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总结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第一章学校德育的时代背景第一节社会变迁与社会道德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一)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1、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物质增长方式的持续革新2、日新月异的物质生产技术3、持续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二)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1、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丰富了社会道德需要2、高速运转的社会形成了对道德与教育的迫切需要3、以物质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道德的挤压二、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一)复杂的社会变迁1、广泛而快速的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2、复杂细致的社会分工3、人际关系的重构(由以血缘家族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转变为以业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4、现代家庭对社会的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二)社会变迁对现代道德的影响 1、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1)社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社会的开放与多元(2)社会道德从以血缘家族为中心走向以血缘为中心。
(3)社会道德的监督作用与约束作用逐渐减弱(4)专业道德要求的日益丰富与发展(5)局部区域的道德问题全社会化2、社会变迁在改变整个社会道德大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1)小型家庭需求的变化(2)儿童成长环境变化(3)家庭能力变化三、社会信息流通的飙升及其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一)信息保存与流通的文明意义 1、信息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发展资源2、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与信息的流通过程密切相关(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思想道德影响的传播途径 2、新媒体技术对社会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影响(1)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巩固了开放与平等的思想观念(2)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了人们的主体参与性(3)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也增加了信息鉴别的难度。
第二节冲突与融合中的价值理念一、人本思想的不断深化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交织(一)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1(二)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碰撞中寻找生机与活动的中国文化三、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矛盾与融合(一)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二)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分离(三)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四、价值多元的矛盾与发展之路五、共同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六、社会责任的泛化与不确定(一)庞大的社会责任领域和责任主体(二)社会责任的分散与不确定第三节个体道德发展的矛盾一、不确定的道德观念二、确保共性与崇尚个性的融合三、平等的权利与责任的日益重视四、社会与个人选择的艰难(一)现代社会宽广的选择范围带来了选择困境 1、选择的责任与必然承担责任的要求 2、更多选择带来的选择困境(二)如何确立正确的选择态度:“用进废退”的原则问题思考:考擦你所生活的学校和家庭社区周围有哪些具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变化?你知道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吗?第二章学校德育面临的冲突第一节德育理想的失落一、价值关怀的缺失(一)学校知性论德育范式对人生价值的忽视(二)社会焦躁与功利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忽视(三)矛盾的价值观念对明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损害二、德育层次性的模糊首先,道德教育是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结合,而学校德育只找到了道德规范的教育途径,对于道德理想的引导常常处于道德缺失的状态。
德育原理笔记期末总结
德育原理笔记期末总结一、导言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德育原理,我们可以了解德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对德育原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德育原理。
二、德育的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同时,德育还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促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自律和自控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的原则德育的原则是指在德育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其中,个别发展原则是德育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需求,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德育教育活动。
激励原则要求教育者应当合理设置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德育活动。
团队合作原则是强调学校和家庭应当密切合作,在德育实践中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德育的方法德育的方法是指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采用的各种手段和策略。
其中,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德育领域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要求教育者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发掘学生内在的主动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德育能力。
同伴教育方法是指引导学生利用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德育任务,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情感教育方法在德育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情感交流和体验活动,培养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和情感智力。
五、德育的评价德育评价是指对学生德育成果的评价和反馈。
它不仅是教育者对学生德育实践的总结和评价,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的重要依据。
德育评价的重点是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同时,德育评价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自觉接受和主动参与德育评价,提高他们的德育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德育原理总结报告
德育原理总结报告一、引言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对德育原理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德育原理1. 综合性原理德育是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
德育应贯穿于课堂教育、学校管理、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
只有将德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2. 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原理德育与智育是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智育则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
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原则表明,只有在德育的基础上实施智育,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 个别性原理每个学生的德育进程都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
德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别差异的培养,因材施教,培养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4. 社会性原理德育是社会性的工作,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合作,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
学校要与家长和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形成德育合力。
5. 适应性原理德育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德育工作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只有与时俱进的德育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
三、德育原理的运用德育原理的运用是指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根据原理进行具体操作和实施。
以下是针对不同原理的德育实践建议:1. 综合性原理在学校管理中,将德育融入校规校纪的制定和执行中。
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原理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意愿。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第一章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 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概念: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等级性:在古代社会,道德教育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到整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都是受制于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的;神秘性:指在学校德育或多或少的宗教或类宗教特性(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部学校教育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完全从属于宗教组织);经验性:第一,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采取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方式,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第二,道德教育思想不分化、非专门化,缺乏“科学”的证明。
