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有关大学化学知识教案

有关大学化学知识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教学内容:一、第一课时1. 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原子、分子、离子(3)元素、化合物、单质2. 化学基本原理(1)质量守恒定律(2)氧化还原反应(3)酸碱反应二、第二课时1. 实验操作技能(1)实验仪器的使用(2)实验操作规范(3)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2. 实验方法(1)滴定实验(2)重量分析实验(3)光谱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已知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介绍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单质等概念。

3. 讲解化学基本原理: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原理。

4. 学生练习: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应用。

二、第二课时1. 讲解实验操作技能: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规范、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2. 讲解实验方法:介绍滴定实验、重量分析实验、光谱分析实验等方法。

3. 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实验报告撰写: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导论1.1 有机化学的概念与发展历史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与分类1.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1.4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第二章:烷烃与卤代烃2.1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2.2 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2.3 烷烃与卤代烃的反应2.4 烷烃与卤代烃的制备方法第三章:烯烃与炔烃3.1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3.2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3 烯烃与炔烃的反应3.4 烯烃与炔烃的制备方法第四章:立体化学4.1 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4.2 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4.3 立体化学的构型与构象4.4 立体化学的反应与合成第五章:醇、酚与醚5.1 醇的结构与性质5.2 酚的结构与性质5.3 醚的结构与性质5.4 醇、酚与醚的反应与合成第六章:羧酸与酮6.1 羧酸的结构与性质6.2 酮的结构与性质6.3 羧酸与酮的反应6.4 羧酸与酮的制备方法第七章:糖类与脂肪7.1 糖类的结构与分类7.2 糖的代谢与合成7.3 脂肪的结构与性质7.4 脂肪的代谢与合成第八章:氨基酸与蛋白质8.1 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8.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8.3 氨基酸的合成与代谢8.4 蛋白质的制备与性质研究第九章:杂环化合物9.1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9.2 杂环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9.3 杂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9.4 杂环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有机合成反应10.1 有机合成的策略与方法10.2 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反应10.3 官能团转换与修饰反应10.4 有机合成反应的调控与应用第十一章:天然有机化合物11.1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分布11.2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1.3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1.4 天然有机化合物在药物与食品中的应用第十二章:有机金属化学12.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2.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与合成12.3 有机金属化合物在催化与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2.4 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第十三章:有机光电材料13.1 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与性质13.2 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与表征13.3 有机光电材料在器件中的应用13.4 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第十四章:环境有机化学14.1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与迁移14.2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检测14.3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与降解14.4 环境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未来挑战第十五章:有机化学实验15.1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安全15.2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实验15.3 有机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15.4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2. 烷烃、卤代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 立体化学、醇、酚、醚的反应与合成4. 羧酸、酮、糖类、脂肪的结构与代谢5. 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6.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反应7.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与提取8.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反应与应用9. 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制备与器件应用10.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与处理11.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设计与评价难点:1. 立体化学中的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2. 有机金属化学的结构与反应机理3. 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与器件制作4.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处理技术5.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与问题解决。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等基本概念。

3. 学会应用速率方程、速率常数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等基本概念。

2. 速率方程、速率常数等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速率方程的推导。

2. 速率常数的测定。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化学反应,如烹饪、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速度。

2.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化学反应的速度?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2. 反应级数的概念:表示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程度的指数。

3. 速率常数的概念: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变化1个单位时,反应速率的变化量。

4. 速率方程的推导:通过实验数据,推导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5. 速率常数的测定:介绍常用的测定方法,如初速率法、积分法等。

三、课堂练习1. 给定一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推导出反应速率方程。

2. 根据给定的反应速率方程,计算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浓度的变化。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拓展:介绍其他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如温度、催化剂等。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化学反应动力学,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动手推导反应速率方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普通化学精品教案

大学普通化学精品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化合物等,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

2. 介绍化学基本原理,如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现象。

三、实验演示1. 展示化学实验操作,如溶液配制、滴定实验等,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课堂练习1.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2. 解答学生在上节课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二、实验操作训练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如溶液配制、滴定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科学探究活动1. 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化学反应速率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验操作训练,评估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反思,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化学基本操作实验教案

