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阅读 《呼兰河传》故事简介级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挖苦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故事情节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故事情节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

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

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中考名著阅读呼兰河传故事简介级人物形象分析

中考名著阅读呼兰河传故事简介级人物形象分析

《呼兰河传》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关于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流离失所之苦,个人情感生活也屡遭坎坷。

前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以后,孤单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括着庞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著名文学家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故事简介《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目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各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诞生活的各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和它的卑琐普通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本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别离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蒙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如何的一个人?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用饭就吃三碗等。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文档1. 引言《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自1935年起写成,于1937年发表,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档将对《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小说概述2.1 内容简介《呼兰河传》以1930年代中国东北一个偏远小镇的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纷争、矛盾和命运之间的交织。

小说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呼兰河的成长经历展开,揭示了农村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抗争。

通过对女性家庭地位的描写,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和剥削。

2.2 人物角色《呼兰河传》中的主要人物包括:- 呼兰河:小说的主人公,聪明而坚强的农村女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生活和求学,并最终成为一名教师。

- 呼延寿:呼兰河的父亲,一个顽固保守的农民,对女性地位保持旧观念。

- 呼延灿:呼兰河的哥哥,放荡不羁,对女性虐待和剥削。

- 呼兰兰:呼兰河的母亲,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忍受了家庭暴力和不公平待遇。

3. 文学价值3.1 反映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呼兰河传》通过对女性地位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小说中的呼兰河通过艰苦的努力,逐渐战胜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

她的经历唤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封建观念的反思,引发了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3.2 批判封建礼教与封建观念小说中呼兰河一家的命运是封建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悲剧,尤其是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家族的压迫。

作者萧红通过对这一家庭的描写,不仅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的愚昧,也呼吁读者反思自己对性别平等的看法和偏见。

3.3 揭示农村女性的命运和抗争《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农村女性的命运和抗争,展现了她们艰难的生活。

小说中的呼兰河展现出了乐观、坚强和独立的人格,她不仅要面对家庭困境,还要应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

她的故事激励着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让她们看到希望和力量。

4. 结论《呼兰河传》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和抗争的杰出文学作品。

《呼兰河传》性格人物和群像人物

《呼兰河传》性格人物和群像人物

勤劳、追求幸福 有爱有希望
祖父
我的祖父
群像
居民 求生存
后花园中 念诗 烤猪、鸭
慈爱 正直 宽厚
精神、物质同样贫乏
大泥坑种种 各种围观 日常种种
为活着而忍受
扎彩铺 漏粉 染缸房
小团圆媳妇:
各种对比
前后面貌对比: 活泼健康到被治病致死 对婆婆的态度惧怕反抗 对“我”亲近友善 婆婆、众人对她的态度 治病看笑话 祖父觉得她是 个好孩子 同是孩子的她与“我” 的不同命运的对比
《呼兰河传》人物 分析
八年级三班
人物 分组
小团圆媳妇 组 有二伯 组 冯歪嘴子 组 祖父 组 群像人物 组
主讲人
叶子 韩伟松 刘亦杉 付玮佳 慈雅菲 路吉雨 钱雨昕
理解人物角度 跟人物相关的事 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以及细节 人际关系
比较方法来理解人物特点 比较对不同人物的态度、对同一人物的前
后不同态度 比较不同的人对他的态度 比较前后不同经历 和同类人的比较
小团圆媳妇
悲惨 没有尊严和

有二伯
古怪行为 可笑可怜
前后面貌对比 有病吗 治病的方法 婆婆行为心理对照
常说的一句话
外貌 言语 人际交往
悲剧原因 :人们愚昧 封建男尊女卑
贫穷、孤单、寂寞、 软弱又渴望尊严 麻木
冯歪嘴子 笑
工的?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造成他们现状 的根源是什么?
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或者作者创设这些人物形象的意图

呼兰河传阅读测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呼兰河传阅读测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呼兰河传》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省呼兰县人,原名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定稿于1940年12月的。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河山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著名文学家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故事简介《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歪嘴子的不幸。