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二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三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第二章1、苏霍姆林斯基的三点教育探索表现: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并努力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工作,认为有一条重要的教育准则,那就是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到的财富里生活;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时充分考虑到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连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因素;最后,他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德育,或者说在他的教育艺术中显示德育更多地隐性化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理论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以下是德育原理的重点整理:1.具体性原则:德育应具体到个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存在差异,德育应给予他们个别指导和关怀。
2.积极性原则:德育应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鼓励、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兴趣和热情。
3.生活化原则:德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道德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到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能力。
4.分层次原则:德育应分层次进行,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需求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德育方式和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德育内容、方式和程度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5.教育化原则:德育应与教学相结合,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德育不能脱离课程,应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和校园生活等渠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6.领导原则:德育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带领,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
学校领导应制定德育方针,建立德育组织和管理体系,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7.师德示范原则:德育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领。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品质。
8.社会化原则:德育应与社会相结合,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的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孤立于社会,应积极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共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9.全面发展原则: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育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德育要与学校其他教育目标相统一,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10.探索性原则:德育需要敢于创新和探索,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变化。
德育原理超级完整版
德育原理1.“守一”意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转化理论”。
所谓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
2.德育的内含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4.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5.德育的现代化特征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才为目标的德育①学校德育的民主化②学校德育的世俗化③学校德育的科学化6.德育理论的形态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7.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8.德育的本质三种人性①是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本原性的人性②是与兽性相对的人性—这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或者德性)—它是前述两种人性综合与运动的结果。
9.对道德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第一是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本质。
第二是从本质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本质。
最后,道德教育本质讨论还有一个在教育内部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较的本质探讨唯度,这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等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质的不同。
德育功能的含义;德育的效果有高有低,因具体的德育实践而定,但德育功能却有一定的稳定性的规定。
故客观效果和能量只能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德育在生活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德育在(品德),一是道德主体的品质。
二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行生活。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德育的定义和意义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
2.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的整体性原理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为目标,从心智、情感、意志、道德、品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加有效。
3. 德育的示范引领原理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德育的全面指导原理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5. 德育的阶段性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德育的健康原理德育应该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7. 德育的社会性原理德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8. 德育的系统性原理德育应该系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
三、德育原理的实施策略1. 培养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还应该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构建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环境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德育原理
对德育内涵的理解:1.道德教育即得“道”教育,是知道于行道的统一,是关怀内心、关心他人、学会做人、追求幸福的教育。
2.德育内涵丰富,应避免德育泛化、窄化、异化。
3.德育是最富有道德性的教育,是最具有人性光辉、最富有生命关怀的教育,德育是关照人性的教育、是引领生活的教育、是关怀生命的教育。
4.德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在德育主体面对他人而是面对自己,尤其是在和自己的灵魂独处的时候5.德育就是引导人们通过一种人道的生活,有同情心、有爱心、有善心,多做好事、善事,能够从善如流,做到无愧于心一、公民教育与德育对公民教育的理解:“关于公民身份的教育”,着重传授历史和政治方面的知识;“通过公民身份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学习公民知识;“为了公民身份的教育”,侧重使其掌握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性情等。
二、生命教育与德育生命德育主张道德教育要认识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完善生命。
三、生命道德体验与教育倡导道德体验论,将教育者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称为体验者,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
四、情感教育与德育情感德育理论认为,道德情感是一个人道德发展的基石,学校德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出发点,通过情感陶冶、情感关怀、情感体验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
五、信仰教育与德育信仰是主体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信赖和执着追求。
德育与生活的关系1.道德教育源于生活。
2.道德教育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
3.道德教育只能在生活中。
4.道德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可能的生活。
德育功能就是德育活动对个体发展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正功能是指德育活动对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起到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负功能是指德育活动对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起到的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
显性功能是指依照德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期望,德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是指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德育原理总结1[1]
第一讲走进德育原理⏹德育的时代遭遇(一)德育之重1.德育之于社会从美国次债危机(subprime crisis)说起⏹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六大报告》如果你追求主人——奴隶制度,你只需要一些规则和鞭子;如果你追求自由,你就需要各种复杂的机制和交往的环境——信息、选举、争论、程序规则等的有效性。
同样,在自由社会中,道德教育也需要更多的注意。
——【英】威尔逊2.德育之于个人3.德育之于教育⏹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是应该包含有教导和学习的因素在内,但反过来说并不一定为真。
亦即有教有学的行为或活动,不见得就是教育。
这是因为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价值的活动。
——陈逎臣《教育哲学》(二)德育之难1.常规之难⏹知识与价值⏹绝对与相对⏹永恒与暂时⏹内生与外铄2.时代的挑战⏹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新兴的媒体社会⏹价值多元的喧嚣3.“有中国特色”的困难德育的政治依附性与独立性(三)德育之病1.功利主义症候群⏹政治功利主义⏹社会功利主义⏹个人功利主义⏹教育功利主义2.应试考试综合症⏹德育与智育⏹控制与自由⏹目的与手段⏹整齐划一与多样个性(四)德育之急⏹德育是一个呼唤智慧且需要高度智慧投入的领域⏹德育的逻辑起点(一)人是道德的动物1.人是什么?“狼孩的故事”“1977年纽约停电事件”2.什么不是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第十章 德育原理
