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经济.doc

合集下载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对基层区域经济金融的影响——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例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对基层区域经济金融的影响——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例

职责要明晰, 分工要合理 , 全面负责个人理财业务 的管理 、 规划和发展 。二是抓好营业 网点分区改 造 、I VP理财室建设 ,为客户创造一个干净整洁 、
美观大方 、 舒适优雅的投资洽谈环境 。 ( 责任 编辑 : 勇 )校 对 : Y) 赵 ( z
得贷款的难度。在商业银行资金全部 向其上级行 集中的情况下 ,上级行对基层行的贷款质量进行
财 产品同质化严 重现象 , 提升个 人理财 品牌效应 已 经 成为吸 引客户 注意力 ,提 升客户认 知度 的关键 。
层金融机构全体员工应充分认识到 ,大力发展个
人理 财业 务 , 当前 “ 是 控物 价 、 防通胀 ” 新形 势 的需
要, 是执行稳健货币政策 的需要 , 是分流储蓄 、 解 决存款快速上涨 、 贷款增速下滑的需要 , 是扩大收 人来源 、 增加盈利的需要。因此 , 基层金融机构要
( ) 五 强化 运行机 制保 障 。一 是要 尽快 建立 个 人理 财业务 部 门 , 财业务 部 门职权要 相 对独 立 , 理
( ) 二 强化 个人 理财 业务 宣传 。基层 金融 机构
要通过各种媒体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知识宣传 , 使 社会 大众 懂得 理财 的重要 性 ,通过 培训 一支 高素 质的员工队伍 , 作为宣传的主力军 , 将个人理财业 务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 , 介绍给社会大众 , 让客户 了解个人理财业务的利益和风险 , 让客户 自主 、 自 愿选择理财产 品, 既不夸大 , 也不缩小 , 把理财业 务宣传透彻 , 做客户的知心人和好帮手 , 通过 良好 的宣传氛围, 让客户对理财业务发生兴趣 , 使客户 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 加强个人理财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 三)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在金融危机下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贷风险【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运行。

在金融不断对外开放的今天,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银行能否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着手,提出了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措施。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现况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加强信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起主导作用,并决定外部风险。

1.1 内部风险1.1.1 素质风险。

是指因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

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

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1. 引言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指银行为了有效管理信贷资金流向和风险控制,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信贷业务的健康运行对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

2. 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目标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主要目标是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具体目标包括:2.1 保持资金的流动性银行必须确保其信贷资金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以应对客户贷款和存款的变动。

银行需要维持适当的资金储备,以确保资金的充足性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2.2 控制信贷风险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确保借款人具有相应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同时,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审查和评估贷款资产的质量,以及进行风险分散和避免集中化风险。

2.3 提升信贷业务效益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目标还包括提升信贷业务的效益和盈利能力。

银行需要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并通过利率差异化和费率管理来提高信贷业务的盈利性。

3. 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3.1 资金筹集和调度管理银行为了满足贷款需求,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并根据贷款规模和期限进行资金的调度和配置。

银行通过资金筹集和调度管理,确保资金的充足性和流动性。

3.2 客户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并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

银行需要建立科学的客户评级体系,通过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来决定贷款金额和利率,并控制贷款风险。

3.3 贷款利率管理银行通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来提高信贷业务的效益和盈利能力。

银行需要考虑市场利率水平、竞争状况和风险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贷款制定差异化的利率政策。

3.4 贷款余额和风险监控银行需要定期监控和评估贷款余额和风险水平。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和贷款监控系统,对贷款资产的质量和风险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和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李波(东北财经大学职业继续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及制度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与外资银行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零风险”考核机制削弱了基层行对企业信贷支持的信心;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认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银行信贷人员素质不高,致使新增风险又不断出现。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能力,必须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增加基层行信贷权限;建立起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综合信用评级制度;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素质;不断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Problem s on Com m ercial Bank Credit Managem ent in China and the Counterm easuresLI BoAbstract:As the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re being adjusted and improved,compared with foreign banks,major problems still exist,including the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of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causing restrained busi-ness expansion at primary level banks;the zero-risk assessment system,weakening the confidence of primary level banks to offer credit aid to enterprises;no clear loan risk responsibility system;the belief that the bigger an enterprise is,the smaller the risk is;and the less quali-fied bank credit staff,resulting in increased risks.To promote the credit administrative ability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we must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enlarge credit approval authority of primary level banks,establish a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playing both constraint and incentive roles,enforce severe accountability system,build up comprehensive credit appraisal system,raise the competence of bank credit staff,and constantly improve credit risk prevention system.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credit administration,problems and strategies[收稿日期]2012-04-28信贷管理是指运用各种手段(法律手段、政策手段和行政手段)对信贷活动实施的管理。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合/ 1 7 8
浅 析我国 业银行信贷 商 风险管理 及对策



