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3第3节《耳和听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耳和听觉》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远近有关。

2.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了解噪声的产生、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噪声的产生、危害和防治。

难点: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鼓、碎纸屑、手摇式发声齿轮、钢尺、录音机。

2.学具:音叉、乒乓球、细线、木梳、钢尺、旧报纸。

【设计说明】

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仔细观察和思考,并且缺少相应的声学理论知识,所以对于音调、响度、音色三个名词非常陌生。但是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其实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表象,上课时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懂得日常生活中有关声现象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乐音的三大要素及其区别;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噪声的产生、危害和防治。

本节课的引入利用了多面体音频(也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还可以让学生或者老师直接唱歌方式),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音调、响度、音色的决定因素,特别是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是本节知识的难点,所以在音调教学中借助于男低音与女高音唱歌的方式巧妙的引入,并借助两个学生实验(钢尺划木梳、撕报纸)和一个演示实验(手摇齿轮发声),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音调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的关系;而在响度的教学时也是借助了三个实验(击鼓振动发声的演示实验、音叉振动乒乓球放大振动的学生实验、听录音的实验),从不同事例分析响度与振幅有关,并结合两个学生的演唱(男低音大声唱和女高音轻声唱)来辨别音调和响度,对于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两个游戏,寓教于乐,寻找音色的影响因素。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辩、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例中分辨这些特征,突破难点。

另外,本节涉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表达上的冲突,也进行必要的说明。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因为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强调科学用语表达的准确性,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对于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主要利用学生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结合多媒体,进行分组讨论问答,突破本节知识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对于噪声是相对性的这一问题,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上课时借助具体的问题实战练习,如“上课时,校园广播播放的音乐声”属于噪声,具体情境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噪声是相对性的这一难以理解的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趣味引入、阅读与讨论、探究活动与自主实验、学生小结和练习巩固等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在上课时还可以利用郎朗的图片,噪声污染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听觉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首交响乐,自己控制时间(播放蓝色多瑙河的演奏音频ppt2)。好听吗?悦耳动听。指出这些悦耳动听的声音就是乐音,它们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告诉同学们乐音有三个要素:音调、响度、音色。(板书:一、乐音)

(投影:ppt3乐音:是指各种乐器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乐音的三个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这些要素又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三个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引入)先请一男一女两个会唱歌的同学,男同学(唱男低音的)、女同学(唱女高音的)唱歌,学生借助已有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就两位唱歌时声音的不同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板书:1.音调)

(投影:ppt4)

各小组桌上都有一把木梳和一把钢尺,用钢尺分别慢速和快速划木梳的细齿,你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听到钢尺快速划过的声音比慢速划过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旧报纸,听到的声音又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引发讨论,归纳结论。

演示:教师演示手摇齿轮发声实验,检验猜想。钢尺紧靠齿轮,通过手摇使齿轮转速逐渐增大,注意钢尺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手摇齿轮发声,使齿轮敲打钢尺,可听到钢尺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钢尺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齿轮转速越快,钢尺振动越快,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

(投影:ppt5齿轮转速越慢,钢尺振动越慢,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齿轮转速越快,钢尺振动越快,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投影:ppt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用符号Hz表示。音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一般情况下,儿童的音调要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中间的一段文字及表格数据。(表格中补充蝴蝶的发声频率:5—6赫兹)问题:

(投影:ppt7一只蜜蜂从你耳边飞过,你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蜜蜂的发声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以内,而蝴蝶的发声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简要介绍人和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根据蝴蝶的发声频率范围和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来说明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超声和次声的介绍:

(投影:ppt8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赫兹的称为次声。

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称为次声波(人耳都听不见)

超声波: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

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投影:ppt9投影展示各种声波的用途。)

2. 响度

(引入)还是刚才的两位同学,男同学大声唱,女同学轻声唱,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再就两位唱歌时声音的不同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强弱即响度的学习。

(板书:2. 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ppt10科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如“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演示:投影台面上都有一只队鼓(通过放在投影机把振动放大),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请学生来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操作: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各小组都有音叉和带细绳的乒乓球,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先回答,教师评价,最后学生实验。

(投影:ppt10科学上把声源的振动幅度大小称为振幅,振幅是指声源的振动幅度大小

轻敲:声音小,响度小;重敲:声音大,响度大。)

人站在距发声体远近不同的地方响度如何?

实验:

(投影:ppt11录音机放歌曲,近听、远听实验,远听:声音小,响度小;近听:声音大,响度大。)

(投影:ppt1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远近有关。(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3)与不同的人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4表格数据,了解一些常见声音的响度分贝数,教师适当的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