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界名医验方
儿科病验方四则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科病验⽅四则的⽂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1.⼩⼉⼝腔溃疡取蛋黄油(⽤鸡蛋6~7枚煮熟,取黄炒⿊压油)加珍珠粉1克,拌匀,清洁⼝腔后涂⼝腔溃疡处,每⽇3~4次。
⼀般涂3~5次明显见效,2~3天可愈。
2.⼩⼉⽔痘取⾦银花、⽯膏各30克,⽞参、紫草、泽泻各15克,薄荷9克,荆芥6克。
⽔煎服,每⽇1剂,分早晚2次服。
可治⽔痘、⾼热不退,⼀般服药数剂可愈。
3.⼩⼉包⽪⽔肿取⽣栀⼦50克(打碎),黄柏、地肤⼦、苍术各15克,⽩酒200克。
将以上4味中药浸泡在⽩酒内,1⼩时后即可使⽤。
以医⽤棉签蘸药酒涂抹患处,每⽇3~5次。
⼀般⽤药1~3天可愈。
4.新⽣⼉尿布疹取紫草80克,当归70克,冰⽚10克,⿇油1000克。
将⿇油煮沸后,略降温⾄摄⽒95度左右,加⼊紫草、当归饮⽚。
将药在热油中浸泡24⼩时,滤去药渣,加⼊研细的冰⽚粉,搅拌溶解即成。
⽤时以其涂擦患部,每⽇4次,直⾄痊愈。
中医儿科常用方剂
中医儿科常用方剂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5g)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2、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等分功用冲任虚损主治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组成人参;莲子(炒);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原著无用量)。
功效酸甘化阴,健脾止痢。
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者。
3、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组成人参1钱,漂白术1钱5分,白云苓1钱,北五味5分,杭麦冬1钱,炙甘草8分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者。
4、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组成紫苏子三钱;白芥子三钱;莱菔子三钱。
功效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证5、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组成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两,熟地黄(酒蒸)、龟版(酥炙)各六两。
功效滋阴降火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组成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生龟版四钱,干地黄六钱,麻仁二钱,五味子二钱,生牡蛎四钱,麦冬(连心)六钱,炙甘草四钱,鸡子黄(生)二枚,鳖甲(生)四钱。
功效滋阴熄风主治阴虚动风证。
温病后期,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者。
7、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生姜切三两,大枣擘二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碎。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8、10、己椒苈黄丸(《金贵要略》)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各30g功用攻逐水饮,行气消胀。
主治肠间水气证。
9、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组成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6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省中医院儿科院内秘方
同学的,我拿过来学习学习发热类:1,宣消散麻黄6杏仁9 苏叶9 薄荷9焦三仙各6 番泻叶1,3荆芥穗92,达源散葛根9柴胡9黄芩9厚朴9炒大白9草果仁9炒薏米24潘泻叶2功能:清热解肌运脾化湿3 ,解毒散金银花连翘公英地丁栀子防风各9克薄荷大黄甘草各6克功能:清热解毒4,清热散朱砂24琥泊15勾丁15蔻仁15滑石45甘草45柿霜30薄荷冰1功能:清热安神咳喘类1,热咳散麻黄3杏仁9生石膏12甘草6贝母3功能: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平喘2,葶苈散葶苈子30川贝30僵蚕15射干15 甘草15功能:清热化痰3,清肺散生石膏20金银花10鱼腥草7青黛1 前胡7杏仁7橘红2北沙参7海蛤散7川贝4木蝴蝶1功能:清热化痰止咳4,顿咳散百部白前白芨紫菀冬花前胡车前子各等量功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5,寒咳散炙麻黄杏仁陈皮半夏茯苓苏叶各10干姜8细辛6 甘草5功能:清肺化痰宣肺止咳6,银杏散白果仁30杏仁30小茴香30麻黄15功能:宣肺散寒平喘7,防哮散三甲散3份冬虫夏草胎盘粉各1份功能:补肾建脾消积导滞养阴疳积类1,白术散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各10桔梗6 莲子10炒山药20薏苡仁 12扁豆12砂仁 6陈皮6功能: 健脾渗湿2,三甲散制鳖甲制龟板鸡内金炒大白15砂仁6泻叶1.5炮山甲 15功能:育阴潜阳消食导积3,消积散鸡内金30 炒麦芽30炒神曲15炒山楂15陈皮15炒扁豆15功能;消食导积4 白寇散陈皮30青皮30香附50砂仁80白寇100 玄胡20白术30功能:行气和胃5和肝散全瓜蒌60姜黄15郁金15神曲15 甘草15功能:疏肝理气6 清导散生大黄二丑各等量功能:泻下导滞泻泄类1,苍苓散苍术茯苓金银花各等量功能:燥湿止泻2 ,健脾止泻散党参9茯苓9白术6 煨豆蔻6焦三仙3广木香3甘草3功能:健脾止泻3,理中散党参 30白术30炙甘草30干姜20附子3肉桂20功能:温中散寒4 ,梅连散乌梅135黄连18车前子135石榴皮54山楂炭90地锦草90功能:清热利湿收涩止泻5,梅栗散乌梅300婴粟壳150五味子75功能:收涩止泻6,太苍散太子参60车前子120云苓120苍术60藿香20焦山查20麦芽20 乌梅60功能:健脾利湿止泻杂病类:1 痫愈散:生石膏90滑石90雄黄18白马蹄18勾丁90沉香18僵蚕 90 虫退54朱砂45功能 :清热涤痰镇惊2 定风散生石膏24天竺黄18蜈蚣20条胆南星12朱砂9 功能:清热涤痰镇惊3 玉屏凤散黄芪 180白术60防风60煅牡蛎180陈皮60功能: 健脾理气4二陈汤陈皮 100半夏150云苓 100附子150功能化痰降气平喘5 止痢散木香4.5黄连 6白芍9川军1.5功能清热利湿6驱虫散乌梅 30 使君子30炒二丑30砂仁15榧子仁15槟榔15雷丸15功能驱虫消积7 藿香散藿香10陈皮10半夏10丁香 5功能温胃降逆。
全国老中医小儿常见病防治秘方-儿科医生.
