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频率高。
C

影响VitK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
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 出血。
❤ 头孢哌酮40%以上至胆道排泄,以原型经肠道排出,能抑制 或杀灭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2的正常菌群,抑制维生素K2的合成, 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AAD的诊断要点
近期使用抗生素史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AAD的诊断要点---近期应用抗生素史

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用药后3周内,突然出现腹泻, 尤其是老年、病情危重、恶性肿瘤、外科大手术后者,应怀 疑AAD的可能性。 症状常在抗生素治疗的4~9天开始出现,但也可能在停用抗 生素后发生。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一、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可能机制
分子结构: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A
骨髓抑 制作用
B
免疫性 PLT减少
C
影响 VitK合成
D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 应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药物自身免疫性 药物的半抗原性
VitK1-来源于食物(40%~50%) VitK2-肠道合成(50%~60%)
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目前认为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 因,10%~25%的AAD和几乎所有的PMC均由此菌引起。
与AAD有关的其他病原菌如产气荚膜梭菌、金葡菌尤其是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念珠菌、催产克雷伯菌、沙 门菌等也见有报道。

胃肠蠕动增快

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可使胃肠蠕动增 快,导致运动性腹泻; 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也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与优化,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此过程中,为了有效促进疾病治疗工作综合质量的提升,大量新型药物在临床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治疗药物治疗工作的途径。

在此期间,作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物,抗菌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合理实现对于相关菌群的有效抑制和杀灭,对于患者体内菌群平衡的合理保障与临床症状的有效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在治疗期间,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部分抗菌药物会对人体凝血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希望有效实现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充分科普。

一、抗菌药物及其价值医疗人员指出,作为我国临床过程中常用的药物类型之一,抗菌药物主要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种类相对较为丰富,在临床期间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主要分为糖肽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叶酸途径抑制剂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

在临床过程中,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均可以对大量细菌进行合理抑制,对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为患者健康的保护提供了强劲的助力与保障。

二、抗菌药物影响凝血功能的主要机制(一)降低免疫性PLT数量这一机制与抗菌药物自身的免疫性和半抗原性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性。

从自身免疫性的角度分析,磺胺类药物可以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而形成抗原,基于此,可以使患者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在此期间,抗原和抗体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吸附于血小板上,从而对血小板造成破坏。

从半抗原性的角度分析,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可以与血小板表面蛋白进行结合,使其具有抗原免疫性,继而对机体造成刺激使其产生抗体。

当抗原与抗体相融合后可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二)影响人体VitK合成医疗人员指出,在临床过程中,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相关药物可对人体肠道内生成维生素K2的菌群造成抑制,基于此,患者体内维生素K的含量可出现大量降低,从而导致依赖性凝血过程被阻断,继而诱发出血问题。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免疫性PLT降低(①药物本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 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 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反复合物激活补体,造成血小板破 坏。②药物旳半抗原性(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 板表面旳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 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举例
患者,男性,74岁,因胸腔积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予以左氧氟沙 星0. 3 g,静脉滴注,qd。用药前查PLT 108 ×109·L-1,用药至13 d 时PLT降至10×109·L-1,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连续3 d输注血小板, 同步予以其他支持治疗,治疗12 d后患者血小板恢复至105 ×109·L-1。
➢出血性不良反应旳临床体现
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瘀斑、紫癜),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甚至脑出 血造成死亡。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 机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A
骨髓抑 制作用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可能机制
B
免疫性 PLT降低
C
影响 VitK合成
分子构造: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D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
致凝血功能障碍旳抗菌药物
➢三、克制肠道菌群,降低维生素 K 吸收
全部头孢菌素类药物,长久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久口服可克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 K 合成 受阻。
致凝血功能障碍旳抗菌药物
➢四、干扰维生素 K 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
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诺、 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此类药物具有 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可与维生素 K 竞争,从而 阻碍谷氨酸旳羧化,生成不正常旳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 血。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关注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反应存 在差异,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 的个体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提 供支持。
THANK YOU
展望
深入探讨抗菌药物对凝血 机制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抗菌药物对凝血系 统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临床用 药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加强凝血监测
对于使用可能影响凝血机制的 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加强凝血 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问题。
寻找替代药物
针对某些可能对凝血系统产生 不利影响的抗菌药物,积极寻 找替代药物,减少对凝血系统 的损害。
02
抗菌药物与其他影响凝血系统的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进一
步干扰血液凝固过程。
药物对肝脏酶的影响
03
一些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
排泄,进一步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头孢噻肟
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 碍。
头孢曲松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
特殊凝血因子检查
对于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肝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 可以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特殊凝血因子检查,以了解其 凝血状况。
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表现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 现,如出血倾向、瘀斑等,以便及时发现凝血异常并进行 相应处理。
04
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霉素类药物引起的凝血异常
阿米卡星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
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氟胞嘧啶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03
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哪些抗菌药物可以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哪些抗菌药物可以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哪些抗菌药物可以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注、磷霉素、多粘菌素、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沙星注、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等。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注2: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基团的头孢菌素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注3: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注4:具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可与维生素K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

