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历史上古代人们五种起名方法

合集下载

古人取名技巧

古人取名技巧

古人取名技巧
古人取名的技巧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巧:
1. 节令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节令或结合花卉取名,如春花、夏雨、秋分、冬梅等。

2. 地名法:根据孩子的祖籍或出生地取名,如沈申(上海)、王渝根等。

3. 盼子法:夫妻无子,从外地或外姓抱养一个孩子,为孩子取名“来宝”、“招弟”等。

4. 体重法:孩子出生时体重特别,以体重作为小名,如“九斤老太”。

5. 排行法:兄弟双名,其上字或下一个字相同,叫做排行,如阮小二、阮小五等。

6. 五行法:根据五行缺行取名,以期达到五行平衡,如金娜、木森、水萍、火凤等。

7. 特征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特殊外貌或性情取名,如郑大目、阮小腰等。

8. 贱名法:百姓为让孩子好养活,给孩子取较卑贱的名字,如狗蛋、铁蛋等。

9. 吉兆法:父母希望孩子有吉祥的征兆取名,如阮文祥、阮文魁等。

10. 排行法:兄弟双名,其上字或下一个字相同,叫做排行,如阮小二、阮
小五等。

11. 寄托法:把对孩子的期望寄托在名字中,如陈建国、李卫华等。

12. 抱子法:无子的人从外地或外姓抱养一个孩子,为孩子取名“来宝”、“招弟”等。

13. 体重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体重给孩子取名,如九斤老太。

14. 五行法:根据五行缺行取名,以期达到五行平衡,如金娜、木森、水萍、火凤等。

15. 特征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特殊外貌或性情取名,如郑大目、阮小腰等。

这些技巧中有些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有些则是民间习俗的体现。

无论是哪种技巧,都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

古人字号的取法

古人字号的取法

古人字号的取法
1、以居住地环境自号: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自号且乐道人。

2、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是也;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还有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

中国古代起名之道

中国古代起名之道

中国古代起名之道古人起名时,希望通过名字传达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西周和东周时代,人们已经在起名方法E总结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两。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的嫡长子出生后,曾问名于大夫申孺。

申孺以为起名有五法六忌。

五法是:信法,按出生时的实际情况起名;义法,以祥瑞起名;象法,以身体某部位像自然界某物起名;假法,借万物之名起名;类法,以和其父相类相关的事起名。

六忌是:不可用本国国名;不可用本国职官名;不可用本国山川名;不可用某种疾病名;不可用牲畜名;不可用礼器和货币名。

申编的五法六忌,作为比较系统的起名之道,代表了当时鲁国学人对姓名文化的研究成果。

中国幅员,“阔,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实践中的起名之道远远不止这五法,更不尽为六忌所限。

古人起名的范式大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强调道德规范。

中国人在起名时非常看重伦理道德和功业,常以强调道德规范与建功立业的字人名,如以“德”起名者有曹孟德、刘玄德、朱德等;以“仁”起名者有曹仁、耿庆仁、王守仁、李宗仁等;以“义”起名者有李义府、李义山、刘义隆、刘义庆等;以“忠”起名者如杨国忠、韩世忠、张献忠等;以“孝”起名者有郭奉孝、方孝孺等;以“信”起名者有韩信、李信等;以“谦”起名者有吕祖谦、于谦等。

其二,祈福。

选择表示吉祥、福禄和预兆事业发达的字起名。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的,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古人在起名字时具有强烈情绪意义,借助起名表达对优裕生活和高贵地位的祈求,或者抒发起名者的情感,如李广利、刘传富、李开富、罗福寿、范新科、李福厚、唐殿魁、黄知榜、李秉贵、钱运高、孙寿康、孙元发等。

其三,尊古敬宗。

古人起名时也“信而好古”,表达出对古代文化制度和人物的敬仰,其具体方式是在名字前加上如希、尊、学、宗、敬等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曹子舆,字希孟,此名来源于对孟子的景仰(孟子名柯字子舆);吴中旦,字希周,此名因仰慕周公旦而起;范学朱,字用晦,由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字用晦而来。

古人的取名方法

古人的取名方法

古人的取名方法自然界万物皆有其名。

在我国,汉字有优美的形体和丰富的寓意,各种生物、动物和植物等许多物景都有一个优美动听的名称,而且,历代风俗中还有以物比人的习惯,这些无疑为我们给孩子起名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古往今来,人们以“玉”入名者甚多。

