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 ppt
合集下载
教战守策PPT
百姓也是如此。现在太 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 人骄纵懒惰脆弱,就像 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 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 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 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 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 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 言兵,以为生事扰 民,渐不可长。此 不亦畏之太甚,而 养之太过欤?
而且士大夫也不曾说 起战争,认为这是滋 生事端干扰百姓生活 ,不可以让它露出苗 头并发展。这不也是 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 太过分了吗?
因此小小的安禄山 一旦乘机作乱,四 方的百姓就像鸟兽 奔窜一样,求作囚 犯和俘虏还来不及 ;国家分裂,而唐 王朝当然因而衰弱 了。
第四段译文:
盖尝试论之: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 者,岂不至哉?而其 平居常苦于多疾。至 于农夫小民,终岁勤 苦而未尝告病。此其 故何也?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 问题:天下的形势譬 如人的整个身体。王 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 的措施,难道不是很 周全吗?而他们平日 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 至于农夫平民,终年 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 这是什么原因呢?
藏之。数十年之后, 就收拾装备武器收藏起
甲兵顿弊,而人民 来。几十年以后,装备
日以安于佚乐;卒 武器都败坏不再锋利,
有盗贼之警,则相 百姓一天一天地习惯于
与恐惧讹言,不战 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
而走。开元、天宝 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
之际,天下岂不大 惶恐,传布谣言,不战
治?
就逃跑了。(唐)开元、
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
交流作业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Biblioteka 者 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 民战守”。作者是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 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这一情况提出的。
《教战守策》优质课件
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 患的主张,认识其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 安的进步意义。
2.学习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 证,层层深入,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 表达恳切而得体的特点。
了解文体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 守》,是苏轼在应制科举考试时…的
至:极、最(达到极点)
• 变:变化
生:发生
• 力作:奋力劳作
冲犯:冒着
• 轻:轻视
为:造成
•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 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 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 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 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 亦然。
论证分析(二)
农夫小民顶风冒雪-----获得免疫力 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常患疾病
设喻,正反论述,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比喻来自生活,使人觉得自然亲切,容易接 受。
乐天诗,东坡文,虽庸夫妇竖读之亦当 首肯。
------沈德潜
•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 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 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 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 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 他在文中主张国家在承平时也应懔怀居安思危的忧患 意识,让民众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战阵的攻防技能。
• 苏轼在权衡北宋的国策与国势后,而提出这般建言, 实是有为而发。尤其全篇陈言剀切,观点鲜明,析理 透辟,深中时弊,文中有喻有证,在明快斩截的逐层 论析中,语语精警,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 患的主张,认识其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 安的进步意义。
2.学习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 证,层层深入,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 表达恳切而得体的特点。
了解文体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 守》,是苏轼在应制科举考试时…的
至:极、最(达到极点)
• 变:变化
生:发生
• 力作:奋力劳作
冲犯:冒着
• 轻:轻视
为:造成
•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 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 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 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 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 亦然。
论证分析(二)
农夫小民顶风冒雪-----获得免疫力 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常患疾病
设喻,正反论述,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比喻来自生活,使人觉得自然亲切,容易接 受。
乐天诗,东坡文,虽庸夫妇竖读之亦当 首肯。
------沈德潜
•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 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 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 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 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 他在文中主张国家在承平时也应懔怀居安思危的忧患 意识,让民众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战阵的攻防技能。
• 苏轼在权衡北宋的国策与国势后,而提出这般建言, 实是有为而发。尤其全篇陈言剀切,观点鲜明,析理 透辟,深中时弊,文中有喻有证,在明快斩截的逐层 论析中,语语精警,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教战守策PPT课件 〔苏教版〕
第二段译文:
昔者先王知 兵之不可去也, 是故天下虽平, 不敢忘战。秋冬 之隙,致民田猎 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
从前先王知道军 备是不可以放弃的, 所以天下虽然太平, (也)不敢忘记战 备。秋冬农闲的时 候,召集人民打猎 借此教练武事,教 他们学习前进、后 退、跪下、起立的 方法,
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旗之间而不乱,使其 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 际而不慑。是以虽有 盗贼之变,而民不至 于惊溃。
导入新课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 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 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 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 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 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 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 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文章层次: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 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 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 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 引史实,正反论证)
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或上司邀功请赏,
惟我而已。
是什么原因呢?这
是因为他们认为天
下懂得作战的,只
有他自己罢了。
如使平民皆习于 兵,彼知有所敌, 则固以破其奸谋, 而折其骄气。利害 之际,岂不亦甚明 欤?