2010全国老中医小儿常见病防治秘方(儿科医生)一、小儿发热小儿脏腑娇嫩,不耐寒热。
又小儿智力未开,往往寒凉不知御,炎热不知避,饥俄无度,因此无论内伤外感,多互结为患,邪从热化,导致发热。
1 .葛根汤治小儿发热[方剂] 葛根10-15克,麻黄3 -6克,桂枝6-10克,芍药6 -10克,大枣3枚,生姜9克,甘草3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疗效] 陈菊仙老中医运用此方治疗小儿发热110 例,疗效满意。
[验证] 李某,11 岁,发热1周,体温波动于38℃-39℃之间。
证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咳嗽咯痰,痰质清稀色白,腹胀纳呆,大便干涩,舌淡苔白腻,脉紧滑。
以葛根汤为主方,佐神曲、法半夏、陈皮、厚朴各10克,服1剂。
是晚遍身微汗出,翌晨大便1次,量多气臭,体温降至36.5 ℃。
[备注] 此为l-7 岁童,用时可按年龄酌情加减。
兼肺咳或胃肠症,辅以二陈汤或平胃散。
2 .薷膏汤治疗小儿夏季高热[方剂] 香薷3 克,生石膏30克(打碎先煎)。
[制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小儿高热良效。
[验证] 姚xx ,女,4岁,1953年8月5日初诊。
患儿夜晚纳凉感寒,翌日清晨高热烦躁,注射青毒素及复方安基比林等药,体温未降,遂来就诊。
诊时高热无汗,微恶风寒,口渴引饮,面赤,烦躁不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体温40.2℃。
血检:白细胞4500/立方毫米、中性50%、淋巴42%。
乃因盛夏之际,署热内蕴,复为寒闭所致。
投以薷膏汤2剂。
1剂后,遍身微微汗出,热度渐退,神情安定。
2剂药毕,体温降至正常。
3 .大剂石膏治疗小儿高热[方剂] 生石膏100-15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疗效] 经本法治疗40例,生石膏用量超过150克9例、150克以下31例,4O例用药后都达到退热的满意效果。
[验证] 笔者应用于临床,治疗30例小儿高热,屡试屡效。
[备注] 体温在39 ℃以上,只要见到高热,汗出、口渴三症,即为大剂石膏使用之例。
『祖传秘方』民间祖传秘方大全连载十五、儿科篇
『祖传秘方』民间祖传秘方大全连载十五、儿科篇1、治小儿流涎方:吴茱萸、胡黄连各 6克,共研末,加适量醋、面粉,调成糊状,敷脚心过夜,第二日早取下,次日再用。
2、治小儿疖肿偏方:黄连素5片,研为细末,加大黄末、蒲黄末、水飞硫磺各5克,拌匀,清水调为稀糊状,敷患处,每日3—5次。
3、治小儿湿疹偏方:涂金霉素眼药膏或红霉素眼药膏或绿药膏,将药膏往湿疹部位抹,一天抹1—3遍。
三五天后,小儿湿疹就能治愈。
4、治小儿湿疹方:取一个小婉,将一块纱布绑到碗上,将一把谷糠(小米的皮,农村有)放在纱布上,点燃谷糠,(点燃后的谷糠没有火,只冒烟,应放在阳台上),谷糠烧完后,纱布下面会渗一些黄色的油。
将油晾凉,抹到孩子的患处,每天抹两三次,几天就好了。
5、治小儿慢性腹泻方:党参、茯苓、炒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去芯)、芡实各30克,共研为细末,分成10小包,加大米煮成粥,调味后服食。
也可加入面粉煮成糊食之。
服完一剂为一个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6、治小儿夜寝惊悸方:取适量石决明研为细末,过细筛,装瓶备用。
每日用白开水送服4克,日一次。
连服一个月。
7、治小儿气管炎偏方:煮小米粥时,待粥沸腾时,取其白沫。
然后,用白沫冲一个鸡蛋水,再放少许糖。
患者每日1次,直至治好为止。
8、治小儿腹泻偏方:将山药面、小米汤、红糖三样混合在一起,放在饭勺内。
小米汤可多一点,山药面适量,红糖的量可少一点。
然后,将饭勺放在炉火上,加热成糨糊状。
晾凉后,给孩子吃就可以了。
日3—4次,直到孩子不再腹泻为止。
药理:此方是食补。
小米汤养胃,山药补肚子,红糖补身子。
这个方子没有任何副作用。
提示:山药,要到医院去买那种晒干的。
因为,医院可以把干山药研成细面。
在外面买的由于颗粒大,会呛到孩子。
如果孩子太小,大人可用手指,把这种汤抿到孩子嘴里。
9、治儿童脾胃虚弱偏方:(孩子厌食、拉肚、消瘦均可治)鸡内金一个、鸡蛋壳内软皮一个。
将二者晒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然后将其放在砖上或瓦上,用慢火焙,但不能焙糊了。
儿科中医经典医案50例
儿科中医经典医案50例儿科中医经典医案是中医领域中重要的学习和实践资料之一,通过学习这些医案可以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50例儿科中医经典医案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张仲景《伤寒论》:本案主诉发热、寒战、头痛、咳嗽、畏寒、恶风、口渴、四肢酸软,经过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配合解表祛邪之法,最终病情好转。
2. 杨继洲《掌灯录》:根据患儿鼻塞、喘息等症状,辨证论治,选用辛温宣肺、祛邪通窍之法,并结合饮食调理,患儿逐渐恢复健康。
3. 华陀《仲景医疗心法》:本案患儿病程较长,出现低热、便溏等症状,通过辨证施治,运用清热解毒、补脾健胃之法,最终患儿病情得以缓解。
4. 温身悟《小儿疾病辨证要诀》:该案患儿多汗、纳差、舌淡苔白等症状,辨证选用温中祛寒、健脾和胃之法,结合针灸治疗,最终患儿康复。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本案患儿多汗、烦躁、纳差等症状,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清热解毒、宣肺止嗽之法,最终患儿病情好转。
6. 王叔和《温病条辨》:本案患儿发热、咳嗽、恶寒、苔薄白等症状,辨证选用辛温解表、宣肺祛痰之法,最终患儿康复。
7. 唐代王孟英《知柏草堂医案》:本案患儿发热、咳嗽、黄痰等症状,辨证用药,运用温肺化痰、清热解毒之法,最终患儿康复。
8. 清代吴鞠通《吴茱萸医案》:根据患儿便溏、舌淡苔白等症状,辨证选用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之法,最终患儿病情好转。
9. 清代蒲谊《续退方录》:本案患儿咳嗽、烦躁、纳差等症状,通过辨证论治,运用清胃降逆、宣肺化痰之法,最终患儿病情缓解。
10. 清代曹大全《鬼王散证治》:本案患儿高热、口渴、纳差等症状,辨证选用解毒清热、阴阳调和之法,最终患儿病情显著好转。
这些儿科中医经典医案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内容,包括疾病的症状表现、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具体治疗方案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医案,可以提高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尽管本文没有提供具体的医案内容,但希望以上的参考内容能对读者对儿科中医经典医案有所帮助。
中医名药方 儿科
中医名药方-儿科(1)儿科疾病一治疗鹅口疮中医名药方青液散【来源】《婴童百问)卷四。
【组成】青黛3克朴消3克冰片0.9克【用法】上药研为细末。
蜜调,以鹅翎蘸少许敷患处。
【主治】婴幼儿鹅口疮,口疮,重舌。
复方黄连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黄连31克青黛6克马牙消1.5克冰片1.5克【用法】共研为细末。