饶 河 清
制; 三是 改变 信贷审计监督 的实施 主体 , 增加风险管理部 门的工 作职责 , 加强风险管理部 门的职能建设 ; 四是要加强 同业之间 的 沟通 , 同防 范信贷风 险 ; 共 五是严格 程序管理 , 制定严 格的信贷 业务基本 操作规程 , 每~笔贷 款都要严 格按照评级 、 对 授信 、 授
3 关键 岗位制约制度执行 乏力是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产生 的 .
又一个重要原 因。尽管商业 银行的制度 中对一些关键 岗位有 明
能部 门对企业监督检查 中获 得的信息和资料 , 进行分析 和判 断 ,
确界定 , 但这些制度执行起来并不顺 畅 ,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 制度
的执行会 因为 这样 或那 样 的原 因 和借 口而 大打折程序和 隔程序 的现象 。 第二 , 培育新型的信贷文化 。商业银行也 是企 业 , 也应 当具
有 自身 的企业 文化 和管理 , 使银行 全体 员工形成 共 同的理念 和

商 业银 行信 贷风 险 的原 因剖 析
1 内部风 险控制机 制不 健全是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 险的主 . 要成 因。由于地域 经济发展 不平衡 , 以及历史 上商业 银行按 行 政 区划设置带来 的地域性政 府管理 , 政府 色彩浓厚 , 导致一些 信
其次要发挥银行 同业信 息共 享功能 , 时互通信息 , 及 共同防范企 业利用银行之 间 的竞争 而 采取 的欺 骗行 为 。再 次是 加强 与财 政、 务、 税 审计等政府 职能部 门的联 系 , 时了解和 掌握 政府职 及
了信贷风 险隐患 。 2 监督不力 、 . 责任认定不 到位 是信贷操 作风 险严重 的另 一 个原 因。为加大各项 规章制度执行力度 。商业银行 内部 及外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应对策略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况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然而,信贷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也不容小觑,这种危害集中体现在巨额不良资产上。

近年来我国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左右,属于较低水平,但最近一两年开始上升。

贷款按照风险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五类,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披露的2014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中,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高达8426亿元,比第一季度高出1965亿元。

不良贷款率从第一季度的%上升为%,其中次级类贷款率为%,可疑类贷款率为%,损失类贷款率为%。

数目如此巨大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运作中必须充分考虑资金的成本以及贷款的目标收益率,信用风险的加大、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都会增加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难度和相关费用的支出。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指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我们以房地产信贷风险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波动性,表现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都容易发生。

当经济复苏时,人们对经济持乐观态度,投资者及房地产开发企业有投资房地产的需求,通过向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但由于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就会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信息,这时银行以平均利率发放贷款,会引发逆向选择效应,而使高信用评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退出信贷市场,从而使信贷市场暴露在高风险之中。

当经济衰退时,投资者投资房地产的意向减弱,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其资金链紧缩,出现财务危机,只能通过向银行贷款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

但由于泡沫破灭,房地产企业的市值迅速下降,银行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此时银行就不会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进一步紧缩。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管 理 部 门 只有 评 审权 。 有 对 特 定 客 户 的 建 议 权 ; 过 本 行 授 没 超
( ) 行 逐 级 授 权 管 理 体 制 。 适 时调 整 转 授 权 权 限 。 一 实 并 从
19 9 9年 开 始 ,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普 遍 实 行 了 总 行 对 分 行 、 行 各 分 对 二 级 分 行 、 级 分 行 对 县 支 行 的 逐 级 有 限授 权 制 度 。 肃 省 二 甘
维普资讯
( i ̄th) 02 20 年第 9 期
目前国 有商业 银行 信贷 管理 体制、 管 理方 式存 在的 . 题及 改进 意见 1 n
中 国人 民银. 兰 州 中 心 支行 行 长 张 书林 行