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

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注5: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抑制肝药酶,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等相应治疗措施。
血栓形成
症状描述
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脑血管栓塞等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呼吸困难、偏瘫等。
原因分析
部分抗菌药物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此外,长期卧床、导管留置等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处理措施
对于疑似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立即停用相关抗菌药物,并进行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抗凝、溶 栓、手术取栓等综合措施,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实验室指标异常
01
症状描述
凝血功能检查可能出现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异常指标 。
02
原因分析
抗菌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活性或降解 ,从而导致凝血功能指标异常。
03
处理措施
发现实验室指标异常后,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评估出血 或血栓形成风险。根据风险程度,调整抗菌药物剂量或更 换其他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患者 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抗菌药物
影响机制
其他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也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凝血功能。
具体药物
如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
处理措施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同样需要关注患者的凝血状况,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并根据 病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和方案。如果发生严重出血事件,需要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止血 措施。
03
04
处理措施与应对策略
预防措施
详尽评估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对患者 的凝血功能进行详尽的评估,包 括完整的病史、家族史、和凝血
功能的实验室检查。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根据抗凝血机制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一、减少血小板大部分抗菌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碍。

此处罗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注5 、磷霉素、多粘菌素、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沙星注5 、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等。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二、抗血小板聚集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

此类药物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K 吸收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期口服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K 合成受阻。

四、干扰维生素 K 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此类药物具有 N- 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可与维生素K 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

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

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青霉素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大剂量一日300mg/kg ,减量至200mg/kg 时,症状消失)、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少)。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抗菌药物与其处理措施共31页文档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抗菌药物与其处理措施共31页文档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抗菌药物与其处理 措施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注意观察出血症状
02
如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
检测凝血功能。
关注手术前后凝血状态
03
手术前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
防术后出血。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凝血功能调整剂量
如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应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 药物。
考虑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这些药物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凝血功能,如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维生素K的合 成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出现严重
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风险。
03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抑制凝血因子合成
肝素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因子Xa等 凝血因子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详细描述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₂的合成, 影响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凝血功能。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 加出血风险。
抗生素
总结词
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 的患者中。
详细描述
一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可能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从而影响 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此外,长期或过量使用某些抗生素还可能 引起中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药物与凝血功能概述 • 常见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 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表现 • 预防与应对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代表:氯霉素、 两性霉素B。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 血细胞减少。应常规监测PLT。及时停药多可恢复)
免疫性PLT减少(①药物自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 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 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 坏。②药物的半抗原性(β -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 板表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 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利巴韦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报道。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二、抗血小板聚集
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此类药 物 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 但影响较轻。
cm×3 cm瘀斑1处。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400 mL,之后每日输注200 mL,并同时给予维生素K1 10 mg im bid; 卡络磺钠60 mg ivgtt qd。至第15天,患者血尿消失,皮肤未见有新
出血点。复查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举例
患儿,男,56 d,患儿母亲口服阿莫西林0. 5 g,tid,用药期间未
常见引起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 及其处理措施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一、概述
二、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三、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喹诺 酮类和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血小 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增加皮肤、 黏膜出血的风险。
抗菌药物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的过程,导致凝血障碍。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 酮类和利福平可能干扰肝脏合成维生 素K,从而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 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案例二:左氧氟沙星导致的出血事件
总结词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事件。
详细描述
左氧氟沙星可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的凝结能力。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 量使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可能导致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出血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左氧氟沙星,并采取适当的支持治疗措施,如输血 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和出血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霉素引起的凝血障碍
01
总结词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凝血障碍。
02 03
详细描述
青霉素在治疗某些感染时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凝血机制,导致出血或血栓 形成。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量使用青霉素后出现,可能涉及多种复 杂的生理机制。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凝血障碍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并采取适当的支持 治疗措施,如输血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或出血风险增 加。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可能激活或抑制纤维蛋白溶 解系统,导致血液高凝菌药物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频率高。
C
影响VitK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
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 出血。
❤头孢哌酮40%以上至胆道排泄,以原型经肠道排出,能抑制 或杀灭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2的正常菌群,抑制维生素K2的合成, 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艰难梭菌便培养和毒素检测呈阳性的腹泻患者中,大 约50%患者可以通过内镜发现伪膜。
伪膜多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也可位于结肠的其它 部分。
早期伪膜呈斑点状跳跃分布,进一步扩大,隆起,周围红 晕,红晕周边黏膜正常或水肿。
伪膜可呈黄白色、灰色、灰黄色或黄褐色,隆起于黏 膜,周围绕以红晕,重症病例伪膜可相互融合成片,甚至 可形成伪膜管型。
常伴有腹胀、腹痛、发热,可伴有里急后重。 患者可有厌食、精神不振等表现。 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
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中毒性休克或中毒性巨结肠、腹水、 麻痹性肠梗阻甚至死亡。
AAD的诊断要点---辅助检查
(1)大便检查: 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多数无肉眼血便或黏液便,有时便潜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定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 )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程度不 同、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机制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归 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
首选此药是因为考虑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有 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医院内感染。
但对于怀孕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万古霉素。替考 拉宁效果与万古霉素相似,但也需考虑出现耐药肠球 菌的可能。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措施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措施

