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合集下载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

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

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

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

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

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

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

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

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拍空万古。

”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

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

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苏轼从小就立下了奋厉有当世志的远大抱负。所以他读书很刻苦,也很会读书。1056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其文章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称赞苏轼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自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仕途生涯。
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创作并峙的双峰。他们用大胆的创作思路,将自己的人生豪气注入词中。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比较他们的豪放词,可以看出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豪放风格上又有所区别。现试析如下。
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苏词突破了爱情,离别和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的无限感慨。辛弃疾则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在词中,作者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高唱“马革裹尸当自誓 ,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江水东流”),作者在词中,贯注了对国事的热忱和对抗金的关注。这在词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如果说苏词抒写的爱国情感,只是涓涓细流,那么辛词抒发的爱国热情,则如汪洋大海一般,汹涌澎湃。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标签:苏轼词;辛弃疾词;不同自公元11世纪以来,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而由苏轼和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们个性的比较却着实让人难以把握,在此,结合他们二者似同非同的创作风格,浅略的加以阐释。

一、旷达与豪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总体上写的旷达豪放,洒脱干脆,但是如果仔细品察,则各有其侧重;苏词之旷达与辛词之豪放,也各有其主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苏、辛词的风格时就有“东坡之词旷,稼軒之词豪”这样的论断,他直接以“旷”和“豪”两个字来概括他们二人的不同特色。

又如谭献所言:“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是弓刀游侠”,换而言之就是说东坡是一位极富才气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苏轼生活于表面平和却内藏危机的北宋时代,他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却不幸卷入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

一生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甚至贬谪的他并不怨天尤人,以极其豁达的态度应对一切暴风雨,表现出了旷达的胸怀,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序言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研究课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研究课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研究课苏轼与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豪放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作不仅富含个人情感,更融入了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对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词作风格、意境表现、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之处,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两位文学家的艺术成就。

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与辛弃疾在豪放词风格上的差异。

苏轼的词作以豁达、洒脱、明快、清新而闻名,他的豪放词多表现出豪情壮志,显示出一种乐天派的心态。

他的词用字简洁,意境深远,往往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洒脱心态。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则更加激烈、激昂,词作中火焰般的激情直接撞击读者的心灵。

在风格上,辛弃疾更显得激昂豪放,苏轼更多的是内敛的豪情。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作在意境表现方面也有所不同。

苏轼的词作着重于抒发个人情感,其意境通常是清新而深沉的,多表现自然山水的景致和人物的心情。

他的词常常以抒情为主,文字清丽雅致,意境深远。

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多地表现出激情与冲动,他的词作意境浓烈,常以悲壮的场面和动人的情感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意境表现上,苏轼更偏向于深沉清雅,辛弃疾更趋向于激情澎湃。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作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明显差异。

苏轼的词作注重音律和意境的融合,他多采用平淡而内敛的语言,通过排比和对仗等手法表现出其美的特质。

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加注重表达的直接性和感染力,他的词作往往采用较为生动、激烈的语言,通过夸张和对比等手法表现出其豪放洒脱的特质。

在艺术手法上,苏轼更偏向于内敛与清雅,辛弃疾则更趋向于激烈与激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与辛弃疾在豪放词的创作风格、意境表现与艺术手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苏轼以清新明快、深沉清雅为主要特点,而辛弃疾则以激烈激情为主要特点。

无论是苏轼还是辛弃疾,在他们的词作中都能够看到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追求,这也正是他们的豪放词作为经典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位文学家的词作都具有巨大的魅力和影响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豪放派诗词辛弃疾、苏轼诗词的比较

豪放派诗词辛弃疾、苏轼诗词的比较

豪放派诗词比较--以辛弃疾、苏轼诗词为例诗词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创作者人生经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词在宋代达到顶峰,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宋代词人居多,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

苏轼为北宋词人,虽然满腹才华,却多次被当权者贬官外放。

苏轼乐观开朗、豪迈豁达,因此其创作的词具有这一特征。

辛弃疾则生活在南宋,处于宋朝的没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国土破碎,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但南朝朝廷却一味求和,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寄托于诗词中,一身抱负终极一生也未能实现。

两者词风既有相同,也有差异,特点较为突出,素有东陂词旷达,稼轩词豪放之称,本文研究在推宋词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意义。

一、豪放派诗词作品风格特征宋代注重文治,忽视武力,所以导致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时期国家基本处于战乱不断的年代,内忧外患,同时,统治阶级的软弱导致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苏轼文采横溢,致力于报效国家,但受到排挤,一生颠沛流离。