假如使一般百姓都 对军事熟习,他们 知道还有对手存在 ,那么一定能够识 破他们的坏主意, 又压下他们的骄横 气焰。利和害的界 限,难道不是很明 白吗?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共55页PPT
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高中语文教战守策ppt1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有一句话说:“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惊艳了时光的那个人,是青春回忆里最绚烂、最耀眼的存在,不后悔跟他经历过的快乐与感动,哪怕后来的大风大浪都是他给的,但还是想对他说,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你给过我太多的快乐和感动,太多的收获和意外,也有太多的心酸和坎坷。可总归你来过我的生命,也带给我许多的美好和小幸福。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缘分让我们相遇,可我都不想去追究了,因为我相信每一种遇见,都有意义,每一个爱过的人,都有记忆。无论怎样,都是幸运的,因为你带给了我一些特殊的感受,以至于每次回味起来,都觉得人生是精彩的。 我始终还记得那年夏天你为了在我路过的城市见我冒着大雨开车几百公里,只为在车站短短的停留……我也记得在街头只因我看了一眼那各式的冰糖葫芦,你穿越熙攘的人群排队为我拿回最后一个糖葫芦欣喜的样子,不是爱吃甜食的我那晚一口气吃掉了那个糖葫芦,而你看着我憋得满嘴和通红的脸只是宠溺的笑笑……我还记得因为我随口一说自己都没在意的东西而你却把它买回来了,就在有次离别的车站,当我不告而别你知道后发疯的电话、视频和在机场着急的身影,手里还提着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过的东西时我就知道你就是那个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我曾经岁月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路坎坎坷坷,舍与得在一念之间,我也曾满怀期待所有的相遇与分别是事出有因或者可以久别重逢。可怎奈,当再次面临抉择时才知道有的相遇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劫,一份缘的未尽而已…… 谢谢你来过,谢谢你给过我那么多,也谢谢你给我那些惊艳的时光!很知足过去有你陪伴的时光,很怀念那些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未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我也不知道以后又会怎样?可无论是什么我都不会后悔认识你了,无论你带给我的是恩赐还是劫难我都不后悔了,至少我感受过你的温柔,拥有过你的怀抱,也和你十指相扣的走过了一段路。所以,以后无论怎样你都是我不经意间想起和思念的人。 谢谢你来过!不管你是否真的快乐?不管岁月是否善待你我,也不管能否一直有你带给我的小确幸,还是谢谢你!谢谢你带给我的幸运,谢谢你曾为了我付出了全部的时间与爱,也谢谢你给我的岁月平淡和温情有于…… 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很庆幸曾经你也是我的“那个他”。谢谢你来过,谢谢你让我觉得我不会孤单,谢谢你用漫漫柔情,温暖了我的生命。你给的美好,我会悉数珍藏,用力保护的。
教战守策课件 苏教
▪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 如人的整个身体。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 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 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至于农夫平 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这是什 么原因呢?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 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 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 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古今对比
研习第三部分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
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
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
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
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
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 盖:发语词 尝试:曾经试着 一身:整个身体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
风、雨:名作动,刮风下 雨
不备至。畏之太甚, ▪ 袭裘:穿皮衣
而养之太过,小不如 意,则寒暑入之矣。
▪ 凡:凡是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 ▪ 甚:厉害
所以:用来
能逸而能劳;步趋动 ▪ 小不如意:稍不注意 则:
作,使其四体狃于寒 就
暑之变;然后可以刚
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步趋动作:慢行快走活动
旗之间而不乱,使 们
其心志安于斩刈杀 ▪ 习:习惯
伐之际而不慑。是 ▪ 斩刈:斩杀
以虽有王知兵
之不可去也,是 ▪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
故天下虽平,不 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
敢忘战。秋冬之 隙,致民田猎以 讲武,教之以进 退坐作之方,使 其耳目习于钟鼓
▪ 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 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 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 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 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亲近风雨,所以寒冬 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 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 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 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古今对比
研习第三部分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
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
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
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
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
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 盖:发语词 尝试:曾经试着 一身:整个身体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
风、雨:名作动,刮风下 雨
不备至。畏之太甚, ▪ 袭裘:穿皮衣
而养之太过,小不如 意,则寒暑入之矣。
▪ 凡:凡是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 ▪ 甚:厉害
所以:用来
能逸而能劳;步趋动 ▪ 小不如意:稍不注意 则:
作,使其四体狃于寒 就
暑之变;然后可以刚
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步趋动作:慢行快走活动
旗之间而不乱,使 们
其心志安于斩刈杀 ▪ 习:习惯
伐之际而不慑。是 ▪ 斩刈:斩杀
以虽有王知兵
之不可去也,是 ▪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
故天下虽平,不 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
敢忘战。秋冬之 隙,致民田猎以 讲武,教之以进 退坐作之方,使 其耳目习于钟鼓
▪ 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 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 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 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 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亲近风雨,所以寒冬 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
演示文稿教战守策
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 危哉?