大学化学基本操作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大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2)熟悉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提高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遵守实验纪律、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技巧。

2. 实验内容:(1)实验仪器的使用:量筒、滴定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滴定管夹、锥形瓶等。

(2)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洗涤、滴定操作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化学实验知识,提出疑问。

(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2)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3)注意实验安全。

(三)实验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经验。

2.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解答。

(四)实验报告1. 学生根据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

2. 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4)实验数据。

(5)实验结果分析。

(6)实验心得体会。

(五)总结1. 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化学实验》2. 实验仪器:量筒、滴定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滴定管夹、锥形瓶等。

大学化学教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滴定过程中酸碱反应的定量关系。

3. 学会正确使用滴定管和指示剂。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1. 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滴定终点判断的方法。

3. 滴定结果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教学难点:1. 滴定过程中酸碱反应的定量关系的理解。

2. 滴定终点的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1. 实验室:酸碱滴定装置、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指示剂、待测液、标准液等。

2. 教学课件:酸碱滴定原理、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酸碱滴定的背景和意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理论讲解1. 酸碱滴定的原理:酸碱中和反应,利用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

2. 滴定操作步骤:计算所需标准液体积、移液、滴定、终点判断、数据处理等。

三、实验演示1. 实验员演示酸碱滴定的操作过程。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四、分组实验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实验台。

2.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酸碱滴定实验。

第二课时一、实验回顾1.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二、数据处理与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酸碱浓度,分析误差来源。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酸碱滴定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讨论。

2. 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滴定终点的判断准确性。

3. 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4. 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是否清晰地阐述了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实验过程中是否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3. 课后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

大学化学知识整合教案

大学化学知识整合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量筒、滴定管等3.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钠等4. 实验安全手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化学实验事故图片,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安全的重视。

2. 引导学生回顾中学化学知识,为大学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课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

2. 化学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等。

3. 常用化学实验操作:加热、冷却、溶解、过滤、滴定等。

三、实验操作演示1. 实验员演示盐酸和氢氧化钠的中和滴定实验。

2. 实验员演示硫酸铜和氯化钠的沉淀反应实验。

四、学生分组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2. 实验员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实验操作和安全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疑问。

二、拓展知识1. 介绍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药品、环保等。

2. 介绍化学研究的新进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三、实验操作练习1.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实验员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和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

3.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素养提高情况。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实验操作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南京大学大学化学教案

南京大学大学化学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授课对象:南京大学化学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及实验原理;3. 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大学化学的兴趣;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原子、分子等;2. 讲解化学基本原理,如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3. 举例说明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1. 展示化学实验操作,如滴定、沉淀、气体收集等;2. 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2. 针对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2. 介绍化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化学仪器和设备;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数据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 教师点评学生分析结果,指出不足之处。

五、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课堂练习和实验数据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2.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3.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案大学基础化学

教案大学基础化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了解化学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化学元素、原子、分子、化合物等基本概念;(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 第二章:化学基本原理(1)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2)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3)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基本原理。

3. 第三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程;(2)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3)化学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与分析。

4. 第四章:化学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1)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2)化学在生物、医学、环境、农业等领域的应用;(3)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化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5. 比较法:通过对比不同化学现象,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重点讲解化学元素、原子、分子、化合物等基本概念;(2)第二章:化学基本原理,重点讲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3)第三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重点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程、实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4)第四章:化学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重点讲解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大学第一学期化学速成课教案

大学第一学期化学速成课教案

课程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教学时间:8周(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化学反应原理4.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5. 数据处理与化学计算教学安排:第一周:化学基本概念1. 课时1: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畴2. 课时2:化学的学科分类和发展历程第二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 课时1: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2. 课时2: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第三周:化学反应原理1. 课时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2. 课时2: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第四周:化学实验基本技能1. 课时1:实验室安全知识、实验基本操作2. 课时2:实验仪器使用与维护第五周:数据处理与化学计算1. 课时1:化学实验数据的收集与记录2. 课时2:化学计算方法与应用第六周:综合实验1. 课时1:综合实验一(如:酸碱滴定)2. 课时2:综合实验二(如:溶液配制)第七周:复习与巩固1. 课时1:回顾前四周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 课时2:讨论化学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第八周:期末复习与总结1. 课时1:复习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知识梳理2. 课时2:进行期末考试,检验学习成果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化学实验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实验演示法: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过程和操作技巧。