但其豪放豁达情怀,使其词风独具一格,成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偏居江南。

南宋和金以长江为界,相互对峙,民族矛盾突出,而南宋统治阶层却不思进取,沉迷酒乐之中,他的满腔抱负更是难以实现,为此,他将自己的抱负书写到诗词中。

苏轼、辛弃疾,两者所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词风,让豪放派诗词绽放光彩,成为文化史上的丰碑。

(一)乐观洒脱的“苏词”苏轼注重作品的精神塑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词作中,既生动的将赤壁雄伟壮观景色描绘出来,又通过对景色的描述表达出大丈夫要创立顶天立地的伟业,借此表达出自己壮志难酬的生活,是对词作豪情的开拓之举。

“大江东去”描绘出赤壁雄伟的挺拔山峰,整个词作意境十分豪壮。

作者利用历史事实,描写出辉煌的历史人物一生,表于文字之上,“小乔初嫁了”是描述了三国周瑜的人生得志和兼收美人入怀。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英武攻破曹军的军姿,借此将他心中的自信充分表现出来。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奔放、豁达为主要特点。

然而,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有部分区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 题材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描写山水田园、人生哲理等,注重意境的表现;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描写战争、爱情、英雄等,注重情感的表达。

2. 情感表现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大度宽容的情感;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激昂、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情感。

3. 生活态度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不拘泥于传统思想;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同时对传统思想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因此,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都具有豪放的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他们作为两位著名的文学家的独特魅力所在。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二、主题内容的比较
1.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爱国情怀。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亲身经历了宋亡对他的打击,所以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出对亡国之痛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望。辛弃疾的《北国风光》一词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怜今夜月,向来离别多。”其中无一不流露出他对于南宋亡国的伤痛之情。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而辛弃疾和苏轼无疑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杰出的两位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在宋代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比较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探讨他们在创作手法、主题内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一、创作手法的比较
2.苏轼的豪放洒脱
苏轼的词作则主题更加宽泛,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抒发,还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苏轼的词作深受自然的启发,他善于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考。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写道:“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段抒发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困惑,给人以宽广的遐思。
三、表达情感的比较
1.辛弃疾的有激情和悲痛。他用豪情万丈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国家的痛心和愤恨之情,以及对于个人对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愤慨。他的《鹧鸪天·雨打梨花深闭门》一词中写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表达了他对于青春的不舍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总结
辛弃疾和苏轼作为宋代的两位杰出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辛弃疾的词作善于用典奇特,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激昂的情感;苏轼的词作则更加平易近人,锐意观察生活,豪放洒脱,抒发了他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两位词人虽然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简述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简述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得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得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

她们得词都有着豪迈慷慨得意境,都对宋词得发展起到了关键得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得时代与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得差别,两人表现出得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得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得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得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得感情,豁达得胸怀,广阔得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得内容与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得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得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得社会生活得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得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得内容,还将词得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机得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就是散文,骈文,还就是民间口语,她都信手拈来,表达了她得各种情感体验.(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得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得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得豪情,表达了对生活得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得四句写出猎得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得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得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就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得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就是显出东坡“狂”劲与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得就是一个充满斗志得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得哀伤.可见此时得苏轼满腔就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得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得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就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作者:王思齐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摘要: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但是由于时代、际遇和性格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在意境的开拓、语言的运用以及内心世界的表现方面,在也具有鲜明的区别。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相似不同作者简介:王思齐,1988年生,女,汉族,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

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拍空万古。

”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

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词中的豪放与儒雅:苏轼与辛弃疾的对比

词中的豪放与儒雅:苏轼与辛弃疾的对比

词中的豪放与儒雅:苏轼与辛弃疾的对比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多样的创作风貌。

而在南宋时期,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杰出的文人墨客以其鲜明个性和卓越才华,成为了词坛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位词人。

本文将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和创作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之间在豪放与儒雅之间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苏轼:豪放中融入儒雅苏轼是北宋文坛上备受推崇的大文豪,他在自然风光、爱情、友谊等方面展示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他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将自己对世界周围事物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同时,苏轼也是一个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在他的词作中常常可以体会到他对艺术原理和审美追求的关注。

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豪放的个性。

他倡导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大胆地描绘和借鉴当时社会现象,用词直抒胸臆。

他对爱情充满激情和渴望,表达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然而,在他的豪放中也融入了儒雅的一面。

苏轼经常引用古代文人和历史典故来丰富自己的作品,运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来修辞抒情。

辛弃疾:儒雅中流露豪放辛弃疾是宋代后期著名的词人,被誉为“江湖帝子”。

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而战乱不断的年代,这种背景使得他身上有着浓厚特色的刚勇豪放。

辛弃疾以其雄心勃勃、激情四溢的作品赢得了广泛关注。

他以抨击时局、歌颂民间百姓为主题,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民众苦难的关切。

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常常以铿锵有力的词句反映自己对国家兴亡和民众疾苦的思考和担忧。