目前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信 贷 管 理 体 制和 方 式 的 基 本 情 况
批 权 转 授 给 二 级 分 行 , 许 各 二 级 分 行 视 情 况 向经 营行 转 授 ; 允 四 是 对 个 人 消 费 贷 款 、 人 经 营 性 贷 款 、 户 贷 款 、 贫 到 户 个 农 扶 贷 款 的 审 批权 限 分 别 转 授 给 二 级 分 行 。各 二 级 分 行 可 以根 据 经 营行 信 贷 管 理 水 平 、 产 质 量 状 况 等情 况 进 行 转 授 权 . 中 资 其 个 人 经 营性 贷 款 转 授 权 不 超 过 1 元 。 过 建 立 和完 善 授 权 0万 通 制 度 ,对 国有 商业 银 行 分 支 机 构 的 业 务 经 营 起 到 了 监 督 制 约 作 用 , 效 防 止 了基 层 行 违 规 越 权 发 放 贷 款 问 题 的 发 生 , 进 有 促 了依 法 合 规 经 营 和各 项 经 营指 标 的完 成 。 ( ) 行 审 贷 分 离 和 贷 款 审 查 委 员 会 制 度 。 善 了监 督 二 实 完 约 束 机 制 。各 国有 商 业 银 行在 办 理 信 贷 业 务 过 程 中 . 调 查 、 对 审查 、 批 、 营 管理等环节 的职责进行 分解 . 审 经 由不 同 经 营 层 次 和 不 同 部 门 承 担 ,实 现 了不 同经 营 层 次 和 不 同 部 门之 间 的 相 互 制 约 和相 互 支 持 。 时 , 行 层 层 建 立 了贷 款 审 查 委 员 会 同 各

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办法最新版

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办法最新版

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办法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强化商业银行的统一管理与内部控制,增强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保护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自身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必须建立法人授权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应在法定经营范围内对有关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关键业务岗位进行授权。

商业银行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以及关键业务岗位应在授予的权限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严禁越权从事业务活动。

第三条、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各地区金融风险及客户信用状况,规定对各地区及客户的最高授信额度。

商业银行各级业务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必须在规定的授信额度内对各地区及客户进行授信。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批准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中资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授权,是指商业银行对其所属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关键业务岗位开展业务权限的具体规定。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对其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所辖服务区及其客户所规定的内部控制信用高限额度。

具体范围包括贷款、贴现、承兑和担保。

第七条、本办法所称授权人为商业银行总行。

受权人为商业银行业务职能部门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第八条、本办法所称授信人为商业银行业务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

受信人为商业银行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所辖服务区及其客户。

第九条、商业银行对其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授权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应在法定经营范围内,对其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实行逐级有限授权。

(二)应根据各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主要负责人业绩等,实行区别授权。

(三)应根据各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风险状况、授权制度执行情况及订负责人任职情况,及时调整授权。

银行信贷工作建议word版

银行信贷工作建议word版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信贷业务总量增长较慢、信贷业务结构不协调、信贷业务不良贷款比例较高、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等。

面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发展环境与政策变化,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银行信贷工作建议[银行调整信贷管理工作的建议和安排],供大家参考选择。

银行信贷工作建议[银行调整信贷管理工作的建议和安排]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应重新规划调整战略结构部署,审时度势,开拓创新。

银行营业网点大力开展贷款业务,必然能使银行的业绩稳步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信贷业务总量增长较慢、信贷业务结构不协调、信贷业务不良贷款比例较高、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等。

面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发展环境与政策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贷款业务,笔者提出几点贷款业务发展建议。

一是加快转型支持实体经济,建立对接机制,承担社会责任。

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重点调整及支持方向,紧跟供给侧改革步伐,加快战略转型,在制定行业贷款政策时更为突出重点。

二是改革信贷体制,重视信贷市场的规划,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存量和增量比重管理,突出重点投向,加强综合化服务。

四是健全风险管理体制,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针对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各个阶段,做好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缓释和风险处置工作。

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由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监事会、内部审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构成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职能,并建立预警模型,形成风险预警提示报告制度,提升信贷管理风险防控水平。

五是整合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规范贷款业务操作行为,坚持合规操作,同时加大稽核监督工作力度,扎实做好稽核检查工作,加大稽核频率,增强稽核深度和广度,促进信贷管理工作依法合规开展。

六是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

建立信贷人员培训机制。

通过“再培训、再学习、再教育”的形式,有计划、分层次、按类别地组织信贷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其对金融法律法规和信贷业务制度的系统化学习,使员工更加了解规章制度的内涵和精神,熟悉业务操作流程。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难以预料和驾驭, 同时,大投机家的人为投机行为也大大提高了它的不确定性。

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与国外大银行相比十分低下,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经营管理体系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一是经营理念落后.国外银行一直坚持“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他们一方面不断研究客户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认真分析客户的潜在需求, 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需求.国内银行业近几年虽然进行了改革,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甚至严重背离现代银行规范及要求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拘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 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么”。

