_____m.
4.长300m的火车,用5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________.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考查.
例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在这400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方法总结:
课堂达标3
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
B 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 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 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2.小明家距学校1.5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 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带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 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
A 4.8m/s
B 5m/s
C 2.45m/s
D 4.8km/h
3.汽车从A 城开往B 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m/s,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m/s,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
第三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的来源.
2.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单位.
3.初学会用刻度尺测量一般的长度.
4.知道时间的单位,并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5.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6 .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之间的换算.
7.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刻度尺的读数.
8.误差及其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典型例题
一、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例1.某同学的身高是1.6m,则他的身高应为_______cm.
例2.某原子的半径为20nm,则相当于__________m.
方法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达标1.下列单位换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3.75m=3.75m ×100=375cm
B 3.75m=3.75m ×100cm=375cm
C 3.75m=3.75×
100
1
cm=0.375cm D 3.75m=3.75×100cm=375cm 2.单位换算:4×105μm=_______m;
7.84×106m=______km 25nm=________m
15km=__________cm 3.6m=__________nm
3×105km=______mm
3.我国的长江全长6300km,如果换算成以米为单位,当相当于__________m
二、刻度尺的读数.
例2.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
方法总结:
课堂达标21.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2.下图所示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直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甲同学的读数为41毫米,乙同学的读数为41.0毫米,丙同学的读数为16毫米,丁的读数为16.0毫米.上述四位同学中读数正确的是_______.
三、误差和平均值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3.一个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L1=2.45cm;L2=2.46cm;
L3=2.47cm;L4=2.48cm,那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__________cm
方法总结:
课堂达标31.某同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51cm,5.51cm,5.53cm,5.55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A 5.51cm
B 5.52cm
C 5.525cm
D 5.53cm
2.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8.45cm、8.56cm、8.44cm、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课后巩固
1.一位同学测量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忘记了写单位,你帮他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为1.64_____;课桌宽46____;物理课本的长为250______,一枚硬币的厚度为2_____.小红的鞋长为24_______,金星到南麻的距离为40_____.刘翔在奥运会上跑的距离为110_____.
2.无线电波在1s内通过的距离为:3×105km=__________cm=__________mm.
3.用测量工具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不能______,只能尽量________.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_______的.
4.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5.如图所示,用某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此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6.某人用一刻度尺三次测量一木板长度分别为14.50dm、14.52dm和14.52dm.则该木板的长度为______dm.
7.同一长度的四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7.2mm,25.3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应记作________.
8.小明上学路上用了15min,合________h,我校一节课的时间为40min,合________S
某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200m比赛,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24S,则相当于____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