同时,辛弃疾也注重修饰语言,运用儒雅、优美的词藻来烘托出他豪放中流露出的文人风度。

对比分析虽然苏轼与辛弃疾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才华,但两位词人在词作风格上还是有所不同。

•题材选择:苏轼更加多样化,既能写景抒怀,也能题咏社会。

而辛弃疾则更偏向于抒情抨击时局。

•表达方式:苏轼注重用词质朴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情感的体验。

辛弃疾则喜欢用雄浑有力、富于震撼力的语言直接传达自己内心激情。

苏轼和辛弃疾的对比

苏轼和辛弃疾的对比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合称“苏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怀古名篇。

二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可比之处,二词同中有异,各有其绝妙之处。

下面试作简单比较,析其异同。

一、相同点:(一)题材:怀古咏史词。

作者怀古忆昔,渴望建功立业。

(二)意境:雄浑、壮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三)事件: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四)风格:两首词都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五)情感: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二、不同点:(一)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苏轼与李委秀才饮酒于此,弄乐吹笛,酒酣之时想到了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于是作词《念奴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为当权者轻敌冒进的作法忧心忡忡。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表现手法《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导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风格有什么异同呢?苏轼和辛弃疾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格的异同,欢迎阅读!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广受赞誉。

他们在文学上的共同点是豪放,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主要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首先,从创作主题和内容上看,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存在较大差异。

苏轼的豪放词常常以自然和人生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豪放情感。

他的代表作《赤壁怀古》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那个时代的细腻描写和哀叹,表现出了他对于国家的爱和报国之志。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则更多地表现出其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以中秋节为背景,描绘出一个忠诚爱国、不忘家国的文人形象。

同时,在大量的爱情词作品中,他同样表达出了对于爱情的倔强和抗争精神。

其次,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语言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苏轼的豪放词语言较为简练,形式较为自由。

他通常采用七言或八言诗体,但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要求,流畅自如。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语言则更加雄浑豪放,形式也较为繁复。

他既可以采用七言或八言诗体,也可以采用骈文或对偶的形式,以增强表达效果。

再次,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思想与人生哲学上的表达也有所不同。

苏轼主张人性的独立和自由,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幸福。

在《赤壁怀古》中,正是他对于人性自由的追求和对于拜物教的批判。

而辛弃疾则更加注重生命的真实与价值。

他主张人应该珍惜生命,并尽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水龙吟》中,他表达了对于生命无限价值的感悟和自我肯定。

综上所述,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创作主题和内容、语言和形式、思想与人生哲学等方面。

这种差异恰恰也展现了豪放派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启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以促进文化发展和交流。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正如王国维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人间词话》)〔1〕何谓“旷”?何谓“豪”?郑骞更进一步阐释:“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

能摆脱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

“能摆脱,故凡事总由窄处往宽处想”,苏轼就是这样。

虽屡遭贬谪,如被流放到澹州、惠州等荒凉之地,而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却能“吟啸”、“徐行”,视若等闲,无丝毫窘迫畏缩之态;“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词人已彻悟人生旅途中与风雨相伴为必然之事。

这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能担当,故凡事虽由宽处往窄处想,甚至窄到无地自容,无处可走”,辛弃疾正是如此。

他南归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恢复大业,却始终不能亲到前线;最后到了镇江任知府,正筹划抗金大业,就又被调离原职。

所以,辛词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沉郁情结。

尽管他政治上的风波远比东坡要少,但那份豪气中所露出的无奈却远胜于东坡。

正如《菩萨蛮》(书造口壁)中所表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蹭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故苏轼能以一种超然旷达之怀抱,俯仰人间,求得自身之安顿与排遣。

虽境遇钝迟,而处之坦然,即去国离乡之感,亦殊觉哀而不伤,故“词极超旷,而意境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一)内容方面
1、题材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

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辞气激昂,境界阔大之旷达的气势。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

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

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

陈延焯评价说:“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


2、内心书写方式
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

例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健康开朗的思想情绪。

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

例如:“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贺新郎》)如呜咽悲歌,感慨悲凉。

(二)形式方面
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联贯流畅的风格;如《浣溪沙》五首中,作者置身于这种“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丰收环境中,心中充溢着无限的喜悦。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

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用典,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

(三)风格方面
苏轼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等等。

如《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辛弃疾生活于南宋,当时金兵入侵,朝廷屈膝投降。

国破家亡,美丽河山不再。

词人承载着更多的是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欲将一腔热血洒于抗敌战场,渴望恢复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但却被贬官闲居,不得重任。

因而在辛词中形成辛词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独特风格。

如《破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