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仅从银行的角度来考虑,未能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二是经营体制陈旧。

近年来,国外银行纷纷进行“银行再造”,将按职能分工的业务流程改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操作流程, 使得客户获得便捷的银行服务.据统计,美国有关银行再造之后,平均资产收益率上升015%,平均资本收益率上升6%,平均成本收益比率下降了8 - 13%。

而我国银行目前仍按部门职能划分经营活动, 将完整的业务流程分割得支离破碎。

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成本,而且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三是经营手段滞后。

国外银行经营手段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营业网点银行工作人员少,具体业务由客户自己在相关设备上操作. 花旗银行为了满足全球性客户的需要,设立了全球联动的区域化单据处理中心,24小时不间断连续作业.目前, 国内银行在电子化方面投入不够, 计算机业务软件的开发层次多, 系统兼容性差.拓展市场的手段主要是延长服务时间、增加服务网点、改善服务态度等较为简单的形式,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而且不能有效吸引客户。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规定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规定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通过对上市前的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和信贷制度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最后采用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借鉴和对比的方法,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 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个百分点,已降至%;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 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表1-1 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单位:亿元人民币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合计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如何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这当中,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拨改贷”开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成立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也就是所谓的政策性贷款,这些贷款中的大部分后来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当时的对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是要有政府批准的,无论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是如此;所谓“国有企业”,很多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而大多是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投资;第二,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这样,国有企业经营出现亏损,以前由财政出钱补贴的办法改成了银行追加贷款的办法,这是造成银行坏债增加的一个基本的直接的原因;可以看出,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国家建国有企业而不注入国家财政资金为其注资和补贴,而以政府的名义给予国有企业不需审查评定的银行贷款,其结果必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政府财政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在这种政策性投资中充当了类似于“募捐者”的角色,最后的结果是所能够回收的利息或者贷款利息总额很少,甚至会发生全部损失;表2-1 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总额中各种融资来源所占比例%国家预算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国外贷款1970 -1975 -198019851990199119941996199820002001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当然,与不良贷款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信贷制度也很不健全;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中寻找解决的途径从前面两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有银行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时期背负了特殊的使命,而在我国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又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随着我国积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国有商业银行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政府在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14000亿元不良贷款的债转股;国家财政注入2700亿元资本金;设立银监会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达降低不良贷款的硬指标,如2年内不良贷款率下降3%-4%,不良资产余额下降700-800亿元;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全面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等一系列措施;可见国家在改变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率从根本上提供了条件;然而,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改变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不相适应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尤其是和不良贷款形成息息相关的信贷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不良贷款一边剥离一边新增的现象;让我们看看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和信贷制度的特点;3.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对我国不良贷款进行分析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特点及背景工行2003年年报显示:2003年末,工行总资产为53000亿元,贷款余额33900亿元,不良资产8500亿元,不良贷款7200亿元;另有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工行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贷款率为%;总的说来,其不良资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良资产手续大多严重缺失;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间太长,每笔贷款的银行信贷员有不少的变动很多信贷员已经退休,致使贷款手续严重缺失;另一放方面,由于很多贷款是行政命令的结果,银行本身就没有完整的贷款手续,加之当时的法律不完善,很多贷款甚至没有借款合同;二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信用贷款;而放款的数额其实已经严重超出了企业的偿还能力;三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80%以上来自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停产或倒闭;主要是由于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中型甚至大型的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不能适应市场而纷纷倒闭或生产停滞,而银行资产也随之形成不良;四是由于贷款大都投向国有和集体企业;工商银行的不少不良贷款牵扯到不少社会问题,清收难度较大;由于工行的不良贷款大都来自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多,负担重;如果按照一般的清收方法起诉企业的话,很多社会负担将转移给政府,这样不但加大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执行的过程也必将难上加难;五是部分贷款由于时间过长加上银行没有按时采用有效的方式延续债权,银行的贷款已经超过诉讼时效;