4.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网络资源利用: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学化学教案:实验研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大学化学教案:实验研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大学化学教案:实验研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一、引言无机化合物是大学化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实验研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和概念,并培养其实验技能。

本教案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实验方法,以及其中涉及到的无机化合物性质的观察和解释。

二、实验目标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以下方面: 1. 不同类型的无机化合物常见的性质; 2. 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 3. 怎样从观察结果中推断出物质的性质;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待测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具体选材情况而定);2.相应试剂,如酸碱指示剂等;3.实验器材,如试管、移液筒等。

四、实验方法实验1:溶解度测试通过溶解度测试,我们可以了解某个无机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从而推测出它是属于可溶性盐还是不溶性盐。

1.准备一系列的试剂,包括纯净的水、酸和碱。

2.取一定量待测无机化合物,分别加入上述试剂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3.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并加以解释。

实验2:酸碱性测试通过测试无机化合物的酸碱性质,可以判断其是否为强酸或强碱,在反应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准备一系列已知酸碱性质的标准溶液。

2.将待测无机化合物与标准溶液相混合,注意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变化和气味变化。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该无机化合物的酸碱性质,并解释可能的反应机制。

实验3:热稳定性测试通过测试无机化合物在高温下发生的反应和分解情况,能够推断出它们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稳定,以及可能发生的降解产物。

1.将待测无机化合物加热至一定温度。

2.观察其产生的颜色变化、气体生成等现象。

3.根据观察结果推断该无机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并解释可能的反应机制和降解产物。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方法中所述,学生应当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结果与讨论部分,可以列出每个实验的观察结果,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讨论。

通过比较不同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实验现象,学生可以理解无机化合物的性质规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扩展阅读为了深入了解无机化合物性质的相关知识,建议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阅读。

2020年大学化学教案3篇

2020年大学化学教案3篇

大学化学教案 3 篇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2.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

3.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4. 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一级结构相似其高级结构与功能也相似;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

2.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结构、运输02功能,氧饱和曲线。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疯牛病等。

1.两性解离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 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2.胶体性质3.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大学化学基础教案

大学化学基础教案

教案:大学化学基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基础课程类型:入门课程课时:3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建立化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

2. 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离平衡等。

3. 化学基本方法:实验操作方法、化学计算方法、化学实验技能等。

4. 化学与生活: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健康、环保等。

5. 化学与生产: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化肥、农药、材料等。

6. 化学与科研: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新材料、新能源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概述1. 引入:介绍化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化学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1. 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三课时:化学平衡1. 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如勒夏特列原理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四课时:氧化还原反应1. 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五课时:电离平衡1. 引入:电离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电离平衡的原理,如离子积常数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六课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引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讲解:实验操作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七课时:化学计算1. 引入:化学计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化学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化学教育教师教案

大学化学教育教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教育授课班级:化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醇、酚、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醇、酚、醚的制备方法、用途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醇、酚、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醇、酚、醚的制备方法、用途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的对比分析。

2. 醇、酚、醚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大家平时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有机化合物?2. 回答:如酒精、酱油、醋等。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醇、酚、醚的性质与应用。

二、新课讲授1. 醇、酚、醚的结构特点(1)醇:羟基(-OH)直接连接在烷基上。

(2)酚:羟基(-OH)直接连接在芳香环上。

(3)醚:氧原子连接两个烷基或芳香基。

2. 醇、酚、醚的物理性质(1)醇: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沸点随分子量增大而升高。

(2)酚:白色固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沸点较低。

(3)醚: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沸点随分子量增大而升高。

3.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1)醇:可发生酯化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等。