《诗·秦风,小戎》中说:“温其如玉”。

后来孔颖将“玉”的美德归纳为:仁、知、义、礼、信。

他在《聘义》中说:“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初坠,礼也;孕尹旁达,信也。

”战国朝代的诗人宋玉、东汉末年起义领袖李玉、宋朝女英雄梁红玉、明开国大将蓝玉、女贼秦良玉、明末抗清大帅左良玉、请保和殿大学士、军队大臣张适玉等人,皆以“玉”为名。

今天,“玉”多用为女名,盖取其“洁白无瑕”之意。

其他如瑛、瑚、琚、瑶、琼等字,古为男名用,今也多入女名。

另外,古今男女皆有以“蝉”入名的,因为人们认为蝉有五德:文、清、廉、俭、信。

陆云在《寒蝉赋序》中说“冠首以绣,文也;含气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康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守常,信也。

”可见,以物入名,皆据物的性质,寓以思想含义,因此这种起名方法古往今来绵延不绝。

即使今天,新生儿以物为名的随处可见。

凡男子以物为名,多用山、涛、海、峰等壮景,虎、豹、彪、龙等猛兽,松、柏、杉、桦等坚木,剑、戈、书、链等器具,以示男性之刚阳。

凡女子以物为名,多用珍、珊、琼、瑶等珠宝、凤、燕、梅、兰等花鸟,云、月、雪、霞等景象,环、佩、钏、钗等首饰,裳、绣、绮、缦等服装,艳、彩、翠、红等颜色以示女性之柔媚。

用于男性的植物类中以树木名和农作物名借来作名字的也不少见。

在树木名中,松、柏、杨、椿、桐、梓、楠、柳、榕、杉、竹等都常被人们用作名字,其中较著名的例子有东汉水利家许杨、南宋画家林椿、清朝道教首领刘松、清初名儒李柏、清末大臣徐桐、清朝医学家章楠、香港企业家曾宪梓,等等。

以农作物中的麦、粟、谷、禾、稼、瓜、藕、葵等作为名字的也不乏其人,如南宋有画家赵葵,清代有学者六谷、诗人曹禾,当代有作家杨麦、教授金粟等。

古人命名的5种方法

古人命名的5种方法

古人命名通常遵循五种方法,即信、义、象、假、类。

1. 信:指以个人出生时带来的特殊标记或现象为名,如胎记、手掌纹路或出生日期等。

例如,唐叔虞因手掌有“虞”字形的纹路而得名。

2. 义:指用祥瑞的文字来命名,表达美好的寓意或愿望。

比如周文王的名“昌”和周武王的名“发”,都寓含着兴盛和发展的意义。

3. 象:指根据人的外貌特征或与自然物象相似的特质来命名。

孔子名为“丘”,据说是因为其头顶形似土丘。

4. 假:指借助万物之名来寄托某种意义或品质。

例如春秋时期的宋昭公和晋国的公孙杵臼,他们的名字取自杵臼的坚固之意;孔子将其子命名为“鲤”,可能寓意鲤鱼跃龙门。

5. 类:指取名时参照父亲或祖先的名字,形成类似或相关联的名字。

如鲁桓公和太子同日出生,因此太子被命名为“同”。

综上所述,这五种命名方法体现了古人在取名时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除了名字本身,古人还有字、号等其他称谓,如别号通常是自己取的,用来表达个人的某种志趣或品德。

古人取名字的方法

古人取名字的方法

古人取名字的方法
古时候取名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人们认为个人命运与名字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审慎选择。

以下是古人取名字的方法:
1. 宗族姓氏命名法:古代中国人主要使用姓氏命名法,这些姓氏通常与祖先和家族相联系。

例如,姓“李”的人可以取名字叫李某某。

2. 用带梓子的名字:古代中国人常使用带梓子的名字,这种名字通常包含三个字,中间一个字是“梓”,前后两个字又各有意义。

例如杜梓煌、谢梓洪等。

3. 取意象征吉祥的名字:古代中国人常取意象征吉祥的名字,比如“吉祥如意”、“飞龙在天”等。

4. 取和别人不同的名字:为了避免取相同的名字与他人混淆,古人会取与别人不同的名字。

5. 取与生肖相配合的名字:古代中国人常取与自己生肖相配合的名字,如属鼠的人取名为“小鼠”、“鼠仙”等。

6. 取与时刻相配合的名字:古代中国人会根据季节、时间和出生地点等因素,取与之相配合的名字,如冬荷、秋兰等。

总之,古代中国人取名字时非常重视意义和文化内涵,希望通过名字预示自己的命运和未来,因此取名字的时候必须非常慎重。

古时候取名字的说法

古时候取名字的说法

古时候取名字的说法在古时候啊,取名字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就像烹饪一道绝世佳肴,每一个步骤都饱含深意。

