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让传统文化的风雅厚重渗入这些小小炎黄子孙的骨血。当学校里每个人眼里看到传统文化、嘴里提到传统文化、心里想到传统文化,自己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统文化才算真正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而我们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也才算真正实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都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各地也纷纷掀起一股“国学热”。200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百家讲坛》这个文化栏目,邀请了诸多专家学者,以平实的语言讲述民族的历史文化。之后各地方电视台都争先模仿,书店书架上的读物也都开始打着“国学”的旗号。

随着“国学”浪潮的到来,全国各地的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视力度也逐渐加大。但是即使在这种社会热潮席卷的形势下,当代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缺失,甚至很多时候传统文化教育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

我们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中小学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时,就发现许多学校传统文化并没有真正地走入校园。不仅如此,学校出于对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考虑,并没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涉及传统文化的活动更不用提。在和平年代出生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导致兴趣也不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由表及里,从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兴趣

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深化传统文化教育。

一、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环境是影响教育的主要外部因素,“孟母三迁”的典故就说明环境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学校硬件越来越好,文化氛围也应该要跟上发展步伐。一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环境是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条件。

我们在对湖大附小进行调查时,发现该校的墙上绘有许多关于孝、信、礼、义的图画,其中有关《弟子规》和《论语》的图画片段备受学生喜爱和推崇。同时每一个楼梯转角处,都挂有学生自己的书法作品,虽然笔法稍显稚嫩,风雅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孝、信、礼、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让学生们在对这些理念日积月累的接触中,真正将这些优秀的美德牢记于心,融入骨血。

二、设置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中小学可以设置武术、民乐、书法、剪纸、围棋等课程,设置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排入学校总课表以确保一定的课时数。所有学生都必须按照学校课程设置要求,进行这些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当然课程仍要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分层设置教学目标,以保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锻炼学生运用民族技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除了设置的课程之外,学校也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即另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主要由学校有关部门结合学生假日活动、社会服

务等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按照学生的年级和班级特点规划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方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将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才能辐射到社会上,体现学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锻炼自己、了解社会的机会,促使他们更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老师的传统文化内涵

老师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学生在校是非常依赖老师的,所以老师对学生的重要启蒙意义不言而喻。目前,中国面临人口基数大的社会现实,学校资源总体也呈现分配不均衡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见闻认识。在传统文化教育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一起重温经典,教师在熟读精通传统经典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浅显易懂的解释,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调节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进度。

同时,老师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老师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先一步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深蕴,也要运用其中的仁、义、礼、智、信修饰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行止有度,不卑不亢,以实际行动引领学生。《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8月7日修订)中的第八条,“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明确要求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身作则,通过传统文化道德的学习,教师也可以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

境,因为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和课本知识混为一谈,传统文化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简单粗暴的填鸭式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以一种将传统文化放在社会发展绝对高度的态度,慎重取精华去糟粕。老师在教学方式上亦需要细心钻研,在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学习能力的同时,要提高自身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定期或者不定期办黑板报;以专题形式刊发学生感兴趣的纸张报刊;召开内容、形式、时间、参与人都由学生自己确定的主题班会;举办诗文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当作学生的兴趣课程,本着减轻学习压力,培养多重爱好的原则,沿着理解、鉴赏、再创作、再思考的步骤深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书本、声音、图像、视频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认识传统文化。

在考核学习效果时,要尽可能摒弃背诵、默写之类的老一套的传统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广不广、理解深度够不够,以及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改单一考试为多角度考核。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对其产生反感情绪,愿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这也是学校在力求从“应试教育”转型为

“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五、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技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透过文化表层深入到文化内部,学生才能够了解民族之魂,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i在向学生们介绍民族英雄和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时,我们要让学生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们体会那些英雄身上的铮铮风骨。

对于这些学生们来说,他们生活在我国的和平年代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像是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他们往往缺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历史解析,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每个人的成才之路都会有顺境和逆境,只有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精神,提高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才能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

(二)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它体现了中华儿女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ii这句话被后人奉为圭臬。“虽九死其犹未悔”,以身殉国的屈原;“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