C
影响 VitK合成
分子结构: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D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

药物自身免疫性 药物的半抗原性
VitK1-来源于食物(40%~50%) VitK2-肠道合成(50%~60%)
第十一页,共26页。
血小板的作用
第十二页,共26页。
凝血机制
凝血机制
第十三页,共26页。
谷氨酸
γ-羧基化反应
第二十一页,共26页。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 的影响因素
第二十二页,共26页。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用药剂量 用药时间 肝肾功能 联合用药
其他
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发生概率越高。
因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同而异。时间短者用药 后数小时出现血小板减少,一般在用药后1 ~2 周发病,时间长者数周甚至数月发病。
谷氨酸γ-羧基化反应
维生素K是谷氨酰羧化酶(glutamyl carboxylase)的辅助因子,该酶催化 特殊谷氨酸残基转化为γ-羧基谷氨酸残基;γ-羧基谷氨酸成分起着Ca2+螯合剂
的作用;钙与凝固蛋白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结合使得这些蛋白粘附在血小 板的表面上,在表面上会发生许多血液凝固级联反应。
第七页,共26页。
举例
➢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涉及种类:
✓β-内酰胺类 ✓氟喹酮类
✓糖肽类
✓唑烷酮类 ✓氯霉素
✓磺胺类
✓利福霉素类
✓……
第八页,共26页。
概述
➢ 药物引起的出血性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中,经常可见到部分患者在应用某一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 中,发生出血性不良反应,其引起出血的本质包括血小板减少、维生 素K缺乏、凝血因子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相关报道表明,在药物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性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瘀斑、紫癜),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甚至脑 出血导致死亡。
精品课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 机制
精品课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A
骨髓抑 制作用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可能机制
B
C
免疫性 PLT减少
影响 VitK合成
分子结构: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目前有报道致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喹诺酮类包括: 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 环丙沙星。
精品课件
举例
患者,男性,74岁,因外伤致右眼结膜下出血、视网膜震荡伤, 予庆大霉素、眼宁肌注,每日2次;50% 葡 萄 糖注 射 液40ml 加 维 生 素 C lg、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每日1次;0.25% 氯霉素滴 眼液点眼,4小时1次。治疗第5天患者 出现氯霉素点眼后刺痛感加重, 双上肢出现多处红紫色片状的引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抗菌药物斑块,并 有疼痛。查血小板 90 ×109·L-1,出凝血 时间正常。停用氯霉素滴 眼液,其他治疗不变,皮肤疲斑逐渐变小,色泽变浅,10天 后 疲 斑 消 失,血 小板计数 200×109·L-1。
精品课件
举例
29例因应用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10例有严重出血, 面颊黏膜有鲜红的点状出血和渗出。 10例患者中还有胃肠道出血2例, 肺内出血2例,肉眼血尿1例。在万古霉素治疗开始后8 d,血小板计 数平均下降93%。平均最低值计数为13.6×109·L-1。停用万古霉素1 周后血小板恢复至正常值。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
青霉素 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 (大剂量一日 300mg/kg,减量至 200mg/kg 时,症状消失)、头孢 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 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 少)。
年龄、疾病状态、饮食、个体差异等因素。
精品课件
对策
精品课件
对策
治疗时注意预防和处理相关不良反应 避免进一步出血的发生
严重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人免疫球蛋白、输血小板或
血浆置换,必要时输血
减少活动,避免饮食、生活刺激
一般可自行恢复
一旦发现,及时停药
注意监护,尤其高危人群, 长期用广谱抗菌药必要时
可予VitK1并监测 重视凝血功能障碍ADR,预防为主
精品课件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 K 吸收
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期口服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 K 合 成受阻。
精品课件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四、干扰维生素 K 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
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 诺、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其他
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发生概率越高。
因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同而异。时间短者用药 后数小时出现血小板减少,一般在用药后1 ~2周发病,时间长者数周甚至数月发病。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往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 慢,血药浓度增高,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概率 增加。
联合应用对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肝药酶抑制 药或经相同代谢途径的药物,凝血功能障 碍的口服阿莫西林0. 5 g,tid,用药期 间未停止哺乳,患儿母亲服药4次后,患儿全身皮肤出现散在针尖大 小 出 血 点 , 以 双 下 肢 为 主 , 左 下 肢 可 见 瘀 斑 。 实 验 室 检 查 , PLT 4×109·L-1,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急输 入血小板支持治疗,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和甲泼尼龙对抗免疫反应。治 疗过程中未见新出血点,血小板指标逐渐改善,治疗至第12天PLT上 升至469×109·L-1,患儿瘀斑完全消退,痊愈出院。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利巴韦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报道。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精品课件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二、抗血小板聚集
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此类 药物 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 但影响较轻。