(2)酚:可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

(3)醚:可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

4. 醇、酚、醚的制备方法(1)醇:醇可以通过醇羟基的取代反应、醇的脱水反应等制备。

(2)酚:酚可以通过苯的硝化反应、苯的磺化反应等制备。

(3)醚:醚可以通过醇的缩合反应、醇的脱水反应等制备。

5. 醇、酚、醚的用途(1)醇:用作溶剂、消毒剂、燃料等。

(2)酚:用作消毒剂、防腐剂、抗氧剂等。

(3)醚:用作溶剂、灭火剂、制冷剂等。

三、课堂小结1. 回顾醇、酚、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用途。

大学化学教案:案例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大学化学教案:案例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大学化学教案:案例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 引言本篇教案旨在帮助大学化学课程的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丰富多样的结构和特性。

通过深入研究有机分子,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 案例一:甲烷与乙炔2.1 结构式甲烷(CH4)H|H--C--H|H乙炔(C2H2)H H\ /C=C| |2.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比较•物理性质:•熔点:甲烷为-182 °C,乙炔为-80 °C;•沸点:甲烷为-162 °C,乙炔为-84 °C;•密度:甲烷比空气轻约0.6倍,乙炔比空气轻约0.9倍;•溶解性:甲烷在水中不溶,乙炔在水中也不溶。

•化学性质:•反应活性:由于乙炔分子中含有较高的碳—碳三键,它比甲烷更容易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而甲烷则相对较稳定。

2.3 应用•甲烷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如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乙炔则可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以及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等。

3. 案例二:苯与乙醇3.1 结构式苯(C6H6)H|H--C=C--H| |H--C---C--H| |H--C---C--H| |H--C---C--H| |H乙醇(C2H6O)H|H--C-O-H|H3.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比较•物理性质:•熔点:苯为5.5 °C,乙醇为-117.3 °C;•沸点:苯为80.1 °C,乙醇为78.37 °C;•密度:苯比水轻约0.9倍,乙醇比水轻约0.8倍;•溶解性:苯在水中几乎不溶,而乙醇可与水任意比例混合。

•化学性质:•苯能够进行芳香性反应和亲电取代反应等;•乙醇则具有羟基(—OH)官能团,其主要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脱水、酯化等。

3.3 应用•苯广泛用于化学工业原料的合成、染料和草甘膦等的制造;•乙醇主要用作溶剂、消毒剂、燃料添加剂以及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化学导论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学科范畴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

3. 熟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4. 理解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2. 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3.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4. 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PPT或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大学化学的课程目标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二、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15分钟)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解释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能量守恒的科学。

2. 阐述化学的学科范畴,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等。

3. 解释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原子论、分子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等。

三、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15分钟)1. 介绍化学键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化学键是物质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阐述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

3. 分析化学键的性质,如键的强度、极性和键能等。

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15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如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能量变化等。

2. 阐述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分析化学反应的驱动力和限制因素,如活化能、反应物和产物浓度、温度等。

五、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15分钟)1. 介绍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如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

2. 阐述化学在生物化学和医学中的应用,如药物设计、酶催化等。

3. 分析化学在环境科学和能源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能源转换等。

4. 探讨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化学工业、食品安全等。

新大学化学教案

新大学化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1. 化学物质性质与生活现象的联系2.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食盐、洗衣粉、牙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与化学的关系。

2. 提问: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烹饪、衣物洗涤、家居清洁等。

(2)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2.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介绍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如酸、碱、盐、氧化物等。

(2)举例说明这些化学物质的用途,如酸碱中和、除锈、消毒等。

三、课堂练习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2. 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物质完成特定任务。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化学现象,提高化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新课讲授1.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1)介绍常见化学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2)演示化学实验操作,如加热、搅拌、滴定等。

(3)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正确记录实验数据等。

2. 化学实验案例分析(1)展示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案例,如自制汽水、观察化学反应等。

(2)分析实验原理,讲解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案例,进行实验操作练习。

2. 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原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

大学化学教案大学化学教案「篇一」篇一:大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通过对共价键理论及其本质的学习,达到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的目的。