三、人物形象分析1、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九年级语文呼兰河传

九年级语文呼兰河传
九年级语文呼兰河传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故事梗概 • 主题分析 • 人物形象分析 • 文学手法分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描绘东北小镇呼 兰河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萧红 的视角,展现了小镇居民的生活
状态和风土人情。
作品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描绘 小镇的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风 俗习惯,展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
小说中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人 性的探讨,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 和社会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
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文学 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 也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手
法。
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呼兰河传》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 过阅读和讨论该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
《呼兰河传》作为一部乡土文学作品,其细腻描绘的乡土 风情和人物形象,激发了更多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关注和创 作。
对女性文学的贡献
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在《呼兰河传》中以女性视角描 绘生活,对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启发了更多 女性作家的创作。
读者对作品的评价
情感共鸣
许多读者在阅读《呼兰河传》后,对作品中描述的人物和情感产生 了共鸣,感受到了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生活哲理。
人物之间的关系
01
萧红与祖父之间有着深厚的祖孙 情谊,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关爱 。祖父的慈爱与教诲对萧红的人 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在呼兰河城中,萧红与其他人物 如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 等都有一定的交集,展现了呼兰 河城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人物塑造的手法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个人 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以及内心世 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呼兰河传》部分赏析

《呼兰河传》部分赏析

挽歌《呼兰河传》是由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描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小团圆媳妇就是文中受封建迫害的典型代表。

团圆媳妇即童养媳,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天真可爱、健康活泼、举止大方,却被认为是“不守规矩”“不合传统”的异类。

十二岁本该是花骨儿一样美好自由的年纪,婆婆却以毒打的方式想把她调教成一个“安分守己”的传统妇女,这样残忍的做法还被邻居认为是“合情理”的,难道不是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泯灭吗?过了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又被认为“得了病”。

周围的邻居纷纷“建言献策”,然而这真的是出于对小团圆媳妇的爱护同情吗?更多的还是卑劣的凑热闹的心态吧!那些所谓的“土办法”更加直接鲜明地表现了老百姓的愚昧无知。

团圆媳妇的婆婆对饲养的鸡精心照料,甚至因为儿子踏死一只小鸡仔而殴打他三天三夜,小团圆媳妇的命更“轻贱”。

这不禁让人感到可笑和悲哀:畜生比人重要,人的生命之价值已跌落尘埃。

小团圆媳妇被当众扒光扔进滚烫的开水中三次,昏过去又被“救醒”,悲哀的嘶鸣却丝毫没有引起人们的怜悯之心。

“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这眼泪不是同情,是伪善和自我满足!围观的人们见她已昏厥,再无热闹可看,“开了眼界、涨了世面”后心满意足离开。

这种冷酷、麻木读来令人感到恐惧,在他们身上几乎完全丧失人性。

最后,小团圆媳妇死了,仿佛是家里死了一只苍蝇,没有人在意,悄无声息,在这世间什么都没有留下。

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的悲剧,她的死是婆婆和众多麻木愚昧的民众一手早就的,更是封建礼教、迷信思想、传统意识作用的结果。

杀人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或许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他们习惯于遵循“传统”生活,没有希望,没有期待。

这种“惰性”对于一个民族是可怕而可悲的。

萧红以一个女性视角抒发她对于社会的失望愤怒,但这些负面情绪终归来自她对民族、社会、国家的大爱。

《呼兰河传》人物形象解读

《呼兰河传》人物形象解读

陕西国防职教研究Shaanx+GuofangVocatonalEducatonResearch第30卷第4期202 0年12月Vol.30No.4Dec . 2 0 2 0《呼兰河传》人物形象解读韦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海淀100089)摘要:通过分析作家生平经历进一步解读《呼兰河传》的文学背景,把握全书主旋律,并对人物的形象予以解读,从中理解《呼兰河传》的时代的象征意义。

最后通过运用艺术理论对主线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分析名著中的 人物特质与性格,以此推动文本探索以及寻求文学与艺术共融的一面。

关键词:呼兰河传;萧红;主线人物;形象;个性;共性;熟悉的陌生人中图分类号:I206. 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SY033—(2020)04 —0038 —03《呼兰河传》为萧红所著,作者将童年的回忆记 录在书中,女作家萧红一生的经历非常坎坷,她的一生有着极致的孤独与悲伤,自从祖父死后,为了逃避封建专制的家庭,为了抵抗包办婚姻,她毅然走出了 家门,她在极度饥饿状态下向父亲指定的王恩甲妥协过。

一个“妥”字的形象的刻画了她的境遇:被黑 暗利爪紧握的少女。

戴望舒为纪念萧红写下了《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 长$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1作家萧红的悲惨命运萧红(1911年6月1日一1942年1月22日), 原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迺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 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中国近代作家,被誉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的父亲包办婚姻,给萧红指定了王恩甲,王 恩甲欠下大量赌债将她抛弃在旅店,当时萧红已经怀了王恩甲的孩子,旅店将萧红扣下。