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大多流失殆尽;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缩影,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工商银行的贷款受到了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银行职能不明确的大环境影响;从不良贷款的特点来看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从以上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中,我们可以逐条来分析出工商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一是信贷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二是银行没有严格的贷款审批标准,就是说没有一个严格的门槛;信用贷款是最好的例证,没有一条严格的限制,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放贷款,可以放多少贷款,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银行没有严格的对企业评级和授信制度,盲目的发放贷款,往往使企业需要多少贷款或者领导说法多少贷款就放多少贷款;三是银行贷款大都发放给国有企业或者一些大企业,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以贷款投向的向大集中为特点,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 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贷款过度投向大企业,显然不利于分散贷款风险,何况我国的大企业,目前尚是国有成份占主导地位,由于产权虚设,易得“国企病”,一旦发生贷款风险,对银行所造成的冲击也会不少过去国有企业曾给我们银行带来了不少的不良资产包袱;由于贷款牵扯到的社会问题较多,当贷款出现不良以后也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困难;四是没有明确的贷后管理制度,致使贷后管理不善,出现风险不能很好的控制风险,使风险减少到最小化;当企业贷款出现风险以后,信贷人员不能及时地反映情况,不能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不能及时的起诉企业追偿贷款,一拖再拖,导致银行丧失两年的诉讼时效,造成贷款全部损失;由抵押的贷款也是如此,由于贷款逾期以后银行不能及时地处置抵押物或者不能及时起诉企业,导致抵押物年久失修,价值流失殆尽,给贷款造成了更大的风险;当然,我们只是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候看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的缺陷,近年来,工商银行不断的完善信贷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工商银行信贷制度的缺陷中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历史因素和经济体制制度转变的影响不复存在的今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是我们解决不良资产困饶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4、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借鉴对比和完善国有银行信贷制度的必要性不良贷款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不良贷款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在商言商,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不良贷款数量和比例无疑和银行的利润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以后要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采用利润冲销坏帐的方法来消化不良资产,也就是说只有在银行总利润减去不良资产形成的坏账以后才是银行的净利润;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贷款本金的损失”举一个简单的例证:100万元的呆账,按年收益率2%计算贷款利率减存款利率,年收益为两万元;如果该笔贷款发生风险,冲销还账100万元,则需要用50年的收益才能补偿;如果考虑银行管理成本的支出、实践价值的因素、通货膨胀的因素,那恐怕需要用上百年的收益来补偿;”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首先是坏账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信誉对银行来说就是生命线,如果银行失去了信誉就像一棵大树没有了根基,其后果可想而知;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采用的是负债经营的方式来获得利润,而银行的信誉如果受到影响,负债简单一点说就是存款就会在短时间在内减少,而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不可能短时间内收回,这样的话银行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从存款者的角度来讲,为了不使存款出现风险,显然不会放心的将存款放在一个频频出现坏帐银行或坏账相对较多的银行;其次是坏账对社会诚信环境和贷款客户信用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两个客户在同一银行贷款100万元,其中一个客户贷款出现了风险,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因,该客户逃避债务50万元,那么另外的客户显然心里不平衡,也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银行的债务,这样的话银行的信贷环境就会恶化,则加了贷款出现出现风险的可能行;从大环境来讲,过多的不良资产的出现就会影响社会的信用,使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受到影响;其他方面:1.减少国家税赋收入;银行是国家税赋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良资产增加,银行盈利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国家税赋收入就会减少;2.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3.诱发通货膨胀;4.影响社会经济信用制度;5.引发金融危机;等等;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本途径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实现不良资产的转化不仅使银行也是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然而,不良资产的转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2005年4月,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综合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从制度上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才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根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怎样实现从总量上控制不良资产的新增呢关键是不断的完善国有银行的信贷制度,那么要建立什么样的信贷制度,怎样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呢让我们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中寻找答案吧: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相比较来看,外资银行是十分注重信贷风险防范的;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的制度化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不良贷款的出现和增加;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制度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纵横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这样既实现了银行内部的商业化管理和权责制约又避免了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结构与外国银行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这种制度结构极易发生领导或者贷款主管人员利用政策进行非正式的贷款行为,最终形成新增不良贷款;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使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又多了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原因;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探讨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探讨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逐步扩大,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信贷风险。