以为:认为 故:原因 动:扰动
挠:扰乱
所以:用来
果:如果,果真
以:用
虽:即使
第25页,共35页。
•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 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 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 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突然有 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 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 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 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 患:现祸在患人民的祸患究果竟:在究哪竟里呢?在于只
• 安知在道:安乐在却安不,知在道哪危难里,能享受安逸却不能
• 安劳:累吃安苦逸。这种祸患危现:在看危不险出来,但是将来
• •
逸会:看安出的逸。现在不给劳它:想辛办劳法,,那吃以苦后就有无 为法:挽替救的危险了。
• 知计安:忘想危办、法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
一• 如样妇。人谈孺论子起,不打出仗于的闺事门:情像,女就人吓小孩得一缩样着不脖从内子 大室腿出发来抖。;介宾听后说置盗句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
意• 论听:。谈而论且士大股夫栗:也大不腿曾发经抖说起战争,认为这 是• 以滋为生:事认端为干扰生人事民:的滋生生事活端,露扰了:苗干头扰不可以让
它• 渐再不发可展长::这不能不让也(是事畏端惧)太露出严苗重头而并保发养展得下太去过了
第28页,共35页。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第29页,共35页。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第30页,共35页。
分析问题——
以为:认为 故:原因 动:扰动
挠:扰乱
所以:用来
果:如果,果真
以:用
虽:即使
第25页,共35页。
•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 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 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 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突然有 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 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 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 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 患:现祸在患人民的祸患究果竟:在究哪竟里呢?在于只
• 安知在道:安乐在却安不,知在道哪危难里,能享受安逸却不能
• 安劳:累吃安苦逸。这种祸患危现:在看危不险出来,但是将来
• •
逸会:看安出的逸。现在不给劳它:想辛办劳法,,那吃以苦后就有无 为法:挽替救的危险了。
• 知计安:忘想危办、法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
一• 如样妇。人谈孺论子起,不打出仗于的闺事门:情像,女就人吓小孩得一缩样着不脖从内子 大室腿出发来抖。;介宾听后说置盗句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
意• 论听:。谈而论且士大股夫栗:也大不腿曾发经抖说起战争,认为这 是• 以滋为生:事认端为干扰生人事民:的滋生生事活端,露扰了:苗干头扰不可以让
它• 渐再不发可展长::这不能不让也(是事畏端惧)太露出严苗重头而并保发养展得下太去过了
第28页,共35页。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第29页,共35页。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第30页,共35页。
分析问题——
《教战守策》—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37张PPT
3.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答案 “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 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艺术特色
奏议是向国君进言,既要尽可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意见,又要把握说话的 分寸。试简要分析本专题的两位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每__天__ (2)兽奔鸟窜: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兽__,__像__兽__一__样__;__鸟__,__像__鸟__一__样__ (3)盛夏力作: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用__力___ (4)风则袭裘,雨则御盖: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风__,__刮__风__;__雨__,__下__雨__
2.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 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 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又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被人接受。
第五部分:合作探究
结构
提出问题:当今大患——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兵之不可去(正反对比)
教战守策 分析问题 养之太过的危害 建议
问题探究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答案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针对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高中语文《教战守策》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 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3.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 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4.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ppt课件
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 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 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 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⑧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⑨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ppt课件
提出论点:
ppt课件
解决问题——
使 “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 ; 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 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真正的“安民” 折骄气,增强战斗力
ppt课件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习武, 以备外患,作者针对北宋存在严重外 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 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ppt课件
ppt课件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ppt课件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ppt课件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苏轼
ppt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
3.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 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4.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ppt课件
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 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 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 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⑧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⑨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ppt课件
提出论点:
ppt课件
解决问题——
使 “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 ; 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 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真正的“安民” 折骄气,增强战斗力
ppt课件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习武, 以备外患,作者针对北宋存在严重外 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 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ppt课件
ppt课件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ppt课件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ppt课件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苏轼
ppt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介宾后置 以军法从事:用军法部署 每年年终就在郡府集会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 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 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 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 以为:认为 故:原因 动:扰动 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 挠:扰乱 所以:用来 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 果:如果,果真 能去掉战争,突然有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 以:用 虽:即使 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 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 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 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 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 尊尚:推崇 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 庶人之在官者:定后 在官府服役的平民 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 教以行阵之节:介宾后置 把行军布阵的方法教他们 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 役民之司盗者:定后 在衙门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 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 授以击刺之术:介宾后置 把刺杀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