掺患处。
【主治】鹅口疮。
保命散【来源】《普济方》卷三六○引《医方妙选》。
【异名】朱矾散(《片玉心书》卷五)。
【组成】白矾7.5克(烧灰) 马牙消15克(细研) 朱砂7.5克(水飞)【用法】上药和匀研细。
每用少许,取白鹅粪,以水搅取汁,调涂舌上、颊内。
未用药时,先以消毒纱布,揩拭舌上污垢,然后用药敷之。
【主治】小儿鹅口疮。
清热泻脾散【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山栀(炒) 石膏(煅) 黄连(姜炒) 生地黄芩赤苓【用法】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脾泄热。
【主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治疗口疮中医名药方中白散【来源】《吉林省中药成方集》。
【组成】人中白(煅)30克儿茶15克青黛9克薄荷15克黄柏9克冰片1.5克【用法】先将人中白等五味研为细粉,再将冰片置乳钵内细研,陆续掺入人中白等细粉中,配研均匀,过罗,装瓶,每瓶重9克。
每用少许,涂敷患处,引涎流出。
【主治】小儿牙疳,口舌生疮,口内溃烂,牙龈红肿等。
牛黄生肌散【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组成】牛黄珍珠琥珀人中白胡黄连乳香没药各3克儿茶6克硼砂1.5克冰片0.9克【用法】为末。
搽患处。
【主治】牙疳,臭烂穿腮者。
泻黄散【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栀子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用法】上锉,同酒、蜜微炒香,为细末。
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清汁,不拘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小儿弄舌。
古今中医小儿科常用经验良方
古今中医小儿科常用经验良方小儿夜啼(1)夜啼不安,有寒、热、惊、滞四因,寒啼者,脾气寒冷,阴盛于夜,则腹中作痛,故面青手冷、腰曲而啼也。
宜用灸黄芪、当归、甘草、赤芍、木香等分为末,每涂乳上,令儿吮之。
热啼者,心火烦盛,面赤手暖、口中气热,仰身而啼,见灯火愈啼也,宜用勾藤勾、茯神、甘草、灯芯、辰砂、木通各1钱,煎汤服之。
滞啼者,乳食停滞作痛,啼而不哭,直声来往无泪者是也。
用生麦芽、山楂炭各1钱,煎汤服。
惊啼者,心气不足,神不安宁,哭而不啼,连声多泪者是也。
宜从惊治,服天王补心丹。
外治以灶心土、蚯蚓泥等分为末,水调,涂于儿头顶及足心上为妙。
小儿夜啼1 大黄甘草散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7用法:大黄、甘草以4:1配制。
共研末,每天3次每次6克,用蜂蜜送服。
疗效:次方治小儿夜啼属胃肠积滞者有效。
2 止啼汤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9用法:五倍子1.5克加水浓煎80毫升,于睡前顿服,每天1剂。
疗效:次方治小儿夜啼36例均治愈。
3 组成:朱砂3克,黄连6克,钩藤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和匀。
每次取0.5克,撒于乳头上,使小儿吸吮,或用开水冲服。
饮食自疗法1 雪梨汁30毫升、灯芯草2克、冰糖10克,先将灯芯草煎汁与雪梨及冰糖混匀,再隔水蒸化,1次服完,每日1次,连服5-7天,用于心热型夜啼。
2 葛根5克,蜂蜜适量,葛根研粉,入蜂蜜开水冲泡,适用于小儿夜啼,有助于小儿安睡。
小儿夜啼外用疗法方1 大人用一小撮干的绿茶放口内嚼碎,每晚睡前敷小儿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天方2 黑丑(牵牛子)7粒捣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于睡前敷于肚脐上,覆盖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一次。
方3 天竺黄,川芎,双钩藤,朱砂各6—9克。
以布包好,挂小儿胸前心尖部。
啼哭停止即除去药。
方4 朱砂6~9克搽小儿手心,啼哭停止即除去药。
方5 花椒15克,干姜30克,大葱一握。
将3味同捣如泥,把锅烧热,3味同炒,边浇酒。
炒熟后用毛巾将药包裹待温度适宜时,熨敷患儿腹部,每晚1次。
『疑难杂症治疗秘方』第三章 儿科
『疑难杂症治疗秘方』第三章儿科第三章儿科生脉散【组成】人参5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主治】气阴两虚久咳者。
雪梨杏仁汤【组成】雪梨一个去核、杏仁9克、冰糖15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主治】久咳不愈。
川贝雪梨汤【组成】川贝母6克、雪梨一个、冰糖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主治】久咳不愈。
参附龙牡汤【组成】人参6克、附子5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主治】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舌质紫,苔薄白,脉弱数。
羚羊钩藤汤【组成】羚角片(先煎)3克、桑叶3克、川贝6克、鲜生地10克、钩藤(后下)5克、菊花5克、茯神木5克、生白芍5克、甘草3克、淡竹菇(鲜制,与羚羊角先煎代水)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主治】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牛黄清心丸【组成】牛黄0. 75克、朱砂4.5克、黄连15克、黄芩、栀子各9克、郁金6克。
【用法】炼蜜为丸,每丸1.5克、每服2丸,日服2~3次,小儿酌减。
【主治】同羚羊钩藤汤。
宣肺饮【组成】生石膏15克、杏仁泥5克、冬瓜仁10克、鲜竹叶10片、竹沥10。
20克。
【用法】将生石膏、杏仁泥、冬瓜仁、鲜竹叶(洗净)共人砂锅煎汁,去渣,再分数次调入竹沥水。
每日分2—3次饮用。
【主治】热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痰黄稠粘,不易咯出,心烦,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百特灵散【组成】百部10克、僵蚕10克、地龙10克、全蝎10克、蝉退10克、甘草1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日以温开水送服3次ol岁以下每服1.2克0 1~5岁每服1.5克0 5岁以上每服1.5。
3克,连服5~7天。
【功用】祛痰止咳。
【主治】小儿百日咳。
痉咳汤【组成】代赭石10克、地龙干9克、法夏5克、前胡5克、杏仁5克、苏子5克、旋覆花5克(布包)、陈皮3克、甘草3克。
中医儿科名家医案
中医儿科名家医案
1.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收录的一副医案:“病儿恶风痰饮”患儿年仅3岁,身体虚弱,经常有风寒感冒症状,伴有咳嗽、痰饮。
张仲景根据其症状,诊断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他开出一副方剂,包括防风、细辛、桂枝等中药,具有发散风寒、化痰饮的功效。
孩子服用一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咳嗽减轻,体力也恢复。
