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生物七上《植物的光合作用》word教案 (1)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54f35ad0d233d4b04e6997.png)
1、知识目标初中生物资源
(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3)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制造有机物
条件——光
产物——淀粉、氧气
场所——叶绿体
原料——水、二氧化碳(老师说明)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在这个过程中还放出氧气。科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分析归纳交流
小结与提升
同学们,你也一定能将光合作用的公式完成了吧?
组讨论制定的探究计划、并交流。
学习通过巧妙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
二、制定计划
3.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同学们,在根据计划、完成实验后,让我们深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一定结论。
例1:当我们利用银边常春藤实验时,可以观察到:银边常春藤叶片的绿色部分变成蓝色,而白色部分不变蓝。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银边常春藤叶片的“绿色部分”与“白色部分”是可以形成对照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关系,植物绿色部分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见五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1教学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1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21c57e70975f46527d3e190.png)
教学过程
放置24小时?(2)变量是什么?(3)这个实验中是如何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4)实验中,隔水加热煮叶片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阅读实验过程,小组内讨论探究,同时,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学生仔细观看,思考问题,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本实验的对照组就是夹黑纸片的叶子,其余叶片都是实验组;通过,实验现象得出阳光可以帮助绿色植物叶片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3、认同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形成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重点:绿色植物光气
教学
方法
及教
具准
备
问题情景式、直接讲授法;学习提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播放视频)
二、新课讲授
<一>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师:我们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那么它遇到碘液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先演示碘与淀粉变蓝的实验:将碘液滴到一小块馒头上,观察现象。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碘与淀粉变蓝。
教师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本53-54页实验部分,按照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学习该探究实验,并思考:(1)为什么先要将植物在黑暗中
二、探究阳光在绿色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阳光帮助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水+二氧化碳叶绿体光能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转化,无机物→有机物;光能→化学能(贮存于有机物中)
六、教学反思
感悟探究创新
南沟岔镇中学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苏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25602ceefdc8d376ee321c.png)
第一节有机物从哪里来(共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一、课文导入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2、观看视频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1、Flash动画演示2、学生讨论: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1、Flash动画演示:2、学生讨论: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③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七年级生物上册3.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苏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8386b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0.png)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于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和生命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学生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条件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联系和整合。
3.分析题:
假设你正在参与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实验中你发现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的氧气量比在黑暗条件下多。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答案:可能的原因有:
(1)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黑暗条件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产生的氧气量较少。
(3)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进而促进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2)实验视频:提供光合作用实验的操作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光合作用应用案例:分享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实际价值。
(4)光合作用相关书籍:推荐一些关于光合作用的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5.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了解几种常见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方法,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等的实验操作和现象。
(二)艺术性和趣味性
1.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和条件等内容用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设计一些有趣的图案和色彩,如用绿色表示叶绿体,用蓝色表示水,用红色表示二氧化碳,用黄色表示光能等,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兴趣。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教案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f5de8f7cd184254a353566.png)
4.1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导入: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吗?学生: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对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
2、新课教学教师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起点是在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实验,开启了人们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历程。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实验过程。
(PPT介绍)通过实验海尔蒙特认为柳树生长需要的物质是水。
在当时来说,海尔蒙特的实验很精彩,但他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却不准确,因为他忽视了一个与柳树生长密切相关的条件——阳光。
今天我们就从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开始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了解教材第53页的实验。
教师:这盆天竺葵(展示),我已经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大家看到上面的页片有一些用黑纸片夹住了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加紧了,然后我又把这盆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了3到4个小时,现在我们就按照教材的要求操作实验。
(操作)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来解决几个小问题:(PPT “你知道吗”)关于酒精:(1)酒精的作用:溶解叶绿素,使叶片脱色,使实验结果易于观察(2)酒精是易燃品,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必须隔水加热(3)酒精易挥发,所以加热时要加盖子关于碘酒:你有那些了解?(让学生回答)关于暗处理:你知道目的是什么吗?(可让学生回答)教师:为什么要对同一片完整叶片中的部分遮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完善(取出叶片,漂洗干净,滴加碘酒)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学生:略教师: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淀粉教师: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就要来看看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4.1植物的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科版)