如何合理控制风险、保障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逐步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信贷风险的详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控制风险一、引言随着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量的逐步增加,信贷风险逐渐成为了银行业的重要问题。

信贷风险主要是指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因故不能按时或无法归还银行本息,而造成银行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缺陷。

如何防范和治理不良贷款的增加,更加有效地提高信贷发放和管理的质量是我们研究的关键问题。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一)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不完善,缺乏较为高层次的识别技术和人才。

对于银行的信贷管理来说,风险识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把好信贷质量的第一关,也是我们提高信贷水准至关重要的入手点。

在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大多数商业银行对风险预警系统的维护不足,管理架构存在漏洞,档案资料有所漏失,专业高级人才较为缺乏,同时,对信贷风险进行量化识别的工具也较为落后。

这些不足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了银行不良贷款的额度。

(二)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力度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套针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方案,但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商业银行难以对客户的贷款资金实施有效控制。

银行很难监控到贷款的每一笔流向和使用细节。

再加上由于信贷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他们难以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贷款风险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客户违约的可能性。

这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三)贷款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

在银行竞争也愈来愈激烈的当今,大客户成为商业银行争取的关键。

同时也造成了对贷款大户的资格审查不严,监管力度放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量贷款无法收回,变为了呆坏账。

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

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

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金融机构,扮演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角色。

为了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信贷政策,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运作。

本文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信贷政策的背景和目的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是根据国家金融政策和经济形势来制定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同时也要保证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二、信贷政策的内容和原则1. 信贷政策的内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贷款对象:包括企业、个人和其他金融机构等。

- 贷款额度和期限:根据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借款用途确定。

- 利率政策: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利率和自身经营状况来确定贷款利率。

- 还款方式:包括等额本金还款、等额本息还款等方式。

- 抵押担保要求:商业银行会要求借款人提供一定的抵押物或担保措施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2. 信贷政策的原则商业银行在制定信贷政策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安全性原则:商业银行贷款要确保借款人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并要求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

- 盈利性原则: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要考虑自身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 合规性原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三、信贷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信贷政策的合理制定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 金融稳定: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控制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 社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影响着广大客户的融资能力和生活水平,对社会的影响深远。

四、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商业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会不断调整和创新信贷政策:- 宽松与紧缩: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商业银行会采取宽松的信贷政策,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会采取紧缩的信贷政策,控制风险。

最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精品

最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精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多次爆发,信贷风险对于银行业的危害之大开始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江苏省2015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在增加,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4左右,波动幅度不大,说明银行机构在多年经营中对风险控制有一定的管理办法,但成效不高。

尤其是无锡市近年爆发的钢贸、尚德等金融风险,导致2015年无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本文以无锡市为例分析了其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江苏整体的商业银行业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信贷风险;大数据;风险控制1江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11江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况信贷风险是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特指信用风险,指银行在放款后,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一旦产生,已发放贷款会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由信贷风险的定义和特点可以看出,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会面临的主要风险,借款人是指向其贷款的企业客户或者个人客户。

随着多次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信贷风险对于银行业的危害之大开始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形态的变化使得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也一直在不懈努力中稳健运行。

江苏省2015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和净利润总额、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率数据见表1。

12无锡市的信贷风险情况随着近年来无锡经济的发展,无锡市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具体数据如图1。

尽管贷款数额在增加,不良贷款率仍不容乐观。

2015年8月,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在无锡市银行业座谈会上指出,无锡近年来爆发钢贸、尚德等金融风险,导致2015年无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2016年无锡统计年鉴的数据还显示,2015年无锡市金融业增加值仅占的56,低于全省63的水平;同时全市信贷增速连续多年全省垫底,无锡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报告报告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报告报告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摘要: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已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中枢,其触角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

商业银行的平稳运行与安康开展是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开展的基石。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开展离不开全球金融市场繁荣或萧条的大背景。

中国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必须承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的风险和本钱。

而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贷风险。

所以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银行经营与经济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第一局部是引言,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文章构造进展了说明。

第二局部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明确根本概念和理论,为后面的研究做出理论铺垫。

第三局部是对针对我国银行业和经济开展环境,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开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局部是分析以美国为例的国外信贷风险管理经历,并结合我国金融环境对我国信贷风险管理提出积极对策。

第五部对全文进展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1引言1.1选题背景与意义金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银行作为一种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具有时发性强、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显著特征。

金融业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危及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影响社会经济顺利进展。

例如,随着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美国次贷危机拉开序幕并迅速蔓延,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全面性的影响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截止到2009年9月,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美国银行总数已愈百家,其他各国商业银行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是随着我国整个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一步步的开展起来的,历史短,整个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还保存着或局部保存着一些方案经济体制下信贷风险管理的痕迹,在运用风险管理技术、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外部监管以及市场约束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