2. 王叔和《儿科心法》中的一则医案:“病儿吐奶不消”
患儿出生后常常吐奶,且吞食后不怎么消化,精神不佳。
王叔和经过仔细观察和问诊,发现患儿肠胃功能有所欠缺,导致消化不良。
他给孩子开出一副方剂,包括大黄、木香等中药,具有理气、健脾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服药,患儿的吐奶情况明显减轻,肠胃功能也逐渐恢复。
3.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一则医案:“病儿惊风病”
患儿年仅2岁,患有反复发作的惊风病,经常突然惊叫、全身肌肉抽搐。
孙思邈经过详细的辨证分析,认为患儿属于肝风内扰的类型。
他开出一副方剂,包括黄连、黄芩、菊花等中药,具有清肝泻火、平肝降逆的作用。
患儿服药一段时间后,惊风症状明显减轻,身体逐渐恢复正常。
第一章 儿科中医临床秘方
第一章儿科中医临床秘方第一章儿科中医临床秘方一、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秘方(6首)1.1 桂芪汤【来源】朱瑞群,《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桂枝2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方解】易感小儿,大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感冒之后,过服解表剂,损伤卫阳,以致表卫气虚、营卫失和所致。
故方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辛温解表、祛风通阳;白芍酸苦微寒,和阳敛阴;体弱儿童,卫气虚弱,营卫不和,营阴不守,故桂枝用量宜轻,再重用白芍,二味相合,达到解表中寓敛汗之功;生姜微量,助桂枝以通阳;甘草、大枣甘缓调中,并助芍药和营。
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之功。
【主治】上呼吸道反复感染。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1.2 卫气双解汤【来源】洪百年,《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羌活、桔梗、羊蹄根各4.5~9克,板蓝根6~12克,七叶一枝花9~18克,黄芩4.5~6克,生石膏12~75克,寒水石9~45克,生甘草1.8~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表。
【方解】外感之邪、由卫分入气分、治宜表里同治、卫气双解为法,方用羌活、桔梗宣肺散寒、除湿解表,以板蓝根、黄芩、七叶一枝花、羊蹄根清热解表,加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伍,又能化痰止咳。
根据洪氏经验,方中去寒水石,降高热速度稍减,去寒水石及石膏则降热速度明显减慢,去黄芩、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后,则退热后有起伏。
故合而用之,效果颇佳。
【主治】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寒象明显者,加麻黄或桂枝;痰多,加杏仁或皂荚;咳剧,加鱼腥草;咳剧日久,加半枝莲或桑白皮;神烦不安,加糯稻根或朱灯芯。
【疗效】治疗118例,服药后12小时退热者37例(占31.3%);12~24小时退热者71例(占60.2%);24~48小时内退热者6例(占5.1%);无效(48小时后仍不退热者)4例。
儿科疾病中医治疗秘方偏方汇集
儿科疾病中医治疗秘方偏方汇集儿科疾病中医治疗秘方偏方汇集儿科疾病范围大,病情复杂。
这里收集了一些儿科疾病中医治疗秘方偏方。
泻青丸:治肝经实热,急惊搐搦。
羌活大黄芎藭山栀仁龙胆草当归防风右为末炼蜜为丸。
芡实大,每服半丸。
竹叶汤入砂糖下。
泻黄散:治脾胃实热。
藿香叶甘草三钱半石膏五钱山栀仁一两防风三两右用蜜酒微炒为末。
每服二钱水煎服。
生犀散:治心经虚热。
地骨皮赤芍柴胡干葛各一两甘草五钱犀角二钱为末每服二钱。
水煎服。
白玉散:治丹瘤。
白土二钱半寒水石五钱为末米醋或新水调敷。
柳华散:治热毒口疮。
炒黄柏炒蒲黄青黛煅人中白各等分为末敷。
保和丸:治食积。
山楂神曲各二两半夏茯苓各一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五钱右为末粥糊丸,每服二十丸。
白汤下。
钩藤饮:治吐脾胃亏损虚风慢惊。
双钩藤三分蝉蜕炒防风炒白僵蚕全蝎去毒尾炒炙草川芎党参麻黄绒每服三钱水煎服。
羚羊角丸:治小儿行迟。
羚羊角镑醋炙虎胫骨焙生地酸枣仁白茯苓各五钱肉桂防风当归黄芪各二钱半右为末蜜丸。
每服一钱白汤下。
蝉蜕钩藤散:治肚疼惊啼。
钩藤天麻茯苓芎藭白芍各二钱甘草蝉蜕各一钱灯心煎服下。
治癞方:不拘头面遍身痛痒黄水出俱效。
黄连一两蛇床子五钱五倍子一两轻粉三钱黄柏枯矾各五钱川椒二钱梅花冰片一钱同研末麻油调涂。
治骨蒸方:银柴胡八分地骨皮酒洗一钱青蒿八分川连犀角丹皮各五分甘草二分元参一钱竹叶二十片芦根一两水煎服。
治遗尿方:炙鸡内金一具炒桑螵蛸三枚炙甘草三分黄芪煅牡蛎各五钱为粗末,每用一钱水一杯煎去渣服。
治吐乳方:焙莲子心七枚丁香三粒人参三分右同研乳汁浸令儿允食。
妬乳方:青黛一钱元明粉三钱硼砂一钱薄荷五分冰片一分右同研末擦口内两颐吐出涎,一日用四五次。
自愈。
儿科中医经典医案50例
儿科中医经典医案50例1、疹疮泄泻患儿1岁,肛门外露,泄泻烦恼不止。
诊断为疹痘下疳。
用桑枝消毒剂洗涤,龙胆泻肝汤加味加减喂服,隔日二次,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逐渐改善。
2、气虚泪痹患儿5岁,上下眼睑轻度炎症,有轻度疼痛和流泪,多查不出生理缘故。
中医辨证认为气虚,病在胃脾,用补中益气汤调理,同时在饮食上增加少量温热清淡之品,经过2周调理,上下眼病均得到有效改善。
3、口糜便血患儿6个月,口糜后有便血。
用现片艾叶、薏苡仁、泽泻等煎剂连续喂服,一周内便血消失,病情得到控制。
4、嗜睡懒言患儿8岁,嗜睡、懒言、消瘦、气短等病症。
辨证判断为脾肺失和,用六君子汤及用饮食调理,数次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5、脾虚便秘患儿4岁,便秘多日,每日大便仅1次,便秘后腹部胀痛。
用诸药调和益气、补脾的方剂,随着拉肚子次数的增加和便秘减轻,孩子的情况逐渐好转。
6、疹症发热患儿1岁,发热咳嗽,服西药无效。
考虑是疹症,在语言沟通适当基础上对症处理,服用疏风桂枝汤,发热、咳嗽缓解,孩子情况转好。
7、疱疹患儿3岁,患上口腔疱疹,辨证为舌胃热盛,用清胃黄连汤洗漱及服用口服药调理,病情逐渐改善。
8、厌食腹泻患儿9岁,厌食、唇干口渴、大便泥样状并带有腥臭味,体重下降,口干舌燥。
中医诊断为胃虚久泻,使用补中益气、健脾胃的方剂调理,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进补养生,病情得到有效改善。
9、支气管病患儿6岁,支气管炎样症状,持续3个月,加味辛凉昆布粥调理,经过3个疗程病症得到缓解。
10、慢性腹泻患儿3岁,慢性腹泻数月,大便黄绿色,无力气、纳差,舌质淡。
中医辨证断为脾胃虚弱,用中成药清脾降腻、健脾生津,加以饮食调整,病情得以控制,2周后病情明显改善。
11、小儿营养不良患儿3岁,身体瘦弱,低热、纳差、腹泻、生长缓慢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脾肾气虚,给予蜂蜜大枣丸及其它中药补益,增加饮食营养量,经过2个月调理最后达到良好状态。
12、疱疹感染患儿4岁,患上疱疹感染,疱疹严重,加味生脉散调理,辅以中医针灸疗法,患儿最终得到有效解决。
中医儿科界的名医验方