古人们取名字,往往会从家族的字辈里找灵感。

这字辈啊,就如同一条无形的线,把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串起来。

你想啊,大家都遵循着这个字辈来取名,一报名字,就知道是不是同宗同源的亲人,多有趣啊。

比如说,有的家族字辈是“仁、义、礼、智、信”,那这一辈是“仁”字辈的孩子,名字里可能就会带上这个字,什么“仁轩”“仁翰”之类的,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有家族传承的感觉?这就好比是大树的枝干,字辈是那主干,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枝干上的分支,虽然各自生长,但根源相同。

再说说古人取名还特别讲究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啊,就是金、木、水、火、土,就像五种神秘的力量,在名字里相互作用。

要是孩子命中缺木,那取名的时候可能就会带上很多木字旁的字,像“松”“柏”“林”,这就像是给孩子的生命补上了缺失的那一块拼图。

这难道不像是园丁根据土地的情况来选择种植的植物吗?土地缺肥,那就施肥;孩子五行缺木,那就补木。

而且古人还会把五行的相生关系用在名字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环往复,寓意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这取名就像是在编织一个美好的命运之网啊。

古人还常常从诗词典籍里找名字。

那些诗词就像是一座宝藏,里面的字词都是闪闪发光的宝石。

“男楚辞,女诗经”,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说法。

男孩子从楚辞里取名,那名字就像楚辞里的诗篇一样,充满了豪迈和浪漫。

像“正则”“灵均”这样的名字,就出自楚辞,一听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女孩子从诗经里取名,那名字就像诗经里的女子一样,温柔而美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是取名叫“窈窕”那肯定不合适,但是从里面找个“薇”字,取名“采薇”,就有一种田园的清新之感。

这就像是从一幅美丽的画卷里截取了最动人的一角,然后赋予孩子这个独特的美。

另外啊,古人取名也会根据出生的季节或者地点。

春天出生的孩子,名字里可能就会有“春”字或者象征春天的字词,像“晓春”“绿柳”,这就像是把春天的生机和希望都融入到了孩子的名字里。

古代宝宝取名的方法

古代宝宝取名的方法

古代宝宝取名的方法1.偏旁取义法这种方法利用“何”字的字形.取边旁“可”字的多种义项来为人取名。

这是何姓人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他姓所求之不得,因而也是何姓人独特的起名技巧。

如何可人、何可意、何可心、何可大、何可久、何可中、何可喜、何可敬、何可观等等。

2.姓名回读法这种取名方法是由何字自身的请间义决定的,如:何奈可、何之为、何之若、何余奈、何斯奈、何其奈、何者知、何也让、何也退等,都可名前姓后倒着读,而妙趣横生。

3.姓名互训法这首先要联系到“何”字意义的源头。

甲骨文中,“何”为人肩扛戈的形状.因此,“何”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

我国最早的权成字书《说文解字》解释是:何,僧也。

从人、可声。

偷、掩相通,现在简化作“担”。

后来又有了其它引申义.按“何”字的原义取名,诸如何循、何愉偷、何担等都是愈义相通的姓和名.“何”字后来又引申为任、承受、担任、当等义,还与“易”、“奚”、“胡”、“孰”等洁间辞相通,所以姓名相互解释、注释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比如何任也、何负荷、何当、何承天、何亦孰、何孰也、何亦易、何亦奚等等。

4.谐音取义法“何”、“和”谐音,利用这一特点取名.别有一番情趣,是何姓取名技巧的又一大特色。

如取名为何谨,即温和谨恢。

何谐、何穆、何谐音等名字也有此类意义。

何玉璞、何玉壁与“和氏璧”相关联.何勉.有“和睦勤勉”之意.何为贵,则出自《论语·学而》“札之用,和为贵”。

何姓,作为中华姓族中的映袂大姓之一,仅仅简介如上是无法概括其取名技巧的全部内容的.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作一个大致的概说,难免挂一瀚万、辫谬盛出.更详细更具体的问题.只有待来日再作深入的探讨了。