谈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谈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过 程 的风 险控制 各商 业银 行 应根据 当前信 贷制度 运行 情况 , 不 断推 进 和 完 善信 贷体 制 改革 ,从 银行 由部 管 理着 手 ,狠 练 “ 内功” ,对 信 贷业务 实行从 项 目
甄选 到按 期 收 回垒 过 程 的风 险 控制 ,切实 把 好 新增 贷款 质量 关 。
定 客 户 的授 信 额 度 。 同时 ,对 己进 行 额度 授 信 的企 业 .更 要 时 刻 关注 其 经 营动 态 ,根据 企 业
在 提 高 贷款 审批 质 量方 面 ,重点 做 好 以下 工作 : 一是 提 高 审 批材 料 的 客 观 性 和 准 确 性 。
通 过 推进 机 构体 制 改革 ,科 学制 订 各级 行 经 营 目标 .理 顺 上 下 级关 系 、理 顺 贷款 经 营人 和 审
维普资讯
1t S
贷款决 策 , 同时进 一 步 完 善蔓 体 审批 制 ,试 行 少 数人 会 签 制 、 小额 贷 款 专人 审批制 等 ,使 审 批 责任 落到人 。 三是真 正 实行审批 责任 追 究制 。 加 强对 审批 人 的考 枝 管 理 ,综 合评 价 审批 人 的
批 人 的关 系 保 证经 营部 门在选 项 目、做 客 户
评 价 时更 多 的从 风 险 防 范角度 出发 。 二是 提 高 审 批决 策 的科 学性 。 大力 推 行专 职审 批 人 审批 和专 家 审批 ,科 学遵选 高 素质 的 综合 人 才 参 与
需求 申请 ,审慎 的 办理每 一笔 信 贷业务 。 2. 加 强 授 权 管 理 ,科 学 审 批 ,严 防 决 策
批 不 当造 成不 良贷款 的 ,要 严格 实行 责任 追 究。
同 时 要 坚 决 执 行 专 职 审 批 人 任 期 制 等 , 定 期 轮 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经济(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演进经历了4个阶段:1.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于一体的中国人民银行,把“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信贷管理制度,分级确定存款和贷款总额,存贷款比例挂钩,实行差额包干的原则和办法。

2.1985年,人民银行正式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出发,制定并实施“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管理制度。

3.1988年针对我国财政赤字的剧增及国民收入超分配形成货币发行大大超过经济运行正常需要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信贷规模管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信贷规模限额”管理制度。

4.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治理经济过热,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集中管理,逐步运用贷款限额、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总量、调节信贷结构,出现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一直到1998年1月1日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实行适应市场经济的以“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

(二)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结合对陕西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地调查,发现授权授信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以下几点变化:1.集中信贷审批权,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

据调查,国有金融机构县级行一般无贷款审批权,地市级分行根据其经营管理水平、效益指标、不良贷款比例及所在地区经济状况,被授予不同的权限。

如工商银行西安营业部最高单笔审批权可达0.7亿元,铜川市与商洛地区单笔审批权为0.2亿元,个别行由于历史原因未被授予审批权。

同时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

目前,西安市的存款、贷款各占全省的59%、57%左右。

2.贷款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倾斜,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行业是供销社、农资公司和一些中小企业等,而投向信息产业、交通、能源、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及学校医院等。

3,建立综合信用评级制度,增强授信工作的科学性。

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设置不同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金营运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每个指标下设若干量化指标或非量化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再对每个贷款企业进行综合评分,并据评分结果授予其不同的信用等级及相应的授信额度(一般银行内部都有授信的最低信用等级要求),增加了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4.建立“绿色通道”,区别对待“好”、“坏企业”。

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重塑银企关系,根据银行业的“2-8”规律,为优质黄金户建立了“绿色通道”,提供24小时“随到随办”的优质服务;且对优质黄金客户进行公开授信,从而在信贷资金配置上形成“好企业驱逐坏企业”的良好趋势。

5.完善信贷决策机制,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各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将调查、审批、管理等各环节的职责进行分解,建立起各层次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制度,(审贷会一周一次,一般7天可获得贷款)。

由贷款审查委员成员对每笔贷款提出意见记录在案,作为贷款出现风险后应承担责任的凭证,并明确了贷款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新授权授信管理办法,我们认为这是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1.这是宏观经济金融背景变化下的必然选择。

符合金融体制从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转变的要求,符合金融增长方式由过去简单的规模扩张向集约经营提高效率转变的要求,也符合加入WTO后面对国际竞争的要求。

2.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基本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增长方式决定金融的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转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粗放式“量”的扩张转变为集约式“质”的提高,这种变化决定了信贷资金管理方式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同期新增贷款增长11%,新增贷款增长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个百分点,说明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基本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3.银行信贷基本满足了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

有效贷款需求指有效益、有还款能力的贷款需求。

调查发现,企业对信贷的有效需求呈下降趋势。

(1)企业现处在所有制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整个社会的资本平均利润率逐年下降,企业进入微利时代。

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工业景气监测的149户大中型企业报表显示,亏损企业78户,若再加上那些“微利”边沿“摇摆”的公司,将达100多户;宝鸡市259户企业,AA以上的只有35户,这说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决定了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2)物价指数下降。