名方】乳蛾解毒汤【组成】金银花15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锦灯笼6克,桔梗6克,甘草6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丹皮6克,赤芍10克,马勃5克,青蒿15克,薄荷6克,公英10克,黄芩6克。
【功能】解毒退热,散瘀消肿。
【主治】小儿扁桃体炎。
【用法】用水泡半小时,头煎煮沸8分钟,二煎煮沸20分钟。
频服,日1剂。
【方解】重用金银花、公英、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锦灯笼、牛蒡子、生甘草解毒退热,消肿利咽;辅以赤芍、丹皮、马勃凉血活血,化瘀散结;青蒿、薄荷芳香清透,疏风退热;佐用玄参滋阴降火,以防毒热伤阴,桔梗宣肺利咽,载药上锊∷V钜┫辔椋苟窘馊韧耍錾⒅紫沧嗥湫АH舳救炔怀蛉仁⑷飧探岢膳А9时痉焦笤谠缬茫蠹燎褰猓救饶顺?br />临床应用:高热者酌加生石膏、羚羊角粉。
化脓者可选加僵蚕、蝉衣、全蝎。
热退纳呆,选加炒三仙、鸡内金、藿香。
药后大便稀,超过日三次者,可减牛蒡子,酌加沙参、芦根。
对乳蛾解毒汤进行剂型改革而研制的乳蛾解毒合剂,按照科研设计方案进行了130例临床试验,其中对照组30例。
结果试验组治愈率69%,总有效率93%;对照组(银黄口服液治愈率20%,总有效率86.67%。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乳蛾解毒合剂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药效学研究表明,乳蛾解毒合剂有明显的退热、消炎、镇痛作用,还有一定的抗病毒抑菌作用。
毒理学研究表明,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名医简介】马新云,生于1919年,山东济南人。
现任河北中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常委,农工□□□党河北省委主任委员。
马氏生于中医儿科世家,尽承家传,后又于天津名医陈泽东、郭嘉之门下受教,1940年悬壶应诊,迄今50余载。
马氏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擅长治疗儿科疑难杂证,对心肌炎、肾炎、肝炎、哮喘、厌食等病有丰富经验,临证注重保护小儿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生命之源泉,凡病无不涉及气血,而气血的盛衰又以脾胃为转枢,故脾胃健旺,方安五脏。
【中国名老中医偏方大全】儿科
【中国名老中医偏方大全】儿科名老中医偏方(十五)儿科一、消化不良与小儿疳积1、鹧鸪菜鸡内金治小儿消化不良[用料]鹧鸪菜干品、鸡内金各适量[制用法]共研细末备用。
每次3克,日服2次,开水冲服。
[功效]消食化积。
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功效]2、参黄二金汤治小儿消化不良[用料]太子参20克,独角金15克,鸡内金10克,胡黄连5克。
[制用法]水1碗煎半碗,分2次服,连服3-5剂。
[功效]用治进食很少,久则消瘦之患儿。
3、麦芽陈皮汤治小儿消化不良[用料]大荠茎叶、炒麦芽各10克,陈皮2克。
[制用法]水煎内服,代茶饮。
[功效]用治小儿消化不良。
4、锅巴饼治小儿消化不良[用料]锅巴1500克,炒神曲120克,炒砂仁60克,山楂120克,莲肉(去心)120克,鸡内金30克,白糖、米粉各适量。
[制用法]先将锅巴炒黄,再炒鸡内金,将莲肉用锅蒸20分钟,然后将前六味共捣碎,研成细末,调入白糖、米粉拌匀,按常法作蒸饼或烙食。
蒸烙火力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功效]健脾消食,清虚热。
用治小儿消化不良、食积腹痛。
5、山楂汤治小儿厌食症[用料]山楂片20克,大枣10枚,鸡内金2个,白糖少许。
[制用法]山楂片及大枣烧焦呈黑黄色,加鸡内金、白糖煮水。
频频温服,每日2或3次,连服2天。
[功效]健脾止泻,消食化滞。
用治小儿不畏饮食、腹胀、手足心热、头发干枯、大便干燥或稀溏。
6、鸭胆粉治小儿五疳症[用料]鸭胆汁30克,怀山药粉30克,蜂蜜15克。
[制用法]鸭胆汁与山药粉和匀,晒干,研末。
以蜂蜜加水1匙,与药粉调匀蒸10分钟,空腹服下。
1-3岁,每服3克,每日1次;3-6岁,每服3克,每日2次;6-9岁,每服3克,每日3次。
如口渴,可另用鸡内金煎水饮。
[功效]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消积化滞。
用治小儿疹后发热、消瘦、口渴、面黄之五疳。
效果良好。
7、消疳灵治小儿疳积[用料]生栀仁30粒,皮硝9克,葱头7个,飞箩面1匙,鸡蛋1个(去黄),蜂蜜适量。
中医儿科秘验方
中医儿科秘验方
久烧不退方;
1.参须5g 麦冬6g 柴胡6g 黄芩8g 白芍6g 荆芥6g 防风6g 葛根6g 地骨皮8g 半夏4g 木通4g 甘草3g【适应症;发烧久不退,午后为甚,面部红赤,无汗或少汗,或咳嗽流涕,或口渴溲赤,舌苔白或少津】2剂见效
2.久咳不止方;
参须4g 麦冬6g 川贝6g 半夏5g 连翘6g 五味子6g 白芍6g 白前6g 苏子6g 葶苈子4g(布包) 桑白皮6g 百部6g 甘草3g【适应症;咳嗽频繁.数日或数月不止,痰鸣流涕,甚则咳时吐,苔薄白或少津】
3.久喘不止;
白参4g 黄芪6g 炙麻黄2g 白果6g 五味子3g 当归6g 葶苈子3g 桑白皮6g 百部6g 苏子6g 白芍6g 川贝6g 甘草3g【适应症;咳喘日久,喉中痰鸣,动则喘甚或鼻塞流涕,或面白体弱,自汗盗汗,苔白】
4.小儿久泻不止;
白参4g 白术6g 茯苓6g 炮姜2g 葛根6g 正山6g 芡实6g 车前仁6g细辛2g 石榴皮3g 肉豆蔻2g 甘草3g 【腹泻10天以上】
虽然说是秘验方,但做医生还是得临证消息用药.病非人人相同,方自然不可一成不变。
名医名方儿科部分
名医名方儿科部分名医名方儿科部分1.婴幼儿黄疸1.1退黄汤(王静安)(功效) 清热除湿,利胆祛痰。
(主冶) 婴幼儿黄疸。
1.2阳黄清解汤(郑惠伯)[功效] 清热利湿,化瘀退黄。
[主冶] 新生儿黄疸。
常见于新生儿感染伴有发热及黄疸、新生儿肝炎综合症及部分新生儿阻塞性黄疸等。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阳黄者。
2.百日咳2.1痉咳方(徐迪三)(功效] 清肺降逆,化痰止咳。
(主治] 百日咳痉咳期。
2.2百马汤(黎炳南)(功效] 降气止咳,补益脾肺。
[主冶] 百日咳。
3.小儿病毒性肝炎3.1利肝汤(田成庆)[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4.小儿外感、肺炎4.1新加正气汤(王传吉)(功效] 解表化湿,清热和中。
(主治] 小儿外感表证,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者。
4.2清宣导滞汤(王静安)[功效] 清热解毒,透邪导滞。
(主治] 小儿高热。
4.3苦降辛开汤(刘弼臣) (功能] 苦辛开降,豁痰宣闭。
[主治] 小儿肺炎,症见高热,喉中痰鸣,咳逆喘急,胸满腹胀,痰壅泛吐,舌苔自腻,脉象弦滑等。
4.4宣肺化痰汤(王静安)[功效].宣肺透邪,降气化痰。
[主治] 小儿肺炎咳嗽。
4.5清肺化痰汤(郭中元)(功效] 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 温邪犯肺所致的咳喘(风温、春温、冬温)5.小儿肾炎、肾病5.1五草汤、(刘嬲臣)(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渗湿,活血降压。