第十章-德育原理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2.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教育活动主体。
3.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5. 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6.学生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它们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源泉和基础。
7.德育原则主要有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8. 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是区别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根本点。
9.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既要遵循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这就是知行统一原则。
10.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既要注意发现,扶植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并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克服其消极因素。
具体运用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原则。
11.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并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及表现的规律提出来的。
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的原则是依据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规律提出来的。
13.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决定的。
14.德育过程是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15.知指品德认识,它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6.我国模范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德育(Moral Education)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
它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公民。
本文将对德育原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德育教育。
一、德育的目标和意义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价值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德育教育的主要意义包括:1. 增强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 塑造个人品质: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人素质,使他们具备坚定意志、高尚情操、健康心态等品质。
3.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具备自律、秩序、守纪律等素质。
4. 发展综合素质: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他们的智力发展,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素质。
二、德育原理的基础德育原理是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它们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德育原理:1.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2. 以实践为基础原则:德育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3. 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原则:德育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教育与家庭相结合原则:德育教育需要与家庭相结合,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德育教育的方法德育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德育教育方法:1. 示范引导法:教师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
德育原理重点(归纳)
(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矛盾是: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的依赖性减少而自主性增强,他们开始出现一种自控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此阶段对儿童影响较大的是父或人物。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什么是道德认识呢?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情景、道德关系、道德规范的认识和评价,最终要升华到对社会共同重要价值的认识与评价。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有什么作用?
道德认识帮助个体认清道德情景与关系;
道德认识告诉个体,我们的社会更倾向于怎样的选择与行动;
道德认识是交流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的基础。
他认为,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他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发展自主性是很必要的,否则儿童的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或者变得过分羞怯,难为情,或者变得疑虑。当然让儿童实现自主时也要有一定的限制,以便为将来参加法制生活有所准备。
(三)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
这一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主动性与内疾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开始进行各种运动。
一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一个性冲突二目标冲突三规范冲突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一目标趋同二尊重信任三心理相容四智能互补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类型集体组织关系教育促进关系心理情感关系专制型权威管理控制一切畏惧服从放任型松散放任疏于指导冷淡疏远民主型合作协调教育指导与自我教育尊重信任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三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策略一尊重与爱护1从哪些方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尊重学生发展的现状提出合理的目标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公正对待学生公正是信赖的基础宽容对待学生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协调统一而非全知全能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2对于学生需要注意避免的误区偏爱依照主观情绪错爱爱才爱钱爱地位溺爱一味放纵袒护泛爱事无巨细全盘掌控不爱对学生淡漠缺少关注爱法不当纯粹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德育原理知识点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总结在现代社会中,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学生的品德培养,还涉及学生的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方面。
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德育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德育原理。
一、德育目标1.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中,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学校德育工作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着想。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技竞赛、创新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德育内容1.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了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保护自己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3.公民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责任和义务。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1. 个性发展原理德育原理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特长。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2.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原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品德、体魄、美感和劳动等方面,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
3. 实事求是原则德育原理强调实事求是,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
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以德育为首原则德育原理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 笃信笃行原则德育原理强调笃信笃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仰和行为自律。
教育要引导学生笃信任何宗教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等,培养学生做一个有信仰、有原则的人,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律能力。
6. 教育为主原则德育原理认为教育是引导性的、塑造性的过程,要贯穿“教育为主”的原则。
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上的引导和塑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德育原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了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德育为首、笃信笃行、教育为主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贯彻这些原则,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原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往往会受到挑战,而德育原理则可以成为稳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
同时,随着教育形式的改革和发展,德育原则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教育需求。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育的原理
德育的原理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德育的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它们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的原理之一是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而德育则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激励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和知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上均衡发展。