![4.1植物的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08c37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3.png)
5.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我作为特级教师,注重情景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掌握一些科学家如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格尔曼等的光合作用实验成果。
5.培养学生运植物的向光性、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设定了以下过程与方法目标: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制定改进措施。
2.设置一些评价任务,如让学生撰写光合作用的学习心得,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意识,如在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5.作业小结:布置一道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的短文。作业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知识,解释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光合作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学生参与、知识应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验导入:通过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实验简单易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植物在光下的光合作用过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4.1《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4.1《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e3a209d0d233d4b14e69fd.png)
植物的光合作用1.知识目标:⑴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⑵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2.能力目标:通过经典实验,培养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培养学生注重实验,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通过改装演示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2重点难点评论1.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教学难点:分析海尔蒙特和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3教学方法评论小组合作法、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讲解法、实验演示法4教学用具评论实验器材、多媒体5教学过程5.1 第一学时5.1.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评论创设情境:深呼吸,吸入的是什么气体?什么气体被人体利用?引入课题: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吗?5.1.2探究活动1 评论海尔蒙特的实验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21页的内容,提出问题:1.海尔蒙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科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
师:展示海尔蒙特的实验现象。
生:小组派同学交流讨论问题。
设计意图:1.创设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3.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3探究活动2 评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22页的内容,提问:1.普利斯特是如何做的实验?2.他是如何分析实验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概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并思考普利斯特利是如何分析实验的。
师:展示四个装置分别出现的现象。
生:小组讨论装置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师:继续提问:为什么要设置四个装置?生:思考四个装置的意图,分析其中的变量。
师:展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表。
生:学生回答看到表格后的感想。
设计意图:1.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并对学生强化对照实验的观念,分析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
2.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012秋苏科版七上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word教案
![2012秋苏科版七上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e066e5aa00b52acfc7ca57.png)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一年级学科主备人时间怎样理解“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看书,思考:柳树重量增加的有机物从哪儿来?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系?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老师应提醒学生必须注意的事项。
(1)分组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
(2)分组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将实验现象填写在表中。
(3)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淀粉。
3、指导学生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家里种植的花草如长时间放在黑暗中会死去;水稻、小麦等在灌浆时遇上阴雨天会减产;合理密植、间种、套种;韭菜变韭黄等。
讨论、思考、回答。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二课时有机物的加工厂在回顾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发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观察实验桌上的银边天竺葵、小青菜,以及一些同学课前的预习等,学生主要提出以下问题:光合作用位于根茎叶的哪一器官?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叶片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组织分组讨论交流方案,提供材料,并适当指导。
选择探究问题,分组讨论并交流方案。
问题光合作用位于根茎叶的哪一个器官?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叶片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假设(略)探究方法材料盆栽小青菜或萝卜银边天竺葵显微镜、叶片切片有关叶片中色素的种类、作用的资料预测实验结果(略)巡视指导。
实验、分析资料。
组织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得出结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它含有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
绿色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小结与拓展组织阅读、讨论。
阅读资料: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促进高产合理密植巩固练习。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会写光合作用的化学式点拨运用: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课外探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33 1、3板书设计: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3.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苏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41ac8ba21614791611281d.png)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苏科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产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重点:探究光与有机物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光与有机物的关系教学用具:盆栽天竺葵、黑纸片、酒精、碘液、烧杯、酒精灯、培养皿、三角架、石棉网、镊子、滴管、火柴、清水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1、讨论:(1)为什么要将植物黑暗处理,再光照3—4h?(2)为何要用酒精处理叶片?(3)在叶片上夹黑纸片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上一章内容:淀粉遇碘变蓝,指导学生分析实现现象,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结合上章内容,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引入1、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2、介绍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提问柳树重量增加的有机物究竟来自哪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1、回顾第3章内容,明确有机物的特点。
2、学生讨论。
二、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俗语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有道理吗?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准备:1、取天竺葵,置于黑暗条件一昼夜。
2、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面夹紧,将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
组织学生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分组活动。