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 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 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 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 甚,而养之太过欤?
然:这样 治平:太平 • • 夫:发语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 • 骄惰脆弱:骄纵懒惰脆弱 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 • 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像女人小孩一样不从内 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 室出来。介宾后置句 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 •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滋生事 •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端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 •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 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 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 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 以为:认为 故:原因 动:扰动 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 挠:扰乱 所以:用来 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 果:如果,果真 能去掉战争,突然有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 以:用 虽:即使 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 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 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 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 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 尊尚:推崇 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 庶人之在官者:定后 在官府服役的平民 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 教以行阵之节:介宾后置 把行军布阵的方法教他们 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 役民之司盗者:定后 在衙门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 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 授以击刺之术:介宾后置 把刺杀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
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 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 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 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 甚,而养之太过欤?
然:这样 治平:太平 • • 夫:发语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 • 骄惰脆弱:骄纵懒惰脆弱 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 • 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像女人小孩一样不从内 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 室出来。介宾后置句 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 •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滋生事 •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端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 •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战守策
苏 轼
古代常见奏章
• 战国时多称”书“ • 奏: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 事情 • 议: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 •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 表:多用于臣向君陈请祝贺
解题: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 岂:难道 治:太平 • 开元、天宝之际,天 • 惟:只是 豢:安养 下岂不大治?惟其民 安于太平之乐,豢于 • 销耗钝眊:(心智)被消磨而 游戏酒食之间;其刚 迟钝昏聩 心勇气,销耗钝眊, • 痿蹶:腿脚麻痹 痿蹶而不复振。是以 • 是以:因此 区区:小小 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 • 乘:趁机 之,四方之民,兽奔 鸟窜,乞为囚虏之不 • 兽、鸟:名作状,像鸟兽一样 不暇:来不及 暇,天下分裂,而唐 • 乞:求 室固以微矣。 • 固:当然 以:因此 • 微:衰弱
论二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族----农夫小民
比喻论证
浅近设喻,正反论证, 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研习第四部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 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 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 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 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 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 不能免也。 • • • • • 且夫:再说 固:本来 无自而有:不会意外的发生 所以:用来 奉:奉送 无厌:不会满足 至于:导致 迟速远近:或早或晚或远或近 以为:认为 岁:每年 要以:总之
• 本文原题《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 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 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知劳”的危 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 具体措施。
研习第一部分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 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 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 有所不可救者。
《教战守策》 ——教授(百姓)作战防守的策论
• 写作背景 •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 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 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外边夏、辽气焰嚣张, 不时内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 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 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 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 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 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 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论三
西夏契丹的威胁-----战争不可避免 分析形势,重申重点 说明“教战守”的重要性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 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 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 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 苟:如果 一旦:突然 蹈:踏 • 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 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 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 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 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 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今王公贵人,处 • 出:出门 舆:车 • 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 于重屋之下,出则乘 • 风、雨:名作动,刮风下雨 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 舆,风则袭裘,雨则 • 袭裘:穿皮衣 刮风就如穿皮衣,下雨就打着 御盖。凡所以虑患之 •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 凡:凡是 所以:用来 具,莫不备至。畏之 •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 虑患之具:预防灾祸的器具 太甚,而养之太过, •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 备至:应有尽有 小不如意,则寒暑入 •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 甚:厉害 寒暑就侵入身体了。因此,会 之矣。是以善养身者, • 小不如意:稍不注意 则:就 使之能逸而能劳;步 •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 步趋动作:慢行快走活动操作 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 趋动作,使其四体狃 • 狃:适应 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 于寒暑之变;然后可 •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 险:形作名,险境 以刚健强力,涉险而 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 不伤。 受伤害。
“教民战守”
“使” “教” “授”
士大夫 庶人之在官者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解决问题——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 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 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 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尊尚:推崇 庶人之在官者:在官府服役的平民 教以行阵之节:把行军布阵的方法教他们 役民之司盗者:在衙门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 授以击刺之术:把刺杀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每年年终就在郡府集会 以军法从事:用军法部署