5.姓名连义法古今都有这种取名的方法。

清代有画家、崖州知州、海盐人何其伟,诗人、地理学家、石屏人何其英,当代著名诗人何其芳等。

“何其”二字相连,愈为“何等”、“多么”,他们三人的姓名的意义分别是何等伟岸、何等英俊、何等芬芳,或者是多么伟岸、多么英俊、多么芬芳。

古代人的起名习俗

古代人的起名习俗

古代人的起名习俗一。

尊古。

古人命名时也多表出对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二.述志。

中国人在命名时非常看重伦理道德和功业。

以德命名者有曹孟德、刘玄德、朱德、李德邻。

以仁命名者有曹仁、薛仁贵、王守仁、康广仁等三.祈福。

就连大圣人孔子也曾承认富贵是人之欲求。

如李广利、刘传富、盖宽饶、王富贵、钱广、吴寿富、孙福寿等。

现代人们命名也常有这类词,如王永贵、李冒富、张得利等。

对仕途的追逐也是如此。

四.消灾。

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示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愿望,命名有时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如霍去病、司马消难、辛弃疾五.添寿。

人们总是希望能将生命尽量延长,最好能寿与天齐,达到孙悟空的理想。

这种对生命的执著和祝愿,有时也通过命名表现出来。

所以,在命名时多喜用寿字:如毛延寿、张承寿、徐增寿、潘天寿等。

另外,喜爱用延年、万年、永年、大年、龟年、万龄、延龄、松龄谁给孩子起名?孩子出生之后,总要有人为之命名。

那么谁最适合为孩子取名呢?或者说,中国传统的命名习俗,一般是由谁来充当这个角色而最具有权威呢原始社会的时候,起初应该是由母亲为孩子命名的到了屈原的时代,便已经确立了父亲为孩子取名的绝对权威。

除了父亲为子女命名外,谁还能担任这个角色呢?首先是祖辈。

其次是皇帝。

由于我国古代皇权和忠君思想的存在,因此皇帝也非常好为非皇族之人命名第三,由舅舅取名第四,当今社会,除父母、祖父母为孩子取名外,还常常保留着请父辈之友、祖辈之友为孩子取名的习俗今天,同名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多,早已成为前所未有的重大社会难题之一,谁来命名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新生儿出世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外祖父外祖母、姑姑舅舅纷纷参与,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而集体为之取名,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且来得更民主。

取名咨询服务公司成立之后,请专家命名、向电脑咨询,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且更有点现代化和开放的味道。

古代的人是怎么取名字的

古代的人是怎么取名字的

古代的人是怎么取名字的
古代的人是怎么起“名字”和“号”的?现在的人大多数只有名而无字,所以我们通常讲到的名字仅仅指的是人的名或姓名。

可是在古代大多数人,尤其是*贵族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号”。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

古代取名方法最早是出现在先秦时期,著名的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作为选取名字的“五原则”。

到了汉代取名的风尚又与先秦大有不同,尊老、德*、身份、称谓一类敬谦美辞,是给孩子取名时的首选。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是采用单字命名。

从皇室到老百姓都以单字为好,如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惠帝刘盈。

为何钟爱单字命名?原来早在先秦时就有种观点认为二字名低贱、不懂礼数。

这一单字取名的风尚一直影响着后世。

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玄宗两位皇帝为双字名。

南宋及以前的大多数皇帝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两代单字名才逐渐冷落,在明清两朝的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才使用单字名。

到了宋代又开始以“字辈取名制”开始命名。

从北宋元开始编修的孔氏族谱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

宋代之前虽然也有以字辈取名的,但现象并不普遍。

宋代以后这种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

古代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对于所生子女,因其生理、*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

男的则多取名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人的称谓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的称谓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的称谓的古代文化常识【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古代人起字的方法