1、剪下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听片的绿色退去。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3、记录观察现象。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1、讨论:(1)为什么要将植物黑暗处理,再光照3—4h?(2)为何要用酒精处理叶片?(3)在叶片上夹黑纸片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上一章内容:淀粉遇碘变蓝,指导学生分析实现现象,得出结论。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教案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41bab6b81c758f5f71f674a.png)
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4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2)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1、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2、难点:实验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我们知道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能够生产有机物,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而且是作为“消费者”的动物和人最终食物的来源。
那么绿色植物是怎样生产有机物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设计意图:联系前一章生态系统的内容,既带同学们复习了知识,又联系到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知建构师: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投影:1642年,海尔蒙特的实验:阅读课本,请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这个实验讲出来(他将一棵重2.3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的土壤里,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5年时间过去了,柳树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树和土壤的重量,此时柳树重79千克,土壤重89.94千克)计算一下: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76.7千克)土壤减少的质量是多少? (0.06千克)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树增加的重量大大的比土壤减少的重量多,那么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认为柳树生长需要的物质是水,请大家想想看他这个结论完全正确吗?他忽略了哪些重要的因素?生:阳光、空气等。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4.1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9421c0f524ccbff12184f7.png)
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举例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能力目标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应用,学会设置对照组,尝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尝试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形成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难点: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课前准备:准备实验器材、提前将植物进行暗处理、选叶遮光和照光处理教学方法:主要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实验操作为主,以多媒体演示为辅。
新课导入:教师:让学生列举昨天吃的哪些食物,并思考我们为什么每天都要摄取食物?学生:为了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
教师:展示图片(一棵幼苗到一株参天大树),植物的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哪里呢?学生:阳光、空气。
土壤等。
教师:回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我们把绿色植物称作什么?学生:生产者教师:植物做为生产者,又是怎样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食物和能量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植物的光合作用吧!设计意图:以人类自身的生长为例,联系到植物的生长也需要营养物质,结合前一章生态系统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同时也复习了知识。
新课授入:探究活动1 柳树生长之谜教师:90kg桶+2.3kg柳树+雨水 5 年后土壤变为89.94kg+柳树变为76.7kg 学生:计算柳树增加了74.4kg,土壤减少了0.06kg教师:海尔蒙特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柳树生长需要的物质是水。
教师: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忽略了什么?学生:结论片面,不完全正确,忽略了阳光、空气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海尔蒙特实验,让学生提出阳光、空气等因素是否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的问题,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苏科版生物七上4.1《植物的光合作用》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苏科版生物七上4.1《植物的光合作用》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07d55bc5727a5e9856a61b1.png)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等,进一步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从生物学角度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产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2.认同科学家探索生命奥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充分体现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较强,尤其对于科学探究实验,大多兴趣浓厚,但是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需要在实践才能提高。
他们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已经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了初步了解,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和产物淀粉。
2.初步学会通过探究实验,分析、推理、归纳。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探究实验的器材,课前完成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光等。
1 / 21 / 2
2 / 22 / 2。
苏教初中生物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word教案
![苏教初中生物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89fa7d9ec3d5bbfc0a7442.png)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学内容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1课时)教学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重点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教学策略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引言]:绿色植物是一个巨型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生产出产量巨大的有机物,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什么呢?[讲述]:让我们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自学]:实验的操作步骤。
[思考题]:1.对叶片为什么要暗处理?2.对叶片为什么要遮光?怎样遮?3.遮光后为什么又照光?4.酒精脱色到什么程度?脱色的目的是什么?5.第一次漂选的目的是什么?6.根据呈现的不同颜色能判断叶在光下制造的是什么物质吗?7.第二次漂洗的目的是什么?8.此实验说明了什么?[小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在光下进行。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淀粉。
淀粉是一种贮存着大量能量的有机物。
[提问]:你知道我们吃的哪些食物富含淀粉吗?学生饶有兴趣地回答:大米、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
[小结]:我们吃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提问]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淀粉外,还能产生什么物质?大多数同学能脱口答出:氧气。
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
[演示]: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
[思考题]:小明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金鱼藻在光下能否产生氧气的实验。
他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氧气不溶于水且具有助燃性,即二次备课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探究方案。
请将实验的正确步骤,用字母表示出来:A.把装置移到光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4.1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在进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的活动后,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主要器官是叶,从光合作用的场所这一角度了解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2)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的公式和含义。
2. 能力目标(1)学习从观察植物图片发现并提出光合作用场所的问题,尝试对众多的问题进行分析整合、寻找问题的关键。
(2)由制定探究计划中对实验材料的巧妙选择,学习如何控制唯一变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