掌握碳原子正四面体概念,掌握共价键属性,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特点。

难点是利用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共价键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以及从碳氢化合物衍生而得的化合物。

2、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和理化性质等的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分子组成复杂组成元素不多,但数目庞大,结构相当复杂。

2、同分异构现象例如:乙醇和甲醚分子式为:C2H6O 但化学结构不同。

乙醇 CH3CH2OH 甲醚CH3OCH33、容易燃烧绝大多数有机物都是可燃的。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难溶于水(特殊例外)很多有机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原理依据,相似相溶原理,与水形成氢键的能力差。

5、熔、沸点低许多有机物在室温时呈气态和液态,常温下呈固态的有机物其熔点一般也很低。

例如:尿素132.7°C 葡萄糖146°C。

6、反应速率较慢经常需要几小时、几天才能完成,为了加速反应,往往需加热、光照或使用催化剂等。

37、反应复杂,副反应多往往同一反应物在同一条件下会得到许多不同的产物。

所以就降低了主要产物产率。

特殊例外:乙醇易溶于水、四氯化碳可灭火等。

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发展染料、合成药物、香料、生产乙炔、石油化工产品的开发利用;生物学、医学等等都需要有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

第二节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共价键理论1、价键理论1(1)原子轨道重叠或电子配对基本理论在无机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由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叫做单键,用一条短直线表示,如果俩个原子各有二个或三个未成键的电子,构成的共价键则为双键或叁键。

大学化学《实践十大技巧》教案(全套)

大学化学《实践十大技巧》教案(全套)

大学化学《实践十大技巧》教案(全套)1.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安全- 学生要了解实验室安全规范,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 学生应该穿戴适当的实验室服装和戴上安全护具,如手套、护目镜和实验室外套。

2. 实验前准备实验前准备- 学生在进行实验前要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所需材料。

- 学生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器材。

3.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 学生应该按照实验指导书中的步骤进行实验,确保操作正确和安全。

-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化学品的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

4. 数据记录数据记录- 学生需要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 数据可以通过实验报告表格或笔记本进行记录,以备后续分析和讨论。

5. 结果分析结果分析- 学生应该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实验中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误差。

- 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图表、计算和统计等。

6.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 实验报告要准确、清晰地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及分析和讨论的结论。

7. 课后复课后复习- 学生需要在实验后进行课后复,巩固和加深对实验内容和原理的理解。

-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和参加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复。

8. 合作研究合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互相帮助和交流经验。

- 合作研究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 实践应用实践应用- 学生需要将实验知识和技巧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实验项目等方式进行实践应用。

10. 持续研究持续学习- 学生需要保持对化学实践的兴趣和热情,进行持续研究和探索。

- 学生可以参加化学实验室的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会议等活动,拓宽自己的化学知识和视野。

以上是大学化学《实践十大技巧》教案的主要内容。

通过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充分准备、注意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以及进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等步骤,学生能够提高化学实验的效果和成果,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大学化学基础教学教案设计

大学化学基础教学教案设计

大学化学基础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基础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基础概述:化学的定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等。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的基本结构、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等。

3.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结构和特性。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等。

5. 溶液与物质的组成:溶解度、浓度、溶液中的物质组成等。

6. 酸碱与氧化还原反应:酸碱的定义和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等。

三、教学方法:1. 组织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2. 实验探究:安排一定数量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展问题解决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资料、实验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有趣的化学实验或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2. 理论讲解:通过PPT或教材,讲解化学基础知识,重点讲解有关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和酸碱氧化还原等内容。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结果,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与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5.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综合练习:安排课堂练习或作业,检验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讨论为主要评价依据,了解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化学教案篇一:大学有机化学第一章绪论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通过对共价键理论及其本质的学习,达到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的目的。

掌握碳原子正四面体概念,掌握共价键属性,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特点。

难点是利用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共价键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以及从碳氢化合物衍生而得的化合物。

2、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和理化性质等的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分子组成复杂组成元素不多,但数目庞大,结构相当复杂。