使 “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 ; 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 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真正的“安民” 折骄气,增强战斗力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 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 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 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 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 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 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 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 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研习第二部分
兵:兵备 去:放弃 昔者先王知兵之 • •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 不可去也,是故天 • 隙:农闲,间隙 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 下虽平,不敢忘战。• 致:召集 以:来,目的 太平,(也)不敢忘记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 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 •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猎以讲武,教之以 集人民打猎来教练军事, 介宾后置。用进军退兵 进退坐作之方,使 用前进、后退、跪下、起 驻扎营作的方法教导他 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立的方法教他们,使他们 旗之间而不乱,使 们 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 其心志安于斩刈杀 旗帜的号令而不迷乱,使 • 习:习惯 伐之际而不慑。是 他们的心理适应攻打杀戮 以虽有盗贼之变, • 斩刈:斩杀 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 而民不至于惊溃。 • 慑:恐惧 虽:即使 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
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 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 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 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 甚,而养之太过欤?
• 夫:发语 然:这样 治平:太平 •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 • 骄惰脆弱:骄纵懒惰脆弱 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 • 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像女人小孩一样不从内 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 室出来。介宾后置句 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 •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 •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认为这是滋生事端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 •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 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 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 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 及至:等到 以……为:把解除兵备作为 • 盛节:好的法度。仁政德治 • 既:已经 则:就 • 甲兵:武器装备 顿弊:败坏不锋利 • 日以:一天天地。 日:名作状 以,表修饰 • 佚乐:安逸享乐 • 卒:同“猝” 一旦,突然 警:警报 • 相与:互相 讹言:散布流言 • 走:逃跑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 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 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 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 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 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 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 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 的意志和勇气逐渐消磨,腿脚僵化麻痹而振作不 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 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 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 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 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 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孰 与夫如果,果真 以:用 虽:即使
•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 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 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 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 去掉战争,突然有一天将驱使没有受 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 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 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 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 患:祸患 果:究竟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 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 • 安在:在安,在哪里 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 • 安:安逸 危:危险 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 • 逸:安逸 劳:辛劳,吃苦 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 为:替 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 • 计:想办法
•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 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 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 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 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 物的人是无法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 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 便从敌方开始,不在西方发生,便在北方发 生;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 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
苏 轼
古代常见奏章
• 战国时多称”书“ • 奏: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 事情 • 议: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 •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 表:多用于臣向君陈请祝贺
解题: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 岂:难道 治:太平 • 开元、天宝之际,天 • 惟:只是 豢:安养 下岂不大治?惟其民 安于太平之乐,豢于 • 销耗钝眊:(心智)被消磨而 游戏酒食之间;其刚 迟钝昏聩 心勇气,销耗钝眊, • 痿蹶:腿脚麻痹 痿蹶而不复振。是以 • 是以:因此 区区:小小 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 • 乘:趁机 之,四方之民,兽奔 鸟窜,乞为囚虏之不 • 兽、鸟:名作状,像鸟兽一样 不暇:来不及 暇,天下分裂,而唐 • 乞:求 室固以微矣。 • 固:当然 以:因此 • 微:衰弱
论二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族----农夫小民
比喻论证
浅近设喻,正反论证, 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研习第四部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 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 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 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 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 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 不能免也。 • • • • • 且夫:再说 固:本来 无自而有:不会意外的发生 所以:用来 奉:奉送 无厌:不会满足 至于:导致 迟速远近:或早或晚或远或近 以为:认为 岁:每年 要以:总之
• 本文原题《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 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 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知劳”的危 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 具体措施。
研习第一部分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 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 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 有所不可救者。
《教战守策》 ——教授(百姓)作战防守的策论
• 写作背景 •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 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 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外边夏、辽气焰嚣张, 不时内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 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 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 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 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 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 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论三