(3)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做的探究活动及所得到的结论,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叶的结构和光合作用场所的认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通过“课外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探究技能探究生活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有序的开展探究光合作用场所活动,通过提出并分析问题、制定计划中的控制变量、实施实验并得出结论、反思探究、归纳探究等活动,学习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置对照实验等科学探究的方法,揭示叶绿体才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使学生深刻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置对照、反思探究、归纳探究,学习提出问题、设置对照试验等探究方法与技能;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主要器官是叶,进而正确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的公式和含义。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引入同学们好!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是重要的生产者,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
经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
可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将尝试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这一问题。
复习光合作用的合成淀粉等有机物、条件是光照。
明确学习内容。
了解“恩吉尔曼实验”现阶段,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还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所以,首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所做的相关研究。
(播放恩吉尔曼实验动画)1880年,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
(1)实验中,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黑暗的环境中,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受光部位的周围;(2)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则观察到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根据实验现象,有人认为水绵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同学们,你的观点呢?接下来让我们自己探究、寻得正确答案吧!观察了解恩吉尔曼实验动画。
交流对恩吉尔曼实验的观察及分析。
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们的问题一般来源于对一些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同学们,请观察课本图片中这几种常见植物,我们可以发现哪些问题?请你将自己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分享!银边常春藤的叶片边缘呈现白色---叶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关吗?仙人掌的叶变成针状,茎绿而肥厚——绿色的茎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胡萝卜的根里面含丰富的营养——它能否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当我们仔细分析众多问题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问题中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比如:绿色、根茎叶等植物主要器官。
其中有些问题是探究绿色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有些问题是探究不同器官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
所以,我们可以将众多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提出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 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关系吗?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
观察图片中植物,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交流、分享。
分析比较不同问题,归纳、明确探究问题。
2. 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2.制定计划在明确了所要探究的问题之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根据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
同学们设计出了好的探究方案,一定要介绍给大家!特别提醒: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控制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为了方便而有效地控制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我们需要巧妙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防止空气、温度、土壤等其它因素的干扰。
例如,可以尽量用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相互形成对照;或者以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形成对照。
实验探究时,我们可以借鉴探究阳光与植物生长关系的实验方法。
请大家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小组讨论制定的探究计划、并交流。
学习通过巧妙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
3.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同学们,在根据计划、完成实验后,让我们深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一定结论。
例1:当我们利用银边常春藤实验时,可以观察到:银边常春藤叶片的绿色部分变成蓝色,而白色部分不变蓝。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银边常春藤叶片的“绿色部分”与“白色部分”是可以形成对照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关系,植物绿色部分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例2:当我们选择青菜作为实验材料,从同一植株上分别切取一部分根、茎、叶进行实验后,可以观察到:所取材料中,“叶片”部分呈现明显的蓝色;而根、茎以及叶柄部分没有明显的蓝色。
经过分析,在上述实验中,根与叶、茎与叶、以及叶片与叶柄部分可以对照。
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绿色部分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同学们,如果你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不一致,一定要进行分析与反思,找到原因,寻求科学的结论!深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一定结论: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绿色部分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4.反思探究通过探究,现在我们认识到绿叶是光合作用主要的部位,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借助课本中的图文信息,“看透叶片”,说明叶片的结构,并尝试分析原因。
当我们将绿色植物叶片的一小部分放大后,可以看到: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表皮位于叶片的上下表面,上面有气孔,是气体进出的地方;中间充满了叶肉细胞,叶肉细胞中含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含色素,色素能捕捉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叶绿素,正是绿色的叶绿素使植物呈现出了生机盎然的绿色。
而叶脉贯穿在叶肉之间,支撑着整个叶片,含有“具运输功能的”导管和筛管。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植物,叶形形色色,大多数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都是叶,这是因为:大多数绿色植物的叶,数目众多、宽阔而扁平,有利于接受光照;同时叶片的结构特点有利于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原料,并将产物向根、茎等部位运输。
因此,叶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利用课本中的图文信息,说明叶片的结构,并尝试分析“为什么绿叶是光合作用主要的部位”原因。
5.归纳探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归纳探究成果,形成对光合作用场所的正确认识。
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关系,植物绿色部分在光下能归纳探究结论,明确光合作用的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绿叶中含大量叶绿体。
所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一定是在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加工厂”。
小结与提升同学们,本节课你一定收获了很多,请与同学们说说你的收获吧!你也一定能将光合作用的公式完成了吧?试着根据公式阐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公式的涵义是: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说说自己的收获吧!将光合作用的公式完成;试着根据公式阐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反馈练习同学们,现在你一定能运用所学完成一些习题了,请你试一试。
(呈现习题)练习巩固课外延伸与结束语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不仅揭开了光合作用场所的秘密,而且进一步学习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置对照实验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今后,我们要学以致用,用科学的方法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
根据课本DIY中的提示,如果将相同的黄豆芽放置在黑暗或有光两种不同环境下,可以培育出黄、绿两色的豆芽。
课后就请同学们,尝试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试一试,并揭示其中的奥秘吧!同学们,再见!尝试在课外学以致用,用科学的方法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
板书设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反思探究归纳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