她求助于《国 际协报》编辑部,编辑部为她派来了萧军。

初相识的感觉往往是最美好的,二人也曾有过温馨与甜蜜。

然而好景不长,萧军开始对萧红家暴并且有了外遇。

对萧军,萧红只有离开%诚然,萧军和萧红依然彼此 相爱,但把“爱”附于“自由”之上,萧红做不到%萧红是悲苦的,她将这种悲苦诉诸到了作品里:有《呼兰 河传》里受婆婆虐待与封建迷信毒害的团圆媳妇;有 《生死场》中被丈夫虐待满身长蛆的月英;有散文里承受剥削而死的王阿嫂。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是一部由萨班贝尔日诺夫所著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东北平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呼兰河流域的家族故事。

小说以呼兰河为主线,展现了一幅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以及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对呼兰河流域的家族故事的叙述,展现了一幅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

小说以呼兰河为主线,描绘了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以及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

小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通过对呼兰河流域的家族故事的叙述,展现了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

呼兰河流域的家族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家族成员的命运起起伏伏,家族的兴衰变化也在呼兰河的流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作者通过对家族成员的刻画,展现了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使读者感受到了家族的命运与河流的交织。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与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东北平原,感受到了那片土地的粗犷与淳朴。

最后,小说通过对呼兰河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呼兰河是东北平原的母亲河,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变化,也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作者通过对呼兰河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以呼兰河为主线,通过对呼兰河流域的家族故事、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以及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使读者感受到了家族的命运与河流的交织,东北平原的粗犷与淳朴,以及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展现了东北平原的独特风情和人文景观。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先祖的人物形象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先祖的人物形象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先祖的人物形象特点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于文章内容分析先祖的人物形象特点,仅供参考:《呼兰河传》中祖父的人物形象分析:“我”的祖父是个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好的人。

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他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他又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后花园玩。

读过原文我们仿佛看到一老一少在后花园里嬉戏打闹,笑声肆无忌惮,穿过云霄,但似乎又夹杂着丝丝的复杂。

祖父是萧红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保护伞,给予少年的萧红,甚至长大成人后的萧红家的温暖,亲人的祝福,祖父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无私的爱,更是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以至于“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 [4]正是由于这些我喜欢和祖父呆在一起,祖父的爱培养了萧红善良,热爱自然和美的天性。

祖父是萧红心中的一座丰碑,是温暖与爱的化身。

人物性格描写在现代小说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在塑造人物时不仅要具备比较鲜明的个性,而且能恰到好处的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本质,塑造具有高度真实性的人物形象成为趋势,并且创作实践早已证明了这种理论的深刻性,似乎《呼兰河传》中没有突出的中心人物,没有按照典型原则塑造出个性丰富的单个形象而忽视并否定作品的人物塑造。

这部作品绝对是小说的个别现象。

当我们将分析的目光仅仅驻留在外在的表象的话语以及各章叙事单元时,我们已有的小说结构理论和小说阅读经验所形成的文学接受心理定势,就会因批评主体和批评客体发生错位而将理性判定引向误读的歧途。

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祖父作为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他的身上不光拥有美好的一面,他也是在特定条件下文化社会的产物,在封闭落后的呼兰城里,人类对于未知事物有天生的恐惧和崇拜,对于意外的死亡也带有宗教救赎的意,生长在这个大背景下的祖父无法避免被大环境的同化,这种同化导致在面对困难时无法寻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只能以无可奈何的态度去面对。

呼兰河传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呼兰河传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呼兰河传》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著名文学家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故事简介《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三、人物形象分析1、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呼兰河传》阅读出题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

《呼兰河传》阅读出题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

《呼兰河传》阅读出题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著名文学家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故事简介《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三、人物形象分析1、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萧红《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萧红《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萧红《呼兰河传》内容简介《呼兰河传》是由作家萧红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内容简介: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动物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可却没一个愿意。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异常热闹。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得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

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

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

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

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

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

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

《呼兰河传》:生存与坚韧的奋斗

《呼兰河传》:生存与坚韧的奋斗

呼兰河传:生存与坚韧的奋斗
概述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东
北地区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并通过主人公呼兰河
一家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坚韧不拔、努力奋斗的精神。