此外,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硝酸 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抑制肝药酶,增 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精品课件
抗感染药引起血小板减 少症的影响因素
精品课件
抗感染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
用药剂量 用药时间 肝肾功能 联合用药
常见引起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 及其处理措施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精品课件
一、概述 二、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三、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四、抗感染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
五、对策
精品课件
举例
患者,女,86岁,因肺部感染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入院。入院实验室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5. 4 s,凝 血 酶 原 活 动 度(PTA) 82%,国际 标 准 化 比 值(INR)1. 23, 活化部分凝血 活 酶 时 间( APTT)36. 4 s,血小板123×109·L-1。 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 5 g ivgtt tid。用药至第7天,实验室检 查:PT 105. 8 s,PTA 13%,INR 3. 82,APTT 49. 7 s,血小板 123×109·L-1。患者凝血功能出现严重异常,患者出现全程肉眼血尿, 面颊部可见大小约2 cm×3 cm瘀斑1处。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400 mL,之后每日输注200 mL,并同时给予维生素 K1 10 mg im bid;卡络磺钠60 mg ivgtt qd。至第15天,患者血尿 消失,皮肤未见有新出血点。复查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此类药物具有 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可与维生素 K 竞争,从 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 出血。
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 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
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精品课件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免疫性PLT减少(①药物自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原, 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血小 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坏。 ②药物的半抗原性(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板表 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 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大部分抗菌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碍。 以下为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报道的药物: 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 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 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 替米星、 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磷霉素、 多粘菌素、 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罗氟沙星、依诺沙星、 替硝唑、奥硝唑、 呋喃妥因、 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 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精-品倍课他件米隆等。
D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
反应
药物自身免疫性 药物的半抗原性
VitK1-来源于食物(40%~50%) VitK2-肠道合成(50%~60%)
精品课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
免疫性 PLT减少
影响 VitK合成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应
精品课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代表:氯霉素、 两性霉素B。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 血细胞减少。应常规监测PLT。及时停药多可恢复)
精品课件
举例
利奈唑胺用于治疗50例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老年患者中,24例出现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平均出现在治疗的第7天,最 低值出现在停药后1 ~2 d。
3例男性患者,年龄46 ~ 91岁,给予利奈唑胺600 mg,静脉滴注, bid。给药前PLT正常,治疗3 ~ 17 d后均出现血小板减少。 PLT分别 为95×109·L-1、74×109·L-1、86×109·L-1。停用利奈唑胺,改用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药物,其他治疗不变, 2 ~9 d后PLT恢复正常。
精品课件
概述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药物涉及各大类: ✓β-内酰胺类 ✓氟喹酮类 ✓糖肽类 ✓唑烷酮类 ✓氯霉素 ✓磺胺类 ✓利福霉素类 ✓……
精品课件
概述
➢抗菌药物引起凝血障碍
抗菌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相关报道表明,在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 患者中,抗感染药在其中所占的品种和几率都很大。其所引起血小板 减少、凝血因子生成障碍、甚至严重的出血性疾病越来越被临床关注。 当人体内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1时,可确诊为血小板减少 症。
精品课件
举例
患者,男性,74岁,因胸腔积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左氧氟 沙星0. 3 g,静脉滴注,qd。用药前查PLT 108 ×109·L-1,用药至 13 d时PLT降至10×109·L-1,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连续3 d输注血 小板,同时给予其他支持治疗,治疗12 d后患者血小板恢复至105 ×109·L-1。
精品课件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精品课件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根据抗凝血机制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一、减少血小板 ➢二、抗血小板聚集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K吸收 ➢四、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