统计显示,近几年陕西省的平均物价指数增长-1%左右,物价在低位运行使企业贷款的实际使用效率提高,从而也减少了企业的贷款需求。

4.银行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大体平衡。

银行的资金运用总量根本上还受到其资金来源总量的控制。

2002年7月,陕西省信贷收支报表显示,各项存款2478亿元,各项贷款1938亿元,若剔除邮政储蓄机构、政策性银行的因素,陕西省金融资源来源与运用大体平衡,基本上不存在金融资源调出的现象。

5.银行努力扩大信贷有效供给,提高贷款使用效率。

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利用“增量移位”和“信贷集中”来实现贷款使用效益的提高。

“增量移位”就是将信贷资金从效益低的企业(行业)移至效益高的企业(行业)。

“信贷集中”就是将信贷投放到效益好的地区。

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大多将信贷资金投向高新技术、能源、交通、纺织和院校医院等行业及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说明银行风险意识和利润约束明显增强。

(三)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局限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一级法人体制和内部控制,增强了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规范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和增强了金融服务效率和功能。

但这种管理方式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1.贷款权限过度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

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

在信贷资金管理上,集中上收信贷审批权,相应收缩了基层支行的授权授信权限和额度。

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审批权与风险责任的不对称,会使基层风险有向上转移和聚集的危险。

2.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和实施规则,不利于欠发达地区。

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增强了信用评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道德风险的发生。

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只考虑了全国各行业的统一性,却没有顾及到各地区的特殊性,这些评级办法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标准过高,达到全国平均授信“及格线”以上较难,这种做法明显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行业与企业,在政策制订上“歧视”了西部不发达地区。

另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各自不同的信用评级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对同一家企业的评级出现不同级别的现象,也易引起授信混乱。

如宝鸡卷烟厂,工行评其为AA级,建行却评其为AAA级。

3.可能造成对集团企业和关联企业授信失控。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对集团企业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将同一集团内各个企业的授信纳入统一的授信额度内,核定集团总的授信额度,防止借款人通过多头开户、多头贷款、多头互保套取银行资金,防止对关联企业授信的失控。

但调查发现,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对极个别好企业公开其授信外,对其他企业的授信额度基本上相互之间保密,这就为某些企业多头开户获得多家银行授信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集团企业与关联企业关系相当繁杂,很难理清。

如陕西某仪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A)被陕西某上市公司(B)控股,陕西某电子公司(C)又是B的母公司,现陕西某集团(D)又成为B的第一大股东,要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增加银行的“鞋底成本”及时间成本,但若在没有完全搞清楚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对其授信,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授信失控。

4.授权授信的弹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1)授信额度大小与企业实际额度需求有差距。

如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经营状况较差、存货、应收账款较大,资金运营能力不强,企业往往“消受”不起银行对其的授信额度。

而对一些现金流量大、季节性强、但净资产小的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商贸批发企业的授信额却“不够吃”。

(2)授信期限设定与企业实际资金周转不匹配。

各商业银行的授信期限一般为一年。

若某企业生产周期超过1年,一年后就要重新核定授信额,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和管理费用,而且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及财务指标也不同,这将影响银行对企业的授信额度的准确性。

而若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较高,资金1年周转可达2—3次,实际使用的资金额将远远超过授信额,致使银行丧失可能争取到的增量授信业务带来的利润。

(3)实际授信形式单一与实际需求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实际授信形式主要是贷款,而企业需求除了贷款外,还需要如开立信用证额度、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保理、担保、贷款承诺等业务品种,这显示商业银行对现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使用效率不高,更谈不上进一步的金融创新。

(4)贷款审批权上收,基层行的贷款上报审批环节增多、路径增长、相对延缓放贷速度。

(5)授权授信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不对称。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刚性约束,过分追求贷款“零风险”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必然造成信贷员“怕贷”的思想和行为。

显然,这种只有约束缺乏激励的机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信贷风险(这种防范是被动和不进取的),但无疑不利于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5.造成局部信贷膨胀与局部信贷紧缩。

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商品的“嫌贫爱富”天性,导致授信对象“趋同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授信地区“发达化”——经济发达地区。

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和统一的行业贷款指导意见,没有充分考虑到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特点,致使授信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在同一地区,更多地集中于某个城市或某些城市;在行业上,更多地集中于某个或某些行业。

这种“局部的信用紧缩”和“局部的信用膨胀”必然不利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尤其会导致西部的县域金融服务萎缩。

(四)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完善对策1,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与企业、当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演好“金融顾问”角色,协调好金融机构、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授权授信业务及降低谈判成本和摩擦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