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
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地
球地表形态。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
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
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
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
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研究方法:
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
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
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
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
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
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 、工程
建筑;
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
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图ppt02第3页)演化过程: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
进一步剥蚀,构造阶地—方山阶段;4、沟谷变宽,被剥露出来的坚硬岩层形成方山;5、
尖山阶段;6、剥露构造平原阶段。
构造平原/高原:形态特征:顶部平坦,面积巨大。形成机制(过程):隆升—剥蚀。
构造阶地:由水平岩层构成的阶梯状地形。特点:①由水平岩层组成;②坚硬岩层构
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阶地陡坎的下部;③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
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④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形成过程:
地壳上升,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后侵蚀加快,坍塌,沟谷扩大加深……构造阶地。方山:由水平岩层构成的孤立的平顶山。尖山:方山进一步发展,顶部呈锥形。
丹霞地貌:一些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堆积,经构造上升和流水切割,由水平岩层构成
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地形。主要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
剥露构造平原: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构造阶地、方山、尖
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新的地表面。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由新构造运动造成。1、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活动褶曲构造山地
是在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地表褶曲隆升形成山地。2、挤压构造盆地:1)形态特征:
狭长的压缩盆地,边界常常锯齿状2)形成机制——强烈水平挤压,地表拗陷或沿边缘的逆断层不断
收缩3)结构:结构复杂,内部有很多次级隆升与沉降单元。3、拱曲上升与阶地变形:伴随着山地的拱曲上升,河流阶地一般发生拱曲变形。形态特征:背形隆起或穹窿形隆起。形成机制:水平挤压或向上的垂直应力作用使局部上升。阶地纵剖面图的绘制:当河流弯
曲时,选择一个平行河流总体流向的方向作为剖面方向,然后,将河床、河漫滩、阶地的
高程投影到纵剖面图上,就得到阶地纵剖面图。
次生褶曲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受剥蚀而形成。1、背斜山和向斜谷:形成机制:水平
挤压或垂直力作用,形态特征:狭长的山体和谷地。2、向斜山和背斜谷:形态特征:狭
长的山体与谷地,形成机制(过程):背斜顶部受挤压而形成节理,易风化剥蚀,形成背斜谷;向斜不易风化剥蚀,形成向斜山。3、单斜构造:背斜或向斜构造受到剥蚀,其中任
何一翼便成为单斜构造。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
而缓。岩层倾角
oo一般小于35。猪背脊:岩层倾角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岩层倾角一般大于35。4、受褶曲
构造控制的河谷:按河流流向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为:①顺向河:顺着岩层倾向发育
的河流;②次成河:地表岩层遭受侵蚀,软弱岩层形成负地形,这种沿软弱岩层发育的河流,称次成河,次成河一般为顺向河的支流;③逆向河:次成河下切侵蚀后,逆着岩层倾
向发育的河流,流向与岩层倾向相反;④再顺向河:原始构造被破坏后,沿着新露出的坚
硬岩层层面发育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