[主治] 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5.2小儿肾病合剂(李少川)(功效] 健脾化湿,调整脾胃。
(主治] 小儿肾病综合征,及脾虚不运所致的肿胀。
6.小儿腹泻6.1六味止泻散(张介安)(功效) 健脾渗湿,分清止泻。
[主治] 大便泻下清谷,或食后则便,或稍进油腻生冷之物则泻次增多,饮食减少,神疲倦怠,睡眠露睛,小便短少、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质淡。
6.2滞泻方(李今庸)[功效] 健脾和胃,清热化滞。
[主治] 小儿积滞腹泻。
6.3加味益脾镇惊散(周炳文)[攻效] 益气镇惊,理脾养血。
老中医心系患儿,献出育儿秘验5方
4.发热解毒祛寒退热泡澡验方:
紫苏30g,陈皮10g,青蒿30g,金银花20g,忍冬藤30g,大青叶20g上药打成粗末,开水泡30min过滤,加适当温水,用桶盛之,让小儿泡澡15min,以大汗为度,抱出小儿以干毛巾擦干,不用水洗,盖被取汗。此方主治小儿感冒发热。
3、 小儿遗尿:生葱白一根,捣烂,每晚睡前敷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5天,可治愈。
4、 夜啼:大人用一小撮绿茶放口内嚼碎,每晚睡前敷小儿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天。
5、 婴幼儿腹泻、腹胀:大蒜一头,连皮烧焦,再与半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服汤,一日一次,一般两三天即可消食止泻。
妙招七:小儿便秘推拿清大肠法,就是单向推沿标线向尖头方向200下。便通停止。无副作用。
妙招八:风热咳嗽我推荐川贝磨粉,拌蜂蜜含化。每天1-2克就有效。川贝贵重,假货居多,一定注意找信任的货源。
火烤橙子的方法,适合风寒咳嗽,剥皮吃囊。实际用火烤橙子就会发现,烤橙子的味道很香,而且剥皮以后,橙肉和橙皮间的白色薄膜都融化了
妙招十七:急性胃痛在肘窝刮痧止痛很快,如果能在下点放出几滴血,效果就是秒杀了。
妙招十八:减肥第一招,就是第一口饭嚼七七四十九下再咽下去。养成习惯,饭量减一半。
妙招十九:腰痛疼痛时按摩手穴腰痛点很有效,按摩区域如下。实在腰痛不能动,就使劲哭,大量泪出会治疗腰痛。
妙招二十:牙疼选择劳宫穴最为长效,合谷只有临时疗效。按压,掐,都可以有效。送给牙疼的盆友。
妙招九:缺乳少乳让婴儿全家焦虑的事,在现在奶粉这么不靠谱的时代,那就是给孩子断粮了。下边这个穴位,生产完马上开掐有很大好处,晚几天也可以,长掐多掐,乳通也会足,可以尝试。
妙招十:婴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经常有受到惊吓而身体失衡的情况,最常见就是腹泻青色便和两眼之间青筋明显。这种惊吓处理就是掐掐老龙,就是如下图。每次五百下,直到青筋消失。必须处理惊吓,后来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都起源于此。
儿科方剂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方剂目录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15g 茯苓9g 陈皮15g 甘草4.5g 生姜7片乌梅1个【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湿咳嗽。
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熟地12g 白芍9g 当归9g 川芎6g【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组成】人参3g 莲子10g 炙甘草6g 乌梅1个木瓜10g 山药12g【功用】酸甘化阴,健脾止痢。
【主治】久痢伤阴。
4.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组成】紫苏子9g 莱菔子9g 白芥子9g【功用】祛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食滞证。
5.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组成】知母12g 黄柏12g 熟地18g 龟板18g【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
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组成】鸡子黄2个生龟板12g 鳖甲12g 生牡蛎12g 五味子6g 生白芍18g阿胶9g 生地18g 麻仁6g 麦冬18g 炙甘草12g【功用】滋阴熄风。
【主治】阴虚动风证。
7.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6g 生姜9g 大枣3g 石膏12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8.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9.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组成】防己12g 椒目5g 葶苈子10g 大黄10g【功用】泻热逐水,通利二便。
【主治】大肠水结证。
10.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组成】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 9g 黄连 3g 竹叶 6g 荷梗 6g 知母 6g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11.五皮饮(《中藏经》)【组成】陈皮9g 茯苓皮24g 生姜皮6g 桑白皮9g 大腹皮9g【功用】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中医实用小秘方八.儿科132-180
中医实用小秘方八.儿科132-180中医实用小秘方八.儿科132.小儿发热山栀外敷剂[药物]生山栀 9 克。
[用法]上药研碎,浸入少量 70%的酒精或白酒中 30~60 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匀,做成 4 个如 5 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发热60 例,1~3 次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
[病例]楼×,女,2 岁。
鼻塞、流涕、咳嗽已 3 天。
昨起发热,曾服小儿消炎散等药热不退,今天体温39.5℃,纳减,便干、搜赤,咽红,扁桃体Ⅱ°肿大,舌红、苔薄黄。
诊为急性扁桃体炎。
以此方治疗1 次热退,继以清热利咽之品调理而愈。
[来源]方红,等,中医杂志 1991;(12): 32 注:山栀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功,故用其外贴涌泉穴,即取“上病下治”之意,以清泻三焦之热;用其外贴内关穴,以清心经之热。
故以此法治疗小儿发热,常获奇效。
清热止咳汤[药物]鸡屎藤(全草)、火炭母(全草)各30 克。
此为5~8岁小儿量。
[用法]上药加水300 毫升,煎成100~150 毫升,1 次服完(可适加白糖调味)。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发热咳嗽有效。
[病例]陈×。
突然发热,体温 38。
5°C,咳嗽、声嘶,咽部充血。
服此方 1剂,次日热退咳止。