2、同分异构现象例如:乙醇和甲醚分子式为:C2H6O 但化学结构不同。

乙醇 CH3CH2OH 甲醚 CH3OCH33、容易燃烧绝大多数有机物都是可燃的。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难溶于水(特殊例外)很多有机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原理依据,相似相溶原理,与水形成氢键的能力差。

5、熔、沸点低许多有机物在室温时呈气态和液态,常温下呈固态的有机物其熔点一般也很低。

例如:尿素132.7°C 葡萄糖146°C。

6、反应速率较慢经常需要几小时、几天才能完成,为了加速反应,往往需加热、光照或使用催化剂等。

37、反应复杂,副反应多往往同一反应物在同一条件下会得到许多不同的产物。

所以就降低了主要产物产率。

特殊例外:乙醇易溶于水、四氯化碳可灭火等。

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发展染料、合成药物、香料、生产乙炔、石油化工产品的开发利用;生物学、医学等等都需要有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

第二节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共价键理论1、价键理论1(1)原子轨道重叠或电子配对基本理论在无机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由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叫做单键,用一条短直线表示,如果俩个原子各有二个或三个未成键的电子,构成的共价键则为双键或叁键。

例如:4H CC(2)共价键的饱和性当原子的未成键的一个电子与某原子的一个电子配对以后,就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了,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3)共价键的方向性遵守最大重叠原理,分子的能量最低,形成最稳定的分子。

2、分子轨道理论它是从分子的整体出发去研究分子中每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认为形成化学键的电子是在整个分子中运动的。

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化学键是原子轨道重叠产生的,原子轨道重叠时就可以形成同样数目的分子轨道。

原子轨道组成分子轨道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对称匹配原则(2)原子轨道重叠最大原则(3)能量相近原则分子轨道的对称性不同可将其分为σ轨道和π轨道。

二、共价键的键参数1、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间距离。

键长的单位为㎜。

例:CH3CH3CH2CH3H0.1530 0.15100.1456同一类型的共价键的键长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能稍有区别。

2、键角: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109o 28'H3、键能:当A和B两个原子(气态)结合生成A—B分子(气态)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键能。

用△H表示。

A(气)+B(气)—→A—B(气)离解能:要使1molA—B双原子分子(气态)共价键解离为原子(气态)时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键能,或叫键的离解能。

用D表示。

2共价键断裂时,必须吸热,△H为正值;形成共价键时放热,△H为负值。

注意:双原子分子,键能和离解能数值相等;多原子分子,键能为离解能的平均值。

键能越大,键越牢固。

54、键矩:正、负电荷中心的电荷(e)与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的乘积称为键矩。

μ= e d键矩是用来衡量键极性的物理量,为一矢量,有方向性的,通常规定其方向由正到负,用箭头表示。

例如:CH3两个相同的原子组成的键键矩为零;两个不相同的原子组成的键均有键矩。

5、偶极矩:多原子分子各键的键矩向量和就是该分子的偶极矩。

例如:甲烷和四氯化碳是对称分子,各键矩向量和为零,故为非极性分子。

氯甲烷分子中C—Cl键矩未被抵消,μ=1.94D,为极性分子。

所以,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是不相同的。

三、共价键的断裂1、均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或原子团。

A:B→A2+B2A2 称为自由基,或称为游离基。

例如:HCH3CH3CH2 分别叫甲基自由基和乙基自由基,通用R2表示。

经过均裂生成自由基的反应称为自由基反应;一般在光、热作用下进行。

2、异裂:异裂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有两种异裂: CXCH3C+XCXCX碳正离子碳负离子例如:CH3 等;用通式:RR表示。

经过异裂生成离子的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一般在酸、碱作用下进行。

了解:亲电反应亲电试剂亲电体例如:金属离子、氢质子等。

亲核反应亲核试剂亲核体例如:氢氧根负离子等。

第三节诱导效应1、定义:在有机化合物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按取代基团的电负性所决定的方向而偏移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2、特征:3诱导效应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并随碳链的增长迅速减弱或消失。