西夏契丹的威胁-----战争不可避免 分析形势,重申重点 说明“教战守”的重要性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 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 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 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 苟:如果 一旦:突然 蹈:踏 • 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 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 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 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 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 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今王公贵人,处 • 出:出门 舆:车 • 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 于重屋之下,出则乘 • 风、雨:名作动,刮风下雨 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 舆,风则袭裘,雨则 • 袭裘:穿皮衣 刮风就如穿皮衣,下雨就打着 御盖。凡所以虑患之 •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 凡:凡是 所以:用来 具,莫不备至。畏之 •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 虑患之具:预防灾祸的器具 太甚,而养之太过, •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 备至:应有尽有 小不如意,则寒暑入 •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 甚:厉害 寒暑就侵入身体了。因此,会 之矣。是以善养身者, • 小不如意:稍不注意 则:就 使之能逸而能劳;步 •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 步趋动作:慢行快走活动操作 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 趋动作,使其四体狃 • 狃:适应 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 于寒暑之变;然后可 •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 险:形作名,险境 以刚健强力,涉险而 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 不伤。 受伤害。
“教民战守”
“使” “教” “授”
士大夫 庶人之在官者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解决问题——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 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 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 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尊尚:推崇 庶人之在官者:在官府服役的平民 教以行阵之节:把行军布阵的方法教他们 役民之司盗者:在衙门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 授以击刺之术:把刺杀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每年年终就在郡府集会 以军法从事:用军法部署
使 “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 ; 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 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真正的“安民” 折骄气,增强战斗力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 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 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 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 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 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 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 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 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研习第二部分
兵:兵备 去:放弃 昔者先王知兵之 • •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 不可去也,是故天 • 隙:农闲,间隙 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 下虽平,不敢忘战。• 致:召集 以:来,目的 太平,(也)不敢忘记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 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 •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猎以讲武,教之以 集人民打猎来教练军事, 介宾后置。用进军退兵 进退坐作之方,使 用前进、后退、跪下、起 驻扎营作的方法教导他 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立的方法教他们,使他们 旗之间而不乱,使 们 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 其心志安于斩刈杀 旗帜的号令而不迷乱,使 • 习:习惯 伐之际而不慑。是 他们的心理适应攻打杀戮 以虽有盗贼之变, • 斩刈:斩杀 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 而民不至于惊溃。 • 慑:恐惧 虽:即使 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
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 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 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 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 甚,而养之太过欤?
• 夫:发语 然:这样 治平:太平 •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 • 骄惰脆弱:骄纵懒惰脆弱 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 • 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像女人小孩一样不从内 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 室出来。介宾后置句 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 •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 •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认为这是滋生事端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 •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 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 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 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 及至:等到 以……为:把解除兵备作为 • 盛节:好的法度。仁政德治 • 既:已经 则:就 • 甲兵:武器装备 顿弊:败坏不锋利 • 日以:一天天地。 日:名作状 以,表修饰 • 佚乐:安逸享乐 • 卒:同“猝” 一旦,突然 警:警报 • 相与:互相 讹言:散布流言 • 走:逃跑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 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 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 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 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 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 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 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 的意志和勇气逐渐消磨,腿脚僵化麻痹而振作不 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 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 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 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 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 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孰 与夫如果,果真 以:用 虽:即使
•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 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 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 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 去掉战争,突然有一天将驱使没有受 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 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 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 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 患:祸患 果:究竟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 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 • 安在:在安,在哪里 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 • 安:安逸 危:危险 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 • 逸:安逸 劳:辛劳,吃苦 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 为:替 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 • 计:想办法
•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 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 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 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 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 物的人是无法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 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 便从敌方开始,不在西方发生,便在北方发 生;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 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