[来源」黄显能,四川中医 1985;(1): 42注:火炭母为蓼科植物 Po1ygonum Chinense L.的全草。
又名黄鳝藤、晕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功能清热解毒。
马鞭草合剂[药物]马鞭草鲜叶、鲜淡竹叶、灯芯草各 20 克。
[用法]将马鞭草洗净,置瓷碗中捣烂后,布包绞取药汁;将鲜竹叶、灯芯草入砂罐内,加水 300 毫升,煎成 200 毫升,与马鞭草药汁混合,分几次 1 天内服完。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不明原因高热症疗效满意。
[病例]患儿,男,3 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及继承中医儿科界的名医验方【名方】乳蛾解毒汤【组成】金银花15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锦灯笼6克,桔梗6克,甘草6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丹皮6克,赤芍10克,马勃5克,青蒿15克,薄荷6克,公英10克,黄芩6克。
【功能】解毒退热,散瘀消肿。
【主治】小儿扁桃体炎。
【用法】用水泡半小时,头煎煮沸8分钟,二煎煮沸20分钟。
频服,日1剂。
【方解】重用金银花、公英、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锦灯笼、牛蒡子、生甘草解毒退热,消肿利咽;辅以赤芍、丹皮、马勃凉血活血,化瘀散结;青蒿、薄荷芳香清透,疏风退热;佐用玄参滋阴降火,以防毒热伤阴,桔梗宣肺利咽,载药上锊∷?V钜┫辔椋?苟窘馊韧耍?錾⒅紫??沧嗥湫АH舳救炔怀??蛉仁⑷飧??探岢膳А9时痉焦笤谠缬茫?蠹燎褰猓?救饶顺 />临床应用:高热者酌加生石膏、羚羊角粉。
化脓者可选加僵蚕、蝉衣、全蝎。
热退纳呆,选加炒三仙、鸡内金、藿香。
药后大便稀,超过日三次者,可减牛蒡子,酌加沙参、芦根。
对乳蛾解毒汤进行剂型改革而研制的乳蛾解毒合剂,按照科研设计方案进行了130例临床试验,其中对照组30例。
结果试验组治愈率69%,总有效率93%;对照组(银黄口服液)治愈率20%,总有效率86.67%。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乳蛾解毒合剂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药效学研究表明,乳蛾解毒合剂有明显的退热、消炎、镇痛作用,还有一定的抗病毒抑菌作用。
毒理学研究表明,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名医简介】马新云,生于1919年,山东济南人。
现任河北中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常委,农工□□□党河北省委主任委员。
马氏生于中医儿科世家,尽承家传,后又于天津名医陈泽东、郭嘉之门下受教,1940年悬壶应诊,迄今50余载。
马氏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擅长治疗儿科疑难杂证,对心肌炎、肾炎、肝炎、哮喘、厌食等病有丰富经验,临证注重保护小儿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生命之源泉,凡病无不涉及气血,而气血的盛衰又以脾胃为转枢,故脾胃健旺,方安五脏。
马氏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实用中药学》、《中草药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主编《河北历代名医学术思想研究》(获全国优秀历史文献医学工具书铜奖),曾参加编写《中医儿科教材》和《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名医荟萃》,1986年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输入其治疗小儿肺炎\上感兼证、变证的经验,获科研成果奖。
【名方】和胃消食汤【组成】连翘12克,神曲16克,麦芽16克,山楂20克,茯苓12克,陈皮12克,川厚朴12克,砂仁5克,鸡内金10克。
【功能】和胃消食。
【主治】小儿厌食,脘腹痞满、胀痛,纳呆,嗳腐吞酸,恶心呕逆,睡卧不宁,大便干结,或便下酸臭,舌苔厚腻。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山楂为君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以神曲、麦芽、砂仁、鸡内金消食健脾以化陈腐之积,共为臣药,三药同用,消各种食物积滞;佐以陈皮、川厚朴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诸药配伍,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
本方药力较缓,有消而不伤胃、化而不伤正之功,临床近十年千余例临床观察,治疗厌食患儿有效率达90%以上。
按:厌食,古人称为恶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日久精神疲惫,体重减轻而言。
其因多有乳食不节,痰湿滋生,胃阴不足,脾胃虚弱,古人有云:“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若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可致病,故以消食和胃为法,使其病愈,待饮食增加,舌苔变薄,即可2日1剂,直至病愈而停药。
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者酌加石斛、扁豆、元参、太子参,不要用黄芪、人参补之过急,令其中满,反受其害。
故治厌食一证应以运脾消食为主,切不可妄补,以免变生他证。
【加减】腹痛、腹胀为食滞肠胃,气机不畅,加炒莱菔子5克以理气消胀;胃脘痞胀呕吐泛恶者为食滞中州,胃失和降,加枳壳4克、藿香6克、半夏6克以宽胸降逆止呕;身热而烦,舌红苔薄黄者为食积化热,加胡黄连4克以清热退蒸。
【病例】许某某,男,2岁半,于1988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2岁开始纳呆,厌食,时有腹痛、腹胀,嗳腐吐酸,口气臭秽,大便干结,2~3日一行,手足心热,虽多次服用“鸡内金散”、“大山楂丸”症情不减,且形体日渐消瘦,现体重11公斤,面色萎黄,皮肤松弛,舌偏红,苔黄厚,脉滑数,指纹紫在风关。
证属食积不化,胃失和降,故消导和胃为法,以和胃消食汤加减3剂而愈。
【名医简介】钱育寿,生于1923年,江苏常州中医世家。
幼承庭训,1939年肄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继又随父同高公习医,1943年起独立应诊。
现为常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曾任常州市第2~10届市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代表等。
钱氏从医50载,擅长儿内科,有较深的理论造诣、精湛的医术、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颇受病家信仰,名闻苏常地区。
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疹病、脾胃证、肺系疾患等的诊治经验丰富。