通过静电诱导而影响到分子的其他部分,没有外界电场的影响也存在。

3、表示形式:一般用I来表示诱导效应。

—I相当于吸电子效应,+I相当于供电子效应,饱和的C—H键的诱导效应规定为零。

6CHCX +II=0 -I4、具有--I效应原子和原子团的相对强度:同族元素:—F﹥—Cl﹥—Br﹥—I 从上到下依次减小同周期元素:—F﹥—OR﹥—NHR从左到右依次增强不同杂化态:CRCRCR2CR2R35、具有+I效应的原子团主要是烷基,相对强度是:(CH3)3C>(CH3)2CH>CH3CH2>CH3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1、分离提纯重结晶法、升华法、蒸馏法、色层分析法以及离子交换法等。

2、纯度的检定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就可以检定其纯度。

如熔点、沸点、相对密度和折射率等。

3、元素分析、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元素定性分析、元素定量分析、求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实验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

例如: 3.26g样品燃烧后,得到4.74gCO2和1.92gH2O,实验测得其相对分子量为60。

样品 CO2 H2O3.26g4.74g 1.92gC相对原子质量 12碳质量=CO2质量3————————=4.743—-=1.29gCO2相对分子质量 44碳质量 1.29————3100﹪=————3100﹪=39.6﹪(C)样品质量 3.26H相对原子质量322氢质量=H2O 质量3—————————=1.923——=0.213gH2O相对分子质量18氢质量 0.213————3100﹪=————3100﹪=6.53﹪(H)样品质量 3.264(O)﹪=100﹪-(39.6﹪+6.53﹪)=53.87﹪计算原子数目比: 39.6C:———=3.303.30/3.30=11276.53 H:———=6.536.53/3.30=1.98153.87O:———=3.373.37/3.30=1.02161∶1.98∶1.02≈1∶2∶1样品的实验式为CH2O。

测其分子量为60,故分子式为C2H4O2。

4、结构式的确定应用现代物理方法如X衍射、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能快速、准确地得到分子的结构式。

分子的结构包括分子的构造、构型和构象。

5、构造式的写法HHHHCHHHCCH也可以用简略式书写:(CH3)3C(CH2)4CH(CH3)2 CH4 CH2=CH2第五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一、按碳架分类1、开链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链的化合物CH3CH2CH3CH3CH2CH2OHCH3CH2COOH2、碳环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环的化合物(1)脂环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环(2)芳香族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连接成特殊的芳香环3、杂环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环状结构,但是组成环的原子除碳外,还有氧.硫.氮等其他元素的原子篇二:大学分析化学教案分析化学教案杨兴华怀化学院化学化工系2008.9第1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分类方法和发展以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内容: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分析化学的任务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主要任务: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3.分析化学的作用不但对化学学科的本身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与环境保护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三、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一次变革:20世纪初。

溶液平衡四大理论的建立,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第二次变革:20世纪50年代。

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使仪器分析方法得到发展,使原来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发展成为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

第三次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应用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分析化学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准确性、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方法创立了条件。

总之,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是以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发展自动分析和遥测分析为目标。

思考题:做好下一章的预习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固体试样、液体试样、气体试样及生物试样的采集方法;掌握试样的制备方法;掌握常用的试样分解方法:溶解法、熔融法,了解试样分解的其它方法;了解并理解分析测定前的预处理。

教学重点:试样的分解;教学难点:根据试样特点确定试样分解方法教学内容: 2-1 试样的采集在分析实践中,常需测定大量物料中某些组分的平均含量. ? 取样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对比较均匀的物料,如气体、液体和固体试剂等,可直接取少量分析试样,不需再进行制备。

通常遇到的分析对象,从形态来分,不外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对于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物料,应采取不同的取样方法。

2.1.1 固体试样的采集固体物料种类繁多,性质和均匀程度差别较大。

组成不均匀的物料: 矿石,煤炭,废渣和土壤等;组成相对均匀的物料:谷物、金属材料、化肥、水泥等。

对不均匀试样,应按照一定方式选取不同点进行采样,以保证所采试样的代表性。

采样点的选择方法:随即采样法;判断采样法;系统采样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