主要内容
1. 背景介绍
呼兰河是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小村庄,位于东北地区。

小说以20世纪初为背景,该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之际。

2. 主人公介绍
主人公是呼兰河一家人。

父亲是一个普通农民,母亲则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

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3. 生活环境与困境
小说中描写了呼兰河一家人生活在贫穷落后的环境中,缺乏基本生活物资和教
育资源。

他们每天辛勤劳作,却始终身陷贫困。

4. 坚韧的奋斗精神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艰辛,呼兰河一家人从未放弃希望和努力。

他们用他们的
双手改造着生活,通过种田、经商等方式为了生计不断奋斗。

5. 生存与社会变迁的冲突
小说中展示了呼兰河一家人在社会变迁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冲突。

经济层面上的困厄、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政治混乱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给他们带来了无数磨难。

结语
《呼兰河传》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中国东北农民阶级的艰辛生活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这部作品引人深思,使读者对于坚持与梦想、生存与抗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它不仅是一部纪实性小说,也是文学作品中有力的见证与警示。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
命运多舛的人生经历
萧红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这种经历也反映在她的作品中,使 得她的作品具有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独立思考与坚定信仰
萧红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信仰,这种精神值得 我们学习和借鉴。
THANKS
人物关系分析
萧红与祖父
亲密无间的祖孙关系,祖父对萧红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萧红与团圆媳妇
虽然两人命运截然不同,但团圆媳妇的遭遇引发了萧红对封建社 会的深刻反思。
团圆媳妇与其他村民
村民对团圆媳妇的歧视和虐待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理描写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 复杂性和多面性。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萧红
聪明、敏感,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渴望。她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对自 由和爱情的追求,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苦和挫折。
祖父
慈祥、宽厚,是萧红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他的人物形象体现了 亲情和温暖,为萧红提供了避风的港湾。
团圆媳妇
年轻、活泼,但命运多舛。她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 压迫和束缚。
对比手法
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突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 命运差异。
语言描写
通过人物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身份特 征。
04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语言特点
简洁明快
01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用词简练,却能准确表达人物
内心世界。
生动形象
02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小说以呼兰河小城为背景,通过描绘小城中人们的生活琐事和风俗习惯,展现了 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人性的复杂和悲凉。
作品评价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 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呼兰河传-萧红

呼兰河传-萧红

《呼兰河传》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著名文学家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故事简介《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三、人物形象分析1、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呼兰河传,介绍词,500字

呼兰河传,介绍词,500字

呼兰河传,介绍词,500字《呼兰河传》是一部以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萧红。

小说以描写农民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农民阶级在旧社会的困境和斗争,以及他们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一个小村庄,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呼兰河的农民家庭的命运。

呼兰河是一个贫穷的农民,生活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

他和妻子、儿子一起努力耕种土地,但是由于天灾和人祸的不断袭击,他们始终无法摆脱贫困。

小说以家庭为单位,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农民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艰辛和坚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

呼兰河是一个顽强的农民,他坚持劳动,勤俭持家,但是他的努力往往被外界的不公和压迫所摧残。

他的妻子玛丽亚是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性,她不仅要承担家务劳动,还要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

呼兰河的儿子小六是一个热衷于读书的少年,他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面对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他的努力往往无法得到正当的回报。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

作者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细节的刻画,真实地展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抗争。

小说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通过对农民的内心独白和对话的描写,让读者深入地感受到他们的苦难和坚韧。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反映农民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小说通过对农民的描写,揭示了旧社会的不公和压迫,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呼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鲜明而真实,他们的命运和斗争成为了无数人的代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感人情感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更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社会问题感兴趣的人士来说,阅读《呼兰河传》都会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著名文学家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故事简介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
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说明她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活泼。

2、小团圆媳妇婆婆
“用破棉把她蒙起来了”;“又把她给蒙起来了”;“把她的衣服撕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心里又悔又恨”;“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再联系选段之外婆婆的那一大段语言描写:“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

可是我也打过她,
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

……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点狠了,打昏过去了。

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

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

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青子给她擦上了。


保守固执,遵从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麻木、残忍、愚昧
3、二伯-----处于奴隶地位,有时思想却是主子们的思想。

作者着重揭示了二伯的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的性格。

4、冯歪嘴子----是《呼兰河传》第七章着重描述的人物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

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

5、祖父
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

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
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