他总结的麻疹见形前五大特征用于发疹病的鉴别诊断、宣清降化法治疗外感咳喘、泻肝清肺法治疗百日咳、调气清化法治疗黄疸、疏和运化法治疗脾胃证等均有独到之处。
对许多疑难沉疴亦具慧眼,辨证精通,方药新颖而获显效。
先后撰写论文20余篇,在各级杂志发表或会议交流。
自1983年来,先后受江苏省卫生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举办儿科提高班近10期,学员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发展壮大我国中医儿科事业作出了贡献。
【名方】泻肝清肺汤【组成】天竹子10克,浙贝母10克,黑山栀6克,黛蛤散15克(包煎),地骨皮10克,炙桑皮10克,炙百部10克,炙兜铃5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3克,鱼腥草30克。
【功能】泻肝降气火,消肺化痰热。
【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用法】以水煎成汤液,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4次服。
【方解】百日咳即中医之顿咳,其痉咳期之咳嗽有特殊性:一旦咳起,则连声不绝,面目涨红,颈脉怒张,弯腰曲背,涕泪俱出,且有鸡鸣吼声,甚则呕吐痰食,始告平息;尤遇情绪激动,更易诱发阵咳。
分析病机,为肺蕴痰热,肝火上刑,此乃“木叩金鸣”之象,治当泻肝以降气火,清肺以化痰热。
不可用辛温宣剂,倘“宣”则气火越旺,痉咳更甚,火势炎剧则血络受损,易致眼部溢血,口鼻衄血。
泻肝清肺汤有泻肝火、清肺热之功。
清·严洁《得配本草》云:“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云:“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郁火”。
张景岳、王圣俞等医家宗亦云:“浙贝母、天竹子既能止咳,有又可清肝火”。
故本方以山栀、白芍、黛蛤散、天竹子、浙贝母泻肝降火为主;配地骨皮、炙桑皮、炙兜铃、鱼腥草清肺泄热,炙百部润肺止咳;佐生甘草泻火解毒,缓和诸药苦寒之性。
诸药合用,使肝火平、痰热化则肺气清,痉咳自止。
【加减】目红胁痛者,加丹皮10克、龙胆草5克,益增泻肝之力;咽红痰多者,加射干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清咽消痰;咳剧呕吐者,加炒竹茹10克、金沸草10克(包煎)降逆和胃;眼白溢血、鼻衄、痰中带血者,加侧柏叶15克、紫珠草15克凉血止血;小溲黄赤者,加泽泻10克引火下行;大便干结者,加全栝楼30克、火麻仁10克润肠通便。
【名医简介】王烈,1930年生,辽宁省盖县人。
王氏早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现为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委员、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吉林省和长春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和长春市中医儿科学会主任等职。
为吉林省劳动模范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被收录于《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和《中国当代医学专家集萃》等书中。
王氏临证擅长小儿肺疾之治,尤致力小儿哮喘的中医防治研究。
获有“小儿治哮灵治哮喘的研究”、“小儿止咳灵治咳嗽的研究”等8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参编《中医儿科学》等著作5部,发表小儿肺系病证研究论文60余篇,王氏有关哮喘等证治疗经验,分别载入多种医籍。
【名方】小儿止哮汤【组成】苏子15克,地龙15克,前胡15克,麻黄5克,川芎15克,射干10克,黄芩10克,苦参5克,白藓皮10克,刘寄奴10克。
【功能】止哮平喘,活血化瘀。
【主治】本方性偏凉,用于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热哮。
包括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
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为著,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双肺满布哮鸣音。
咽红、舌红、苔黄、溲赤、便秘。
【用法】两日1剂。
水煎两次,煎出液总量约300毫升(5岁量),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次50毫升。
【方解】本方系王烈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肺系之疾的有效方剂之一。
小儿哮喘发作的原因古往今来均认为系外邪及痰积互结、寒热错杂、致开降失司。
王烈几十年来研治小儿哮喘,认为小儿哮喘是“哮”及“喘”之综合征,其发作时以“气壅、血瘀、痰阻”为病理改变。
故立法制方在注意止哮平喘的同时,还要活血化瘀。
血活络自通,瘀自去,瘀去气可行,壅可散,痰自化。
“小儿止哮汤”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制定的。
方中苏子、射干、麻黄、前胡有通宣开肺、降气平喘之功;地龙有开肺解痉之力;苦参、黄芩、白藓皮有宣肺清热之效;川芎、刘寄奴、地龙有活血通络之用。
方中一宣一降、一清一活,配伍甚妙,使哮喘发作时所致气壅逆于上及血瘀之病理状态得以改善,邪去哮喘自止。
按语:哮喘一证发作时多本虚标实,本方喻意攻其邪,故喘平方即止而当补其本。
王烈此时多用自拟“防哮汤”调脾肾固本。
【加减】喘甚者重用苏子,加马兜铃;哮重着重用地龙;痰盛者加栝楼、葶苈子、胆南星祛痰平喘;久哮多瘀重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轻者用莱菔子以降气豁痰、消导通便,稍重者加枳实,干结者加番泻叶以盛者下之,清大肠而泻肺止喘。
【病例】患儿苏某,男,3岁。
病历号165。
1991年1月7日初诊。
罹患哮喘2年,年年皆作。
此次发病,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早晚尤甚,痰多难出,食欲尚可,大便稍干,小便略黄。
检查所见神烦,面微赤,口唇略青,舌尖暗红。
心音钝,节律整,心率106次/分,双肺满哮鸣音。
腹软,肝脾未触及,脉沉微数。
胸透双肺纹理增强。
白细胞8×103/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50%,淋巴细胞47%,嗜酸细胞3%。
诊断:哮喘发作期(热哮)。
治法:止哮平喘、活血化瘀。
拟小儿止哮汤,经治4日,哮喘缓解,咳减,有痰。
继服2剂4日,症状完全缓解,不咳,不喘。
改服自拟“防哮汤”连用4周,患儿状态好,体力增强,偶有外感,哮未作。
【名医简介】吴正石,生于1940年,江苏省昆山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其父江苏名医吴玉文的熏陶,196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贵州毕节工作至今,1983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班,受贵州名医袁家讥、王祖雄教授的精心辅导,从事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