古代人起字的方法

古代人起字的方法咱中国人老祖宗那可是相当有文化底蕴的呀!古代人起字那可是有一套一套的呢!你想想,那时候的人可讲究啦。

古人起字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儿,那都是有深意有讲究的哟。

一般来说呀,会根据本名的含义来延伸。

比如说,一个人叫“勇”,那他的字可能就会是“毅”之类的,强调他勇敢坚毅的品质,这不是很妙嘛!这就好像是给名字又加了一层注解,让别人更能理解他这个人呢。

还有啊,会根据排行来起字呢。

家里老大可能就会有个“伯”字相关的字,老二呢就是“仲”,老三是“叔”,老小就是“季”啦。

你看这多有意思,一下子就知道在家里的地位了。

就好像现在家里的老大老二一样,有个特别的称呼,多亲切呀!也有的人起字会参考一些经典著作或者典故呢。

从那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灵感,给自己取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字。

这就好比现在我们从书本里找一句喜欢的话当作座右铭一样,多有意义呀!而且哦,古人起字还会考虑五行呢。

什么金呀木呀水呀火呀土呀,要是觉得自己命中缺啥,就在字里补上,祈求能平衡一下,这是不是很神奇呢?这就跟现在有的人会根据星座来分析自己的性格命运有点像呢,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也是一种寄托呀。

你再想想,古人之间互相称呼字,那感觉多文雅呀!比起直呼其名,叫字显得多尊重呀。

这就像我们现在跟朋友之间会有一些亲昵的称呼,显得关系特别好一样。

古代人在这方面可真是讲究呢,通过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份、性格还有文化素养。

你说,这古人起字的方法是不是特别有趣,特别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要是我们现在也能像古人那样给自己起个字,那该多有意思呀!说不定还能掀起一股复古的潮流呢!咱也感受感受老祖宗的智慧和文化魅力,多棒呀!咱可不能把老祖宗这么好的东西给丢了呀,得好好传承下去呢!。

详谈历史上古代人们五种起名方法

详谈历史上古代人们五种起名方法

详谈历史上古代人们五种起名方法古时候人们都是怎么给出生的孩子起名的呢?下面我们看看历史上鲁国大夫对起名方法的理解。

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六年九月,其夫人文姜生下长子姬同,鲁国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和庆祝仪式。

在行礼之前,桓公向博学的申繻请教给自己的嫡长子,未来的鲁国国君取什么名字。

申繻答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这是目前所见的关于中国古人取名的第一次总结。

名字的种类有五:◆所谓信,就是初生时所带来的特殊标记。

比如身上的胎记,手掌的特殊纹路,乃至特殊的日子,等等。

比如唐叔虞,其手掌纹路有字形曰虞,故名之曰虞;鲁季友出生,其手掌纹路有字曰友,故名之曰友。

诸如此类。

◆所谓义,就是以祥瑞之字名之。

如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皆此类也。

◆所谓象,就是以相似之物名之。

如孔子名丘,据说是因为“生而首上于顶”(史记孔子世家),脑门比较高相关土丘,故名之曰丘。

◆所谓假,就是以万物之名假托之意。

如春秋时很多人名曰杵臼(宋昭公,晋之公孙杵臼),就是取杵臼之坚实不坏之意;孔子名其子曰鲤,亦此类也(似取鲤鱼跃龙门之意)。

◆所谓类,就是取和其父亲类似的名字。

如鲁桓公和其太子同日而生,故名之曰同。

另外申繻还说,取名字有一定的忌讳回避原则,最好不要以大的,重要的事物来命名。

因为依照周人风俗,对神的名字是要避讳的,所以国君之类的重要人物死后为神,将进入祖庙接受祭祀,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

所以用国命名就会废除国名,用官命名就会更改官职之名,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之名,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

比如晋僖侯名司徒,故僖侯之后晋国就不再置司徒之官;宋武公名司空,他死后宋国就废掉了司空之官;鲁献公姬具,鲁武公姬敖死后,具山,敖山(都在鲁国境内,在今山东省蒙阴县)也得跟着改名。

古代人起名(取名)有哪些讲究?

古代人起名(取名)有哪些讲究?