德育的原理之二是德育要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也有差异。
因此,德育应该注重个性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德育课程和活动。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意识,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德育的原理之三是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应该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德育的原理之四是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践和巩固。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的原理之五是德育要注重激励与规范相结合。
德育工作既要注重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注重规范,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激励可以采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规范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和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的原理包括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德育要注重个性化、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德育要注重激励与规范相结合。
这些原理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德育原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2. 德育对象德育对象是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德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3.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内容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
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模范榜样作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德育方法要求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个人的品格魅力和情感感染力,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特征1. 积极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动机和内在动力。
德育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2. 个性化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德育教育。
3. 整体性原则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4. 现实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要,注重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个性。
5. 社会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校、家、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三、德育原理的教育实践1. 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德育目标。
德育原理总结
德育原理总结
德育是指对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习惯、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人。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完全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德育原理。
一、全面性原则。
德育工作应当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注意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注重多方面的发展。
二、科学性原则。
德育工作必须以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为基础,注重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具有差异,因此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其不同的道德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德育工作,包括道德方针不同、对于德育形式、意志品质、社交能力等需要有个性化的指导。
四、实践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德育知识和修养道德品质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德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时代性原则。
德育工作必须紧密联系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之与时俱进,力求取得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
六、综合性原则。
德育工作必须与其他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如要与课堂教育、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一起开展,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综合性和深度性。
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校长、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深化学生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品德的高素质人才。
德育原理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 能力的过程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四、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 遵循的基本要求。
• • • • • • •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正面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后进生转化
• • • • • 必须确立正确教育观 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后进生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潜藏“闪光点” 对后进生教育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 对后进生的教育,还需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 点,主动及时地调整教育内容、方法和步骤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对各方 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 步调一致,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系统连贯地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贯彻这一原则的要 求是: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更要顺应形势,锐意改革。 “丰富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 “优化德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
三、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 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 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 动,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 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 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基本矛盾
• 德育过程基本矛盾就是社会通过教育者提出的 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会不断地将 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 品德,从而完成德育任务。 • 德育过程的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德育过程主 要是品德的社会继承过程。它不要求受教育者 在实践中摸索,独立地去发现、创立新的思想 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而是通过德育活 动,让学生掌握社会业已形成的思想体系、政 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德育的意义与任务一、德育的意义1. 加强德育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2. 加强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培养出来的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人才;要先成人,再成才,否则培养出没有良好道德素养的高级人才,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更大的危害。
)3. 加强德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二、德育的任务:1.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2.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培养学生具有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章德育即道德教育一、大德育:政治教育(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二、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道德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三、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的区分。
道德领域规范与其他的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着善恶评价的标准,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在学校生活中,能够以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评价的领域叫非道德领域。
在学校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或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需要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作出严格的区分,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四,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二者内容的变动性不同:政治教育内容变化较快;道德内容比较稳定,变化较慢。
②二者的实施过程不同:政治教育依靠强制性的方式;道德教育依靠自愿自觉。
(2)联系:二者在学生的教育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既不能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也不能用道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