古代人起名(取名)有哪些讲究?姓名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用来呼唤,所以人们取名时很注意称呼起来是否响亮又明白,古代人的名字颇多双声叠韵字,呼唤起来押韵悦耳。

再则,名字作为一个字形固定的语词,还有其本身的意义,因而古人对名字的取义也是十分重视的。

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申儒曾将当时取名(起名)的方法做过归纳,包括五种类型:“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我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古人名字解诂所谓“信”,即按出生时的实际情况取名,包括婴儿本身的形貌特征、出生的时间地点、出生时的情状,推而广之,当时父母乃至国家、社会的境遇都可取入名中。

比如春秋初年的郑庄公是其母亲在梦中所生,即以寤生为名。

秦始皇生于正月元日,故名为政(与“正”通)。

明代的郑成功生于苍松之下,因此小名为福松。

所谓“以”,旧说以祥瑞取名,究其实质,乃是父母在取名时表达对子女的希望和期许。

后世自述抱负的自名,也属于以德命名的义法范畴。

所谓“象”,旧注云:“若孔子,首象尼丘”,即视身体某部位象自然界某物而以命名。

所谓“假”,就是借有关联之物为子女命名,比如孔子儿子出生,有人馈赠鲤鱼,孔子因名之为“鲤”。

孔姓所谓“类”,就是根据婴儿与父亲是否肖类的观感而命名。

后世因仰慕前人,就取与前贤相同的名字或含有敬仰前贤意义的名字的做法,即由此而衍。

由此可见,古人命名很重视取义。

名字的题取,不论是自名还是他人取名,命名者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时代或社会环境之中,取义的途径当然也离不开当时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点。

因此,名字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风俗和社会意识的痕迹。

中国的姓氏文化不同历史时代人们的命名,总会有一定的潮流,或隐,或显,前人通过概括总结,曾做出过许多可信的论断,比如商代多以日干命名,春秋人姓名之间常加助词,汉魏取单名之风盛行,魏晋二名盛用之字,北魏人好用神将之称为名,唐人取字多一言的复古之风,五代人多以彦为名,宋人之名多老态,辽金元人名多用奴哥字,金人多加汉名,元代汉人多有蒙古名等。

古代是如何取名字的

古代是如何取名字的

古代是如何取名字的古代人取名字和现在一样有什么含意么?还有“之”这些字怎么可以用在名字里面的?那么你知道在古代是怎么取名的吗?下面店铺就来告诉你古代是如何取名字的,一起来看看古代取名的方法有哪些。

古代取名字的方法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古代取名字的方法

古代取名字的方法

古代取名字的方法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重心是爸爸妈妈捧在手心的宝贝。

对于鸡年宝宝如何起名也是很多家长们比较关心的话题,那么你知道古代宝宝都是怎么取名的吗?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古代取名字的方法,欢迎阅读。

古代取名字的方法以出生地或家乡地名取名这种方式曾经非常流行,以至于你我身边总能找到几位有这类名字的朋友。

比如,比如沪生、杭生,他们的出生地八九不离十是在南方。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需要动动脑筋,不然会容易取重名。

你选择的地域名称越小,越不容易撞车,你可以运用小的地名,比如关牧村、郑板桥的名字就是运用了这一方法;你也不妨试试在宝宝名字里,只加地名中的一个字,再搭配一个别的字。

比如有的宝宝,取名“严思齐”,因为宝宝爸爸是山东人,故取“齐鲁大地”之意。

以父母姓氏叠加取名这个思路大致有三种操作方法:一是直接叠加;二是谐音叠加;三是取爸爸、妈妈两人的姓,中间或后面再加一字。

比如施扬,即爸爸姓施,妈妈姓杨,扬杨谐音,且少了一点,隐喻爸爸的些许遗憾。

又比如,姓王的爸爸加姓陈的妈妈,得出王嘉成的名字;周牧禾,寓指周爸爸、穆妈妈天作之合的爱情结晶。

这种取名方法,因为加入了母亲的姓,表示对妈妈付出的肯定,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所以,这种取名方法颇受欢迎,同时,因其省时省力,当下比较流行。

根据出生当天的特征取名根据宝宝出生时的日期、时辰、季节、天气、事件等因素来取名,即围绕着孩子的出生做文章。

这也属于比较简单省力的做法。

曾子叶,因为宝宝出生在子夜,故取“子夜”的谐音“子叶”。

柳雨庭,妈妈进产房时还下着瓢泼大雨,宝宝生下之后,雨就停了,于是,当爸的灵机一动,便有了“雨庭”这个名字。

杨楠楠,妈妈生宝宝时特别不容易——难产,故取名“楠楠”,用来纪念这段难忘的难产经历。

以谐音取名如果你的姓,可以找到好的谐音字,也不妨按谐音来取名,比如少年作家韩寒,就是利用谐音取名的典型例子。

古人起名字的方法

古人起名字的方法

古人起名字的方法古人的智慧一直是我们所羡慕的,那么你知道古代的人是怎么取名的吗?今天店铺为你整理了古人起名字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古代的人取名的方法。

古人起名字的方法1.什么是“名”和“字”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

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

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

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

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

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

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

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

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

古人命名的方法

古人命名的方法

古人命名的方法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取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因为大家都是名字跟命运有联系,甚至有些地方认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一生命运。

命名古籍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正因为如此,我们也从诸多的文字作品中看到人们对于起名字这件事的重视。

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方家几个媳妇生的那几个小孩,都被方翁非常郑重其事地起了名:大媳妇生的小孩奇丑无比,方翁取名叫“丑儿”。

三媳妇生小孩于凶年,他也触景生情,取名叫“阿凶”,并给大家讲了很多如此起名的道理。

命名常用字可见,在中国,取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大家都认为名字是一个人生命的预期,也是人生未知的奥妙。

从另外的角度上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

那么,古人是如何给人取名的呢?其实常用的方式有5种,真懂得用的人不多:命名古籍一、信,所谓的信就是指用一个人的出生的情况来命名作信,如以上说的方翁给孙子取名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又如传说晋国的始祖唐叔虞出生时,他手掌上有“虞" 的字形,因此,取名叫虞。

鲁国的季友出生时手掌上有“友”的字形,后来取名为友,也是这个道理。

二、义,用祥瑞的字眼取名叫作义,比如周文王名昌,是因为他的祖父知其必能昌盛周国,因此,取名讨此吉利。

三、象,用相类似的字眼命名就叫作象,比如孔子出生时头像尼丘,因此,才取名丘字仲尼。

四、假、借万物的名字来取名字的就叫作假,比如孔子的儿子伯鱼出生时有人赠送鲤鱼,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五、类。

用跟父亲相关的字眼取名字叫做类,这种方式用得较少,如父亲的姓名叫李昌,儿子的姓名叫李盛,喻指几代人昌盛之意。

命名古籍因此,古人给人取名是非常讲究的,讲究的背后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只是我们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重视而已。

但话又说回来,真懂的人也不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谈历史上古代人们五种起名方法
古时候人们都是怎么给出生的孩子起名的呢?下面我们看看历
史上鲁国大夫对起名方法的理解。

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六年九月,其夫人文姜生下长子姬同,鲁国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和庆祝仪式。

在行礼之前,桓公向博学的申繻请教给自己的嫡长子,未来的鲁国国君取什么名字。

申繻答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这是目前所见的关于中国古人取名的第一次总结。

名字的种类有五:
◆所谓信,就是初生时所带来的特殊标记。

比如身上的胎记,手掌的特殊纹路,乃至特殊的日子,等等。

比如唐叔虞,其手掌纹路有字形曰虞,故名之曰虞;鲁季友出生,其手掌纹路有字曰友,故名之曰友。

诸如此类。

◆所谓义,就是以祥瑞之字名之。

如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皆此类也。

◆所谓象,就是以相似之物名之。

如孔子名丘,据说是因为“生而首上于顶”(史记孔子世家),脑门比较高相关土丘,故名之曰
丘。

◆所谓假,就是以万物之名假托之意。

如春秋时很多人名曰杵臼(宋昭公,晋之公孙杵臼),就是取杵臼之坚实不坏之意;孔子名其子曰鲤,亦此类也(似取鲤鱼跃龙门之意)。

◆所谓类,就是取和其父亲类似的名字。

如鲁桓公和其太子同日而生,故名之曰同。

另外申繻还说,取名字有一定的忌讳回避原则,最好不要以大的,重要的事物来命名。

因为依照周人风俗,对神的名字是要避讳的,所以国君之类的重要人物死后为神,将进入祖庙接受祭祀,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

所以用国命名就会废除国名,用官命名就会更改官职之名,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之名,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

比如晋僖侯名司徒,故僖侯之后晋国就不再置司徒之官;宋武公名司空,他死后宋国就废掉了司空之官;鲁献公姬具,鲁武公姬敖死后,具山,敖山(都在鲁国境内,在今山东省蒙阴县)也得跟着改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