四,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1、在等级社会里,道德和礼仪的界限很难分清,到了近代,道德和礼仪的关系才被人重新认识2、道德是内在的,礼仪是外在的3、礼仪是道德训练的重要手段4、礼仪不是美德,但它是一切道德之源五,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区别1、对象不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品德;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人格2、目的不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3、内容不同: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私德、公德、职业道德、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心理咨询的内容是人格心理的各种表现4、方式不同: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个别谈话、座谈、报告会;心理咨询的方式是心理咨询5、方法不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说服、示范、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询的方法是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互换等6)运作机制不同:道德教育的运作机制是规范和评价;心理咨询的运作机制是移情和接纳(7)理论基础不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德育理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2、联系:1)心理咨询不是德育,但它是学校德育有益的补充(2)防止心理问题道德化和道德问题心理化第三章:1、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之所以有必要实施德育,首先是因为德育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须的,人的道德属性使人不但接受道德教育的必要,而且有从事道德教育的必要,因为教育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同时教育也使自我发展和自我延续的方式。
而学校在实施德育上有着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学校德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学校不但是社会道德的继承者,而且还是社会道德的创造者,因此学校只有担负起对每个学生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他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第三学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就必然要担当道德责任,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进步为使命。
学校即使不考虑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单以维护学校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出发,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此外道德的相对性也使教育成为必要,正式因为道德还有相对的一面,所以在一个共同体才需要进行道德教育。
2、消极德育与积极德育:消极被动的德育观,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教育需要等待时机,它并不是教育者想进行就可以进行的活动。
只有当个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道德问题,有接受道德指导的需要时,才对他进行道德指导。
另一种是积极主动的德育观。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品质是人类必备的品质,不论个体有没有道德发展的需要,不论他愿意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都有必要义无反顾地对他进行强有力的道德教育。
(2)消极德育的积极意义:今天人们普遍反对违背学生的自觉自愿进行道德灌输,主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施程度不等、内容各异的道德教育,实际上与孔子、卢梭的见解有着某种契合。
第四章德育的可能性一,美德可学不可教美德学习不同于知识、技能、语言的学习,技能本身无善无恶,而美德则是价值观的完全体现,模仿榜样是儿童的天性,但刻意为美德学习树立的榜样只会适得其反1、从教的日常语义上说,美德可教;2、从教的严格意义上说,美德不可教二,美德可间接教不可直接教:1、直接教授美德效果微乎其微2、间接的道德渗透是有效的德育途径三、伦理学分歧(一)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善的理性知识(二)美德最终落实在行动上亚里士多德:1、知识不是作善作恶的源泉2、美德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最终体现在行动上3、美德的获得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习惯的养成和获得第五章:德育内容:1.试分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通常以家庭就美德为核心,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
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学校中的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家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
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道德规范。
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1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
学校实施的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各含不同内容,但是在一些方面又相互交叉重叠,如为人诚实,即可能是私德教育的内容有可能是公德教育的内容,还可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分析道德思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学校德育中,道德思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要求的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意实现,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道德理想指导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的运用,道德原则也指导道德规则的运用。
3.分析促进道德认识发展,培养道德情操,道德行为训练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早起的行为训练开始的,所以道德教育以儿童早期良好习惯的训练为基础,但纯粹的行为训练并非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认知,又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还有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分别进行。
4.试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学校德育内容存在的三个不同层次,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其中,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并指导这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具有激励的功能。
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原则教育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教育重在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约束功能。
学校德育的层次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功能,学校的与功能不足或功能失调的问题多出于结构不合理。
5.是比较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与西方学校德育内容的异同。
不同之处体现一下四点,第一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限于道德教育。
第二,中西学校德育都有公德和私德内容,相对来说,中国重视私德教育,西方重视公德教育。
第三。
中西教育都有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道德规则和原则比重较大,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贫乏。
西方学校德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
我国德育比较重视对学生高尚品德行为的激励作用。
第四,都重视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更加重视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我国中小学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国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具体美德。
而西方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
第六章:德育手段1 .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义务判断在道德语境中,“评价性语言”声明的,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有义务去做的事情。
这些判断均系“道德价值判断”,而非“道德义务判断”。
这类道德判断归根结底是对善良生活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具有终极价值、应当追求什么、珍视什么,把什么传递给下一代的断言,有别于关于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道德义务判断”。
区别是相对的:道德价值判断可能隐含道德义务判断,反之,道德义务判断也可能隐含道德价值判断。
如“做人要信守诺言”暗含“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的评价,“希望你搞好学习的同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其实是在说“你参加集体活动不够积极,不关心集体”的评价。
2.试论述师德和德育的关系。
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对学生最具有感染力。
因此,学校德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师德的专业精神包括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以身作则。
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和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使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学校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能实现他的道德目的3、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为了形成和维持学校和课堂生活的正常秩序,学校和教师迫不得已,会对犯有严重过失的学生实施惩罚。
但是,惩罚学生必须遵循许多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伦理原则。
第一,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惩罚。
第二,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
第三,惩罚必须仅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
第四,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第七章:德育方法1.说服和压服的区别说服强调以说理的方式使人心服,压服则是用权威权利暴力强制威胁恐吓等强制性手段迫使人屈服,说服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效果牢靠,压服之内的非理性的方法有时虽能迅速取得效果,但教师应当尽可能的运用理性的方法,耐性的说服学生。
2,说服和说理的区别说服强调对学生讲理,但说理不等于说服,说服的关键在于说理,说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即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取得结论的过程,有说服里的论证,依赖于充足的证据和合理的论证,证据充分,推理合乎逻辑,并不足以是学生信服,若要使学生信服,陈述的道理以及说理的形式必须能为学生所理解,否则就不能说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